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pic

读书社会学

33
回复
3481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Post by glicoY.u
想请问一下楼主,社会学的就业方向是什么呢?我也在读社会学,迷茫中.........
我想回国当教师。
2007-2-28 12:48: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1)- -

Tag重要名词解释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他认为,我所说的初级群体,其特征是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它们在许多意义上都是初级的,但主要在与他们是形成个人社会性与社会理想的基础。在他看来,正式在初级群体中,个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属于社会,并且了解到人们具有的共同思想,从而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同时指出,在初级群体中不仅有和谐,也有竞争、倾轧和仇视。初级群体不依赖于大社会,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社会的精神。


2. 镜中我(库利)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 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胂蟮乃说呐卸稀?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3. 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韦伯)

价值相关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在通常情况下,研究者根据其所在社会中人们所持有的一般文化价值,选择经验中的某一部分题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特定时代的价值目标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探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价值中立性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即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研究机构的区分。


4. 科层制(韦伯)

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确切的说,是其中一种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


首先,韦伯对科层制管理机构的构成作了如下说明,他指出管理班子在最纯粹的类型中是由这样一些官员组成的:


他们人格上是自由的,并且仅仅服从、履行实际公务职责;


组成牢固的职务等级;


具有严格的职务权限;


根据合同,从而原则上是以自由选择为基础,并按照专业熟练程度进行职务聘任,严格说来,应当是通过来确定,并以文凭来鉴定其专业熟练程度;


具有以货币形式付给的固定薪金,多数人有退休保障金,薪金的多少按等级职位、责任大小以及身份尊卑的原则分档划开;


把自己的工作视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职业;


按照工龄长短、成绩大小或同时依据这两方面的条件,而不是按照上司的印象来决定一个人的升迁;


管理者并不因其所履行的职务而具有任何特权,他们也不应占有生产资料;


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


韦伯指出,纯粹科层制的、文牍式的管理,在精确性、稳固性、纪律性、严谨性和可信性上,以及在对一切对象的可计算性上,都可以达到技术上完善的程度。也就是说,科层制的管理按客观标准来看,在功能方面是严格合理的,它作为客观的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不带有任何个性化色彩,而仅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是一种只追求技术效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干扰的组织管理形式。


韦伯指出,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即技术与效益的原则,严格排除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但这不是说,这种纯粹技术统治不为其他的某种利益和目的服务,实际上,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总是服务于一定利益和目的的。


任何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都必然和不可避免的是科层制,这一点是韦伯一再坚持和强调的。在他看来,科层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要想使科层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进一步发挥功能,又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科层化。


5. 法理权威(韦伯)

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而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


韦伯认为,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


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并对各级机关建立牢固的监督制度;


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


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


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是有效的,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而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所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


韦伯指出,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科层制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6. 传统权威(韦伯)

在这种统治形式里,统治的维持是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他指出,这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在这里,统治者或主人是由传统的世袭制度决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并将这种权力不断传给自己的后代。这种统治具有很强的个人性质,统治者作为统治者,并不表示他是上司,而是人格意义上的主人。构成统治机构中管理班子的人员不是被视为官员,而是被看作人格上带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差役。被统治者不是作为同一社会组织中的成员,而是被视为统治者的奴仆,也就是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是一种主子与臣民的关系。


从,整个传统性统治的组织情况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


缺乏固定的组织全县,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


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它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身份,直接的对事情做出决定;


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源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


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力;


管理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


传统性统治所代表的是一种保守力量,他主张永远维持先王或上帝的神圣秩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任何改变
2007-2-28 12:49: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2)- -

Tag题目解答                                          
论述题:


1. 比较并评述结构功能论符号互动论在理论前提、方法论及研究取向上的不同特点

研究取向:结构功能论将个人行为视为组织、制度、结构制约下的必然产物,因而人成为被动者;而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组织、制度、结构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它们之所以影响人的行为,只是因为影响人们对所处情境的解释。行为最初是由个人控制、设计并赋予其意义的,人是主观能动的人。


理论前提及方法论:








方法论:结构功能论








方法论:符号互动论,核心是尊重经验世界的本来面目,回到经验世界中去,对社会现象作直接的、密切的考察,这种直接考察包括探索检查两种方式。尽力把经验世界作为主义中心,从被研究者的立场上来了解社会现象。


2. 试评结构功能分析的“AGIL框架及其理论功能(P.208)

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这就是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足的。


适应,是指系统必然同环境产生一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拥有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手段,或者说,系统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


达鹄,系统的目标是指某种期望状态。任何行动系统都具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整合,任何行动系统都由各个部分组成,为了使系统成为一个整体有效的发挥效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各个部分之间协调一致,不致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


维模,又叫潜在模式的维持。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即互动中止期间,原有的运行模式必须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能照常恢复互动关系。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在潜在状态的模式。


每个系统都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四个子系统,最一般的行动系统是通过下述四个子系统来满足其功能需求的:


行为有机体的生物特性决定着系统适应问题的性质,并为满足适求性功能需求提供基本能量。


人格系统包括个体的动机、欲望和目标,行动系统的达鹄要求的满足正是在聚合和调节个体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的。


社会系统是由各个行动单位通过制度化关系连接而成的,因此满足着行动系统的整合要求。


文化系统中所包含和保存的价值规范为整个行动系统提供着基本模式,从而实现了维模功能。


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系统,因而也面临着同样四项必须满足的的功能要求。而且,当这一子系统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也会分化出相互区别和相对独立的更低层次的子系统。尽管分析的层次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对各个系统层次的具体解释也可以有巨大差异,但AGIL却可以作为适用于各个层次行动系统的功能分析框架。


3. 阐述默顿功能分析范式的要点并说明这一范式是如何完善功能分析方法的(P.222)

要点:


重点:制度化行动模式(结构)的客观后果。


充分认识,后果多样性,注意,出乎意料的潜在后果。


结合时间因素,根据特定后果与相应系统间关系,进行功能评价。即确定功能性质,通过反功能考察社会问题、变迁现象。


界定,后果涉及的,系统范围、群体范围。


不同类型社会中,功能替代的可能性。通过对结构制约因素考察来解释。


完善:


提出新概念、新的观察角度,使传统变为可用来指导研究的概念范畴体系。


改变功能主义的基本性质。改变以论证系统稳定、秩序、均衡、整合为目的。新的,指导经验研究的工具,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客观后果进行功能认识、作出功能评价。


4. 试评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要点

5. 概括并评析布劳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主题(P.336)(怎么答?太多了)

6. 评析社会交换论的利弊得失(P.275)

霍曼斯:理论缺陷(不一定要答)


心理还原主义:将一切社会行为,归结为简单的心理行为。认为人的行为,为了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的批评。但事实上,行动并非理性,由非理性的偏好和习惯决定。


同义反复的错误。基本概念相互定义,导致有些理论命题,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


霍曼斯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对整合的解释。在统一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培养出共同的信仰、传统及友谊,使得人们彼此行为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接受即赞同,导致社会肯定。随着互动次数的增多,就会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维持着社会的整合。


对权力的解释。最小利益原则。因不对等交换关系而出现。权力取决于提供报酬的能力。此说明只适用于初级群体,而不适用于正式的社会组织。


对地位的解释。社会交换的实质是平等、公正。给予别人得多,就会多取一些报酬。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它们付出的多少。地位的不平等也是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形成的。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没有跳出生物体经济人的圈子,他的理论主要适用于小群体的研究。尽管如此,霍曼斯微观社会学的历史意义不可低估。打破了功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理论观点上也有积极方面。如公正性期待等概念就是把公平交换和互惠的概念带入日常生活。对于解释人们之间的互动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7. 试析符号互动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P.318

意义: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体。


注重微观、人际互动研究,重视个人特殊条件。因此可寻找产生问题的个人或个别原因。


重视对社会现实生活考察,从生活经验得理论,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缺陷


过于强调主观因素、主观心理意识,忽视客观实际。强调已表现被认识的东西,忽视内在的规律性。


过于强调个别人因素,没有看到整体社会结构、制度的作用。


研究过于微观,只能研究个人或小群体,无法研究大规模社会现象。


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否认理性认识真实性,是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


8.比较并评析霍曼斯与布劳交换理论的异同(P277

理论目标。研究重点存在差别。霍曼斯,所有社会现象的解释都植根于心理学原理,过于极端。忽视了社会结构所具有的突生性质,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球普通出,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布劳,无论微观还是宏观,都发生着同样的交换过程,只是宏观中这些交换过程更加复杂。


A.从基本的交换现象中获得对社会结构形成过程的深入了解。


B.不断扩大研究领域,随时补充新的概念和原理,用以认识宏观社会交换网络。从而考察宏观交换过程。


社会交换:霍曼斯,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交换行为。布劳,交换,特定类型的交往。


A.社会交换,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一旦停止回报,交往关系中止。不期待他人回报的交往不是交换,交换概念比霍曼斯窄。


B.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活动,暴力胁迫下的行为不是交换行为。


基本交换过程:霍曼斯,集中分析抽象的交换原理。布劳,主义分析基本的交换过程,即社会交往发生、发展及其基本形态。


A.吸引与竞争。


B.分化。


C.整合和冲突。


宏观交换观点:霍曼斯,心理学原理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布劳,分析宏观过程,除了基本交换理论,增添新的概念。


A.共享价值观。为参与交换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使各方以同样的情境定义进入交换关系,人们从而预先掌握各种交换关系中社会公认的报酬期待、互惠标准、回报价值以及公平准则。


B.制度化,其核心是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涉及各个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


9.试评达伦多夫关于两种社会基本模式各自要素及理论假定的观点

什么使人类结合为社会问题上,认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建立在价值共享基础上的,形成了社会均衡模式。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均衡模式的典型代表。


达伦多夫将社会均衡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概括为:稳定、整合、功能协调和价值共享。


每个社会都是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诸要素构造体。


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整合良好的诸要素构造体。


社会的每一组成要素都具有维持社会系统的功能。


每个社会都以其成员的共享价值为基础。


社会均衡模式的核心概念是社会系统。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系统作为一个分析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把它作为分析社会的惟一和最终的参考框架则是错误的。因为在许多方面,他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二重层面: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等等。社会现象的这种辩证性质决定了社会学分析必须采用社会压制模式以补充社会均衡模式的不足。





什么使人类结合为社会问题上,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压制基础上的,形成了社会压制模式。


达伦多夫将社会压制模式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四个基本假定:


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现象。


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冲突,冲突现象可以加以疏导和控制,可以暂时被压制,但无法彻底消除。


社会中的每一要素都可能促进社会变迁,破坏社会整合。


每个社会都以其内部一部分成员压制其他成员为基础。


达伦多夫强调,压制模式并不比均衡模式更正确,之所以特别重视它是因为他对社会实体的那些经常遭到忽视的侧面——变迁、冲突、反功能和压制——给予极大关注。


10.阐述并比较科赛与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要点及区别(239249)(太多,如何总结)







11.社会交换论是如何看待社会、个人及互动关系的269287(太少)

社会交换理论,人与人的互动行为,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及因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12.试论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研究主题及其展开形式255(是否需要全部扩充?只答条行否?)

冲突团体形成的命题:强调性协调组合中,对立准团体的成员,除非受到被成为组织条件的经验变项的干预,都将把自己组织为具有外显利益的团体,因此而形成团体冲突。


组织条件分为:技术条件,必须的物质资料,领导者的人数,反映潜在利益的价值系统的团体章程的制订情况;政治条件,政治环境对自由联盟的容许程度;社会条件,由沟通工具决定的,成员相互接触的可能性,以及,吸收新成员的正常和正式的社会分配程序。


以角色利益的内化程序作为基本内容,的心理条件,也对利益团体的形成,发生重要影响。


团体冲突形式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在涉及到维持还是改变现状的问题时,常常处于相互冲突之中,形式是由被称为冲突条件的经验性变数决定的。


社会结构变迁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通过改变统治地位的占有者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种类、速度和深度取决于结构变迁条件的干预变数。


13.概述和评析社会交换论的理论预设、概念框架、研究主题及分析重点(社会交换论是否就是霍曼斯理论?还是要加上布劳?)








14.试述符号互动论所提供的理论视域并评析其意义与局限性

理论视域








意义: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简单的被动体。


注重微观的研究,重视人际互动的研究,重视每个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条件,可以寻找产生问题的个人或个别原因。


重视对社会显示生活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得出理论,有助于人们研究现实的、世纪的问题。


缺陷:


过于强调主观因素、主观心理意识,忽视客观实际。强调已表现被认识的东西,忽视内在的规律性。


过于强调个别人因素,没有看到整体社会结构、制度的作用。


研究过于微观,只能研究个人或小群体,无法研究大规模社会现象。


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否认理性认识真实性,是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
15.阐述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并举出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观点







16.试评实证社会学的理论预设T—207(什么是理论预设)







17.试析帕森斯的模式变量论及其理论功能203

模式变量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它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因此,通过这一理论,两个层次的现象——行动者的主观取向同社会系统的结构类型——沟通起来,这表明帕森斯的理论分析重点由社会行动转变到社会系统。


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即解决必然出现的五个问题,这五个方面可能的抉择被概括在五对范畴之中。这些可供抉择的五对范畴被帕森斯成为模式变量,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确定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且,由于行动总是在特定的系统之中发生,因此也可以把它们作为刻画系统的结构特征——制度化的角色关系——的基本变量。


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扩散性与专一性,情感性与中立性,先赋性与自获性,私利性与公益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过程中特定行动标准的适用范围。区分这对范畴的决定性因素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性标准是否受团体界限的影响。在这一抉择中如果选择了普遍性,意味着行动者在同其他任何人的互动中都遵循同样的规范性标准;而选择特殊性则意味着行动者因人而异的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


扩散性与专一性。这一抉择设计到互动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宽窄和清晰程度。如果相互之间的义务是狭窄的并被明确限定,就意味着选择了专一性,其特征是提出要求的一方有证明这项要求的义务。相反,如果双方全部投入到互动关系之中,相互给予或取得的满足是广泛的和不受限定的,那么这类互动选择了扩散性一端,其特征是被要求一方有义务解释这一要求无法满足的理由。


情感性与中立性。这一抉择要解决的是互动关系中是否包含着感情因素。如果双方在互动中投入或获得了感情,则关系处于情感性一边,相反,如果互动双方以理智相对待,避免在相互关系中搀进感情因素,则关系处于中立性一边。


先赋性与自获性(或品质与成就)。这一抉择涉及到行动者之间作为相互对待基础的识别标准的性质。先赋性的识别标准着眼于对方是,即对方的先天品质及其身份背景;自获性标准主要根据对方做什么,即对方的表现和成就来识别和评价对方。


私利性与公益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中优先考虑的是哪一方的利益。私利性意味着将自身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而公益性则是将对方或整个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任何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都是上述五种抉择的某种组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行动者在特定的情景状况下,处理具体的人际关系时可以临时或随意的作出这些抉择。帕森斯认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包含的模式变量组合是既成的和稳定的,它是由社会文化中价值规范预先规定好的。模式变量的某种组合不是在个体行动者偶然的随意抉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价值规范的制度化结晶。正是这种制度化的价值规范支撑着社会关系结构。行动者在进入某种社会关系时,不仅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关系结构,而且必须预先通过社会化过程将价值规范内画在蝉的人格系统中,即了解各色角色关系中社会文化对五对变量所作的抉择,以便根据具体情景随时调整自己的主观取向。只有符合规范取向的行动,才能保持互动关系的平衡,使互动过程得以持续进行,使行动者顺利的达到目标。由此可见,模式变量是规范取向在互动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模式变量是描述公社而后者类型的具体变量,是对滕尼斯类型学的发展与深化。


五种抉择的组合构成了所有可能的社会关系。这五对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任意五种抉择的自由组合都可以构成某种独特的关系类型。与公社社会相对应的不过是32种不同的关系类型中的两个极端类型。模式变量还可以分析处于这两个极端类型之间的所有复杂的结构类型。


帕森斯认为模式变量也为文化层次和人格层次上的分析和比较提供了分类学依据。在文化层次上,可以用模式变量对不同社会的价值取向作出分析,为跨文化比较提供了基础,在人格层次上,它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需求倾向,从而推动对各种人格类型的研究。


此外,模式变量还发挥了推动帕森斯理论发展的独特作用。


18.评述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分歧T—219

社会唯名论,个人存在的真实性,社会不具有真实性、实在性。社会学研究应从了解个人的动机、目的、意识及行动入手。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独立于并且决定个人的动机、意识和行动。


社会唯名论的错误在与只承认构成要素的真实性,否定综合体的真实性。正确观点是同时承认个人与社会的真实性。综合体与集合体的区别在与,集合体是无关要素的简单堆砌,综合体,各个要素的统一,相互联系成一整体。社会,具有将个人联系起来的特定形式,真实存在的综合体。


社会唯实论错误在于,简单的认为社会是不依赖于个人而且决定着个人的独立实体,过分夸大了社会的独立性和既存性,没有看到社会对个人的依赖性和社会的生成性。个人是社会生活的整体。个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通过个人的相互作用,人们才构成了真实的关系,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形式。社会不是定型的,是个人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复制、重塑和改造的持续生成的实体。


19.结构功能论是如何看待社会、个人及其互动关系的T—277

对社会进行功能分析的首要任务是解释分别满足四项功能需求的四类制度性结构的基本特征。满足这一功能要求的是经济制度,通过生产、分配将自然资源转化称满足成员需求的产品;承担达鹄功能的制度是整体,将社会中人力、物力组织起来,集中于目标的实现;整合功能,法律制度和宗教制度的某些部分,对社会中出现的冲突加以调整以维护社会团结,承担维模功能的是家庭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宗教制度的某些部分,他保存和传递基本价值规范,从而使互动模式得以维持。


揭示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果某个子系统的输出恰恰满足了其他子系统的需要,而且他本身的需要又能通过其他子系统的输出得到满足,就意味着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对流使边界关系。不同子系统输出的一般交换媒介不同。适应功能子系统输出货币,大护功能子系统输出权力,整合功能子系统输出影响和赞同,维模功能子系统输出价值承担和声望。








20.择要区分社会学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概念的几种不同界定,并评述由此导致的理论视野及研究取向的歧异







21.试阐述并评价西方理论社会学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传统的分歧及其各自得失







22.社会交换论是如何阐释群体结构和权力的生成的P281

在布劳看来,表现为群体成员交换地位分化的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可以根据一般性报酬的不同而进行类型划分。


布劳把资源的提供者可能得到的报酬概括为四类一般性报酬的形式,根据它们所具有的价值从小到大排列为:金钱、社会赞同、尊敬和依从。


布劳认为,大部分社会关系中,金钱都不适宜作为报酬,它的价值也最小,社会赞同可以作为一种适宜的报酬,但它不具有很高的价值,是社会地位差别不大的成员之间采取的一种报酬形式,最能体现结构分化的报酬形式是尊敬和依从,它们是具有最高价值的报酬。


根据报酬的类型,布劳阐述了结构分化的几种模式。


由于依从是一种具有极高价值的报酬,因此人们一般不会轻易的用依从同对方交换。只有在交换地位的分化达到比较悬殊的程度时,才会出现以依从作为回报形式的分化模式。也就是说,一个人以何种报酬形式进行交换,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主观动机,而是往往受到结构条件的制约。


人们在接受特定资源时,如果具备了下述条件,一般是不会以依从作为回报:


人们可以用某种形式的服务作为回报手段。


人们可以选择其他报酬形式


人们可以使用某种强制性手段迫使对方提供资源


人们可以找到其他资源提供者或替代资源,而不依赖于特定的提供者或特定资源。


在上述情况下,人们的回报形式往往是赞同或尊敬,从而使交换关系出现赞同网络的分化模式或声威等级的分化模式。相反,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人们就只能以依从作为回报,资源提供者因此而获得权力,交换关系中随之出现权力等级的分化模式。


因此,资源地位或娟和地位的分化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权力的分化,形成群体的权力结构。在权力结构中,全体成员的交换地位表现为权力地位。


23.试论韦伯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所贯彻的方法论原则P118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出色的运用了比较方法,在该项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具体分析之前,根据历史上各大宗教特点进行了分类。按照对待世界的方式,分为入世的和出世的;根据宗教行为的特点,分为禁欲的和神秘的。


入世禁欲主义:尘世的劳动,人的天职,努力而勤勉的工作,获救和赎罪的手段。信教。


出世禁欲主义:把一切世俗生活看作不具有道德意义上善的代表。天主教。


入世神秘主义:遵从某种圣统,要求顺应世俗,但带有悲观论和宿命论的色彩。儒教。


出世神秘主义:弃世厌俗,沉于冥想。佛教。


根据神秘和禁欲这两种不同形式,将欧洲和亚洲宗教的不同特征进行对照,建立各种宗教的理想类型。当然,区分法不是绝对的。有各种成分的杂和。


24.试述结构功能论的基本假设并评价其贡献与阙失T—273

25.试述韦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主题及其理论视域T—252

研究主体是欧美独具的普遍合理化趋势。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出发,在社会行动层次上将资本主义定义为:在特定经济伦理驱动下的社会中心印度三的结果、组织方式或社会形成物。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是普遍形式合理化趋势的重要方面。


理论视域:








26.试述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及其理论视野P109

韦伯从理想类型的思想出发,对社会行动进行了区分。他将社会行动分为以下四种:


目的合理的行动。这种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以最为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


价值合理的行动。他表现为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所持的自觉信仰,无论这种价值是表现在伦理上、美学上、宗教上还是表现在其他方面。这种行动并不考虑有无现实的成效。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由于现实的感情冲动和感情状态而引起的行动。


传统的行动。即通过习惯而进行的行动。


按照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定义,上述后两种行动(传统的行动和情感的行动)严格说来,都不属于社会行动,因为在他们中间并不包含行动者明确的主观意义。因此,从合理性这个角度看,传统的行动和情感的行动都不属于合理的行动,只有价值合理的和目的合理的行动才属于合理的行动,也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行动。不过,从韦伯理想类型的方法论来看,传统的和情感的行动,它可以被看作是理想类型中的合理行动的偏差,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获得其自身意义。而且,它们虽然总的来说表现为不合理性,但其中也往往包含着过渡到价值合理的或目的合理的行动的因素。


韦伯还具体分析说明了以上几种行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细微区别。他先谈到情感的行动和价值合理的行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韦伯看来,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无论对于前者还是后者,行动的意义不在于达到某种具体的目标或获得某种实际的效果,而主要在于行动过程之本身。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与,情感的行动并不表现为坚定的、始终如一的为实现或接近某种最高价值而努力,而往往表现为意识的、冲动性的情绪发泄。相反,价值合理的行动则强调行动的绝对立场和最高价值,并坚定不移的、有计划的把达到这种价值公设作为行动的取向。


关于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纯价值合理的行动,他并不考虑通过行动来实现可以预见的结果,而仅仅处于对义务、尊严、美、宗教谕令、虔诚等等的信仰。反之,目的合理的行动则表现为以对行动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的思考作为取向,不断的对各种可能的目的、与实现目的的相应手段、措施以及行动的结果进行理智上的权衡。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合理的行动与目的合理的行动往往处于复杂多样的联系之中。然而,韦伯认为,尽管如此,两者的区别还是明显的。因为从目的合理性的角度看,价值合理性永远总是不合理的。而且,他越是把行动的目的上升为某种永恒的绝对价值,越是不反思行动的结果,它便越是远离目的的合理性。可见,两者的区别在于,在目的合理的行动那里,目标是可变的,同时,把主要经理集中在对有效手段的选择上。而价值合理性则总是使行动向着某种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目标。


总之,在韦伯看来,现实中的社会行动是极为复杂的,很少只表现为某种单一的形式,而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的混合。所以说,现实中的行动只是近似的与上述四种纯粹类型相符。他同时指出,任何分类法都不能穷尽现实中的社会行动。


27.试述韦伯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及其宏观历史研究之间的逻辑环节T—233(只有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没有逻辑环节)





28.试评韦伯宗教社会学的基本思想P119(是否就是新教理论?)

天职观念,即某种由上帝安排的任务,成为新教的核心内容。他抛弃了原来天主教那种禁欲主义的修行而超越尘世的空洞劝解和训令,而把个人在尘世中完成所赋予他的义务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天职。


在韦伯看来,新教在客观上为证明世俗活动具有道德意义起了作用,导致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萌芽和发展。为了进一步考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韦伯还分析了新教的其他分支,特别是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伦理。


整个加尔文教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它的命定说,这种教义宣称,一个人甚至在他出生前就已被上帝判决了他的来世命运。而且,作为尘世中的人,他无法获得对上帝这种判决的了解,因为采取任何世俗的手段都无法窥知天意。这样,人与上帝、尘世与天国之间便存在着一到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种教义的逻辑结论便是,季度徒在尘世中的活动,包括为日常服务的职业劳动,都只是为了遵从上帝的戒律,完成上帝的旨意。于是,紧张的从事世俗活动,争取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便成为建立获救信心的惟一手段。


在韦伯看来,加尔文教就是这样为人的世俗活动的意义找到了答案,他使全部的世俗生活彻底的合理化了。加尔文教作为宗教教派,使尘世活动(主要是职业劳动)具有了某种宗教上的合理性和崇高意义,即世俗的日常工作被视为荣耀上帝的行为。这种在宗教意义上世俗生活的合理化,使得加尔文教具有独特的禁欲主义倾向,具有必然性。它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参加世事,勤勉的从事职业劳动,另一方面表现为最大限度的节俭,抵制一切享乐性消费,认为积累财富的勤俭在道德上是无可指责的,骄奢纵欲是有罪的。


韦伯接着指出,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倾向是独特的,表现在它与天主教的禁欲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把禁欲限制在寺庙里,而加尔文教的禁欲生活却是在尘世中、在世俗的各种机构中度过的,因而是一种入世禁欲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种入世禁欲主义使宗教世俗化了。


加尔文教一方面是使全部的世俗生活升华为高度的宗教意识,另一方面,这种宗教意识又带有强烈的入世倾向。无论如何,在韦伯看来,这客观上都给世俗生活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加尔文教中的劳动天职观念、职业成功意识、节俭致富倾向等等都是这方面的表现。而这一切又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亲和力。


经过分析,韦伯指出,在作为新教重要教派的加尔文教的教义内容和宗教实践中,包含了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因素,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及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并初步建立其宗教观念与一定的经济伦理、社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韦伯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按照社会的经济状况解释一切,把宗教的起源、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归结为一定社会的经济状况,是一种错误的经济唯物主义。


29.结合自杀论的研究步骤论述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149 131(自杀论如何结合?)







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社会事实,独立的客观存在物。社会学能够而且必须以自然科学那种客观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反对主观内省法。


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是杜尔克姆的社会观在方法论领域的应用。体现: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必须把基于个体层次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排除。


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和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社会学两个不同但又必需的研究方法。


30.试述韦伯合理性思想及其在社会学历史研究领域中的运用P105(未曾找到。是否合理性行为处?即T—244







31.试评杜尔克姆的《自杀论》在实证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T—270

里程碑式地位。不仅在经验层次上验证、深化、发展了他的社会学基本理论,因为研究体现了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在发展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获得实质性突破。


孔德,第一个提出实证研究,未能实施。自杀研究是证明孔德思想的开拓性尝试。把建立理论同经验分析结合起来,是社会学史上第一个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比较、计算来确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为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研究表明,在社会现象研究领域,建立实证科学理论是可能的。


在方法上,自觉运用了他所确立的假设预测检验的研究步骤,将定量分析引进社会学研究,从而推动了现代社会统计方法的发展。


尚有可切磋之处:


自杀理论的核心概念——规范与整合——缺乏明确界定。对此概念缺乏准确阐述,对区别也相互关系也全嘎论述,可能导致操作上的随意性和相互混淆。


溯源分类法以现行的理论概括为分类依据,使得市政资料在类型归属上依赖于它们与多个理论命题的一致性,从而降低乃至取消了实证资料对理论命题的检验作用。


自杀理论从总体上看不具有证伪性。从实证科学立场看,不具证伪性的理论其科学性也要大打折扣
2007-2-28 12:51: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3)- -

                                       
14. 简述韦伯的合理性思想(T—243

合理性活动,包括价值合理性活动和目标合理性活动。价值合理性活动是行动者自觉根据某种价值信仰和理想确定行动取向,体现了主体理性。目标合理性行动中,不仅最终目标是经过理性选择的,而且对手段的比较权衡也是理性选择的。


15. 简述韦伯在社会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P.123)

韦伯,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二战后,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与日俱增。西德,韦伯热。帕森斯在30-40年代,翻译韦伯作品至美国,扩大其影响。


地位及作用不可忽视。独特的方法论原则、权威类型、科层制研究、宗教社会学。


其社会学理论,未能完全避免错误和不足。


16. 简述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P191

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将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


在研究方向上,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


在研究主题上,致力于回答最基本的问题:一个社会为维持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如何得到满足?


统一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


17. 简述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P.197)

社会行动理论,回答社会秩序为何可能。


行动概念:最基本特征,意志性和目的导向。


对以往理论的批评和综合。状态背景、规范取向,影响行动的同等重要,独立因素。价值规范,指导和调节选择自由,状态背景提供机会或障碍。一致性的价值规范,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


18. 简述帕森斯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P.198)

实证主义:行动同环境相联系。自然科学式研究,可能。忽视规范取向。


功利主义:古典经济学。讨论特定行动目标和手段关系。特征:最小代价、最大利益,经济人的理性行动。只能判断次级目标或手段型目标,无法判断最终目标。行动的目标导向和选择自由,被接受。


实证主义:排除行动者主观过程,强调情境状态。


理想主义:过于强调价值规范。否认自然科学式研究。强调文化价值和主体意志。忽视状态要素的影响。


19. 简述霍曼斯交换论的基本命题(P.271)

成功命题: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相应报酬,越可能重复。涉及行为和奖赏的次数。


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预测将来或目前可能发生的事情。


价值命题:后果越有价值,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行动和价值间关系。


剥夺与满足命题: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报酬追加部分的价值越小。行动次数和行动价值。


攻击与赞同命题:没有得到预期报酬或遭到没有预料攻击,愤怒,攻击性行为。超过期待值,没得到预期的惩罚,高兴,行为结果价值增大。报酬期待须与实际报酬一致。


理性命题:社会行为,理性行为。中心内容,价值选择。


20. 简述布劳是如何运用交换过程来说明竞争、分化、整合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P.280)

竞争:交换各方,试图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资源不同,结局是资源优势人,顺利实现交换过程,优胜者。缺乏有效资源人,未能按照期望得到公平回报,失败者。


分化:竞争的每一步结果都特推动着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相对丰富社会资源、稀有资源的人,较高的交换地位,从多数人处得回报。可自由选择交换对象。其他成员,较低交换地位,不能自由选择。


整合:地位低的人,依从的好处大于拒绝的损失,高的人,资源与依从价值相当。遵循互惠和公平规范,形成对权力结构的集体赞同,确立权利结构合法性。


冲突:报酬结构与报酬期待结构不符,成员感觉,代价多于报酬,产生被剥夺意识,瓦解权威的集体赞同和统一规范,消弱成员相互控制,权威蜕变为强制性权力,导致上下级对立。


21. 简述布劳用交换论沟通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理论尝试(P.284)——P286

布劳主张在分析宏观过程时,增添新的概念。最重要的:共享价值观和制度化。


共享价值观。作为一套为参与交换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使各方能够以同样的情境定义进入交换关系。由于共享价值观提供了一致性的文化背景,减少了宏观交往过程中的隔阂、误会等不确定因素,从而促进和调节着宏观层次上的交换过程。


制度化。其核心是在共享价值观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涉及各个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


通过补充了共享价值观和制度化概念,将微观领域同宏观领域沟通起来。通过揭示这两个概念的内在矛盾,指出了宏观层次上社会过程的辩证性质。基本价值观总是包含着反对现行制度的成分,在制度确立的过程中也已经包含着制度毁灭的因素,价值观与现行制度的矛盾将导致社会冲突,因此推动着制度的变革。


布劳的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的追述了社会交换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和影响,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复杂的社会结构领域。


22. 简述默顿对功能分析法的批评要点(P.216)

功能统一性:社会系统各个部分在运行中,协调一致、相互促进。没有不可调节的持久冲突。()功能性质,在特定范围内,借助经验,确定。不确定界限,夸大功能,忽略社会冲突方面作用。


功能普遍性: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积极功能。()有些,减少系统适应或协调后果,有些毫不相干。需经验调查。


功能不可缺少性:一种文明类型中,任何风俗、观念和信仰,满足一些重要功能,在整体运行中,不可缺少。()不可缺少的功能需求、满足功能需求的特定文化项目不可缺少,两个问题。


上述,根本否定了,不平衡和冲突,否定社会变革可能性。


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没区别,只从主观动机考察问题。


23. 简述达伦多夫冲突论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命题(P.252)

基本概念:


权威和权威结构:权威:一定内容的命令,被既定个人执行,可能性。权威结构: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


强制性协调组合: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


利益、潜在利益与外显利益:利益:与一定社会地位相联系、对地位占有者行动趋向的,某种期待形式。潜在利益:社会地位所具有的期待形式,没有被地位占有者意识到,这种被期待的行为取向。外显利益:被意识到,将其化为自己行动目标的,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价值取向。


准团体与利益团体:准团体: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占有相同地位,拥有相同潜在利益的,人群集合,具有共同特质。利益团体:成员明确意识与权威地位联系的利益、组织化程序结合、明确的组织结构、自己的目标、宗旨和行动纲领。


理论命题:


冲突团体形成的命题: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对立准团体成员,除非受到经验变项(组织条件)的干预,把自己组织为,具有外显利益的团体,形成团体冲突。


团体冲突形式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涉及到维持或改变现状问题,经常处在相互冲突中。形式由,称为冲突条件的经验性变数决定。


社会结构变迁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通过改变统治地位的占有者,导致社会结构变迁。种类、速度和深度,取决于,被称为结构变迁条件的干预变数。


24. 简述科赛冲突功能论的基本思想(P.247)

区分了正功能和反功能。看冲突的问题和社会结构。表面性问题,维护结构,围绕价值核心,威胁社会群体。发生冲突的社会结构,也可作为区分的尺度。


正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社会心理功能。反功能;分裂性功能。


一般特征:社会冲突有用性。批评功能主义忽视冲突,批评冲突理论忽视正功能。


25. 简述戈夫曼戏剧论的要点(P.310)

印象管理:制造情境定义的过程。


为实现印象管理,需要运用手段、工具来装点门面。


表演有前台后台之分。


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配合。


根据表演者目的不同,误解的表演和神秘的表演。


自我概念分为:表现出来的自我和强加的自我。


自我如不能让人信服,互动过程可能被破坏。


互动双方对维持相互身份共同承担责任。


26. 简述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学说(P.51)

社会发展不可逆转。


社会进步不是直线,是发散再发散的方式。


未开化民族、文明沐足,不是同一形式不同阶段,而是平面进化的分散再分散的群体。


27. 简述孔德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P.27)(P.43)

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和为之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努力,无疑是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自然,孔德所要建设的社会学是按照他的实证主义思想设计的,远不是马克思主义上的科学的社会学,同时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所受的思想传统影响,孔德提出的社会学仍然比较抽象。


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对他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近日的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作为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先驱或创始人得到了重视。


28. 简述托马斯情景界定思想及其对符号互动论的影响(P.297)

29. 简述库利镜中我思想及其理论启示(P.296)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 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乘坐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理论启示:


30. 简述冲突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P.227)

① 20世纪以前的冲突论思想。马克思和韦伯被认为是这一理论的直接先驱。


A 马克思:经济组织决定所有其他社会组织、每个经济组织内都含有阶级冲突的成分、无产阶级因受压迫逐渐产生共同的阶级意识,以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


B 韦伯:认为人都享有自我利益,社会共同利益建立在个人自我利益基础上。首先,反对以经济基础作为决定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惟一条件。其次,对社会阶级作了更加细致和具体的分析,三位一体。另外,韦伯不承认未来的人类社会可以进化到完美、无冲突、和谐的境地。


C 帕雷托:并不具有冲突论者通常具有的那种激进色彩。首先,面对社会矛盾,发展出归纳性的,自然主义的社会至随同是理论。其次,认为社会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变迁的动态过程。两种微观成分:心理状态和社会基本原理。规定着社会行为和社会过程。另外,社会统治是统治精英与非统治精英的循环。因此,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的保守性质。


② 20世纪前半期的冲突论思想。帕克、凡勃伦。


A 帕克:基础,人类谋求生存的斗争必然导致竞争、冲突和适应的过程。


B 凡勃伦:人性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个人的闲散好奇心,引起了科学技术变革,从而导致竞争、冲突、剥削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③60年代以来的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包括米尔斯、科赛、达伦多夫等。


31. 简述交换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P.269)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基础上,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堪称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32.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P305

33. 简述宏观社会结构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P.329

一个社会或社区中的社会关系模式作为他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或者叫做被解释物。


34. 简述功能论与冲突论在解释社会分层现象的分歧

35. 简述社会结构在结构功能论者与符号互动论者视野中的歧异P305

结构功能论者将社会视为一种结构或组织,认为人的行动就是这种结构或组织的产物,因此,宏观的社会结构或组织在决定人们的活动上发挥重大作用。符号互动论者主义的是人们行动的联系,认为社会结构或组织不过是一个框架。社会组织、制度、结构之所以影响人的行为,是因为它们影响了个人对情境的定义。


36. 简述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主要区别(T—204

实证主义包括以下概念:


实在的而非幻想的;


有用的而非无用的;


可靠的而非可疑的;


精确的而非含糊的;


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37. 简述符号互动论早期代表人物的思想(P.295)

a) 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b)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


c)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38. 简述社会冲突论的基本观点(T—281

代表激进的社会思潮,强调社会冲突在社会过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9. 简述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P269

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基础上,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看作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40.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41. 简述结构功能论的理论预设及研究主题T—272

研究主题: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的持续存在,必须满足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又是如何满足的?回答:任何社会都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它们之间具有相互支持的关系(功能),从而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生存。因而凡有利于系统生存的因素、机制、过程都得到强调。具有维持现存体制的保守色彩。


理论预设:


早期社会学家的影响。斯宾塞和孔德把社会视为具有独立生命的有机体。斯宾塞:社会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组成的系统。杜尔克姆,对社会整体性质的强调,对社会团结和整合的重视,对功能分析法的阐述。


英国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影响:马林诺夫斯基、布朗。马氏,文化现象根源于个人那些长期存在、经常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人们为满足特定需求而创造的。布朗,社会整体性,功能是文化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007-2-28 12:52: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4)- -

                                       
47. 功能分化(斯宾塞)

功能分化,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变得复杂,其社会各部分的功能也出现了自然进化的现象。


48. 冲突功能(齐美尔)

社会是冲突与合作者两种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相互合作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笔记冲突对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冲突使均衡破坏,但它能给社会带来更为及极有益的结果。


社会冲突对于群体和社会的整合具有积极功能。当一群体与外部发生冲突时,为了一致对外的需要,能促进群体内部的整合,使原有的内部矛盾得到解决。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各群体之间相互冲突,可以促进各群体之间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和一定界限。因而有利于保持整个系统各因素之间平衡,使社会产生一定分化和整合。社会是由相互交往互动的个人组成的。对于群体间的个人来说,冲突固然增加了人的异化,但同时通过冲突,又将个人连接在社会结网的网络之中。社会各部分之间和个人之间纵横交错的冲突,使各部分、个人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构成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是社会生活的精髓。


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冲突的发生和表现有利于矛盾的解决或环节敌对情况。在充满矛盾和敌对情绪的情况下,冲突有助于不同观点和情绪的宣泄。如果将任何冲突或反对形式都取消的话,那么一般的冲突就有可能计划称尖锐的敌对行为,造成社会的大分裂和接替。由于冲突是建立在人们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因而通过冲突的表现和解决,人们会建立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49. 公社与社会(滕尼斯)

滕尼斯以公社社会两个概念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在公社形式里,不管人们形式上怎样分隔,也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社会形式里,不管人们形式上怎样结合,也总是分离的。在前者那里,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在后者那里,它们的联系则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及一次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前者基于生活的统一性原则,后者基于自由与理智的思考。


公社的主要形式有:亲属,邻里,友谊。它们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


公社的主要现实形式是:家庭、乡村以及凭借和睦感情、伦理和宗教而建立起来的城市。


社会的形式是: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国家,整个市民经济社会和正在展开的工业社会。它们是基于常规、政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联系。


公社按其本质是有限的,聚结性程度高,呈密集型。社会按其本质是无限扩展的,聚结性程度低,呈复合型。在前者那里,整体的统一是有机的,在后者那里,整体的统一是机械的。


50. 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

也叫民族学方法论,是以干扰常规程序的方法,来对特定的亚文化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互动规则和程序,进行比较研究。


51.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70年代依赖,它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52.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1945,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基本特征:


研究层次上,通过强调系统范畴,将社会结构、社会整体,基本的分析单位,研究重点,社会。


研究方向;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


研究主题上,社会系统为维持其存在,那些基本条件必须满足?如何满足?


基本特征: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


53. 天职观

天职,世俗的活动是上帝安排的终身使命。包含对世俗活动的积极评价,即把完成尘世任务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排斥了尘世观道德观。是新教教派的核心教义。把世俗活动同灵魂获救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扭转了天主教出世、超然的宗教取向。


54. 社会冲突论T—281

代表激进的社会思潮,强调社会冲突在社会过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代表有美国的科赛、米尔斯和德国的达伦多夫。


55. 社会交换论T—290

以人际关系中交换现象为基本出发点,试图解释竞争、冲突、整合、权力等重大社会现象。


56. 社会唯名论T—219

坚持个人存在的真实性,社会不具有真实性、实在性,社会学研究应从了解个人的动机、目的、意识及行动入手。


57. 实证社会学P25

不仅在经验的方法上,而且在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上,以及在服务于人类的功能上,都应当仿效自然科学的社会学。


58. 命定论T—249

命定论即加尔文教涉及上帝判决及灵魂归宿的宗教学说。包含如下内容:


上帝已经作出最终判决,少数人被选中,大多数人被遗弃,灵魂归宿已经确定。


上帝判决不可更改,不会因人类美德或罪行而改变。


上帝的判决不可知。


世俗善行是选民的象征和证明。
2007-2-28 12:53: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5)- -

                                       
1. 简述杜尔克姆社会学方法原则的唯社会论特征P136

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思想与他的社会观是完全一致的,其基本精神就是认定,对社会事实的观察、解释和分析,必须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必须杜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这一方法论特点被称为唯社会论,与韦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形成鲜明对比。


2. 简述杜尔克姆自杀论的理论结构P149-P155 待查

社会基本性质决定自杀率。虽然组成自杀事件的个别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群体自杀率却受到基本社会事实的制约。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解释。社会整体具有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成员的结合状态以及伴随这种结合状态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情感。自杀率随社会基本性质的变动而起伏。


整合与规范。社会基本性质可分解为两个基本因素,社会整合和社会道德规范,是影响自杀率的基本原因。整合反映着群体成员与集体的联系方式和结合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内聚力。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支持作用。社会道德规范的实质是一种控制力,其作用是限制和控制社会成员的欲望、行为,帮助人们将多种欲望转化称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并规定了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对自杀率变动的解释。社会整合状态与社会道德规范共同影响着一个缁岬淖陨鼻阆颉K堑钠胶庾刺陨缁嶙陨鼻阆蛴凶哦糁频淖饔谩5倍叽τ谑识取⑽榷ㄗ刺缁嶙陨甭示痛υ谖榷ǖ牡退缴稀R坏┱嫌牍娣冻隽耸识确段В宦凼遣蛔慊故枪龋蓟嵋鹱陨甭噬仙R虼硕哦四犯菘赡芊⑾值姆鞘识鹊乃闹智榭觯妨⒘俗陨崩砺鄣乃母龌久狻S捎诠娣队胝险饬礁龈拍罹哂懈叨瘸橄笮愿爬ㄐ裕侨魏尾斡肷缁嵘畹母鋈硕疾坏貌皇芷溆跋斓纳缁崃α浚虼俗陨崩砺鄣乃母龌久饪梢越馐屯臣谱柿纤允镜淖陨甭实乃胁钜臁?


社会团结及其道德基础是杜尔克姆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因此把整合与规范作为解释社会自杀率的基本变量,实际上是在自杀研究中贯彻并验证了他的社会学基本理论。


3. 简述杜尔克姆在社会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P.158)

杜尔克姆,西方社会学形成时期,承上启下,开拓者。影响如下:


规定社会学研究对象,摆脱社会哲学和心理学,独立的学科地位。


规定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自杀现象,树立了应用的典范。推动实证研究。


阐述了功能分析方法,在宗教研究和社会分工研究中应用,开现代功能分析学派先河。


在社会整体层次上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唯社会论观点,形成一派。


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社会学的基础。


还在诸多领域进行,开拓性研究。


虽然仍有值得推敲之处,影响不容忽视和否定。


4. 简述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P.131)

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社会事实,独立的客观存在物。社会学能够而且必须以自然科学那种客观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反对主观内省法。


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是杜尔克姆的社会观在方法论领域的应用。体现: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必须把基于个体层次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排除。


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和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社会学两个不同但又必需的研究方法。


5. 举例说明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P130

唯社会论: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思想与他的社会观是完全一致的,其基本精神就是认定,对社会事实的观察、解释和分析,必须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必须杜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这一方法论特点被称为唯社会论,与韦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形成鲜明对比。


实证精神。杜尔克姆的基本哲学立场是实证主义,坚持,社会学与自然科学没有是指差别,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研究,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是相通的。他的社会学方法,实际上是根据社会对象的特点,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所作的改造和移植。这一努力影响了现代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并有力的推进了社会学走上数量化研究的道路。


6. 简述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P.85)

社会学主要任务,识别基本的社会交往形式。要阐明这些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这种纯粹形式的含义、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如何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由于社会的哪些形式特征和物质特征而产生和消失。

基本特点:


研究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交往形式。不考察这种形式的内容或总体现象,单纯考察它们的纯粹的形式。


形式不是一种独立的实体,不能没有内容单独存在。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着多种联系。纯粹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


7. 简述齐美尔对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影响(P.97)

虽然齐美尔没有创看作出完整的社会学体系,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研究很有深度。现代西方社会学许多理论观点,可以从中发现最早的阐述。如符号互动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方法,特别是社会冲突理论。


8. 简述韦伯的权威类型的思想T—237

传统权威。是从古代沿袭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中获得合法性的权威。人们服从的理由是历来如此。统治权威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具有等级制、世袭制色彩,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统治者通常可以终身享有权威,并可将其传给后代。形式传统权威不能违背传统,因此传统权威抵制改革,通常是一种保守力量。


感召权威。是建立在某种特殊的人格品质基础上的权威。这种人格品质是天赋的、超自然的、超人的、罕见的。感召权威是领袖和群众共同创造的。依赖于领袖个人的突出品质,往往是终身的。此外,感召权威不受任何规范约束,他的最大特征就是蔑视和拒绝传统秩序,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因此,他的出现往往伴随革命运动。感召权威的合法性受到经常性的考验,这就决定了他的动态性、过程性。因感召权威同领袖人格品质相联系,通常,感召权威只维持一代。领袖去世后,或转化为传统权威,或转化为法理权威。


法理权威。与法律至上的价值观相联系,建立在人们对理性规则的共同认可和普遍支持的基础上。法理权威的典型特征是非人格化。从行使权威的主体看,与特定个人没特殊联系,只与一定的权威地位相联系,因而其行使期限通常不是终身的或世袭的。法理权威的行使受到预先制定的各种规则和法律的限制,人们所服从的是抽象法规而非具体个人,法规称为最高权威,任何人不得破坏公认的法规。


韦伯的权威类型思想在政治社会学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为考察统治关系提供了内涵丰富的概念框架。


9. 简述韦伯的科层制思想(P.115)

科层制,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


首先,科层制管理机构构成,管理班子、最纯粹的类型:


人格、自由,仅仅服从、履行实际公务职责;


组成牢固的职务等级;


具有严格的职务权限;


原则上,以自由选择为基础,按照专业熟练程度,职务聘任。通过考试确定,以文凭鉴定专业熟练程度;


以货币形式付给的固定薪金,多数人有退休保障金,薪金的多少按等级职位、责任大小以及身份尊卑的原则分档划开;


把自己的工作视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职业;


按照工龄长短、成绩大小或同时依据这两方面的条件,而不是按照上司的印象来决定一个人的升迁;


管理者并不因其所履行的职务而具有任何特权,他们也不应占有生产资料;


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


纯粹科层制的、文牍式的管理,在对一切对象的可计算性上,可以达到技术上完善的程度。科层制的管理按客观标准,功能方面,严格合理,排除人格化因素,不带个性化色彩,仅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只追求技术效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干扰。


内部,奉行,形式合理,即技术与效益,排除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不是说,纯粹技术统治不为其他的某种利益和目的服务,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服务于一定利益和目的。


任何现代国家管理形式必然和不可避免是科层制,科层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同时,科层制中进一步发挥功能,又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科层化。


10. 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思想 概论 三位一体 T—240

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是个多元现象,即社会是以多种方法划分层次的。除经济地位外,至少还有两个社会地位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因此,韦伯确立了经济、声誉、权力三个分层标准。


经济。承认经济因素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社会地位叫做阶级,即阶级是一批在经济生活的状况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构成。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不同,不涉及人们在所有制中的地位,货币拥有量的差别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


声誉。由人们在特定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各种评价方式所确定的地位。影响的主要因素:出身门第、气质风度、生活方式等。同处一个声誉地位的人们之间具有同类意识


权力。任何社会都存在权力分层现象。现代社会中,合法权力依附于科层组织管理机构中的各个职权地位。可以根据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拥有权力的大小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权力地位群体。


从而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结构。


三个标准间的关系:


三个标准各自独立。所谓独立,是指用不同标准对同一群人进行划分,所得到的结果可能完全无关。


分层中轴。三个标准各自独立并不意味着它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重要程度总是相等的。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三个标准重要程度会发生变化,应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确定优先的分层标准。即确定分层中轴。


11. 简述韦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

在韦伯看来,社会学研究人的行动,是因为每个人都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行动之所以是有意义的,是因为某个或若干个行动者将其主观意义与其行动联系起来,不论这种行动表现为对某件事情的放弃或是对某件事情的忍受。韦伯还强调,这里所说的意义并非是指客观上正确的、或从形而上学意义上讲是真实的那种意思,而是指行动者主观的认为即社会学上的意义。在韦伯看来,社会行动之所以是可理解的,是因为个人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是可以理解的。


12. 简述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特点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也应当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理想类型便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它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明显的康德主义色彩,是康德哲学中关于人类先天认识形式的思想在社会学中的发挥。韦伯去掉了康德哲学中先验论的思想。韦伯所关心的不是认识范畴的先验来源,而是认识范畴作为概念工具的现实作用。


韦伯建立理想类型的思想动机之一,是为了避免当时流行的历史学派个别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在他看来,任何科学系统都不可能把现实中的所有个别现象都包括进去,因为科学本身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抽象。惯常使用的概念工具常常面临两种困境,即:或是由于概念过于宽泛,使其失掉现象的某种具体特征,或是由于概念过于狭窄,无法包容相关的现象,而他所致力建设的理想类型正是要摆脱上述困境。


理想类型具有如下特点:


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不同于经验事实;


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对繁多的经验进行整理后,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具有共性的或规律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典型的形式。


理想类型作为现实的某种变异形式,与现实本身保持有一定的距离。韦伯指出,现实中的行动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其过程与理想类型中的过程类似。


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13. 简述韦伯方法论中理解概念的含义及功能(P.105)

含义:


理解即可表现为理智上和逻辑上的即合理明晰的,又可表现为情感体验的和艺术感受的即移情明晰的。他认为,移情的再体验并不是对意义解释的绝对条件。相反,要使理解是合理的,就必须与理智上、逻辑上的解释结合起来。这正式韦伯与狄尔泰等人非理性主义的区别所在。韦伯认为,理解和解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恰恰相反,他们是相互关联、相互说明的。因此,必须把理解和解释联系起来考虑,理解是解释的前提,理解是能被解释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一种解释。反过来说也一样,解释也是一种理解。按韦伯自己的说法,即我们把对行动意义系列的理解视为对行动实际过程的一种解释。


这种理解方法在实际应用时遇到困难。在韦伯看来,理解应是建立在行动者对其行动意义或动机具有明确认识的前提上,这也是行动作为人的行动所具有的特点,然而,连韦伯自己也没意识到,在现实中,人们的行动往往并不是都被明确的赋予了某种意义的,行动者对其行动常常处于半意识的或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不解决这一矛盾,理解办法就面临困境。
2007-2-28 12:54: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6)- -

                                       
42. 权力精英(米尔斯)

在米尔斯看来,所谓权力是指在面临反对情况下能够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所谓权力精英是指那些处在能作出重要决定位置上的人。


米尔斯认为,美国是一个由权力精英支配的社会。作出重要决定的国家权力主要集中在企业领导人、政治家和军事领袖手里。


米尔斯认为,权力可以建立在财产之外的因素上,但权力精英却因其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维持一种持久的、战争性的经济。


权力精英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揭穿了流行于西方社会的神话,即所谓的平衡理论。米尔斯认为:


他抓住了到底谁在国会代表美国人民的问题。


米尔斯认为,我们的监督以及因此产生的平衡理论,至多只有在特殊历史阶段才适用。


43. 报酬类型(布劳)

在布劳看来,表现为群体成员交换地位分化的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可以根据一般性报酬的不同而进行类型划分。


布劳把资源的提供者可能得到的报酬概括为四类一般性报酬的形式,根据它们所具有的价值从小到大排列为:金钱、社会赞同、尊敬和依从。


布劳认为,大部分社会关系中,金钱都不适宜作为报酬,它的价值也最小,社会赞同可以作为一种适宜的报酬,但它不具有很高的价值,是社会地位差别不大的成员之间采取的一种报酬形式,最能体现结构分化的报酬形式是尊敬和依从,它们是具有最高价值的报酬。


根据报酬的类型,布劳阐述了结构分化的几种模式。


由于依从是一种具有极高价值的报酬,因此人们一般不会轻易的用依从同对方交换。只有在交换地位的分化达到比较悬殊的程度时,才会出现以依从作为回报形式的分化模式。也就是说,一个人以何种报酬形式进行交换,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主观动机,而是往往受到结构条件的制约。


人们在接受特定资源时,如果具备了下述条件,一般是不会以依从作为回报:


嗣强梢杂媚持中问降姆褡魑乇ㄊ侄巍?


人们可以选择其他报酬形式


人们可以使用某种强制性手段迫使对方提供资源


人们可以找到其他资源提供者或替代资源,而不依赖于特定的提供者或特定资源。


在上述情况下,人们的回报形式往往是赞同或尊敬,从而使交换关系出现赞同网络的分化模式或声威等级的分化模式。相反,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人们就只能以依从作为回报,资源提供者因此而获得权力,交换关系中随之出现权力等级的分化模式。


因此,资源地位或娟和地位的分化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权力的分化,形成群体的权力结构。在权力结构中,全体成员的交换地位表现为权力地位。


44. 安全阀(科赛)

社会安全阀制度或体制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潜在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科赛这一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


齐美尔认为,社会之中有冲突不完全是坏事。科赛发现并弥补了齐美尔观点中的两方面缺点。


应看到,冲突和敌对情绪有多种表现。


(1) 当敌对双方的关系因敌意而被割裂时,可由一个替代的对象用于发泄敌对情绪,安全阀机制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2) 敌对情绪的表现可以有直接宣泄、转移宣泄和不需要对象的直接表现等三种形式。


应区别冲突和敌对情绪。发泄敌对情绪具有安全阀作用。


此外,科赛注意到安全阀体制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机制就越重要。一个结构松散的社会,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交叉影响的冲突,所以冲突并不是发生在同一断裂带上,加上由于人们参加各种组织,并在组织中追求各自的利益,因此不可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瓦解社会的一种冲突中去,因此这种结构的社会是稳定的。而僵化的社会不允许有冲突,如果再取消发泄敌对情绪的途径,造成敌对情绪的积累,一旦爆发必然造成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威胁。


安全阀体制必须在社会结构中加以制度化。


45. 精英循环论(帕雷托)

现代社会不平等,由于个人生理差异,基于自然差别。取决于天生的能力和才干。


缺陷:


以天赋的自然差别为基础决定社会差别不平等(所有制中所处地位)

个人天赋能力,社会流动的动力。流动可以改变阶级格局。暂时性不平等。(阶级关系,稳定性不平等。个别成员社会流动不能改变稳定格局)

精英循环可以打破阶级壁垒(业已存在的壁垒构成阶级间流动的障碍)

革命和冲突根源,精英循环管道不畅。(阶级间对立关系)

精英论借鉴:


帕雷托开创社会流动研究县里,提供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社会流动可以将稳定性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有借鉴价值。


46. 主我与客我(米德)

米德将人解释为具有自我的有机体。他把自我进一步划分为主体我客体我主体我是指作为有机体的我对他人态度的反映;客体我是指个人所假定的他人态度的有机集合。这种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类似于基督教神学中的良心与自由意志之间的相互牵制。


主体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未经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体我也称社会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2007-2-28 12:55: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7)- -

                                       
33. 交换与地位(霍曼斯)

社会交换的实质是平等、公正的。要是一个人在社会互动中给予别人的多,他就要社会从别人那里多取得一些报酬。地位的高低则取决于它们付出的多少;地位较高的人意味着他能提供比别人更充裕的报酬。年龄大的人因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对其他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地位较高。显然,即使地位的不平等也是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形成。这种思想无力解释显示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平等现象。


34. 交换与权力(霍曼斯)

霍布斯用交换关系中最小利益原则来解释权力的产生。他认为,社会交换必须遵守对等性原则,但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分布不平均,报偿能力各不相同,就有可能导致不对等关系的出现:一方具有较大的酬赏能力,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另一方酬赏能力较小,处于无力回报的地位。在不对等的交换关系中,双方对交换关系的依赖程度及从中获得的利益是不同的,那些在交换关系中获得利益较小的一方于是就获得了权力,而获益较大但又无力回报的一方只能服从对方,改变自己原油的行动作为补充性回报手段。总之,权力取决于提供报酬的能力。这种对权力的说明只适用于初级群体,而不使用于正式的社会组织。


35. 公正性期待(霍曼斯)

公正性期待,是指由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费用和所得报酬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的主观期待。个人在当前或今后的行动中依然期待着这一比例关系在同样情况下的再现。若他实际所得少于这一期待时,就会感到不公正,产生相对剥夺感。公正性期待普遍存在于社会交换过程中。


36. 前台与后台(戈夫曼)

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表演的地方,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作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与后台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应防止观众进入到后台来,而且,在前台也必须防止那些与演出无关者进入到表演中来。


37. 戏剧论(戈夫曼)

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由于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因而,他的理论被成为戏剧论


戈夫曼认为,在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言语、姿态、手势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因此,这是我们在为别人制造着情境定义。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为印象管理。他认为,在互动中,个人的行为由满足自己的需要转变为满足他人的需要。


戈夫曼认为,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就要运用一些手段、工具来装点门面。对此他还作了一些区分。首先要有外部设施,其次要有个人的装扮。他还将个人的装扮分成两部分,一是仪表,这是人们身份的外部标志,二是举止,这是人们扮演角色时出现出来的行为。


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表演的地方,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作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与后台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应防止观众进入到后台来,而且,在前台也必须防止那些与演出无关者进入到表演中来。


因此,戈夫曼指出,成功的形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


根据表演者目的不同,表演可分为误解的表演神秘的表演。误解表演的目的是通过表演给人一种错觉。神秘的表演是故意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给人一种神秘的现象,使别人产生崇敬的心理。


戈夫曼的研究是以符号互动论关于:主体我、客体我、镜中我和情境定义等思想为理论前提的。他从戏剧表演的角度进一步发挥了这些思想。他认为,想让表演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实现剧组和观众之间的合作。因此,表演者的自我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不依赖于他人的自我。演出必须包括情境定义的涉及,其中自我概念是重要组成部分。


在表演中,会有一种表现出来的自我,这是观众根据演员的表演而得出的印象,被成为强加给他的自我。这种强加给的自我是舞台、表演等情境的产物,是所有参加表演人员的共同活动的产物。不管这个自我是否真实,它都是互动的关键。


在演出中,如果这个表现出来的自我不能令观众信服或引起观众怀疑,那么,互动过程就可能被破坏,社会机构中直接的、间接的系统就会出问题。同样,对于表演者本人来说,自我被别人怀疑,也会导致他个人的解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直接对表演者提出挑战。这是因为,在社会互动中,互动双方对于维持相互之间的身份共同承担着责任,一方的失败意味着另一方的活动也无法顺利进行。


38. 反功能(默顿)

功能主义者不应假定所有制度化行动模式都具有促进系统调适的后果。被分析的项目很可能具有减少系统调适的后果,即反功能。默顿第一个在功能分析方案中明确引进反功能的概念,从而大大拓宽了功能分析领域。过去人们只研究制度的积极方面(整合、均衡),而忽略了它的消极方面(紊乱、问题、


干扰)。但实际上,社会只是在一定时期而非所有时期保持平衡,反功能概念明确的重申了过去所忽略的方面,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探求社会变革的原因。默顿指出,对反功能的研究应当放在历史的(时间的)框架中进行,任何项目都可能有连续性的多重后果,应当引进时间的维度对这些后果进行观察。反功能可能在短时期内暴露,也可能是某种长期的后果。反功能概念的提出,推翻了以往功能分析中暗含的功能普遍性假设。


39. 潜功能(默顿)

潜功能指的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默顿指出,过去的研究重点集中于显功能分析,这种对潜功能的忽视损害了功能分析方法,并开列了研究潜功能的五点方案:


潜功能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是否依参与者的意识而改变其作用方式?


对参与者来说,功能潜在性意味着什么?参与者所不了解的是机制还是后果?


为什么参与者不了解这一后果?


潜功能是对谁而言的?是部分参与者还是全体参与者?


我们所分析的是哪一个后果?是直接后果还是间接后果?


默顿认为,可以通过对这五个问题的回答推动潜功能分析的深化。它把潜功能分析列为功能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40. 功能分析范式(默顿)

默顿的范式把功能分析规定为下列步骤:


功能分析重点是制度化行动模式(即结构)的客观后果


要充分认识这种客观后果的多重性,特别主义那些出乎参与者意识以外的潜在后果


结合时间要素,根据特定后果与相应系统之间关系对这一后果进行功能评价,即确定其功能性质,并通过凡功能考察社会问题和变迁现象


清楚的界定某一后果所涉及的系统范围和群体范围,认识到对不同群体来说,特定后果的功能性质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认清在不同类型社会中功能替代的可能性,并通过对结构制约因素的考察解释这种替代过程。


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观察角度,使传统的功能分析方法从一团模糊的取向变成了可以用来知道经验研究的精确的概念范畴体系。


默顿的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概念了功能主义的基本性质。新的范式作为知道经验研究的工具,引导人们对显示社会结构的客观结果进行功能认识,作出功能评价。


41. 情境界定(托马斯)

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与分析人们的行为,分析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映。情景定义恰恰居于客观环境(情境)与行为反应之间,它是人们的主观经验因素。托马斯认为主观因素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大作用。


同时,托马斯同样强调客观方面。他认为必须将情境本身和情境定义揭起来说明人们的行为,失去了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同时,他再三强调,在任何一种较为严格的解释中都必须引入情境定义。他认为,客观情况并不是与人们行为完全一致的。


因此,托马斯强调了情境定义的重要意义,说它是所有自我决定的行为着先到,认为所有这类行为都依赖于它,个人的人格和人生观都产生于它。


然而,在托马斯的著作中,所谓情境的含义并不是始终如一的。他将情境视为态度与价值观。所谓情境包括三个方面:


个人或社会进行活动的客观条件,它在特定的时间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个人或群体的意识情况。


个人或群体的先存态度,它在特定时间里对人的行为发挥实际影响。


情境定义,即对于条件、状况和态度意识的比较清楚的概念。


后来,他又用情境表示社会关系的状况以及引起行为反应的那些条件、因素的结构状况。
2007-2-28 12:56: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9)- -

                                       
25. 利己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杜尔克姆)

杜尔克姆对自杀现象作类型划分时,采用了溯源学的分类方法,对自杀现象将群体自杀率分为三大类型。


利己型自杀:


通过对不同宗教教派在自杀率上明显差异的分析,杜尔克姆提出他的理论假设: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己型自杀率上升的条件。


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四项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消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挫折或不行被看作与他人无关的私事,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的援助,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利他型自杀:


利他型自杀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义务性自杀。这类自杀并非出于自愿,也不是个人享有的权利,而是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如果群体对成员抱有很高期望,同时成员对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那么,在成员辜负了群体期望时,就会感到强烈的耻辱和自我价值的丧失,从而选择自杀向群体谢罪。义务性自杀和负疚性自杀并不意味着个人在群体中受到孤立或处于某种有利状态,而是表明个人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意志,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它们绝不是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反映,而是一种忘我精神或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


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


26. 社会解组(杜尔克姆)

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


杜尔克姆的社会解组概念,建立在他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独特看法上,这一看法以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为显著特征。


人不同于一般生物,他的欲望不会因为满足而自动停止。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现存的社会之所以没有陷入人欲之争,是因为人挠艿缴缁岬赖鹿娣兜目刂坪偷髡I缁岬赖鹿娣恫唤鍪且恢滞庠谟诟鋈恕⒕哂衅毡槠诖灾屎鸵欢ㄖ撇檬侄蔚那恐菩粤α浚乙彩且恢直桓鋈怂峡傻娜ɡ鸵逦竦墓娑ǎ谴嬖谟诟鎏逯诘拇凶栽盖阆虻钠毡榈墓餐睦碜刺6愿鋈死此担缁岬赖鹿娣兜墓δ懿唤鼋霰硐衷诙愿鋈擞托形南拗坪徒挂约岸栽焦煨形某头#饕氖翘逑衷诙愿鋈说挠敌谢囊迹镏嗣亲跃醯慕谛牡某宥陀囟勘辏⑾蛉嗣翘峁┐锏侥勘甏蛳髦殖较质悼赡艿牟磺惺导实姆欠种耄佣垢鋈松蠲馐懿欢洗煺鄣睦牛竦靡恢窒喽缘穆悖械侥持秩松囊庖濉T诘赖鹿娣兜淖饔孟拢说男形趴赡艹鱿帜J交阆颉?


因此,社会结构的整合,即人们之间稳定结合的关系模式的维持,不能离开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处于正常的良好状态,意味着个人自觉的将其欲望限定为对应目标,并通过某种社会任何的合法手段来实现目标,这是,社会的宏观结构便呈现出稳定、团结和整合状态。相反,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意味着放松了对个人的欲望及其行为的限制,人的欲望我限制的膨胀,因而处于永不满足的状态,人与人的模式化关系也遭到破坏,这时,社会宏观结构处于紊乱和解组状态。


社会解组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从而使社会连接纽带出现了松弛和断裂。


27. 控制比较法(杜尔克姆)

由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隐藏在大量复杂的可变因素背后,而社会研究又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获得能够严格控制各种因素的实验条件,因此,为了排除那些向坏关系中的非因果关系,确定真正的因果关系,杜尔克姆倡导一种控制比较的方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群体范围里以及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属性所作的各类别之间广泛进行研究。这种通过统计手段进行控制以排除无关变量的比较法可以产生类似于自然科学试验控制的效果,有助于确定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现代统计学的多元分析方法就是在杜尔克姆这一思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8. 失范(杜尔克姆)

由于分工的增长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调节发生故障,无法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不能有效的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称为失范状态。应当强调的是,失范状态主要是指社会联系丧失了必要规范调节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性质,而不是指个体层次的某种心理状态。


29. 社会事实(杜尔克姆)

杜尔克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在他看来,正是这些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构成了社会。因此,杜尔克姆把这些社会事实视为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他认为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这就是说,社会事实是这样的一种独立存在,尽管它们常常分布在个体身上或采取个体的形式但决不能把它们等同于纯粹的个体事实。对杜尔克姆来说,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是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


社会事实与纯粹个体事实的区别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


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身外,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身内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现象。


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体身外,而且对个体施加各种形式的影响,如引导、赞赏、规劝、非难、禁止等。某种类型的思想或行为,不仅存在于个人身外施于个人,而且它们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不稳个人是否服从,而用一种强迫及压制使个人服从。而如果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成功的将相关的社会事实内化成为自己的主观意愿,那么他很可能感觉不到这种强制作用,但这不意味着强制作用的小时。一旦人们试图某些社会事实加以地址,表现出不服从,这种强制力量就立即以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式显示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事实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一类现象是不是社会事实,在某种成都上可以通过考察这一现象在社会中的扩散程度加以确定。这里有必要对普遍性和共通性加以区别。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有的某种特征或行为方式,如果不是由于各个人彼此结合而产生的,则不具有超越个体形式的独立性。这类所有个体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可以称为共通性,它们不属于社会事实。只有那些建立在社会生活整体基础上,由社会整体所塑造和形成的一种特殊力量,使人们不得不产生同样的思想和行动,才可以被称为社会事实。


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事实,即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仅仅由有限的一组现象构成。这种现象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1) 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那些物质性社会事实共同构成了社会的解剖结构。对这类社会事实的研究构成了社会形态学。


(2) 社会生理学。集体意识集体表象等非物质性社会住处出在社会铸钢哦中发挥着各自独有的功能,维持或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集体意识构成了社会的生理结构,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社会生理学。


所有的社会事实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不可能是单独个体的属性,而只能是一种集体的属性。尽管组成社会的个体可能因生死去留而不断更替,但社会事实却不受个体变化的影响,依旧保持其稳定、独立的性质。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30. 社会整合(杜尔克姆)

社会团结与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的含义大体相同,它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因此,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不仅那些直接认识、直接交往、相互关心的人们之间存在着这种联系,而且那些素不相识、互不关心的人们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是无形的,但它却是一种非常实在的力量,所有社会成员无一例外的受到这种力量的牵引和控制。正是靠着这种联系,社会才获得完整的存在和独立的生命。


31. 集体意识(杜尔克姆)

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是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体,它构成了社会团结的基础。


32. 唯社会论(杜尔克姆)P136

把社会学的研究方向(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解释原则)限定在社会层次上,这一特点被称为唯社会论
2007-2-28 12:57: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10)- -

                                       
20. 行动系统(帕森斯)

在帕森斯看来,全部理论社会学的核心就是回答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一关键问题,而他所建立的社会行动理论就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初步尝试。


行动概念:


行为主义把行为定义为对刺激的反应,忽视了主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抹煞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帕森斯认为,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也就是说,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


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


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那些环境因素。


A. 手段,指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实现同一目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手段。


B. 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条件不仅仅指自然物质条件,同时也包括社会条件。


规范取向。所谓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呵护规范的范围就叫做规范取向。


对以往理论的批评和综合。


帕森斯对以往的各个理论流派进行分类后声称自己的社会活动模型是通过对这些流派的批评而实现的某种综合。这些流派可以区分为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两大类型。


实证主义流派仅仅把行动同一定的环境状态相联系,并假设状态对行动具有某种决定关系,因此对行动进行自然科学式的研究——即通过揭示这种决定关系来解释和预测行动的基本取向——是可能的。实证主义流派忽视了构成和影响行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规范取向。


帕森斯将实证主义区分为功利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两个分支。


功利主义典型的表现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古典经济学集中讨论特定行动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强调对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手段进行选择的合理性标准。因此功利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建立在理性的经济人的基础上,他们的行动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利益,这类行动都是经过理性审慎的利弊权衡。帕森斯认为,功利主义的行动模型并不能概括全部行动,而仅仅是一种经济人的理性行动。


功利主义在回答行动最终目标的问题时暗中引进了无法用其基本立场加以证明的某种假设,即人们的最终目标都统一于特定的经济价值,因而具有某种自然的一致性,或者即使最终目标存在着某种差异,但这种差异也是微不足道的,在研究中可以忽略不计。


帕森斯认为,合理性标准只能用来评判和权衡次级目标或手段型目标,而无法判断最终目标。如果对不同的目标可以根据理性判断排出优劣等次,那么对于高层次目标来说,它们都是手段。因此:一个能够解释最终目标的行动理论必须包括非理性因素。


行动的最终目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是一群人共享的信仰,它构成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种非理性因素,不仅不能用理性对之作出判断,而且它本身还构成一切理性判断的基础和背景。在行动理论中引进价值观念,就能圆满的解释最终行动目标的一致或差异。


功利主义强调行动具有目标导向及肯定行动者具有一定选择自由,这些观点为帕森斯所接受,并将其作为基本要素吸收到自己的行动理论之中。


实证主义的反理性主义更接近自然主义的立场。这一分支把行动者的主观过程完全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把行动过程视为一种类似物理过程的现象。它强调的是行动发生于其中的情景状态,包括各种物质环境和生物遗传因素等等,试图从中发现决定行动的原因,行为主义就属于这一分支。帕森斯承认并充分关注环境因素对人们选择行动时所发生的重大影响。


理想主义过于强调价值规范的作用,以致忽略了其他有关因素。


理想主义传统在德国表现的最为典型。这一传统把时代精神、共同理想和一般价值作为理解活动的出发点,强调对某一社会所出现的特定行动的理解必须以对该社会文化价值的认识为前提。理想主义传统否认对行动进行自然科学式的因果解释的可能,而强调对包含在行动之中的文化价值和主体意志的理解。


它的不足在与它忽视了状态要素对表达文化价值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行动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只能曲折的表现特定的价值或理想。


在一般行动理论的立场上看,状态背景和规范取向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独立因素:在行动过程中,人们在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这种自由受到两方面的制约,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因素对这种选择进行指导和调节,状态背景则为行动提供机会或障碍。


帕森斯认为,这种一致性的价值规范所以得到特别的强调,是因为他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价值规范对行动的调整成为帕森斯一般行动理论的核心论点,这一论点也成为贯穿于他后来发展的全部理论的一条主线。


21. 模式变量(帕森斯)

模式变量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它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因此,通过这一理论,两个层次的现象——行动者的主观取向同社会系统的结构类型——沟通起来,这表明帕森斯的理论分析重点由社会行动转变到社会系统。


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即解决必然出现的五个问题,这五个方面可能的抉择被概括在五对范畴之中。这些可供抉择的五对范畴被帕森斯成为模式变量,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确定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且,由于行动总是在特定的系统之中发生,因此也可以把它们作为刻画系统的结构特征——制度化的角色关系——的基本变量。


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扩散性与专一性,情感性与中立性,先赋性与自获性,私利性与公益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过程中特定行动标准的适用范围。区分这对范畴的决定性因素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性标准是否受团体界限的影响。在这一抉择中如果选择了普遍性,意味着行动者在同其他任何人的互动中都遵循同样的规范性标准;而选择特殊性则意味着行动者因人而异的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


扩散性与专一性。这一抉择设计到互动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宽窄和清晰程度。如果相互之间的义务是狭窄的并被明确限定,就意味着选择了专一性,其特征是提出要求的一方有证明这项要求的义务。相反,如果双方全部投入到互动关系之中,相互给予或取得的满足是广泛的和不受限定的,那么这类互动选择了扩散性一端,其特征是被要求一方有义务解释这一要求无法满足的理由。


情感性与中立性。这一抉择要解决的是互动关系中是否包含着感情因素。如果双方在互动中投入或获得了感情,则关系处于情感性一边,相反,如果互动双方以理智相对待,避免在相互关系中搀进感情因素,则关系处于中立性一边。


先赋性与自获性(或品质与成就)。这一抉择涉及到行动者之间作为相互对待基础的识别标准的性质。先赋性的识别标准着眼于对方是,即对方的先天品质及其身份背景;自获性标准主要根据对方做什么,即对方的表现和成就来识别和评价对方。


私利性与公益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中优先考虑的是哪一方的利益。私利性意味着将自身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而公益性则是将对方或整个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任何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都是上述五种抉择的某种组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行动者在特定的情景状况下,处理具体的人际关系时可以临时或随意的作出这些抉择。帕森斯认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包含的模式变量组合是既成的和稳定的,它是由社会文化中价值规范预先规定好的。模式变量的某种组合不是在个体行动者偶然的随意抉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价值规范的制度化结晶。正是这种制度化的价值规范支撑着社会关系结构。行动者在进入某种社会关系时,不仅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关系结构,而且必须预先通过社会化过程将价值规范内画在蝉的人格系统中,即了解各色角色关系中社会文化对五对变量所作的抉择,以便根据具体情景随时调整自己的主观取向。只有符合规范取向的行动,才能保持互动关系的平衡,使互动过程得以持续进行,使行动者顺利的达到目标。由此可见,模式变量是规范取向在互动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模式变量是描述公社而后者类型的具体变量,是对滕尼斯类型学的发展与深化。


五种抉择的组合构成了所有可能的社会关系。这五对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任意五种抉择的自由组合都可以构成某种独特的关系类型。与公社社会相对应的不过是32种不同的关系类型中的两个极端类型。模式变量还可以分析处于这两个极端类型之间的所有复杂的结构类型。


帕森斯认为模式变量也为文化层次和人格层次上的分析和比较提供了分类学依据。在文化层次上,可以用模式变量对不同社会的价值取向作出分析,为跨文化比较提供了基础,在人格层次上,它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需求倾向,从而推动对各种人格类型的研究。


此外,模式变量还发挥了推动帕森斯理论发展的独特作用。


22. AGIL框架(帕森斯)

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这就是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足的。


适应,是指系统必然同环境产生一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拥有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手段,或者说,系统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


达鹄,系统的目标是指某种期望状态。任何行动系统都具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整合,任何行动系统都由各个部分组成,为了使系统成为一个整体有效的发挥效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各个部分之间协调一致,不致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


维模,又叫潜在模式的维持。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即互动中止期间,原有的运行模式必须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能照常恢复互动关系。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在潜在状态的模式。


每个系统都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四个子系统,最一般的行动系统是通过下述四个子系统来满足其功能需求的:


(1) 行为有机体的生物特性决定着系统适应问题的性质,并为满足适求性功能需求提供基本能量。


(2) 人格系统包括个体的动机、欲望和目标,行动系统的达鹄要求的满足正是在聚合和调节个体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的。


(3) 社会系统是由各个行动单位通过制度化关系连接而成的,因此满足着行动系统的整合要求。


(4) 文化系统中所包含和保存的价值规范为整个行动系统提供着基本模式,从而实现了维模功能。


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系统,因而也面临着同样四项必须满足的的功能要求。而且,当这一子系统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也会分化出相互区别和相对独立的更低层次的子系统。尽管分析的层次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对各个系统层次的具体解释也可以有巨大差异,但AGIL却可以作为适用于各个层次行动系统的功能分析框架。


23. 进化共相(帕森斯)

在结合整个人类社会进化历程深入分析结构分化的具体内容时,帕森斯提出了进化共相的概念。进化共相是用来概括各个社会在进化历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普遍的制度性特征的,它包括,


分层结构


政治结构的文化合法性


科层制


市场体制


普遍性法则


民主体制


24. 社会行动单元(帕森斯)

行动概念:


行为主义把行为定义为对刺激的反应,忽视了主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抹煞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帕森斯认为,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也就是说,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


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


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那些环境因素。


A 手段,指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实现同一目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手段。


B 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条件不仅仅指自然物质条件,同时也包括社会条件。


规范取向。所谓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呵护规范的范围就叫做规范取向
2007-2-28 12:58: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11)- -

                                       
13. 新教伦理(韦伯)

天职观念,即某种由上帝安排的任务,成为新教的核心内容。他抛弃了原来天主教那种禁欲主义的修行而超越尘世的空洞劝解和训令,而把个人在尘世中完成所赋予他的义务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天职。


在韦伯看来,新教在客观上为证明世俗活动具有道德意义起了作用,导致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萌芽和发展。为了进一步考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韦伯还分析了新教的其他分支,特别是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伦理。


整个加尔文教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它的命定说,这种教义宣称,一个人甚至在他出生前就已被上帝判决了他的来世命运。而且,作为尘世中的人,他无法获得对上帝这种判决的了解,因为采取任何世俗的手段都无法窥知天意。这样,人与上帝、尘世与天国之间便存在着一到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种教义的逻辑结论便是,季度徒在尘世中的活动,包括为日常服务的职业劳动,都只是为了遵从上帝的戒律,完成上帝的旨意。于是,紧张的从事世俗活动,争取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便成为建立获救信心的惟一手段。


在韦伯看来,加尔文教就是这样为人的世俗活动的意义找到了答案,他使全部的世俗生活彻底的合理化了。加尔文教作为宗教教派,使尘世活动(主要是职业劳动)具有了某种宗教上的合理性和崇高意义,即世俗的日常工作被视为荣耀上帝的行为。这种在宗教意义上世俗生活的合理化,使得加尔文教具有独特的禁欲主义倾向,具有必然性。它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参加世事,勤勉的从事职业劳动,另一方面表现为最大限度的节俭,抵制一切享乐性消费,认为积累财富的勤俭在道德上是无可指责的,骄奢纵欲是有罪的。


韦伯接着指出,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倾向是独特的,表现在它与天主教的禁欲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把禁欲限制在寺庙里,而加尔文教的禁欲生活却是在尘世中、在世俗的各种机构中度过的,因而是一种入世禁欲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种入世禁欲主义使宗教世俗化了。


加尔文教一方面是使全部的世俗生活升华为高度的宗教意识,另一方面,这种宗教意识又带有强烈的入世倾向。无论如何,在韦伯看来,这客观上都给世俗生活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加尔文教中的劳动天职观念、职业成功意识、节俭致富倾向等等都是这方面的表现。而这一切又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亲和力。


经过分析,韦伯指出,在作为新教重要教派的加尔文教的教义内容和宗教实践中,包含了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因素,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及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并初步建立其宗教观念与一定的经济伦理、社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韦伯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按照社会的经济状况解释一切,把宗教的起源、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归结为一定社会的经济状况,是一种错误的经济唯物主义。


14. 社会压制模式(达伦多夫)

什么使人类结合为社会问题上,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压制基础上的,形成了社会压制模式。


达伦多夫将社会压制模式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四个基本假定:


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现象。


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冲突,冲突现象可以加以疏导和控制,可以暂时被压制,但无法彻底消除。


社会中的每一要素都可能促进社会变迁,破坏社会整合。


每个社会都以其内部一部分成员压制其他成员为基础。


达伦多夫强调,压制模式并不比均衡模式更正确,之所以特别重视它是因为他对社会实体的那些经常遭到忽视的侧面——变迁、冲突、反功能和压制——给予极大关注。


15. 强制性协调组合(达伦多夫)

强制性协调组合是指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


达伦多夫认为,冲突起源于权威地位的缺乏,因此,权威结构是形成冲突集团的最终原因。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权威地位的分配不可能像收入或声望的分配那样形成逐渐过渡的续谱,只能依从两分法,即各个地位或者被赋予权威,成为统治地位,或者是完全丧失权威,成为服从地位。这样,一个强制性协调组合就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统治者,一类是服从者,社会冲突就在他们之间产生。


达伦多夫不否认各个统治地位所拥有的权威在程度上的差异,但他认为,对于分析团体冲突现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理论上强调拥有权威和丧失权威之间的界线,这一界线直接来自权威概念的定义,即权威是统治和服从两类人的结合。


达伦多夫强调,对团体冲突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只能是强制性协调组合,而不是整个社会。因为权威只有在这一基本单位中才呈现出清晰的分化层次,而在全社会范围,由于社会成员往往参与多重组合,从而拥有多重角色,一直无法确定其权威地位。


16. 利益团体(达伦多夫)

准团体是指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占有相同地位、因而拥有相同的潜在利益的人群集合,在权威地位上的共同境况使他们具有某些共同特质,因此而区别于人群的随意集合。这一集合尚不具备社会学意义上团体所必备的条件。严格定义的团体必须有成员的经常性接触、可识别的结构以及共同的特殊行为模式。由于准团体成员没有普遍一是到自己的潜在利益,因而准团体只是一个纯理论的抽象概念。


当准团体(或其中的一部分)具备了社会学关于团体定义的各个条件,就上升为利益团体,利益团体是从准团体中产生的。利益团体成员已经清楚的意识到与其权威地位相联系的利益,并通过组织化程序结合起来,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以及自己的目标、宗旨和行动纲领。


利益团体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如职业团体)之处表现在它与特定的权威地位相联系。利益团体是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团体冲突的真正承担者。


17. 社会均衡模式(达伦多夫)

什么使人类结合为社会问题上,认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建立在价值共享基础上的,形成了社会均衡模式。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均衡模式的典型代表。


达伦多夫将社会均衡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概括为:稳定、整合、功能协调和价值共享。


每个社会都是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诸要素构造体。


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整合良好的诸要素构造体。


社会的每一组成要素都具有维持社会系统的功能。


每个社会都以其成员的共享价值为基础。


社会均衡模式的核心概念是社会系统。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系统作为一个分析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把它作为分析社会的惟一和最终的参考框架则是错误的。因为在许多方面,他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二重层面: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等等。社会现象的这种辩证性质决定了社会学分析必须采用社会压制模式以补充社会均衡模式的不足。


18. 权威结构(达伦多夫)

权威是指具有一定内容的命令被既定人执行的可能性


权威关系是一种上下级关系。


在权威关系中,发布命令的一方用命令或禁令的形式规定服从者一方在一定范围内的行动。


权威关系是一种合法关系,权威的基础不是个人人格或情境机遇,而是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一种期待。


权威的力量受到一定内容和特定个人的限制。


违反权威命令将受到惩罚,法律体系或风俗习惯体系护卫着权威的有效性。


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地位,而在多数社会结合形式中,都有两种不同的地位,一种称为统治地位,其占有者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有发布命令的合法权力,即拥有权威;另一种则成为服从地位,其占有者必须服从命令,即丧失权威。这两种地位的结合是最普遍的结构因素,是蕴含着社会冲突的结构性起因。达伦多夫把这种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称为权威结构。


19. 社会结构(帕森斯)

社会结构的核心概念是自我。这两个概念分别表示在行动过程中发生相互关系的不同角色。社会系统依赖于角色之间在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的互补性。这里,权利指的是对互动对象的特定行动的某种期待,义务则指满足对方期待的行动。互补性关系意味着互动双方权利和义务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即自我的权利恰恰是所承担的义务,自我的义务又是的权利。正是这种权利和义务的互补性关系使得互动能够持续进行下去,从而维持着社会系统的稳定。


帕森斯把行动者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堪称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位,也就是说,社会结构指的是各个地位角色之间的稳定的制度化关系。


社会结构——各个行动单位主观取向的某种程度的协调——必然与价值规范相联系。实际上,在帕森斯看来,维持角色之间权利义务的互补性关系的先决条件是承担角色的行动者对同一组价值规范有共同的理解。任何社会系统总以制度化的价值体系为其特征。对于社会系统的稳定来说,维持某种制度化的价值体系成为一项最基本的前提。


有两个原因可能使社会结果产生偏离,一是承担角色的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新成员的加入有可能使原有结构产生偏离;二是人们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角色期待去做。这两种偏差可能造成社会结构的解体,因此,社会系统需要两种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偏离进行调整,这就是:


社会化机制,负责向新成员传授和灌输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使他们掌握承担角色的本领。


社会监督机制。对越轨行为实行监督和制裁,维持正常的社会结构。


这两种机制的实质都是维持一种统一的价值体系。帕森斯始终认为,一个社会,只有价值观念一致时,社会秩序才趋向于稳定
2007-2-28 12:59: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12)- -

                                       
7. 感召权威(Charisma,(韦伯)

个人魅力型的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出色感召离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韦伯认为,这必须包含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另一方面,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


韦伯不主张从某种政治立场或道德价值观出发,去评价个人魅力型人物所具有的那种特殊品质的善恶好坏,在他看来,关键在与这种特殊品质是否具有感召力,能不能赢得崇拜者和追随者。韦伯关心的是这种人物实际造成的感召力,至于说他们给历史带来的到底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影响,从他的研究立场来看是无关紧要摹?


同传统型同志相比,个人魅力型统治是一种巨大的革命力量。因此,个人魅力型统治或权威往往伴随着社会革命运动而出现。这种权威的性质一般是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的秩序。正是这种反对传统的、非同寻常革命导致一种新的观念系统、行动取向直至社会结构的产生。作为个人魅力型权威的领袖人物往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而受到感召的群众则常常怀有对领袖的狂热效忠精神。这二者的结合,便促成了个人魅力型统治的出现。


韦伯指出,这种统治类型具有暂时性的特点。当个人魅力型领袖人物在世时,一般尚能保持这种统治形式,但它随着某一具体的领袖人物的去世,这一统治形式中所潜在的内部矛盾便暴露出来,并日益激化。于是,为保证统治的相对稳定性,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组织形式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个人魅力型统治也随之或转化为传统性统治、或转化为法理型统治、或变为二者的某种混合物。


8. 方法论个人主义(韦伯)

在韦伯看来,社会学研究人的行动,是因为每个人都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行动之所以是有意义的,是因为某个或若干个行动者将其主观意义与其行动联系起来,不论这种行动表现为对某件事情的放弃或是对某件事情的忍受。韦伯还强调,这里所说的意义并非是指客观上正确的、或从形而上学意义上讲是真实的那种意思,而是指行动者主观的认为即社会学上的意义。在韦伯看来,社会行动之所以是可理解的,是因为个人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是可以理解的。


9. 理想类型(韦伯)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也应当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理想类型便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它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明显的康德主义色彩,是康德哲学中关于人类先天认识形式的思想在社会学中的发挥。韦伯去掉了康德哲学中先验论的思想。韦伯所关心的不是认识范畴的先验来源,而是认识范畴作为概念工具的现实作用。


韦伯建立理想类型的思想动机之一,是为了避免当时流行的历史学派个别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在他看来,任何科学系统都不可能把现实中的所有个别现象都包括进去,因为科学本身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抽象。惯常使用的概念工具常常面临两种困境,即:或是由于概念过于宽泛,使其失掉现象的某种具体特征,或是由于概念过于狭窄,无法包容相关的现象,而他所致力建设的理想类型正是要摆脱上述困境。


理想类型具有如下特点:


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不同于经验事实;


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对繁多的经验进行整理后,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具有共性的或规律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典型的形式。


理想类型作为现实的某种变异形式,与现实本身保持有一定的距离。韦伯指出,现实中的行动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其过程与理想类型中的过程类似。


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10. 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在韦伯看来,那些具有典型资本主义精神的那些思想,即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职尽责的行动,把赚钱本身看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


韦伯指出,他所使用的资本主义概念具有特定的含义,即是当时西欧和美国那种典型的现在资本主义,而不是泛指一切。他认为,尽管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在此之前早已出现,并一直存在以各个地方和各个时期,但这样的资本主义全然缺乏上面所说的那种现代资本主义的特殊的精神气质。


韦伯指出,资本主义不等于贪得无厌和金钱欲。后者普遍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社会和任何阶层中。他指出:贪得无厌决不等于资本主义,更不等于资本主义精神。相反,资本主义到是可以等同于节制,或至少等同于合理缓和这种不合理的冲动。资本主义无疑是与追求利润有着一致性的,但这是建立在合理的进行计算与(形式上)和平营利机会上的。真正的资本主义经营依靠的是企业中资本的合理使用和对劳动的合理组织。这样,韦伯就把他所说的资本主义同掠夺型的资本主义区分开。


另外,韦伯还将它同被称作传统主义的生活态度进行了比较。韦伯指出,资本主义精神同传统主义的态度正相对立。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传统主义不断被克服的过程,克服传统主义的关键既是使劳动本身成为目的、成为人的一种愿望,成为一种伦理责任,直至把劳动视为一种天职。


11. 解释性理解(韦伯)

理解即可表现为理智上和逻辑上的即合理明晰的,又可表现为情感体验的和艺术感受的即移情明晰的。他认为,移情的再体验并不是对意义解释的绝对条件。相反,要使理解是合理的,就必须与理智上、逻辑上的解释结合起来。这正式韦伯与狄尔泰等人非理性主义的区别所在。韦伯认为,理解和解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恰恰相反,他们是相互关联、相互说明的。因此,必须把理解和解释联系起来考虑,理解是解释的前提,理解是能被解释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一种解释。反过来说也一样,解释也是一种理解。按韦伯自己的说法,即我们把对行动意义系列的理解视为对行动实际过程的一种解释。


这种理解方法在实际应用时遇到困难。在韦伯看来,理解应是建立在行动者对其行动意义或动机具有明确认识的前提上,这也是行动作为人的行动所具有的特点,然而,连韦伯自己也没意识到,在现实中,人们的行动往往并不是都被明确的赋予了某种意义的,行动者对其行动常常处于半意识的或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不解决这一矛盾,理解办法就面临困境。


12. 社会行动类型(韦伯)

韦伯从理想类型的思想出发,对社会行动进行了区分。他将社会行动分为以下四种:


目的合理的行动。这种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以最为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


价值合理的行动。他表现为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所持的自觉信仰,无论这种价值是表现在伦理上、美学上、宗教上还是表现在其他方面。这种行动并不考虑有无现实的成效。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即由于现实的感情冲动和感情状态而引起的行动。


传统的行动。即通过习惯而进行的行动。


按照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定义,上述后两种行动(传统的行动和情感的行动)严格说来,都不属于社会行动,因为在他们中间并不包含行动者明确的主观意义。因此,从合理性这个角度看,传统的行动和情感的行动都不属于合理的行动,只有价值合理的和目的合理的行动才属于合理的行动,也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行动。不过,从韦伯理想类型的方法论来看,传统的和情感的行动,它可以被看作是理想类型中的合理行动的偏差,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获得其自身意义。而且,它们虽然总的来说表现为不合理性,但其中也往往包含着过渡到价值合理的或目的合理的行动的因素。


韦伯还具体分析说明了以上几种行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细微区别。他先谈到情感的行动和价值合理的行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韦伯看来,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无论对于前者还是后者,行动的意义不在于达到某种具体的目标或获得某种实际的效果,而主要在于行动过程之本身。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与,情感的行动并不表现为坚定的、始终如一的为实现或接近某种最高价值而努力,而往往表现为意识的、冲动性的情绪发泄。相反,价值合理的行动则强调行动的绝对立场和最高价值,并坚定不移的、有计划的把达到这种价值公设作为行动的取向。


关于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纯价值合理的行动,他并不考虑通过行动来实现可以预见的结果,而仅仅处于对义务、尊严、美、宗教谕令、虔诚等等的信仰。反之,目的合理的行动则表现为以对行动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的思考作为取向,不断的对各种可能的目的、与实现目的的相应手段、措施以及行动的结果进行理智上的权衡。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合理的行动与目的合理的行动往往处于复杂多样的联系之中。然而,韦伯认为,尽管如此,两者的区别还是明显的。因为从目的合理性的角度看,价值合理性永远总是不合理的。而且,他越是把行动的目的上升为某种永恒的绝对价值,越是不反思行动的结果,它便越是远离目的的合理性。可见,两者的区别在于,在目的合理的行动那里,目标是可变的,同时,把主要经理集中在对有效手段的选择上。而价值合理性则总是使行动向着某种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目标。


总之,在韦伯看来,现实中的社会行动是极为复杂的,很少只表现为某种单一的形式,而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的混合。所以说,现实中的行动只是近似的与上述四种纯粹类型相符。他同时指出,任何分类法都不能穷尽现实中的社会行动。
2007-2-28 12:59:4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国外社会学理论学习纲目- -

Tag社会学理论                                           一、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
国外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国外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基本观点。
本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社会学各理论流派解释社会现实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思想家的经典之作,关注国外社会学的新观点、新学说、新流派。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4)
社会学研究的实证原则与实证方法
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有机论(4)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社会有机论
社会进化论
3.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4)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社会团结与分工
自杀论
宗教与知识社会学
4.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4)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形式社会学
社会冲突理论
文化社会学
货币哲学
5.韦伯的理解社会学(4)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社会行动与理性化过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政治社会学
6.功能主义理论(4)  
功能主义的理论来源
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7.社会冲突理论(4)
思想渊源
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达伦多夫的辨证冲突论
8.社会交换理论(4)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9.符号互动理论(4)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早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戈夫曼的戏剧分析
10.现象学社会学(4)
知识背景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伯格与勒克曼的研究:实在的社会建构
11.俗民方法学(4)
理论渊源
早期的基本思想
俗民方法学的发展
俗民方法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2.新功能主义(4)
新功能主义及其特征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
13.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4)
三种认识兴趣
交往行动理论
生活世界与社会系统
14.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观点(4)
思想来源、批判对象及其基本态度
结构化理论
现代性的摧毁性
15.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4)
实践、惯习和场域
发生结构主义
两则实验研究
16.理性选择理论(4)
概述、方法论基础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
法人行动论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意义
17.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4)
宏观社会学的微观基础
冲突社会学观点
互动仪式链理论
三、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特纳,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社会学思想名家》,科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侯钧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07-2-28 13:03: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规则论略- -

Tag社会学理论                                          
[内容提要] 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其在理论形态上就出现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三种不同的发展取向,且分别经历了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三个不同阶段,并最终形成了一种“现代化研究范式”。而当代全球化的兴起,为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社会学理论必须应对这种新变化。、

    [关键词]  社会学理论  全球化  发展脉络  基本规则



    自社会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其总体框架的划分就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及混合法等不同的划法(当然,最基本的是二分法,其他的分类都是二分法的变形或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孔德(a.comte)、沃德(l.f.ward)和索罗金(p.a.sorokin)的三种二分法。如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将社会学区分为研究社会秩序的静态社会学和研究社会进步的动态社会学两部分。沃德在20世纪初出版的《纯理社会学》中,将社会学分为纯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纯理社会学吸取了孔德的思想,把静的社会现象问题和动的社会现象问题与社会势力问题摆在一起;应用社会学则研究社会改进的现象问题。索罗金在1930年代则把社会学划分为普通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现象的共同性与共同关系,后者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间的特殊性和特殊关系(特殊社会学实际上是分支社会学)。还有的社会学家则把社会学分为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前者侧重研究社会整体结构与功能,后者侧重研究个人、小群体行动与互动。维泽(l.wiese)在《系统社会学》一书中则把社会学分成三部分:研究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由社会养成的内心势力的最后意义以及意识力量的哲学社会学和根据实际与实验,作社会现象的系统研究的系统社会学。社会学家对社会学体系的各种划分,尽管视角不同,但总体上看其内容是大同小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社会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论范围和研究内容正在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①]

    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大体如此,按照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演变,社会学家们通常把迄今为止的社会学理论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h.spencer);第二个阶段是从1880年代到19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韦伯(m.weber)和涂尔干(e.durkheim);第三个阶段是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帕森斯(t.parsons),也是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第四个阶段是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也是著名的“反帕森斯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的新时代,也有人称之为“吉登斯时代”。[②]对社会学的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实际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因而线索清晰、阶段分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③]
然而,为分析的方便,笔者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采用这种划法,而是根据社会学理论不同研究传统的实际发展,借用历史学中的年代“用语”来进行粗略的划分,即把社会学理论的整个发展历程划分为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三个阶段(见表一):

表一    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类型
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
(1830---1920年代)
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30--1970年代)
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80年代----)
涂尔干
(实证主义传统)
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
功能主义/结构主义
新功能主义
系统功能主义
韦伯
(人文主义传统)
符号互动论/冲突论
现象学/常人方法学
结构化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马克思
(批判主义传统)
批判理论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沟通理论
后结构主义



    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明确地讲主要是指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k.marx)三个人的社会学理论思想。[④]之所以说它是“古典”的,不仅是因为它确立了社会学理论所关注的基本论题,促成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形成,而且它还是以后各种社会学理论思潮的发源地。因为在此之前的孔德、斯宾塞等所谓的社会学理论奠基阶段的人物,其对社会学理论思想的形成也仅仅起到“奠基”的作用,其思想与其说是社会学理论的思想,还不如说是社会思想或哲学思想。社会学理论只是到了涂尔干才真正地具有“学科”特色,并取得独立的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正是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才开创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的三大社会学理论传统,其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学理论思想都可以从他们这里找到各自的思想源泉。[⑤]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以三种社会学理论传统为基础,详尽阐述和发展各种理论立场的时期。它是由帕森斯所开创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反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思想构成,这也是社会学理论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其主要特征就是紧紧围绕“社会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一系列论争,由此也产生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变迁与社会行为的解释,并巩固和发展了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化研究范式”。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1980年代以来各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修正、模仿和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兴起,社会学理论中“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受到挑战,各种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正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中,并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多元综合的趋势,以试图解释正在出现的信息化、全球化现象,也有人把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叫做“吉登斯时代”或“后帕森斯时代”。[⑥]

     其实,笔者的这种划分与前面论述的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的通常划分是相一致的,社会学理论奠基和形成阶段(即第一、二个阶段)也就是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社会学理论的“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即第三、四个阶段)则是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而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是与其第五个阶段相吻合的。这种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决不只是简单地将前述划分的几个阶段进行合并,也不是简单地套用历史学通常的年代“用语”来对学科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而是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承传关系。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古典社会学理论”的定位实际上是为了更加明确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三人的思想在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就像学科历史更为悠久的哲学与经济学一样,已有160多年历史的社会学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内在的发展轨迹,并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就其内在的逻辑演变而言,实际上都是在承传了古典社会学理论中某个研究取向的基础上,或深化发扬,或综合创新。



    从已往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来看,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同其他学科理论的发展一样,其基本走势是社会学理论中各种具有相反倾向的理论流派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有机的历史发展过程。[⑦]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交替出现,轮流占据上峰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过程。由孔德----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的传统强调社会学理论与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致性,把社会学看成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认为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可以找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而由齐美尔----韦伯开创的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却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反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自然科学化倾向,主张把关注社会行动者主体和主观性作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由马克思开创的批判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既不同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也不同于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使社会学理论在本质上成为批判的、革命的学说,并对后来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的交错发展,一定时期后又总要出现一种对各种取向的理论进行综合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一个周期。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迄今为止,实证主义取向的和非实证主义取向(包括批判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理论至少出现了三次高峰和三次明显的理论综合。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取向的第一次理论高峰是孔德和涂尔干,非实证主义取向的第一次高峰是荻尔泰(w.dilthey)和韦伯。例如,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就综合了德国人文主义和英法实证主义的双重传统,他主张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包含着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因此,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中的“理解”既是“解释性的理解”,又是“理解性的解释”,目的在于克服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社会认识论上的独断,走的是一条相对主义的折衷道路。

    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取向的第二次高峰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及实用主义的社会学理论研究,非实证主义的第二次高峰是以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出现,而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则是从反实证主义立场出发对当代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理论所做的第二次综合。例如,帕森斯就是继韦伯以后试图对古典社会学理论进行综合的社会学家,其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对帕累托、涂尔干和韦伯等不同理论要素全面综合的结果,并将英国的功利主义经济学、法国的实证主义和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结合了在一起,为整个社会科学构筑了一个跨部门的概念框架。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取向的第三次高峰都是社会学发展进入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以后产生的,与前两次高峰所不同的是,第三次理论高峰无论是实证主义取向的还是非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理论都十分注重在承传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吸取其它优秀的理论传统。因此,在第三次理论综合上表现为一种多元综合的态势。如以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新功能主义和以人文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理性选择理论,实际上都表现出了相互吸收、互为补充的特征,并在理论取向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理论。可见,社会学160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不同学派、不同理论、不同研究取向相互对立,又彼此渗透、彼此补充的发展过程。尽管社会学理论各发展阶段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如果以现代化为坐标,以社会发展的实践为尺度,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在理论构建与目标取向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为它们始终没有摆脱建设“现代性”与推进“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其所遵循的都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然而,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全球化、信息化的强劲出现,人类社会的现实开始再次发生巨大转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都面临着新的检验,而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之上的社会学理论也当然毫不例外。因此,在人类社会再次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由现代社会向全球社会发生转型的时期,社会学理论体系必须予以重新认识。而重新认识社会学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重新认识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机制,重新认识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身。今天,当我们面对全球化滚滚浪潮时,社会学理论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理论都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果用吉登斯有关社会学理论方法的新规则来重新审视当今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学术品质,[⑧]我们便会发现以下几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规则:

    第一,社会既不是简单地从个人开始的,也不是外在地给定的所谓整体,相反,它是一个周期性的在时空之中不断实践的过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互动,到地区间、国家间的冲突与平衡,都既有“内在衍变”又有“外部冲突”,是内外彼此交织、主宰相互渗透的发展变迁历程。社会学理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释,其关键就是对现代社会结构的特征寻找解释。为此,社会学理论的分析任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解性的解释(hermeneutic explication)和在描述性的社会科学的元语言(metalanguage)中对他者(the other)的生活方式的揭示;二是对作为伴随人类行为而来的结果的社会之创造与再造进行解释。
第二,社会学理论并不是对某种既定的(pre-given)外在客体之普遍性、绝对性的认识,因为,社会只是通过人类主体的积极行动才能得以被创造和再创造出来,而这一创造与再创造过程又是由其一代一代的成员所从事的行动来实现的。虽然社会成员达到这些行动包含着他们对社会的知识和改变社会的技能,但社会成员并不一定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预期到这些行动的后果。其实,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类在通过对自然的“人化(humanizing)”而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自身(当然,人类并不能创造自然,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

    第三,社会学理论对现代社会实践的理解与阐释是双向的(dialogical)。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之一,不在于一个是理解性的,一个是解释性的,而是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学理论的理解是双向的:一方面,社会学理论用自己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并理解社会和构成社会的个人,另一方面,社会与其构成的要素----个人反过来也在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理解社会学理论,这种双向的理解与阐释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本身的创造与再造的过程。[⑨]

    第四,社会学理论作为一门立足于实践而试图阐释社会及其变迁的学术研究,它的发展,不是某些个人的建树,而是在群体的参与下不断积累、不断分析、不断积极批判的结果。而试图仅仅用一种制度性、结构性特征,例如,工业化特征、资本主义制度等,去理解行动社会的变迁,或仅仅作一些未经阐释的所谓调查,并罗列出一些“客观的”数据和图表,是有失偏颇的。

    第五,由于社会学理论所具有的来自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建构中去的品质,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和作用,实际上不仅仅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一部分,它在理论上的积累和在经验上的发现本身就给人们提供了开启理解可能世界之门的钥匙。[⑩]社会学理论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使用的概念系统来说,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为了“建构”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而不是被“社会”所“建构”。

    为适应“建构”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社会学理论必须应变这个正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而在当前的社会变化中,最明显、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变化莫过于“全球化”了,可以说,不断强化的全球化趋势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是以往任何时候、任何事件都无法比拟的。这种变化应当也势必反映到以建构现实或未来社会为己任的社会学学科领域中。就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而言,全球化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正是因为社会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关注“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为职责的(尤其是社会学理论更是如此),不管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从“现代化”到“全球化”等各项问题的讨论都一致地显示出了社会学家希望在理论概念建构以及经验研究等方面,充分地掌握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历史的变迁规律。当前方兴未艾的“全球化”议题研究正是此精神的延续,然而,也正因为这样的学术研究脉络,使得“全球化”议题的分析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论,如何在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脉络中恰当地理解和解释新的“全球化”现象,并制定社会学理论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新规则,无疑将是社会学理论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注 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②] 因为吉登斯(a.giddens)的理论充当了帕森斯时代的“掘墓人”,并成为这一时期各种理论新的多元综合的典范。

[③] 从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的这种划分中,我们似乎至少可以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它应证了“分化—综合—分化—综合”的事物发展规律,孔德与斯宾塞开创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在第二阶段开始产生分化,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取向并行发展,而到帕森斯那里开始尝试对社会学不同取向的综合,但最终却以社会学理论的进一步分化为终点,继而到第五阶段,各种新的多元综合态势不断涌现。二是社会学首先是在欧洲诞生,继而传播到美国和其它地区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到20世纪后期,经过一段时间没落的欧洲社会学又开始雄蜂崛起,其原创性思想和领航人物的影响大大超出美国,社会学由此又重新回归故里吸取养分。

[④] 如果细分起来,古典社会学还应该包括与涂尔干、韦伯、马克思三人处于同一时代的较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如齐美尔(g.simmel)、舍勒(m.scheler)、滕尼斯(f.tonnies)、帕累托(v.pareto)等人的社会学思想。

[⑤]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富有特色的社会学构想,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舍勒的“现象学社会学”、滕尼斯的“纯粹社会学”和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尽管他们的许多见解都为后来的各派社会学家们所吸取,并成为社会学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相对来说,他们的社会学影响要小得多,追求者也少,更没有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流派。

[⑥] 亚历山大(j.c.alexander)指出,“反帕森斯”与“后帕森斯”指的是同一个理论运动,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民族学方法论、诠释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都是在战后帕森斯理论的霸主地位确立之后形成的。但“反帕森斯”这个术语是从这些理论出现在1960-1970年代这个角度来描述的,而“后帕森斯”则是从当今的理论形势的前景中来看待这些理论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反帕森斯”在很大程度上把帕森斯看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告,是从“反”方来进行批判的;而“后帕森斯”则暗示了帕森斯已经被超越和取代了,即使不是在理论上,至少在历史范畴上也是如此(参见:alexander,j.c. (1987) twenty lectures: sociological theory world wa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20)。

[⑦] 侯均生:《关于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的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⑧] 详细论述可参见:giddens, a.(1976)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a positive critique of interpretative sociologies, london: hutchin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p155-162,作者在该书的结语中,共归纳了四个方面的九条新规则。由笔者负责审校的该书中文版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强调理解与阐释的双向性,并非像现象学社会学那样只是一个纯技术上的问题。因为任何理解都必然是通过理解的主体(subject)与被理解的客体(object)之间的合作(cooperation)才能达成,理解主体与被理解客体的存在境况是构成“理解”的必要条件。

[⑩] 黄平著:《未完成的述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1页。

出处:《学术论坛》(作者:文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
2007-2-28 13:03: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读书社会学

马林诺夫斯基- -

                                       现代人类学特有的学术活动是在长期田野工作(fieldwork)的基础上写作一部民族志,完成某种理论证明。马林诺夫斯基第一个成功的把这三个要件结合在一起,奠定了科学的人类学的规范。这一影响深远的学术规范就是由他的成名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学术实践体现出来的。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是马林诺夫斯基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马林诺夫斯基个人际遇在一个非常奇妙的耦合点上的产物。马林诺夫斯基并不是一开始就立志成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884年4月7日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兰克拉科夫。自幼在知识分子气氛中熏陶。他的父亲是杰格隆尼大学(the Jagellonian University)杰出的语言学家和研究斯拉夫哲学的教授。1902年他18岁时进入这所大学读物理学和数学,并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8年他以全奥最优成绩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论文题目是 “论思想的经济原理”(On the Principle of the Economy of Thought),此时,他对弗雷泽的名著《金枝》着迷,但还没有投身人类学。

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到德国窝В诩洌诶潮任笱Υ硬家篮眨˙ucher)学习经济史,同时,更主要是向冯特(Wehleim Max Wandt, 1832--1920)学习实验心理学。冯特曾以民众心理学,集体意识和文化整体论等思想影响过法国的杜尔干和美国的博厄斯。两年的游学经历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很大:他开始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家族组织,后来的著作也都带有心理学和经济学色彩。

1910年,马林诺夫斯基进入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加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行列。当时做他的老师的有英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霍布豪斯(L T Hobhouse,1864--1929),研究人类婚姻史并挑战原始杂婚说的芬兰籍社会学教授韦斯特马克(E A Westermarck),还有研究大洋洲和非洲的人类学教授塞里格曼(C G Seligman, 1862--1939)。这样的背景使马林诺夫斯基在1924年晋升教授(reader)之职时,力主将自己从事的学科成为“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而不称“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1913年,他发表《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英文)和《原始宗教和社会结构形态》(波兰文)。此后数年,他中断写作进行田野工作。

马林诺夫斯基初到英国时,正赶上英国的学术界大兴实地调查之风,各方面都呼唤实证知识和经验研究。1914年,马雷特(R R Marett, 1866--1945)教授有一个考察澳大利亚的项目,需要一名助手,当时30岁,对澳大利亚土著家族已经在文献上有所研究的马林诺夫斯基被选中。

考察期间,一战爆发,他不得已滞留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所幸它有足够的经济资助(即有澳大利亚政府的经费,也有一些个人包括珍珠商人的捐助),于是利用足够长的时间在太平洋上的新几内亚,特别是其中的特罗布里恩群岛(Trobriands)从事实地调查。

1914年到1918年,他到新几内亚进行了三次调查,第一次是1914年9月到1915年3月。这次考察借助翻译,对象是土伦(Toulon)岛的梅鲁人(Mailu)人。后来的考察报告,加上1913年的《澳大利亚土著家族》,使他在1916年被授予伦敦经济学院科学博士学位。第二次和第三次考察的时间为1915年5月至1916年5月,1917年10月到1918年10月。后两次的地点都是特罗布里恩岛(Trobriands),使用的都是当地的土著语言。这是专业人类学家首次使用土著语言进行田野工作。三次调查花去了他两年半的时间。其中相当多的时间花在了对库拉及其相关事务的调查活动上。在这段经历和所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他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如《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1927),《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1927),《野蛮人的性生活》(1929)《珊瑚园艺及其巫术》(1935)。并成为他1920-1938年在伦敦讲学的核心。同时,更是他确立现代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规范的依据。

1918年一战结束,考察完成,但马林诺夫斯基并没有返回伦敦。他先与澳大利亚的一位教授的女儿结婚,后来在澳大利亚养病。1920和1921年两个夏天,他开始在伦敦经济学院讲学。1923年,他成为伦敦大学的讲师。1924年,在他40岁时,出任伦敦经济学院的教凇5蹦辏ニ梗≧aymond Firth)和埃文思-普里查德(Evans--Pritchard)就到他门下就读。他后来的学生还有大名鼎鼎的利奇(E Leach, 1910--1989),帕森斯(T Parsons, 1902--1979)和费孝通。1927年,他成为伦敦大学新建的人类学系的第一位教授。

1933年马林诺夫斯基开始在康奈尔大学讲学。3年后来到哈佛,并在那里接受了荣誉博士学位。1939年,他以访问教授的身份来到了耶鲁大学任教。后来还担任过波士顿博物馆教授(1940)。在美期间,他开始研究美洲大陆文化,调查墨西哥的农民集市,并与墨西哥学者费扬特(Julio de la Fuente)联名发表过一部西班牙文的著作。同期,他还在世界各地,如日内瓦,奥斯陆,维也纳,罗马,发表多次演说。1934年,他同拉德克里夫-布朗(Radcliffe Brown)带领一大批同时代优秀的人类学家到非洲大陆对非洲的部落社会进行田野工作。1942年5月16日,他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纽黑文(New Haven)。

马林诺夫斯基在世仅58年,著作等身。他还以出色的演讲和超人的语言天赋而闻名。他能说多种语言,包括波兰语,德语,俄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并掌握了他昨田野工作的土著部落的语言。此外,他还留下四比学术遗产:他的田野工作方法,他的研讨班教学法,他与布朗同创的功能学派,他的文化功能论。

社会背景
20世纪20年代,欧美的人类学(进化,传播,历史学派)缺乏为当时殖民统治者统治殖民地民族所需要的理论和方法。而一战后,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受到民族运动浪潮的冲击,陷入危机,需要找到新的方法,以挽救危局。
殖民地危机的发生,提出了如何利用土著社会制度的问题,从而要求殖民官吏必须研究,精通这些社会制度,懂得这些制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

学术背景
A 实地调查的盛行
当时的英国学术界大兴实地调查之风,各个学科都呼唤实证知识和经验调查。在19世纪中,后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到了20世纪初,实地调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1894年斯宾塞(W B Spencer)和基连(F J Gillen)曾调查澳大利亚的土著。1898年至1899年,剑桥大学曾组织调查团进行托雷斯海峡地区的综合调查。进入20世纪后,马林诺夫斯基的老师赛里格曼也曾到新几内亚和斯里兰卡调查。

B 比较方法的应用
当时的科学界和思想界都开始重视比较的方法,从不同的地方,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调查材料中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文化在各自社会中的功能。

C 对原始人的谬误
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和学术界存在着很多关于原始人的错误观点。传统上,白人认为土著人懒惰无用、游手好闲、个人主义、自私。认为他们不能“通过社会力量齐心合力的工作”。同时,流行的“原始经济人的”的观点,这些观点把野蛮人描写成懒惰、自我、听天由命的人,他们的动机是绝对理性和功利的,和他们的行为完全合拍。只能从事简单、无组织、无系统的劳动。原始经济学中的著述常常认为,土著人只有非常初步的贸易和交换形式,他们的贸易和交换也不是部落生活的中心,只是在需要时才进行,因此不是经常性的。

D对进化论和传播学派的批判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进化论和传播论逐渐成为一时间人类学的最主要的理论范式,进化人类学相信人类和世界都遵从自然,外在和既定的进步规律。从人类心性中探求进步规律的源头。传播论者则都信奉进化论且构建文化史,把异民族文化看成时间上的他者。然而,由于方法论上的缺陷:关于起源的许多命题属于思辨,材料基础不够坚实,历时排列共时文化。开始遭到人们的批评。
2007-2-28 13:07:34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