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定义是装备有强大的火力、有坚固的装甲防护,有高机动性和越野性的履带式战斗车辆。而火力,防护性和机动性也是坦克最重要的三大技术指标。所以先从这三个方面和其他方面对东西方坦克做一个对比。
火力------坦克炮
坦克主要用于摧毁敌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强大的火力才能保证他们完成任务。
苏式坦克一般装有一门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如:T-72,T-80,T90,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
西方坦克多采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如:德国豹2,美国M1A2都采用了德国产的120毫米坦克炮,发射弹药与苏式坦克相同,M1可以发射穿透力更强的贫铀弹。英国的挑战者坦克虽然采用了120毫米线膛炮,但性能已经不弱于德国滑膛炮了。
单从口径来看,苏式坦克炮的口径要大5毫米,威力应该更大,但苏式125毫米坦克炮膛压较低,炮口动能为8MJ,小于德国120毫米炮的10MJ,而且苏式坦克炮发射的弹丸重量较轻,也加快了苏式坦克炮的初速。
但另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由于弹丸重量较低,空气阻力业就较大,使苏式火炮的千米速度降较大,单位弹芯截面积上的动能低,因而穿甲威力小于德国120毫米坦克炮。
再从精度上来看,精度受火控系统的影响。坦克火控系统可以分为观瞄和炮控两部分,苏式坦克的瞄具精度较差,炮控速度慢精度低。
炮控主要取决于炮塔旋转速度和控制精度。但二者是一对矛盾,旋转速度越快,精度越控制难。而火炮反应速度快要求炮塔的旋转和火炮高低机的快速动作,要力争做到又快又准。这点苏式坦克炮要远弱于西方坦克。
另外苏式坦克炮炮管较长,较长的炮管在增加初速的同时,也导致炮口章动较大,影响精度。且较长的炮管也影响了反应速度。
综上所述,苏联坦克炮的射程,精度和穿透力都有不足,导致在海湾战争中,美军M1可以在2000米距离击穿伊军T-72的前装甲,而伊军在1500的距离上也很难做到。当然参战的不是真正的T-72,只是他的出口型,出口型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苏式坦克炮的问题暴露无疑。
但从T-80坦克开始苏式坦克开始装备炮射导弹,射程可达到4000千米,破甲厚度为650毫米。备弹4枚。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苏式坦克的不足,使他们可以和西方坦克抗衡。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德国的120毫米坦克炮和中国的125毫米坦克炮。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Rh120式120毫米滑膛炮,它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登峰造极之作。别的不多说了,以美国和日本技术之先进,工业之发达,尚需引进其技术,作为M1和90式的主炮。这足可见其先进。
中国99式主战坦克的125毫米坦克炮,该炮虽然口径同是125毫米,但与苏式坦克炮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其火力之强大,已经赶上甚至超越豹2的120毫米炮,发射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简单的说就是可以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任何现役主战坦克的前装甲。
防护性
从重量来看,苏式坦克一般在40吨左右,西方坦克大部分都超过了60吨,虽然防护性不是比重量,但较大重量说明可以有更多更厚的装甲。双方在这点上来说,有点不像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在比赛。
西方坦克的炮塔多用钢板焊接而成,苏式坦克采用铸造型炮塔。由于苏式坦克比较低矮,并采取半球型的炮塔,其正面投影面积小,中弹概率比西方坦克可低,所以防护性应该会好些。
但海湾战争转变了这种看法,随着现代火控系统的发展,坦克炮的精度越来越高,正面投影面积小所减少的中弹概率越来越小。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证明:例如精度是10米时,有一些炮弹会落在10米以外;但如果精度上升到1米,那么又能有多少炮弹落到10米之外呢?
另外西方坦克采用了一些新型材料制作装甲,比如:M1A1的贫铀装甲和挑战者的乔巴姆装甲,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他们的防护力确实超过了普通的钢质装甲。这点在海湾战争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当然苏式坦克也才取了挂装反应装甲的方法来增强防御力,也是很有效果的。
但综上所述,西方坦克防护性优于苏式坦克。
机动性
表面上看西方坦克发动机技术较先进,发动机功率较大,坦克的机动性更强。但苏式坦克的重量远远小于西方坦克,单位功率上并不吃亏。而且其战略机动能力还要高于西方坦克,因为重量轻,便于运输,道路和桥梁通过能力也更好。
综上所述,机动性苏式坦克好于西方坦克。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德国豹2 主战坦克的发动机,该坦克采用德国MTU公司研制的MB873Ka-501型柴油发动机,动力强劲。虽然该柴油机诞生已有20多年,但其最大功率1100千瓦,至今仍然没有几种发动机能能够到达。豹2从A1发展到A6,火力和防护性都有提高,只有发动机没有变化,足见其优秀。
另外,大部分东西方坦克都采用柴油机,只有M1采用了燃气轮机作为主发动机。理论上,燃气轮机具有优良的燃料消耗率,但实际运用中柴油机在这方面的性能更佳。海湾战争中,M1坦克的这个问题已经暴露无遗,耗油量过大是他的问题。但M1燃气轮机性能毋庸置疑,只是采用车载燃气轮机相应的支援费用太高了。
[ 本帖最后由 摄氏0度 于 2008-4-27 01:0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