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小杰

《说文解字》

31
回复
7210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有空慢慢盖,先去睡觉喽
2009-1-18 03:07: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还以为是许慎的说文呢。赫赫。加油!
2009-1-22 21:35: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hehehahei 于 2009-1-29 17:14 编辑

第一个词

唐突


  tángtū
  冒犯;亵渎
  [brusque;offensive;be bumptions and sudden;rude]
  1.横冲直撞;乱闯。《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汉 郑玄 笺:“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难禁制。”
  2.冒犯;亵渎。《后汉书·孔融传》:“ 融 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唐 高适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诗:“ 西晋 何披猖, 五胡 相唐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你是 阮胡子,如何也来与祭;唐突先师,玷辱斯文。”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他跨了一步,踌躇地停了下来,感到忽然把 韩云程拉住,显得有点儿唐突。”


上面这个是来自百度百科的释义,我要说的是第三种,所谓的唐突一词也是来自如下典故;唐突分开来看不就是唐(唐朝)+突(突厥)么?
                                          
  李世民何以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侯,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了严重创伤。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据《旧唐书》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突厥的袭击,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们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如果不与突厥搞好关系,自己刚刚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为了消除突厥的威胁,李渊、李世民父子与心腹刘文静商议,由唐公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信,又带上一份厚礼,派刘文静前往突厥谈判。

刘文静到达突厥时,始毕可汗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刘文静回答说:“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可汗听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将康鞘利率领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前往太原,又献上马千匹表示友好。刘文静这次出使突厥,秉承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的意图,抓住了突厥始毕可汗贪财图利的弱点,许诺攻下京师长安后所有财帛金宝归其所有,正中始毕可汗下怀。这件史实,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也有所记载:“(突厥)又更强盛……。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打通了突厥这一关,向突厥称臣纳贡,引以为援,消除自己争夺天下时来自突厥的居大威胁,消除后顾之忧,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李氏集团来说,是非常值得的。

随着李渊势力的发展壮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始毕可汗经常寻找各种借口,要李渊进贡财物。“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赏赐”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进贡,上级给下级才为赏赐。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虽然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优容”,实际上是由于实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满足对方的贪欲,对突厥的各种无理要求不敢有违抗。始毕可汗去世后,为了表示哀悼,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君死时才能举行的隆重礼节,而李渊、李世民父子认识到由于唐朝在实力上与突厥相比仍处于下风,与其他集团争夺天下的局面还没有结束,所以只能稳住突厥,强忍怒气,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处罗可汗死后,李渊、李世民父子仍以“臣礼”致吊,仍诏百官到其使者处吊丧。

唐朝统一全国后,突厥人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因此趁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之际,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掳掠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626年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表示臣服,才领兵而退,这就是历史上的“渭水之盟”。

李世民即位后,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注重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实力,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以后,唐朝对突厥的臣服终于有了改变。此时,唐朝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兵源极广,士兵人数也大幅度攀升;相反,突厥的实力却逐渐下降,一些属国纷纷起来反抗,突厥上层统治者中间又出现分裂,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朝的变化。从617年到629年的这十二年里,雄材大略的李世民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解决突厥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为突厥问题而咬牙切齿。时机,时机,他在等待时机。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在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做好充分军事准备后,认为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突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消除自己心中隐忍了十二年的阴影,彻底改写大唐帝国向突厥“称臣纳贡”的历史,命李靖率领唐军主动出击突厥,大败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至此,李世民对突厥的臣服历史宣告结束。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以善于知人用人,勇于纳谏改过,创造出“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而名垂后世,同时他为统一全国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大局意识和他十二年来不惜向胡狄之国称臣纳贡的忍耐能力,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2009-1-28 21:36: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小结和我比懒(rf3rf)(rf3rf)
2009-1-29 08:27: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a, je faillis le rater.............soutien  
2009-1-29 11:48: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不错,挺好的
2009-1-29 13:00: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今天看到的一段;蛮搞笑的;算是 说文 里面的奇文共赏吧


话题:蜀国败亡 最大的罪人是关羽

回复
所有的一切,都怪丘处机这小子,没事干吗去走什么牛家村嘛!
1 若当时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村那麽秘密跟踪他的那些金兵就不会死在郭顶天和杨铁心他们两家人的院子里了,同样,完顔洪列也不会见到包惜弱而对她念念不忘了。那些金兵会轻松死在丘处机手里,而郭,杨两家不会受到余后的波及了。
2 郭、杨两家不受波及,李萍不会流失大漠,郭靖和杨康将会平平安安的出生在牛家村。江南六怪自然也就不会前往大漠。
3 没有六怪和郭靖相助,铁木真就会死在扎木合他们手上,蒙古各部落也就不能统一。
4 蒙古既然不能统一,也就自然不会有什么西征。火药就不会传入欧洲。
5 没有火药,铁甲骑士在欧洲的统治不会动摇。因此黑暗的中世纪将延长1000年,也就不会有文艺复兴。
6 没有文艺复兴,自然也没有大航海。美洲将始终是游牧的印第安人家园。
7 同样,西班牙人不会将铁炮传入日本。长筱会战是武田方获胜,日本战国时代将一直持续不能统一。
8 完顔洪列没有包惜弱,只能全心参加权力斗争。金国因此会内乱。
9 没有蒙古,金国又内乱,因此宋不但不会灭亡,反而会统一。宋朝注重商贸,因此资本主义萌芽将在中国首先出现。
10 因此到今天,中国将是最发达、最文明的国家,远远领先于日本、欧洲、美洲。
2009-1-30 03:01: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关羽真是冤枉(rf3rf)
2009-1-30 12:38: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凌晨三点跑来更新 汗
  刚看到你说生病了 现在怎么样了?还好吧? 怎么不好好休息类?
注意身体啊要  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 o(∩_∩)o...
2009-1-30 13:22: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命良心

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当我们一次次聆听《左传》里“勇士不忘丧其元”那义薄云天的铿锵誓言;当我们一次次直面刺客聂政“皮面决眼,自屠出肠以死”的天地同泣的慷慨义举;当我们一次次重温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哲思隽语;当我们一次次体味谭嗣同“中国改革如需流血才能彻底,请自嗣同始”的生死抉择……我们的生命似乎也经受着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


    我忽然想起《阿甘正传》里的一个情节:阿甘听到母亲病危的消息,急急忙忙回到母亲身边,智商只有75的他问了母亲一个最具阿甘色彩的问题:“妈妈你为什*么要死?”,母亲给了他一个再简单不过也再深奥不过的回答:“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大道至易”,正是这一平易的回答,引发了多少人对生命意义的唏嘘。据《辞海》的解释,“生”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曰“草木长出,引申为一切事物的产生。《礼记月令》‘季春之月,萍始生’”;二曰“活,与‘死’相对”。恰好诠释了生命的三个自然段落:出生、活着、死亡,也是《老子》“出生入死”说的最好注脚。


    《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生命”的:“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又曾有西方科学家研究,一个正常体重的成年女性,其生命本体内部有如下成分:60%的水,18%的碳,3%的氢,1.5%的钙,1%的磷和微量矿物质等无机物,所有这些东西大约相当于8加仑的水,一袋23磅重的木炭和一根3英尺长导火索中的磷,加起来的价值为市场价约5美元,若2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仅值80美分。然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却决不只这80美分。正如张立文先生所说“生死是那么的神秘,又是那么的普通;是那么的神圣,又是那么的平常,直到今天为止,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浑沌,待到说清道明了,浑沌就死了,我也可能不在这个人世了”(《生死边缘的深思》)。郑晓江教授以他的
胆识和智慧,执著和勤奋,孜孜不倦地探索生死问题。他那蜚声海峡两岸的启迪人心安抚灵魂的“生死哲学”,化解了多少空虚的心灵,激活了多少困惑的生命。从他们的学说那里,从圣哲先贤或迂徐含蓄或惊世骇俗的教导里,我们第一次读懂了林林总总的生命。英语里CULTURE的动词CULTIVATE,有“培育”的意思,原来文化一定要对象就是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文化如果不靠在生活和生命上,不成为大家生命的一部分,那就和真正的文化毫不相干,是作秀,做文化秀,是挂羊头卖狗肉。


    庄子厌世,故云“生如附赘悬疣,死如决疴溃痈”,泰戈尔爱生,故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一曰自然境界;二曰功利境界;三曰道德境界;四曰天地境界。王国维先生用优美的宋词为我们诠释了“人生的三种境界”,而他自己却未能面对生死抉择“蓦然回首”。嗟乎!生命的顶点是智慧,信夫!

“良心”是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你还有没有良心?”“不能昧着良心说话!”“现代人的良心坏了。”“良心发现。”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很多人不相信有良心。这可能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我以前也不相信有良心,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无法对有无良心给出答案。其实,那是忽略了自我的原因,如果我们相信自我的存在,有没有良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良心是先于科学而存在的。
    “良心”并不神秘,日常语言中的“良心”是一种通俗用法。《说文》:“良,善也。”“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心是自我的根据,每个人毫无疑问都有心,“我”存在“心”就存在。虽然我们不能确切知道心是什*么,实际上它也很难说清楚,但知道“心”在支配我们的行为。良心就是善良的心,没有良心的事通常是身心不健康的人做出的。什*么是善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只想说明良心是存在的。  心是先于科学而存在的,没有心我们不可能理解科学。

中国的传统就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就默认了每个人都有良心。其实良心这东西应该在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才会出现的,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情感上的冲动。
参与人数 1声望 +2 收起 理由
rosyhorse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

2009-11-26 01:16: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感冒

"感冒"不是医学术语 源自中国古代官场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这一笔记载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原文是:“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无择,他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2009-11-26 01:20: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命 与 良心

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当我们一次次聆听《左传》里“勇士不忘丧其元”那义薄云 ...
小杰 发表于 2009-11-26 01:16


对于死亡的意义,我个人更倾向于雨果在"巴尔扎克悼词"中写到的那样 "死亡 ,是最伟大的平等。"。
大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契约论》里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即使是伟大的造物主也发现"人人平等"只是一个乌托邦,于是就造出了"死亡"这个每个人最终都必须选择的归宿。你可以在你有限的一生或极尽奢华,或俾睨天下,可是最终你带不走一根稻草,你所拥有的一切也都随着你生命的消逝而风吹云散,还给了这个世界。正所谓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
春秋代谢,逝者不过如斯。陶潜诗云,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不正反映了人其实可以在面对这个最伟大平等时所具有的洒脱么?

PS:见小杰之文,心有感触,胡言乱语几句,望见谅。
2009-11-26 09:56: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对于死亡的意义,我个人更倾向于雨果在"巴尔扎克悼词"中写到的那样 "死亡 ,是最伟大的平等。"。
大思想 ...
rosyhorse 发表于 2009-11-26 09:56

我更倾向于
Death is a part of life

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至于是否平等,我很赞同你,人人平等只是乌托邦,很早以前就想明白了,所以很少再去想这些,还是找几个知己,不要百年孤独才是真的
2009-11-26 20:45: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文字新解

门--开始的时候里面没人
闪--有个人来看房子,买下了.
闲--里面做木工,在装修.
闩--里面一个人,看来是刚下班回家.
闫--里面有三个,全家都回来了.
闱--这个是老爸,姓韦,叫老韦
闰--这个应该是老妈,姓王
阋--这个是儿子,
闯--还养了一匹马.
阄--这个是老韦在家里的地位
闸--这个是老韦老婆在家的地位.
阒--家里谁放屁了?
阍--儿子说他被臭晕了.
阌--老韦说他受够了,在吵.
阔--王女士说她活不下去,离婚.
闬--一家人干起来了.
阁--一家人各做各的,不说话.
闾--王女士跑回娘家找她爸爸吕老.
阐--老韦也离开了,剩小韦单个在家.
阆--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做人要有良心,放了屁要认.
2009-11-29 23:01: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河东狮吼  注 音:hé dōng shī hǒu
  释 义:河东,古郡名。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出 处:·洪迈容斋随笔·卷三·陈季常》:“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示 例:少不得太太面前还要趋奉趋奉,防是~起来,要不太平。(·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二回)
  近义词:河东狮子吼
  用 法:偏正式;作宾语、状语;借以讥讽惧内的人
  典 故:成语“河东狮吼”出处------很多人,甚至是没有人知道这个典故出自新洲。这个故事出自北宋时期的龙丘,即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
  北宋的时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亮有一儿子叫陈慥,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隐居龙丘。当地人不知道他的来历,就叫他“方山子”。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慥,两人系成为好友。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而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当然她不敢打陈慥,否则就会遭到休妻的惩罚)弄得陈慥很是尴尬。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电影中就是以这个名字出现的),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成语故事  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号季常。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歌女舞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氏很有个性,而且最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舞女、歌女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还说:"你们喝酒就好好喝酒,弄这些女孩子来,给你们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什*么好的?是酒会多出来,还是菜会多出来?"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既不敢用伴舞,也不敢用伴唱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陈慥说:"今儿晚上,咱们两个好好地喝酒。""好吧。"陈慥把苏东坡留下,吩咐下人做了一桌丰盛的菜,搬上好酒。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佛教重点讲的是一个"空"字,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嫂夫人要是听见,还不得急了啊?你就注意点吧。""她已经睡着了。况且,她也就是闹一阵子,过后就没事。不用管她。"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还说:"不要唱激昂的,要抒情一点的,声音不要太大。"这下两个歌女明白了,他原来还是害怕夫人柳氏听见。
  陈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并不全都是空,也有美好的东西。比如现在喝着酒听着歌,这就挺好嘛。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客厅里边有唱歌的声音,赶紧向夫人禀报,"今天老爷改了方子,白天不唱,改成晚上唱了。"夫人穿好衣服,从屋里出来一听,真是在那唱呢,顿时怒火中烧,"好啊,晚上你也不歇着,在这唱什*么。"一边说,一边"啪、啪"地拍窗户。两人赶紧说:"打住打住,咱别唱了。"只好便这么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这话语带双关,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您这位夫人嗓门太大,都要赶上狮虎之声了;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氏老家是河东人。
  "河东狮吼"这条成语,就是说好吃醋,在家里边管着男人的女人。苏东坡写诗的时候,还带一点褒义,因为狮子是佛教的护法神,现在则基本属于贬义了。有时候也拿来开玩笑这么说。
2009-12-4 21:02:08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