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惑”:上与下的微妙
自5月份连续反弹摸高2700点后,A股已经疲态尽现。上周,虽然每日仍有不少个股冲高涨停,但盘中指数的上下震荡明显。看多、看空的理由胶着在一起,连一些机构投资者也认为难以辨别方向。
不敢看空
A股开户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了投资者信心热情的起伏不定。5月第二周两市新增了30.38万户A股账户,较5月第一周略微增加7890户,但却比4月份的平均水平略微降低。
4月份相互打架的宏观经济数据让一些投资者开始警惕,前一阶段板块轮动上涨的动力也已不足,较有代表性的煤炭、地产板块虽有明确的业绩改善预期,但由于涨幅不小,获利减持压力显现。
中海基金人士称,市场在高位整固,短期看市场可能会有压力,毕竟累计涨幅过高,但上涨趋势不会改变,持续回调仍可坚定加仓。
因为似乎找不到太多看空的理由。
“在宏观经济复苏轨道中谁敢看空?”北京一位基金经理指出,“部分人谨慎的理由是质疑经济复苏不会这么快,但没有人敢极度看空。市场确实顶在高位了,可以逢高卖一点,但跌多了就会有人买回来。”他透露自己管理的基金目前仍保持着超过8成的仓位。
机构投资者们的操作开始抱着侥幸心理。上海一位基金经理21日原本想卖出部分获利已经颇丰的煤炭股,但是看到原油突破62美元的消息,他还是没有舍得手中的煤炭股,“煤炭可能还将受益于油价上涨刺激,如果现在卖了过几天还得再接回来,不卖就算坐个过山车也无妨。
一些基金经理们认为,现在不是大幅度调整仓位的时机,“看不清方向的时候调整仓位不如换股。”
实际上钱还在市场。一种担心是一旦实体经济复苏会抽离股市资金,但现在除了股市似乎钱还没有更好的去处。
深圳龙腾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吴险峰通过对其他资产的研究,发现虽然房价反弹但房地产的租金回报率还在低位,下半年民间投资房地产可能会起来,但是不会太快,“钱没有地方去,所以股市不会大跌。”
资金流向数据表明,5月18日-21日两市资金净流出明显。“全景证券分析师”系统的监测数据显示,连续4个交易日两市共计211.14亿元资金净流出,但散户资金出逃更明显,持续高于机构资金净流出,而机构净流出仅36.22亿。
动力何在?
股市上涨的动力何在?
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翟鹏认为,政策边际效应越来越小。虽然国家拉动内需的利好政策不断颁布,但对市场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
原因是,一方面估值比较高了,大盘整体20倍的估值不高,但是扣除银行和石化行业,截至5月22日,不剔除亏损整个A股的PE已经达到43.1倍。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动性问题。虽然基金、保险等市场主力资金在3月后明确翻多,但其持续性值得关注。经过前期的上涨之后,一些资金逢高套现压力加大,“做股票不是耕田而是打猎,没有猎物的时候就休息吧。”翟鹏称。
消费方面,房地产和汽车消费能否持续尚待观察。
泰达荷银基金指出,由于地产销量是否可以持续,以及新开工数据是否出现回暖等与经济复苏相关联的重要指标尚未出现实质的趋势性变化以及海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判断经济复苏的进程,股票市场在目前点位震荡整理以等待上述因素的明朗化。
最近美国零售额有所回落,4月房屋开工月环比下降12.8%,说明美国经济并不是市场预期的快速复苏。而刚结束的第105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下降16.9%,我国出口依然不太乐观,无论是经济还是股市,依靠国外市场带动的希望依然不大。
“政府刺激经济的决心和惯性不用怀疑,也许经过一段时间换空间,新的数据能带来继续上涨的动力,但是空间也不大。”上述基金经理表示。
长期乐观
本报调查显示,基金现在的仓位短期内到了一个高点,加仓是加不动了,短期内可能获利回吐,但不会大幅减仓,因为机构普遍长期看多。
基金监测数据显示,目前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仓位已超过82%,达到短期高点。据了解,中邮、交银施罗德、中银、光大保德信、银华等公司仓位都在较高水平。
“其实机构对接下来二季度的业绩分歧很大,一季度-25%的上市公司业绩也是有争议的,一些企业的存货跌价准备有些涨回。一些基金认为全年业绩能有 10%以上的增长,但是我们觉得可能仅能维持在个位数。因此单靠经济基本面支撑上涨可能比较有限,二、三季度市场面临回调。”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翟鹏认为。
国泰君安的观点是:中短期谨慎,调整可能到2400点附近;但长期乐观,因为宏观向好,三、四季度房地产投资可能起来,如果CPI恢复到正数,负利率的环境会刺激投资需求,把钱从存款中逼出来,到时候货币乘数会增加,实体、贷款、资本市场整体会活跃起来。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目前市场的担忧主要有四点:央行回笼流动性、利好政策降温、IPO重启、大小非放量。现在市场在找理由借机调整,为下探后再度拉高上涨打出空间。他认为市场将以2500点为中枢正负25%震荡调整。“从1660点到2660点股市完成了三级跳:第一级是1660点到 2000点是技术性反弹,2000点-2400点是一季度流动性推动,2400点后市场注入了新的预期即流动性带来的通胀预期和经济复苏预期。”
经济观察报 |
2009-5-25 13:2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