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aleca99

[小说] 【转帖】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终于有结尾了!! 45页真

671
回复
49113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D'accord.

Post by aleca99
其实 我觉得V是喜欢44的 对13是一种怜惜
毕竟跟44 她的结局就很不一样了 也许会像步步那么悲惨
2006-11-28 14:00: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看的人总是这么多,看了两天了,今天一定要顶一个。故事性还是很强的,而且我认为改编一下可以拍个电视连续剧。肯定好看。
2006-11-28 17:04: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笑死我了  44看了梦回说的话  来自44来现代的中篇


尹明心想罪魁祸首是胡玫,若是她当初挑了个猥琐男去演老八,八党的人数估计要下降不少。但这话不能明说,她就在网上翻出一大堆小说给老四瞧:“四叔你 看,这么多拿你当主角的文章,喜欢你的比喜欢老八的多多了!”老四坐下细看了一阵疑惑说:“文笔很柔,难道是女人写的?”尹明说这些作者都是年轻漂亮蕙质 兰心的美女兼才女,难以抑制对雍正皇帝的仰慕之情,所以才写文以明心志。老四想起过去曾有人给自己批八字,言道命带桃花很易招女人喜欢,没想到这朵老桃花 绵延数百年始终光华灿烂招蜂引蝶,不觉心花怒放,闲暇时就开始看文自娱。不过毕竟是本性难移,边看着边批判着:“我会对一个女人说这话?‘别离开我,我不 能没有你!’这种婆婆妈妈的话会是我说的???……岂有此理,我会和老十四抢女人??他是什么低俗品味,怎么可能跟我一样!……十三弟……哎!她们怎么让 我死心塌地的去喜欢十三弟的老婆!!!?”
2006-11-28 17:27:4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谁又来演小V 44 13呢?
这是个问题
Post by yurine
看的人总是这么多,看了两天了,今天一定要顶一个。故事性还是很强的,而且我认为改编一下可以拍个电视连续剧。肯定好看。
2006-11-28 17:30: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14娶了茗惠做老婆,因为她长得像小薇,此处抄袭孝庄皇后大玉儿里的情节,多尔衮娶小玉儿就是因为她长得像大玉儿~~
2006-11-28 20:03: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haha  看来看太多影视作品和小说也不好
怎么跟老师看我们的论文似的?

Post by 不醒的臭臭
14娶了茗惠做老婆,因为她长得像小薇,此处抄袭孝庄皇后大玉儿里的情节,多尔衮娶小玉儿就是因为她长得像大玉儿~~
2006-11-28 20:17: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超级长,又没有重点,看不完
2006-11-28 21:51: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hahaha,那个中篇太搞笑了,快发完了吧。等着看结果。
2006-11-28 22:34: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Post by aleca99
haha 看来看太多影视作品和小说也不好
怎么跟老师看我们的论文似的?
2006-11-28 22:57: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真高兴你能喜欢呢!!
明天继续吧!
别太劳累了!
Post by shuicaomm
hahaha,那个中篇太搞笑了,快发完了吧。等着看结果。
2006-11-28 23:00: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Post by aleca99
44成了万人迷了!!!

不过mm 如果最后得到小V的是44 你会不会又喜欢13呢?


人都这贱脾气,不属于自己的那个总是让人惦心着没完.男人女人都算在内.
2006-11-28 23:07: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mm说得有理
Post by michelley
人都这贱脾气,不属于自己的那个总是让人惦心着没完.男人女人都算在内.
2006-11-28 23:25: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十三阿哥诗作



胤祥诗作


  摘自《熙朝雅颂集》


  恭读御制耕织图诗敬成二章


  历历三时况,如陈七月篇


  秋云青甸里,春雨绿畴边


  圣政先无逸,皇心重有年。


  孜孜宵吁意,总向画图传。


  玉帛梯航远,山龙绣绘工。


  岂知寒女事,犹入睿吟中


  勤俭昭谆俗,劳思爱古风。


  垂裳开至治,衣被万民同。


  ——


  题画


  赤栏桥外柳毵毵,千树桃花一草庵。


  正是春光三月里,依稀风景似江南。


  片月衔山出远天,笛声悠扬晚风前。


  白鸥浩荡春波阔,安稳轻舟浅水边。


  瑶圃琼台玉作田,高人策蹇灞桥边。


  诗成自为丰年喜,沽酒寻梅亦偶然。


  ——


  试马


  名骥来天厩,翩翩过苑门。


  风吹朱鬣动,沙浅玉蹄翻。


  纵有驰驱力,宁酬豢养恩。


  长嘶频顾影,矢志交腾骞。


  ——


  西郊


  夹道千行苑柳斜,青青芳草衬晴沙。


  春风十里西郊路,开遍墙头处处花。


  ——


  西山


  霁色来西爽,去端见远峰。


  翠含新雨重,青爱晚烟浓。


  逸兴登山屐,清音隔寺钟。


  何时探胜迹,泉石纪游踪。


  ——


  春昼


  物候深春好,迟迟昼漏长。


  柳塘新水绿,花雨小帘香。


  波暧看鱼跃,泥融喜燕忙。


  熙然俱自得,游泳赖轩皇。


  ——


  銮回恭迎敬赋


  紫塞回銮近,瞻依隔半年。


  记从初夏候,又及小春前。


  村落丰收好,郊原霁景妍。


  圣躬多悦豫,喜共万方传。

2006-11-29 00:59: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苏麻喇姑的生前死后  步步里面曦敏原型



 清史研究表明,历史上的苏茉儿的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由于苏麻喇姑天生美丽聪慧,远近皆知,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让她进府当上了贝勒寨桑的二女儿本布泰(又译作“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这位二小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本布泰虽然只有13岁,但已出落得像一个大姑娘了,明眸皓齿,娇美动人。就在这一年,本布泰在其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长途跋涉到了后金都城盛京,与后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婚,当时皇太极34岁。苏麻喇姑作为本布泰的贴身侍女,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苏麻喇姑随


  这位来自蒙古草原的姑娘,自从进了贝勒府以后,眼界不断扩大,文化修养也迅速提高。她不仅蒙语讲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特别是那一手漂亮的满文,赢得了全宫上下的称赞。于是,她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满文老师。嘉庆年间,昭梿在他的《啸亭杂录》中记道:“仁皇帝幼时,赖其(指苏麻喇姑)训迪,手教国书。”


  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因此曾参与清朝衣冠饰样的制定。她自幼生长在蒙古草原,骑马当然更是十分在行,每次为主人孝庄文皇后到宫外办事,她都是骑马而行。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二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特别是在皇太极驾崩后,孝庄文皇后刚刚31岁,青春鼎盛便过上了孀居生活,很需要有一位知音相伴,而与她年龄相仿、一直独身的侍女苏麻喇姑,当然是她的最佳人选。在公开场合她们是主仆关系,但在私下里,却形同姐妹,正因为如此,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很高,颇受尊敬。孝庄文皇后称她为格格,这是清朝皇室女儿的专用称号;顺治皇帝与她论平辈;康熙皇帝则称她为“额涅”、“额娘”,即母亲;康熙的众皇子们,则尊称她为祖母。而苏麻喇姑却很有自知之明,始终谦恭谨慎。她不仅在孝庄文皇后面前毕恭毕敬,小心侍奉,而且对小于自己40多岁的康熙帝奉若神明,在皇帝面前总是自称奴才。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这给苏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悲伤、孤独、无聊之中,这时的苏嘛喇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她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排解她的悲伤和孤独,康熙皇帝决定把庶妃万琉哈氏(后来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胤祹是康熙二十四年出生的,这时只有3虚岁。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苏麻喇姑对于康熙帝的这一安排,当然心领神会,感激非常,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报答浩荡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来,把一个女人天生的母爱和全部的精力全部倾注到了胤祹身上。


  苏麻喇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使皇子胤祹健康成长。后来胤祹成为一位颇有政治头脑和才干的皇子,曾多次奉旨办理各种政务。在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胤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相反还被封为郡王。到了乾隆朝,胤祹晋封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胤祹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他是最高寿的。胤祹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对苏麻喇姑的感情也明显比其他皇子深。


  苏麻喇姑有着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她终身未嫁,始终生活在皇宫大内,陪伴主人60余年。孝庄文皇后离世后,她又在宫内度过了18个春秋。胤祹长大以后,不再需要她的抚养,使她得到了彻底解脱,从此开始过着舒适而恬淡的生活。晚年的苏麻喇姑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可能是受孝庄、顺治笃信佛教的影响。不过苏麻喇姑信奉佛教与别人明显不同,她既不是完全出于消遣、排解寂寞,也不是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把信佛与忠于皇上、报答皇恩结合起来。念佛诵经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她经常发自内心地表示:“愿意多活几年,为主子叩头祈祷,以尽奴才的一点心意。”她还说,自己存活一世“只是为主子念佛祈福罢了”,“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尽力为主子祈祷,祝愿主子万万岁”。


  苏麻喇姑在生活上有两个与人不同的特点:一是终年不浴,只有到年终最后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二是终生不吃药,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药物。她的这两个特殊的生活习惯就连位尊九五的皇帝都很清楚。何以如此?人们曾有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不过,她的身体却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当然算是难得的高寿。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二十七日,苏麻喇姑终于病倒在床,腹内攻痛便血,不思饮食。两天后,病情更加严重,这时康熙皇帝正在塞外巡视。苏麻喇姑见自己的病越来越重,皇帝又不在皇宫,心中也没了底。于是,她把康熙帝的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二子胤祹等召到床前,对他们说:“老奴才我蒙皇上厚恩,惟在佛前效力,日祝皇上万万岁。今我便血,腹内攻痛难忍,尔等若发邸报急奏,则皇上必赐治病良方,尔等代奏我此言。”皇子们见祖母病得如此严重,建议马上召御医诊治,但苏麻喇姑不肯,她只相信皇上,认为只有皇上才能治好她的病。皇子们背着苏麻喇姑,把御医找来,向他们介绍了苏麻喇姑的病情,征询他们的看法。御医说这是老年人脾虚,内火盛之症,如不紧治,很危险。皇子们一面抓紧向皇父奏报苏麻喇姑病情,一面令内务府总管开始准备后事。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苏麻喇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终年90多岁。


  对于苏麻喇姑的逝世,皇宫里的人都很悲痛。出殡那一天,除留皇五子胤祺、皇十子胤■(左“礻”右“我”)照顾皇太后,皇十四子胤禵留在紫禁城外,其余成年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苏麻喇姑灵柩停入殡宫后,皇子们都各自回府了,唯独皇十二子胤祹却提出要求说:“姑妈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按照惯例,为像苏麻喇姑这样仆人身份的人办丧事,没有皇子供饭、三七诵经的先例。胤祉未敢擅自答应胤祹的要求,所以在九月初九日奏报苏麻喇姑病逝的奏折里,也写进了胤祹的要求,请示皇父。康熙帝在奏折上批道:“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请。”胤祹住在殡宫,为苏麻喇姑守灵,供饭,诵经,其他皇子则轮流每天派一人给胤祹做伴。


  康熙帝曾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净身入殓。目的是想回宫后再亲眼看一看敬爱的额娘,向她的遗体告别。但后来他计算十五日才能回宫,于是再次降谕,让皇子们将苏麻喇姑遗体再留7天,等到他回宫后再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与苏麻喇姑之间的眷眷深情。


  为了回报苏麻喇姑对大清所做出的贡献,报答她对自己“手教国书,赖其训迪”和抚养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决定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这对于奴仆出身的苏麻喇姑,可以说是旷典殊荣。苏麻喇姑生前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伴60多年,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死后当然也应该让她俩长依相伴。当时,孝庄的梓宫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康熙皇帝决定将苏麻喇姑的灵柩也停放于此。苏麻喇姑的灵柩是于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暂安奉殿的,主仆二人相别已经18个年头了,此次冥间重逢,想必一定会感谢康熙帝为她们做出的这一精心周到的安排。


  康熙皇帝生前未能解决祖母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所以孝庄和苏麻喇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暂安奉殿内。雍正皇帝即位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停灵暂安奉殿后,大清国运昌盛,圣祖在位长久,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改建工程于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日破土动工,同年十一月全工告竣,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苏麻喇姑既不是皇室成员、爱新觉罗后代,也不是皇帝的嫔御,风水攸关,名份所限,当然不能与主人同葬昭西陵。雍正只比皇三子允祉小1岁,苏麻喇姑去世时,雍正已28岁了。他对苏麻喇姑非常了解,也是非常敬重,曾与其他皇子一道参加苏麻喇姑的丧礼活动。为了照顾苏麻喇姑与孝庄之间的亲密关系,雍正皇帝决定将其葬在昭西陵附近,经风水官员相度,将其墓地选定在昭西陵以东南新城的东墙外,距昭西陵只有1.5公里。


  苏麻喇姑园寝于雍正三年二月动工,同年七月完工,八月初七日将苏麻喇姑葬入该园寝内。这座园寝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由北到南有:地宫上建宝顶,前建园寝门3座、亭堂3间、大门3间,环以朱垣。门外建东西值房、东西厢房。宝顶位于园寝纵向中轴线上。


  笔者曾多次调查苏麻喇姑园寝,走访南新城的老人。据老人们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京西逃。当地的老百姓都以为大清国倒了,于是一哄而起,就把这座园寝给拆了。苏麻喇姑的地宫是在日本投降前被盗的,地宫盗口长期敞开着。一位曾经进入过地宫的老人回忆,苏麻喇姑的地宫很小,人在里面站不起来,四面墙壁是用砖砌的。地宫顶都是用大平石板棚起来的。地面也是平石板,中心部位凸起。顶部是平的,面上有一个深十几厘米的平底圆形凹槽。老人们都说苏麻喇姑是火化的,说地宫里只有一口缸,被盗时缸里有水。东面的那座地宫没听说被盗过。老人们的话,为我们了解苏麻喇姑及其园寝,为研究清初葬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如今,苏麻喇姑的宝顶依然存在,许多游人慕名前往,去凭吊和怀念这位不平凡的女性。


  以上资料转自:稽古论坛文章发表人:水云烟的


  有读者也许会诧异,你既然知道苏麻喇姑的生平,为何还在文中写她抗旨不婚,作者这里的解释是我按照二月河里的情节处理了,不是最近的这个版本,具体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了,初中或高中,当时一部片子只拍了‘二月河’书的一小部分,好象叫做《少年康熙》,里面那个皎皎如白玉兰一般的苏麻喇姑。让我一直不能忘怀!别的情节都已经忘光,却仍然记得她立在一树白花下的微笑和铰发时的断然坚定,而不是这个临死还不忘奴才本份的女子!
2006-11-29 01:01: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真诚推荐,可以满足女人一切对爱情幻想的小说--梦回大清--更新至27日

十三阿哥圈禁之辩  ZT




  二月河的小说和电视中都把十三阿哥圈禁了十年,在写文之前,我虽然没有看过二月河的书以及《雍正王朝》,但由于评论随处可见,流传甚广,所以隐隐约约的也是跟着传说走,认为被圈禁了。可当写文后,逐渐查了资料,才知道纯粹是二月河杜撰,不过我却喜欢这个杜撰,跟着他继续杜撰,只不过不能接受二月河给的圈禁原由,自己又杜撰了一些。


  ——


  一废太子后,很多皇子都被康熙圈禁,不过很快又放了出来,从成文的原始记录来看,一废太子后到康熙四十九年五台山之行,每次外巡13都有驿从。有些观点是说因为康熙不放心他,所以将他带在身边,不过这只是猜测,只能算一家之言。


  自四十九年五台山之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二月,13像人间蒸发,基本上没有他的资料可循,所以很多人认为他被圈禁。康熙四十九年六月,康熙在13和3,14一起上的请安折子里曾经怒骂13不忠不孝,那时候既然可以和其他皇子一起上请安折子,则说明他没有被圈禁。


  二月河的小说是说,二废太子后13被长期圈禁。但在康熙一些满文奏折朱批中,有一些向三阿哥询问胤祥病情的内容。据御医的奏折上说,13得的是叫鹤膝风的病,可能是风湿,叶子说可能是骨结核。据奏折看来,13的病是好是坏,有时也很严重,所以论坛的JM基本上认为,是因为膝关节病,13才没有驿从康熙出巡。而且既然其他皇子可以随时探望,说明13不在圈禁中


  不过《雍正起居注册》中记载,还有很关键的数句,为实录所删除:“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这个鉴宥,应该不是说大家都被圈禁的那个事情,具体是什么事,谁也不知道,但既然这么说了,应该是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惩罚。


  康熙驾崩时候的情景,由于关系到雍正得位是否正统问题,所以也被大家说的混乱无比,到底怎么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应当是成年皇子在屋内,年幼皇子在屋外。13应该使在场的。


  (上文转自稽古论坛铜雀夕影)


  ——


  对于后人来说,皇十三子允祥具有某种神秘色彩。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是敏妃章佳氏,他的外公是位参领。允祥14岁时,生母去世。康熙帝序齿诸子中,除去允礽外,允祥是惟一一位较早失去生母的皇子。章佳氏去世后,允祥由德妃代为照料,与德妃长子胤禛十分要好,这同自幼由惠妃抚养的允祀与惠妃之子允礻是之间的亲密关系,十分相似。


  允祥精于骑射,诗文翰墨亦佳[注:参见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卷134,《宗室王公列传》6,《怡亲王胤祥》].他同比其小两岁的皇十四子允礻题,是八阿哥允祀以下皇子中最出色的两位,而允祥又相对更偏重于文[注:震钧《天咫偶闻》卷3载,“怡亲王(允祥)府藏书之所曰乐善堂。大楼九楹,积书皆满。绛云楼未火以前,其宋元精本大半为毛子晋、钱遵王所得。毛、钱两家散出,半归徐建庵、季沧苇。徐、季之书由何义门介绍,归于怡府。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世所罕见者甚多,如施注苏诗全本有二,此外可知。”],后者则侧重于武。


  允祥与允礻题两人共同的启蒙老师,是康熙帝的舅舅佟国纲之子法海。24岁考中进士的法海被选为皇子师时,只有27岁,允祥当时13岁,允禵11岁。“法海侍皇子讲诵十年,直词正色,蒙圣祖喜与,谓独不能欺。”[注: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2,《法海》]允祥与允禵才学俱佳,当有法海教诲之功。


  雍正年间所修《八旗通志初集》中,称允祥为“圣祖钟爱甚笃,省方巡幸,恒命扈从,恩宠优渥。”这实际上是指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前的情况。自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13岁的允祥第一次跟随皇父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允祥带往。如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除去皇太子允礽外,随行皇子只有允祥。换言之,这10年中,康熙帝外出时,允祥是所有皇子(包括皇太子允礻乃)内惟一必定随往者。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允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备较高的满汉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第,是一难得人材。这应是允祥为康熙帝所青睐的主要原因。


  康熙四十三年节1704年)前后,皇八子允禩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的信中,称“十三殿下(指皇十三子允祥)”乃康熙帝所“钟爱者”。不足20岁的允祥受到皇父的器重,连供职清廷的汉族文人也一清二楚。


  诸皇子内,允祥与四兄胤禛一向要好。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去世后,雍正帝在祭文中写道:“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雍正帝继位后将允祥倚为心腹,是以他们青年时代结下的情谊为基础,如果他们对皇太子允礻乃的看法与立场相左,或在康熙朝晚年的储位之争中未曾达成默契,这一基础势必发生动摇,情况就是两样了。


  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后,康熙帝对允祥的看法发生很大变化,允祥的地位一落千丈。


  《八旗通志初集》中说允祥“谨度遁礼,恪慎有加。不立党援,不邀名誉,……公私政事,一无扰累。”允禩“数以诈术诱惑诸王,王(指允祥)独不为所动。”据《清世宗实录》载,雍正帝曾称赞允祥“于皇考时敬谨持身,廉洁立品,未尝图利干预一事,纠党邀结一人,……其安分自守,家计空乏,举国共知。”然而,《雍正起居注册》中记载上述同一段话的前面,还有很关键的数句,为实录所删除:“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数年以来,王敬谨持身,廉洁立品……”[注:《雍正朝起居注册》,第1册,第139页].


  足见,允祥谨言慎行的处事作风,是他在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事件中,受到重大挫折和打击,心情压抑的情况下,逐步形成,如果此前即是如此,也不会深深卷入反太子事件并受到牵连。


  下述两种私家著述中,都透露出允祥与一废太子事件的密切关系。


  据《永宪录》载,“胤祥戊子(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以旧东宫事波及,亦削贝子。后再复。”前已述及,康熙朝曾于三十七年、四十八年两次分封皇子,第一次止于皇八子允禩,允祥自然不在其内。第二次分封,是在复立允礽为皇太子后不久,此次止于皇十四子允禵,而皇十三子允祥仍未受封[注:按,雍正帝也承认这一点,参见《清世宗实录》卷13,雍正元年十一月辛丑].康熙帝的年长皇子中,允祥是惟一一位在皇父生前没有受封之人。这与他曾深受皇父器重的情况,形成极大反差,若非犯有重过,不会至此。雍正帝说他“于皇考时……家计空乏”,这同他始终不曾封爵,因而既无其他皇子封爵时所受大量钱财,俸禄所得也相对较少,密切相关。


  另据《永宪录》载,四十七年九月,允祥事发后,其老师法海因之被牵连,受到降职处分,并被调离此任。法海的同僚徐元梦,称法海是“以侍皇子得过”。从法海一贯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处事风格,以及同坚决反太子的允禵等人关系很好等情况看[注:按,康熙五十七年允礻题率师西征后,法海奉旨“赴西宁军前效力”。雍正继位后,称法海“至西宁,遂与允礻题私相交结。允礻题为大将军时,时,种种贪纵不法之事,法海并不劝阻。及朕即位后,令允礻题来京,法海乃军前效力废员,未奉朕旨,即潜至京师。”参见《上谕内阁》,雍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他对皇太子允礻乃不会有好感,或者曾为允祥在倒太子的行为出谋画策。


  《皇清通志纲要》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五皇子、八皇子、皇太子开释。”该书作者系允祀之子弘旺,他将允祥同废太子及皇长子允礻是并列,与其他皇子相区别,从而透露出允祥在一废太子事件中过愆甚重。但后人也因此而产生误解,认为皇十三子允祥从此被长期监禁,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才放出。事实上,允祥不久就被释放,翌年(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巡塞外,他在在随行皇子之列。但此次康熙帝将他带在身边,绝非示以宠爱,而是具有防范之意。


  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康熙帝在允祉、允祥和允禵3人的请安折上朱批:“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不行约束,必将生事,不可不防。”可见,允祥虽被开释,但康熙帝对他已失去信任,故令允祉、允礻题等皇子加以管束。允祥与其他皇子一起恭阅上述朱批,所受刺激之大,尴尬羞愧之状,皆不言而喻。他之所以自此谨言慎行,敬恪有加,以终其生,可以从这里找到部分答案。这便是雍正帝所言康熙帝对允祥的“随即鉴宥”。


  由于心情郁闷,允祥终于患病,“湿素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此症时好时坏,经御医反复医治,很长时期未愈。康熙帝是位慈父,尽管对允祥十分不满,但对儿子的病痛仍记挂在心。他支塞外时,经常在给皇子们的朱批中问询此事,并亲阅御医奏折,对治疗做出具体指示[注:满文朱批奏折4件,胤祉等奏,康熙五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六日初六四日、六月初六日、康熙五十一年(无月、日)。按,由于种种原因,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后皇子们的奏折保存下来的极少,故允祥此症于何年痊愈不详].自四十九年直至六十年(1710—1721年)期间,允祥始终未曾随皇父外出,因腿足疾患行走不便,当是主要原因。


  根据有关情况判断,允祥曾是皇子中反太子派成员之一,并在一废太子事件中遭受挫败。胤礻真继位后,允祥虽然备受倚重,但却谨恪有加,竭心辅佐,与年羹尧、隆科多两人恃宠妄为的作风,形成鲜明对照。因此,胤禛对允祥评价极高。允祥之所以对于新帝的宠任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是由于他自幼对胤禛的性格作风极其了解,深知这是其得以自保的惟一良法,同时也表明,康熙四十七年的重大挫败,对允祥的作风与性格影响之大,直至终生。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雍正帝在斥责曾跟随允礻题出征,并被保举为将军的宗札布时说:“如今尔言怡王(指允祥)为平常之人,无所知识,却将国事交付伊办理,何能治理好?尔之此言,是否言及于今?是否诅咒国家?若言怡王,自幼强健聪慧,人才优良,皇父优加恩宠,此事举国皆知。怡王并非胆大妄为之人,从无非分之念。怡王对皇父尽以子道,对二阿哥尽以臣道。由于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妒忌、陷害,因而株连于二阿哥。自被株连后,多年来惟感激皇父之恩,而对允就题等人胡闹之事,从不过问,亦不敢越雷池一步。怡王从不使皇父担忧,此事众人亦皆知。”按照雍正帝的上述说法,允祥是因“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之妒忌、陷害”,而开罪于康熙帝。对此须做分析。


  首先,允祥如果真是与皇太子允礽关系亲密,同反太子派成员之一胤禛站在相反立场上,那么他们两人绝不会自幼如此要好,平日居京“晨夕聚处”,扈从塞外“形影相依”。


  第二,据《清圣祖实录》载,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的10年内,康熙每年夏秋去塞外行围、巡视所带皇子中,都有皇太子允礽及皇长子允褆、皇十三子允祥等3人,而其他皇子却是间在其中,并非每次必往。这是皇储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矜持日趋尖锐的10年,而巡视塞外,则是康熙帝每年外出活动中历时相对最长者,显然,他携太子同行,是因不放心让太子独自留在京师,至于固定地选带两位皇子,令其随扈前往,长侍身边,不仅只是示以器重,还有以之暗中监视、牵制皇太子,加强对自己的护卫之意。当三十六年(1697年)后皇储矜持日渐公开化,特别是三十九年(1700年)索额图家人密报他有不轨之心后,康熙帝对此戒备,是完全必要的。之所以在诸子中挑选允褆与允祥,一是他们两人都精于骑射,武功出众;二是康熙帝深知他们与皇太子不合,因而不会予以庇护或与之同谋;三是允祥十分精细,作风较为踏实,允褆勇悍有余而乏沉稳,两人恰成互补之势。如果允祥同允礽关系密切,岂能为康熙帝选中,而且历10年不变?


  第三,如果确如雍正帝所言,那么,当大阿哥允褆被圈楚,允礽复立为皇太子后,因太子而受委屈的允祥也会得到相应的嘉奖,封以爵位,而不会反被康熙帝打入另册,与其他皇子区别对待,甚至在一废太子事件早已完结后,仍不为康熙帝所原谅,被斥之为“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封建时代,如果皇帝认为某位臣子不忠不孝,其贬责之重,非同一般,仅此一语,即可致后者于死地。倘若允祥只是犯有一般过错,爱子如命的康熙帝,绝不会出此恶言。


  因此,雍正帝所说允祥开罪于康熙帝的缘故,无法令人相信,但允祥从此退出反太子派,谨言慎行,“不敢越雷池一步”,则确乎如此。


  (杨珍著《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关于胤祥部分的摘录)


  ——


  我文中为了情节处理需要,在一废太子时幷没有写出十三阿哥和康熙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十三在一废后,已经失宠于康熙,是众位年长阿哥中唯一一位一直没有受到赐封的阿哥。十、十四等都在一废后被封为贝子,可唯独没有十三。但是我的文章中,我篡改了这段历史,让十三和其他阿哥一起被封为了贝子!
2006-11-29 01:04:2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