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tianyufr

带你走进世界最大飞机博物馆--苏联中央空军博物馆[完成]

60
回复
6860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tianyufr 于 2009-4-7 22:40 编辑

(, 下载次数: 5)
独一份的宝贝TU-95V核轰炸机(上),用于投放5800万吨TNT当量的“赫鲁晓夫氢弹”,并在新地岛核试验中实弹投放过。
恐怖变态的蛋,存放于俄罗斯车里亚宾斯克原子能研究院(下)

TU-95(红海军航空兵版本为TU-142)战略轰炸机,北约代号“熊”
这东西改型众多,用途广泛号称图波列夫家的“变形金刚”。比如可以作为战略轰炸机TU-95、海军远程反潜机(TU-142)、远程侦察机TU-95MR、公务机(TU-116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国内专机)、运输机、客机(TU-114)空中预警机(Tu-126)等
(, 下载次数: 6)
TU-114客机,TU-95的民用版本。

(, 下载次数: 2)
TU-144 超音速客机(西方国家诬称“协和斯基”)
实际上TU-144与英法协和同时开始独立研究,几乎同时推出。只不过TU-144经历过坠毁的不幸,被限制在苏联境内飞行(阿拉木图至莫斯科的航班、苏联部长会议高级专机)。在技术含量上,TU-144并不比英发协和差,差的也许是运气。

非常遗憾,因为涉及版权问题TU-160缺席 。TU-160实际上是米亚西舍夫在70年代初的设计,苏联军工系统内部称为M-18战略轰炸机。


安东诺夫设计局

(, 下载次数: 9)
AN-22,苏联空降兵的利器
是前苏联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远程重型军用运输机,是世界上最大的使用涡轮螺旋桨驱动方式的飞机。
1962年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设计,原型机于1965年2月27日首次试飞,当年首次在航展上公开亮相。1967年末开始交付使用,1974年停产。共生产85架,其中空军50架,民航35架。该机创造了多个飞行世界纪录。至1992年,仍有45架安-22在前苏联空军和民航服役。
安-22货舱容积640立方米,可运载地空导弹、火箭发射年、导弹运输车、坦克、汽车等。驾驶舱内乘员5-6人,驾驶舱后面有一个与主货舱隔开的可容纳28~29名乘客的机舱。
安 -22投入服役时,是苏联唯一可运载T-62坦克的运输机,可载重80吨飞行5000公里。货舱容积639米3,除可运载T-62坦克外,还可运载“飞毛腿”导弹、火箭发射车、导弹运输车、桥梁、汽车等重型军事装备。前苏联曾使用安-22执行战略空运任务,飞往西半球、非洲和中东,在出兵前捷克斯洛伐克及阿富汗时所使用的主要运输机是安-22。
安-22曾多次创造世界飞行纪录。1967年10月26日,创造了14项有效载重-高度飞行纪录。由于安-22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不好,订货不多,只生产 85架就停产了。安东诺夫设计局60年代末普试图将安-22机身加长,改型成双层客舱的民用客机,载700名乘员,但由于技术难度大,又没有适用的大功率发动机,所以这项计划未能实现。(今天的空客原来也是走人家的老路
安东诺夫设计局已研制出新型安-124重型运输机来代替安-22。


(, 下载次数: 6)
安-22宽敞的肚子,有容乃大是硬道理(rf14rf)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的空降作战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杜布切克上台后,捷自由化的倾向急剧发展,使整个东欧处于离心状态。苏联为了维护其在东欧的统治地位,在施加政治、经济压力无效之后,于1968年8月20日实施了武装入侵。从5月开始,苏军就进行了武装入侵的准备。先后在其本土和捷、波、匈、德境内举行了13次以侵捷为背景的军事演习,并借此机会集结了20多万军队。7、8月,苏国防 部长等分别与德、波、匈国防部长会晤,策划侵捷事宜

8月20日,趁捷中央召开会议之际,苏发动了入侵行动,以一举将捷要员一网打尽。
入侵苏军共23个师25万余人,编成3个集团军,从3个方向实施突击。“A”集团军5 个师,从东德的普劳恩向布杰约维推进,封锁捷德和捷奥边境,同时以部分兵力配合 “B”集团军进占布拉格;“B”集团军7个师,从马克思城和德累斯顿出发,与从波兰利格尼察出发的苏军1个迫克师对布拉格实施向心突击;“C”集团军9个师,在捷北、东、南边境宽大正面实施辅助突击,同时以部分兵力配合“A”集团军封锁捷奥边境。另以2个空降师在布拉格等战略要点空降,以迅速控制捷首脑机关及要害部位8月20日23时,苏1架安-12型运输机在布拉格上空伪称发动机故障,要求紧急降落。 机场按国际惯例允许其迫降后,机上的70多名伞兵迅速占领了机场各要害部位,并威逼工作人员照常工作,保障其后续机群着陆。接着,苏第105空降师乘30架安-12、安-22型运输机,从驻地白俄罗斯的维杰布斯科起飞,在战斗机和轰炸机掩护下,以每分钟1架的间隔空运到布拉格。空降兵着陆后搭乘空运来的坦克和其它战斗车辆向布拉格市区突进, 6小时内即控制了该市所有交通要道,包围了中央委员会大厦、国防部、外交部,占领了邮电局、广播电台等部门,并以“工农革命政府”的名义拘捕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党政军要人。与此同时,苏空降师一部在捷南部的布杰约维策、布拉迪斯拉发、布尔诺等地机降,波空降第6师一部在捷北部赫拉得茨克拉诺维机降,控制机场,作为空运军队和 补给物资的前进基地。另以直升机部队占领捷东部的交通要点科希策。

实施空降时,苏对联邦德国、奥地利方向实施了大规模强烈的电子干扰,使用大量金属反射体,使西方监视布拉格上空的雷达荧光屏上出现一片白雾,有效地掩护了空降行动。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从三个方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捷纵深突进,捷军防不猝防,仅6小时苏军即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整个局势,完成了军事入侵任务。

阿富汗战争初期的空降作战

阿富汗是中东通往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的陆上交通要冲,是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跳板。苏从50年代中期起,就在阿富汗建立亲苏政权。1979年9月阿明上台,阿富汗出现对苏的离心倾向,苏为了保住这块地盘,策划了武装入侵。1979 年11月至12月初,苏以阿政府请求肃清阿境内反动武装为借口,向喀布尔前后空运了1个空降团,连同以前空运的1个摩步营,将近2000人。这些部队控制了喀布尔、巴格兰姆、贾拉拉巴德等地机场和喀布尔北的萨兰山口。12月20日 23日,苏运输机平均 每天出动50架次,向阿运送武器弹药。从12月24日起,进一步加快了空运速度,至27日的3天时间内,出动安-12、安-22型运输机350余架次,向喀布尔、巴格兰姆机场运送了空降兵第105师和第103、104师的各一部,共5000余人,装甲车300多辆,以及数十辆 坦克。空降兵部队从莫斯科机场起飞,空降距离3500公里。此时,苏在阿兵力已达1万余人,为军事占领喀布尔作好了准备。12月27日19时30分,苏开始行动。集结在喀布尔郊外的苏第105空降师战斗车部队开进市内,包围了总统府,占领了广播电台、政府大厦、外交部、国防部、参谋部,切断了市区通往机场的道路。阿富汗部队在苏军顾问的安排下早被调出喀布尔或被解除武装,失去了战斗力。苏军只遇到轻微抵抗,3个半小时内控制了喀布尔,阿明及其家属被击毙,政府部长大部被捕,次日凌晨宣布成立以卡尔迈勒为首的阿富汗新政府。与此同时,巴格兰姆机场上的空降兵迅速控制了该基地和萨兰隧道。

从28日晨开始,集结在苏阿边境的6个摩步师,组成东西两个突击群,在航空兵掩护下沿东西两条战略公路越过边境,向阿纵深高速开进。东突击群3个师从捷尔梅兹出发,先头1个师于30日与喀布尔的空降师会合,然后向坎大哈推进;后续绨队2个师在喀布尔以北和以东地区控制战略公路及开伯尔等山口。西突击群3个师从库什卡出发,先头1个摩步师占领赫拉特、法腊后,继续向南发展,在空降兵配合下,于1980年1月2日占领了坎大哈;后续梯队2个师进驻赫拉特、兴丹一线,并以一部兵力封锁阿伊边境。在地面部队推进过程中,部分空降部队由喀布尔、巴格兰姆机场起飞,先后在赫拉特、兴丹、坎大哈、马查里沙里夫、法扎巴德、贾拉拉巴德等地机降,在伊什卡会姆、阿萨德巴德等边境要点伞降。由于阿政府缺乏有组织的抵抗,苏军7天推进700~900公里,控制了阿全国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以及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通道。
2009-4-3 16:37:37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tianyufr 于 2009-4-7 23:39 编辑

米亚西舍夫中央飞机设计局(俄文: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й Маши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 им. В. М. Мясищева,苏联军工代号OKB-23,1953年创立),是苏联试验性飞机设计局,设计产品以怪诞、大胆、前卫甚至“军工行业的另类行为艺术”而著称,该设计局曾参与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设计。


(, 下载次数: 5)
Myasishchev M-4/3M Molot 米亚-4/3M  (北约组织代号“野牛”)是前苏联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研制的重型战略轰炸机。
1951年立项,1953年夏首飞,195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初次公开出现,1957年开始服役。估计生产了110架。目前俄空军远程航空兵中有43架,可执行轰炸或侦察任务;有45架已改成空中加油机。俄海军航空兵中有少量能执行远程海上侦察和反潜任务的这种飞机改型。
该机主要有三种型别:
  A型 基本轰炸型。是前苏联最早出现的四发喷气式轰炸机。翼根内装四台米库林АМ-3Д涡轮喷气发动机。航程8,000公里,弹舱内可载4,500公斤核弹或普通炸弹。或者在机腹下挂一枚AS-3“袋鼠”空对地导弹或一枚AS-4“厨房”空对地导弹。防御武器是10门23毫米机炮,装在机身上。该机的作战升限只有13,700米,自卫能力差,航程等性能也不及图-20。为保证图-20能执行越洋任务,已有45架米亚-4A改成了空中加油机。加油软管卷盘装在弹舱内。
  B型 海上侦察型。在A型半球形镶玻璃的机头位置换装一机头整流罩,还有一根空中受油探管。机身下部有许多专用航空电子设备及其泡形整流罩。中部弹舱的前部向外凸出。机身上部和下部的后炮取消了,只剩6门机炮。
  C型 海上侦察反潜型。外形像B型,但机头加长了,里面装有大型搜索雷达(可能是РБП-6型),最前面是空中加油受油管。雷达后面是轰炸观察舱,它有透明玻璃罩,再往后每边是圆顶观察窗,供射击瞄准用。也可向前、左、右拍照。估计后面还有侧视雷达。机身下的整流罩、弹舱和武器都与B型的相同。一架C型的试验机(编号为201-M)于1959年曾创造了许多正式记录。1967年前苏联航空节时这架飞机在莫斯科多莫杰多沃航空港展览。该机装四台索洛维也夫Д-15涡轮喷气发动机,曾创造了7项有效载重-高度记录,如载重55,220公斤爬升到2,000米高度,载10,000公斤有效载重爬升到15,317米高度。            


(, 下载次数: 9)
为苏联航天飞机工程做出卓越贡献的M-4家族改型Myasishchev VM-T航天载具运输机。(图3背负的货物为“暴风雪”航天飞机的主燃料舱,图4为背负暴风雪转场的M-VM-T运输机)
      在70年代中期,苏联快马加鞭追赶美国航天飞机计划。1976年2月17日,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发布132-51号命令,由能源科学与技术联合体(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与米亚局分别进行航天飞机研制,最终“能源-暴风雪”方案中标。 安东诺夫设计局为对航天飞机进行远程运输特别设计了安-225超大型运输机,但其投入使用一拖再拖。所以米亚局承担起在3M轰炸机基础上改装航天飞机运输机的任务。  
  米亚西舍夫的运输机将航天飞机背负在机身上,尾翼改为双垂尾形式,以避开航天飞机尾部的乱流,提高舵效,机头加油管得以保留。虽然这种近乎疯狂的设计遭到了苏联航空界绝大多数人的质疑,但设计组仍顶住压力完成了各种验证和实验。  
  1977年11月21日,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批准了设计方案,项目代号“产品3-35”,正式代号3M-T。正式制造的3M-T比3M长7米,加强了外翼结构强度,机身上增加了可调整高度的支架,并配备了全新的飞行控制和燃油重心调整系统。采用杜比宁VD-7MD涡喷发动机,起飞推力10750公斤。
     1978年,3架正服役的3MN-2加油机中的2架被改装为3M-T,1架作为静态试验机体。1978年10月14日,米亚西舍夫因病去世,享年76岁,原代理总设计师费多托夫(VFedotov)接任OKB-23总设计师。为了纪念这位为苏联重型轰炸机事业奋斗终身的英雄,3M-T也改名为VM-T(V为弗拉基米尔·米亚西舍夫姓氏的第一个字母)。
     经过长时间地面试验后,第一架VM-T于1981年4月在无背负情况下成功首飞。在1981年,该机总共完成了19次无背负试飞。1982年1月6 13,VM-T背负一个44.46米长的航天飞机燃料箱模型完成了首次带货飞行。
     1982年3月15日,航天飞机动力部分的运输容器被VM-T带上了天空。12月28日,航天飞机前后整流罩运输容器运载试验在第二架VM-T上获得成功。1983年3月1 13,VM-T又完成了整个航天飞机机体的运载试验。   
  虽然说VM-T不可避免地继承了M-4/3M系列的不足,比如操纵比较迟钝,航程短(31.5吨背负时航程仅1700公里),但在当时形势下,它是唯一能担当航天飞机运输机重任的型号,事实也证明了它的设计是合理的、成功的。  
  1988年3月23日,VM—T首次运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飞往拜科努尔发射场。但在距目的地还有300公里时,VM-T发生燃油泄露,机组果断关闭2号发动机以避免火灾。随后机上的发电机全部失效,仅靠蓄电池维持基本用电,襟翼无法放下,好在起落架的应急装置正常工作。  
  接近机场时,1号发动机开始起火,飞机如同火鸟行空。最终在飞行员的过人胆量和高超技艺下,VM-T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安全迫降,避免了苏联航天飞机计划蒙受致命的损失。



(, 下载次数: 5)
Myasishchev M-17/M-55高空侦察机(北约代号“神秘”,外号“U-2斯基”)  

M-17最初并不是单纯为了侦察而设计的,军方对设计局的其中一个重要要求是必须能对美国的高空侦察气球进行拦截。随着技术进步,M-17不再需要负担这一任务,就成为了专门的高空侦察机。 M-17最早的设计中背部装有一个机炮炮塔,用于向上射击敌方侦察气球,但后来的生产型中取消了炮塔。第一种生产型为M-17“神秘A”,绰号叫“平流层 ”(Stratosfera)。一般低纬度地区的平流层厚度为18至55千米,该机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20000米以上,自然可称得上是“平流层”飞机。 “神秘A”原型于1978年试飞,其中一架因气候原因在降落时坠毁。动力采用一台RD-36-51V涡喷发动机,推力7000千克。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延伸到了座舱下方。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均可收放。机头上部斜度较大,飞行员前方视野良好。水平尾翼的展长也比较大,安装在两个垂尾之上,形成整体尾撑。
M-17的改型M-17“神秘B”,又称M-55或M-17R,绰号“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绰号估计与飞行高度和科研用途有关。“神秘 B”1988年首次试飞。与基型比,“神秘-B”的主要改进是采用了两台PS-30-V12涡轮风扇发动机。发动机短舱后移并缩短,喷口直径减小;座舱前的机头加长并变圆,位置升高,以便使前方的探测距离更远一些;前起落架前面的机身下有一个凸包,其中可能装有探测设备。
在设计上为了能在空中进行长时间飞行,M-17和U-2一样都有一对展弦比非常大的机翼,类似于无动力的滑翔机的翼形。长长的机翼很单薄,飞行起来会有很大的弹性变形。据U-2的飞行员介绍,在飞行中机翼会象鸟一样拍动,略激烈的机动飞行动作都可能使机翼折断。在这方面M-17与U-2比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其机体结构设计得很独特、很巧妙,采用了双尾撑和双垂尾的总体布局。从顶上俯看,前后翼和双尾撑正好组成了一个井字形。这种形式从强度和结构设计上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对发动机的安排和尾翼的效率都有好处。
M-17两种型别均涂饰成苏联民航飞机的图装和标志(飞翔的镰刀斧头),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为了强调它们的民用作用,淡化它们的军事用途。


(, 下载次数: 8)
Myasishchev M-18/TU-160 超音速洲际战略轰炸机   (北约代号“海盗旗”)(上图为量产版的M-18/TU-160.下图为70年代米亚西舍夫设计的M-18原型机)

大名鼎鼎的图160是个军事迷都能知道,这是俄罗斯战略空军部队的当家花旦。但是需要知道的是,这个设计方案其实并不是来自图波列夫设计局,而是米亚西舍夫设计局在1970年左右的作品。当时苏共中央决定由图波列夫设计局主导该项目,米亚局提供技术援助,合作开发。1975年图波列夫设计局停止了原来自己的类似TU-144超音速客机的带鸭翼三角翼布局方案,转而采用米亚局M-18的可变后略翼布局继续完善。所以在苏联内部的型号除了大家都知道的TU-160以外,毛子军工体系仍然称其M-18。
1981年12月19日,M-18/TU-160首飞成功。1987年服役,1988年形成战斗力开始战略战备值班,1991年苏联解体,1994年停产,1999年6月喀山飞机制造厂重开生产线至今。

(, 下载次数: 4)
Myasishchev M-141  俄文: СТРИЖ(苏联代号“短脚燕”)无人侦查机

代表苏联高亚音速巡航导弹技术和无人侦察机控制技术在当时领先世界水平的开发作品
2009-4-3 16:37:5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tianyufr 于 2009-4-7 17:11 编辑



(, 下载次数: 5)
Myasishchev M-50
老祖宗辈分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北约代号“野蛮人”)
(图1图2中央空军博物馆停放的也是唯一的一架M-50,图3当年飞翔在天空中的M-50,图4,在米格战斗机伴飞下参加1961年苏联空军节阅兵式的M-50)



属于没有服役的技术验证机,仅制造了一架,1957年首飞

M-50是四引擎高速轰炸机,配备两具VD-7和两具VD-7F涡轮发动机,一对挂在翼尖,一对在翼下的奇特布局。机翼则是切调翼端的高单翼三角翼。

第二架M-50称为M-52,改为Zubets厂的16-17涡轮发动机并且调整安装的位置,垂直尾翼上又加了第二具水平安定面,M-50还参加过1961年的苏联空军节,而M-52虽然完成但从未试飞。


一位作家曾经评这架飞机的设计是:“以对高速飞行一无所知下,M-50算是最成功的失败”




(, 下载次数: 5)
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的其他发展型号
(图1,类似美帝xb-70女武神的M-56B超音速战略轰炸/侦察机。图2,M-56A超音速战略轰炸/侦察机  图3,M-70超音速战略轰炸侦察机)







雅科夫列夫(Яковлев)中央飞机设计局

(, 下载次数: 4)
载机巡洋舰上的红色“铁匠”YAK-38短/垂起降战斗机
(图1 中央空军博物馆停放的YAK-38b,图2当年为了解决升力发动机气流熔化航母甲板问题在基辅级甲板上安装耐热瓦,图3在明斯克号航母上待机的yak-38b,图4邪恶的苏修曾在民用船舶上测试yak-38的垂直起降,因为强大的气流对甲板的熔化损坏比较大,后来被迫放弃。)


(, 下载次数: 5)
YAK-41/141   超音速短/垂战斗攻击机(北约代号“自由式”)

因为苏联解体资金匮乏,该项目一直处于冷冻状态和停止的边缘。这个项目技术直接影响了美国F-35战斗机的设计,在俄军新的航母计划下仍有被起用的希望。


米里(Миль)设计局

由苏联著名直升机设计大师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米里(Михаил Леонтьевич Миль)同志创立,此前担任苏联中央流体动力学研究院(ЦАГИ)旋翼机研究员,1945年他被任命为ЦАГИ直升机部实验室主任。
1947年12月刚满38岁的米里受命组建米里直升机设计局,他担任第一任总设计师,直到1970年病逝。在这23年中米里领导设计局共研制出9个直升机型号:米—1、米—2、米—4、米—6、米—8、米—10、米—12、米—14和米—24。
该设计局在大型和重型直升机研究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的霸主地位。中国陆航大量装备的米17/米171运输/武装直升机、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重要抗灾抢险作用的世界最大起重直升机米-26,都是该设计局的著名作品。

(, 下载次数: 3)
依次为:

MI-2运兵直升机
MI-4武装直升机技术验证机
MI-6重型运输直升机
MI-6B重型运输直升机
MI-10起重货运直升机
2009-4-3 16:38:02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tianyufr 于 2009-4-7 17:16 编辑

(, 下载次数: 3)
世界最大量产直升机MI-26

(, 下载次数: 7)
MI-12横列式双悬翼起重/多用途运输直升机(北约代号“信鸽”)
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制造的迄今为止最大的直升飞机MilV-12,两翼分别带有一个螺旋桨,每个直径达到35m,当它们旋转起来,螺旋桨可触碰的死亡地带长达67m,这个宽度超过了波音747。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05吨。它的各项超级参数都被写进了国际航空协会的记录和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书中。
世界上只生产过2架MIL  V-12成品提供军用(另外生产的2架为原型技术验证机),因为它的身躯过于庞大,机动性很差,且操作不便,所以没有投入大规模量产。


(, 下载次数: 6)
图1图2是MI-24A第一版量产化纵列双座武装直升机(北约代号“雌鹿”),图3为后期改进版米-24D,注意座舱罩的变化。

60年代早期米里设计局提出“武装直升机”概念,得到后来担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的安德烈·格列奇科将军的支持,1968年5月6日立项,1969年9月15日首飞(拴在铁链上),1969年9月19日首次自由飞行,1970年改良后的第一版量产版Mi-24A开始生产,1972年服役。
雌鹿改良自MilMi-8直升机,两具机顶涡轮引擎、五叶主旋翼、三叶尾旋翼构型,引擎设计使该机有独特的双前进气口,第一版是有角度的温室型座舱罩,D型机开始是前后式的双座气泡座舱罩,其他机身元件来自Mil Mi-14直升机,武器挂在两翼下,可以执行混合任务:反战车、空中支援、空战、运兵。
机身重装甲和钛质旋翼可以直接抵档12.7mm口径武器的射击,前两机舱都有加压可防生化武器,起落架采用轮式伸缩。Mi-24是兼具攻击与运输的直升机,任何北约国家都没有此类机种。唯一能比较的是UH-1直升机,该机有部分概念是运输兼攻击,也在越南用于投入兵力和部分攻击任务,但不能在一次飞行中同时做这两种任务,因为要换装一些零件才能改装成运输或攻击用机(攻击时成员舱要挪作油箱和弹药舱);但雌鹿可以直接进行两种功能,这有战略上的显著差异。也帮苏联在1980至1989年阿富汗战争中立下许多大战功。



卡莫夫设计局
(, 下载次数: 6)
“卡八斯基”KA-8  苏联最早期的直升机技术研究机,看起来很像“魔兽争霸”里面的人族“脚踩直升机”(rf22rf)
(, 下载次数: 5)
KA-27/28     双发共轴式反转旋翼多用途军用直升机(北约代号“蜗牛”,中国已经引进该型舰载反潜直升机)
1969年开始设计,原型机1974年12月首飞,80年代初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1982年卡-27开始服役。
2009-4-3 16:38:1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tianyufr 于 2009-4-7 23:33 编辑

(, 下载次数: 6)
角落里的KA-25是前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双桨共轴式反潜直升机,(北约代号“荷尔蒙”)
1961年7月,该机的原型机在苏联航空节上进行了首次飞行表演,当时西方曾命以代号卡-20“竖琴”。

(, 下载次数: 5)
这东西是不是很像支努干?这就是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的YAK-24纵列双翼运输直升机(北约代号“马”)
可载30名士兵,18副担架,或者3吨货物。
机长 21.34m
螺旋桨直径 (x2): 20.20m
净重:10,607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14,270公斤
两台shaetsov ASH-82V发动机,单机最大输出功率1268千瓦。
最大航速:195公里/小时
航程:430公里
最大航行高度:5千米

1952年7月3号首飞的。虽然Yak-24定型并生产,但是其设计存在很大的缺陷,两部螺旋桨距离太近,造成机身震动和摇摆。1955年Yak-24第一次与公众见面,并创了两项世界记录: 载重2吨飞行高度5082米,载重4吨飞高2902米。
1958年苏联生产了Yak-24U改型,升级包括全金属机身,两部螺旋桨直径增长至21米,可搭乘40名士兵, 两台GAZ-69型吉普车或反坦克炮。随着Mi-6的研制成功Yak-24被很快淘汰了。具体生产数量不详


(, 下载次数: 8)
S-75地空导弹(北约代号SA-2).萨姆2曾在中国和苏联多次击落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

中国在1957年10月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得到苏联许可引进这种当时苏联都没有装备的防空导弹,当年的12月该导弹才在苏联定型投产。1958年该导弹迅速装备苏联防空部队和中国防空部队,58年10月在北京军区建立S-75防空导弹1营。1959年10月7日北京军区S-75地空导弹2营成功击落台湾国民党军装备的美国马丁公司“堪培拉”RB-57D高空侦察机,开辟了地空导弹打击高空侦察机的战史,1960年5月1日苏军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击落美U-2高空侦察机,俘获美军飞行员鲍尔斯。中国在1964年仿制并改进了S-75,称为“红旗-1”地空导弹”。

(, 下载次数: 5)
S-125“伯朝拉”地空导弹(北约代号SA-3)萨姆-3在中东战争以来多场战斗战役中发挥了他的功效,今天印度阿三的国防工业还在努力仿制生产神油版本的萨姆3(其实际指标还在缩水)。

(, 下载次数: 7)
这就是在前不久老树开新花的S-200地空导弹(北约代号:SA-5“腌猪腿”),乌克兰生产的这种萨姆5型导弹被格鲁吉亚用来击落了一架俄空军TU-22M3“逆火”超音速战略轰炸机,萨卡什维利可算是赚到一点了。(rf22rf)

由苏联阿尔马兹中央设计局(Almaz NPO)“火炬机械设计局” 设计,担负国土防空打击敌高空战略轰炸机(如XB-70)与超高空战略侦察机(如SR-71黑鸟)。苏联型号为S-200“安加拉河”,设计总师为斯维德洛夫。
导弹中程采用无线电指令校正飞行,末段主动雷达寻的,这也是苏联第一次在导弹上采用主动雷达技术,这使得它在远程具有比SA-4更为精确。使用被动雷达寻的打击敌空中预警机的作战模式尚未被证实。打击敌高空轰炸机时单发摧毁概率0.85。
2001年10月4日,乌克兰一个S-200导弹营在演习中丢失了制定目标,错误地瞄准并击落了一驾由以色列特拉维夫飞往新西伯利亚的图-154俄罗斯民航客机,机上78人全部遇难。



全剧完,谢谢观赏。

请不要留下瓜子皮果核等杂物
2009-4-3 16:38: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个 很显然又是一篇精华
2009-4-3 17:14: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围观(rf7rf)
2009-4-3 19:21: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火帖留名先。等着慢慢看
2009-4-3 20:28: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插个队先{:12_494:}
2009-4-3 21:23: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占猫皮...占猫皮.....
2009-4-3 21:56: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强大~
2009-4-4 01:17: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米格17(MIG-17,北约代号“壁画”)
tianyufr 发表于 2009-4-3 17:34

还有我们的奸6
2009-4-4 09:53: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mig-31.....mig25的终极版
2009-4-4 09:57: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强贴留名~~呵呵
2009-4-5 09:15: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Mig-31............居然比f-22都能打下来
2009-4-5 10:30:27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