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arts80

巴黎的满语-锡伯语语言学习班招生

129
回复
16160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姓名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庙号 清太祖
  谥号 承天广运 圣德 神功 肇纪 立极 仁孝 睿武 端毅 钦安 弘文 定业 高皇帝
 
    陵墓 福陵
  属相 羊(1559)
  号 淑勒贝勒
  
      生于 明 建州 左卫 苏克素护部 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
  生父 塔克世 为建州左卫指挥都指挥使 觉昌安 第四子
  生母 建州右指挥使王杲长女喜塔拉氏额穆齐
  
     政权 后金
  在世 1559年-1626年
  在位 1616年-1626年
  年号 天命

  努尔哈赤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改称兴京,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
     祖父觉昌安(明代译作叫场)、父塔克世(明代译作他失)为建州左卫指挥,母为显祖宣皇后。
 
      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队。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以控制局势。明朝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于万历二年(1574年)叛明被李成梁诛杀。

     李成梁把努尔哈赤从小就收养在身边,以控制觉昌安、塔克世的建州左卫。所以努尔哈赤小时受到很深的汉文化的熏陶,并担任过明朝的下级军官。
  
        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王杲的儿子阿台所在的古勒寨(今新宾上夹河镇古楼村)。阿台之妻是觉昌安的孙女(努尔哈赤的堂姐),所以觉昌安、塔克世进城去劝降阿台,因战事紧急被围在寨内。

     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在李成梁的指挥下攻破古勒寨之后屠城,觉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努尔哈赤闻讯决心报仇。
  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当时装备短缺,仅有十三副盔甲),也正式开始统一女真的大业。1587年攻克佛阿拉城,自称可汗。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为满语配上了字母。


       1603年迁都到赫图阿拉。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因为努尔哈赤认为朝廷偏袒叶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缘故,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已经彻底地弃置了他对当时汉族朝廷的信任。次年三月,后金发动萨尔浒之战,掌握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大败明军,歼灭明军约六万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宁市),熊廷弼兵败被斩,王化贞下狱论死。

        1625年迁都沈阳,改沈阳为盛京。1626年一月发起宁远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之,兵退盛京(沈阳)。同年四月,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努尔哈赤回师盛京。七月中旬,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大渐,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逝于叆(ài)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1],终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死因众说纷纭,袁崇焕声称其在宁远受到炮击重伤而死。但事实上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之后8个月才死去,中间还远征了蒙古。根据支持袁说法的学者考证,努尔哈赤的死因应是抑郁症(李鸿彬《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

            驰骋疆场的沙场老将竟败于进士出身袁崇焕之手,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再者鞍马劳累,积劳成疾,对于传位大事,萌含着家庭之变,也是深怀隐忧。

    至于他当时有无受伤,此为满人所忌,今日已经无法考证。努尔哈赤死亡的时的年龄已经超过当时普通人的平均寿命。
  
    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

  先祖
  清始祖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1388年—1405年
  清肇祖 原皇帝 爱新觉罗孟特穆 1405年—1433年
  纯皇帝 爱新觉罗充善 1433年—1467年
  
      兴皇帝 爱新觉罗脱罗 1467年—1481年
  正皇帝 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 1481年—1522年
  清兴祖 直皇帝 爱新觉罗福满 1522年—1542年
  
      清景祖 翼皇帝 爱新觉罗觉昌安 1542年—1571年
  清显祖 宣皇帝 爱新觉罗塔克世 1571年—1583年
  

      弟弟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为努尔哈赤的二弟。
  
      后妃
  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共有16个妻子。
   《清史稿》上记载努尔哈齐共有14位妻子。
  
      元妃,佟佳氏,名哈哈纳扎青。
      努尔哈赤入赘。元配正室。
      子二:褚英、代善。
      女一,东果格格
  
     继妃,富察氏,名衮代。
     继室。
     子二:莽古尔泰、德格类。
     女一,莽古济。
  
      孝烈武皇后,乌喇纳喇氏,名阿巴亥。继室。
               子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名孟古。
      侧室。子一:皇太极。
  
      寿康太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人。
  
      侧妃(4人)
  伊尔根觉罗氏。
      子一:阿巴泰。
      女一,下嫁达尔汉。
  
       叶赫那拉氏,为孝慈高皇后妹。
      女一,下嫁固尔布什。
  
    另两位侧妃不曾生育,因此在清史稿中未载出其姓名和事迹。
  
      庶妃(5人)
  兆佳氏。子一,阿拜。
  钮祜禄氏。子二,汤古代、塔拜。
  
      嘉穆瑚觉罗氏,名真哥。
      子二,巴布泰、巴布海。女三,分别下嫁布占泰、达启、苏纳。
  西林觉罗氏。子一,赖慕布;
  
     伊尔根觉罗氏。女一,下嫁鄂托伊。
  
     福晋
  阿济根。
  德因泽。(《清史稿·后妃传》中未记载。)
  回族-李惠霞,乐妃
  

      子女
  努尔哈赤生有十六子八女。

      第八子皇太极继承皇位。
  爱新觉罗 褚英,长子,皇太子

(后来被废,清太宗即位后封其为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 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 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 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 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 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 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 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 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 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 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 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 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 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后被清世祖追谥为成宗。
  爱新觉罗 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 费扬果,十六子。
-------------------------
更多详细内容,请开《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主讲 阎崇年。
因为他精彩的讲解让我更加喜欢清朝和满族

[ 本帖最后由 KITTYVLC 于 2008-10-11 00:42 编辑 ]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0-1626).jpg
2008-10-7 21:38: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嘉庆帝后妃

嘉庆帝后妃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之女,仁宗为皇子时聘为嫡福晋,仁宗即位后册为皇后,嘉庆二年二月崩。
生一子,宣宗,即道光帝,二女,一殇,一下嫁玛尼巴达喇。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礼部尚书恭阿拉之女,仁宗为皇子,册为侧福晋。仁宗即位后,封贵妃。
孝淑皇后崩后,干隆帝命其为皇后,先封为皇贵妃,嘉庆六年,册为皇后。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嘉庆帝在热河巡行时崩,孝和皇后传旨令宣宗道光帝即位。
宣宗即位后尊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崩,年七十四。生二子,绵恺、绵忻,一女,殇。  

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嘉庆初年,被选入宫,封为如贵人,累进如妃。
宣宗尊为皇考如皇妃,文宗时尊为皇祖如皇贵太妃,薨,年七十四。
生一子,绵愉,二女,皆殇。  

和裕皇贵妃,刘佳氏。仁宗为皇子时,已为嘉庆帝的福晋,嘉庆初年,封为妃,进封贵妃,宣宗尊为皇考禧皇贵妃,一子,殇,一女下嫁索特纳木多布斋。  
华妃,侯佳氏,嘉庆初封莹嫔,一女,殇。  
简嫔,关佳氏。  
逊嫔,沈佳氏。  

其他后妃信妃,刘佳氏;恩嫔,乌雅氏;荣嫔,梁氏,皆由贵人进位;安嫔,苏完尼瓜尔佳氏,由常在进位,并且都在道光帝时受到尊封。  

嘉庆共生有5子9女。  
长子,未命名,穆郡王。  

爱新觉罗旻宁,次子,清宣宗,道光帝。  
爱新觉罗绵恺,三子,敦恪亲王。  
爱新觉罗绵忻,四子,瑞怀亲王。  
爱新觉罗绵愉,五子,惠端亲王。

[ 本帖最后由 KITTYVLC 于 2008-10-11 00:48 编辑 ]
清仁宗嘉庆皇帝(1760—1820).jpg
2008-10-8 18:39: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皇太子胤礽家族列表

皇太子胤礽家族列表  

姓名:爱新觉罗·胤礽  
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总体排行:七  
序齿排行:二  

生日: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三日  
忌日:雍正二年(1724)时二月十四日  
享年:五十一岁  

父亲:爱新觉罗·玄烨  
母亲:仁孝皇后赫舍里氏  

叔外公:赫舍里·索额图  
姨母:平妃赫舍里氏  

一立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十三日,1岁  
一废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初四日,34岁  

二立太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初十日,35岁  
二废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38岁  

追赠封号:理亲王  
谥号:密  
太子东宫:毓庆宫  
废黜居所:咸安宫  

妻子:十二位  
嫡福晋(太子妃):瓜尔佳氏  

侧福晋:李佳氏,程佳氏,唐佳氏,李佳氏,王佳氏,范佳氏,刘佳氏,林佳氏  

妾室:刘氏,钱氏,邱氏  

子女:子十二人,女十四人  

儿子:长子、四子、五子、八子早殇,未有名  

次子弘皙,三子弘晋,六子弘燕,七子弘晁,九子弘遥,十子弘为,十一子弘丙,十二子弘皖  

女儿:长女、次女、四女、五女、七女、十女,十一女,十三女,十四女早殇  

三女郡主(和硕格格),
六女和硕淑慎公主,

八女郡主(和硕格格),
九女县主(多罗格格),
十二女郡主(和硕格格)

[ 本帖最后由 KITTYVLC 于 2008-10-11 00:37 编辑 ]
2008-10-8 18:40: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康熙妃嫔谥号、封号含义一览表

康熙妃嫔谥号、封号含义一览表  

四位皇后:  

仁孝皇后(赫舍里氏):“仁”,亲也。从人从二,即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基本含义。
后雍正改谥为“诚”,信也。从言成声。  

孝昭皇后(钮祜禄氏):“昭”(美谥),昭劳有德。  

孝懿皇后(佟佳氏):“懿”(平谥),温柔贤善。  

孝恭皇后(乌雅氏,事圣祖为德妃):“恭”,敬也。从心共声。“德”,善也。  

三位皇贵妃: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敏”,疾也。从攴每声。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事圣祖为和妃):“和”,谐也。“怡”:和也。从心台声。  
壳惠皇贵妃(佟佳氏):“惠”(美谥),爱民好与。注:此处应是赞扬其与圣祖诸妃相处甚欢。  

一位贵妃: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僖”,乐也。从人喜声。  

十一位妃子:  
定妃(万琉哈氏):“定”,安也。  
密妃(王氏):“密”,隐曲处也。注:和卓氏以为因此女乃圣祖由江南带入,圣祖惭愧,是以“不窥密”。笔者以为甚是。  

勤妃(陈氏):“勤” ,劳也。从力声。  
惠妃(纳喇氏):“惠”(美谥),爱民好与。  
宜妃(郭络罗氏):“宜”,所安也。  

荣妃(马佳氏):“荣”的本义是“花”。  
成妃(戴佳氏):“成”,就也。  

平妃(赫舍里氏):“平“,语平舒也。  
良妃(卫氏):“良”,善也。  
宣妃(博尔锦吉特氏):“宣”,天子宣室也。

[ 本帖最后由 KITTYVLC 于 2008-10-11 00:55 编辑 ]
清圣祖康熙皇帝(1654-1722).jpg
2008-10-8 18:41: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大清皇帝的满文名

年号/庙号/谥号/名字

天命/太祖/高皇帝/努尔哈齐

abkai fulingga/taidzu/dergi huuwangdi/nurgaci

天聪、崇德/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sure han、wesihun erdemungge/taidzung/genggiyen xu huuwangdi/huuwang tai ji、hong taiji

顺治/世祖/章皇帝/福临

ijishuun dasan/xidzu/eldembuhe huuwangdi/fulin

康熙/圣祖/仁皇帝/玄烨

elhe taifin/xengdzu/gosin huuwangdi/hiowan

雍正/世宗/宪皇帝/胤祯

huuwaliyasun tob/xidzung/temgetulehe huuwangdi/in jen

乾隆/高宗/纯皇帝/弘历

abkai wehiyehe/g’aodzung/yongkiyangga huuwangdi/hung li

嘉庆/仁宗/睿皇帝/颙琰

saicungga fengxen/z’indzung/sunggiyen huuwangdi/yung yen

道光/宣宗/成皇帝/旻宁

doro eldengge/siowandzung/xanggan huuwangdi/min ning

咸丰/文宗/显皇帝/奕詝

gubci elgiyengge/wendzung/iletu huuwangdi/i ju

同治/穆宗/毅皇帝/载淳

yooningga dasan/mudzung/filingga huuwangdi/dzai xuun

光绪/德宗/景皇帝/载湉

badarangga doro/dedzung/ambalinguu huuwangdi/dzai tiyan

宣统/——/——/溥仪

gehungge yoso/——/——/?
2008-10-8 19:07:01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50F 的帖子

saiyvn~~

si paris de bio?
2008-10-9 01:25: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gai  ku san

[ 本帖最后由 KITTYVLC 于 2008-10-9 18:45 编辑 ]
2008-10-9 17:33: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揭开香妃身世之谜

清朝谜团最多的后妃 揭开香妃身世之谜
         
             香妃,历史上是否有其人?她的身世如何?她是怎么死的?
她死后葬在哪里——是新疆喀什,是北京陶然亭,还是遵化清东陵?
世间有种种野史、笔记、小说、诗文、戏剧、影视,令人迷惑,无所适从。

关于香妃的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香妃喜剧说:香妃天生丽质,身有异香,美貌绝伦。
她家世居南疆叶尔羌(今莎车),兄长因不满霍集占虐政,举家搬到伊犁。
其兄在反对霍集占之乱中,心向清朝,立下功劳。
他们受召,到了京师,后来长住在北京。

香妃入宫,受到皇太后的喜爱和乾隆帝的宠幸,生活过得很幸福。
香妃死后,乾隆闻讯,悲痛不已,恩准将香妃尸骨运回新疆喀什入葬。
1994年,作者去新疆喀什考察,参观了香妃墓及香妃木棺。
现在当地维吾尔族流传的是第一个版本的传说。



   第二个版本是香妃悲剧说:香妃是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时,被掳进皇宫的。
乾隆因其貌美,且体有异香,而册封为香妃,并对她大加恩宠。
但香妃矢志守节,随身怀刃,准备杀帝报仇。

皇太后闻讯,召妃入宫,赐死,后葬到清东陵。
蔡东藩《清史演义》、《清朝野史大观》以及金庸《书剑恩仇录》等书,所描写的故事大体雷同。
戏剧《香妃恨》、《香妃》,以及20世纪50年代上演的《伊伯尔罕》等,也都是按照这个悲剧故事编写的。
这个传说没有历史根据,丝毫不足取信,详见孟森的《香妃考实》。

              
香妃的传说,在国外也有影响。美国人豪比·当彼写了一本《圆明园及其住在那里皇帝的历史》,书中介绍了香妃的故事。
              
有学者认为,香妃就是容妃。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都有关于容妃的史实。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lài)女。初入宫,号贵人。
累进为妃。薨。”
据学者考证:容妃(1734~1788年),霍卓氏,又作和卓氏,
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岁。

容妃进宫时间说法不一:一说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入宫,年27岁。
初为贵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册封为容嫔,年29岁。
册文说:“尔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职惟勤,壸(kǔn)范端庄,礼容愉惋。”每年例银300两(相当于知县的五倍)。


她的哥哥也被封为辅国公。乾隆三十年(1765年)南巡,容嫔随驾,到过扬州、苏州、江宁(南京)、杭州。
乾隆特意按回部习俗,赏她羊肚片、炖羊肉等食物。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册封为容妃。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容妃随皇太后、乾隆东巡,游览泰山、祭拜孔庙,路上受赏回回饽饽等食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容妃随乾隆到盛京,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赏“奶子月饼”。
到达木兰围场,乾隆猎获野猪和狍子,赏众妃野猪肉,而赏容妃狍子肉。
乾隆为容妃安排了回族厨师,为她做回俗清真饭菜如羊肉馄饨等。

              

   乾隆帝还为容妃修建宝月楼。宝月楼就是今中南海新华门门楼。这里明朝为南台,没有大的营建。
清顺治、康熙年间两度扩修,为避暑之处:东为春明楼,西为湛虚楼,南为迎薰亭,
北为香(jǐ)殿、涵元殿、翔鸾阁,加上殿阁两旁的翼楼,都属于瀛台的范围。

  清末光绪被幽禁在瀛台。民国初年,清室尚以优待条件居住在大内,外朝则先归民国政府。
民国间先改皇城正中之门名为中华门。

  中华门在明朝称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民国呢?
有人献议:“大内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今国为中华民国,而正朝之门通当东华、西华之间,天然一中华门也!”语既巧合,遂为定议。
不久以西苑为总统府,府门与正朝门相并,必距长安街以辟宝月楼为府门,位置适合。
今之新华门,就是往昔清朝宝月楼下所开辟之门。

              

   清朝在乾隆以前,没有回族妃嫔的先例。
容妃以回部女子至清朝,乾隆不把她安置在后宫,特营建西苑宝月楼,作为金屋藏娇之所。
楼南隔街建“回子营”,修礼拜寺。乾隆御制诗中,有关宝月楼的诗很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夏月,诗云:“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此以嫦娥比拟容妃。
二十八年(1763年)新年又作诗云:“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

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
”乾隆自注:“楼近倚皇城南墙。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回子营’。
新建礼拜寺,正与楼对。”当时,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都住外城。
唯独回子营近在咫尺,依靠九重。这是乾隆爱屋及乌。

乾隆为容妃兴建宝月楼的原因是:
          第一,言语文化不同。容妃讲维语,不便与诸妃嫔住在一起交流,特隔于南海最南之地,其地又距外朝之外垣。
    这里同皇宫既联系又分割,环境优雅,湖水涟漪。乾隆会维吾尔语,可以同容妃用维语直接交谈。

            第二,饮食习惯不同。皇后的正宫坤宁宫兼作萨满祭祀的场所。
坤宁宫每日进猪两口,在神案上宰猪,在大锅里煮猪肉,祭祀敬神。

元旦祀神,皇帝、皇后行礼;春、秋两大祭,皇后亦到,妃嫔自当侍从。
而最尴尬者,则为后妃受胙(zuò),是一种猪肉米饭,这是回教徒所万万不能忍受之事。
将容妃单独安置在另一个生活区域,生活上很是方便。

            第三,生活风俗不同。维族的衣服、装饰,同皇宫的后妃、宫女都不同。
皇宫除御花园外,别无游观之处。
乾隆筑宝月楼于瀛台之南,则随时可以驾幸西苑,而不必如临圆明园,路途既远,又烦出驾。
容妃在这里则可免去其他妃嫔争宠之扰。

              第四,宗教信仰不同。满族的宗教是萨满教,乾隆又崇奉喇嘛教。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要做礼拜。
容妃所居之地,隔长安街而对回子营,建回教礼拜堂及民舍,并使内附之回民居住,屋舍皆沿袭回风。
容妃站在楼上,可以望见对面的“回子营”,遥望瞻礼,以解思念之情。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去世,年55岁,葬清东陵。至于“香妃”之名,不知何时而起。
        今新疆喀什有香妃遗棺,当地传说是从北京运回去的。容妃应是民间传说的香妃。香妃与容妃是一人还是两人,学界看法尚不一致。

    近年研究香妃的著作很多。一本书名就叫《香妃》,作者于善浦、董乃强是清东陵的文物专家。
他们在书中说,1979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清东陵乾隆裕陵的妃嫔园寝中,有两座妃嫔墓穴因漏雨而塌陷。


   文物工作者在清理墓穴时,发现许多珍贵实物,从而揭开了香妃之谜。
在查证史料及清宫档案之后,对乾隆41位后妃中惟一的维吾尔族的女子,有了新的认识。作者认为,这位当是容妃,也就是传说的香妃。
  
    另一本书名叫《香妃考证研究》(正、续集),是台湾姜龙昭先生所著。
作者对戏剧小说中所写的香妃和史学家所讨论的香妃,都有说明、讨论、考证和判定。
作者原来为了编写香妃的电视剧而做研究工作,自费到北京、河北、新疆考察,汇集资料,编为书籍。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可说者很多,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对此加以渲染,演绎出不少曲折动人的故事。
同时,乾隆是一代有为之君,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但各种矛盾也不断积聚,盛世的外衣下面却潜伏危机。

第一幅,《香妃旗装像》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幅香妃像,原为宋美龄的个人收藏,她认定画上人物就是传说中的香妃,并说此画出自郎世宁之手。
后来日本出版郎氏画谱,也把此作收录其中。
但是故宫博物院的明清绘画专家早就指出:这幅画像不可能是传说中的香妃,即历史上的容妃,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此画是从一幅更大的油画上裁下的,上面无任何款识,钤印和题字,没有根据来推断画上人物的身份。

        二,画上女子没有任何维族妇女的外貌特征,这是对比容妃头骨得出的结论。
清东陵出土的容妃头像经分析显示:和卓氏是典型的西域人种,前额宽而低,颧骨略高,眼框大而深陷,圆脸型。。。
同时出土的发辫证明容妃生前是褐黄色头发。
因此,容妃的外貌应该与汉族或满族妇女有着很大差别。

        三,乾隆的后妃留下画像者不少,但没有一位是穿着这幅画像上那种非正式服装的,一律都是身穿吉服,皇太后和皇后还有朝服像。

      四,意大利宫廷画师郎世宁的作品在《国朝院画录》都有详细记录,
但未见有此画的记录。

       大军阀孙殿英在东陵盗宝案发以后,曾送给蒋介石等高层政要一大批盗来的珍宝,民国政府也就不再追究这桩轰动世界的恶性案件了。
宋美龄收藏的这幅画像是否来自这批东陵珍宝?!不得而知。

            这幅画像也是流行较广的一幅,最早展出是在1914年,故宫博物院从承德行宫调来十多张美人画像,这是其中一幅,当时陈列在武英殿后面西侧的德浴堂西间,并配有香妃传略,在北京引起轰动。

         而且对以后的香妃故事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画上人物身份和画像作者,都在档案上没有记录,画上也同样没有任何款识,钤印和题字。

          至于这幅普通的人物肖像为何会被冠以《香妃戎装像》这一名称呢?参见以下两篇引文:

            朱家晋(原故宫博物院清史专家)《“香妃戎装像”的定名由来》:
            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遗留下来的无名称无款识的画像,往往背后粘贴着当时的记载签子,我曾问古物陈列所的古物保管科科长曾广龄先生:“这幅香妃像背后是不是写有容妃的签子?”曾先生回答:“没有。”

          我又问:“最原始起运时的账本子是怎么样写的?”曾先生回答:“关于这件藏品,在账上只写油画屏一件。”

            曾先生原是逊清皇室内务府的人,当1914年成立古物陈列所时,到承德,奉天起运古物,都由他经手操办,这幅油画屏就是他经手,由承德避暑山庄运回北京的。
后来古物陈列所的展览工作,也是他经手,所以他最清楚。

            我又问:“既然原帐上只是油画屏一件,而原画背后也没有记载的纸签子,那么根据什么定为香妃画像呢?”曾先生笑着回答:“总之是官大表准,当时文物运到北京后,内务府朱总长看见这幅画像,就说这大概就是香妃吧。其时他也没有什么根据,只是顺口一说而已,就定下来了。”

            单士元(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我在故宫七十年》:
            那时,我和几个同事根据民国政府内务部一官员说的“这大概就是香妃”,并考虑到当时社会经济效益而商定的,是没有查史料的,是错误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应该纠正的。

第三幅,《香妃洋装像》
         画中女子身穿西洋长裙,左手扶一木质小铲,右手提一花篮,头戴西式小帽。
画上同样没有任何款识,钤印和题字,来源不明。
不过画上服饰与乾隆后期(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女子服饰是一致的。


第四幅,故宫名画--《威弧获鹿》手卷
        《威弧获鹿》是唯一由故宫专家研究得出结论:目前最有可能留下历史上容妃真容的一幅画像。
画中时间,地点,人物外貌和服饰等,均可与史实吻合,所以这个推断现在被史学界广泛采用。
画中的容妃高鼻深目,肤白如雪,身穿传统的维族服装,与乾隆帝一前一后策马逐鹿,弘历搭弓,容妃递箭,甚是和谐。


  附 故宫权威明清绘画研究专家杨伯达先生的相关论文一篇:
            清代回装嫔妃像(节录)
            作者:杨伯达(《紫禁城》1984年第1期)

            回装妃嫔像是《威弧获鹿》手卷中的一个人物。
全图以枫柞松柳,坡砣山崖为背景,描绘乾隆皇帝驰骑挽弓而射,矢中鹿肩,即将倒毙。一回装妃嫔骑马紧随弘历并递上一矢。
从弘历,回装妃嫔面相和骏马来看,当出自西方传教士手笔,而坡石树木是由如意馆画画人所绘,就是传教士与如意馆画画人合笔构幅。

可能是乾隆木兰秋狝,有一次获鹿的真实记录。
虽然宫内表现弘历射鹿之图尚多,但由妃嫔陪同射获的木兰秋狝图,仅此一件,尤其表现回装妃嫔追随弘历秋狝,更是难能可贵了。


     手卷,青玉双龙别,背面碾“乾隆御赏”,“威弧获鹿”隶体阴文泥金款,系如意馆苏州玉工特制。
引首藏经纸,弘历御书行楷“威弧获鹿”四字,右上钤“乾隆宸翰”篆朱文方章,尾纸无跋。
仿宋锦卷套,贴香色纸签,题“威弧获鹿”四字,附双凤青玉别。

白绫里,绘仿黄公望浅绛山水,右下题“子臣永容恭书”,楷体墨款,下钤“子臣容”白篆印,“敬书”朱篆印共两方,右上钤“乾隆御览之宝”椭圆篆朱文鉴赏章。

            从仿宋锦卷套,永容书山水套里,手卷装池,乾隆御题,鉴赏章等来看,是由弘历命如意馆外国传教士与画画人合作画后,由造办处裱作裱褙,乾隆御书,钤章,命永容绘套里。

         可知弘历还是比较看重此卷并妥善保存的。
可能因涉及他与妃嫔行秋狝之礼,不便公开而未著录。过去,曾通检造办处档案,不见有此记录。
故此画的作者,时间,女主人公等考证,只能根据现已掌握的绘画资料和经验,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相对的结论。

            此图弘历面庞稍丰满,三绺须,现存《马技图》弘历四十四岁,面容清瘦
。三绺须稀疏。万法归一殿画屏,描写乾隆会见土尔扈特部一事,弘历已六十一岁,面容龙钟,须发稀薄。
以此二像比较《威弧获鹿》图上的弘历面像,它介于其间,正当五十至六十之间,五十几岁之时更为恰当。

   回装妃嫔像,头戴红纽缨冬冠,长辫垂于背后,肤白,前额稍突,目深陷,翘鼻,高颧,唇厚,身穿正黄色地拜丹姆纹长袍,
外套立领背子,胸前挂一长方形盒。
冠,清制;衣服形式花纹均系回部即维吾尔族。

查乾隆妃嫔,只有容妃和卓氏来自回部。乾隆二十五年入宫。
从画卷容貌判断,当在三十岁上下,正是由和贵人封为容嫔之后的五六年之内。
这样,便与弘历五十几岁像大体相符。

            最后,以《威弧获鹿》手卷的容妃像对比所谓的《香妃戎装像》和《香妃旗装像》,有何异同,不是显而易见吗?!
我相信读者自会作出公正判断的!

     
第五幅,《容妃吉服像》
            孟森教授曾在他的著名论文《香妃考实》中提到过,民国二,三年间,有一游者在东陵拍下了《容妃吉服像》的照片,
           画上人物的服饰以及绘画手法,与郎世宁的《心写治平》手卷(美国译为《乾隆皇帝及其后妃画像》)基本一致,是一幅正式的皇室肖像:身穿吉服袍,头戴吉服冠,半身坐像。

            后来发现的一份档案,证实了这幅肖像确实存在:“各陵瓷器一百二十余件业已装箱运走,当铺所存软件,现正查点出售。。。
其余裕陵圣容及蓉妃圣容均行携入署中。。。”(引自《清废帝溥仪档》308包)。

            档案中的“裕陵圣容”是指乾隆帝的画像,“蓉妃圣容”应该就是指容妃和卓氏的画像。
            档案清楚表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确有过容妃画像。
             而且孟森教授根据那位游客的口述:东陵曾有一大一小两幅容妃画像,拍成照片的是小像。这张照片在孟森的论文中刊出过。


[ 本帖最后由 KITTYVLC 于 2008-10-11 01:21 编辑 ]
香妃1.jpg
香妃2.jpg
2008-10-9 19:15: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康熙帝15个皇子的真实命运

康熙帝15个皇子的真实命运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
“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

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
  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
  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
《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
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

雍正生母乌雅氏,生三个儿子:胤禛、胤祚(5岁死)、胤禵。
传说:雍正继位后,将胤禵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胤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

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胤禵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
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
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
箭在弦上,形势紧张。

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胤褆、二哥胤礽、三哥胤祉、五弟胤祺、
七弟胤佑、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弟胤誐、十二弟胤裪、
十三弟胤祥、十四弟胤禵(祯)、十五胤禑、十六弟胤禄和十七胤礼。
              

大阿哥胤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
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
胤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在咸安宫。
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礽移居幽禁。
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三阿哥胤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
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
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
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五弟胤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
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
              

七弟胤佑,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胤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
但是,“皇太子之废也,胤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

雍正继位后,视胤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胤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

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胤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

不久,借故命胤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胤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
“阿其那”一词,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胤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胤禟,因同胤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胤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胤禟出家!

他借故命将胤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胤禟名为“塞思黑”。
不久给胤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
胤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胤誐,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
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印册赐奠。
胤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
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
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胤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
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

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
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

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

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胤祥、十六弟胤禄和十七弟胤礼。
胤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
雍正继位,即封胤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

胤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

胤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
胤祥和胤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怡亲王胤祥,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
他从小就深受康熙皇帝的宠爱,每次父皇谒陵,巡幸都带他前往。
在皇位的争夺过程中,他始终站在四哥胤礻真(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一边,这一切都为他以后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胤祥与其他皇子不同,他不爱财,生活也非常简朴。
他家中除了一应生活用品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修饰,他曾多次婉言拒绝皇帝的赏赐,为他增加仪仗和侍卫,他也从不敢接受。
他的清廉之名在当时就被百姓传为了佳话。

胤祥不仅清廉,而且有才。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全面地改造和治理了北京周围的水系。
在治水过程中,他具体分析了每条河流的状况,采取了清淤,筑坝,分洪,改道等当时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对京郊水系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使得当时京畿的农民可以放心的进行生产,也为雍正皇帝解决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可惜怡亲王刚过不惑之年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使雍正皇帝如同断了左右手,悲痛之余,他亲临祭奠,并将没有按时到达的诚亲王允祉交部议处。
他下旨,将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奖。

因为康熙帝诸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胤字,但雍正皇帝即位后,为了避讳,其他皇子的胤字都该为了允字,现在将怡亲王的名字改回,可以体现皇帝对他的重视程度是何等之高.

[ 本帖最后由 KITTYVLC 于 2008-10-11 13:41 编辑 ]
仁皇后(雍正帝生母) 清世宗....jpg
2008-10-11 00:12: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满文推广

满文图片鉴赏

[ 本帖最后由 KITTYVLC 于 2008-10-11 13:19 编辑 ]
113e53d62bd.jpg
113e53d449c.jpg
113e53d976b.jpg
2008-10-11 12:18: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正大光明匾额背后的故事

正大光明匾额背后的故事
           

兄弟争储:以道光几位皇子为例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玉牒》(皇族的谱牒)记载,道光皇帝共有九个儿子:
长子奕纬、二子奕纲、三子奕继、四子奕詝、
五子奕宗 、六子奕欣、七子奕譞、八子奕 合 、九子奕譓。  

              
其中前三子奕纬、奕纲、奕继先逝。到了道光 二十六年(1846)的时候,道光皇帝已经老迈,到了必须考虑储君的时候。

此时,在剩下的几个皇子中,奕詝十四岁多,奕宗十四岁多,奕欣十三岁多,其余诸子皆为六岁以下幼童。

    这年正月,奕宗 又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嗣子。
这便意味着道光皇帝肯定不喜欢奕宗 ,让他也退出了竞争。
这样,有条件和能力竞争帝位的就只剩下奕詝和奕欣两兄弟了。  

              说来这也算不幸,因为在道光皇帝的诸位皇子中,奕詝与奕欣的地位相近。奕欣虽为静贵妃所生,但静贵妃自入宫后得道光皇帝宠爱,位序晋升很快。
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死后,静贵妃曾“总摄六宫事”,位置仅次于皇后了。


        若不是清祖制规定于三位皇后之外不再立后,静贵妃极有可能晋封为后。此外,奕詝与奕欣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他们年龄相近,从小在一起读书习武。在皇子们读书学习的“上书房”和圆明园“上斋三天”等处,都留下过他们读经诵史、粗习声律的稚嫩童音;在紫禁城与皇家园林的庭前阶下,也曾留下过他们挥拳使棒、舞刀弄枪的叱咤铿锵。

              在长期的共同学习生活中,二人不仅成就为熟读经史、兼擅诗文、娴于骑射的皇子,最终还共同研制出枪法二十八式,刀法十八式,使道光皇帝甚为欣慰。年迈的道光皇帝还特御赐枪法为“棣华协力”,刀法为“宝锷宣威”,喻义兄弟协力同心。

   特别是奕詝十岁时,他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暴卒,他便由奕欣的生母静贵妃抚养,从此二人更增添了一层亲情,如同一母同胞。
            

           无奈!皇帝既称寡人,皇位只有一个。
究竟谁能成为道光皇帝真正的宠儿,继而锦匣缄名呢?一时间朝廷内外揣测颇多。  

              有关道光皇帝择储的故事,野史中演义得绘声绘色,有好多种说法:  

              其一:因为孝静皇贵妃最宠爱奕欣,道光皇帝曾预先写好立储谕旨。书写时有太监在阶下窥视,远远望见最后一笔特别长,猜想写的是欣字而不是詝字。这件事渐渐传到了出去,道光皇帝知道后很不高兴,便改立了奕詝。
            

              其二:奕欣排行老六,特别聪明。道光皇帝非常喜欢他,有几次想放弃皇后所生的奕詝而立妃子所生的奕欣为皇储。当道光皇帝将死时,急忙命令内侍召见他。

          恰巧四阿哥奕詝刚好来道光皇帝寝宫请安,听说这个消息后赶忙跑到父皇身边。道光皇帝见了奕詝轻声叹息了一声,背过气去,昏迷中还在问六阿哥来了没有。等到奕欣赶来时,道光皇帝已经驾崩,奕詝已经即位了。

       从此咸丰皇帝奕詝也因此对奕欣心存戒备,不任用他,命他迁居圆明园读书去了。
            

              其三: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生前与身为皇太后的道光皇帝的母亲孝和睿皇后关系不好,婆媳不和。
                          她由贵妃晋升为皇后不久,就暴崩了。


有一首《清宫词》云:
            

              如意多因少小怜,蚁杯鸩毒兆当筵。  

              温成贵宠伤盘水,天语亲褒有孝全。  

             
            就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特色而言,帝王之家的婚姻,经常含有政治婚媾的性质。

          两皇子定亲的情况或许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据《清史稿·文宗本纪》和《清史稿·桂良传》记载,道光皇帝为奕詝选择的是负责祭祀事务的太常寺少卿富泰的女儿,为奕欣选择的是当都统的权臣桂良的女儿。

        这个事实说明道光皇帝对奕欣有所偏爱。此外,奕欣在才智上胜过奕詝也是事实。这从奕欣的《乐道堂诗文钞》和他以后从政的经历中都可以找到证明。
            

              但是,这些都是客观上对谁有利与否的事,要想获得皇位,还要靠自己的努力,靠政治权术。
因为聪明才干也并不一定就是嗣位的决定性条件,在专制制度中,嗣君的标准大都是由在位皇帝的利益得失观和好恶观来决定的。
            

              随着道光皇帝日渐衰老,奕詝和奕欣在各自老师的辅佐下,加紧了暗争父宠,谋夺皇位的步伐。
关于他们兄弟争宠的事有两个很有意思的趣闻。  

              道光晚年的一个春天,道光皇帝命皇子随驾到南苑围猎。
围猎是清朝推崇尚武传统的活动,通常也是检验皇子骑射才干的考试。
面对老气横秋的父皇,奕詝、奕欣兄弟二人都清楚此次校猎的重要,各自做了充分的准备。


     
            围猎中奕欣得心应手,获得猎物最多。不胜欣喜之余,还即兴赋诗一首。
正得意间,忽见奕詝垂手侍立,不发一箭。原来,奕詝知道自己骑射不如奕欣,遂于事前问计于他的老师杜受田。

         杜受田熟谙政治权术,善于揣摩道光皇帝的心理。他告诫奕詝说:阿哥到围场,万勿发一枪一矢,并要约束从人不得捕一生物。复命时,皇上如果问及原因,便说:“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竞争也。”还叮嘱说:你这样回答,就一定能合乎皇上的心思,这是你一生的紧要关头,你要切记,不可有一点疏忽。奕詝照计而行,果然,道光皇帝听后非常高兴,赞叹道:“此真帝者之言”!
            
              这则记载同时见于正史《清史稿·杜受田传》和《清朝野史大观》卷七,当是可信的。  

              奕詝用杜受田之计“藏拙示仁”,先下一城。  

              这真是有作为不如会不作为啊!  

              又一次,道光皇帝传旨召奕詝和奕欣入对问策,就是垂询国事政务。二人接旨后分别请教自己的老师。  

              此时奕欣的老师是卓秉恬,卓秉恬嘉庆七年中进士,有才气,属于少年得志类型的知识份子,喜经世致用之学。
他步入仕途后体察民情,为政多所兴革,升迁较快,历任工部、兵部、吏部尚书,道光二十五年充任经筵直讲,授体仁阁大学士。

           此人的特点是办事认真,好发议论。如九卿会议制度,自军机处成立后逐渐形同虚设,到道光年间,遇有九卿会议,经常只由一两个王公或权相决定大计,其他与会者不过应名画诺而已,惟独卓秉恬一本正经,侃侃而谈,据理争辩,为此常不为同僚所认同。
            

              当奕欣征询他的意见时,他鉴于奕欣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知识扎实的特点,确定了充分展示才华的策略。
告诉奕欣说:“上(道光帝)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杜受田却告诫奕詝:“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

         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意思就是,只要皇上说自己快死了,不等他问国家交给你该怎么办时,你就只管趴地下哭就成了。奕詝言听计从,使道光皇帝深感这个孩子仁孝。这位后来的咸丰皇帝在老师的帮助下,“藏拙示孝”再下一城。
            

              这真是会说不如会不说啊。  

              此则记载虽仅见于野史,但两个故事的演绎逻辑明显相同,所描述的道光皇帝的性格特点也是一致的。
特别是从事后咸丰皇帝对杜受田的恩宠有加,和恭亲王对卓秉恬的暧昧冷淡等实际表现来看,杜卓二人在辅佐皇子争位中的举措得失便显而易见了。
            

              诗注的大意是:孝全成皇后由皇贵妃摄六宫事。旋正中宫,
            数年暴崩,事多隐秘。其时孝和皇后尚在,家法森严,宣宗亦不敢违命。故谥之曰“全”。道光皇帝为此十分悲痛,于是决定不立其他妃嫔的儿子而立奕詝,似乎道光皇帝想以此告慰非正常死亡的孝全成皇后的亡灵。同时也因为他在活着的皇子中年龄最大。
            

              其四:道光皇帝晚年最钟爱奕欣,想把家国大业交给他。在下立皇太子的谕旨时,有好几次想写奕欣,但又因为奕詝贤良并且年长,所以犹豫不决。  


              这几种说法归纳起来分析,似乎奕欣的优势在于天资聪颖,而奕詝的优势在于嫡出、年长,且母有冤屈。听起来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有所根椐。第一和第二种说法见于《清稗类钞·宫闱类》,第三种说法见于《清稗类钞·礼制类》,第四种说法见于《清朝野史大观》卷七。

但光有根据还不行,因为前三种说法仅见于野史,其中道听途说和揣摩的成分很多,不足以成为史证。

          第四种说法虽有正史佐证(见《清史稿·杜受田传》)但“犹未决”并没有说明原因。因此,要想判断这几则说法的可信度,弄清道光皇帝到底喜欢谁,还要全面的看看相关档案文献才行。
            

              道光三十年(1850), 被内忧外患困扰多年的道光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奕詝和奕欣的皇位之争也有了结果。  

              让我们看看有关此事的清宫秘档,一同来查证一下真实的答案和传说原由的蛛丝马迹吧。

      

            道光皇帝秘密立储的档案有幸保存下来。这是惟一存世的一组有关秘密立储的珍贵档案和实物,使得今人还能一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仅存的、最最机密的、由皇帝手书的传位谕旨的真容。

      这组档案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目前已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世界文献遗产”。
            
              这组秘密  
            立储的档案和实物有:  

              楠木鐍匣一个,长三十三厘米,宽十七厘米,厚八点五厘米,外罩黄色羊皮封套。  

              内装奏匣一个,上有封条的残迹。  

              朱谕一份。上书“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放在一个带有“慎德堂”图记的板夹中。

        根据“慎德堂”图记和字迹潦草无力的情况,以及《上谕档》、《清宣宗实录》的记载,可以证明此份朱谕是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临死前在圆明园慎德堂亲笔书写的。可见它不是鐍匣中的原藏谕旨,而是公启鐍匣前宣示的谕旨,后一并放入保存的。
            

           立储谕旨一份。满汉合书:“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
          又汉文书“皇六子奕欣封为亲王”,没有满文。

         内层的包封纸上写有“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并有道光皇帝的签名。
        外层包封纸上写有满文“万年”,也有签名。
            

              此外,还有两份交代身后应办事项的遗谕。
一份包封上写有“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公同手启”并贴有封条,上有签名。另一份包封上贴有封条,盖有“道光之宝”戳记和“封”字。
            

              由此看来,道光帝临死前在亲降朱谕的同时,宣示了秘密立储的谕旨和交代后事的遗谕,并一起交军机处抄录在《上谕档》中。  

              在这组秘档中,最有价值的是道光皇帝秘密立储的谕旨和他临终前的朱谕。
从秘密立储的谕旨中不仅可以知道立储的时间,而且,在立奕詝为皇太子的同时,又考虑了奕欣。这种一纸两谕的特例非常引人注目。

       此外,道光皇帝临终前的朱谕中,又有“皇四子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字样。难道此时大臣中还有关于立储的异议吗?
            

              有关奕詝继位并非毫无波澜的记载还见于丁国钧《荷香馆琐言》,其说法是,道光皇帝病危时,召军机大臣八人到寝宫,命出启锦匣。当时,奕欣的母亲孝静皇贵妃,暗地里让内监叮嘱诸臣勿受锦匣。因此诸臣犹豫,不敢接匣。道光皇帝大怒,以手拍床。诸臣这才接匣开启——立奕詝为皇太子。
            

              这一记载有一些经不住推敲的地方,因为当时道光皇帝身边的重臣中有杜受田,道光皇帝病重濒死的前一天,还曾在慎德堂召见了身为军机大臣大学士的他与祁儁藻,以及尚书何汝霖、侍郎陈孚恩、季芝昌等,谈话良久。

        所以在道光临终授命之时,必有他在场。别人犹豫,他也不会犹豫,他要是犹豫,后来他就不能受到特别的恩宠了。
但从当时在场的其他个别重臣后来遭咸丰皇帝极端冷遇的情况分析,道光皇帝的“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很难说不是有的放失的。
            

              由此可见,历史上有关奕詝奕欣兄弟争储的传闻,确实事出有因。  

              三、奕欣的悲哀  

              奕詝成为咸丰皇帝后,奕欣被封为恭亲王。虽然亲王是皇考封的,但“恭”字却是皇兄赐的。
一个“恭”字所承载的恩泽和深意,奕欣绝对是心知肚明的。

       至于奕欣有无不满,他本人讳莫如深,他人也无从确知,只能从一些文献记载中捕获少许隐约的感受: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是道光皇帝宁冥驾的周年。十八岁的恭亲王奕欣代皇兄咸丰皇帝奕詝前往道光皇帝的慕陵致祭。此时,春寒料峭,陌头积雪犹存。

           一路上,经芦沟桥,过荆柯山,渡拒马河,看晓风残月,听马蹄声碎。这位刚刚在帝位斗争中失败的多才皇子,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当年随父巡幸的情形,不胜感慨:
            

              曙色分林表,迷离隐远村。  

              泉流溪口合,鸟语陌头喧。  

              石勒碑何在,荆卿墓尚存。  

              当年曾驻跸,今日泪双痕。


      
            作为帝位竞争的失败者,不知他此时可曾反思过自己与皇兄在储位之争中的举措得失呢?  
              不管怎样,他都要貌似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谨言慎行,曾一度得到咸丰皇帝的信任,出任领班军机大臣。

     但是到了咸丰五年(1855),又因奕欣多次请求为其生母孝静皇贵太妃封后一事,惹得咸丰皇帝大为不快。
            

              事情  
            的起因是孝静皇贵太妃认为自己抚养咸丰皇帝有功,道光皇帝驾崩后,咸丰皇帝也很孝道,请她迁居寿康宫,又指定圆明园的绮春园即当年道光皇帝奉养孝和皇太后的地方,为她的园居之所。

         她觉得咸丰皇帝未忘她的“抚圣”之功,故此多次请求晋太后封号,但未能如愿。
            

              据王闿运《祺祥故事》所记:咸丰五年奕欣生母孝静皇贵太妃病重,当咸丰皇帝去看望这位抚养自己有功的皇贵太妃时,恰遇奕欣从孝静皇贵太妃的寝宫出来,咸丰皇帝随口问道:额娘病势如何?奕欣即答:“已笃!意似等待晋封号方能瞑目。”意思就是:很重了,看样子就等晋封皇太后便闭眼了。

          仓促间咸丰皇帝未置可否,仅“哦、哦”应答。没想到奕欣听后却立即到军机处传达咸丰皇帝旨意,礼部随具奏请尊封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
            

              为此咸丰皇帝非常生气,但苦于有轻于言诺之嫌,遂于七月初一日批准了。九天后康慈皇太后病逝。

                七月二十一日,丧事尚未完全办完,奕欣便被咸丰皇帝以办理丧仪疏略的罪名逐出军机处,并罢黜了所有重要职事,罚回读书去了,从此再未被咸丰皇帝重用。
            

              奕欣为自己的生母办理丧仪能犯多大的错误呢?想必是奕欣千方百计提高生母地位的做法,又勾起了咸丰皇帝对兄弟争储的记忆,所以没说明具体理由就将奕欣驱逐出权力中心。

          同时,还减少了太后丧仪,谥号中不加道光皇帝的“成”字,不祔庙,即不在祖庙里立牌位;不与道光皇帝合葬,在慕陵之东修建陵墓,称慕东陵,形制也很特殊,与十六个妃子的园寝在一处,其间用墙分隔,用黄瓦,以示区别。

         这种既有别于皇后又有别于妃子的处理,可以看作是针对奕欣所采取的以正视听之举。
          如果奕欣不曾恃才争储,咸丰皇帝大概就不会如此煞费苦心地强调其弟与自己出身的等差了。
            

            这场虚名所招致的实祸,留给奕欣终生的教训。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奕詝奕欣两兄弟隐秘的、没有血腥的皇权之争。
                 而这场斗争的胜败则似乎取决于两位老师的政治智慧和道光皇帝的昏庸。但是又有谁会相信,围猎时道光皇帝忘却了祖先的尚武传统?

           问策时忘却了祖先治国安邦的宏论?绝不可能。
           若要说他在立储问题上有意或无意地屈从着某种政治环境,可能更客观些。

          至于道光皇帝是否出于政治上平衡的考虑,亦或认为奕詝比奕欣更便于维护传统,从而选择了奕詝,还需历史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

         但有一点思考很有意思:有作为,不如会不作为;会说,不如会不说;用庸才,而不用英才。
这是不是专制制度步入没落后而必然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呢?
            

              面对历史的沧桑,也许读者还会发问:秘密立储制度,虽然有利于皇权的平稳过渡,但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皇子之间正当的积极竞争,也不利于皇帝发现皇子所存在的人格缺陷。

            如果当初康熙皇帝即采取了秘密立储,那么后来做皇上的就很可能不是有才干的雍正皇帝了,也就可能没有了康乾盛世。
            如此,清朝的历史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
            

              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它把从历史个案的偶然性中探索历史发展必然性的任务,责无旁贷地留给了后人.道光皇帝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就是因为在嘉庆年间,他平定了进宫的暴民,才得到嘉庆皇帝的重视,因而着重培养教育.

[ 本帖最后由 KITTYVLC 于 2008-10-14 17:22 编辑 ]
清宣宗道光皇帝(1782-1850).jpg
2008-10-14 16:16:27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55F 的帖子

这些都是满洲的谚语。朋友从那里得到的?你想学满语么?欢迎
2008-10-16 07:14: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在网上找到的。。。。
能教我吗?
2008-10-16 18:18:0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gehungge yoso宣统的 名号不错,光辉之道德。恩恩。怪不得后来伪满的时候叫宣德呢。
2008-10-21 11:06:4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溥仪=PU Y
2008-10-21 11:13:2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