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liewmanhung

中国经济非由出口拉动(新加了另一篇文章的摘要)

42
回复
5151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非常崇拜楼主。
2009-1-22 21:24: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嘿嘿,好像你没回答我的问题哦:)
frankfu 发表于 2009-1-22 21:20


呵呵。我还说得不够明白?
投资,是指企业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跟进口不是一回事。如果我没搞错,进口成品涉及到销售的话,在会计入账时是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的。而若是进口原材料或半成品,则借记“材料采购”或“原材料”或“加工商品”,一般不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而是借记“加工商品”,到最后成品待外销或内销时才再贷记“加工商品”,借记“库存商品”。会计比较强的人可以说一下。
2009-1-22 22:00: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那进口的设备机器是不是计入投资那部分呢?
2009-1-22 22:14: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RE: 中国经济并非由出口拉动,而是内需

本帖最后由 linne2k3 于 2009-1-22 22:36 编辑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经济学家Albert keidel博士2007年写了一篇探究中国经济波动因素的论文。结论很有趣,大概意思是,中国多年来经济并非由出口拉动,而是内需(这个结论还是挺非主流的,呵呵)。而90年代的 ...
liewmanhung 发表于 2009-1-22 03:49


    老兄真是数据专家啊!最近时间不多,你的帖子我有时间会慢慢研究。
     我对经济学的兴趣,主要在于想通过他更好地认识社会和历史,所以暂时我只能运用有限的基础知识,并结合我对社会的认知,对你的数据以及观点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 一般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国经济数据的时候,头脑里会默认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市场经济,但是我国目前是一个局部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以通过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国经济数据后产生的结论,在逻辑上一定正确,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可能是错误的。

2 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局部的市场经济国家?以拉动我国经济(或者准确地说是拉动我国经济数据)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外贸与地方建设为例:
  其一,构成外贸产值的主要包括制造业和能源产业,这部分生产由于要和外部市场进行交换,是属于市场经济范畴的。在全球经济相对稳定的时候,对外贸易可以被预期,因为如果外部市场饱和内部仍然盲目扩大生产,势必造成产品积压,不会形成产值。
  其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应该包括房地产),这是被你纳入内需的,但是这部分产值是不是属于市场经济范畴呢?看看现实情况就知道了,市场需要那么多政府大楼么?市场需要那么多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么?市场需要那么多普通民众消费不起的商品房么?。。。 而且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这些建设所进行的方式,各级地方政府在对待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的问题上无不投入了巨大的热情,积极地招商引资,许诺各种优惠条件,甚至直接参与投资。。。然而,我们知道市场是进行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这一点毋庸置疑,否则我们直接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算了),如果这些地方建设属于市场范畴,那么交给市场去运作岂不事半功倍,又何须政府部门劳心劳力呢?

3 从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属于行政干预的结果。那么,在这里就可以给lz的数据做一些点评:
  i 我们这个社会是不用怕出口产值占GDP百分比太高的,因为市场需求终归有限,而执政者的权力和野心是无限的。在现有经济结构下,不管中国市场经济如何依附于美国的国内需求,我们的官员都可以运用更加强大的行政手段通过参与地方建设的方式把这种依附程度在数据层面上降下来,并且中央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合理的数据(当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歧太大的时候,这种调控就不太灵了),这可以解释你那些数据图上比较奇怪的变化。但是不管数据怎么变化,我们的制造业经济依附于人的事实改变不了。
  ii 内需的正确含义应该是内部市场需求,但是对比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和储蓄就可以发现,这种市场需求大不了(这一点已是业界共识,为了节省我的时间就不列出数据了)。而且在以GDP来衡量官员政绩的方针下,在一个行政成本奇高的国家,所谓的内需和西方经济学家头脑中内需并不是一回事,综上所述,那些显示在数据上的高亢状态,我认为恰恰反应的不是国内市场的膨胀,而是官僚与官僚买办阶层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膨胀。同样中国的经济过热也不是市场需求过大,而是官员参与建设的”热情“太高。
  
  个人感想: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建设的投资都会比较大,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小。而我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有些工程质量不合格导致建完了要修,修不好就拆,拆完了再盖;居民住房过个十几二十年可以强制拆迁,盖了新房再拉动新一轮的房地产消费。这种建设方式只能算是重复建设,绝不是可持续性发展,其对于资源的浪费毋庸多说。在当前大环境下,作为中国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由于受到外部的打击正日益萎缩,中央的救市方案如果能够像他所宣称的那样促进发展居民收入和福利,那么对真正的国内市场发展会有一定帮助;反之,如果只是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继续以投资来代替消费,而基础建设很大程度上不属于市场经济,那么这个救市方案只是掩人耳目地拯救了数据,而不是市场,中国未来的市场经济建设的前景将不容乐观。

   以上是我凭着感觉写的,如有不妥,请指正。
2009-1-22 22:21: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那进口的设备机器是不是计入投资那部分呢?
frankfu 发表于 2009-1-22 22:14


是的。但机器设备是固定资产,周转时间非常长,10年或以上。而它的价值也不是一下子转移到产品中去,所以机器设备投资没有周期变化。
2009-1-22 22:49: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老兄真是数据专家啊!最近时间不多,你的帖子我有时间会慢慢研究。
     我对经济学的兴趣,主要在于想通过他更好地认识社会和历史,所以暂时我只能运用有限的基础知识,并结合我对社会的认知,对你的数 ...
linne2k3 发表于 2009-1-22 22:21


也就老兄你和frankfu来凑热闹啊,呵呵。
我也不是什么数据专家啦。只是觉得在科学研究(经济学也是科学)上应该注意严谨性而已。恩,经济学是还不能解释很多中国的问题,但咱们都在努力,而这才有意思啊。呵呵。
经济学家从来都没把中国当为一个市场经济啊,现在咱们连transition economy都还不是啊,到联合国或世行网站上看,咱们都只是development country呢。
说明一点,我可没说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内需哦,呵呵。再指正一点,房地产行业的商品不属于基础设施,除了政府建的保障性住房。而说到地方政府支出,中国地方政府支出具体数额我没有,但可以估计,它占全国政府总支出的比重确实比其他国家要大,如果没记错是百分之60以上,而美国和瑞士已经算比较大的了,也就40%。之所以那么大的比重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decentralization的政策导致。而恰恰是因为这个政策带来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机制,从而促进了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我出生在南方,对此深有体会。当然,地方政府乱花钱的事儿是有,但具体腐败成什么样没有具体数据,不过这既是结构性问题,也存在道德因素。我又做了个图,比较中美法三个的政府支出(中央加地方)的比较。看看,虽然地方政府比重较重,但中国政府支出总额一向不算很高。所以不能用此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地方政府对中国私营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可忽略。
再说到内需,地方政府是投资到physical infrastructure了,但是social infrastructure却很落后,这是最主要的矛盾所在。就像郎咸平说的,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短缺低效的矛盾。所以,今后地方政府还是起很重要的作用。

gov-expenditure-usa-france-china.jpg
2009-1-22 23:50: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也就老兄你和frankfu来凑热闹啊,呵呵。
我也不是什么数据专家啦。只是觉得在科学研究(经济学也是科学)上应该注意严谨性而已。恩,经济学是还不能解释很多中国的问题,但咱们都在努力,而这才有意思啊。呵呵。
...
liewmanhung 发表于 2009-1-22 23:50


等级上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方法上也没另外创新,那些图表换一套数据也能研究美国的问题,是不是?

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应该包括房地产)
我的意思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

我只是觉得内需还是应该定义为内部市场需求,不属于市场的部分就不能叫做需求。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都死缓了,中国有些数据老兄就别太相信了。

我觉得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应该受到批评的是官僚经济,
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短缺低效的矛盾
不是正好说明市场化不够么?市场才代表效率,越市场化政府就越要靠边站。毕竟自由主义的经济形态是个必经之路,不可能一下子跳到像欧洲这么左。老郎为了他的收视率,说话也是有保留的,中小企业好得罪,老爷们就狠了。
2009-1-23 00:22:5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等级上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方法上也没另外创新,那些图表换一套数据也能研究美国的问题,是不是?

我的意思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

我只是觉得内需还是应该定义为内部市场需求,不属于市场的部分就不能叫做需 ...
linne2k3 发表于 2009-1-23 00:22


数据有没有水分我不敢说,国外一般都这么说,我还是乐观点相信自己的国家,毕竟这关系到经济研究工作。92年,02年和04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应该不是白折腾的。。。而原来的统计局局长是因为个人腐败问题倒台的,倒不是因为篡改了数据。他现在不是又出来混了?
2009-1-23 00:56:5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他现在不是又出来混了?


死缓也能咸鱼翻身啊? 牛
2009-1-23 01:11: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死缓也能咸鱼翻身啊? 牛
linne2k3 发表于 2009-1-23 01:11


是啊,这就是中国特色。。。看看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成中海油研究员
2009-1-23 01:17: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有报道说他受贿了22万,要不是欺瞒天听,上头会为了这么点钱起杀他的心?

不过此人的确是个人才,现在的技术官僚智商都很高,就是立场我无法苟同。
2009-1-23 01:50:29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要是国统局的数据都不能相信,那还怎么研究中国经济。。。
即使我们心知肚明有些水,难不成要咱自己做全国普查不成。。。

好,说主题。。关于LZ引述这位美国研究人员的报告,我想基本问题就是这些:

中国是不是外贸依赖性经济体?进出口对中国到底有多大影响?单靠内需,中国还能保8么?

不如先引用两篇:
1. 我国的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到底是40%还是10%?
      不少专家和资料都显示,中国出口贸易总额,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40%,并由此得出结论,美国的经济衰退,对中国将造成严重冲击。

      但其实,这是计算口径的混淆,导致的误会。 据《技术财经天地》的一篇文章认为:

  外贸依存度和(净)出口占比等简单指标忽略了出口和GDP的计算方法存在的本质区别。出口度量的是总量规模,而GDP度量的则是增加值。如果仿照GDP的计算方法来度量出口,那么,外需的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得到更为合理的考量。
  仔细来看,出口中至少包括两部分是计算增加值时需要扣除的。其一是,出口中所包含的进口产品部分,比如来料加工产业中的原材料;其二是,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在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部分,比如有国内企业提供的原材料。后一部分之所以要扣除,是因为他们也是不计入GDP的。只有如此,出口的指标才是增加值意义上的,才可以与GDP相比较。众所周知,中国出口中制造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制造业中的很多投入是需要从国外进口的,一进一出后,出口规模虽然庞大,但附加值其实并不大,因而对GDP的意义也并不大。所以通俗而言,GDP只度量附加值。
  经过这样的调整,中国“真实的”出口比重立即下降到占GDP的10%以下。这一比例虽比日本略高,但低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新加坡和台湾。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出口的明显下降并没有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在IT泡沫破灭的2001年,中国的出口下降了35%之多,但中国整体的GDP增长率只下降了不到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就业指标也证明了出口部门在经济的比重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大。
  近两年中国的净出口(出口减掉进口)增长很快,2005年以来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 20%,而此前只有5%左右。应该注意到,首先,净出口的放量增长并不是因为中国出口规模的大幅上升,而是因为进口规模的明显下降。其次,尽管净出口已十分重要,但这种重要性也不宜夸大;实际上,即便是中国的净出口下降为0,中国内需仍然可以推动接近9%的高增长率。最后,从地缘分布上看,中国对新兴国家的出口占到了更大的比重,而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活力十足。

2. 中国在多大程度上是出口导向型经济
      最近,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德里克(Rodrik)指出,对一国经济增长来说,重要的是出口什么,而不是出口多少。他认为,出口部门之所以对中国至关重要,不是因为中国出口规模的庞大,而在于出口产品的“质”的特征。显然,如果中国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生产,那么中国集中生产和出口的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有证据显示,目前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比人们一般认为的高得多。中国的生产和出口模式与其收入所处水平不相对应,也偏离了比较优势的内涵。如果出口部门较高的利润吸引着更多企业跟进,经济资源就会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这种由不同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及结构调整引发的经济增长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

  在考量这些观点时,不由得让人想起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先生六年前的文章。关先生曾在《亚洲时报》上撰文发问,为什么日本不害怕中国制造?他的答案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大量包含了国外企业的产品,“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实际上是“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产品包含很多诸如“日本制造”、“美国制造”、“德国制造”的外国投入品,这些进口的零部件并不构成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上,每出口100万美元的产品,就需要进口50万美元的中间材料;而且,越是高科技产品,这种进口成分的比重就越高。

  这代表了研判出口对中国经济重要性的另一种视角。的确,因为中国的出口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加工业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出口实际上对中国的GDP贡献并不大。按生产法的GDP核算原理,GDP是一个附加值的概念,并不包括中间投入品,无论这种投入品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这也就是为什么瑞银的经济学家安德森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原因。用他的话说,所谓“脱钩”与否的争论其实是多余的,因为中国经济从未与美国真正挂钩。如果是这样,那么出口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灾难。

= 总结一下=出口的确曾是中国发展的引擎,如果单看出入口总量,更是一度占到GDP的70%。
可是源于中国制造的本质为‘中国加工’,制造以前先要买别人的材料和技术,一来一去对GDP的影响大大减少。
所以中国并不是外贸依赖性经济体,出口的萎缩并不是使GDP减少的主要因素。

然后我们再提出出口萎缩是否会影响投资和消费的问题。这个影响是大是小。
答案虽然是肯定的,但仍需定量分析。
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21.6%。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
【都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如做个二元线性方程求证两个变量是否独立。。。】
但貌似两者的变化是相悖的。

我想到这里应该说清楚了“中国经济不是由出口拉动的”这个问题。
Chapter 2应该是“中国经济是由内需拉动的吗?”
2009-1-24 17:26: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没有说国统局的数据都不可信,我是说关于政府支出部分的数据不可信,原因是什么不说。

拉动经济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我没否定过其他两个。我是说居民消费太少(我国的cpi计算方法一直有争议,实际情况可能更少),投资太大。
如果你认为中国经济是靠内需拉动的,那么内需就是靠投资拉动的,关键属于投资这部分的内需是谁的“需”,是市场的需还是权力的需? 如果是后者,那么中国搞经济改革三十年,带动经济发展的居然不是市场经济,你觉得值得肯定么?

关于”净出口“,如果我没搞错的话应该就是”贸易顺差“吧。2006年中国GDP是台湾的五倍,是新加坡的二十倍,美国人计算咱们的顺差是不会管占GDP多少的,他们只在乎总量。现在这个水平就已经摩擦不断了,要是到了能让你重视的百分比,恐怕就离战争不远了。

还有,就算你计算净出口来研究中国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也不应该减去进口总量啊,进口中有多少是在国内市场消化掉的,你计算过没有?
2009-1-25 01:11:42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chaostade 于 2009-1-25 23:50 编辑

1- 为什么要计算出入口总量来研究外贸依赖度?
净出口【出口-进口】是为了评断外贸对GDP的贡献程度。这是由GDP的定义决定的。也就是上一页版主提出来的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出入口总量【出口+进口】是为了评断国家对外贸的依赖度。因为国际市场的变化不仅影响出口需求,也影响进口供给。

08全年出口增值同比为17.2%,进口增值同比为18.5%,而净出口的增值【或称贸易顺差增值=(出口08-进口08)/(出口07-进口07)】却为12.7%。【参考数据为海关总署,在文章末尾】
高于今年的GDP增9.1%,也就是说出口虽然增速放缓,净出口却帮了GDP一把。
要为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外贸的结构是出口导向型。顺差大且增幅强。
07年中国GDP增11.4%,这个增幅放缓近2个百分点既然不是净出口造成的,那是什么?
是消费放缓?是投资放缓?还是政府支出减少了?
留待chapter 2解决。反正“中国经济不是由出口拉动的”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其实正确来说是由“贸易顺差”拉动的。这个顺差增长放缓了,且预计09年更缓【还是因为外贸订单大量减少了】,所以才会提出外贸转内需的方针。

2- 应不应该减去进口总量来研判外贸依赖度?
我想这是个视角问题。
如果我们要判断的是外贸依赖,就不能说进口后在国内市场消化了的不属于外贸,这些商品也是通过海关进入中国的。

如果我们要判断的是中国来料加工【made by china】的程度,的确也许用加工后出口的商品-进口的材料和技术更合适。可是这个统计单项不知道应该怎么切割?

国家出入口统计的项目有以下这些,我就不一一打了。
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 ... 5677/info155555.htm
其中的两大项:
一般贸易中,进口的有多少是使用外国材料和技术?出口的有多少是去外国【越南印尼菲律宾】加工的?
来料加工贸易中,有多少是出口转内销?
这就是一个小课题了。

3 - 引用数据
海关总署08年12月及全年累计进出口额
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 ... 5677/info155558.htm
07年12月及全年
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 ... e3760/info95779.htm
【注:对于美国,在07年的出口增加了14.4%,而08年只有8.4%。】

计算出超:【亿美元】
(, 下载次数: 0)
2009-1-25 23:41: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个人觉得chaostade的论述思路以及引用的两篇文章非常好。特别是第二篇关于进出口,净出口和GDP关系等,和我考虑的有很多类似,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一直向liewmanhung 提问关于进口和GDP关系的原因。

我认为,讨论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只考虑进口,出口本身,还要考虑进出口对投资,消费的影响。chaostade同学的第一段中提到了这个问题“然后我们再提出出口萎缩是否会影响投资和消费的问题。这个影响是大是小。”,但可惜的是,文章尚未对此展开(也有可能还没贴完)。

目前在中国从事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就业人数超过1亿,如果进出口遭到严重打击,那么内需同样会遭到重创。此外,在中国进口商品中,机械设备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例相当高,而这些都是计入投资的(所以计算GDP时要扣除进口额其本事并不是为了计算净出口额,而是要扣除消费,投资和出口中分别进口的部分),其中又有相当比例的投资是为了出口目的,所以当出口萎缩时,这部分投资同样会萎缩,从而影响GDP。以上两条不是我们光看进出口就能算出来的,必须有更为翔实的数据论证。
2009-1-26 02:33:5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