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mumuEmilie

*_*详细介绍广州名小吃!图文并茂!PP 在P1,P4,P11~P22更新自己做的姜醋猪脚蛋!!!

406
回复
30514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4楼更新咯~

555……想回家!!!
2007-2-17 10:02: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4楼更新咯~

内喇母嘎拉
2007-2-17 10:08: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4楼更新咯~

[color="Magenta"]i don't know what you say....
2007-2-17 12:15: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4楼更新咯~

先买年货去
2007-2-17 12:28:33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4楼更新咯~

支持广州美食

超级爱肠粉
2007-2-17 13:38: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4楼更新咯~

[color="DarkOrchid"]支持支持 ~我也要去买 年货咯~~~
2007-2-17 17:26: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4楼更新咯~

超级想食,净睇到字口水都流晒了。。。。。巴黎无一间整得好食。5555
2007-2-26 19:42: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4楼更新咯~

原来这里有感多GZ同胞。我最钟意吃银记的牛肉拉肠,仲有皮蛋瘦肉粥,好好味!!
2007-2-26 21:08: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4楼更新咯~

前日系13区的,,,,吃度间不错的餐馆,

,,叫做: 龙华餐馆,系利口福往place d'italie方向的前一个街口转左。。。。

个度的贵妃鸡,,,,好滑~~~~

餐馆有越南味道,,老板话刚接受6个月想保留本来的越南客人,,但会增加粤菜!!!

价位也5算高~~~
2007-3-1 01:54: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4楼更新咯~

[color="Magenta"]UPUPUPUPUP
2007-3-10 13:10: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PP 在1楼,4楼,11楼~

[color="DarkSlateBlue"]广州:广州早茶繁简相宜可雅可俗[图]

http://travel.goodmood.com.cn/ 日期:2006-5-16 12:53:50 来源:21CN旅游

 


  我的朋友说:广州有三多――茶楼多、报纸多、专栏作家多,

  因为茶香里泡出了那么多的报纸,格子里就爬出了那么多的专栏作家。

  真的,到了广州,茶宴一摆,身边的茶客都把一份报纸从1版翻到88版,于是专栏作家们就在茶汽氤氲间被欲罢不能地追读。

  起个大早,赶个早茶

  早上喝茶,通常叫上一壶普洱,有人喝不惯那种味道,那可以叫普洱加菊花。反正我早茶一定叫普洱,解腻、醒神、醒胃又不伤胃。虽然所有清醒的时段都喝单枞或者铁观音,但是早上……不行不行,太“寡”了,空着肚子,很容易醉茶,那可是比醉酒和醉烟还难受的事情,而且,很伤胃。

  来来来,让我们先好好地喝一会儿茶,聊一会儿天,或者,发一会儿呆。

  我们很熟吗?那就好好地集体发一会儿呆。

  我们还不熟吗?那就聊些什么吧。

  ……我们广州人是可以一整天都泡在茶楼里的,就像那个关于旅行的笑话一样,早上5点半到11点是喝早茶和吃早餐的时间,11点到下午2点半吃午饭,2点半到6点喝下午茶,6点到9点吃晚饭,9点到12点喝夜茶,12点到凌晨3点吃夜宵……然后,一二三四,再来一次,你甚至连睡觉都没时间。当然当然,实际上没有人逼着你这样子从早吃到晚,这种营业时间只是实实在在地方便。也顺便说说我们为什么约在这里——如果喝早茶,我通常会出现在……陶陶居、泮溪和白天鹅。从前广州的茶楼和酒楼是分得很清楚的,虽然现在你可以去茶楼吃午饭,而去酒楼喝夜茶。但从前广州的茶楼就是茶楼,只经营早午茶市、点心和龙凤礼饼,不经营饭市,不包办筵席。而酒楼就是酒楼,只经营饭市、随意小酌、包办筵席,不做茶市和点心。说得再简单一些,就是,如果在80年前的广州,若你要一眼就分辨出茶楼或酒楼,你可以看他们店里的柜子——设饼饵柜的,是茶楼,喝茶;设烧腊柜的,是酒楼,吃饭。最早把酒楼和茶楼一起开的,是陶陶居,据说当时还颇费了一大番周章……说起老广州的茶楼,你可以去看看陶陶居和莲香楼。而说起老广州的酒楼,你可以去看看广州酒家、大同酒家、大三元酒家,它们都是出名的老字号。而泮溪,那是解放后全国第一家园林酒家,老榕树长在酒家中庭的正中央,那里的间隔用的是原装正版的满洲花窗。至于白天鹅吗,呃,那是广州的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无敌江景,最主要还是相对安静舒服。如果不想领教人声鼎沸,就去那里,看看沙面,再看太阳照耀珠江。


Img240908589.jpg

5586516.jpg

200661411512145.jpg

20060103202121419.jpg

xin_12010325150501500871.jpg
2007-3-10 13:38: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又更新啦!PP 在1楼,4楼,11楼~

[color="Indigo"]广州的“三茶”分早茶、下午茶和晚茶,下午茶和晚茶是属于年轻人的,是属于聚会和生意场的,只有早茶是属于老人和家庭的。

  心灵地图

  面对广州的清晨,惟闻一声长“叹”

  “叹茶”是广州人“饮茶”的代名词之一。广州方言的“叹”,就是享受的意思。以前饮早茶的客人,除了贫苦的百姓,还有不少达官贵人和豪商巨富,他们借饮茶的机会打探行情,建立关系。在信息缓滞的时代,没有电视、电台,新闻纸(报纸)也不是人人都买得起,于是茶楼便成了人们互通消息的地方。清贫的茶客,更多的是做“三行”(建筑工人的统称)和做苦力(搬运)的劳苦大众,他们借茶楼寻求片刻的喘息,会会工友、了解一下市道行情,还可以发发牢骚。如今说“叹茶”,并不是独指“饮茶”而已,还含有休闲自乐之意,比如说“返屋企叹茶”,就是回家休息的意思。
  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到各区的茶居“叹早茶”,早上五六点钟便要起床。其实并不知道美食当前的诱惑,只知道场面的热闹,伙同活蹦乱跳的小朋友一起在茶桌之间捉迷藏,一番傻乐与大人们静静聊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大了才逐渐知道原来广州的茶点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是出了名的美味,可惜读书、工作劳于心力,已经无法再像从前那样早起“霸位”。
  周末的早晨邀约了来自国外的洋友人一同到第十甫的老字号饮茶,顺道亮一亮广州人自家的招牌。洋人当然没有饮茶的习惯,然而入乡随俗,竟也得到了不少收获:一是尝到了特色的点心,还专挑了奶皇包的馅料吃得有滋有味,“嘴刁”一点也不逊色于本地的西关茶客;再就是欣赏了古色古香的茶楼装潢,指着仿古的红木家具直道贵重。在洋人眼中,风味的小吃以及传统的民族家具便是游历广州的精致得益了。也难怪,即使是见过“大世面”的外国元首,来到广州也被各种香茶、甜点而招引,甚至于有刁钻的外国友人特邀名厨每日制作不同的茶点享乐其中。
  广州人在饮食方面的精明之处在于,能够把传统和现代思维融合在一起。把饮茶提高到“茶文化”的角度拓展经营,也是饮茶传统的现代发展形式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受当时香港、台湾的“茶文化热风”所影响,茶艺馆在广州迅速兴起,到现在依然风风火火。首先,茶艺馆向消费者提供了更佳的饮茶氛围;其二是向顾客提供优质名茶;其三是提供优质茶艺(主要是泡茶技术)服务。凡此都集中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广州人还把上茶艺馆品茗视为消闲的高雅享受,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茶艺馆不仅提供品茗茶位,而且在现场展销名茶,还普遍办了茶艺培训班,从而在增进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增进了经济效益。

  民间记忆

  茶盅内的光影 之 新旧对照
  大铜壶vs小茶壶

  旧版茶楼:广州早期的茶居叫“二厘馆”,多在街边巷口开档,架构粗简,只有竹棚遮头。在这种简陋的茶居喝茶,茶价只收二厘钱。当时每毫钱等于七十二厘,这样的消费属于非常低档。民谣曰:“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不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独不花假。”意思是说,只花二厘茶钱就能有茶水伴糕点,还能吃饱肚子,相当划算。中低档茶居一般使用大铜壶或大铁壶给客人倒水,稍微高档的茶楼,也是同样的做法,不同的是茶叶的质量较优,以“水滚、茶靓”吸引顾客。
  新版茶楼:现在的茶楼,已经看不到茶桌旁热炉烧水的情形。茶楼的规模有增无减,茶客数目众多,一边煲水一边倒茶已经不合时宜。所以新派茶楼都是在厨房用大型的设备烧水,服务员用水壶分装,然后再给客人饮用。时下饮茶都用茶壶冲茶而非旧时的茶盅,大铜壶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大蒸笼vs小推车

  旧版茶楼:茶楼大堂的服务生,也叫“地喱”。以前茶楼蒸点心,一出笼便由“地喱”从厨房送到大堂供客人选用。蒸点心用的是小竹笼,每笼两件,五六摞小竹笼放在一个大竹笼里头蒸热。负责叫卖点心的店员一般都备有一根绳子,两端系于大蒸笼底部,然后挂在脖子之上,穿梭于茶桌与厢座之间。一个大蒸笼足有几十斤重,当时“地喱”的辛苦可见一斑。
  新版茶楼:挂大蒸笼叫卖的情形,如今已无法得见。现代的茶楼用小推车代替大蒸笼,小车内部还装置了煤炉,一边推车一边加热,以保持小蒸笼的温度。服务员推车推销点心,体力消耗自然大大减少,同时也卫生得当,符合现代茶客的要求。

  小厢座vs大圆桌

  旧版茶楼:上个世纪30年代末,曲艺茶座非常风行。表演粤曲小调的演员,通常是在大堂中央唱戏。观众则在一旁听戏饮茶,“拍烂手掌”。以前大型茶楼的格式,周边多是厢座,中央只有少数几张四方桌,厢座相互之间有所分隔,方便客人聊天。旧时广州人“相睇”(相亲)和倾生意(谈交易)的地点也多在茶楼,因为茶楼的厢座空间相对比较独立,谈话不受别人干扰,而且还有曲艺节目,可以避免沉闷的气氛。
  新版茶楼:现在的茶楼因为要节省地方,所以都用大圆桌代替厢座。茶楼的经营不再一味的以茶市为主,饭市也是重点之一,大圆桌更符合摆放多款菜式的要求。以前的茶楼没有现在那么热闹,如今则是人声鼎沸,至于厢座,则只有在小型的茶餐厅才能见到了。如果要避免嘈杂,也可以预订厢房,新派茶楼的厢房通常每室只有一两张桌子,说话聊天的环境比起大堂要优越许多,只是厢房要设最低消费,和酒楼的做法相似。

  人物访谈

  茶楼内的春秋 之 竞争变迁

  莲香楼是本地茶楼的老字号之一。广州茶楼的老字号,以陶陶居、莲香楼以及惠如楼等最为出名,不同的茶楼各具特色,例如陶陶居,据说曾经推出过“山水名茶”的招牌,选取白云山上的九龙泉水,每天要雇用数十名苦力;惠如楼则是以“千款美点”著称,每个星期都有新的款式,还有中式茶点以及西式饼食供应;至于莲香楼,则以莲蓉点心闻名中外。老字号经历多年的沧桑,境况优劣有别,陶陶居几度易主,惠如楼也从原址迁离,老牌茶楼之中,以第十甫的莲香楼最为稳定。莲香楼的党委书记张雪清谈起茶楼的经营,亦不胜感叹。
  记者(以下简称“记”):“茶楼不设宴、酒家不做饼”的传统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打破的?
  张雪清(以下简称“张”):以前广州的酒家只做饭市、摆筵席,做的都是大菜,而茶楼就做小炒小菜,主要做点心、饼食,两者区别明显。旧时广州有茶楼公会、酒家公会,公会的作用就是负责协调各方的利益,茶楼和酒家都要严格遵守行规。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茶楼和酒家的功能才逐渐相互渗透,现在更是明显,茶楼也做饭市,酒家也有茶市,竞争非常激烈。
  记:以前的茶楼是用什么方法招揽客人?
  张:一般来说有三个方法,一是“水滚”,保持开水的温度,这样冲的茶才能出味;二是“茶靓”,茶叶的质量有所保证,稍微有点规模的茶楼都选用中高档的茶叶;三是推出“星期美点”,也就是每个星期都有新的点心品种,这种做法相当普遍。现在茶楼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点心和价格两方面,莲香楼很注重点心的品味,比如冬天我们就推出黑糯米糕、姜汁年糕等暖胃的点心。
  记:现在茶市的生意是否比以前更加难做?
  张:这一点很明显,就拿上下九为例,以前只有莲香楼、广州酒家、陶陶居三家做茶市,现在这一路起码就有二十多家茶楼。另一方面,西关的茶客“嘴刁”(要求高),但消费并不高,这就要求茶楼“价廉物美”,我们这里一碗上好的云吞面只卖5块钱,天河那边可以卖15块一碗。再则,老字号的体制没有多大的改变,几十年前是大锅饭,现在还是大锅饭,一成不变,提高竞争力还需要花很大的功夫。

  茶楼沉“香”
  楼阁仍在,名人的面孔明明灭灭,惟余墨宝千古留芳

  虽然说“茶楼不摆宴,酒家不做饼”,然而这个传统到了民国后期,因为饮食业竞争日渐激烈而逐渐消亡。出了名的酒家一般都有稳定的客源,而且还有知名的厨师坐镇,所以做茶市自然得心应手。解放以前,以园林美景出名的本地酒家有泮溪和北园等等。
  泮溪酒家的点心精巧多样,曾为“广东之冠”,民间有“吃点心到泮溪”的说法。既有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又有美味点心,泮溪很快便驰名中外,也因此接待过不少国家元首。英国的前首相希思、美国前总统布什都曾经在此处设宴,邓小平同志来广州时,也到过泮溪进餐。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到广州尝了泮溪酒家的点心餐之后,赞不绝口,并且接见了特级点心师罗坤,还向欧洲不少国家的外长推荐泮溪美点。
  北园内树浓花茂、翠竹掩映,亭台水榭、鱼池分隔空间,雅座厅房,红桥连接两廊,楼阁花楣花窗,精雕细刻,色彩斑斓,园林佳境独擅,古色古香堪称。郭沫若生前外事出访途经广州,都一定要到北园饮早茶,并赋诗一首:“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在家。瞬间出国门,归来再饮茶。”艺术大师刘海粟到北园饮宴,更题“其味无穷”四个大字赠予北园酒家。
  鲁迅客居广州的时候,也是广州著名的“北园”、“陆园”、“陶陶居”等茶楼的座上客。他说:“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毛泽东主席也喜欢喝茶,还有吃茶渣的习惯。当年毛泽东曾与诗人柳亚子在广州茶楼里一边品茶,一边探讨革命真理,后来他的诗中便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句。
  除了成名的政客和文人之外,还有不少佚名之士也曾经为广州人之饮茶留下墨迹。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巨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联中巧妙嵌入“大”、“同”二字,并写有品茗之意,兼谈经商的诀窍,故深得店主人的赞赏。于是将这副联语用良木雕刻,悬挂于店门。
  据说此联挂出后,大同茶楼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还有,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也曾以“陶陶“两字征联,有人应征写了一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这些文人的墨宝便是广州人饮茶的儒雅记录了。

  叹茶佐“料”
  清香常留,艺人身影幢幢,曲艺方兴未艾

  以往广州的一些茶楼、饭店,例如泮溪酒家、陶陶居、清平饭店等都设有曲艺茶座。通常,那时候的人三五知己,一边叹茶一边欣赏粤曲的演唱。在茶居里也有演奏广东音乐的人,翻来覆去唱着一些熟悉的曲调,市民听多了也就熟悉了。哪个演员唱得好,台下就会有人摇头晃脑跟着唱,给的赏钱自然也就多一些,若是哪个演员技艺不精,唱跑了调,台下就会有人起哄,赏钱就自然没人会给了。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广州的茶楼纷纷开设歌坛,而其中又以九如、大三元、怡香、建南等八家的上座率最高,所以就有了“八大歌坛”的美誉。当时的粤曲名伶经常在省港澳三地献唱,也促进了粤曲的发展。就如我们所熟悉的星腔创始人——小明星,他十二岁就在广州登台演唱,十七岁就成了广州歌坛的台柱。1942年8月,小明星在长堤先施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华夏公司的天台音乐茶座演唱《秋坟》,谁料到这曲《秋坟》竟成了小明星的绝唱,而先施公司的天台音乐茶座也成了小明星最后的舞台。
  解放之后,特别是文革时期,广州的饮食业曾经一度惨淡经营;改革开放之后,外来的饮食文化更是对本地饮食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饮茶”要恢复从前的兴旺,就必须推陈出新。
  1979年广东东方宾馆诞生了内地第一家音乐茶座。尽管音乐茶座在历史上或在世界上都不是新鲜的东西,却是新中国文化娱乐市场历史的开始。从此,歌厅、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开始了全面的复兴,迅速从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发展到内地。珠海、深圳的歌厅、音乐茶座也陆续开办起来,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旧社会的曲艺茶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如今的茶楼也借用了老派的点子,恢复曲艺茶座的旧貌。例如莲香楼,现在每天下午都有曲艺表演,来此听曲饮茶的客人,每位只需六元茶钱,另有一款精美点心附送。据莲香楼党委书记张雪清介绍,曲艺茶座的确吸引了不少顾客,特别是在周末。

  语言记忆

  饮茶方言录
  一盅两件

  广州人说的“一盅两件”,便是“饮早茶”的代名词。所谓“一盅两件”,有一种解释是“一盅指排骨饭、两件指两件甜点”。这种解释未知出处,难以断定虚实。比较流行而中肯的说法是,“一盅”指以前茶楼用一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些粗枝大叶的廉价茶,茶叶苦涩而缺乏香味,但可以提神和清洗肠胃。所谓“两件”,是指一碟里头有两件同款的点心,多是粗糙的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么香口,但可以填饱肚子,干粗活的贫穷客人颇觉实惠。如今的茶客,已经不是“一盅两件”那么简单,茶楼也不只是一碟配两件点心那么“小气”。现在的惯例是,小件的点心款式,例如烧卖、蛋挞、煎糕之类,每一碟都有三件;至于茶叶,普通的茶位当然只用廉价的品种,对于品位较高的客人则按茶位的等级提供各种中高档的香茗,广州人饮茶愈来愈精致,可见一斑。

  卖大包

  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本地的茶楼为了争夺客人,同行之间使出浑身解数,“卖大包”就是当时出现的促销手法。“卖大包”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按成本出售,不赚分厘;另外一种是免收茶位,微利出售。茶楼“卖大包”的时候,每位客人只能买一个,茶客就座之后,由“地喱”(大堂的店员)送到面前,无需排队购买。茶楼无利可图,但为了争取客人,“卖大包”的做法相当普遍。“卖大包”有“亏本甩卖”的含义,如今广州方言里的“卖大包”,便是指蚀本做生意,商家与顾客、朋友之间经常有“卖大包”让利的说法。以价取胜的经营策略,在现代茶楼的竞争中依然多见,西关一带的茶楼,每日的下午茶和晚茶,都采用“卖大包”的形式讨好客人,早茶点心分“大、中、小”不同等次定价,而午茶和晚茶则是统一按每碟3.5元计算,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廉价促销的做法的确招揽了不少新派茶客。

  行为记忆

  饮茶小动作
  叩手礼

  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这就是广州人饮茶的“叩手礼”。据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叩手礼还有细节的讲究,有些人是用单指叩礼,有些人则是双指齐叩,这里面又有什么玄机呢?原来叩手礼还有个不成文的“规范”——还没有组建家庭的单身族要用单指叩礼,而已婚的人士则是采用双指叩礼,表示夫妻两人同时敬叩之意。不过,这种精致的做法现在已经不太讲究,变得可有可无了。

  揭茶盖

  茶壶中的水,总有倒完的时候,不知道广州人是懒惰还是乖巧,茶水倒尽之时并不会立刻叫服务员补充,而是把茶盖揭起来,放在壶顶的边缘。服务生看见茶客揭起茶盖,便会自觉拿来热水斟满。这种揭茶盖的做法,也是流传已久,如今依然通行。茶楼里比较醒目的服务生,通常不会只站在一边等待客人的使唤,而是时刻注意着身边客人的动静,一看见揭茶盖便取开水倒茶,不言不语之间,服务生与客人已形成了揭盖倒水的默契。
  如果是用地道的茶盅,也同样采用揭盖提醒的方法,只是薄胎的茶盖无法置于杯口边缘,而是斜插在茶盅与底座的间隙。现在的茶楼已经很少使用古董级的茶盅,所以插茶盖的做法只能在川味的八宝茶礼仪中欣赏了。

  广州·茶·短语

  ○现代广州的饮茶习惯统称为“三茶”,即早茶、下午茶和晚茶,“三茶”的时间不同,消费人群也不同。老一辈茶客保留了早茶的习惯,且大多已退休;年轻一代则因为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主要饮下午茶和晚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但饮茶的环境大多以茶室、茶馆等为主,很少有像广州这样的茶楼饮茶风俗。从第一家新式茶楼——三元楼,到上世纪初四大茶楼,以及现代的各种茶居和酒家,一百多年时间造就了广州的茶楼文化。
  ○茶楼文学体现在茶楼名称和茶楼文字上,名称上如文园、西园的“园”名,陶陶居、陆羽居的“居”名,以及现在的酒家、渔港等等。文字上各茶楼也各有风格特色,如陶陶居、妙奇香的对联,各酒家、渔港的茶牌、点心牌、广告等。茶楼的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
  ○茶点是广州茶的重要组成。茶点的品种、款式和风味是由皮、馅和技艺构成,皮有四大类23种,馅有三大类46种,相互组合,款式多样,据说单泮溪酒家就有1000多款。

200312250137_421.jpg

200312250137_417.jpg
2007-3-10 14:11: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_*广州名小吃!!!又更新啦!PP 在1楼,4楼,11楼~

[color="Teal"]    曾有句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柳州,吃在广州。广州是以吃最出名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州人吃的:天上飞的,地上爬,海里游的,只要是背朝天就能吃的。  

    在广州河南同福路市二宫对面有家叫“芬芳舔品店”的,它除了一般甜点以外,应该去尝试一下他们的“糖不甩”。在同福西路有家“荣记鱼旦粉”。  
同记鸡粥 皮爽肉滑白切鸡   
  
    在长寿东路一个胡同口,“同记鸡粥”看上去真的很不起眼。在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里,有六七张桌子。小店的装修没有花太多的心思,你仔细找也没有发现店家的招牌,做的几十年的街坊生意,口碑应该就是最好的招牌吧!   
    地点:长寿东路福广里3号同记鸡粥粉面   

    宝华面店 香脆不腻猪手面   

    如果坐地铁到上下九,宝华路上的宝华面店“必杀”。因为它是一间有浓厚广州风味的老店,如果把一间店称为“老店”,至少说明两点:历史够久和味道够权威。   
    木桌圆凳、插在盒里的筷子、抹布、酱醋辣椒瓶,还有少不了的熙熙攘攘的说话声。招牌的猪手面,猪手是撕开的,咬起来香脆不腻,面是传统的竹升面,幼细滑韧。   
    地点:宝华路十五甫宝华面店   

    陈添记 口感脆利顺德鱼皮   
    过了宝华面店斜对面有一条小巷叫十五甫三巷,拐进去就能看到“陈添记”的招牌,字是店家自己写的,挂在门口的获奖证书已经开始发黄,却并不妨碍远道而来的吃客。   
    鱼皮是顺德小食,“陈添记”的老板陈添是顺德陈村人,餐饮世家。这里做鱼皮依然坚持用祖传的方法:手工去皮,飞水,然后用自家酿的酱油来调配。一般是用鲮鱼和?鱼,鲮鱼容易入味,鲩鱼则口感爽脆。   
    地点:宝华路十五甫三巷2号之三   
  
    富集汤 香味浓牛三星   
    简直难以想象,广州人如果没有了牛羊杂和牛三星该是什么样子。富集从当年长寿路路边档做到如今“客似云来”的盛况,其招牌的牛三星功不可没。所谓的牛三星,是指牛腰、牛心和牛肝,以形补形,有调理胃气的功效。“富集”的牛三星汤香味浓,牛肝嫩滑,牛心滑爽,连调料的酸萝卜也爽脆可口,味道没得顶。价格不贵,5元一碗。   
    地点:十甫路“富集”   

    银记 鲜香汤粉   
    与宝华面店一样,说“银记”的名号如雷贯耳一点也不夸张。肠粉因为要用大米磨浆蒸熟后的长条形状颇像猪肠而得名,“银记”做出来的肠粉白如雪,薄如纸,加入的豉油味道特别香浓。看着师傅在现场飞速地加料,油光闪亮的一大盘端上来,足够让人垂涎三尺了。   
    地点:上九路79号  九王鲜虾肠8元  
    总店在文昌北路,还有一间分店在东川路  

    南信 双皮奶  
    位于下九路有家甜品店叫“南信”,他们出品的双皮奶、姜撞奶已有二、三年的历史。  

    湛江烧生蚝  
    这两年广州潮流兴起吃烤生蚝,以小弟这几年吃的经验和尝试,我推荐位于广花路的“湛江烧生蚝”的味道几乎是最好的。食客们可以选择原只烤或者蒜蓉烤,他们的特点是蒜蓉烤时放有沙姜,这样吃起来更野味。建议选择20元/打,因为6龄蚝吃起来比较有渣。

IMG_8118-s.jpg

xinsimple_1602031715556572160725.jpg
2007-3-10 14:23: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北京路小吃~



[color="DarkSlateGray"]秋凉小吃“自由式”
  秋风渐起,徜徉在广州的街头已觉一丝凉意,正值饥肠辘辘之际,突然发现霓虹灯上“小吃”二字闪得异常亮眼,蓦地醒悟:秋天,正是四出哨街觅食的好时节!你看,不用畏惧夏日当空的烈日煎熬,远去了盛暑高温的轰炸,漫步食街,遍尝美食,岂不乐哉?况且,一些各式秋令小吃新品正陆续登场,这么丰盛的小吃盛会你怎可错过!  
200606071718160d17e.jpg

20041008105005569.jpg

  日式香甜可丽饼

  走在北京路街头,如果你看到哪个美眉手上拿着那种一个超大型的蛋筒,上面还点缀着迷人的忌廉和水果,那不是雪糕,却是比雪糕更有滋味的可丽饼。

  可丽饼制作的过程极富观赏力。饼皮由30多种精致面粉混合而成,再和上新鲜的牛奶、鸡蛋等材料,当饼浆在圆形加热炉盘上旋平之后,随即烙成一张香气四溢、薄如纸片的饼皮;紧接着在蛋黄色或者是奶黄色的饼衣上镶拼各类新鲜水果,如凤梨、士多啤梨、芒果、火龙果、红毛丹、提子或者是朱古力、雪糕,或者是各类香酥鸡丝、鱼丝、肉丝等;再配上忌廉和新鲜果酱等配料,增味调色之后,一幅带有浓烈日本文化色彩,如同扇画般的现代美食艺术品就宣告完成了。好看和独特的日本风味是可丽饼的最大卖点,甜甜的忌廉加上清润的水果,还有冶味的果酱,怪不得美眉们一旦品尝都停不了口。

20041008105015217.jpg
 
 日式冷面滑嘟嘟

  日本小吃登陆中国后,可谓抢占了小吃市场的半壁江山,食街里打着“日本小吃”旗号的食店多不胜数。可不,刚刚吃完甜到入心的美眉最爱的可丽饼,再来吃上一小碗的“冷血地狱拉面”,用舌头尝尝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吧。

  用麻辣味酱汁,配以冰凉滑嘟嘟的日本冷面以及新鲜配菜,送入口中,鲜味无穷,麻辣的滋味从舌尖一直扩散满口腔,香辣气体直冲脑际,让好辣之人大呼过瘾。其实,日本的冷面不是只有辣味,也不仅是冷在冰箱里那么简单,所用的面条原来是日本发明的荞麦面,比起一般面条来,荞麦面弹性很足,很有嚼劲,而且麦香香浓。吃法也讲究,要将面条蘸葱花、紫菜丝、芥末和汤汁和着吃才最够滋味,但面条浸在汤汁中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影响面条的弹性。
20041008105034761.jpg

  还得一提的是冷面的汤汁,制作过程很是复杂呢。汤料就有很多,干鱼片、海带、干香菇、清酒,煮好的汤还要加上由清酒、酱油烧开的清汤,再加黄砂糖、海鲜素、银鱼粉等混在一起,这时混合好的汤汁才能烧开。然后冷却加冰成为最终成品的冷面。冷面上盘时总爱放上一抹日本特产的木鱼花,这些木鱼花虽然没什么味道,但伴碟最好,因为又轻又薄的造型就像飘洒在面上的花瓣,很是漂亮。

  川味锅盔火辣抢闸

  如果夏天你跑去吃这个,一定会让人笑掉牙,可是秋凉时节,香辣并俱的锅盔却备受追捧。锅盔是从四川远道而来的小吃新品,形似如今风行全球的汉堡包,用两片白色的面饼包裹着各式香辣菜肴,十分冶味。但是成都人所称的锅盔,一般只是专指包裹在菜肴外面,用纯面粉制作,不加任何调味品的白面饼。据说六七十年前,在成都街头的素面馆中,几乎随时都可以一“盔”在手,而且经济实惠,很受大人小孩的欢迎。每当店铺里传来擀面棒敲击案桌的打锅盔声,并随即自烤炉里飘来一股股面香的时刻,总让路人不免为之垂涎欲滴,巴不得就有一块滚热的锅盔立刻入口。由于旧时成都人习惯每天只吃早、午两餐,锅盔还成为当地人过午或消夜的专门食品。

  锅盔的花色品种很多,从面饼的形状看,有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几种,也有做成半圆形和卷瓦状的。除最常见的圆形白面锅盔外,还有表面粘有芝麻、在面粉中加入红糖制作的混糖锅盔,加有葱、盐的三角形葱锅盔,长方形的包有白糖馅的糖锅盔以及包有红豆沙馅的酒米锅盔和千层酥锅盔。此外,还有形似圆馒头、表面起若干漩涡纹的漩子锅盔,用玉米粉烘烤而呈金黄色的玉麦锅盔等,种类多达十多种。


20041008105044579.jpg


  锅盔中的菜肴也很丰富,往往有荤素之分,最普通的菜肴是用海椒、糖、醋调味的大头菜丝或红萝卜丝等各种素菜。秋凉时节,在热锅盔中夹入各式辣锅炒热的素菜,趁热咬上一口,只觉有芥末气体从鼻腔直冲脑际,使你不由得眼泪汪汪,别有一番风味。也有各式荤肉任君选择,金嘴牛肉、红油鸡片、酱香兔丁、夫妻肺片和香辣耳片等应有尽有。

  五香卤肉锅盔用家常卤肉切成肥瘦均匀的薄片夹入其中,再浇入卤香扑鼻的鲜热卤水,闻之,肉香面香齐飘送,尝之,菜肴香辣而不腻。

  韩式香脆铁板烧

  韩式铁板烧似乎自传入中国以来就总是成为夜间小吃的主流,食街里吃铁板烧的小店可谓五步一间,十步一店。入秋以来,热腾腾香脆脆的铁板烧更成为不少食客的至爱,但当然吃完一顿铁板烧,别忘了到旁边凉茶铺里喝上一杯清下“热气”。在韩式的铁板上,似乎什么都可以烧,墨西哥鲜鱿鱼、内蒙古肥羊肉、东江鲫鱼、本地韭菜,再有羊肉串、牛肉串、猪肉串、鸡肉串、鸡腿、鸡翅、香肠等,无论荤素一样烤得有滋味。



  据师傅介绍,要做出最美味的铁板烧,最重要是把握制作的时间,将铁板用高温烧热后,加油,再将材料放上,因为各种材料所需时间不同,时间的配合一定要恰到好处。

  在调味方面,主要以牛油为主,带出香味,再加少许盐及胡椒,这样香味便会更加浓郁了。吃铁板烧最好配上不同的酱汁,例如海鲜类可以蘸沙律酱,肉类可蘸酱油或用柑橘醋,这样便能吃出各种新鲜材料的鲜味了。
2007-3-10 14:31: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西关小吃~~~



[color="DarkOrange"]广州最好的应该是他的小吃

我爱广州的小吃

特别是萝卜牛腩

哈哈

49c762ac020006j0.jpg

诱人吧....




最爱老西关的萝卜牛腩

当然还有这个..........



49c762ac020006j2.jpg

很多人不喜欢,又有很多人超喜欢

我属于后者

当然,还有蹄子我也是不会放过的

49c762ac020006j3.jpg


呵呵

很香的面....也有不少人都会问我,你吃的管这种伊面吗?

我不知道为什么它叫伊面,或许是伊人的西关小姐们喜欢,所以这样称呼

不过,伊人所爱吾亦爱.........哈哈哈哈

49c762ac020006j5.jpg



呵呵




2007-3-10 14:31:38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