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M52型(也即是T-1)是一种潜水艇放置快速-上浮火箭推动沉底水雷。它被储存在海底和将使用它的火箭发动机快速上浮到水面。水雷为非制导。
重量:950~970 公斤
弹头:300~320 公斤
布雷深度: 5~200 米
单一攻击概率: 80%
补充资料:《水雷及反水雷兵器》节选自搜狐军事
“特”-1(EM52)型火箭上浮水雷是一种兼有锚雷和沉底雷之所长的特种水雷。该型水雷为710研究所的重点研制项目。这个研究所从1981年起,进行了上百次的大、中、小型江、河、湖和海上试验及实验室试验,解决技术关键30余项,于1987年完成设计定型。该型水雷布设深度大,隐蔽性与抗扫性好,水下定位准确,上浮速度快,爆炸威力大,动作区域性好,它的研制成功为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该型水雷由舰艇布放,布放后它锚泊于海底并由声-超声联合引信启动上浮,其点火和引爆的保险装置确保最大的安全性。该水雷使用锂电池和电子计次器。当舰艇通过水雷上方时,火箭发动机由引信点火,推进水雷迅速浮向水面,当接近目标舰艇时水雷引爆,以摧毁目标舰艇。主要性能为:总重620千克,装药140千克,全长3.7米,直径450毫米,计次器工作范围为1-99次,服役寿命360天,最大布设深度110米。
“锚”(Mao)-4(M-4)声学系留水雷是中国的第一种自行发展的海洋水雷。它被设计攻击中型-尺寸水面舰艇和潜水艇。它的探测器据称对背景噪声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
补充资料:《默默无闻铸海疆-中国水中兵器的发展》节选自搜狐军事
“锚”-4型非触发水雷是由汾西机器厂研制的,用于封锁水深流大的海区,1973年11月设计定型。该型水雷采用非触发声引信,具有较高的抗自然干扰能力,动作区域性好。为了提高“锚”-4型水雷的战斗性能,1980年开始对其进行改进,增加了雷体固有的浮力,使倾斜角减小,提高了引信线路的稳定性,并相应改善了工艺性。1982年11月经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命名为“锚”-4甲型水雷。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从1983年开始,工厂与驻厂军代表又共同进行了引信线路集成化研制,并于1985年12月定型,命名为“锚”-4乙型水雷,也称EM32型非触发锚雷。
“锚”(Mao)-2(M-2)系留水雷是中国仿造苏联KSM中型水雷在1950年发展。它被水面舰艇携带并且被设计攻击水面船只。它是特别适合用于阻塞敌人海港和海上航线。
附补充资料:
锚二型中型雷
类别: 中型锚雷/沉底定雷
型状: 雷壳,雷锚
雷径:
雷高:
雷重: 1000公斤
炸药: 700公斤TNT
引爆: 磁、声、水压或任意联合
最小/最大工作布深:13.1/656.2英尺
制造: 汾西机器厂
型式: 仿俄罗斯AMD1000与KMDII 1000系列水雷
布放: 水面舰艇
装备时间: 1964年

组员载入一枚操作型53-65KE鱼雷进入“基洛”(Kilo)级潜艇的发射管之内。 PLA海军在1990年连同它购买的四艘“基洛”(Kilo)级潜艇一起接收了未知数目的俄国53-65KE声-自导引反舰鱼雷。更多的鱼雷可能已经被订购,其后去装备在2002年订购增加的八艘“基洛”(Kilo)级潜艇。中国在许可下本地鱼雷生产的可能已经被讨论。
计划
53-65是一种重型燃气涡轮推进、声-自导引反舰鱼雷,最初在1965年发展。1960年后期表明推出了一种氧推进剂型53-65K广泛地被苏联海军配备。53-65KE是改进的外销型出售到许多国家。PLA海军在1990年后期订购了一些未知数量的53-65KE和TEST-71鱼雷去配备它的四艘“基洛”(Kilo)级柴电潜艇。未经证实的报告称中国可能寻求在许可之下本地生产鱼雷,但是它也可能中国基于53-65KE的技术正在发展它自己的尾迹-自动寻的鱼雷。
设计
53-65KE的设计去交战水面舰艇和能从潜水和水面战舰发射。鱼雷配备有一个独特的声-自导引系统,使鱼雷能够追击水面舰艇尾流标记。这提供鱼雷非常高的对传统鱼雷-防卫对抗方法的抗干扰力。鱼雷的路线、深度和滚动控制系统提供用于鱼雷的二平面操纵和引导它进入近炸引信激活区或确保直接命中目标。它的涡轮-型热推进系统确保相当大的操作射程和运行速度。53-65KE是可靠的和容易操作,不需要维护,即使很长一段时间在鱼雷管中储存、在携带架上或在军械库中。

组员载入53-65KE训练鱼雷进入“基洛”(Kilo)级潜艇的发射管之内。在1990年PLA海军接收了未知数量的俄国53-65KE尾迹-自导引反舰鱼雷连同它购买的四艘“基洛”(Kilo)级潜水艇。 规格
口径: 533 毫米
长度: 7,945 毫米
重量: 2,100 公斤
弹头: 300 公斤
推进剂: 煤油- 氧 涡轮
速度: 45 节
射程: 18 公里
制导: 声-自导引
在1990年连同从俄国订购的四艘“基洛”(Kilo)级潜水艇一起,PLA海军购买了未知的数目的俄国TEST-71型线导、电-推进反潜鱼雷。在这之前,最初在1970年引进,使用205公斤炸药装料的“测试”-71型重量1,820公斤。它使用一种由鱼雷操作员操作的金属线-制导,连同主动/被动声-自导引制导一起。操作员在中段期间能用手改变鱼雷到一个选择性的目标,或控制鱼雷在二轴中操纵。
舰艇: “基洛”(Kilo)级SSK
口径: 533 毫米
长度: 7,900 毫米
重量: 1,820 公斤
弹头: 205 公斤
推进: 电动(银-锌电池)
速度: 35~40 节
航程: 15 公里(@40 节);20 公里(@35 节)
搜索/攻击深度: 达到 400 米
制导: 主动/被动线制导
附补充资料:《中国鱼雷的研制和现况》节选
K级潜艇的鱼雷
1993年,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4艘K级潜艇,同时也订购了为潜艇配套的俄制鱼雷。这些俄制鱼雷,包括TEST-71,TEST-96和53-65三种型号。TEST-71型直径533毫米,长8。2米,战斗部重205千克,采用电池动力,最高航速45节最大航程19千米,导引为中途线导加终端主被动联合声导模式。潜艇与水面舰艇均可使用,任务为反潜作战。TEST-96型是TEST-71型的改良型,性能更加先进,既可反潜也可反舰,导引除中途线导终端主被动联合声导外,还增加了尾流导引装置,可增强反舰作战能力。53-65型也是533毫米口径,但推进系统也为热动力装置,长7。8米,最高航速50节,最大航程19千米。任务为反舰作战,导引采用尾流自动模式,潜艇或水面舰艇均可配备使用。该型鱼雷速度快,航程远,威力大,导引精确,还可配备核弹头,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反舰武器。以上三种俄制鱼雷,性能比中国海军装备的现役鱼雷优越。引进这些鱼雷后,籍由引进技术或通过仿制,将可以促进自己的鱼雷技术发展,尤其是热动力推进,尾导流等技术,对中国海军鱼雷武器的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Yu-7轻型反潜鱼雷在1990年中期引进,是中国仿造美国Mk-46 Mod 1型鱼雷。它被所有的中国自行建造的水面战舰装备。 Yu-7轻型反潜鱼雷是中国对美国Mk-46 Mod 1(Block2)进行反向工程。鱼雷由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705所,中国造船工业公司的一个下属单位)和西北工业大学(NPU)发展,而且由872和874工厂生产。Yu-7被所有的PLA海军本国自行研制的水面战舰装备被当做标准的反潜战(ASW)系统。
计划
在1978年10月,一枚未爆炸的美国制造的Mk-46 Mod1鱼雷被南海的一艘中国捕鱼船收集。鱼雷为进一步的研究交付到PLA海军手中。鱼雷的检验,在代号109计划下进行,在1978年12月和1979年4月之间由705研究所实行。在1982年PLA决定在指定Yu-7下对鱼雷反向工程。705研究所负责总体设计和发展浅水控制系统。西北工业大学负责发展深-水控制系统。
Yu-7计划在1984年进入了全尺寸发展,由超过90个研究所和工厂横跨中国在计划中积极参与。Yu-7由超过5,000个配件和4,500个仪器所组成。设计组绘制了80,000张蓝图和超过100,000页技术文件。最初二枚原型鱼雷在1984年12月在874工厂装配和在1985年12月在昆明(Kuming)750测试平台测试射程。在1989年Yu-7鱼雷已经成功地在四个海洋测试68次发射。
Yu-7的发展由于一些主要的技术上的困难被严重地延迟。在1980年中国为对抗苏联与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组成一个暂时的盟友。这提供一个机会给中国寻求Yu-7发展的一些外来协助。虽然Mk-46技术转移在1989年事件之后由于美国武器禁远没有完成,但收到一些有限的技术文件和少量的Mk-46试样而且用于帮助Yu-7发展。
Yu-7最初批量生产在1990年后期开始,而且鱼雷在1994 年接受了它的设计证明书。在1990年后期之前,Yu-7用于反潜战被几乎所有中国建造的水面战舰装备。鱼雷与西方和俄国海军部署的最新型鱼雷相比较被通常视为过时的型号。
设计
Yu-7的设计从水面战舰鱼雷管发射攻击敌人的潜艇。鱼雷利用双速、往复式外燃发动机使用单一推进剂(Otto)液体燃料,最大速度43节。鱼雷配备45公斤弹头,而且采用主动和被动声音-自导引。
规格
口径: 324 毫米
长度: 2,600 毫米
重量: 235 公斤
弹头: 45 公斤
推进剂: 双速、往复式外燃发动机;单一推进剂(Otto)推动
速度: 43 节
距离: 14 公里
搜索/攻击的深度: 6~400 米
引导: 主动/被动声音-自导引

描述:PLA海军人员装填一枚Yu-6鱼雷到039型宋级潜艇的发射管内(来源:中国英特网)
Description: PLA Navy crew loading a Yu-6 torpedo into the launch tube of the Type 039 Song class submarine (Source: Chinese Internet) Yu-6是由705研究所(也即是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设计的一种533mm导线-/声音-/尾流归向重型鱼雷,该所是位于陕西省西安中国造船工业公司(CSIC)的一个研究开发分部。Yu-6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N)中服役的最先进和性能最好的国产鱼雷,设计同深-潜的潜艇和水面船只交战。鱼雷在2005年进入PLAN服役,被039型(宋级)和039A型(元级)常规潜艇,还有可能最近下水的093型(商级)和094型(晋级)核潜艇携带。 在1980年中期,PLAN决定为反舰战(ASuW)和反潜战(ASW)任务发展一种新的重型鱼雷,通过反向-工程在1970年后期或1980年早期被中国渔民回收的唯一的一枚Mk-48鱼雷。发展计划稍后在由于不多的原型带来巨大的技术困难和资金缺乏后安排停止。然而,在Otto燃料II和制导方面的研究被一个小组继续。 同样地PLAN现有的鱼雷不能符合它的现代海军的战斗需求,Yu-6计划正式地在1995年被恢复,冬纯鹏(DongChun-Peng)被任命为主设计师。被修改的Yu-6设计已经可能吸收一些俄国技术,特别是独特的声音-导引技术。许多的中国部门积极参与Yu-6发展,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为鱼雷外壳发展了新合金;天津橡胶研究所为声音导引头提供消声外层;哈尔滨电碳研究所任务去发展石墨材料用于制造发动机阀门和其它零件;仪征双环活塞公司为鱼雷推进发展了活塞环。 据传闻Yu-6采用一种组合导线+主动/被动声音+尾流-归向制导用于不同类型目标。它引导系统根据传闻使用英特尔80486级的微处理器。Yu-6也是中国第一种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开放结构软件编程理念设计的鱼雷,所以当它们变为可得,新技术和程序可能被毫不迟疑地吸收。
描述:Yu-6鱼雷设计交战深-潜的潜艇和水面船只两者(来源:中国英特网)
Description: The Yu-6 torpedo designed to engage both deep-diving submarines and surface ships (Source: Chinese Internet) The Yu-6 is the 533mmwire-/acoustic-/wake-homing heavy torpedo designed by 705 Institute(also known as Xi’an Precision Machinery Institute), a R&D branchof the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oration (CSIC) in Xi’an, Shaanxiprovince. The Yu-6 is the most advanced and capable indigenous torpedoin service with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 (PLAN), designed toengage both deep-diving submarines and surface ships. The torpedoentered the PLAN service in 2005, carried by the Type 039 (Song class)and Type 039A (Yuan class) conventional submarines, and possibly thenewly launched Type 093 (Shang class) and Type 094 (Jin class)nuclear-powered submarines too.
In the mid-1980s, the PLAN decided todevelop a new heavy torpedo for both anti-ship warfare (ASuW) andanti-submarine warfare (ASW) roles, by reverse-engineering a singleMk-48 torpedo recovered by Chinese fishermen in the late 1970s or early1980s. The development project was later put on a halt after fewprototypes were produced due to enormous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lack of funding. However, research on the Otto fuel II and wireguidance was continued by a small team.
As the PLAN realised that its currenttorpedoes were unable to meet its requirements for modern navalwarfare, the Yu-6 project was officially revived in 1995, with DongChun-Peng appointed as the chief designer. The revised Yu-6 design haspossibly incorporated some Russian technologies, particularly theunique wake-homing technology. A number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wereinvolved in the Yu-6 development, including Shanghai JiaotongUniversity that developed new alloy for the torpedo casing; Tianjin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that supplied the noise-reduction casing forthe acoustic seeker; Harbin Electro Carbon Research Institute tasked todevelop the graphite material used to make engine valves and othercomponents; Yizheng Shuanghuan Piston Ring Co. Ltd. that developed thepiston ring for the torpedo propulsion.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 Yu-6 adopts acombined wire + active/passive acoustic + waking-homing guidance fordifferent types of targets. It guidance system reportedly uses an Intel80486-class microprocessor. The Yu-6 was also the first Chinese torpedodesigned with the concepts of modular design and open architecturesoftware programming in mind, so that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grammescould be readily incorporated whenever they become available.
中国Yu-6是美国Mk-48重型533毫米反潜鱼雷的一种中国反向-工程型。从潜水艇发射,鱼雷被设计交战高速、深-潜核潜艇。但尚不清楚鱼雷采用什么类型的制导,但是它可能也是线-制导,或主动/被动声-自导引,或两者(如Mk-48型)。鱼雷可能采用液体燃料提供动力(Otto)。
计划可能在1980年中期已经开始。真正鱼雷的状态是未知的,但是很有可能发展在1990年由于技术上的困难被取消。
附补充资料:《中国鱼雷的研制与现况》节选
仿制MK46
中国海军仿制美制MK46型反舰鱼雷,其内部型号不详。
目前,该型鱼雷已大量装备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和海军航空兵,并作为反潜导弹的弹头使用。自50年代以来,中国海军一直没有轻型反潜鱼雷。80年代时,中国耗资800万美元购买了一批MK46II型反潜鱼雷,这种鱼雷直径324毫米,长2。6米,全重324千克,战斗部重44千克。它采用先进的OTTO热动力推进系统,最高航速45节,最大航程11千米。导引系统为主被动联合声导模式,极为灵敏可靠,既可在深水也可在浅水发挥作用,甚至能搜索出装消声瓦的潜艇。与其它轻型鱼雷相比,该型鱼雷具有速度高,航程远,威力大等特点,而且载具灵活,水面舰艇,飞机和直升机均可配备使用。MK46型鱼雷的仿制工作,对中国海军意义重大。其中最主要的是对OTTO热动力技术的掌握,并由此促进了鱼五型的研制。此外,也解决了中国海军发展反潜导弹的重大问题。不过,中国仿制的MK46属早期型号,到目前为止,MK46已发展出5种衍生型号,最新型的更演进成MK50。所以,中国海军所装备的MK46型鱼雷,在性能上与最先进的型号仍有一段差距。
中国Yu-5据报道是一种本国自行发展的新一代线制导反潜鱼雷。鱼雷可能已经从1990年早期以后在发展中。有关鱼雷发展非常少的信息被了解。一些推测Yu-5设计可能以俄国TEST-71为基础。
补充资料:《中国鱼雷的研制与现况》节选
鱼五型:
中国海军第一种自制热动力声线联导反潜鱼雷,代号为YU-5。目前,该型鱼雷装备在中国海军最新型039型柴电潜艇上。
80年代中期,中国决定研制大型线导反潜鱼雷,作为039型新一代柴电潜艇的配套武器装备。在设计上,要求采用大功率,远航程的OTTO热动力系统,导引则是中途线导,末段主被动联合声导的混合模式。
在研制过程中,据信运用了许多美国和日本的科技。1990年初中国宣布成功地测试了一种新式大型鱼雷,应是鱼五型的初步研制成功。鱼五型的研制成功,对于中国鱼雷武器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技术上,鱼五型是中国海军柴电潜艇装备的第一种反潜鱼雷。它的研制成功显示了中国鱼雷在热能源动力技术放面的突破,将会大幅度提高中国海军的反潜作战能力。过去,中国海军仅配备一种可供潜艇使用的反潜鱼雷,即鱼三型。但这种鱼三型鱼雷只能配备在夏级和汉级核潜艇上,柴电潜艇无法使用。因此,中国海军庞大的柴电潜艇部队,事实上只配备有反舰鱼雷而没有反潜鱼雷。也就是说,这些柴电潜艇只能进行反舰作战而不能进行反潜作战。由此看来,鱼五型的研制成功,是中国海军常规潜艇第一次具备了反潜作战能力。
|
| 
Yu-4是苏联/俄国SAET-60电-推进、声-自导引反舰鱼雷的一种中国仿造型。在相图片中显示是被动声-自导引Yu-4A型。 Yu-4是苏联/俄国SAET-60电-推进、声-自导引反舰鱼雷的一种中国仿造型。二种改型已经被发展,包括被动声-自导引Yu-4A型和主动/被动声-自导引Yu-4B型。鱼雷在1980年中期进入了服役,被035G型(改进型明级)和039型(“宋”级)柴电潜艇携带。
计划
中国在1950年后期获得了来自苏联的声-自导引鱼雷技术,并且在1958年开始了反向-工程工作。发展920型电动力装置用于鱼雷在1960年早期成功。然而,Yu-4计划在1963年被延期,因为优先权给予去发展Yu-1非制导煤-气湿式加热器推进鱼雷。
Yu-4发展计划在1966年重新开始,在1971年原型完成,不幸地这一个设计由于不足的性能被PLA海军拒绝了。稍后PLA海军决定发展被动声-自导引Yu-4A型和联合主动和被动声-自导引Yu-4B型。发展工作分别由西北工业大学(NPU)、东风(Dongfeng)工厂和平阳(Pingyang)机械工厂进行,做为主承包人和制造厂用于两者改进型。
在1984年2月被动声-自导引Yu-4A完成,而且在同一年进入PLA海军服役。鱼雷被035型(明级)和039型(“宋”级)柴电潜艇携带。Yu-4B采用主动/被动声-自导引,在1984年2月接受了设计证明书,但是可能没有进入服役。Yu-4B已经被推销到国际市场命名为ET31。
设计
Yu-4是一种潜艇发射重型、声-自导引鱼雷,设计去交战水面舰艇。鱼雷采用一种电推进提供动力,使用银-锌电池,最大速度30节。鱼雷射程6公里并且配备一个309公斤弹头。
规格
口径: 533 毫米
长度: 7,748 毫米
重量: 1,755 公斤(战斗鱼雷);1,628 公斤(训练鱼雷)
弹头: 309 公斤
推进: 电动(银-锌)
速度: 30 节
射程: 6 公里
搜索/攻击深度: 5~45 米
制导: (Yu-4A)被动声-自导引;(Yu-4B)主动/被动声-自导引
补充资料:《中国的鱼雷研制和现况》节选
鱼四型:
中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种自制大型潜艇声导反舰鱼雷,代号YU-4。该型鱼雷为中国海军柴电潜艇的主要反舰武器之一,为035型R级和037明级潜艇的主战装备,最新的039型宋级潜艇也配备有该型鱼雷。鱼四型是以苏制SAET-60型电动声导鱼雷为基础仿制改良而成。50年代后期,中国海军从苏联引进了样雷和图纸以便进行仿制。60年代初,中国决定集中力量首先研制鱼一型鱼雷,因此延迟了电动声导反舰鱼雷的研制。最初,负责导引系统研制的东风仪表厂和西北工业大学分别提出不同的方案。最后决定两个方案同时采用,前者为被动声导型,命名为鱼四甲型,代号YU-4A;后者为主被动联合声导型,命名为鱼四乙型,代号YU-4B。鱼雷总体设计制造和全雷总装协调,则由平阳机械厂承担。经过近10年的努力,鱼四甲型首先研制成功,航速比苏制同型鱼雷提高1/4,导引及引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也有很大提高,1984年2月设计生产定型。鱼四乙型的研制有许多突破,采用了新型战雷头,排水装置,腹鳍尾等设计,特别用小型电力控深装置取代了原来的机械控深装置,大大改善了鱼雷的航行性能。该型鱼雷在1984年2月设计定型。鱼四乙型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海军主被动联合声导反舰鱼雷的空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