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鲶鱼

搬点佛家的书来-量子与莲花系列-西方人论佛学-第4页更新

71
回复
15029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瞳美人 于 2008-8-23 19:48 发表
我也是信佛的  但绝对反对藏传 第一 佛法乃世间法 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避世是消极的 第二 依法不依人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藏传为小乘的不了义 只是为大乘铺垫用的讲义 不可采用  还有众生皆佛  还有宗教的价值是为全 ...



同靴,不太客气地说,信佛的人不一定了解佛学,很多常识问题如果有歧义,那我无话可说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哪个大德说佛法就是世间法了?可以说,世出世间法都不离佛法,佛法是世间法也是出世间法,分开说能一样么
如同白马黑马都是马,说“马就是白马、白马就是马”不觉很荒谬么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避世不一定就是消极的,佛家的出离是为了清净自我和更好的认知自我与这个世界,是一种更加精神化的生存方式。如果你说出家就是避世,那汉传佛教没有出家和尚?你的逻辑很有问题

藏传是大小乘都没搞清楚,我也不想问你何为法和为人,还什么了义不了义了,禅话佛话张口就来,但基本常识都没弄清楚,实在让我惊讶
中国当下的普遍状况,信佛求福报,烧香拜佛弄点香火钱去贿赂佛菩萨,佛菩萨吃水果么,会花人钱么,净空法师说的好:信佛不学佛,不懂佛法才是真正的迷信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
藏传汉传都是释迦佛祖来的正传,我们有达摩祖师,藏地有莲花生大士,都是把佛法从印度带来的大德,藏传佛教是显宗和密宗的统称,藏传不等于密宗,藏地僧人要学大量的显宗大乘课程才能进入密宗阶段修行。
佛祖根据不同人的根器说不同法,分别说了显宗(大乘小乘)和密续部分,佛法本不分显密大小,只是根据不同人的根器因缘因地制宜,分成不同的形式传播,大乘小乘密宗是一不是多,汉传藏传是一不是二,这些都是学佛应该知道的常识
2008-8-23 21:14: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GengisKhan 于 2008-8-23 22:07 发表
1022945



2008-8-23 21:15: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都在中国。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1.汉族地区佛教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日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1988年是中国佛教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传、创造和融合三个阶段。

(1)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中国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为一时之盛。

(2)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经典为依据,开宗立派,创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等八个主要宗派,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创造性和佛教内部各派的协调性,但与中国固有的思想协调不够,出现佛教与儒道对峙有余、相融不足的局面。

(3)宋元明清四朝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的文化全面结合。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元明清三代,汉地精英佛教停滞衰退,而大众佛教取得长足发展,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局面。这一阶段从教派上说,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逐渐衰落。

净土宗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侍为观世音菩萨,右侍为大势至菩萨)为宗旨,是最简便的法门,在民间影响最大。禅宗是纯粹中国化的佛教,它以觉悟众生必胜的本源(佛性)为主旨。禅宗奉菩提达摩为初祖。五祖弘忍创建“东山法门”,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弘忍门下出神秀、慧能二大弟子,分成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一系不久衰落。南宗慧能一系成为禅宗主流,后发展成临济、伪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合称禅门五宗。禅宗是我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最广泛的宗派。

近代汉地佛教,除少数律寺(律宗)和讲寺(天台宗)外,几乎都是禅宗丛林。而禅寺中绝大多数属临济宗,少量属曹洞宗。在修持方面,禅僧又都“禅净双修”,禅宗和净土宗的界限已十分模糊。

2.云南上座部佛教

云南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州,为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和部分佤族群众信仰。信教人数约70余万人。

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有两大路线。大致地说,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受泰国佛教的影响较大,德宏地区的小乘佛教受缅甸佛教的影响较大。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大致兴起于隋唐时期,宋代得到较大发展,元明清三代是鼎盛时期。德宏地区的小乘佛教大约于16世纪中叶后由缅甸传入。

上座部佛教保持如法如律、精进修学的早期佛教传统,崇拜佛牙、佛塔、菩提树等释迎牟尼的纪念物,又特别重视禅定和早期佛教的一些戒律。

上座部佛教对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文化、政治生活和习俗都有深刻影响。傣族每个男子都要遵俗在少年时期当一次和尚,3~7年后还俗。有些人成为终身僧侣。没当过和尚的男子被人瞧不起。

3.藏传佛教

佛教没有传入西藏以前,藏民信奉原始的苯教。藏传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两次大高潮,即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的200年间为前弘期,佛教从印度、汉地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地区,为藏传佛教的形成时期。841年藏王朗达玛废佛,佛教传播中断136年。10世纪末叶到15世纪初的500年间为后弘期,这一阶段佛教再次从印度传入,是藏传佛教的大繁荣时期,产生许多互不隶属的各种教派。

藏传佛教源于印度,由莲花生大士带入藏地,并降伏了原始苯教,建立了藏传佛教的基础。在教义上,是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

活佛转世制度为藏传佛教所特有。所谓“活佛”系汉族称谓,藏语为“朱古”,意谓神佛化现的肉身。按藏传佛教说法,一个活佛圆寂后,其灵魂转移,化身为另一肉体的人,即转世灵童。在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清政府先后正式册封宗喀巴的再传弟子为达赖*和班禅额尔德尼,从此正式形成两大活佛转世制度。历代转世,必须经中央政府批准。

藏传佛教现在有四大教派,即:宁玛派(因该派僧人穿戴红色袈裟、增裙、僧帽,俗称红教)、萨迦派(因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纹,俗称花教)、噶举派(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和格鲁派(因该派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俗称黄教)。格鲁派(黄教)是15世纪初宗喀巴创立的教派,其后世弟子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由于明清两朝的册封、扶持,格鲁派成为藏区执掌政权的教派,势力最大。

[ 本帖最后由 鲶鱼 于 2008-8-23 22:30 编辑 ]
2008-8-23 21:23: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谢谢楼主详细地介绍,宗教本应于政治无关,至于为何现在蛇龙混杂,鱼目混珠,确实让很多愿意亲近灵修的人难以抉择,我想问一下楼主,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和上师呢
2008-8-24 09:01: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是啊,很多事情都是人给搞恶心的

佛学修行一个是靠缘分,另外一个靠愿力,就是你发的愿越大越容易遇到具德上师
在没有上师指导的情况下,可以先看些高僧讲座录像和书籍,我就是看净空法师的讲经录像入门的,尤其是入门经典《地藏经》《十善业道经》《了凡四讯》和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的讲解。藏传方面,可以看索达吉堪布的讲座和书,大堪布将基本重要的经典用汉文讲解并出版不少汉文释本和著作。其中《入菩萨行论》由于汉传早期译本艰深难懂后来便没有流传,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可以说是成佛指南,在古印度有几十部著作专门论述此著作
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各种资讯泛滥,真伪难辨,还是要先从确凿无疑的明师开始,深入下去

有了辨别能力,便可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法门和上师,但现在到处鱼龙混杂,与其到处参加法会跑各种道场和修行团体,还不如自己在家精心看2本佛书收获要大,佛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修,自我觉悟,外力再大,再有因缘,还是要靠自己体悟,无法依赖外界。

具德上师是一种传承的加持和认可,是一种传承纯洁性和连贯性的保证,这也是佛法连绵2千多年没有变味的原因。
可以每天跟观世音菩萨真诚祈祷,祈祷具德上师的到来,一般发愿半年一年祈心至诚都可遇见可以引导你的上师
在没有上师的阶段,建议一门深入先了解一个法门,比如净土法门,深入之后再触类旁通,这是净空法师的方法
一开始就普遍撒网净土禅宗密宗什么都来,往往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多花半年一年时间了解几大传承,然后寻找并选择适合你的具德上师,跟随上师一起,一门深入
2008-8-24 22:53: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最近突然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渴望,对人生,我并不是指物质方面,而是觉得自己的心灵一片空白,没有信仰的人生是可怕的,从小就比较喜欢看精神,宗教方面的书籍,楼主的帖子我都看过,包括你介绍的书籍也大都浏览过,正如你介绍的,要找一位好的上师,可名师难遇,真法难求啊,人在异域,发大愿,下恒心,更是难啊,连书籍都比较难找,不过谢谢楼主的介绍,也希望你讲讲你的修行经验,以便让渴望的人生些信心
2008-8-25 15:21: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量子与莲花和僧侣与科学家似乎是同一本书,台湾诚品网络书店有卖
2008-8-25 20:23: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ice.cube 于 2008-8-25 16:21 发表
最近突然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渴望,对人生,我并不是指物质方面,而是觉得自己的心灵一片空白,没有信仰的人生是可怕的,从小就比较喜欢看精神,宗教方面的书籍,楼主的帖子我都看过,包括你介绍的书籍也大都浏览过,正如你介绍的,要找一位 ...



出门在外,确实大家都有共同的困惑,我也是刚入门,谈不上有什么感想
我想还是先多看看大德讲座书籍,先打点基础,等哪天真碰到明师也能对得起人家的教诲啊

大家共勉
2008-8-26 00:31: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侦察兵 于 2008-8-25 21:23 发表
量子与莲花和僧侣与科学家似乎是同一本书,台湾诚品网络书店有卖


这样啊,我还没找到原书,有机会托台湾朋友回去找找

我很偏爱马修的书,他的科学家身份背景,他父亲又是法国院士哲学家
他这个法国知识界精英代表放弃科学研究去尼泊尔出家,一去就是20多年。。。

这些经历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魅力,一种不同思维模式不同世界观碰撞之后的产生的奇异火花

我想就算我还没有信佛就看到他的书,也是会很着迷的
这也是我一直推崇他的原因
2008-8-26 00:37: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鲶鱼 于 2008-8-26 01:37 发表


这样啊,我还没找到原书,有机会托台湾朋友回去找找

我很偏爱马修的书,他的科学家身份背景,他父亲又是法国院士哲学家
他这个法国知识界精英代表放弃科学研究去尼泊尔出家,一去就是20多年。。。

这些经历混合在一起产生 ...


你可以在这家书店网上购买,法国信用卡可以用,不贵,速度也蛮快
2008-8-26 09:16: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很惊讶在这里看到了鲶鱼!谢谢你的介绍

小乘佛教更接近佛陀的原意,以为大乘的境界就是高,不屑于研习小乘,是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
2008-8-26 19:41: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侦察兵 于 2008-8-26 10:16 发表


你可以在这家书店网上购买,法国信用卡可以用,不贵,速度也蛮快



你已经买到了?谢谢你的推荐

這個網站確實不錯,以後賣繁體可以去這裏了


查到這個網站的幾本書
僧侶與哲學家

http://www.eslite.com/Search_Pro.aspx?query=%e5%83%a7%e4%be%b6%e8%88%87%e5%93%b2%e5%ad%b8%e5%ae%b6&pagecount=10&cat=0

僧侶與科學家:宇宙與人生的人生的對談
http://www.eslite.com/Search_Pro.aspx?query=%e5%83%a7%e4%be%b6%e8%88%87%e7%a7%91%e5%ad%b8%e5%ae%b6&pagecount=10&cat=0


快樂學: 修練幸福的24堂課:

http://www.eslite.com/Search_Pro_Author.aspx?queryauthor=94846&pagecount=10




我查了很多網站,確定《量子和蓮花》 与 《僧侶与科學家》 應該是2本書

關於Matthieu Ricard的文學作品
1.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Happiness: A Guide to Developing Life’s Most Important Skill  
2.僧侶與科學家宇宙與人生的對談
3.頂果欽哲法王傳The Life and World of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4.《頓悟之旅》
5.《量子和蓮花》
6.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




還有一本攝影集          Tibet: An Inner Journey
2008-8-26 22:24: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斐多 于 2008-8-26 20:41 发表
很惊讶在这里看到了鲶鱼!谢谢你的介绍

小乘佛教更接近佛陀的原意,以为大乘的境界就是高,不屑于研习小乘,是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



我早该来这里的
你看问题很深哦,这个问题很严重
小乘大乘是一体,不能说谁更接近佛陀原意,包括密宗,都是佛陀在不同时间对不同根器的群体说的不同法门,但本质是完全一直的

净空法师就常说,当下人太贪,学佛法也贪,不要说小乘,十善都没有修好,就要贪大乘贪密宗,这是很不良的现象
小乘的宗旨是自救,自我解脱,而大乘是自救救他,所以先有小乘的修行自我有相当的证悟才能再帮助他人,否则是本末倒置
另外中国之所以没有小乘,只在东南亚地区延续了小乘传承,是因为儒家传统作为一种修为和道德准则代替了小乘
之所以中国佛教没有小乘而直接进入大乘,并不是不需要小乘、
2008-8-26 22:32: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量子力学与唯了别学
杨新宇 著

解 题

   识,了别义,唯了别学即唯识学,言唯了别学而不言唯识学,因唯识之识字一般做名词解,此处之了别做动词解。做名词解,识为识体,犹有“我执”;做动词解,了别乃了别之“行”,刹那刹那迁流不息,中无实体,实乃依他起相,缘起相。若能破除对实有的执着,建立唯了别的观点,则可以畅达的理解量子力学,反之,分析量子力学这个案例也有助于理解唯了别学。

     

量子力学哲学诠释概述

   在哲学层面上思考量子力学,则无需涉及复杂的数学细节,一个简单的双缝干涉实验已包含了量子力学的全部奇异之处。
   考虑光子由一个光源出发,通过与光源等距的两条平行狭缝,射到感光屏上,在屏上呈现出光子的分布。在实验中,先分别打开一条狭缝,关闭另一条,这时感光屏上的强度分布为光子通过单缝的衍射图样。然后将双缝同时打开,这时在屏上得到的是光子通过双缝后形成的干涉图样。这个实验反映了光的波动性。
   如果在光源处换上一架机枪,则子弹通过双缝后的分布等于两个单缝分布的直接相加,这里不发生干涉现象,反映了经典粒子的特性。
   如果在光源处换成电子枪,则结果与光子干涉实验相一致,而与经典粒子的结果不一致。
   那么是否就可以把电子理解成波呢?按这种解释,电子波到达双缝时,形成两个子波,这两个子波相互叠加产生干涉花样。但是,这样的解释意味着电子在双缝处被分成了两部分,分别通过双缝,这显然与电子的粒子性相矛盾。同时,如果电子是波,那么单电子的衍射条纹应该是分散的分布着,但事实上,却是单个的点。
   那么是否可以把电子理解成粒子呢?按这种解释,电子在双缝处不会分解为两个,而是只从其中一条通过,并射到感光屏上形成一个感光点。这虽然解释了电子的粒子性,但也会产生一个矛盾,既然电子只经过一条狭缝,那么另一条缝的启闭不应该对电子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因此,先分别打开一条狭缝得到两种衍射图样,它们的相互叠加应该与同时打开双缝相同,不应该出现干涉。同时,按粒子观点,电子应该落在屏上同一个点上,而不是呈衍射条纹,这也与实验结果矛盾。
   所以,用经典的波或粒子概念理解上述实验现象都会产生矛盾,现在流行的是一种波粒二象性的解释:和微观粒子相联系的波是一种概率波,波函数在空间中某一点的强度与在该点找到粒子的概率成比例。按这种理论,当双缝同时打开时,电子有可能通过其中任何一条,不会分成两个。只打开一条缝时,对电子来说只有一种机会,与双缝同时打开是有区别的,应用不同的概率波来描写。电子通过双缝后,概率波相干而产生干涉图样,亮条纹的地方波的强度大,电子落在这里的概率也大,电子数目多;暗条纹的地方波的强度小,电子落在这里的概率小,电子数目少。
   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经典粒子解释的一种改进,粒子不是按经典力学的规律运动,而是按一种概率的规律运动,这种概率用波函数描写。由于这种解释能说明各种实验现象,因而被广泛接受。但也有很多人对它不满意,因为波函数只能描述电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而不能给出确定的位置,如果问电子射到屏幕之前在什么位置,则难以回答:作为粒子它只能在空间中的某一个点,但是,如果电子在某一个点上,则意味着电子在这一点的概率为1而在其它各点的概率为0,而这与波函数矛盾。流行解释对此的回答是,在某一点找到电子的概率和电子在某一点的概率是两回事,在某一点找到电子的概率不是1不等于电子不可以在某一点。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粒子与波两种物理图景就这样被整合到了一起,物理学家们学会了不去追问为什么,而是记住一套规则,在该用粒子性的时候用粒子性,在该用波动性的时候用波动性,这样就可以保证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了。
   量子理论的不自然还体现在波包坍缩问题上:在微观世界出现了两种物理过程,在电子射到屏幕上之前,它的运动遵循连续的薛定谔方程;但在射到屏上的一瞬间,连续的过程发生了中断,描述电子运动的波函数发生了坍缩,电子好象忽然进行了一次决策,选中了它要投射的那个点。这一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又该怎样理解它与前面连续过程的关系,对这一问题量子力学不作回答。
   反对主流解释的著名物理学家有薛定谔和爱因斯坦。薛定谔直到晚年都在尝试用一种波包理论解释电子的粒子性,他希望建成一个只有波没有粒子的物理图景,但最终没能成功。爱因斯坦没有建造什么有关理论,但他与波尔长达几十年的持久论战更为著名,其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著名的EPR悖论。爱因斯坦认为,现在的量子理论只能算是一个过渡,现有理论与其说是把问题解释清楚了不如说是用一个精心设计的概念网把质疑的人暂时阻住了,他认为,不管这个概念网构造的多么精巧,最终总是要被攻破的,所以,他在同波尔的论战中一直采取进攻的策略,他要揭示量子力学的矛盾,把哥本哈根的追随者从梦乡中惊醒。奇怪的是他为此努力了多年竟然没能成功,但他还是把一句话深深刻入了人们的脑海,“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波尔在去世前一天的晚上,仍然在画一张爱因斯坦量子箱的草图,画在他实验室的黑板上。他曾经和爱因斯坦就此问题争论了多年,当他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念念不忘的还是这个问题。
   EPR悖论之后,爱因斯坦和波尔都没有进一步发表什么。其他人还给出过一些非主流诠释,有两种比较著名。一种是尝试用一些隐参量解释波包坍缩中电子的古怪行为,其代表人物是波姆。这类理论给出的结果与常规理论总会有一些不同,以后有关贝尔不等式的判别实验对隐参量解释不利。还有一种尝试,企图用一种更大胆更奇异的理论消除波包坍缩的奇异性,它认为在波包坍缩的一瞬间,空间和电子分裂为无数个,在各空间中电子分别选择了所有可能的状态。这种解释避免了电子的随机决策,但它比主流解释更为奇异,很少有人认真的看待它。至今,最好的解释还是主流解释。

     
量子力学的唯了别解释

   这里想对量子力学提出一种新的解释。
   物质在相互作用中存在。所谓一个事物是存在的就是说它能与其它事物相互作用,与其它事物的相互作用是物质表现其存在的唯一方式。
   离开相互作用就没有物质。一般人在思考问题时总是把物质与相互作用割裂开,想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这个物体在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而没有注意到,离开了相互作用则无所谓物体,恰恰是在与其它事物的相互作用中这一物体表现出它的存在,常人认为在不与其它事物相互作用时这个物体依然存在,这纯粹是一种想象,是下意识外推的结果,而这种外推是没有依据的。
   只有相互作用没有物质。把上述意思表达的更明确些就是:所谓物质其实就是对一连串的相互作用进行概括而从中抽取出的一种概念,借助这种概念,人们可以很方便的理解连续的相互作用,具有概念上的经济性和实用上的方便性,但经过透彻的考察就会发现,从一开始这种脱离开相互作用的物质概念就是无法证明的,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假设而已,完全没有坚持的必要。
   有人会问,相互作用都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开了物质哪里还有什么相互作用呢?答曰:这正是需要我们在思想上来一次彻底变革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认为相互作用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呢?相互作用只是一些事件,当企图把这些事件串起来解释的时候提出了物质概念,但没有必要执着于是物质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人们习惯于用物质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一切现象,为什么不能抛弃物质概念而把事件作为解释一切现象的基础呢?用事件和事件的相互关系来解释一切现象也是可以的。
   相互作用的本质是了别。脱离开物质的相互作用总让人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既然物质概念已经被扬弃,相互作用不再是物质的相互作用,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在佛学中对此有一个说明:一切现象的本质唯是了别。佛教的世界观是根本不同于常人的,世界的基础不是落实于物质而是落实于心,世界万象只是心念的活动而已,当然此心不是人的意识,而是更广大的阿赖耶识。最基本的心念活动就是了别,了为觉了,别为分别,粗略的可理解为觉知已起的心念和产生新的心念的过程。阿赖耶识的刹那刹那的心念活动就表现为物理世界的事件,人们没有能力把握所有事件及其间的相互联系,就分离出一部分进行概括,于是有了物质等概念用以把刹那刹那的心念活动连贯起来,但根本上说,这是在人的认识能力不够的条件下形成的片段的认识,因而在解释某些现象时这种概念体系会出现矛盾和漏洞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上述哲学背景下就很容易理解量子力学了。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有三个微观事件:1,电子枪的一次发射;2,中间的隔板上没有事件发生;3,感光屏的某一点上有一次碰撞。把三个事件联在一起就勾勒出一个图景,电子由电子枪发射,穿过双缝,打在感光屏上。为了进一步把三者定量的勾勒在一起,就要假定电子遵循一套波函数的规则在活动。其实不仅波函数是不可测量的纯理论构造,连这三个事件中间确有一个电子从电子枪运动到感光屏这一点也是一个纯理论的构造。物理事实仅仅是三次事件而已,粒子和波都是理论构造。真正的图景只有一个,就是一次次相续的事件,一般称之为物理事件,本质上是阿赖耶识的心念了别。
   由于概念体系固有的僵化性,使得在面对量子现象时,用一种概念全面的解释所有现象为不可能,于是只能用波和粒子两个概念分别解释一部分,用二者合起来近似的凑出一个事件的原貌。波和粒子都只是为了用概念思维说明现象而创造出的理论工具,二者都不是真实的存在。作为工具,只应该要求它们能满意的说明量子现象,不应该把它们看成实有。量子力学遇到的问题都源于将二者看成实有。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使用了电子枪,隔板,感光屏等概念,而在彻底的唯了别的观点下,则这些也都是没有的,一切宏观事物只是从大量的事件概括综合而成的纯粹假设,并没有实体可得。从宏观到微观,一切现象只是刹那刹那的了别,实体是根本没有的。
   抽掉粒子和波的实有性之后,量子力学还剩下些什么呢?它已不再是“物理”学,因为其中无物可言。量子力学本质上成了一种算法体系,一种可以根据一些现象预测出另一些现象的算法。其中仍然有粒子和波的概念,但只是算法中使用到的一种符号和工具而已。
   波尔提出互补原理其实就是把波和粒子作为纯理论工具使用的,他说:“在量子尺度上,一些经典概念的任何确定应用将排除另一些概念的同时应用,而这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种条件下却是阐明现象所同样不可缺少的。”“从量子尺度看,任何客体最一般的物理性质都必须用成对的互补变量来表示,其中每个变量仅仅以相应地减少另一变量的确定程度为代价才能成为比较确定的。”如果不把概念和变量看成非实在的描述工具,则上面这些话是很难理解的,但这一点哥本哈根学派却并没有明确指出,而为什么这样作的原因则更没有涉及。

           
运动与静止

   只要有实有观存在则总会产生一些矛盾,量子力学只是将问题比较鲜明的揭示出来而已,即使没有量子力学,矛盾也是存在的。在量子力学中矛盾显示为波粒二象性和波包坍缩,而在经典力学中则显示为运动与静止的问题。
   运动与静止是再平常不过的概念了,但深入的分析却会发现,要想对此给出一个恰当的理论说明是不可能的。牛顿时代,贝克莱主教对微积分的攻击涉及到这个问题,黑格尔讨论过这些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中也讨论过运动的问题,他说,“物体运动意味着在同一时刻物体既在一处又不在一处”,他使用了一些辩证法的技巧而回避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如果再向远推,那么古希腊时代著名的芝诺悖论——飞矢不动等命题,所涉及的也是运动与静止的问题。
   在唯了别的图景中,动与静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动与静存在的前提是物体的存在,要先肯定物体的存在然后才谈得上物体处于运动或静止状态,而唯了别的图景中没有物体,所以也没有运动和静止。运动和静止只是描述现象所使用的工具,象波粒二象一样,动静二象也是不可能统一成一体的,所以它们是对立的,但在解释物理现象时二者又都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同时使用,所以它们又是互补的。 
   对飞矢不动问题可以这样认识。一连串事件在相续的发生,要解释这些事件,出于与粒子和波同样的原因,人们在潜意识中不自觉的构造了飞矢和飞矢的运动这两种象,把这两种象合起来能够满意解释大量事件,于是人们以为真的有飞矢和飞矢的运动了。但是,这两种象的联合只能是粗略的,当企图把它们完全统一成一体时就会出现矛盾,这就产生了芝诺悖论。只要不执着于实有飞矢和飞矢的运动,则芝诺悖论本是戏论。

          
EPR实验粉碎虚空

   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实验可简述如下。假设两个电子A和B由同一源中产生又同时发射出来,它们以同一线路但沿相反方向运动,同时假定整个系统没有自旋,则两个电子在任何直线上的自旋分量相加等于零,自旋角动量守恒。这有两种情况,要么是粒子A自旋+1/2粒子B自旋-1/2,要么是粒子B自旋+1/2粒子A自旋-1/2。根据量子力学,表达整个两电子系统的波函数不能完备的描述两电子中的任何一个,不能由波函数确切的知道电子A是否自旋+1/2或-1/2,对电子B也是如此。当对其中一个电子进行测量时,波函数发生坍缩,另一个电子的量子数也确定了,这一作用是超距的,可以大于光速。以后的实验表明,粒子间的纠结是存在的。
   这种超光速作用的存在表明,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还存在深刻的矛盾,因而发展物理学基础理论的突破口也就在这里。按照唯了别的观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我们的时空观。如果说波粒二象性启示我们必须放弃对物质实有的执着,那么,EPR实验则启示我们必须放弃对时空的执着。在牛顿力学中,时空是坚硬的,在相对论中,时空是可以伸缩和弯曲的,
   而从唯了别的观点看,柔软的时空观毕竟还是一种时空实有观,仍然是不究竟的。时空概念也正如粒子和电子的概念一样,是为了解释刹那刹那的了别而引入的一个概念,是本来没有而人为加上去的,引入它的意义仅仅在于解释现象的方便。时空概念的实质也是在反映相续的了别间的某种关系,了别本身不仅不是物与物的相互作用,而且也不是在一定时空下发生的事件。人们习惯于在一定的时空概念的框架下认识世界,而这样认识到的世界必然是被扭曲了的,了别的真实相上没有时空概念的安立之处,所谓粉碎虚空所描述的就是实证此真实相的境界。
   所谓粉碎虚空并非用爆炸粉碎外界的虚空,因为若有虚空可碎则仍属不究竟,虚空粉碎是由实修冲破无明,而舍弃无始来念念随转的执取相。在开悟前的一刹那是以凡人的有执取的观点来认识世界的,天地万物,时空结构俨然都是真实的,后一刹那在认识上来了一次彻底的翻转,不是概念上的翻转,而是破俱生我法执而产生的根本翻转,人不再戴着有时空、有万物、有动静、有种种执取的眼镜来看世界,真实相豁然显现,此之谓虚空粉碎。究其实,粉碎的不是真实的虚空,而是本来没有而错误的执为实有的那个虚空相。
   物理学的目的不是亲证实相,仅仅是要利用概念工具来解释更多的现象。关于实相的认识对这一目的来说也是有价值的,因为用更接近实相的概念代替不究竟的概念必然会推动科学向前迈进一步。
   物质和时空概念都是用于描述了别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工具,了别间有如是之关系,对它进行执取则产生物质和时空概念。所以,很自然的,应该放弃时空观而以了别间的关系来组织理论,把时空还原为了别间关系的某种模式。了别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要比现有的时空观所描述的更为丰富,故时空不仅可以是可伸缩和弯曲的,而且可能是高维的、复合的(多个三维空间平行存在)、超连接的(多个空间连成超文本式的网状结构)以及更复杂的乃至不能用空间概念想象的结构。以相对论为代表的经典时空观和量子力学可望在这个全新的图景下得到统一。
   显然,了别间的关系可以用某种形式的矩阵来表达,时空结构和物理规律与某种对称变换相联系。

        
附录:唯了别学的几个概念
   生灭
   在大乘唯识学中,有为法的生灭是生灭同时中无住相的,《成唯识论》说:“有为法灭,灭不待因,灭若待因,便非灭故”。故生灭其实只是一相,因为生灭之所以成为二相正是被住相分开的,常人认为有住相,住有开始和结束,因而有生有灭,如果没有住相,则生的同时也就是灭,则生灭本来就是同时发生的一件事。所以,准确的说,没有一般理解的生灭,只有生灭同时亦生亦灭非生非灭的一相。此生灭一相的本质就是事件,就是了别。事件、生灭和了别是从不同角度说同一个东西。
   种子
   事件分为两种,显著的和隐性的。显著的事件如电子打在感光屏上,隐性的如电子穿过了隔板而没有打在上面,这两种情况下同样有一个事件发生了,或者说同样发生了波包坍缩,或者说同样发生了别。这只是隐性事件的一例,实际存在的隐性事件应该比显著事件更多,并且不仅局限于物理过程。对相续的显著事件进行执取而产生了物质的概念,对相续的隐性事件进行执取,并用一个名词加以概括,则产生了种子的概念。
   识体
   将种种事件总括为了别,再执取了别的背后有个能了别的主体,这就是识体。此能了别的主体也正如所了别的物质实体一样,是为了解释刹那刹那的生灭现象而安立的一个概念,本质上也是由实有观产生的妄执,其自性是了不可得的。
   了别
   若执事物为实有,则可称为相互作用或事件;若执识体为实有,则可称为了别。了别的实相不是概念思维所及的,当我们要理解了别这个概念时,在头脑中所成的相只能是一些象尘埃一样,微细、间断、刹那生灭的东西,而这些了别之间又存在种种相互关联,是相依而起的。这幅图景较执万物为实有的图景要好,也比犹有识体存在的图景更接近于真实,但本质上它依然不是了别的真实相,而仅是一种思维的建构。了别概念虽非了别之实相,但它有揭示出实有概念错误的作用,故它本身虽也是执取却有破除执取的功能。
   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以量子力学为例,则粒子和波都属遍计所执性,是本来不存在而妄计为存在,只有概念,全无实体。此即中观派所破斥的自性。
   粗略的说,刹那刹那的事件或了别属依他起性,细说,则事件概念的背后有物质实有观念随转,了别概念的背后有识体观念随转,即便泯除识体之相还仍有了别之相,都非依他起的真实相,广说乃至一切言说概念所及都非依他起的真实相。依他起的真实相究竟为何,唯有亲证。中观学派称依他起为缘起。
   事件间何以会有关联性呢?一般以物质和规律等概念解释,在唯了别的指导下也可建立另外一套概念表达之,但所有这些概念都属遍计所执,只有实用价值而不是真实,且能障蔽真实。只有消除这些遍计所执,才能显发智慧亲证依他起的真实相,这就是圆成实性。此真实相中空去一切实有,故亦称空性。

  (作者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08-8-26 22:35: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说小乘接近佛陀的原意,并没有贬低大乘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小乘是比较接近原始佛教的。大乘多靠后人的领悟和阐发。要研修的话,小乘是不能跳过去的基本功。
2008-8-26 22:50:28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