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三点着地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1979
回复
154322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6]



明代考完,如果没有意外,基本能有官做,且至少是处级(举人除外),高考考完,大学毕业,如果没有意外,且运气好点,基本能有工作。



明代的进士考试,每三年一次,每次录取名额,大概是一百五十多人,现在高考,每年两次,每次录取名额……



所以总体说来,明代的进士考试,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高级公务员选拔。



只要考中,学历有了,工作有了,连级别都有了,如此好事,自然挤破头,怕挤破头,就要读书,读不过,就要作弊。



鉴于科举关系重大,明代规定,但凡作弊查实,是要掉脑袋的。但由于作弊前景太过美妙,所以作弊者层出不穷,作弊招数也推陈出新。由低到高,大致分为四种。



最初级的作弊方式,是夹带,所以明朝规定,进入考场时,每人只能携带笔墨,进考场就把门一锁,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考完才给开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比如把毛笔凿空,里面塞上小抄,或是在砚台里面夹藏,更牛一点的,就找人在考场外看准地方,把答案绑在石头上扔进去,据说射箭进去的也有。面对新局面,朝廷规定,毛笔只能用空心笔杆,砚台不能太厚,考场内要派人巡逻等等。



这是基本技术,更高级一点的,是第二种方法:枪手代考,明朝的同学们趁着照相技术尚未发明,四处找人代考。当然朝廷不是吃素的,在准考证上,还加上了体貌特征描述,比如面白,无须,高个等等。



以上两项技术,都是常用技术,且好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流传至今,且发扬光大。今日之大学,继承前辈遗志者,大有人在。



但真正有钱,有办法的,用的是第三种方法——买考题。



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考题,只要知道考题,不愁考不上,所以出题的考官,都是重点对象。



但问题是,明代规定,知情人员如果卖题,基本是先下岗再处理。轻则坐牢,重责杀头,风险太大,而且明朝为了防止作弊,还额外规定,所有获知考题人员,必须住进考场,无论如何,不许外出。



所以在明朝,卖考题的生意是不好做的。



虽然买不到考题,但天无绝人之路,有权有势的同学们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此招一出,必定上榜——买考官。



不过,这些考官并不是出题的考官,而是改题的考官。
2008-11-16 21:23:48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7]



是的,知不知道题目并不重要,就算你交白卷,只要能搞定改题的人,就能金榜题名。



但问题是,给钱固然容易,那么多卷子,怎么对上号呢?



最原始的方法,是认名字,毕竟跟高考不同,考试的人就那么多,看到名字就录取。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此以后,试卷开始封名,实行匿名批改。



但作弊的同学们是不会甘心失败的,有的做记号,有的故意在考卷里增大字体,只为对改卷的考官说一句话:我就是给钱的那个!



这几招相当地有效,且难以禁止,送进去不少人,面对新形势朝廷不等不靠,经过仔细钻研,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



具体方法是,所有的考卷收齐后,密封姓名,不直接交给考官,而是转给一个特别的人。



这个人并非官员,他收到考卷后,只干一件事——抄。



所有的考卷,都由他重新抄写,然后送给考官批改,全程由人监督。



这招实在是狠,因为所有的考卷,是统一笔迹,统一形式,考官根本无从判断,且毫不影响考试成绩,可谓万无一失。



综上所述,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没有尽头的,同学们为了前途,虽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到明代,斗争达到了高潮。



高潮,就发生在天启元年的浙江。



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监考程序非常严密,并实行了统一抄写制度,按说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偏偏就出了问题。



因为有人破解了统一抄写制度。



虽然笔迹相同,试卷相同,但这个方法,依然有漏洞,依然可以作弊。



作弊的具体方法是,考生事前与考官预定密码,比如一首唐诗,或是几个字,故意写在试卷的开头,或是结尾,这样即使格式与字迹改变,依然能够辨别出考卷作者。



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叫钱千秋的人,买到了密码。



密码是七个字——一朝平步上青云。按照约定,他只要将这七个字,写在每段话的末尾,就能平步青云,金榜题名。



事情非常顺利,考试结束,钱千秋录取。



这位钱同志也相当守规矩,录取之后,乖乖地给了钱,按说事情就该结了。



可是意外发生了。
2008-11-18 20:44:09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8]



因为这种事情,一个人是做不成的,必须是团伙作案,既然是团伙,就要分赃,既然分赃,就可能不匀,既然不匀,就可能闹事,既然闹事,就必定出事。



钱千秋同志的情况如上,由于卖密码给他的那帮人分赃不匀,某些心态不好的同志就把大家都给告了,于是事情败露,捅到了北京。



但这件事情说起来,跟钱谦益的关系似乎并不大,虽然他是考官,并没有直接证据证实,他就是卖密码的人,最多也就背个领导责任。



不巧的是,当时,他有一个仇人。



这个仇人的名字,叫做韩敬,而滑稽的是,他所以跟钱谦益结仇,也是因为作弊。



十年前,举人钱谦益从家乡出发,前往北京参加会试,而韩敬,是他同科的同学。



在考场上,他们并未相识,但考试结束时,就认识了,以一种极为有趣的方式。



跟其他人不同,在考试成绩出来前,钱谦益就准备好当状元了,因为他作弊了。



但他作弊的方式,既不是夹带,也不是买考官,甚至不是买密码,而是作弊中的最高技巧——买朝廷。



买考题、买考官都太小儿科了,既然横竖要买,还不如直接买通朝廷,让组织考试的人,给自己定个状元,直接到位,省得麻烦。



所以在此之前,他已经通过熟人,买通了宫里能说得上话的几个太监,找好了主考官,考完后专门找出他的卷子,给个状元了事。



当然,办这种事,成本非常巨大。据说钱同志花了两万两白银,按今天的人民币算,大致是一千二百万。



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还要作弊,可见作弊之诚意。



两万白银,买个官也行了,钱谦益出这个价,就是奔着状元名头去的,但他万没想到,还有个比他更有诚意的。



在考试前,韩敬也很自信,因为他也出了钱,且打了包票,必中状元。



可是卷子交上去后,他却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他的卷子被淘汰了。



淘汰是正常的,要真有水平,就不用出钱了。



可问题是,人找了钱出了,怎么能收钱不办事呢?



韩敬在朝廷里是有关系的,于是连夜找人去查,才知道他的运气不好。偏偏改他卷子的人,是没收过钱的,看完卷子就怒了,觉得如此胡说八道的人,怎么还能考试,就判了落榜。



落榜不要紧,找回来再改成上榜就行。
2008-11-18 20:46:14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9]



韩敬同学毕竟手眼通天,找到了其他考官,帮他找卷子重新改。



可是找来找去,竟然没找到。后来才知道,因为那位考官太讨厌他的卷子,直接就给扔废纸堆里了,翻了半天垃圾,才算把卷子给淘回来。



按常理,事已至此,重新改个上榜进士,也就差不多了,但韩敬同学对名次的感情实在太深,非要把自己的卷子改成第一名。



但名次已经排定,且排名都是出了钱的(比如钱谦益),你要排第一,别人怎么办?



关键时刻,韩敬使出了绝招——加钱。



钱谦益找太监,出两万两,他找大太监,加价四万两,跟我斗,加死你!



四万两,大致是两千四百万人民币,出这个价钱,买个状元,无语。



更无语的,是钱谦益,出了这么多钱,都打了水飘,好在太监办事还比较地道,虽然没有状元,也给了个探花(第三名)。



花这么多钱,买个状元,并不是吃饱了撑的。要知道,状元不光能当官,还能名垂青史。自古以来,状元都是最高荣誉,且按规定,每次科举的录取者,都刻在石碑上,放在国子监里供后代瞻仰(现在还有),状元的名字就在首位,几万两买个名垂青史,值了。



但钱谦益同志是不值的,虽说也是探花,但花了这么多钱,只买了个次品,心理极不平衡,跟韩敬同学就此结下梁子。



韩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虽然加了钱,买到了状元,却并不知道得罪钱谦益的后果。



因为钱同学虽然钱不够多,关系不够硬,却很能混。进朝廷后没多久就交了几个朋友,分别叫做孙承宗、叶向高、杨涟、左光斗。



概括成一句话,他投了东林党。



万历末年,东林党是很有点能量的,而钱谦益也并不是个很大方的人,所以没过几年搞京察的时候,韩敬同志就因为业绩不好,被整走了。



背负血海深仇的韩敬同志,终于等到了现在的机会,他大肆宣扬,应该追究钱谦益的责任。



但是说来说去,毕竟只是领导责任,经过朝廷审查,钱千秋免去举人头衔,充军,主考官(包括钱谦益)罚三个月工资。



七年之后。



在周延儒和温体仁眼前的,并不是一起无足轻重的陈年旧案,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008-11-18 20:50:13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0]



在很多史书里,这都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段落,强大且无耻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组成了恶毒的同盟,坑害了无辜弱小的钱谦益。



我觉得,这个说法,如果倒转过来,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首先,温体仁和周延儒无不无耻,还不好讲;钱谦益无辜,肯定不是。



温体仁之所以要整钱谦益,是个心态问题。



他是当年内阁首辅沈一贯的门生,钱谦益刚入伙的时候,他就是老江湖了,在朝廷里混迹多年,威信很高,而且他还是礼部部长,专管钱谦益,居然还被抢了先,实在郁闷。



周延儒则不同,他是真吃亏了,且吃的就是钱谦益的亏。



其实原本推选入阁名单时,排在第一的,应该是周延儒,因为他状元出身,且受皇帝信任,但钱谦益感觉此人威胁太大,怕干不过他,就下了黑手,派人找到吏部尚书王永光,做了工作,把周延儒挤了。



其次,在当时朝廷里,强大的那个,应该是钱谦益。他是东林党领袖,一呼百应,从上到下,都是他的人,温体仁周延儒基本算是孤军奋战。



当时的真实情况大致如此。



形势很严峻,但同志们很勇敢,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温体仁、周延儒擦干眼泪,决定跟钱谦益玩命。



周延儒问温体仁,打算怎么干。



温体仁说,直接上疏弹劾钱谦益。



周延儒问,然后呢?



温体仁说,没有然后。



周延儒很生气,因为他认为,温体仁在拿他开涮,一封奏疏怎么可能干倒钱谦益呢?



温体仁没有回答。



周延儒告诉温体仁,先找几个人通通气,做些工作,搞好战前准备,别急着上疏。



第二天,温体仁上疏了。



就文笔而言,这封奏疏非常一般,主要内容是弹劾钱谦益主使作弊。也没玩什么写血书,沐浴更衣之类的花样,也没做工作,没找人,递上去就完了。



然后他告诉周延儒,必胜无疑。



周延儒认为,温体仁是疯了。



辩论



事情的发展,跟周延儒想得差不多,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崇祯也震惊了,决定召开御前会议,辩论此事。



辩论议题:浙江作弊案,钱谦益有无责任。



辩论双方:

正方,没有责任,辩论队成员:钱谦益、内阁大学士李标、钱龙锡、刑部尚书乔允升,吏部尚书王永光……(以下省略)



反方,有责任,辩论队成员:温体仁、周延儒(以下无省略)。
2008-11-18 20:52: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1]
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六日,辩论开
所有的人,包括周延儒在内,都认定温体仁必败无疑。



奇迹,就是所有人都认定不可能发生,却终究发生的事。



这场惊天逆转,从皇帝的提问开始:



“你说钱谦益受贿,是真的吗?”



温体仁回答:是真的。



于是崇祯又问钱谦益:



“温体仁说的话,是真的吗?”



钱谦益回答:不是。



辩论陈词就此结束,吵架开始。



温体仁先声夺人,说,钱千秋逃了,此案未结。



钱谦益说:查了,有案卷为证。



温体仁说:没有结案。



钱谦益说:结了。



刑部尚书乔允升出场。



乔允升说:结案了,有案卷。



温体仁吃了秤砣:没有结案。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场。



王永光说:结案了,我亲眼看过。



礼部给事中章允儒出场



章允儒说:结案了,我曾看过口供。



温体仁很顽强:没有结案!



崇祯做第一次案件总结:



“都别废话了,把案卷拿来看!”



休会,休息十分钟。



再次开场,崇祯问王永光:刑部案卷在哪里?



王永光说:我不知道,章允儒知道。



章允儒出场,回答:现在没有,原来看过。



温体仁骂:王永光和章允儒是同伙,结党营私!



章允儒回骂:当年魏忠贤在位时,驱除忠良,也说结党营私!



崇祯大骂:胡说!殿前说话,竟敢如此胡扯!抓起来!



这句话的对象,是章允儒。



章允儒被抓走后,辩论继续。



温体仁发言:推举钱谦益,是结党营私!



吏部尚书王永光发言:推举内阁人选,出于公心,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钱龙锡发言: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李标发言:没有结党。



崇祯总结陈词:推举这样的人(指钱谦益),还说出于公心!



二次休会



再次开场,钱龙锡发言:钱谦益应离职,听候处理。



崇祯发言:我让你们推举人才,竟然推举这样的恶人,今后不如不推。



温体仁发言:满朝都是钱谦益的人,我很孤立,恨我的人很多,希望皇上让我告老还乡。



崇祯发言:你为国效力,不用走。



辩论结束,反方,温体仁获胜,逆转,就此完成。



史料记载大致如此,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



这是一个圈套,是温体仁设计的完美圈套。
2008-11-21 12:59: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2]



这个圈套分三个阶段,共三招。



第一招,开始辩论时,无论对方说什么,咬定,没有结案。



这个举动毫不明智,许多人被激怒,出来跟他对骂指责他



然而这正是温体仁的目的。



很快,奇迹就发生了,章允儒被抓走,崇祯的天平向温体仁倾斜。



接下来,温体仁开始实施第二步——挑衅。



他直接攻击内阁,攻击所有大臣,说他们结党营私。



于是大家都怒了,纷纷出场,驳斥温体仁。



这也是温体仁的目的。



至此,崇祯认定,钱谦益与作弊案有关,应予罢免。



第三阶段开始,内阁的诸位大人终于意识到,今天输定了,所以主动提出,让钱谦益走人,温体仁同志随即使出最后一招——辞职。



当然,他是不会辞职的,但走到这一步,摆摆姿态还是需要的。



三招用完,大功告成。



温体仁没有魔法,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奇迹,他之所以肯定他必定能胜,是因为他知道一个秘密,崇祯心底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名字,叫做结党。



温体仁老谋深算,他知道,即使朝廷里的所有人,都跟他对立,只要皇帝支持,就必胜无疑,而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结党。



崇祯登基以来,干掉了阉党,扶植了东林党,却没能消停,朝廷党争不断,干什么什么都不成,所以最恨结党。



换句话说,钱谦益有无作弊,并不重要,只要把他打成结党,就必定完蛋。



事实上,钱谦益确实是东林党的领袖,所以在辩论时,务必不断挑事,耍流氓,吸引更多的人来骂自己,都无所谓。



因为最后的决断者,只有一个。



当崇祯看到这一切时,他必定会认为,钱谦益的势力太大,结党营私,绝不可留。



这就是温体仁的诡计,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通过这个圈套,他骗过了崇祯,除掉了钱谦益,所有的人都被他蒙在鼓里,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场辩论的背后,真正的胜利者,是另一个人——崇祯。



其实温体仁的计谋,崇祯未必不知道,但他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实力很强,从内阁到言官,都是东林党,虽说就工作业绩而言,比阉党要强得多,但归根结底,也是个威胁,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



现在既然温体仁跳出来,主动背上黑锅,索性就用他一把,敲打一下,提提醒,换几个人,阿猫阿狗都行,只要不是东林党,让你们明白,都是给老子打工的,老实干活!
2008-11-21 13:00: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3]



当然明白人也不是没有,比如黄宗羲,就是这么想的,还写进了书里。



但搞倒了钱谦益,对温体仁而言,是纯粹的损人不利已,因为他老兄太过讨嫌,没人推举他,闹腾了半天,还是消停了。



消停了一年,机会来了,机会的名字,叫袁崇焕。



画了一个圈,终于回到了原点。



之后的事,之前都讲了,袁督师很不幸,指挥出了点问题,本来没事,偏偏和钱龙锡拉上关系,就这么七搞八搞,自己进去了,钱龙锡也下了水。



在很多人眼里,崇祯初年是很乱的,钱谦益、袁崇焕、钱龙锡、作弊、通敌、下课。



现在你应该明白,其实一点不乱,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周延儒的利益,温体仁的利益,以及崇祯的利益。



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都是利益的牺牲品。



而这个推论,有一个最好的例证。袁崇焕被杀掉后,钱龙锡按规定,也该干掉,死刑批了,连刑场都备好,家人都准备收尸了,崇祯突然下令:不杀了。



关于这件事,许多史书上都说,崇祯皇帝突然觉悟。



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应该去觉悟一下,其实意思很明白,教训教训你,跟你开个玩笑,临上刑场再拉下来,很有教育意义。



周延儒和温体仁终究还是成功了,崇祯三年(1630)二月,周延儒顺利入阁,几个月后,温体仁入阁。



温体仁入阁,是周延儒推荐的,因为崇祯最喜欢的,就是周延儒。但周兄还是很讲义气,毕竟当年全靠温兄在前面踩雷,差点被口水淹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拉兄弟一把,是应该的。



其实就能力而言,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能人,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也是不错的,毕竟他们都是恶人,且手下并非善茬,换个人,估计压不住阵。



但所谓患难兄弟,基本都有规律,拉兄弟一把后,就该踹兄弟一脚了。



最先开踹的,是温体仁。



钱龙锡被皇帝赦免后,第一个上门问候的,不是东林党,而是周延儒。



周兄此来的目的,是邀功。什么皇上原本很生气,很愤怒,很想干掉你,但是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在皇帝面前帮你说了很多好话,你才终于脱险云云。



这种先挖坑,再拉人,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行为,虽很无聊,却很有效,钱龙锡很感动,千恩万谢。
2008-11-21 13:01: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4]



周延儒走了,第二个上门问候的来了,温体仁。



温体仁的目的,大致也是邀功,然而意外发生了。



因为钱龙锡同志刚从鬼门关回来,且经周延儒忽悠,异常激动,温兄还没开口,钱龙锡就如同连珠炮般,把监狱风云,脱离苦海等前因后果全盘托出。



特别讲到皇帝愤怒,周延儒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时,钱龙锡同志极为感激,眼泪哗哗地流着。



温体仁安静地听完,说了句话。



这句话彻底止住了钱龙锡的眼泪:



“据我所知,其实皇上不怎么气愤。”



啥?不气愤?不气愤你邀什么功?混蛋!



所以钱龙锡气愤了。类似这种事情,自然有人去传,周延儒知道后,也很气愤——我拉你,你踹我?



温体仁这个人,史书上的评价,大都是八个字:表面温和,深不可测。



其实他跟周延儒的区别不大,只有一点:如果周延儒是坏人,他是更坏的坏人。



对他而言,敌人的名字是经常换的,之前是钱谦益,之后是周延儒。



所以在搞倒周延儒这件事上,他是个很坚定,很有毅力的人。



不久之后,他就等到了机会,因为周延儒犯了一个与钱谦益同样的错误——作弊。



崇祯四年,周延儒担任主考官,有一个考生跟他家有关系,就找到他,想走走后门,周考官很大方,给了个第一名。



应该说,对此类案件,崇祯一向是相当痛恨的,更巧的是,这事温体仁知道了,找了个人写黑材料,准备下点猛药,让周延儒下课。



不幸的是,周延儒比钱谦益狡猾得多。听到风声,不慌不忙地做了一件事,把问题搞定了,充分反映了他的厚黑学水平。



他把这位考生的卷子,交给了崇祯。



应该说,这位作弊的同学还是有点水平的,崇祯看后,十分高兴,连连说好,周延儒趁机添把火,说打算把这份卷子评为第一,皇帝认为没有问题,就批了。



皇帝都过了,再找麻烦,就是找抽了,所以这事也就过了。



但温体仁这关,终究是过不去的。



崇祯年间的十七年里,一共用了五十个内阁大臣,特别是内阁首辅,基本只能干几个月,任期超过两年的,只有两个人。



第二名,周延儒,任期三年。



第一名,温体仁,任期八年。



温首辅能混这么久,只靠两个字,特别。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折腾。
参与人数 1声望 +25 战斗币 +60 收起 理由
九霄云梦 + 25 + 60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5 战斗币 +60

2008-11-21 13:01: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5]



在此后的一年里,温体仁无怨无悔、锲而不舍地折腾着,他不断地找人黑周延儒,但皇帝实在很喜欢周首辅,虽屡败屡战,却屡战屡败,直到一年后,他知道了一句话。



就是这句话,最终搞定了千言万语都搞不定的周延儒。



全文如下:



“余有回天之力,今上是羲皇上人。”



前半句很好懂,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



后半句很不好懂,却很要命。



今上,是指崇祯,所谓羲皇上人,具体是谁很难讲,反正是原始社会的某位皇帝,属于七十二帝之一,就不扯了,而他的主要特点,是不管事。



翻译过来,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皇上不管事。



这句话是周延儒说的,是跟别人聊天时说的,说时旁边还有人。



温体仁把这件事翻了出来,并找到了证人。



啥也别说了,下课吧。



周延儒终于走了,十年后,他还会再回来,不过,这未必是件好事。



朝廷就此进入温体仁时代。



按照传统观点,这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代,在无能的温体仁的带领下,明朝终于走向了不归路。



我的观点不太传统,因为我看到的史料告诉我,这并非事实。



温体仁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只有一个原因——他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



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很精明强干。据说一件事情报上来,别人还在琢磨,他就想明白了,而且能很快做出反应。其次,他熟悉政务,而且效率极高,还善于整人(所以善于管人)。



最后,他不是个好人。当然,对朝廷官员而言,这一点在某些时候,绝对不是缺点。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位温体仁还是个清官,不折不扣的清官,做了八年首辅,家里还穷得叮当响,从来不受贿,不贪污。



相对而言,流芳千古的钱谦益先生,就有点区别了,除了家产外,也很能挣钱(怎么来的就别说了),经常出没红灯区。六十多岁了,还娶了柳如是。明朝亡时,说要跳河殉国,脚趾头都还没下去,就缩了回来,说水冷,不跳了,就投降了清朝。清朝官员前来拜访,看过他家后,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你家真有钱。
2008-11-21 13:02: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6]



温体仁未必是奸臣,钱谦益未必是好人。不需要惊讶,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一样。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奸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温体仁的上任,对崇祯而言,不算是件坏事。就人品而言,他确实很卑劣,很无耻,且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但要镇住朝廷那帮大臣,也只能靠他了。



应该说,崇祯是有点想法的,毕竟他手中的,不是烂摊子,而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边关战乱,民不聊生,政治腐败,朝廷混乱,如此下去,只能收摊。



崇祯同志一直很担心,如果在他手里收摊,将来下去了,没脸见当年摆摊的朱重八(后来他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办到了)。



所以执政以来,他干了几件事,希望力挽狂澜。



第一件事,就是肃贪。



到崇祯时期,官员已经相当腐败,收钱办事,就算是好人了。对此,崇祯非常地不满,决心肃贪。



问题在于,明朝官场,经过二百多年的磨砺,越来越光,越来越滑。潜规则、明规则,基本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大家都在里边混,就谈不上什么贪不贪了,所谓天下皆贪,即是天下无贪。



当然,偶尔也有个把人,是要突破规则,冒冒头的。



比如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就是典型代表。



当崇祯下令整顿吏治时,他慷慨上书,直言污秽,而且还说得很详细,什么考试作弊内幕,买官卖官内幕,提成、陋规等等。为到达警醒世人的目的,他还坦白,自己身为言官,几个月之内,已经推掉了几百两银子的红包。



崇祯感动了,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有这样的人啊,感动之余,他决定在平台召开会议,召见韩一良及朝廷百官,并当众嘉奖提升。



皇帝很激动,后果很严重。



因为韩一良同志本非好鸟,也没有与贪污犯罪死磕到底的决心,只是打算骂几句出出气,没想到皇帝大人反应如此强烈,无奈,事都干了,只能硬着头皮去。



在平台,崇祯让人读了韩一良的奏疏,并交给百官传阅,大为赞赏,并叫出韩一良,提升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原本只是七品,一转眼,就成了四品。



我研读历史,曾总结出一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世上的事,从没有白给的.

-------------------------

各位朋友:

    周末休息,下周一恢复更新.

    祝大家周末愉快!

                                   当年明月

                                               2008年11月21日
参与人数 1声望 +25 战斗币 +60 收起 理由
九霄云梦 + 25 + 60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5 战斗币 +60

2008-11-21 13:02: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7]



韩一良同志还没高兴完,就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此文甚好,希望科臣(指韩一良)能指出几个贪污的人,由皇帝惩处,以示惩戒。”



说话的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



王永光很不爽,自打听到这封奏疏,他就不爽了,因为他是吏部尚书,管理人事,说朝廷贪污成风,也就是说他管得不太好,所以他决定教训韩一良同志。



这下韩御史抓瞎了,因为他没法开口。



自古以来,所谓集体负责,就是不负责,所以批评集体,就是不批评。韩御史本意,也就是批评集体,反正没有具体对象,没人冒头反驳,可以过过嘴瘾。



现在一定要你说出来,是谁贪污,是谁受贿,就不好玩了。



但崇祯似乎很有兴趣,当即把韩一良叫了出来,让他指名道姓。



韩一良想了半天,说,现在不能讲。



崇祯说,现在讲。



韩一良说,我写这封奏疏,都是泛指,不知道名字。



崇祯怒了:你一个名字都不知道,竟然能写这封奏疏,胡扯!五天之内,把名字报来!



事儿大了,照这么搞,别说升官,能保住官就不错,韩一良回去了,在家抓狂了五天,憋得脸通红,终于憋出了一份奏疏。



很明显,韩一良是下了功夫的,因为在这份奏疏里,他依然没有说出名字,却列出了几种人的贪污行径,并希望有关部门严查。当然,他也知道,这样是不过了关的,就列出了几个人——已经被处理过的人。



反正处理过了,骂绝祖宗十八代,也不要紧。



这封极为滑头的奏疏送上去后,崇祯没说什么,只是下令在平台召集群臣,再次开会。



刚开始的时候,气氛是很和谐的,崇祯同志对韩一良说,你文章里提到的那几个人,都已经处理了,就不必再提了。



然后,他又很和气地提到韩一良的奏疏,比如他曾经拒绝红包,达几百两之多的优秀事迹。



戏演完了,说正事:



“是谁送钱给你的!说!”



韩一良同志懵了,但优秀的自律精神鼓舞了他,秉承着打死也不说的思想,到底也没说。



崇祯也很干脆,既然你不说,就不要干了,走人吧。



韩一良同志的升官事迹就此结束,御史没捞到,给事中丢了,回家。



然而最伤心的,并不是他,是崇祯。
2008-11-24 15:22: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8]



他不知道,自己如此坦白,如此真诚,如此想干点事,怎么连句实话都换不到呢?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



但要说他啥事都没干成,也不对,事实上,崇祯二年(1629),他就干过一件大事,且相当成功。



这年四月,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清理驿站。



所谓驿站,就是招待所,著名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王守仁先生,就曾经当过招待所的所长。



当然,王守仁同志干过的职务很多,这是最差的一个。因为在明代,驿站所长虽说是公务员,论级别,还不到九品,算是不入流,还要负责接待沿途官员,可谓人见人欺。



所以一直以来,驿站都没人管。



但到崇祯这段,驿站不管都不行了。



因为明代规定,驿站接待中央各级官员,由地方代管。



这句话不好理解,说白了,就是驿站管各级官员吃喝拉撒睡,但费用自负。



因为明代地方政府,并没有办公经费,必须自行解决,所以驿站看起来,级别不高,也没人管。



但驿站还是有油水的,因为毕竟是官方招待所,上面来个人没法接待,追究到底,还是地方官吃亏,所以每年地方花在驿站上的钱,数额也很多。



而且驿站还有个优势,不但有钱,且有政策——摊派。



只要有接待任务,就有名目,就能逼老百姓,上面来个人,招待所所长自然不会自己出钱请人吃饭,就找老百姓摊,你家有钱,就出钱,没钱?无所谓,你们要相信,只要是人,就有用处,什么挑夫、轿夫,都可以干。



其实根据规定,过往官员,如要使用驿站,必须是公务,且出示堪合(介绍信),否则,不得随便使用。



也就是说说。



到崇祯年间,驿站基本上就成了车站,按说堪合用完了,就要上交,但这事也没人管,所以许多人用了,都自己收起来,时不时出去旅游,都用一用,更缺德的,还把这玩意当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捞点实惠。



鉴于驿站好处如此之多,所以但凡过路官员,无论何等妖魔鬼怪,都是能住就住,不住也宰点钱,既不住也不宰的,至少也得找几个人抬轿子,顺便送一程。



比如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云游各地(驿站),拿着堪合四处转悠,绝对没少用。
2008-11-24 15:22: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好久没有更新啦 啊
2008-12-6 06:50: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久的等待 也是一番有趣的滋味。
2008-12-10 01:36:18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