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大师、狂人与小人 – 有感于韩寒陈丹青

26
回复
3898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8-6-20 23:12:21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个时代小人太多了,当他们都是放屁吧,大家只有带着口罩行走。
2008-6-20 23:21: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不认为文艺评论存在什么轻薄与厚重之分。
文章真要写的好,经得起大众的考验,还怕个别后人的一两声异鸣?

就事论事,那两个人只是在访谈节目的时候提到几个老作家的文章不好读而已。
不要说谁是小人,这没什么意思。
2008-6-20 23:33: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历来文人相轻,这个病根已深入髓骨,可谓病入膏肓了。
2008-6-20 23:55: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个人觉得不是轻不轻的问题,如果只是对与自己脾气,爱好不相符的人的一种感性的认识,那这“文人”也就“不过如此”了
问题是这个“文人”是否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和比较,作出的对古人的客观的评判。

真正的文人应该争在学识上,作品上,争在品性上(估计这个反对我的很多),争在对社会的贡献上。

艺术是否要利用以往的经验?天才是否需要技巧积累,或者他在不知道技巧的情况下能否创作出杰作?尊重创作的原则与迷信大师有无联系?知识的积累是否必然带来文学创作的进步?这种进步能带来艺术趣味的进步么?美是由朴素、稚嫩组成的么?这些品质更易于不知道规则的天才还是由熟悉规则的天才所拥有?艺术作品是天才与自然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么?天才需要原则么?艺术能否达到绝对完美?如何达到?艺术原则与美的各种形式有何联系?

我想韩寒是一时口快而已,他的作品对文学的贡献,起码要30年后才能有点眉目,王朔比他早了近20年吧?现在也没有定性的。

社会很浮躁,作家能清心寡欲,于世有所教诲最好;如果不能,也尽量避免兴风作浪:)

[ 本帖最后由 fourmis 于 2008-6-21 01:24 编辑 ]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25 收起 理由
断肠琵琶 + 25 阐明个人观点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25

2008-6-21 00:23: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请就事论事。 论现当代作家的排次和贡献好象不是此帖讨论的主要内容。 如果想把话题扯远,就不要连带着陈和韩。

ok, 那么:

1,评论文学作品,需要什么样的资格?
    我认为只要看过作品就可以发表个人评论。因为对于出版物,所有读者有基本的阅读和评论的权利。

2,什么样的文艺评论是客观评论?
    文艺作品不同于科研发现,评论者个人做再多的研究也只是个人意见,即使他在圈中已经德高望重。

3,有的人甘于淡泊,有的人喜欢说话。 今天,请让更多的人说话。

[ 本帖最后由 高频激光 于 2008-6-21 02:32 编辑 ]
2008-6-21 01:26: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且任他说道诋毁赞誉沉默,五十年后再见!
2008-6-21 07:54: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5F 的帖子

“尊重创作的原则与迷信大师有无联系?知识的积累是否必然带来文学创作的进步?”
- Fourmis问得好。文学的进步需要积累,但积累是不是有必然的进步呢?为什么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巅峰?除了积累之外,是不是还需要环境,需要风气,需要态度,当然更需要天才。可年轻的作家有多少肯真正埋进书堆,坐在那个其实不需要宽敞的窗口,望着满天星斗乘着夏夜凉风爬格子?经济社会容易出流行作品和流行文风,流行的作品反过来影响成长中年轻作家的心性和创作。那些流行作品能成为经典吗?我想作家自己都不会信。只要作品流行起来,他们就成了作家甚至偶像,从此再也不愁了吃喝,从此也再不肯低下头来,认真地看着脚底坚实的路。真正的文字需要思考,说“字字看来皆是血”未免夸张,但如果没有呕心沥血过,这样的文字必然会很快枯萎掉。当一个人缺乏了尊重和严谨,你指望他能“继往圣之绝学”吗?你指望他能“但开风气不为师”吗?是批判从来都显得残酷,大师也不惧批判,且不屑谩骂和嘲讽。不过在还没有成为大师前,抬头的时候,且带点严肃与敬仰望着那些星辰吧。
2008-6-21 07:57: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高频激光 于 2008-6-21 02:26 发表
请就事论事。 论现当代作家的排次和贡献好象不是此帖讨论的主要内容。 如果想把话题扯远,就不要连带着陈和韩。

ok, 那么:

1,评论文学作品,需要什么样的资格?
    我认为只要看过作品就可以发表个人评论。因为对于出版 ...


网络报道中如是写:
韩寒突然语出惊人地表示在学校时经常研究文学前辈们如何在千字文章中把文字用活,“却发现老舍、茅盾他们的文笔都很差。”
韩寒语言一出,陈丹青显得相当赞成,并补充:“还有巴金,写得很差的。冰心完全没有办法看。老舍还好,但是不经读,读过就可以了。钱钟书当然学问好,见解也好,但不是我喜欢的那类作家。”

我认为朋友在酒酣耳热之际胡说些”太白东坡不过尔尔“之类的话,也就罢了。明知是公共人物,明知在公众场合,说一些自己都觉得可笑的话,不是哗众取宠是什么。对大师的批判不应在嘴上,其实大师们哪个不是在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出严肃批判的文字来对大师们品头论足,古已有之,李清照就批过欧阳修与苏轼,王国维批过的就更多了。但靠信口开河试地批判大师来抢风头,我不认为可取。对这些所谓的”作家“,我们还是严格一点的好,过分溺爱了,他们长不大的。

[ 本帖最后由 peiming 于 2008-6-21 09:17 编辑 ]
2008-6-21 08:11: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网络报道中如是写,,,,,,,,,,,,,,)
1,可以到韩寒的博客上看看他自己怎么说的。

2,(为什么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巅峰?)
那是真正的白花齐放的时代。有人放浪形怀,有人忧国忧民,有人花前月下,有人独立潮头激昂澎湃,也有人横卧在青楼的软榻之上听姑娘们唱他写的新曲。  创作文学作品最需要的是自由的空气。

3,网络上关于此事件的评论,摘两则。

a.韩寒与李不识
http://www.wangxiaofeng.net/?p=2063

b. 本站内部版,   韩寒“炮轰”文学大家:老舍文笔差余华不能读
http://bbs.revefrance.com/thread-532855-1-3.html
2008-6-21 10:35: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评论文学作品,需要什么样的资格?
不需要任何资格,但是有些人的评论能总结归纳成“文学理论”,但是作家有点不同,因为他(她)对文学的接触更深,同时因为其职业性容易被大众所误会他(她)的评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什么样的文艺评论是客观评论?
这个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确实有很大差别,单就“客观”二字就是如此。这个涉及到美学的争论问题。但从韩的评论来看,也就是口头上那么一说,基本没有对自己的这个口头观点进行论据式的阐述,所以大可不必那么计较。倒是民众和FANS的追捧,反把这个问题弄复杂化了。
3,说话的未必是对,闭嘴的未必是错。还是上边的观点,社会浮躁,文以载道何存?文学家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应该发挥调节社会道德舆论的作用(历史上中国就对文学家的责任感很看重)
2008-6-21 10:35: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文学和艺术,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自古如此。一直不也提倡“百家争鸣”么?

被称为大师自然有大师们为人称道的地方,他们想必也有大师的气度,即使健在,闻此观点,也仅仅会微微一笑吧。

我们在“本着怀疑一切的精神”的同时,也需要有“信任大众的眼睛”的自觉,这么多年下来,大师们依旧被称为大师,经历的不是一两个作家,文学研究者的审视。

所以作为我辈非此道中人,门外看去,就作为一个“既然你们同行都说是大师,那就该是了”的旁观者好了。

而作为一个作家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欣赏角度和观点,他们有人褒扬有人贬低,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论他们的初衷是为了借以扬名还是真实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都应该是有这个权利的。

何况他们仅仅是以作家的身份,评论大师们的文学而已。

LZ就评论那些评论者的人品了。就因为他们从文学角度轻蔑了你所推崇的大师?

最后说一句,我只看过一些韩寒的作品,不说推崇,也不说贬低。而对于在电视上言语轻薄前辈的行为,也不是很认同。

至于文学,因为我只是个外行,看看热闹而已。

至于能不能该不该入选小学课文,是教育部的问题。
2008-6-21 11:35: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12F 的帖子

我以为,文人不文人,都应该有一定的担当和风骨。人人有评论甚至谩骂的权利,韩寒陈丹青当然有。我不是也没有资格给某某带上小人的帽子,但我深恶痛绝这种小人现象。我不是巴金老舍迷,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展眼望去,何止是文坛,国人的风气有点前所未有的邪乎,我们追不会回魏晋风采,也唤不回盛唐精神,但我们的风骨何在,又何往?
2008-6-21 11:44: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13F 的帖子

我想说的,就是,LZ认为他们小人在什么地方?
侮辱大师?还是借侮辱大师来借以扬名?
2008-6-21 19:54: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读后

文章到是切中了一种时弊,大师有一种历史价值,谁也否认不了,
小人往往都是自不量力的。
2008-7-28 13:03:39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