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经典香港篇之张彻(一):《上海滩十三太保》与高陶事件
老香港电影,我一直觉得名大于实的就是张彻。过去我以为是自己已经不适合香港老电影的节奏,所以对张彻也就是一般般的态度,但自从看了胡金铨的《迎春阁之风波》,才发现原来张彻果然颇有水货的嫌疑。当然这里的水货并不是说他没有好电影,只不过他的意义应该不具有永恒价值,而只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的是历史意义,-------那个时代出现了张彻,给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风气,C'EST TOUT。类似的评价还有李小龙,看李小龙的电影,对于我而言,惊诧并且有意义的是他的武打,在电影方面和叙事内容方面则乏善可陈。而且由于罗维的缘故,在思想意识方面,李小龙的前期电影明显落后于他的后期电影。这个以后再说。
杯葛了张彻这么久,但是有几部电影还是很喜欢的,比如说《刺马》,《独臂刀》,《五毒》,还有《上海滩十三太保》。《上海滩十三太保》是张彻电影五代弟子的大聚合,汇聚了张彻以往电影所发掘的王羽,陈星,陈观泰,王钟,王青,江生,李修贤,戚冠军,姜大卫,狄龙,鹿峰,李中一,程天赐等等一干众弟子,颇具纪念意义,而且片名叫做《上海滩十三太保》,也很有怀张彻名片《十三太保》的幽思的意味。这部电影也是当年给我印象很深的一部电影。
忘了具体什么时间了,可能还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跟一帮发小去另外一个发小家玩电玩,然后三个人打,另外些人闲着无事,就找了盘录像带,本来只是想随便看看,结果到最后,打游戏的也不玩了,纷纷跑过来看录像,从此之后,“十三太保,一夫当道,浪子富翁,教头快刀,学生少爷,熊虎鹰豹,眼睛烟嘴,长枪难逃……”变得格外的朗朗上口,而《上海滩十三太保》的名字记忆尤深。
然后一直到前两天,因为想没事的时候看看老电影那个,于是又想起了这部电影,一晃快20年了,结果竟然在迅雷上发现下载,于是忍不住又看了一遍,才发现原来电影中的故事讲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高陶事件”。
先来介绍一下“高陶事件”吧。主人公是高宗武,陶希圣。陶希圣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大学者,高宗武有一代才子之誉,是当时中国著名的“日本通”。1931年九一八事件,日寇开始侵华。当时鉴于国力衰微,因此国内关于对日政策方面,分裂成“主战”,“主和”两派。两派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并无明显的道德高低的味道,就像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一样,隐忍一时,并不代表就是汉奸,就会放在道德审判的法台,这一点要提前说一下。主战的包括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陈诚等人,而主和的政界有汪精卫,周佛海,何应钦等人,学界有胡适,陶希圣等人。蒋介石其实是一直犹豫不决的,他对当时中国的国力很清楚,就国力而言,无法与日本对抗,同时,股肱之患的共产党,各地不听调遣的地方军阀以及国民党内部的敌对势力如汪精卫派,胡汉民派也时时对蒋介石造成很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并未放弃与日调停的构想,一方面可以趁机消灭大患,同时另外一方面加以时日,整顿国力,再图发展。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之下,高宗武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日本通”,迅速被延揽,担负与日交涉的重任,并获得不错效果。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展开。高宗武并未放弃与日本媾和思想,竟自作主张,未经蒋介石的同意,1938年私自跑到日本秘密谈判,而此时的日本政府因为蒋介石的抗日态度,而开始确立不与蒋介石谈判,改为支持汪精卫,唐绍仪或者吴佩孚上台的做法。高的这一举动,引起蒋介石的不满,认为有投敌的嫌疑。在之后吴佩孚因为拒不合作,被日本人毒杀,汪精卫不肯背叛蒋介石与日本人单独媾和,而唐绍仪在上海蠢蠢欲动,引起蒋的猜疑,最终被军统刺杀。唐的遭遇让汪精卫颇为疑忌,在于众幕僚商议之后,转道去了越南河内。
由于汪精卫当时的声望颇隆,又是孙中山得意门人,他的举止言谈对于抗日有着很深的影响,但是汪的性格懦弱,善变,对于日本总是处在一个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的态度上。这迅速引起抗日强硬派不满。之后,接连发生汪及手下人被刺事件,--------这些被刺事件颇受争议,有人说是蒋介石主使,也有人比如说高宗武认为是日本人的离间计。在陈璧君的蛊惑之下,最终汪精卫选择了跟日本合作,引起国内一片大哗。而此时的高宗武作为汪伪政府的外交次长,被汪精卫政府和日本人延揽。
但是高宗武另有目的。
在于日本人的打交道过程中,高宗武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也一直劝汪精卫不要跟日本人合作,结果最终陈璧君为了跟蒋介石夺权,成功唆使汪迈上了不归路。在于日本人谈判并签订条约的时候,高宗武偷偷把条约拍下来,并在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帮助之下,跟陶希圣成功脱离日本人的监视和控制,逃到香港,并把条约公布于世,至此,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于世,对于国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就是“高陶事件”。
推荐书籍:
1.《高陶出逃始末》 陶恒生
简介:陶恒生是陶希圣的公子,美国著名工程师。这本书是唐德刚做的序,国内有过出版,我当时买过一本,值得一看。
2.《潮流与点滴》 陶希圣
简介:这本书国内没有出版,但是网上有电子版下载。算是个回忆录
3.《深入虎穴》 高宗武
简介:高宗武的回忆录,最近刚被发掘出来。台湾已经出版,国内广西师范大学要出版,值得一看。
2007-04-11 | 闲话——老武打片岁月(十七)
“十三太保,一夫当道,浪子富翁,教头快刀,学生少爷,熊虎鹰豹,眼睛烟嘴,长枪难逃……”
相信看过《上海滩十三太保》的人都能把片中这段话背的滚瓜烂熟,但凡泡过录像厅的人几乎没有没看过这个片的。如果哪个号称录像厅常客的人说没看过这个片的话,那他也该趁早洗洗睡了。我第一次看《上海滩十三太保》起码是在20年前了,记得非常清楚,第一次看这个片是在德胜门外街道办事处的录像厅,虽放大是超大投影,但是录像带的质量极其之差,差到图像没有颜色,就是这种画面质量,我都两看了两场!在这之前不久刚刚看过张彻的《大上海1937》和《霹雳情》,对张彻也有一些了解,在看过《上海滩十三太保》之后便对张彻大师更加崇拜了。
《上海滩十三太保》拍摄于1985年,故事讲述了抗战期间上海的一些有正义感的黑道人士想方设法保护一位从南京汪伪政权逃出的官员转赴重庆的故事,片名里的所谓“十三太保”就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滩上十五个身怀绝技的高手。名为“十三太保”,其实是有15个人,从浪子到长枪,看上去是十三个,但是里面的“豹”是哥俩,这就已经十四个人了,还没算上“一夫当道”的沈刚夫呢,这不就是15个人了吗?如果再把王羽扮演的黑帽子算上,那就是16个人,不知道张彻干嘛不把片名叫《上海滩十六太保》呢?难道是因为张老之前因为拍过后唐题材的十三太保而念旧?还是单纯因为“十三”念来好听?
闲话少说,开始扯正经的,《上海滩十三太保》虽然拍摄水准不是张彻作品里最好的,但是却被大陆很多影迷奉为经典,估计其原因除了影片故事情节紧张激烈外,武打精彩和演员阵容强大也是重要的原因。本片可以说是张彻作品中演员阵容最强大的一部,像这样的阵容在港台传统武打片中也是罕见的。影片中汇集了张彻五代弟子中的大部分人,今天就来扯扯片中的演员(按出场顺序)——
好了说回电影。
电影就是取材于这一历史事实,当然在不同程度上做了一定的演绎。杜月笙的形象改成了十三太保之首的“一夫当道”沈刚夫,下面就分别对应演员做一介绍,参考了一些网络文章。
1.高先生:原型高宗武,片中是新政府(汪伪政府)的外交部长,也是本片的线索人物。
2.黑帽子:王羽饰,他跟罗烈是张彻第一代弟子,曾经拍过《独臂刀》,成为香港第一个票房过百万的演员。后来跟SB关系搞得不好,自己出去发展,为了“独臂”的冠名权还跟SB打过官司。这个人好勇斗狠,跟台湾三联帮关系很深,不过作为演员,我很喜欢他演的一系列人物。
黑帽子:在片中第一个出场,是个溜门撬锁的行家,在片中出场不到3分钟,杀了一个人。扮演者王羽是张彻首代弟子,之前已经专门介绍过。在片中看到王羽出场的时候我还猛激动了一下,结果王羽在里面并没有打,撬完保险柜就没他事儿了,不过他那满身带的吃饭家伙还是叫我印象很深的。
3.沈刚夫:陈观泰饰,原型杜月笙,十三太保领袖级人物,江湖地位很高,也是一等一的高手。陈观泰有真功夫,出身武术比赛,习练的是大圣门的武功,同门的还有陈木川(他弟弟),黄秋生等人。陈观泰出名是因为张彻另外的一部电影《马永贞》,这个电影也很值得一看。据历史记载,马永贞是山东人,练的是戳脚和谭腿,腿上功夫很深,陈观泰的这部电影打的还是手上功夫,相比之下,元奎做武指,金城武和元彪主演的另外一部同名电影,在武术表现方面更真实一些。陈观泰现在也老了,前两天看了《精舞门》,他在其中还出现了,跟一个泰拳高手对练过,但不得不说,《精舞门》真是个烂电影。
沈刚夫:号称“一夫当道”,是十三太保中的绝对领袖人物,非常有老大的气派。扮演者陈观泰是张彻第二代弟子,他和弟弟陈木川都是“大圣劈挂门”的高手,所谓“大圣劈挂门”说白了就是猴拳。陈观泰早期曾经是国术大赛冠军,并因此被张彻网罗到麾下,开始是在一些片中担任配角,第一次做主角是在张彻1972年拍摄的《马永贞》里成功的扮演了马永贞这个悲剧英雄,陈观泰在片中身手不凡,国术冠军真不是盖的。虽然陈观泰是在邵氏成名,可我倒是对他在邵氏外拍的一些片印象更好,比如之前提到过的《铁马骝》、《决斗老虎庄》等,尤其是他后来留起小胡子之后的形象更是帅的不得了。很多邵氏明星在成名后都喜欢放单飞,陈观泰也不例外,他1976年离开邵氏自组公司的创业作就是展示中国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象形武术鹰爪和猴拳的《铁马骝》,陈观泰在本片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特长。过了两年陈观泰又回归邵氏,回归之后参加演出的第一部影片又是张彻的作品《残缺》。进入80年代,陈观泰除了继续在银幕上大打出手,也扮演了不少其他类型的角色,他的形象宜古宜今,正反皆宜。除了做演员外,也尝试过做导演,他导演的《喋血风云》(又名风云再起)就在国内公映过。1990年国内公映的《龙蛇争霸》,陈观泰在里面扮演反派阿泰,这应该是国内大部分观众第一次认识他。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陈观泰有段时间和罗烈关系不错,罗烈导演的《边陲威龙》还找陈观泰扮演大反派,后来听说2人关系闹僵,据说是因为陈观泰坑了罗烈50万。最近还偶尔能在银幕上看见陈观泰的身影,但是都是配角了,基本上他是打不动了,老了……
[ 本帖最后由 ilmctz 于 2008-9-30 19:3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