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三点着地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1979
回复
154665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03]


    教训了李宁,又吓唬了弟弟,但事情依然于事无补,日军使者已经杀掉了,你总不能去找小西行长说,这是误会,我们本打算出其不意,过两天才撕破脸打你,所以麻烦你再派人来,咱们再谈谈。

    只要日本人精神还正常,估计这事是没指望的,所以李如松认定,自己的算盘已经落空。

    然而最蹊跷的事情发生了,仅过了一天,小西行长就派来了第二批使者,而他的任务,并不是宣战,也不是复仇,却是澄清误会。

    误会?李如松目瞪口呆。

    估计是沈惟敬的忽悠功底太强,小西行长对和谈信心十足,就等着明朝册封了,听说自己派去的人被杀了,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就开始琢磨,想来想去,一拍脑袋,明白了:一定是误会。

    由于担心上次那批人没文化,礼数不到,所以这次他派来了自己的亲信小西飞,让他务必找到李如松,摸清情况。

   事情正如他所想的那样,在短暂的惊讶之后,李如松笑容满面地迎接了他,还请他吃了顿饭,并确认了小西行长的疑问:没错,就是误会。

    既然是误会,小西行长自然也就放心了,误会总是难免的,死了就死了吧,希望大明队伍早日到达平壤,他将热情迎接。

    李如松回复,十分感激,待到平壤再当面致谢。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六 李如松到达平壤。

    日本人办事确实认真,为了迎接大明队伍,在城门口张灯结彩不说,还找了一群人,穿得花枝招展在路旁迎接(花衣夹道迎),据说事先还彩排过。

    而当李如松远远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彩旗飘飘,夹道欢迎,这算是怎么回事?侮辱我?

    但在短暂的诧异之后,李如松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能一鼓作气冲入城去,攻占平壤,唾手可得!

    他随即下达了全军总攻的命令。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部队似乎中了邪,有的往前冲了,大部分却只是观望,几道命令下来,也只是在原地跺脚,龟缩不前。

    之所以出现如此怪象,说到底还是老问题——没见过,千里迢迢跑过来,没看见拿着刀剑的敌人,却看见一群衣着怪异在路边又唱又跳,混似一群疯子,换了谁都心里没底。再加上祖承训的妖魔化宣传,大多数人都认定了一个原则——不急,看看再说。

    这一看,就耽误了。
2007-12-20 22:44: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04]


    戚家军打日本人起家,自然不会少见多怪,二话不说撩起袖子就往前赶,可是他们是步兵,行进速度慢,而大多数骑兵都在看稀奇,无人赶上。

    这么一闹腾,傻子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小西行长如梦初醒,立刻关上城门,派兵严加防守(悉登城拒守),把明军挡在了城外,虽说丢了个仪仗队,总算是保住了平壤。

    李如松彻底发作了,城门大开,拱手相让,居然不要,你们都是瞎子不成?!

    但恼怒之后,李如松仔细观察了眼前这座城池,很快,他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一次成功的进攻,却并非毫无价值——只要采取适当的行动。

    于是一幕让小西行长摸不着头脑的情景出现了,已经丧失战机的明军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重新发起了攻击,而他们的目标,是平壤的北城。

    平壤的北城防守严密,且有牡丹峰高地,易守难攻,进攻很快被击退,明军并不恋战,撤兵而去。

    站在城头的小西行长,看到了战斗的全过程,他十分不解,为何明军毫无胜算,却还要攻击此地。

    不过无论如何,这次战斗结束了,自己并没有吃亏,于是在小西行长的脑海中,只剩下了这样一个印象——明军曾经进攻过北城。

    但对李如松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进攻结束了,但李如松的脾气却没有结束,回营之后,他一如既往地召集了所有将领,开始骂人。

    这次骂人的规模极大,除了吴惟忠、骆尚志少数几人外,明军下属几十名将领无一幸免,都被暴跳如雷的李司令训得狗血淋头。

    但事已至此,人家已经关门了,靠忽悠已然不行,骂也骂不开,只有硬打了。

    既然要硬打,就得有个攻城方案,怎么打,谁来打,但李司令员却似乎没有这个意识,骂完就走,只说了一句话:

    “李如柏,今夜带兵巡夜,不得休息!”

    作为李如松的弟弟和属下,李如柏认为,这个命令是对自己的惩罚,也是另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

    几个小时之后,他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2007-12-20 22:45: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05]

    寅时,平壤紧闭的大西门突然洞开,三千余名日军在夜幕的掩护下,向明军大营扑去。

    这是小西行长的安排,在他看来,明军立足未稳,且人生地不熟,摸黑去劫一把,应该万无一失。

    据说小西行长平日最喜欢读的书,就是《三国演义》,所以对劫营这招情有独钟,但是很可惜,这一套有时并不管用,特别是对李如松,因为他也是此书的忠实读者。

    这三千多人还没摸进大营,刚到门口,就被巡逻的李如柏发现了,一顿乱打,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败退回城。

    日军的第一次试探就此结束。

    正月初七  晨 大雾

    小西行长十分紧张,他很清楚,这种天气有利于掩藏部队和突袭,便严厉部队加强防范,但让他意外的是,整整一个上午,对面的明军却毫无动静。

   想来想去却全无头绪,无奈之下,小西行长决定再玩个花招,去试探明军的虚实。

    他派出使者去见李如松,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希望明军先后退三十里。

    李如松说:好,明天就这么办。

    但双方心里都清楚,这种虚情假意的把戏已经玩不了多久了,真正的好戏即将开场。

    正月初七 夜

    不知是小西行长看《三国演义》上了瘾,还是一根筋精神作怪,继昨夜后,他再次派出近千名日军趁夜出城,结果又被巡夜的明军打了个稀里哗啦。

    小西行长毫不气馁,今天不行,明天再来,一直打到你走为止!

    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就在这天夜晚,李如松召开了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军事会议。

  会议刚开始,李如松便通报了他计划已久的进攻时间——明日(正月初八)。

    当然,为何此时宣布作战计划,他也作出了解释:

    “倭军所派奸细如金顺良等四十余人,已于近日被全部擒获,我军情报,毫无外泄。”

    大家恍然大悟。

    如果过早宣布计划,很可能泄露,不利作战,而明天打仗,今天才通报,除了保密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算有奸细,现在去通报,也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开会的就这么些人,如果到时军情被泄,要查起来,那是一查一个准。

    这明摆了就是不信任大家,实在让人有点不爽。

    更不爽的还在后头。

    “明日攻城,各位务必全力进攻,如有畏缩不前者,立斩不赦!”

    末了还有一句:

   “不准割取首级!违者严惩!”
2007-12-21 12:49: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06]

    虽然李如松极不好惹,但当将领们听到这句话时,依然是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关于这个问题,有必要专门解释一下,在明代,战争之后评定军功的标准,就是人头,这也容易理解,你说你杀了几个人,那得有凭据,人头就是凭据,不然你一张口,说自己杀了成百上千,上那里去核实?

    甚至明军大规模作战,向朝廷报战果的时候,都是用级(首级)来计算的,而且事后兵部还要一一核实,多少人头给多少赏。

    所以在当时,人头那是抢手货,每次打死敌人,许多明军都要争抢人头(那就是钱啊),有时候抢得厉害,冲锋的人都没了,大家一起抢人头。

    李如松很清楚,明天的战斗将十分激烈,人头自然不会少,但攻城之时战机转瞬即逝,要都去抢人头,谁去破城?

    可是大家不干了,辛辛苦苦跟你来打仗,除了精忠报国,辛勤打仗外,总还有个按劳取酬吧,不让割人头,取证据,怎么报销?我报多少你给多少?

   事实证明,李司令是讲道理的,干活不给钱这种事还干不出来,歹话讲完,下面说实惠的:

    “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

    在听到这句话的那一瞬间,大家的眼睛放出了金色的光芒。

    五千两白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中,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是始终存在的,且变化较大,很难确定,只能估算。

    而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套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可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米左右(最低),即三百多斤。经查,一斤米的市价,大致在人民币两元左右。

    如此推算,万历年间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人民币六百元。五千两,也就是三百万元人民币。

    谁说古人小气,人家还真肯下本钱啊。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平壤城内的小西行长正进行他的最终军事部署,自明军到来后,他曾仔细观察明军动向,希望找到对方主攻方向,由于大雾,且明军行动诡异,始终无法如愿,所以城中的布防也是一日三变,未能固定。

    时间已经不多了,长期的军事经验告诉他,决战即将到来,而今夜,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于是在一段紧张的忙碌后,小西行长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2007-12-21 12:50: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07]

    守卫平壤部队,为日军第一军全部、第二军一部,共计一万八千余人,以及朝鲜军(朝奸部队),共计五千余人,合计两万三千人。

    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判断,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应放置主力防守,于是小西行长命令:第一军主力一万两千人,驻守西北方三门:七星门,小西门,大西门,配备大量火枪,务必死守。

    而在东面,明军并无大量军队,所以小西行长大胆做出判断:明军不会在东城发动猛攻。

    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暂犹豫之后,小西行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新军(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

    “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我相信,在这一瞬间,他脑海中闪过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余部队为预备队,由我亲自统领!”

    至此,小西行长部署完毕。

    从明军的动向和驻扎看,东面应无敌军,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两城,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只要打退明军总攻,固守待援,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此时,在城外的明军大营,李如松终于说出了他隐藏已久的进攻计划:
   “我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攻城明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具体部署如下:

    “左军指挥杨元,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小西门。

    “中军指挥李如柏,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大西门。”

    “右军指挥张世爵,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

    “以上三万人,为我军攻击主力。”

    第二个被部署的地区,是北城。

    “南军(即戚家军)指挥吴惟忠,率军三千人,攻击北城牡丹台!”

  平时开会时,李如松说话基本上是独角戏,他说,别人听,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

    “此攻城部署,在下认为不妥。”

    打断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铁岭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时任副总兵。

    作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且与李成梁感情深厚,凭着这层关系,他还是敢说两句话的:

   “我军驻扎于西城,已有两日,日军可能已判断出我军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强防守,我军恐难攻克。”

   “此外,南军虽为我军主力,但北城地势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难以破城。”
2007-12-22 21:36: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08]

    要说还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没吭声,听他把话说完了。

    当然,面子也就到此为止,李司令把手一挥,大喝一声:

    “这些事不用你理,只管听命!”

    接下来是东城和南城:

    “东城不必攻击!”

    “为什么?”这次提出问题的,是祖承训。

     虽然他很怕李如松,但实在是不明白,既然兵力有余,为何不进攻东城呢?

     而回答也确实不出所料,言简意赅,简单粗暴:

    “你没有读过兵法吗?围师必缺!”

     所谓围师必缺,是一种心理战术,具体说来,是指在攻城之时,不可将城池围死,因为如果敌军深陷重围,无处可跑,眼看没活路,必定会拼死抵抗,如果真把城围死了,城里这两万多玩命的冲出来,能不能挡得住,那实在很难说。

   最后一个,是南城。

    “神机营参将骆尚志,率南军精锐两千,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八千,攻击南城含毯门,由我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直到这最后的一刻,李如松才摊出了所有的底牌。

    在宁夏之战中,李如松亲眼看到了困兽的威力,在优势明军的围困下,城内叛军却顽固到了极点,土包堆不上,水也淹不死,内无粮草,外援断绝,居然坚持了近半年,明军千方百计、死伤无数,才得以获胜。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李如松领悟了极其重要的两点秘诀:

    一、要让对方绝望,必先给他希望,此所谓围师必缺。

    二、要攻破城池,最好的攻击点,不是最弱的位置,而是对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于是在两天前,他攻击了北城,并将主力驻扎在西城,放开东城,不理会南城。

    西城是大军的集结地,这里必定是主攻的方向。

    南城过于广阔,无法确定突破点,不利于攻城,绝不会有人攻击这里。

    北城曾被进攻试探,这很可能是攻击的前奏。

    所以,我真正的目标,是南城,含毯门。

    当所有人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李如松已经说出了最后的安排:

    “副总兵佟养正,率军九千人,为预备队。”

    应该说,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人,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安排,在之后的战役中也毫无作用。

    但十分滑稽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副总兵,却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所谓主将李如松,和他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2007-12-22 21:37: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09]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十几年后,在一次战役失败后,他和他的弟弟佟养性搞顺风倒,投降了后金,当了早期汉奸,成为满清的建国支柱。

    他有一个儿子,叫做佟图赖,这位佟图赖有几儿几女,先说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一个人,叫做爱新觉罗·福临,俗称顺治皇帝。

    佟图赖的这位女儿,后来被称为孝康皇后,生了个儿子,叫爱新觉罗·玄烨,俗称康熙。

    而佟图赖的儿子也混得不错,一个叫佟国纲,战功显赫,跟康熙西征葛尔丹时战死,另一个叫佟国维,把持朝政多年,说一不二,人称“佟半朝”。

    这位佟国维有两个女儿,嫁给了同一个男人——康熙。

    其中一个虽没生儿子,却很受宠信,后来宫中有个出身低微的女人生了康熙的孩子,便被交给她抚养,直至长大成人,所以这个孩子认其为母,他名叫爱新觉罗·胤禛,俗称雍正皇帝。

    再说佟国维还有个儿子,和雍正相交很深,关系一直很好,后来还为其继位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名字叫做隆科多。因为隆科多是雍正的养母的同胞兄弟,所以雍正见到隆科多时,总要叫他“舅舅”。

   佟养正的后世子孙大致如此,还有若干皇后、贵妃、重臣,由于人数太多,不再一一陈诉。

    顺便说一句,他的弟弟佟养性也还值得一提,这位仁兄投降后金之后,领兵与明军搞对抗。结果被一个无名小卒带兵干掉,这个无名小卒因此飞黄腾达,当上了总兵,成为边塞名将,他的名字叫毛文龙。

    后来这位毛文龙由于升了官,开始飞扬跋扈,不把上级放在眼里,结果被领导干掉了,这位领导叫袁崇焕。

    再后来,袁崇焕又被皇帝杀掉了,罪名之一,就是杀掉了毛文龙。

    想一想这笔烂帐,真不知该从何说起。

    按常理,预备队宣布之后,就应该散会了,李如松也不说话了,大家陆陆续续离开军营,回去安排明日战备。

    祖承训也是这样想的,然而就在他即将踏出大营的那一刻,却听见了李如松的声音:

   “祖承训,你等一等,还有一件事情,要你去办。”

平壤 血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八,明军整队出营。

    李如松一如既往地站在队伍前列,审视着眼前这座坚固的城池,他知道,一场伟大的战役即将开始。
2007-12-23 14:29: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10]

    李如松,天赋异禀,骁果敢战,深通兵机,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土蛮寇犯辽东。率轻骑远出捣巢,身先士卒,中伏,力战死。

    此时距离他的死亡,还有五年。

    李如松的人生并不漫长,但上天是厚待他的,因为他那无比耀眼的才华与天赋,都将在这光辉的一刻绽放。

    拂晓,明军开始进攻。

    此时,小西行长正在西城督战,如他所料,明军的主攻方向正是这里。面对城下的大批明军,他却并不慌乱。

    之所以会如此自信,除了早有准备外,还因为他得到了一个十分可靠的情报。

    在开战之前,日本曾试图调查明军的火器装备情况,但由于信息不畅,无法得到第一手资料,之后七弯八绕,才得知明军也有许多火枪,但杀伤力比日本国内的要小,先进更是谈不上。

    而日本国内使用的火枪,虽然都是单发,且装填子弹需要相当时间,射程为一百五十步至二百步,但用来对付武器落后的明军,实在是太容易了。

   此外,在两天前的那次进攻中,明军确实没有大规模使用火器,这也验证了小西行长的想法。

    所以,小西行长认定,在拥有大量火枪部队守卫,且墙高沟深的平壤城面前,只会使用弓箭和低档火器的原始明军,只能望城兴叹。

    据《明会典》及《武备志》记载,自隆庆年间始,明军使用之火器,摘录其一如下:

    火器名:五雷神机,隆庆初年装用,有枪管五个,各长一尺五寸,重五斤,枪口各有准星,柄上装总照门和铜管,枪管可旋转,转瞬之间,可轮流发射。

    如此看来,这玩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左轮手枪,还是连发的。

   上面的只是小儿科,根据史料记载,明军装备的火枪种类有二十余种,且多为多管火器,打起来哗哗的,别说装弹,连瞄准都不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火药发明之后,西方人用来装子弹,中国人用来放鞭炮。

    我可以说,至少在明朝,这句话是很不靠谱的。

    以小西行长的知识水平,竟能如此自信,也实在是难能可贵。

    然而滑稽的是,从某个角度来说,小西行长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根据史料记载,虽然当时明朝的火枪相当先进,援朝明军却并未大规模使用。

    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很快,小西行长就将彻底了解这个原因。
2007-12-23 14:30: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11]

    辰时,号炮声响,进攻正式开始。

    西城先攻。

    站在西城的小西行长严阵以待,等待着明军的突击,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炮声响过很久,明军却既不跑,也不架云梯,反而以两人为一组,在原地架设一种两米多长,看似十分奇怪的装置。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雷声——天雷。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明军阵地上万炮齐鸣,无数石块、铅子从天而降,砸在西城的城头之上。

    日军毫无提防,当即被打死打伤多人,小西行长本人也被击伤,在被扶下去包扎之前,他大声喊出了这种可怕武器的名字:

    “大筒!”

    在日语中,火枪被称为铁炮,而被称为大筒的,是大炮。

    谜底就此揭晓,明军之所以不用火枪,是因为他们用火炮。

    跑了几百里路远道而来,自然要拿出最好的礼物招待客人,藏着掖着,那是不地道的。

    不过确切地讲,明军刚刚使用的那玩意,不能称作大炮,按今天的军事分类,应该算是手炮或是火箭筒,它的真实名字,叫做佛朗机。

    嘉靖初年,一次海上遭遇战中,海道副使汪鋐击败了自己的敌人——葡萄牙船队,战后,他来到对方毁弃的战船上,发现了一批从未见过的火器,经过演示,他发现这玩意威力很大,值得推广,于是他决定,将此物上交中央,并建议仿照。

    这是明代火器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由于在明代,从外国来的人,大都被统称为佛郎机人,所以所有从外国进来的火器,无论是走私的,偷来的,还是抢来的,统统被称为佛郎机。

    而汪鋐所缴获的这批佛朗机(即船炮),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火炮,朝廷十分重视,立刻派人进行研究。

    要知道,中国人一向善于研究,但凡世界上弄出个新东西,甭管是不是自己研制的,拿过来研究研究,几天就能造个差不多的出来,仿制且不说,往往质量比原件还要好。

   佛朗机就是如此,从葡萄牙人的船上卸下来,装上弹药射上两发,别说,还真好用,于是乎先用再改,先改再用,再用再改,再改再用。原本放在船上用的大家伙,体积越改越小,种类越改越多。
2007-12-25 12:37: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12]

到嘉靖二十六(1547)年,明代佛朗机成功实现国产化,完全使用国产料件,自主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能批量生产,达到十六世纪国际先进水平。


明朝军事工作者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国产货的品质是有保障的。

比如明军装备的大样佛郎机,全长仅两米,有准星供瞄准,炮身可左右旋转。具有极强大的杀伤力。

两米的大炮,一两个人就能用,按说是差不多了,但中国人的改造精神实在厉害,很快,明朝又研制出了小佛郎机。

小佛郎机,全长仅九十厘米,炮身附有钢环,可供随身携带,打仗的时候一个人就能揣着走,到地方把炮筒往地上一架,瞄准了就能打,比火箭筒还火箭筒。

这玩意现在还有,实物存放于北京军事博物馆,本人曾去看过,个头确实不大,估计我也能扛着走,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

除了这些步兵炮外,明朝还发明了骑兵炮——马上佛郎机,这种火炮的尺寸比小佛郎机更小,仅七十厘米长,可随骑兵在快速移动中发炮,具有很强的威慑力。

总而言之,明代佛郎机极易携带,操作简便,实在是攻城拔寨,杀人砸墙的不二选择,有了这玩意,那真是鬼才用火枪。于是几万明军就扛着这些要命的家伙来到了平壤城下,并让日军结结实实地过了一把瘾。

但小西行长不愧久经战阵,他很快镇定下来,并带伤上阵,召集被打懵了的日军,告诉他们不必惧怕,因为明军火炮发射后必须重新装弹,可趁此时机,整顿队伍,加强防守。

根据小西行长的经验,大炮与火枪不同,每次发射后,都需要较长时间重新装弹,才能再次射击,所以他放心大胆地集结部队,准备防御。

这个说法看上去,是对的,实际上,是错的。

正当日军刚刚回过点神,准备在城头上重新冒头整队的时候,却立刻遭到了第二轮炮击!石块、炮弹从天而降,日军被打了个正着,损失极其惨重。

日军莫名其妙,可还没等人缓过劲来,第三轮炮击又到了,又被打得稀里哗啦,然后是第四轮,第五轮……

小西行长彻底糊涂了:这一打还不消停了,难不成你们的大炮都是连发的不成?!

没错,明军的大炮确实是连发的。
2007-12-25 12:38: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13]

    应该说,小西行长的观点是对的,因为明朝时的大炮,所用的并不是后来的火药炮弹,一打炸一片,而是先塞入铁砂,石块,然后再压入铅子,并装药(火药)点燃发射,其作用类似于现代的钢珠弹(将钢珠塞入炮弹,炸响时钢珠四射,基本上碰着就完蛋,属于禁用武器),杀伤面极广,不死也要重伤,不重伤也要成麻子。

    当然,相对而言,缺点也很明显,要往炮膛里塞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还要点火装药,这么一大套程序,等你准备好了,人家估计都下班了。

    可当年没有现成的炮弹,想快实在力不从心,但历史告诉我们,古人,那还是相当聪明的。

    明朝的军事科研工作者们经过研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子母铳。

    所谓子母铳,其原理大致类似于火箭炮,母铳就是大炮的炮筒,子铳就是炮弹,其口径要小于母铳,在出征前先装好铁砂、石块、铅子、火药,封好,打包带走。

    等到地方要打了,把子铳往母铳里一塞,火药一点,立马就能轰出去,放完了,把子铳拉出来,塞进去第二个,就能连续发射,装填速度可比今日之榴弹炮。

    所以明军的佛郎机,那是不鸣则以,一鸣不停,为保持持续火力,普通佛郎机都带有四个子铳,在几分钟内可以全部发射出去,足以打得对手抬不起头。

    而此次入朝作战,为了适应国际环境,明军还特意装备了新型产品——百出佛郎机,而它的特点也很明显——十个子铳。

    在明军几轮排炮的攻击下,日军损失极大,城头上黑烟密布,四处起火,尸体遍地。

    此时明军的大规模炮击已经停止,西面三路大军开始整队,向各自的目标挺进。在这短暂的瞬间,喧嚣的战场如死一般的宁静。

    随着又一声炮响,平静再次被打破,三路明军在杨元、张世爵、李如柏的统领下,分别向小西门、七星门、大西门发动猛攻。

    炮弹可以飞,人就不行了,要想破城,还得老老实实地爬墙,明军士兵们开始架起云梯攻城。而此时的西城城头,已看不到大群日军,接下来的事情似乎顺理成章:受到沉重打击的日军失去抵抗能力,已四散而逃,只要爬到城头,就能攻占平壤!

   然而,正当明军接近最后胜利之时,城头却忽然杀声震天,日军再次出现,向城下明军发射火枪,掀翻云梯,明军受到突然打击,死伤多人,进攻被迫停止。
2007-12-25 12:39: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14]


    在遭到明军连续炮击后,日军虽然伤亡惨重,却并未撤退。

    经历了短暂的慌乱,日军逐渐恢复了秩序,在小西行长的统一调配下,他们以极强的纪律性,开始重新布阵。

    著名抗日将领李宗仁曾评价说:日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作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
    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客观的评价,因为日本人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一根筋,还有点二杆子,认准了就干到底,且有寻死光荣倾向,像剖腹之类的工作,还是武士专用的,普通人没这资格。说是亡命之徒,那是一点也不夸张。

    而在平壤之战中,其二杆子精神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在打退明军进攻后,日军士气大振,向城下倾倒煮沸的大锅热水,投掷巨石、滚木,并不断用火枪弓箭射击明军。

    面对日军的顽强抵抗,在职业道德(爱国情操)和物质奖励(五千两啊)的双重鼓励下,明军依然奋勇争先,爬梯攻城。

    但日军的战斗意志十分坚定,明军进攻屡次受挫,个把爬上去的,也很快被日军乱刀砍死,战斗陷入焦灼。

    七星门的情况最为严重,日军的顽固程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眼看这五千两不容易挣,没准还要丢命,一些人开始调转方向,向后退却,明军阵脚开始随之动摇。右军指挥张世爵眼看形势不妙,急得破口大骂,但在混乱之中,毫无用处。

    就在右军即将败退之际,李如松到了。

    战役打响后,李如松即披甲上阵,带领两百骑兵围城巡视,眼看张世爵压不住阵,便赶了过来。

    但他没有理会张世爵,而是直接来到了城下,拦住了一个败退的明军,挥起了马刀。

    手起刀落,人头也落。

    败退的士兵们惊恐地看着这恐怖的一幕,看着这个挥舞着带血马刀的人,听见了他一字一字吐出的话:

    “后退者,格杀勿论!”

    败退的明军停下了脚步。

    在这枪炮轰鸣,混乱不堪的吵闹中,他们无一例外地听见了李如松那音量不大,却极为清晰的声音。那一刻,他的眼中充满了坚毅,以及激昂:

    “杀尽倭奴,只在今日!”
2007-12-25 12:40: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15]

    在西城激战的同时,北城明军发动了进攻。

    北城,是平壤地势最高的地方,日军盘踞于牡丹峰高地,居高临下,并设置了大量火枪弓箭,等待着明军的进攻。

    两天前,当吴惟忠第一眼看见北城的时候,他就认定,要想攻克这里,基本上,是不太不可能的。

    打了几十年的仗,这点军事判断,吴惟忠还是拿得准的。

    但一天之后,李如松告诉他,你的任务,是攻击北城,而你的全部兵力,是三千人。

    吴惟忠很清楚,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如松的真正意图,是要他去牵制日军,所谓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往俗了说,就是当炮灰。

    然而他回答:听从调遣。

    没有丝毫的犹豫。

    所以现在他面对的,是人数占优的日军,密密麻麻的枪口和坚固防御,还有必须抬头仰视,才能看见的日军城垒。

   吴惟忠回过头,看着手下的士兵,只用一句话,就完成了所有的动员:

    “倭寇,就在那里!”

    对于这些在浙江土生土长的士兵而言,倭寇两个字,无异于兴奋剂,且不算什么父母被杀,家里被抢的帐,单是从小耳闻目睹的传统教育,就足以让他们对其恨之入骨。所以打这仗,基本上是不需要动员的。

    更何况,他们是戚家军!

    四十年前,戚继光在义乌,组建了这支特别的军队,从那时起,他们就和这个光荣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在他的光芒笼罩之下,奋战十余年,驱逐了那些无耻的强盗。

    现在,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面对着同样的敌人。所以,他们也只需要同样的举动。

    于是,在吴惟忠的亲自率领下,三千戚家军向北城牡丹台高地发动了冲锋。

   事实证明,吴惟忠的判断是正确的,北城易守难攻,说实诚点,是根本没法攻,地势险要,日军还不断向下发射火枪,虽说戚家军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比较灵活且善于隐蔽躲闪,伤亡不大,但两次进攻,刚冲到一半,就被打了回去。

    吴惟忠没有放弃,他知道,自己的攻击越猛烈,敌军的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越容易被死死拖住,而真正的突破,将在那时开始。

    第三次冲锋开始了,这一次,吴惟忠站在队伍的最前列,挥刀,向着那个不可能攻克的目标冲去。

    这是一个太过生猛的举动,很快,一颗子弹便击中了他的胸部(铅子伤胸),顿时血流不止。
2007-12-26 15:54: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16]

    但吴惟忠没有停下脚步,他依然挥舞着军刀,指挥士兵继续冲锋,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使命尚未达成。

    直到攻克平壤,日军逃遁,北城才被攻陷。

    但在战后,所有的人都认定,攻击北城的士兵们,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历史的长河中,吴惟忠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名字,在之后的朝鲜史料中,这位将军也很少出场,撤回国内也好,朝鲜养伤也好,似乎无人关心。这倒也正常,在这场大戏中,和李如松相比,他不过是个跑龙套的。

    一位国民党的将军在战败后哀叹:国民党之所以战败,是因为都想吃肉,而共产党的军队之所以战胜,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

    吴惟忠就是那个啃骨头的人。

    所以在历史中,他是个跑龙套的,却是一个伟大的跑龙套的。

    当西城和北城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南城的守军正在打瞌睡。

    南城,即平壤的正阳门到含毯门一线,地形平坦宽广,不利于部队隐蔽和突袭,很难找到攻击重点,所以日军放心大胆地将这里交给了五千名朝鲜军。

    说起来,X奸这个词还真并非专利,而某些朝鲜人的觉悟也实在不高,平壤才失陷几个月,就组建出这么大一支朝奸部队,也算不容易了。

    当然,这五千人的战斗力,日军是不做指望的:一个连自己祖国都不保卫的人,还能指望他保卫什么?

    不过,让这批朝军欣慰的是,西城北城打得震天响,这里却毫无动静。

    但很快,朝军就发现,自己注定是不会寂寞的,一支军队正敲敲地向城池逼近。

    朝军十分紧张,但片刻之后,当他们看清对方的衣着时,顿时如释重负,兴高采烈起来。

    因为那批不速之客穿着的,是朝鲜军装。

    事实证明,带着X奸名头的部队,有着如下共同特点:没战斗力,没胆,还特喜欢藐视同胞。

    这帮朝奸部队也是如此,看见朝鲜军队来了,就喜笑颜开,因为他们知道朝军战斗意志十分薄弱,且一打就垮——当年他们就是如此。

    那支朝军攻城部队似乎也如他们所料,不紧不慢,慢悠悠地靠近城池,看那架势,比慢动作还慢动作。

    但当这些同胞兄弟抬出云梯,开始登城时,朝奸们才发现,大事不好了。
2007-12-26 15:55: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17]

    城下朝鲜同胞们的行动突然变得极为迅速,眨眼的功夫,几十个人就已经爬上了不设防的城头。

    还没等朝奸们缓过劲来,这帮人又开始换衣服了,这也可以理解,外面套件朝鲜军装,实在有点不太适应。

    很快,朝鲜军的惨叫就传遍了城头:“明军,明军攻上来了!”

    坦白讲,要说他们算是攻上来的,我还真没看出来。

    昨天夜里,当所有人都散去之后,李如松交给祖承训一个任务:给明军士兵换上朝军军服,不得有误。

    祖承训自然不敢怠慢,就这样,第二天,城头上的朝军看见了自己的同胞。

    攻上南城的,是明军的精锐主力,包括骆尚志统率的戚家军一部和祖承训的辽东铁骑,这帮粗人当然不会客气,上去就抽刀砍人。朝奸部队也就能欺负欺负老百姓,刚刚交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小西行长的机动部队倒是相当有种,看见朝军逃了,马上冲过来补漏,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如狼似虎的明军一拥而上,彻底攻占了含毯门。

    战斗的过程大致如此,和西门、北门比起来,实在不甚精彩,当然伤亡还是有的,只不过有点滑稽:由于进展过于顺利,又没有人射箭放枪,基本上是个人就能爬上城头,于是一万多人拼了命的往前挤,比冲锋还卖力。

    不过这倒也正常,五千两白花花的银子,不费吹灰之力,挤上去就有份,换了谁都得去拼一把。

    南城并不是防御的重点,城防本来就不坚固,加上大家又很激动,这一挤,竟然把城墙挤塌一块,恰好骆尚志打这过,被砸个正着,负伤了。

    当然,也有些史料说他是作战负伤,具体情况也搞不清,就这样吧。

    无论如何,总算是打上来了,明军的大旗插上了平壤的城头,南城告破。

    但这对于西城攻击部队而言,实在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南城之所以很好打,是因为西城很难打,日军在城头顽强抵抗,放枪、扔石头、倒开水,导致明军死伤多人,而明军也打红了眼,云梯掀翻了再架,摔下来没死的接着爬,爬上去的就举刀和日军死战。
2007-12-27 13:37:1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