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zhaowychina 于 2008-7-27 18:42 发表 
如果没有一个愚蠢的宋江而是一帮精的跟猴似的人在那闹,那结果怎么出,如果把水浒的结果定义为悲剧的话,就必须得有一个人把情节制造成悲剧,这个人就是宋江,开始把每个将演的多牛B啊,恨不得天上地下水里空气通吃,按黑社会来说 ...
其实宋江一点都不愚蠢,比如闹华山一节,宋江在处理宿元景的问题上表现得很出色。
至于宋江的悲剧,不知道有个比方是否恰当,我觉得有些类似于《投名状》里的庞青云。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宋江只想到自己有一支军队可以作为政治资本同朝廷谈判,却没想到一场剿灭方腊的行动后,他的政治资本用完了。所以才被杀了。
另外,还能表现宋江聪明的地方在于,宋江从没改变过精忠报国的念头。从他三番四次拒绝梁山的邀请来看,他本不打算走这一步。他想的是几年官司下来,还能回去谋个一官半职。但是,他最终是被逼无奈上了梁山。
上山后,宋江选择了在晁盖手下的沉寂。从第四十一回到第六十回,宋江从未提过招安。因此有时会被迷惑为什么宋江德转变那么快。其实,宋江没有在做强盗和官的问题上转变。他一直想做官。只是在晁盖的手下,他从不提此事。
晁盖一死,宋江的机会到了。就在第六十回的最后,可以说晁盖尸骨未寒,宋江便说想找卢俊义入伙。甚至在后来要把山寨的头把交椅让给卢,为什么?因为他看出有卢俊义这样的地方绅士做盟友,能抬高他的身价,他便有了同朝廷谈判的身份。
然后,一心等待招安的宋江,之所以决定同官府在家门口开战,也是为了捞足政治资本。只有让朝廷看清了他的实力,才有资格同朝廷谈判。
其实,有时想想,宋江选择招安未必是权宜之计。
方腊地处江南,既有长江天堑,又有肥沃的土地。同朝廷隔江抗礼,有他的条件。反观宋江,依托八百里水泊,防守尚且无忧,可是要长久占据梁山,总不是个出路。毕竟,梁山无法自给自足粮草,一切都需要从附近州县获得。梁山人马一出了八百里水泊,便少有优势。这在之后同方腊的战斗中完全暴露。而且齐鲁大地少有自然天险,无法像方腊那样高枕无忧。“东下齐城七十二”,在敌我都有可能。而且江南地大物博,进可攻,退可守。山东地方狭小,一旦被官兵堵在里面,背靠大海,覆灭的风险相当高。
因此,宋江选择招安并不愚蠢,相反,就当时的情况,他选了个中上签。 |
2008-7-28 22:0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