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三点着地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1979
回复
154502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6]

可是皦秀才还真够意思,问来问去就一句话:



    “无人主使!”



    萧大亨没办法,毕竟是三法司会审,搞得太明显也不好,就给具体负责审案的下属,刑部主事王述古写了张条子,还亲自塞进了他的袖口,字条大意是,把这件事情往郭正域、沈鲤身上推。



    没想到王述古接到条子,看后却大声反问领导:



    “案情不出自从犯人口里,却要出自袖中吗?!”



    萧大亨狼狈不堪,再也不敢掺和这事。



    沈鲤这边也没闲着,他知道沈一贯要闹事,早有防备:你有刑部帮忙,我有都察院撑腰。一声令下,都察院的御史们随即开动,四下活动,灭火降温,准备冷处理此事。



    其中一位御史实在过于激动,竟然在审案时,众目睽睽之下,对皦秀才大声疾呼:



    “别牵连那么多人了,你就认了吧。”



    审案审到这个份上,大家都是哭笑不得,要结案,结不了;不结案,又没个交代,皇帝、太子、贵妃、内阁,谁都不能得罪。万一哪天皦秀才吃错了药,再把审案的诸位领导扯进去,那真是哭都没眼泪。



    三法司的人急得不行,可急也没用,于是有些不地道的人就开始拿案件开涮。



    比如有位审案御史,有一天突然神秘地对同事说,他已经确定,此案一定是皦秀才干的。



    大家十分兴奋,认定他有内部消息,纷纷追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御史答:



    “昨天晚上我做梦,观音菩萨告诉我,这事就是他干的。”



    当即笑瘫一片。



    没办法,就只能慢慢磨,开审休审,休审开审,周而复始,终于有一天,事情解决了。



    皦生光也受不了了,天天审问,天天用刑,天天折腾,还不如死了好,所以他招供了:



   “是我干的,你们拿我去结案吧。”



    这个世界清净了。



    万历三十二年(1604)四月,皦生光被押赴刑场,凌迟处死。



    妖书案就此结束,虽说闹得天翻地覆,疑点重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皦生光很冤枉。



    因为别的且不谈,单说妖书上列出的那些官员,就皦秀才这点见识,别说认识,名字都记不全。找这么个人当替死鬼,手真狠,心真黑。



    妖书何人所写,目的何在,没人知道,似乎也没人想知道。



    因为有些时候,真相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2008-3-30 00:14:5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7]

妖书案是结了,可轰轰烈烈的斗争又开始了。沈一贯被这案子整得半死不活,气得不行,卯足了劲要收拾沈鲤。挖坑、上告、弹劾轮番上阵,可沈鲤同志很是强悍,怎么搞都没倒。反倒是沈一贯,由于闹得太过,加上树大招风,竟然成为了言官们的新目标。骂他的人越来越多,后来竟然成了时尚(弹劾日众)。



    沈一贯眼看形势不妙,只好回家躲起来,想要避避风头,没想到这风越刮越大,三年之间,弹劾他的奏疏堆起来足有一人高,于是他再也顶不住了。



    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一贯请求辞职,得到批准。



    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走之前,竟然还提了一个要求:我走,沈鲤也要走。



    恨人恨到这个份上,也不容易。



    而更有意思的是,万历竟然答应了。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因为沈鲤很有能力,又是他的亲信。而沈一贯虽说人滑了点,办事还算能干,平时朝廷的事全靠这两人办,万历竟然让他们全都走人,动机就一个字——烦。



    自打登基以来,万历就没过几天清净日子。先被张居正压着,连大气都不敢出,等张居正一死,言官解放,吵架的来了,天天闹腾。到生了儿子,又开始争国本,堂堂皇帝,竟然被迫就范。



    现在太子也立了,某些人还不休息,跟着搞什么妖书案,打算混水摸鱼,手下这两人还借机斗来斗去,时不时还以辞职相威胁,太过可恶。



    既然如此,你们就都滚吧,有多远滚多远,让老子清净点!



    沈一贯和沈鲤走了,内阁只剩下了朱赓。



    这一年,朱赓七十二岁。



    朱赓很可怜,他不但年纪大,而且老实,老实到他上任三天,就有言官上书骂他,首辅大人心态很好,统统不理。



    可让他无法忍受的是,他不理大臣,皇帝也不理他。



    内阁人少,一个七十多的老头起早贪黑熬夜,实在扛不住,所以朱赓多次上书,希望再找几个人入阁。



    可是前后写了十几份报告,全都石沉大海,到后来,朱大人忍不住了,可怜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亲自跑到文华门求见皇帝,等了半天,却还是吃了闭门羹。

文章引用自:
2008-4-1 23:09:02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8]

换在以前,皇帝虽然不上朝,但大臣还是要见的,特别是内阁那几个人,这样才能控制朝局。比如嘉靖,几十年不上朝,但没事就找严嵩、徐阶聊天,后来索性做了邻居,住到了一起(西苑)。



    但万历不同,他似乎是不想干了。在他看来,内阁一个人不要紧,没有人也不要紧,虽然朱首辅七十多了,也还活着嘛。能用就用,累死了再说,没事就别见了,也不急这几天,会有人的,会见面的,再等等吧。



    就这样,朱老头一边等一边干,一个人苦苦支撑,足足等了一年,既没见到助手,也没见过皇帝。



    这一年里朱老头算被折腾惨了,上书国政,皇帝不理,上书辞职,皇帝也不理,到万历三十四年(1607),朱赓忍无可忍,上书说自己有病,竟然就这么走了。



    皇帝还是不理。



    最后一个也走了。



    内阁没人呆,首辅没人干,经过万历的不懈努力,朝廷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最高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自明代开国以来,只有朱元璋在的时候,既无宰相,也无内阁,时隔多年,万历同志终于重现往日荣光。



    而对于这一空前绝后的盛况,万历很是沉得住气,没人就没人,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日子没法过了。



    因为内阁是联系大臣和皇帝的重要渠道,而且内阁有票拟权,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其拟定处理意见,然后交由皇帝审阅批准。所以即使皇帝不干活,国家也过得去。



    朱元璋不用宰相和内阁,原因在于他是劳模,什么都能干。而万历先生连文件都懒得看,你要他去干首辅的活,那就是白日做梦。



    朝廷陷入了全面瘫痪,这么下去,眼看就要破产清盘,万历也急了,下令要大臣们推举内阁人选。



    几番周折后,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三人成功入阁,班子总算又搭起来了。



    但这个内阁并没有首辅,因为万历特意空出了这个位置,准备留给一个熟人。



    这个人就是王锡爵,虽说已经告老还乡,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之前共背黑锅的革命友谊,给万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派出专人,去请王锡爵重新出山,并同时请教他一个问题。



    王锡爵不出山。



    由于此前被人坑过一次,加上都七十四岁了,王锡爵拒绝了万历的下水邀请,但毕竟是多年战友,还教过人家,所以,他解答了万历的那个疑问。

文章引用自:
2008-4-1 23:10:13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9]

万历的问题是,言官太过凶悍,应该如何应付。



    王锡爵的回答是,他们的奏疏你压根别理(一概留中),就当是鸟叫(禽鸟之音)!



    我觉得,这句话十分之中肯。



    此外,他还针对当时的朝廷,说了许多意见和看法,为万历提供了借鉴。



    然后,他把这些内容写成了密疏,派人送给万历。



    这是一封极为机密的信件,其内容如果被曝光,后果难以预料。



    所以王锡爵很小心,不敢找邮局,派自己家人携带这封密信,并反复嘱托,让他务必亲手交到朝廷,绝不能流入任何人的手中,也算是吸取之前申时行密疏走光的经验。



    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次,他的下场会比申时行还惨。



    话说回来,这位送信的同志还是很敬业的,拿到信后立即出发,日夜兼程赶路,一路平安,直到遇见了一个人。



    当时他已经走到了淮安,准备停下来歇脚,却听说有个人也在这里,于是他便去拜访了此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三才。



    李三才,字道甫,陕西临潼人,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

  

    这个名字,今天走到街上,问十个人估计十个都不知道,但在当年,却是天下皆知。



    关于此人的来历,只讲一点就够了:



    二十年后,魏忠贤上台时,编了一本东林点将录,把所有跟自己作对的人按照水浒一百单八将称号,以实力排序,而排在此书第一号的,就是托塔天王李三才。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



    因为淮安正好归他管,这位送信人原本认识李三才,到了李大人的地头,就去找他叙旧。



    两人久别重逢,聊着聊着,自然是要吃饭,吃着吃着,自然是要喝酒,喝着喝着,自然是要喝醉。



    送信人心情很好,聊得开心,多喝了几杯,喝醉了。



    李三才没有醉,事实上,他非常清醒,因为他一直盯着送信人随身携带的那口箱子。



    在安置了送信人后,他打开了那个箱子,因为他知道,里面必定有封密信。

文章引用自:
2008-4-4 00:38:42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0]

得知信中内容之后,李三才大吃一惊,但和之前那位泄露申时行密疏的罗大纮不同,他并不打算公开此信,因为他有更为复杂的政治动机。



    手握着这封密信,李三才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决定:篡改此信件。



    在他看来,篡改信件,更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谓篡改,其实就是重新写一封,再重新放进盒子里,让这人送过去,神不知鬼不觉。



    可是再一细看,他就开始感叹:王锡爵真是个老狐狸。



    古代没有加密电报,所以在传送机密信件时,往往信上设有暗号,两方约定,要么多写几个字,要么留下印记,以防被人调包。



    李三才手中拿着的,就是一封绝对无法更改的信,倒不是其中有什么密码,而是他发现,此信的写作者,是王时敏。



    王时敏,是王锡爵的孙子,李三才之所以认定此信系他所写,是因为这位王时敏还有一个身份——著名书法家。



    这是真没法了,明天人家就走了,王时敏的书法天下皆知,就自己这笔字,学都没法学,短短一夜时间,又练不出来。



    无奈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抄录了信件全文,并把信件放了回去。



    第二天,送信人走了,他还要急着把这封密信交给万历同志。



    当万历收到此信时,绝不会想到,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信件的内容,而其中之一,就是远在无锡的普通老百姓顾宪成。



    这件事可谓疑团密布,大体说来,有几个疑点:



    送信人明知身负重任,为什么还敢主动去拜会李三才,而李三才又为何知道他随身带有密信,之后又要篡改密信呢?



    这些问题,我可以回答。



    送信人去找李三才,是因为李大人当年的老师,就是王锡爵。



    非但如此,王锡爵还曾对人说,他最喜欢的学生,就是李三才。两人关系非常的好,所以这位送信人到了淮安,才会去找李大人吃饭。



    作为凤阳巡抚,李三才算是封疆大吏,而且他本身就是都察院的高级官员,对中央的政治动向十分关心,皇帝为什么找王锡爵,找王锡爵干什么,他都一清二楚,唯一不清楚的,就是王锡爵的答复。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既然李三才是王锡爵的学生,还算他的亲信,李三才同志为什么要背后一刀,痛下杀手呢?



    因为在李三才的心中,有一个人,比王锡爵更加重要,为了这个人,他可以出卖自己的老师。



    万历二年(1574),李三才考中了进士,经过初期培训,他分到户部,当上了主事,几年之后,另一个人考中进士,也来到了户部当主事,这个人叫顾宪成。

文章引用自:
2008-4-4 00:39:34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1]

这之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史书上没有写,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惊奇地发现,当顾宪成和李三才在户部做主事的时候,他们的上司竟然叫赵南星。



    联想到这几位后来在朝廷里呼风唤雨的情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那些日子里,他们谈论的应该不仅仅是仁义道德,君子之交,暗室密谋之类的把戏也没少玩。



    李三才虽然是东林党,但道德水平明显一般,他出卖王老师,只是因为一个目的——利益。



    只要细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李三才涂改信件的真正动机。



    当时的政治形势看似明朗,实则复杂,新成立的这个三人内阁,可谓凶险重重,杀机无限。



    李廷机倒还好说,这个人性格软弱,属于和平派,谁也不得罪,谁也不搭理,基本可以忽略。



    于慎行就不同了,这人是朱赓推荐的,算是朱赓的人,而朱赓是沈一贯的人,沈一贯和王锡爵又是一路人,所以在东林党的眼里,朱赓不是自己人。



    剩下的叶向高,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人,此后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此人虽不是东林党,却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个合格的地下党。



    这么一摆,你就明白了,内阁三个人,一个好欺负,两个搞对立,遇到事情,必定会僵持不下。



    僵持还算凑合,可要是王锡爵来了,和于慎行团结作战,东林党就没戏了。



    虽然王锡爵的层次很高,公开表明自己不愿去,但东林党的同志明显不太相信,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开那封信,看个究竟。



    在那封信中,李三才虽然没有看到重新出山的许诺,却看到了毫无保留的支持,为免除后患,他决定篡改。



    然而由于写字太差,没法改,但也不能就此算数,为了彻底消除王锡爵的威胁,他抄录并泄露了这封密信,而且特意泄露给言官。



    因为在信中,王锡爵说言官发言是鸟叫,那么言官就是鸟人了。鸟人折腾事,是从来不遗余力的。



    接下来的事情可谓顺其自然,舆论大哗,言官们奋笔疾书,把吃奶的力气拿出来痛骂王锡爵,言辞极其愤怒,怎么个愤怒法,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我曾翻阅过一位言官的奏疏,内容就不说了,单看名字,就很能提神醒脑——巨奸涂面丧心比私害国疏。



    如此重压之下,王锡爵没有办法,只好在家静养,从此不问朝政,后来万历几次派人找他复出,他见都不见,连回信都不写,估计是真的怕了。



    事情的发展,就此进入了顾宪成的轨道。

文章引用自:
2008-4-4 00:40:1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2]

王锡爵走了,朝廷再也没有能担当首辅的人选,于是李廷机当上了首辅,这位兄弟不负众望,上任后不久就没顶住骂,回家休养,谁叫也没用,基本算是罢工了。



    而异类于慎行也不争气,刚上任一年就死了,就这样,叶向高成为了内阁的首辅,也是唯一的内阁大臣。



    对手被铲除了,这是最好的结局。



    必须说明的是,所谓李三才和顾宪成的勾结,并不是猜测,因为在史料翻阅中,我找到了顾宪成的一篇文章。



    在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



   “木偶兰溪、四明、婴儿山阴、新建而已,乃在遏娄江之出耳。”



   “人亦知福清之得以晏然安于其位者,全赖娄江之不果出……密揭传自漕抚也,岂非社稷第一功哉?”



    我看过之后,顿感毛骨悚然。



    这是两句惊天动地的话,却不太容易看懂,要看懂这句话,必须解开几个密码。



    第一句话中,木偶和婴儿不用翻译,关键在于新建、兰溪、四明、山阴、以及娄江五个词语。



    这五个词,是五个地名,而在这里,则是暗指五个人。



    新建,是指张位(新建人)、兰溪,是指赵志皋(兰溪人)、四明,是指沈一贯(四明人),山阴,是指朱赓(山阴人)。



    所以前半句的意思是,赵志皋和沈一贯不过是木偶,张位和朱赓不过是婴儿!



    而后半句中的娄江,是指王锡爵(娄江人)。



    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赵志皋、沈一贯、张位、朱赓都不要紧,最为紧要的,是阻止王锡爵东山再起!



    顾宪成,时任南直隶无锡县普通平民,而赵、张、沈、朱四人中,除张位外,其余三人都当过首辅,首辅者,宰相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这个无锡的平民,却在自己的文章中,把这些不可一世的人物,称为木偶、婴儿。



    而从文字语气中可以看出,他绝非单纯发泄,而是确有把握,似乎在他看来,除了王锡爵外,此类大人物都不值一提。



    一个普通老百姓能牛到这个份上,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008-4-4 00:41:04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3]

第二句话的玄机在于两个关键词语:福清和漕抚。



    福清所指的,就是叶向高,而漕抚,则是李三才。



    叶向高是福建福清人,李三才曾任漕运总督,把这两个词弄清楚后,我们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叶向高能安心当首辅,是因为王锡爵不出山……密揭这事是李三才捅出来的,可谓是为社稷立下第一功!”



    没有王法了。



    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职务,远离京城上千里,但他说,内阁大臣都是木偶婴儿。而现在的朝廷第一号人物能够坐稳位置,全都靠他的死党出力。



    纵观二十四史,这种事情我没有听过,没有看过。



    但现在我知道了,在看似杂乱无章的万历年间,在无休止的争斗和吵闹里,一股暗流正在涌动、在黑暗中集结,慢慢地伸出手,操纵所有的一切。



疯子



    王锡爵彻底消停了,万历三十六年,叶向高正式登上宝座,成为朝廷首辅,此后七年之中,他是内阁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人,史称“独相”。



    时局似乎毫无变化,万历还是不上朝,内阁还是累得半死,大臣还是骂个不停,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在表象之下,政治势力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新的已经来了,旧的赖着不走,为了各自利益,双方一直在苦苦地寻觅,寻觅一个致对方于死地的机会。



    终于,他们找到了那个最好、最合适的机会——太子。



    太子最近过得还不错,自打妖书案后,他很是清净了几年,确切地说,是九年。



    万历四十一年(1613),一个人写的一封报告,再次把太子拖下了水。



    这个人叫王曰乾,时任锦衣卫百户,通俗点说,是个特务。



    这位特务向皇帝上书,说他发现了一件非常离奇的事情:有三个人集会,剪了三个纸人,上面分别写着皇帝、皇太后、皇太子的名字,然后在上面钉了七七四十九个铁钉(真是不容易)。钉了几天后,放火烧掉。



    这是个复杂的过程,但用意很简单——诅咒,毕竟把钉子钉在纸人上,你要说是祈福,似乎也不太靠谱。



    这也就罢了,更麻烦的是,这位特务还同时报告,说这事是一个太监指使的,偏偏这个太监,又是郑贵妃的太监。
2008-4-9 22:50:14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4]

于是事情闹大了,奏疏送到皇帝那里,万历把桌子都给掀了,深更半夜睡不着觉,四下乱转,急得不行。太子知道后,也是心急火燎,唯恐事情闹大,郑贵妃更是哭天喊地,说这事不是自己干的。



    大家都急得团团转,内阁的叶向高却悄无声息,万历气完了,也想起这个人了,当即大骂:



   “出了这么大的事,这人怎么不说话!?”(此变大事,宰相何无言)



    此时,身边的太监递给他一件东西,很快万历就说了第二句话:



    “这下没事了。”



    这件东西,就是叶向高的奏疏,事情刚出,就送上来了。



    奏疏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陛下,此事的原告(指王曰乾)和被告(指诅咒者)我都知道,全都是无赖混混,之前也曾闹过事,还被司法部门(刑部)处理过,这件事情和以往的妖书案很相似,但妖书案是匿名,无人可查,现在原告被告都在,一审就知道,皇上你不要声张就行了。



    看完这段话,我的感觉是: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叶向高的表面意思,是说这件事情,是非曲折且不论,但不宜闹大,只要你不说,我不说,把这件事情压下去,一审就行。



    这是一个不符合常理的抉择。因为叶向高,是东林党的人,而东林党,是支持太子的,现在太子被人诅咒,应该一查到底,怎能就此打住呢?



    事实上,叶向高是对的。



    第二天,叶向高将王曰乾送交三法司审讯。



    这是个让很多人疑惑的决定,这人一审,事情不就闹大了吗?



    如果你这样想,说明你很单纯,因为就在他吩咐审讯的后一天,王曰乾同志就因不明原因,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监牢里,死因待查。



    什么叫黑?这就叫黑。



    而只要分析当时的局势,揭开几个疑点,你就会发现叶向高的真实动机:



    首先,最大的疑问是:这件事情是不是郑贵妃干的,答案:无所谓。



    自古以来,诅咒这类事数不胜数,说穿了就是想除掉一个人,又没胆跳出来,在家做几个假人,骂骂出出气,是纯粹的阿Q精神。一般也就是老大妈干干(这事到今天还有人干,有多种形式,如“打小人”),而以郑贵妃的智商,正好符合这个档次,说她真干,我倒也信。



    但问题在于,她干没干并不重要,反正铁钉扎在假人上,也扎不死人,真正重要的是,这件事不能查,也不能有真相。

文章引用自:
2008-4-9 22:50:55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5]

追查此事,似乎是一个太子向郑贵妃复仇的机会,但事实上,却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原因很简单,此时朱常洛已经是太子,只要没有什么大事,到时自然接班,而郑贵妃一哭二闹三上吊之类的招数,闹了十几年,早没用了。



    但如若将此事搞大,再惊动皇帝,无论结果如何,对太子只好坏处,没有好处。因为此时太子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等待。



    事实证明,叶向高的判断十分正确,种种迹象表明,告状的王曰乾和诅咒的那帮人关系紧密,此事很可能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某些人(不一定是郑贵妃),为了某些目的,想把水搅浑,再混水摸鱼。



    久经考验的叶向高同志识破了圈套,危机成功度过了。



    但太子殿下一生中最残酷的考验即将到来,在两年之后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 黄昏



    太子朱常洛正在慈庆宫中休息,万历二十九年他被封为太子,住到了这里,但他爹人品差,基础设施一应具缺,要啥都不给,连身边的太监都是人家淘汰的,皇帝不待见,大臣自然也不买账,平时谁都不上门,十分冷清。



    但这一天,一个特别的人已经走到他的门前,并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问候他。



    他手持一根木棍,进入了慈庆宫。



    此时,他与太子的距离,只有两道门



    第一道门无人看守,他迈了过去。



    在第二道门,他遇到了阻碍。



    一般说来,重要国家机关的门口,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就算差一点的,也有几个保安,实在是打死都没人问的,多少还有个老大爷。



    明代也是如此,锦衣卫、东厂之类的自不必说,兵部吏部门前都有士兵看守,然而太子殿下的门口,没有士兵,也没有保安,甚至连老大爷都没有。



    只有两个老太监。



    于是,他挥舞木棍,打了过去。



    众所周知,太监的体能比平常人要差点(练过宝典除外),更何况是老太监。



    很快,一个老太监被打伤,他越过了第二道门,向着目标前进。



    目标,就在前方的不远处。



    然而太监虽不能打,却很能喊,在尖利的呼叫声下,其他太监们终于出现了。

文章引用自:
2008-4-9 22:51:29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6]

接下来的事情还算顺理成章,这位仁兄拿的毕竟不是冲锋枪,而他本人不会变形,不会变身,也没能给我们更多惊喜,在一群太监围攻下,终于束手就擒。



    当时太子正在慈庆宫里,接到报告后并不惊慌,毕竟人抓住了,也没进来,他下令将此人送交宫廷守卫处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个小事。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将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人抓住了,自然要审,按照属地原则,哪里发案由哪里的衙门审,可是这个案子不同,皇宫里的案子,难道你让皇帝审不成?



    推来推去,终于确定,此案由巡城御史刘廷元负责审讯。

  

    审了半天,刘御史却得出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这人是个疯子。



    因为无论他好说歹说,利诱威胁,这人的回答却是驴唇不对马嘴,压根就不对路,还时不时蹦出几句谁也听不懂的话,算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于是几轮下来,刘御史也不审了,如果再审下去,他也得变成疯子。



    但要说一点成就没有,那也不对,这位疯子交代,他叫张差,是蓟州人,至于其他情况,就一无所知了。



    这个结果虽然不好,却很合适,因为既然是个疯子,自然就能干疯子的事,他闯进皇宫打人的事情就有解释了,没有背景、没有指使,疯子嘛,也不认路,糊里糊涂到皇宫,糊里糊涂打了人,很好,很好。



    不错,不错,这事要放在其他朝代,皇帝一压,大臣一捧,也就结了。



    可惜,可惜,这是在明朝。



    这事刚出,消息就传开了,街头巷尾人人议论,朝廷大臣们更不用说,每天说来说去就是这事,而大家的看法也很一致:这事,就是郑贵妃干的。



    所谓舆论,就是群众的议论,随着议论的人越来越多,这事也压不下去了,于是万历亲自出马,吩咐三法司会审此案。



    说是三法司,其实只有刑部,审讯的人档次也不算高,尚书侍郎都没来,只是两个郎中(正厅级)。



    但这二位的水平,明显比刘御史要高,几番问下来,竟然把事情问清楚了。



    侦办案件,必须找到案件的关键,而这个案子的关键,不是谁干了,而是为什么干,也就是所谓的:动机。



    经过一番询问,张差说出了自己的动机:在此前不久,他家的柴草堆被人给烧了,他气不过,到地方衙门伸冤,地方不管,他就到京城来上访,结果无意中闯入了宫里,心里害怕,就随手打人,如此而已。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张差的说法,那就是扯淡。
2008-4-9 22:52:15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7]

柴草被人烧了,就要到京城上访,这个说法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点:张差即使不是个疯子,也是个傻子。



    因为这实在不算个好理由,要换个人,怎么也得编一个房子烧光,恶霸鱼肉百姓的故事,大家才同情你。



    况且到京城告状的人多了去了,有几个能进宫,宫里那么大,怎么偏偏就到了太子的寝宫,您还一个劲地往里闯?



    对于这一点,审案的两位郎中心里自然有数,但领导意图他们更有数,这件事,只能往小了办。



    这两位郎中的名字,分别是胡士相、岳骏声,之所以提出他们的名字,是因为这两个人,绝非等闲之辈。



    于是在一番讨论之后,张差案件正式终结,犯人动机先不提,犯人结局是肯定的——死刑(也算杀人灭口)。



    但要杀人,也得有个罪名,这自然难不倒二位仁兄,不愧是刑部的人,很有专业修养,从大明律里,找到这么一条:宫殿射箭、放弹、投砖石伤人者,按律斩。



    为什么伤人不用管,伤什么人也不用管,案件到此为止,就这么结案,大家都清净了。



    如此结案,也算难得糊涂,事情的真相,将就此被彻底埋葬。



    然而这个世界上,终究还是有不糊涂,也不愿意装糊涂的人。



    五月十一日 刑部大牢



    七天了,张差已经完全习惯了狱中的生活,目前境况,虽然和他预想的不同,但大体正常,装疯很有效,真相依然隐藏在他的心里。



    开饭时间到了,张差走到牢门前,等待着今天的饭菜。



    但他并不知道,有一双眼睛,正在黑暗中注视着他。



    根据规定,虽然犯人已经招供,但刑部每天要派专人提审,以防翻供。



    五月十一日,轮到王之寀。



    王之寀,字心一,时任刑部主事。



    主事,是刑部的低级官员,而这位王先生虽然官小,心眼却不小,他是一个坚定的阴谋论者,认定这个疯子的背后,必定隐藏着某些秘密。



    凑巧的是,他到牢房里的时候,正好遇上开饭,于是他没有出声,找到一个隐蔽的角落,静静地注视着那个疯子。



    因为在吃饭的时候,一个人是很难伪装的。



    之后一切都很正常,张差平静地领过饭,平静地准备吃饭。



    然而王之寀已然确定,这是一个有问题的人。



    因为他的身份是疯子,而一个疯子,是不会如此正常的。
文章引用自:
2008-4-9 22:52:4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8]

所以他立即站了出来,打断了正在吃饭的张差,并告诉看守,即刻开始审讯。



    张差非常意外,但随即镇定下来,在他看来,这位不速之客和之前的那些大官,没有区别。



    审讯开始,和以前一样,张差装疯卖傻,但他很快就惊奇地发现,眼前这人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他表演完毕后,现场又陷入了沉寂,然后,他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老实说,就给你饭吃,不说就饿死你。”(实招与饭,不招当饿死)



    在我国百花齐放的刑讯逼供艺术中,这是一句相当搞笑的话,但凡审讯,一般先是民族大义、坦白从宽,之后才是什么老虎凳、辣椒水。即使要利诱,也是升官发财,金钱美女之类。



    而王主事的诱饵,只是一碗饭。



    无论如何,是太小气了。



    事实证明,张差确实是个相当不错的人,具体表现为头脑简单,思想朴素,在吃一碗饭和隐瞒真相、保住性命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于是他低着头,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不敢说。”



    不敢说的意思,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说,而是知道了不方便说。



    王之寀是个相当聪明的人,随即支走了所有的人,然后他手持那碗饭,听到了事实的真相:



    “我叫张差,是蓟州人,小名张五儿,父亲已去世。”



    “有一天,有两个熟人找到我,带我见了一个老公公(即太监),老公公对我说,你跟我去办件事,事成后给你几亩地,保你衣食无忧。”



    “于是我就跟他走,初四(即五月四日)到了京城,到了一所宅子里,遇见另一个老公公。”



    “他对我说,你只管往里走,见到一个就打死一个,打死了,我们能救你。”



    “然后他给我一根木棍,带我进了宫,我就往里走,打倒了一个公公,然后被抓住了。”



    王之寀惊呆了。



    他没有想到,外界的猜想竟然是真的,这的的确确,是一次策划已久的政治暗杀。



    但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起暗杀事件竟然办得如此愚蠢,眼前这位仁兄,虽说不是疯子,但说是傻子倒也没错,而且既不是武林高手,也不是职业杀手,最多最多,也就是个彪悍的农民。
2008-4-9 22:53: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月貌似请假了
谢谢LS的及时更新(rf24rf)
2008-4-10 14:44: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等待中…………
2008-4-11 08:47:5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