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三点着地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1979
回复
154645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82]

    但这一次他们似乎不是来抢东西的,在大同宣府附近转悠了好几天,不断挑衅闹事,但边防军牢记王崇古的教诲,打死也不出头,偶尔只派小股部队出去转转,就这么折腾了几天,蒙古军粮食吃光了,才抓了几个小兵,只能打道回府。
    身为一名长期从事抢劫工作的专业人士,俺答有着充分的绑票经验,抓人、谈判、收赎金一整套流程了如指掌,而现在自己的孙子成了敌人的人质,作为该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他没有去谈判,筹集款项,而是直接选择了最为简单的方式——绑票。
    只要能够抓到对方的高级将领,拿人去交换,既方便操作,又节省成本。可惜的是,王崇古是狡猾狡猾地,不吃这一套。
    俺答失望地走了,王崇古却犯了愁,该怎么处理这位把汉那吉呢?你把他留在这里,俺答自然会来找麻烦,而这位仁兄除了身份特殊外,也没啥特殊才能,每天你还要管饭,实在是个累赘。
    大多数人建议:好歹也是个蒙古贵族,养在这里费粮食,咱们把他剁了吧,也算是立个功。
    也有人说,还是放了吧,省得他爷爷来闹事。
    面对激动的群众,王崇古保持了冷静,长期的官场经验告诉他,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请示领导,领导总是英明的,即使不英明,至少也能负责任。
    于是他上报了高拱,请领导批示处理意见。
    高拱接到了报告,即刻找来了张居正,两位老狐狸凭借多年朝廷打滚的经验,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判断:既不能杀,也不能放。
    那该怎么办呢?在长时间思考之后,高拱眼睛一亮:
   “我要用他,去交换一个人。”
    高拱所说的那个人,叫做赵全。
    明代是一个不缺汉奸的朝代,而在吴三桂之前,最为可恶的汉奸非赵全兄莫属。
    在逃到鞑靼之前,赵全是明军中的一员,估计是由于福利待遇之类的问题,他义无反顾地投奔了俺答,成为了一名臭名昭著的汉奸。
    历史证明,汉奸往往比外敌更为可恶,高拱之所以如此看重赵全,是因为这位汉奸实在坏得离了谱,坏出了国际影响。俺答虽说喜欢抢劫杀人,但总体而言,人品还是不错的,也比较耿直,抢完了就走,不在当地留宿过夜。
    但赵全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2007-10-11 14:37: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83]

    赵全熟悉明军的布防情况,经常带领蒙古军进攻边界,此外他还劝说俺答当皇帝,组织政权和明朝对着干,破坏能量非常之大。
    因为他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赵全极其光荣地成为了明朝头号通缉要犯,上到皇帝,下到小兵,个个都知道他的大名,而这位仁兄也极其狡猾,朝廷重金悬赏,但凡抓到他的,升官赏钱不说,还能分房子,但十几年过去,连根毛都没逮到。
    现在机会终于到了。
    在高拱的命令下,王崇古派出了一名使者,前往俺答军营谈判,这名使者的名字叫做鲍崇德。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任务,但实际上非常复杂。
    使者踏入了俺答的营帐,等待他却不是谈判的诚意和酒宴,而是冰冷的刀剑和这样一句话:
   “你知不知道,之前来过的两个明朝使者,已经被我杀掉了。”
    死亡的威胁扑面而来,因为这位俺答似乎根本没有谈判的打算。
     万幸的是,那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使者鲍崇德,实际上非常起眼。
    鲍崇德,当地人,原本是翻译,之后不断进步,兼职干起了外交,这一次,他将用自己出众的能力去完成这次凶险无比的任务。
    “我知道。”鲍崇德从容不迫地回答。
    “那你知不知道,之前与我对阵的明军将领,也大都被我杀掉了。”——嚣张是可以升级的。
    “我知道。”
    “那你为什么还敢来?!”
    然而嚣张的俺答最终沉默了,因为鲍崇德的一句话:
    “如果我不来,你的孙子就没命了。”
    虽然俺答摆出了一幅坚决不谈判的架势,但鲍崇德却十分肯定,他不过是在虚张声势,虽说他抢了孙子的老婆,和孙子的感情也不好,但无论如何,他绝不会放弃这个孙子。
   因为在此之前,鲍使者曾得到了一个十分准确的情报:俺答是一个怕老婆的人。
    虽然俺答有好几个老婆,且生性野蛮,也没受过什么教育,但他依然是怕老婆的,特别是那个叫伊克哈屯的女人。
    这位伊克哈屯大概算是俺答资历最老的老婆,也是最厉害的一个,虽说当时的蒙古部落娶几个老婆很正常,是不是孙女,算不算乱伦也没人管,可偏偏那位跑掉的把汉那吉,就是伊克哈屯养大的。
    你娶几个老婆我不管,但你赶走了我养大的孙子,我就废了你!
2007-10-12 11:21: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84]

    于是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俺答的宿营地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满面怒气的伊克哈屯追着俺答跑,并且一边追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木棍,发出了大声的怒吼:
    “老东西,快把我的孙子要回来,要不就打死你!”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俺答杀了很多人,抢了很多东西,但他毕竟也是人,这么个闹腾法,每天都不得安生,实在受不了,可要他拉下面子求人,也确实干不出来,不得已才出此绝招,希望给对方一个下马威。
    可惜鲍崇德并非等闲之辈,这位仁兄也是在官场打滚的,要论玩阴谋手段,俺答还得叫他一声爷爷。
    于是大家都不忽悠了,开始摆事实讲道理,俺答开门见山:
    “我的孙子现在哪里,情况如何?”
    “他的近况很好,我们给他安排了住处,你不用担心。”
     情况摸清楚了,下面谈条件:
    “你们何时才肯放回我的孙子?
   “随时都可以。”鲍崇德笑着回答道。
    “其实我们只需要一个人而已。”
    然后他说出了那个人的名字。
    俺答想了一下,只想了一下。
    于是他也笑了。对他而言,那个人实在无足轻重。
    几天之后,穿着新衣服的把汉那吉回到了蒙古,还带来了许多礼物,而俺答也终于得以从每日的追逐中解脱出来,不用担心棍棒会随时落到自己的头上。
    唯一的失败者是赵全,这位仁兄毫无廉耻地当了十几年走狗,最终却得到了这样的下场。
    历史又一次证明,所有背叛自己祖国的人,终将被所有人背叛,因为奴才终究只是奴才。
    赵全抓回来了,被凌迟处死,据说他身体还不错,割了上千刀才死,把汉那吉回家去了,继续过他的日子,毕竟老婆是不难找的。
    按说事情到了这里,已然结束了,明朝白捞了一个汉奸,王崇古的横财也该到此为止,但事实上,发财的机会才刚刚开始。
    在这次外逃风波之前,明朝和鞑靼之间除了刀光剑影,没有任何共同语言,明朝看鞑靼是土匪,鞑靼看明朝是恶霸,经过这件事双方发现,原来对方并非洪水猛兽,虽说有代沟,但还是可以沟通的。
   于是接下来,他们开始谈论一个全新的问题——封贡互市。
2007-10-12 11:23: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2007-10-12 23:32: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85]

    所谓封贡互市,具体讲来是这么个过程,明朝封鞑靼,发给俺答等人新衣服(官服)、公章(官印)等官僚主义用品,承认他们的土财主地位。而鞑靼要听从明朝大哥的教诲,不得随意捣乱抢劫,这叫封。
    当然了,俺答虽说读书少,也绝不是白痴,给几枚公章,发几件衣服就想忽悠他,那还是有难度的,要我听话,你就得给钱。实际操作方法为,每年俺答向明朝进贡土特产(马匹牛羊不限,有什么送什么),而明朝则回赠一些金银珠宝,生活用品等,这叫贡。
    但封贡毕竟是小买卖,蒙古部落上百万人,对日用品市场需求极大,又没有手工业,要想彻底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搞边境贸易。大家找一个地方,弄个集贸市场,来往商贩把摊一摆,你买我卖,这就叫互市。
    其实自从元朝取消国号后,混吃等死就成了大多数蒙古人的心愿,所谓回中原当大地主,梦里时常也能见到。
    可是没办法,蒙古的经济结构实在太单一,骑马放牧人人都会,可你要他造个锅碗瓢盆出来,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如果要几十年不用这些玩意,似乎又说不过去,找人要,人家又不给,没办法,只有抢了。
    现在既然能靠做生意挣回来,那自然更好,毕竟为抢个脸盆把命丢掉,实在也是太不划算。
   体育就是和平——顾拜旦说的。
    贸易也是和平——这是我说的。
    有一点必须说明,只有在实力对等的前提下,贸易才能带来和平,边境有王崇古、谭纶、戚继光这帮狠人守着,谁抢就收拾谁,人家才肯老老实实做生意,否则还是抢劫划算。
    对于封贡互市制度,蒙古是一呼百应,极其欢迎,但他们的热脸却贴上了冷屁股——明朝的屁股。
    虽然王崇古极力推动这一制度,但朝廷的许多大臣却对此极不感冒,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蒙古鞑靼那一帮子都是野人,给点好处让他们消停点就行了,做生意?做梦!
    当时的朝廷已经是一片混乱,反对派气势汹汹,其主要观点是:东西我大明多的是,但即使送给要饭的,也不能给蒙古人!
    这一派带头的,就是骂神欧阳一敬手下唯一的幸存者英国公张溶,而海瑞的那位后台老板朱衡也是反对派的干将,真可谓是一脉相承。
2007-10-13 12:19: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86]

    而赞成的自然是高拱、张居正一帮人,但高拱毕竟是内阁大学士,算是皇帝的秘书,不便公开表态,他是个聪明人,一看朝廷里反对一片,强行批准定被口水淹死,便见风使舵,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想出了这个方法,高拱才得到了明代杰出政治家的光荣称号。而这个办法,也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卓越才能,包括:钻空子、绕道走、打擦边球、以及民主精神。
     他找到了反对派首领张溶,可还没等他说话,张溶就叫嚣起来:
    “无论你说什么,我们都绝不同意!”
    “没问题”,高拱笑着说道,“如果你们不同意,那我们来表决。”
     张溶目瞪口呆,因为事实证明,高拱并没有开玩笑。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奇特的“封贡票决”事件发生了,大家不闹腾了,开始投票,据史料记载,参与此次投票的共有四十四人,在会议上,赞成反对双方坚持了各自的观点,陆续发言,而最后的结果却更让人哭笑不得。
   经皇帝公证,验票统计如下:赞成封贡互市者二十二人,反对封贡互市者二十二人。
    这下白闹了,事情又被踢给了皇帝。
    这大概算是中国政治史上少有的一幕,皇帝说了不算,内阁说了也不算,在万恶的封建社会,竟然要靠投票解决问题,实在有负“黑暗专制”的恶名。
    当然,高拱兄不是什么自由斗士,对搞民主也没啥兴趣,他之所以来这么一出,实在是另有企图。
    根据我的估计,在此之前,他一定曾算过票数,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所以才提议投票,因为一旦投票不成,事情就会推给皇帝,可是皇帝不会管事,自然就会推给内阁,而内阁,是高拱说了算。
    于是一圈绕回来,还是绕到了高拱的手上,这就是传说中的乾坤挪移大法。
    既然大臣解决不了,封贡互市的决定权便回到了内阁,李春芳可以忽略不及,高拱和张居正本来就是幕后主谋,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
   隆庆五年(1571),边境市场正式开放,各地客商陆续赶到这里,开展贸易活动,一个伟大的奇迹就此出现,自朱元璋起,折腾了两百多年的明蒙战争终于落下帷幕,此后近百年中,双方再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和平终究还是实现了,这是高拱立下的不朽功勋。
2007-10-13 12:23: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终于把之前的看完了~~~~好文~~赞一个
2007-10-13 19:56: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87]

决裂
    潘季驯、殷正茂和王崇古的任用,证明了高拱是一个无比卓越的优秀政治家,在他的统领下,大明王朝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而他的声名也随之达到了最高峰。
    然而就在那光辉灿烂的顶点,一个阴影却已悄然出现,出现在他的背后。
    张居正并不是个老实人,他或许是个好人,却绝不老实,对于高拱同志,他一直都是有看法的:
    论资历,高拱比他早来三年,论职务,高拱从翰林院的科员干起直到副部长、部长、大学士,几十年辛辛苦苦熬出来的,劳苦功高,而他却是从一个从五品副厅级干部被直接提拔为大学士,属于走后门的关系户,论能力,高拱可谓是不世出之奇才,能够善断,相对而言,他还只是个愣头青。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张居正都只能乖乖当小弟,而一直以来他也是这样做的,凡事唯高拱是从,遇到大事总是请示再请示,十分尊重领导。
   可问题在于,高拱并不满足于当老大,他还要当爹,他要所有的人都听命于他,服从他的指挥,谁要不听话,是要被打屁股的。
    刚开始的时候,张居正也没啥意见,毕竟高拱是老同志,耍耍威风似乎也没什么,但很快他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当他亲眼看到那个被打屁股的人时。
    这位倒了霉的仁兄就是殷士儋,关于此人,那真是说来话长。
    嘉靖二十六年(1547),殷士儋和张居正同期毕业,由于成绩优秀,被选为庶吉士,之后又被调入裕王府,担任裕王的讲官。
    既有翰林的背景,又是太子的班底,官运也不错,隆庆二年(1568)还当上了礼部尚书,但奇怪的是,他偏偏就是入不了阁。
    在明代,这实在是个要命的问题,记得我当年小学时曾被任命为卫生委员,现在想来,那是我担任过的最高职务,虽说唯一的好处就是每天多扫一次地,却实在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为什么呢?
    因为卫生委员是班委成员。
    要知道,各科科代表虽说平时管收作业,实在是威风八面(特别是对我这种不爱交作业的人),但他们不是班委成员,老师召集开会的时候,他们是没有资格去的,也得不到老师的最高指示。
2007-10-14 14:58: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88]

    卫生委员就不同了,虽然每日灰头土脸,但每当听到老师召唤时,将手中的扫把一挥,高傲地看一眼收作业的课代表,开会去也!
    那是相当的牛。
    相信你已经明白了,课代表就是各部部长,班委就是内阁,老师就是……
    扫地的强过收本子的,就是这个道理。
    殷士儋讨厌收作业,他想去扫地,但他始终没有得到这个机会。
    而根正苗红的殷部长入不了阁,说到底,还得怪他的那张嘴。
    在这个世界上,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说法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一个胖子,体重一百公斤,如果你硬要说人家体重0.1吨,被人打残了我也不同情你。
    殷士儋大致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是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算是个地道的山东大汉,平时说话总是直来直去,当年给裕王当讲官时经常严辞厉色,搞得大家都坐立不安,所以后来裕王登基,对这位前老师也没什么好感。
     其实皇帝怎么想还无所谓,关键是高拱不喜欢他。
    这很正常,高拱要听话的人,而殷士儋明显不符合此条件。
    所以入阁的事情拖了好几年,人员进进出出,就是没他的份,这不奇怪,奇怪的是,到了隆庆四年(1570)十一月,这位收作业的仁兄竟然拿到了扫把——入阁了。
    这自然不是高拱偶发善心,实在是殷部长个人奋斗的结果,既然高拱不靠谱,皇帝也不能指望,那就只剩下了一条路——太监。
    殷士儋一咬牙,走了太监的门路,终于得偿所愿,对此高拱也只能望洋兴叹,毕竟他也是靠太监起家的。
    但老奸巨滑的高学士自然不会就此了结:不能挡你进来,那就赶你出去!为了及早解决这个不听话的下属,他找来了自己的心腹,都给事中韩楫。
    几天之后,在韩楫的指示下,言官们开始发动攻击,殷士儋同志的老底被翻了个遍,从上学到找老婆,但凡能找到的都拿来骂,搞得他十分狼狈。
   高拱得意了,这样下去没多久,殷士儋只能一走了之,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但他也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点——殷士儋的脾气。
    于是一场意外就此发生。
    事情从一次会议开始,本来内阁开会只有大学士参加,但有时也邀请言官们到场,偏偏这一次,来的正是韩楫。
2007-10-14 15:25: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89]

    殷士儋不喜欢高拱,本打算打声招呼就走人,一看韩楫来了,顿时精神焕发,快步走上前去,说了这样一句话:
    “听说韩科长(韩楫是六科都给事中,明代称为科长)对我有意见,有意见不要紧,不要被小人利用就好!”
    高拱就在现场。
    殷学士的这句话只要不是火星人,想必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加上在场的人又多,于是高拱的脸面也盖不住了。
    “成何体统!”
    好!你肯蹦出来就好!
    孙子当够了,殷士儋终于忍无可忍,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怒吼:
    “高拱!陈大人(指陈以勤)是你赶走的,赵大人(指赵贞吉)是你赶走的,李大人(指李春芳)也是你赶走的,现在你看我不顺眼,又想赶我走!首辅的位置是你家的不成!?”
    高拱当时就懵了,他万万没想到,像殷士儋这种档次的高级干部,竟然会当众发飚,一时反应不过来,但更让他想不到的还在后头。
    殷士儋真是个实诚人,实诚得有点过了头,这位仁兄骂完了人,竟然还不解恨,意犹未尽,卷起袖子奔着高拱就去了。
    反正骂也骂了,索性打他一顿,就算要走,也够本了!
    到底是多年的老政治家,高拱兄也不是吃素的,看见殷同志来真格的,撒腿就跑,殷士儋也穷追不舍:脸已经撕破了,今天不打你个半死不算完!
    关键时刻,张居正站了出来,他拉住了殷士儋,开始和稀泥:
   “万事好商量,你这又何必呢?”
    然而殷士儋明显不是稀泥,而是水泥,一点不给面子,对着张居正又是一通怒吼:
   “张太岳(张居正号太岳),你少多管闲事,走远点!”
    老子今天豁出去了,谁敢挡我就灭了谁!
    所幸在场的人多,大家缓过劲来,一拥而上,这才把殷大学士按住,好歹没出事。
    我算了一下,闹事的时候,殷士儋五十六岁,高拱六十岁,张居正最年轻,也四十七岁,三位中老年人竟然还有精力闹腾,实在让人钦佩。
    殷士儋不愧是山东人,颇有点梁山好汉的意思,敢作敢当,回家后没等高拱发作,就主动提出辞职,回家养老去了。
   在高拱看来,这个结果还不错,虽说差点被人打,但自己还是赢了,可以继续在内阁当老大。
2007-10-15 15:41: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90]

    但他绝对想不到的是,这场风波正是他覆亡的起点,因为在那个纷乱的场景中,张居正牢牢地记住了那句被很多人忽略的话:
    现在你看我不顺眼,又想赶我走!首辅的位置是你家的不成!?
    是啊,既然李大人可以被赶走,陈大人可以被赶走,那么我也会被赶走——当高大人看我不顺眼的时候。
    况且,我也喜欢首辅的那个位置。
    于是,从那一天开始,张居正就确定了这样一个认识——两个人之中,只能留一个。
    而那个人,只能是我。
    为了实现我的梦想和抱负,高拱,你必须被毁灭。
    张居正打定了主意,准备对他的老朋友、老同事动手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先出招的人,竟然是高拱。
    其实一直以来,高拱虽说对张居正抱有戒心,却还是把他当朋友的,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那个传闻。
    对高拱而言,赵贞吉是可恶的,殷士儋是可恶的,但只要他们滚蛋,倒也没必要赶尽杀绝,只有一个人除外——徐阶。
    对徐大人,高拱可谓是关怀备至,对方家破人亡之后,他还是不依不饶,经常过问徐阶的近况,唯恐他死得太轻松。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突然跑来告诉他,张居正和徐阶有秘密来往,答应拉他一把,帮他儿子免罪,当然了,张居正也没白干,他收了三万两白银。
    高拱平静地点了点头,他准备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不久之后的一天,他找到张居正闲聊,突然仰天长叹:
    “老天爷真不公平啊!”
    张居正没有说话,他知道后面的话才是正题。
    “为什么你有那么多儿子,而我一个也没有?”
    张居正这才松了一口气,高拱确实运气不好,六十多岁的人了,无儿无女,将来也只能断子绝孙了。
    为缓和气氛,张居正发挥了他和稀泥的专长,笑着说了这么一句:
    “儿子多,但也不好养活啊!”
     好了,要的就是这句话。
    “你有徐阶送你的三万两白银,养活几个儿子不成问题。”高拱微笑着,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张居正慌了,他这才发现对方来者不善,无奈之下,他只得赌神罚咒,说些如果收钱,出门让车撞死,生儿子没屁眼之类的话,最后搞得声泪俱下,高拱才作了个样子,表示这是有人造谣,我绝对不信,然后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给他一个教训,今后他就会老实听话——这是高拱的想法。
    必须尽快解决他,再也不能迟疑!——这是张居正的决心。
2007-10-15 15:43: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91]

一个过于优秀的太监

    决心下了,可该怎么动手呢?扫把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张居正明白这个道理。

    但现在的高拱已经今非昔比,连无比狡猾的徐老师都败在他的手下,单凭自己,实在没有胜算。而且这位六十高龄的高老头身体很好,每天早起锻炼身体,精神十足,等他自然死亡太不靠谱。

    就在山穷水尽之际,一个人进入了张居正的视野,他的名字叫冯保。

    和明代的同行们比起来,冯保是个非常奇特的太监——奇特得不像个太监。

    一般说来,太监由于出身不好,且家庭贫困,能认识几个字,写自己的名字就算知识分子了,按照这个标准,冯保绝对可以评上教授,因为他不但精通经史,而且还是著名的音乐家,擅长演奏多种乐器,此外他还喜欢绘画,时常也搞点收藏。


   比如后来有一次,他在宫里闲逛,“无意”地走进了宫内的收藏库,“无意”地信手翻阅皇帝的各种收藏品,然后“无意”中喜欢上了其中一幅画,最后便“无意”地“顺”(学名叫偷)走了这幅画。

    事实证明,冯保先生的艺术鉴赏眼光是相当高的,因为那幅被他收归己有的画,叫做《清明上河图》。

    像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天知地知,而我这样的小人物之所以也能凑个热闹,是因为冯太监在偷走这幅画后,还光明正大地在画上盖上了自己的收藏章——以示纪念(类似某某到此一游)。

    捅出冯太监的这段隐私,只是为了让你知道,他虽然有文化,搞艺术,却绝非善类,做坏事敢留名,偷来的锣还使劲敲,这充分说明他具备了以下几种优良品质:胆大、心细、脸皮厚。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这样的人,才最适合搞阴谋。

    而更让张居正喜出望外的是,这位冯保最恨的人,恰恰就是高拱。

    我们之前曾经介绍过,明代的太监机关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因为这个部门负责帮皇帝批改奏章,具体说来是用红笔打勾,然后盖上公章,上到军国大事,小到鸡皮蒜毛,都得过他们这关。

    从嘉靖年间开始,冯保就是司礼监中的一员,隆庆登基后,他也官运亨通,成为了东厂提督太监兼御马监管事太监。
2007-10-16 10:25: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92]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职务,要知道,东厂是特务机关,而御马监手握兵权,是十二监中仅次于司礼监的第二号实力机关。既管特务,又管部队,一个太监能混到这个份上,就算成功人士了。

    但冯保并不满足,他要做太监中的霸主,就必须回到司礼监,得到另一个位置——掌印太监。

    司礼监的工作是打勾和盖章,打勾的人数不等,叫秉笔太监,有资格盖章的却只有掌印太监——有且仅有一位。

    天下大事,都要从我的公章下过,你不服都不行。

    恰好此时前任掌印太监下课,太监也要论资排辈,按照职务资历,应该是冯保接任,但他却没有得到这个位置,因为高拱插手了。

    高拱横空出世,把御用监管事太监陈洪扶上了宝座,原因很简单,当年陈洪帮他上台,现在是还人情时间。

    你陈洪不过是个管仓库的御用监,凭什么插队?!然而可怜的冯保只能干瞪眼,高拱实在太过强悍,是招惹不得的。

    那就等吧,总有一天等到你。似乎是冯保的痴心感动了上天,陈洪兄上台没多久,也下课了。这下应该轮到冯太监了。

    然而高拱又出手了,他推荐了孟冲来接替陈洪的位置。

    冯保出离愤怒了,愤怒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据说在家里连骂了三天,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如此激动,倒不全是有人抢了他的职位,而是这位孟冲兄的身份实在有点太过特殊。

    按照规定,要当司礼监掌印太监,必须在基层单位或重要岗位锻炼过,这样才能当好领导太监,可是孟冲先生原先的职务却是尚膳监,这就有点耸人听闻了,因为尚膳监的主要职责,是管做饭。

    也就是说,尚膳监的头头孟冲先生,是一名光荣的伙食管理员。

    太欺负人了!上次你找来一个管仓库的,我也就忍了,这回你又找个做饭的,下次莫不是要找倒马桶的?

    冯保终于明白,不搞倒高拱,他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在经过短时间观察后,不需要介绍人介绍,也未经过试探、牵手、见家长之类的复杂程序,冯保与张居正便一拍即合,结成了最为亲密的联盟。
2007-10-16 10:29: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93]

    但双方一合计,才发现高拱兄实在很难拱,他的威望已经如日中天,皇帝也对他言听计从,朝中爪牙更是数不胜数,一句话,他就是当年的徐阶,却比徐阶难对付得多,因为看起来,这位仁兄似乎打算革命到底,丝毫并没有提前退休的打算。

    于是两人很快达成了共识,目前只能等——等高拱死。

    但这种事情哪有个准,正当这对难兄难弟准备打持久战时,局势却出现了进一步的恶化。

    为保存实力,张居正与冯保商定,遇到事情由冯保出面,张居正躲在暗处打黑枪,两人不公开联系,总是私下交流感情。

    但意外仍然发生了,一天,张居正突然得到消息,说隆庆皇帝病情加重,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但此时天色已晚,为了给冯保报信,张居正便写了一封密信,连夜派人交给冯保。

    安全抵达,安全返回,张居正松了一口气。

    然而第二天,当他刚刚步入内阁办公室的时候,一声大喝镇住了他:
   “昨天晚上,你为什么送密信给冯保?信上写了什么?如果有事情,为什么不与我商量?!”

    这回高拱也不兜圈子了,反正内阁里只有我们两人,既然是破事,咱们就往破了说。他死死地盯着张居正,等待着对方的回答。

    张居正没有准备,一时间手足无措,但老狐狸就是老狐狸,片刻之间,他就换上了一幅招牌式的笑容,笑嘻嘻地看着高拱,也不说话。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老子死活不表态,看你怎么办?

    这大概算是耍无赖的一种,于是在对峙一段时间后,高拱撤退了,他警告张居正不要乱来,便气鼓鼓地扬长而去。

    事情闹大了,一听说联系暴露了,冯保就炸了锅:

    还搞什么地下工作,高拱都知道了,索性摊牌吧!我们两个一齐上,鱼死网破,看看谁完蛋!

    张居正明白,冯保是对的,现在情况紧急,高拱可能已经有所察觉,所谓先下手为强,如果现在动手,还能抢占先机,再晚就麻烦了。

    最关键的时候到了,动手还有一丝胜算,等待似乎毫无生机。

    面对着极端不利的局面,张居正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抉择:

    “再等等。”
2007-10-17 08:40: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94]

    无以伦比的天赋,以及二十多年朝廷打滚的政治经验,最终拯救了张居正,让他做出了一个极为准确的判断:

    “高拱依然是信任我的。”

    继续隐藏下去,等待时机的到来。

    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机会来临。

    隆庆皇帝终于不行了,这位太平天子做了二十多年的替补,却只当了六年的皇帝,估计是当年压力太大,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加上一大群言官口水乱飞,他有没有他爹那种心理素质,一来二去就一病不起。

    这位循规蹈矩的皇帝知道自己不能干,所以把工作交给能干的人,在他统治期间,经济得到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连蒙古人都消停了,也算是相当不错了。

    一句话,他是个老实人。

    就在这一天,这位老实人感觉自己快要不行了,便紧急下令,召见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高拱、张居正,以及刚刚入阁不久的高仪。

     这里说一下这位高仪,虽说他姓高,却绝非高拱的亲戚,这位兄台当年是高拱的同班同学,几十年勤勤恳恳,小心谨慎,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实人,老实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比如当年他做礼部尚书的时候,家里的房子失了火,烧得一干二净,好歹是个正部级干部,重新盖一座就是了。

    可是高仪却极为另类,他自己没钱,也不向组织开口,竟然找了个朋友家借住,而且一直到死,也没买过房子,就这么凑合了十几年。

    所以很明显,高拱拉这个人入阁,就是用来凑数的,在他看来,高仪不过是个老实本分,反应迟钝的人,然而此后的事情发展告诉我们,他或许老实,却绝不迟钝。

    在接到入宫的命令后,高拱立刻意识到皇帝可能不行了,为了不耽误事,他撒腿就跑,据史料记载,这位仁兄连轿子都没坐,六十多岁的老头,一溜烟从东安门跑进东华门,终于在皇帝咽气之前抵达目的地,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顺便说一句,这条路线今天还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跑跑,从东安门起始,跑进故宫乾清宫(记得带钱买票),体验古迹之余也可以缅怀一下先人。

    当高拱到达寝宫时,才发现有五个人已经先他而来,他们分别是皇后、太子朱翊钧、太子生母李贵妃、张居正,以及那个他最为讨厌的人——冯保.


[ 本帖最后由 Orlando 于 2007-10-18 13:41 编辑 ]
2007-10-17 08:42:42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