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7 在中国称为歼-5,歼教-5 是中国特有的米格-17 双座教练机,这应该是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飞机
米格-17 生产型在 52 年 10 月交付空军。51 年开始,米格设计局展开在米格-17 上加装机载雷达的工作,基本型升级为米格-17P,P 指 Poiskovyy,意为搜索。52 年克里莫夫对 VK-1 发动机加装加力,米格-17 升级为米格-17F,F 指 Forsirovannyy,意为加力。加力的 VK-1F 发动机的推力达到 2,275 公斤,使米格-17 的爬升和高空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气动设计的局限,最大速度没有什么提高。装备雷达和加力发动机的米格-17PF 最终成为米格-17 的主要型号。米格-17 引进中国后,中国编号为歼-5。55 年 4 月 8 日完成第一架用苏联零件组装的歼-5,56 年 7 月 13 日用完全中国制造的零件组装完成第一架全部中国制造的歼-5,8 月 2 日,成功地首飞。
50 年代初,西方已经开始在德国战时的空空导弹基础上,发展具有实战价值的新型空空导弹。苏联虽然同步展开了研制工作,但米高扬对空空导弹的作用很是怀疑,尤其对空空导弹的重量、尺寸和制导的精度疑虑重重。这也难怪,早期空空导弹笨重不说,雷达驾束制导的精度受雷达波束的锥形限制,距离越远,精度越糟。但导弹技术是在飞速进步的。随着无线电指令制导技术的引入,苏联也开始将 K-5 空空导弹投入使用,米格设计局也相应地设计了米格-17PFU,拆除航炮,专门携带空空导弹。
在金门炮战期间的 1958 年 9 月 24 日,解放军空军飞行员王自重的歼-5 在击落国民党空军两架 F-86 之后,被一枚“响尾蛇”空空导弹击中,但另一枚“响尾蛇”导弹没有爆炸,坠地后被发现,送往苏联,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 K-13 空空导弹,在很长时间内是苏联各式战斗机的主力近距格斗导弹。
[ 本帖最后由 和谐 于 2008-5-31 00:1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