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ianyufr 于 2009-4-7 23:39 编辑
米亚西舍夫中央飞机设计局 (俄文: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й Маши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 им. В. М. Мясищева ,苏联军工代号OKB-23 ,1953年创立),是苏联试验性飞机设计局,设计产品以怪诞、大胆、前卫甚至“军工行业的另类行为艺术”而著称,该设计局曾参与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设计。
(, 下载次数: 5)
Myasishchev M-4/3M Molot 米亚-4/3M (北约组织代号“野牛”)是前苏联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研制的重型战略轰炸机。
1951年立项,1953年夏首飞,195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初次公开出现,1957年开始服役。估计生产了110架。目前俄空军远程航空兵中有43架,可执行轰炸或侦察任务;有45架已改成空中加油机。俄海军航空兵中有少量能执行远程海上侦察和反潜任务的这种飞机改型。
该机主要有三种型别:
A型 基本轰炸型。是前苏联最早出现的四发喷气式轰炸机。翼根内装四台米库林АМ-3Д涡轮喷气发动机。航程8,000公里,弹舱内可载4,500公斤核弹或普通炸弹。或者在机腹下挂一枚AS-3“袋鼠”空对地导弹或一枚AS-4“厨房”空对地导弹。防御武器是10门23毫米机炮,装在机身上。该机的作战升限只有13,700米,自卫能力差,航程等性能也不及图-20。为保证图-20能执行越洋任务,已有45架米亚-4A改成了空中加油机。加油软管卷盘装在弹舱内。
B型 海上侦察型。在A型半球形镶玻璃的机头位置换装一机头整流罩,还有一根空中受油探管。机身下部有许多专用航空电子设备及其泡形整流罩。中部弹舱的前部向外凸出。机身上部和下部的后炮取消了,只剩6门机炮。
C型 海上侦察反潜型。外形像B型,但机头加长了,里面装有大型搜索雷达(可能是РБП-6型),最前面是空中加油受油管。雷达后面是轰炸观察舱,它有透明玻璃罩,再往后每边是圆顶观察窗,供射击瞄准用。也可向前、左、右拍照。估计后面还有侧视雷达。机身下的整流罩、弹舱和武器都与B型的相同。一架C型的试验机(编号为201-M)于1959年曾创造了许多正式记录。1967年前苏联航空节时这架飞机在莫斯科多莫杰多沃航空港展览。该机装四台索洛维也夫Д-15涡轮喷气发动机,曾创造了7项有效载重-高度记录,如载重55,220公斤爬升到2,000米高度,载10,000公斤有效载重爬升到15,317米高度。
(, 下载次数: 9)
为苏联航天飞机工程做出卓越贡献的M-4家族改型Myasishchev VM-T 航天载具运输机。(图3背负的货物为“暴风雪”航天飞机的主燃料舱,图4为背负暴风雪转场的M-VM-T运输机)
在70年代中期,苏联快马加鞭追赶美国航天飞机计划。1976年2月17日,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发布132-51号命令,由能源科学与技术联合体(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与米亚局分别进行航天飞机研制,最终“能源-暴风雪”方案中标。 安东诺夫设计局为对航天飞机进行远程运输特别设计了安-225超大型运输机,但其投入使用一拖再拖。所以米亚局承担起在3M轰炸机基础上改装航天飞机运输机的任务。
米亚西舍夫的运输机将航天飞机背负在机身上,尾翼改为双垂尾形式,以避开航天飞机尾部的乱流,提高舵效,机头加油管得以保留。虽然这种近乎疯狂的设计遭到了苏联航空界绝大多数人的质疑,但设计组仍顶住压力完成了各种验证和实验。
1977年11月21日,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批准了设计方案,项目代号“产品3-35”,正式代号3M-T。正式制造的3M-T比3M长7米,加强了外翼结构强度,机身上增加了可调整高度的支架,并配备了全新的飞行控制和燃油重心调整系统。采用杜比宁VD-7MD涡喷发动机,起飞推力10750公斤。
1978年,3架正服役的3MN-2加油机中的2架被改装为3M-T,1架作为静态试验机体。1978年10月14日,米亚西舍夫因病去世,享年76岁,原代理总设计师费多托夫(VFedotov)接任OKB-23总设计师。为了纪念这位为苏联重型轰炸机事业奋斗终身的英雄,3M-T也改名为VM-T(V为弗拉基米尔·米亚西舍夫姓氏的第一个字母)。
经过长时间地面试验后,第一架VM-T于1981年4月在无背负情况下成功首飞。在1981年,该机总共完成了19次无背负试飞。1982年1月6 13,VM-T背负一个44.46米长的航天飞机燃料箱模型完成了首次带货飞行。
1982年3月15日,航天飞机动力部分的运输容器被VM-T带上了天空。12月28日,航天飞机前后整流罩运输容器运载试验在第二架VM-T上获得成功。1983年3月1 13,VM-T又完成了整个航天飞机机体的运载试验。
虽然说VM-T不可避免地继承了M-4/3M系列的不足,比如操纵比较迟钝,航程短(31.5吨背负时航程仅1700公里),但在当时形势下,它是唯一能担当航天飞机运输机重任的型号,事实也证明了它的设计是合理的、成功的。
1988年3月23日,VM—T首次运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飞往拜科努尔发射场。但在距目的地还有300公里时,VM-T发生燃油泄露,机组果断关闭2号发动机以避免火灾。随后机上的发电机全部失效,仅靠蓄电池维持基本用电,襟翼无法放下,好在起落架的应急装置正常工作。
接近机场时,1号发动机开始起火,飞机如同火鸟行空。最终在飞行员的过人胆量和高超技艺下,VM-T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安全迫降,避免了苏联航天飞机计划蒙受致命的损失。
(, 下载次数: 5)
Myasishchev M-17/M-55 高空侦察机(北约代号“神秘”,外号“U-2斯基”)
M-17最初并不是单纯为了侦察而设计的,军方对设计局的其中一个重要要求是必须能对美国的高空侦察气球进行拦截。随着技术进步,M-17不再需要负担这一任务,就成为了专门的高空侦察机。 M-17最早的设计中背部装有一个机炮炮塔,用于向上射击敌方侦察气球,但后来的生产型中取消了炮塔。第一种生产型为M-17“神秘A”,绰号叫“平流层 ”(Stratosfera)。一般低纬度地区的平流层厚度为18至55千米,该机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20000米以上,自然可称得上是“平流层”飞机。 “神秘A”原型于1978年试飞,其中一架因气候原因在降落时坠毁。动力采用一台RD-36-51V涡喷发动机,推力7000千克。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延伸到了座舱下方。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均可收放。机头上部斜度较大,飞行员前方视野良好。水平尾翼的展长也比较大,安装在两个垂尾之上,形成整体尾撑。
M-17的改型M-17“神秘B”,又称M-55或M-17R,绰号“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绰号估计与飞行高度和科研用途有关。“神秘 B”1988年首次试飞。与基型比,“神秘-B”的主要改进是采用了两台PS-30-V12涡轮风扇发动机。发动机短舱后移并缩短,喷口直径减小;座舱前的机头加长并变圆,位置升高,以便使前方的探测距离更远一些;前起落架前面的机身下有一个凸包,其中可能装有探测设备。
在设计上为了能在空中进行长时间飞行,M-17和U-2一样都有一对展弦比非常大的机翼,类似于无动力的滑翔机的翼形。长长的机翼很单薄,飞行起来会有很大的弹性变形。据U-2的飞行员介绍,在飞行中机翼会象鸟一样拍动,略激烈的机动飞行动作都可能使机翼折断。在这方面M-17与U-2比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其机体结构设计得很独特、很巧妙,采用了双尾撑和双垂尾的总体布局。从顶上俯看,前后翼和双尾撑正好组成了一个井字形。这种形式从强度和结构设计上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对发动机的安排和尾翼的效率都有好处。
M-17两种型别均涂饰成苏联民航飞机的图装和标志(飞翔的镰刀斧头),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为了强调它们的民用作用,淡化它们的军事用途。
(, 下载次数: 8)
Myasishchev M-18/TU-160 超音速洲际战略轰炸机 (北约代号“海盗旗”)(上图为量产版的M-18/TU-160.下图为70年代米亚西舍夫设计的M-18原型机)
大名鼎鼎的图160是个军事迷都能知道,这是俄罗斯战略空军部队的当家花旦。但是需要知道的是,这个设计方案其实并不是来自图波列夫设计局,而是米亚西舍夫设计局在1970年左右的作品。当时苏共中央决定由图波列夫设计局主导该项目,米亚局提供技术援助,合作开发。1975年图波列夫设计局停止了原来自己的类似TU-144超音速客机的带鸭翼三角翼布局方案,转而采用米亚局M-18的可变后略翼布局继续完善。所以在苏联内部的型号除了大家都知道的TU-160以外,毛子军工体系仍然称其M-18。
1981年12月19日,M-18/TU-160首飞成功。1987年服役,1988年形成战斗力开始战略战备值班,1991年苏联解体,1994年停产,1999年6月喀山飞机制造厂重开生产线至今。
(, 下载次数: 4)
Myasishchev M-141 俄文: СТРИЖ(苏联代号“短脚燕”)无人侦查机
代表苏联高亚音速巡航导弹技术和无人侦察机控制技术在当时领先世界水平的开发作品
2009-4-3 16: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