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语中文开始。。。
我从四岁起就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一直到小学毕业。因此在老牌私塾出身的爷爷和中医世家的外婆教育下,我童年的教育是朝着‘小学究’的方向发展。。。汗~~三国,水浒,西游记是爷爷铁定要说的睡前催眠曲;江南的民俗——唱词,间接的让我把红楼梦,聊斋的故事复习了几遍;加上爷爷是越剧京剧的大票友,我也跟着在戏台前耳濡目染了好多年。直到如今,我还是非常喜欢纯民族的艺术,越剧一直是最爱,民乐和民族舞蹈也非常喜欢。这跟童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5岁开始学画画,断断续续学了10多年,从蜡笔到水彩到水粉到素描。。。期间也看了很多美术方面的书籍,虽然现在已经记不起多少了,不过学美术给人的影响是久远的,它会直接的反映到个人审美观和对色彩的敏感度上。
言归正传。话说在四位老人的封建启蒙教育下,虽然没让读学四书五经,女德之类的书,不过唐诗宋词是少不了的。这让我后来上学的时候少了不少要背的书目。现在才发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好处。——必读书。
比较惭愧,小学五年,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剩下看的就是无数的作文选了。。。貌似我们那年代都特流行。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边天下都不怕的时期,看奥林匹克数学书也成了必修。
升入初中,终于解放。那个暑假开始涉及名著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全集》,《鲁迅全集》,《三毛全集》,最喜欢那本‘万水千山走遍’,看完当时那个感动啊~~~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走遍世界。初中跟表姐一起住,而且姨妈是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于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看课外书。——那时候这可是极大的特权,被允许看‘闲书’的。
《大一女生》,小思的。不知道jm们看过没有。女主叫菱子,男主叫杨翊。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文风偏向散文。人物形象生动又充满个性。极度符合当时还是准初中生的我的瞻仰心理。大学啊,对一个11岁的小孩子来说是多么神圣。。。看了那本小说后,我就开始憧憬我的大学生活了~~~
《十七岁的花季》 校园小说,很另类——描写师生恋的。当时可是破天荒,在那个思想相对保守的年代。当我把这本书介绍给同学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我疯了~~文笔优美的散文小说。直接后果就是,差点上演真实生活版。。。师生恋~~ 再汗下~~~
《情爱画廊》 张抗抗 以我11岁时候的眼光来看就是——色。。。因为是表姐的书(她当时25了)。不过后来高中再看的时候就觉得很好了。对男女情感描写很到位。既真实,又不失文采。 再后来就一直关注她的书。
《中国可以说不》这本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后来又出了续集 《中国还是可以说不》,很有代表性的纪实文学。
继续古典,档次有所提高了。《资治通鉴》 《史记》 《梦溪笔谈》,都非常喜欢。其实个人一直觉得,中国也有系统的理性文学,虽然不如法国的启蒙运动来的猛烈。
《荆棘鸟》 这是看的唯一一本中文译本。无奈啊,当时的英语水平还不够。原著看不懂~~~很欣赏女主meggie,觉得特象自己。
还有很多杂家,记不全了。有粱实秋的散文,汪国真的诗歌,粱晓声的小说,我喜欢《大鸟》。初中的时候思维观念还为成型,看书也是包容万象的。几乎什么都看,记住的却不多。
来法国后看中文书的机会少了。《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余华,都是充满黑色幽默的冷文学。深刻,犀利,发人深省。
《说,还是不说》《火与冰》《我的梦想在燃烧》余杰 北大中文硕士生的作品,偏向社会评论。我是看了他的自传体小说 《香草山》之后看的,是为数不多能把感性和理性思维结合到恰倒好处的作者之一。继续关注他的作品。
大家作品 余秋雨的系列 《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十分有气势的作品,摆脱了一贯海派作家的优柔文风。推荐~~
目前就想到这么多,晚点想起什么再补充~~
[ 本帖最后由 檀香萦 于 2008-2-20 20:5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