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从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属于行政干预的结果。那么,在这里就可以给lz的数据做一些点评:
i 我们这个社会是不用怕出口产值占GDP百分比太高的,因为市场需求终归有限,而执政者的权力和野心是无限的。在现有经济结构下,不管中国市场经济如何依附于美国的国内需求,我们的官员都可以运用更加强大的行政手段通过参与地方建设的方式把这种依附程度在数据层面上降下来,并且中央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合理的数据(当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歧太大的时候,这种调控就不太灵了),这可以解释你那些数据图上比较奇怪的变化。但是不管数据怎么变化,我们的制造业经济依附于人的事实改变不了。
ii 内需的正确含义应该是内部市场需求,但是对比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和储蓄就可以发现,这种市场需求大不了(这一点已是业界共识,为了节省我的时间就不列出数据了)。而且在以GDP来衡量官员政绩的方针下,在一个行政成本奇高的国家,所谓的内需和西方经济学家头脑中内需并不是一回事,综上所述,那些显示在数据上的高亢状态,我认为恰恰反应的不是国内市场的膨胀,而是官僚与官僚买办阶层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膨胀。同样中国的经济过热也不是市场需求过大,而是官员参与建设的”热情“太高。
在考量这些观点时,不由得让人想起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先生六年前的文章。关先生曾在《亚洲时报》上撰文发问,为什么日本不害怕中国制造?他的答案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大量包含了国外企业的产品,“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实际上是“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产品包含很多诸如“日本制造”、“美国制造”、“德国制造”的外国投入品,这些进口的零部件并不构成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上,每出口100万美元的产品,就需要进口50万美元的中间材料;而且,越是高科技产品,这种进口成分的比重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