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Angelina_84 于 2008-3-21 21:53 发表 
层次问题,
建议1:多看书,读史以明智,一个画家不知道已经发生过什么事是很可怕的(列宾美院教授语)
建议2:不懂装懂,无知也!做艺术是需要知识、智慧、修养和探索等的,否则,追求在何处?希望在何处?
建议3:不要总像个愤青,成熟点吧,大家都 ...
首先,既然是学术问题的讨论,观点的极端化更容易使问题明了,认识角度或者深度不同,是正常现象。不要情绪激动。
然后,我之前的言语不是很严谨,意思可能造成误解。“后现代”是个很大的命题,非一两下能够明辨清楚,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为平台,至今为止众多哲学家对个中观点尚未做下定论,我等怎敢轻易拿上桌面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我指出没有必要来讨论只是因怕遭读书人笑耳。
恕我才疏学浅,高宣扬老师的著作我还没有读过,但其大名早已有知。我对后现代主义的了解仅集中于后现代主义美学,对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认识尚浅。我不知道你不同意的是具体哪个观点?我之前讲的观点也只是个人的简单概括。
在我看来,现代主义艺术一直没有结束:
首先,后现代艺术首先不能以时期来界定,60年代以后出现的艺术既存在现代艺术又存在后现代艺术。
其次,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延续使用着现代主义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风格和媒介上两者也难以区分,现代艺术对于创作形式的范围已经拓展很大,后现代艺术往往是现代艺术风格上的延续和变调。对后现代艺术至今没有一个达到普遍接受的解释,很多今天被称作后现代艺术的作品其实只是现代艺术的变体而已。由此,现代艺术至今没有结束。
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不同之处在于对后者观念和价值观的改变——“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社会而艺术?”由此思潮呈现出对艺术高高在上地位的消解,如:杰夫昆斯等人提出的艺术品大众化、消费化、商业化,出现了女性艺术、提倡多元文化、公众参与,提出黑人艺术,以及对个体身份问题的思考等。
至于我引述的那段文字,我觉得是有参考意义的,比如主体消失,后现代艺术首先攻击了现代艺术的风格化倾向,摧毁现代主义的狭隘性,对理性秩序与权威表示厌恶,要求还原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深度消失则直接可以在被名为后现代艺术前身的新达达主义者身上看到,清楚达达的历史就会知道对语言快感的追求达到了多么癫狂的地步;距离消失在互动艺术中体现得很明显,艺术家的身份变成了组织者,而观众变成了艺术家。
还有一点我想补充的是:今天不用再去强调后现代,因为她就在周围发生着,已成既定现实。这就好像前些年70后很多人穿民族服装、文革衣服配包、戴五角星等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先锋性或是显示自己的民族性,而今天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不用再去为了标榜那些,因为外面看的已经足够了,那些东西原先承载的符号意义已经消解,而变成随意搭配的元素显得很自然了。
希望听到不同的观点,大家在切磋中得到收获。
[ 本帖最后由 亚麻 于 2008-3-22 05:1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