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yy441

连载,《39+27=66》

191
回复
11428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雅歌我可一直没有说有关创世纪神创说是“准确的”,我的文章从头到位说的都是《圣经》中有关中东历史的记录是“准确的”。
yy441 发表于 2009-2-3 19:40


你瞅瞅你那小标题。。。
2009-2-3 19:46: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yy441 于 2009-2-3 20:13 编辑

大家都放松,本来我也不是写论文来的。我写作的目的一方面是感觉肯定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中国孩子不了解这本书。因为不管怎么争论,《圣经》的确是自古以来影响深远的一部作品。全世界范围看说这本书是影响最深远的可能都不为过。所以,多了解一下不为过。有关《圣经》神学和宗教等有关问题,龙疏熟时刻把关。当然我水平很低,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但是我不会因为错误就放弃写作。我写作的目的第一不是神学研究,第二不是宗教宣传。想和大家交流的只是另一个“看待世界,宗教,历史,各种理论的角度”。这也是我立论飘忽,甚至没有立论的原因。我想我们谁也不是高屋建瓴的。《圣经》本身涉及面很广泛,所以我也就依照这本书,向外发展,想到哪就写到那。交流的过程是我的目的之一,而不是要得出什么结论。我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很有可能是“标题党”。如果帖子里那部分能引起某个朋友的兴趣,自己动手去百度下或去查看某些材料,甚至像我在上一部分说的,有朋友有时间能拔开腿离开家走进卢浮宫亲眼看看亚述文化和巴比伦文化。而不是进卢浮直奔“蒙娜丽莎”,拍照留念,然后走人的话,就更好了。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11 收起 理由
阿 龙 + 11 很诚恳~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11

2009-2-3 20:01: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yy441 于 2009-2-3 20:16 编辑

就像第四部分写作雷斯地图一样。我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给出了,地图本身也给出,大家看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自己对照地图看一看。认为那个意见更可靠,或者自己得出第三结论来都是好的,如果能把意见拿出来交流下就更好了。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写作之时不可能完全客观,有倾向性是很正常的。当然,众口难调,大家有批评意见就更正常了。论坛嘛,一个不能引发争议的帖子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失败的。
2009-2-3 20:09: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8,物理学的困境——牛顿的“第一推动力”

  薛定谔的猫

   在谈薛定谔“虐猫”前,请允许我先表达下我本人对薛定谔的敬仰之情,为“不确定关系—薛定谔方程”三鞠躬。好了言归正传,世界上可能没有哪只猫,比薛定谔的猫咪更有名更可怜了。这只可怜的猫咪走进小黑盒子是在1935年薛定谔的论文《量子力学的现状》。为了讽刺哥本哈根学派,薛定谔在论文第五页发明了这个著名的实验“薛定谔的猫佯谬”实验。让我们先简要的回顾下这个“残忍”的实验。熟悉这个实验的童鞋可以跳过这部分可能令人不安的镜头。

   试验设计:这是一只可怜的猫咪,为了能在最大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同情,我们用一直母猫来做这个实验。她被封在一个小黑盒子里,盒子里有食物,水和毒药瓶子。毒药瓶子上有个铁锤,铁锤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原子控制(铀235什么的),如果放射性原子衰变,放射α射线,触动电子开关,铁锤落下,砸碎盛有氰化氢气体的瓶子,将可怜的小母猫毒杀。这个历史上最残忍的虐猫装置由薛定谔设计。所以这只可怜的猫咪也叫薛定谔的猫。

   因为,根据哥本哈根学派现代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波粒二象性等理论:在没有测量前,微观粒子的状态是模糊不定的,粒子处于多状态叠加状态。比如上面实验中使用的那个放射性原子,它何时衰变完全是概率性的。只要不观测,它就一直处于“衰变”和“不衰变”的叠加状态。只有在我们观测的一瞬间“它”才选择两个状态中的一个状态出现。(好像基本粒子知道我们在不在“看”)所以,只要我们不去观测或者说打开上面那个小黑盒子,盒子里的原子就处在“衰变”和“不衰变”的叠加状态。因为原子的状态是不可知的的叠加状态,所以猫的状态也是不确定性叠加状态。只有我们打开盒子看,事情才最终确定:要么小猫惨死,要么“喵喵”的向你奔来。问题是,在我们没打开箱子前,猫是什么状态呢?是死?是活?因为猫的死活掌握在放射性原子手里,所以和原子一样,猫也是处在一种死和活的叠加混合状态。一只猫怎么可能同时处在死和活的混合状态呢?这和我们的常识相冲突。一只猫或者死了或者活着,怎么可能非死非活呢?或者,我们发展下这个实验,惩罚一下我们的物理学天才哲学家薛定谔先生,让他自己钻进这个盒子里去。我们冒着失去世界上最优秀物理学家的风险打开盒子,感谢上帝,薛定谔还活着。那薛定谔能不能向我们描述下既死又活,非死非活的奇异感受吗?薛定谔这个实验巧妙的将微观量子测不准放大到宏观世界,推出逻辑荒唐,深深的刺痛了哥本哈根学派。这一点让他比其他同时代的量子物理学家更受爱因斯坦的喜爱。爱因斯坦一生在和量子论斗争,最后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为了表达自己对薛定谔的爱,爱因斯坦甚至说:“即使没有我,薛定谔也能发展出相对论。”薛定谔说:“按照量子论,盒子里的猫处在“死-活叠加状态”,既死了,也活着,只有打开盒子看一眼才能决定猫的生死。(注意是“决定”而不是发现)”正像哈姆雷特王子说的“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当”王子“打开那个可怜猫的盒子的一刻,叠加状态迅速“坍缩”,给出答案——猫活着,或者死了。由“薛定谔的猫”引起了很多有关量子论的调侃,例如:“当我不去观察时,月亮是不存在的。”更准确的说,因为月亮也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所以如果我不抬头去看月亮的话,那么组成月亮的那些基本粒子就会按照德布罗意的波函数弥散开来。一个巨大的月亮开始被波函数搞的“融化”开,变成无数的概率波弥散开去。当然一个巨大的月亮要弥散开要花很长时间,完全溶解在空间中的概率很小,但是问题是:如果不去“看”,那么月亮就从确定态弥散为无数个不确定态的叠加状态。所以我不“看”时一个确定的客观的月亮是不存在的。上帝呀,贝克莱主教的声音又回响开了:“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稍加修改就是量子论的“存在就是被观测。”

   外祖母悖论与平行宇宙

   薛定谔的猫佯谬和爱因斯坦的“外祖母悖论”交相呼应。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回到过去是可能的,如果一个人回到过去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会怎么样呢?既然外祖母死了,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存在了。但是,既然这个人不存在了,他又怎么谋杀的自己外祖母呢?为了合理的解决这只可怜的猫和我们的外祖母谋杀案,物理学家们很多人共同发展出“平行宇宙”概念。根据平行宇宙概念存在两只真实的猫,一只是死猫,一只是活猫。但是,这两只猫存在于平行的不同世界中。问题并不在于盒子里的原子是否衰变,而在于原子既衰变又不衰变。当我们向盒子里观测时,这个世界分裂成两个副本。在一个副本里猫死了,另一个副本里猫活着。这两个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理论的优点是薛定谔方程始终成立,波函数叠加状态不再坍缩(因为这种坍缩是无法用数学描述的)。由此这个理论简洁地解决了难题。世界在你杀死自己的外祖母的那一刻分裂了,这个世界的外祖母死了,和另一个世界里的外祖母活着并且孕育出了你母亲。所以你也不会消失。悖论被解决了,皆大欢喜。但是,问题是这个理论太奇特了,奇特到宇宙自从诞生以来就走过了无数次这样的分裂,分裂出的新世界或者说新宇宙成几何级数增长,以致于趋向于无限。我和你处在的这个世界和刚才我在敲打键盘前的世界还是一个吗?这个理论很好的协调了量子论和相对论,并且保存了矛盾的对立性(同一个宇宙中不会再有非死非活的猫了),但是他肢解了矛盾的统一性(让矛盾的两方面处于两个平行宇宙)。这违背了辩证法根本逻辑。等等,wait a minute,别说猫的死活了,每一次原子里电子的能级跃迁,每一次光子的衍射,都能制造出一个全新的宇宙?我现在每次敲击键盘都在创造出无限个宇宙?(考虑到我身体内有很多细胞,他们有更多线粒体,在线粒体中有无数原子参与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电子传递等)。上帝呀,似乎上帝要为每一次微不足道的变化兴师动众的创新出一个新宇宙?主呀,你真全能。这个理论似乎比量子论更荒唐。难怪有句话说“当我们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时就制造出一个更大的问题”。

  以上是现代物理学的主要窘境,似乎在上世纪初人们信心满满的使用“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解决”经典物理学“难题时并没有想到他们很快就要面对比牛顿当年要面对的更大的困难。并且直到现在我们似乎也无法解决牛顿当年的难题。现在该引入本章节的题目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力”,根据牛顿力学三大经典定律的第一个定律:“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背不出的童鞋去面壁)。牛顿除了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小气的数学家,还是一个“神经质”的神学家。对了,还记得万有引力定律吗?“任意两个物体通过他们质点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乘机成正比,和两个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然后牛顿引入了万有引力常数G,(背不出的童鞋接着面壁)这个常数G是谁通过什么实验解决的?后来剑桥大学建立了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实验室,再后来沃森和克里克在这个实验室里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好吧,扯远了。接着谈牛顿。晚年,牛顿陷入了“行星为什么会围绕太阳旋转"的思考,牛顿认为除了万有引力作用外,应该还存在一个”切线力“而这个”切线力“必定来自”上帝之手“,牛顿给这个切线力命名为”第一推动力“。因为根据第一定律,没有外力施加影响,行星和太阳是如何开始运动起来的呢?同时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开始于一个奇点,在这个奇点处已知的物理学定律失效,爆炸理论也同时失效。但是,这个奇点是存在的。所以,奇点爆炸是外力推动所致。结论,如果你不反对牛顿第一定律,那么我们的宇宙就一定存在”第一推动力“。

第一推动力大小:


  根据质能方程:E=mc2 W=E=m(λf)2 c是光速, λ ,f是波长和频率


  根据动量定理:Ft=mc f=1/t t是周期 ,m是质量


  得我们宇宙第一推动力: F=mcf
而什么力量或者谁施加这”第一推动力“呢?上帝?谁又有证据能否定牛顿的”上帝之手“呢?宇宙的未来又会如何呢?而决定宇宙未来的恰恰是宇宙的开始。

待续:9,熵增原理(热寂说,大爆炸理论)与”负熵“的生命现象。
2009-2-3 23:54: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上帝存在于那些我们还没认识到的地方。。。
2009-2-4 00:02: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yy441 于 2009-2-4 00:16 编辑
上帝存在于那些我们还没认识到的地方。。。
雅歌 发表于 2009-2-4 00:02


牛顿的墓碑上怎么写着来着:“自然界的真理隐藏在晦涩的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照

亮它!”
2009-2-4 00:15: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上帝存在于那些我们还没认识到的地方。。。
雅歌 发表于 2009-2-4 00:02


但他已经把自己启示给我们。
2009-2-4 00:18: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其实从19世纪开始“反热寂说”,爱因斯坦反量子论,麦克斯韦统一电磁场。人类没有一天不在试图找到确定,可预测,符合因果律的理论。当一种学说违背这一原则时,我们就感觉如芒在背。不但拒绝承认它,还想方设法回避它。万一,我说的是“万一”,热寂说是正确的呢?真的存在平行宇宙呢?“统一场”不可能实现呢?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消耗宇宙膨胀产生的“负熵”呢?
2009-2-4 00:20: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但他已经把自己启示给我们。
阿 龙 发表于 2009-2-4 00:18


没看见。。。

我就看见每次他都往后退点儿。。。很害羞的哈
2009-2-4 10:50: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其实从19世纪开始“反热寂说”,爱因斯坦反量子论,麦克斯韦统一电磁场。人类没有一天不在试图找到确定,可预测,符合因果律的理论。当一种学说违背这一原则时,我们就感觉如芒在背。不但拒绝承认它,还想方设法回避 ...
yy441 发表于 2009-2-4 00:20


万一你家的抽油烟机把整个地球都抽进去呢,我是说万一?我上面说了,证明不了的只能称为假说。就算你现在的万一将来被证明正确了,跟你也没啥大关系。。。

某人想方设法回避某理论跟科学界不一样。
普朗克说的那句话,“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所以这些被大牛们反对的理论不还是茁壮成长起来了么

科学家也是人。有人的一切缺点。拒绝承认跟自己的信仰相反的证据是人性之一。虽然科学理论不是用来信仰的,科学家也是人,抓住些东西信仰也是人性之一。
2009-2-4 10:55: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跟常识不符合,这个推理本来就是非常不合理的。

常识是什么?没见过筷子放盛水碗里的人,常识就是筷子折了,就是断了。

一只猫又生又死是完全可能的。
2009-2-4 11:01: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没看见。。。

我就看见每次他都往后退点儿。。。很害羞的哈
雅歌 发表于 2009-2-4 10:50


有的时候这就叫以退为进,欲拒还迎
再说了心心相印哪怕天涯海角,貌合神离只会同床异梦
2009-2-4 11:06: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爱因斯坦他老人家晚年其实一直在跟自己的相对论死磕...而且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已经不是他能够想明白的了。根本没有文中说得那么玄乎。

yy我也觉得你越扯越没边儿了......
2009-2-4 13:05: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没看见。。。

我就看见每次他都往后退点儿。。。很害羞的哈
雅歌 发表于 2009-2-4 10:50


基督并不是以什么强势和道理征服人们,而是以他的谦卑和牺牲的爱。

舍去的就得到。
2009-2-4 13:05: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消耗宇宙膨胀产生的“负熵”呢?
yy441 发表于 2009-2-4 00:20


就地球上这点儿生命...估计连消耗银河系产生的负熵都不够....
2009-2-4 13:06:4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