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和谐

历史上的今天--诺曼底战役全方位图解展示

88
回复
5235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时间表

•6月5日/6日 - 美国第82空降师(迪特律行动)和第101空降师(芝加哥行动)以及英国第6空降师(汤加行动)空降
•6月6日 - D日抢滩登陆
•6月25日至29日 - 埃普索姆行动,进攻卡昂西部,被德军击退
•7月7日 - 占领卡昂
•7月17日 - 加拿大皇家空军喷火式战斗机扫射击中隆美尔的汽车,令他受重伤
•7月18日至20日 - 古德伍德行动开始
•8月3日至9日 - 总计行动,一个俘获德军装甲部队的陷阱,开始
•8月16日 - 龙骑兵行动,一个登陆法国里维埃拉的美法联军行动,开始
•8月25日 - 盟军攻占巴黎

[ 本帖最后由 和谐 于 2008-2-29 17:08 编辑 ]
2008-2-29 17:03: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影响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彻底粉碎了德军企图以西线部队挫败美英登陆后再抽 出50个师转用于苏联战场的如意算盘。到了1944年8月,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德国的最后失败已不可避免。而诺曼底的胜利,就是敲响了纳粹德国的丧钟。同时也为全世界的解放打下了基础。

[ 本帖最后由 和谐 于 2008-2-29 17:08 编辑 ]
2008-2-29 17:03: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諾曼第戰役題材影視

诺曼底 (12).jpg

《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一部由理查德•伯頓、肖恩•康納利和約翰•韦恩等主演的美國電影,1962年出品。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the Private Ryan),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导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美國電影,1998年出品。

《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湯姆•漢克斯監制,HBO制作的美國電視劇,2001年出品。

[ 本帖最后由 和谐 于 2008-2-29 17:09 编辑 ]
2008-2-29 17:03: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篇巨著 总算完了
好帖
关注 诺曼底  很久了

LS的 三部电影 很经典
百看不厌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2-29 17:09 编辑 ]
2008-2-29 17:07: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憋了两天了!
2008-2-29 17:35: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zhenggang 于 2008-2-29 18:19 发表
看过几种不同版本的书,讲隆美尔的巨多,抛开个人喜好不说,在诺曼底登陆这事情上,他是要付者的,因为巴顿在,所以他一直以为诺曼底是佯攻,希特勒多次催,告诉他盟军不可能有第2个相同的行动,因为物资和人力不能够支撑他们同时发动2 ...



咱俩看的资料正好相反
我看到的是说
由于希特勒的坚持 德国把重兵都放在了加莱附近 原因也是巴顿
最精锐的装甲师当时也是希特勒直接指挥
在盟军刚开始登陆的时候  希特勒没有及时的调动部队前往救援
(电影 最长的一天 中 讲 希特勒刚睡下  不能被人打搅)
结果贻误战机  再后来就无法挽回败局了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2-29 18:41 编辑 ]
2008-2-29 18:37: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感觉 隆美尔 在北非 表现的非常好
开始英军节节败退 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要不是最后没有听从 希特勒的进攻命令 和缺乏给养
擅自撤退  也不会被调回
那么德军在北非也不会惨败 (原因是 少了隆美尔的指挥)
那么蒙哥马利也没有吹嘘的那么NB
那么也没有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在这之后关于诺曼底登陆
完完全全是希特勒给耽误了
找了点资料看一下

德军不仅兵力薄弱,而且高层将领之间对于抗登陆的方针也一直存在分歧。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德元帅主张将主力部署在纵深,采取反击战术来抗击登陆;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元帅则主张将主力部署在滩头,依托海滩工事歼敌于滩头。两人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最后只好
采取折衷方法,一部分部队部署于滩头,一部分部队部署于纵深,这种兵力部署无论在滩头还是在纵深,都无法形成优势兵力,既无力在滩头阻止盟军的登陆,也无力组织反击。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伏笔。更严重的是由于两人对装甲部队的使用也存在分歧,希特勒一怒之下将
原归隆美尔指挥的西线机动兵力2个精锐装甲师改由最高统帅部指挥,这一决定实际上剥夺了西线将领对装甲部队的指挥,使隆美尔失去了最令盟军心惊胆战的反击力量。

你说的那个专访   能介绍一下不?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2-29 19:41 编辑 ]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25 收起 理由
和谐 + 25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25

2008-2-29 19:14: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希特勒是少数认为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的人之一,只可惜他最后还是被部下说服了。而隆美尔在防守诺曼底上也是尽心尽力的,只是德军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来实施隆美尔的防御计划。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有一定的责任,至少是不够尽职尽责。从战术上讲如果按照隆美尔的方法集中使用4个装甲师,在盟军刚刚开始登陆即实施反击,缺乏重武器的盟军很有可能会被李尔教导师的虎式重型坦克赶下海去,只可惜装甲师都被部署在了二线阵地,且隆美尔无权调动。等他们再次赶到滩头,已经是几天甚至十几天以后了,盟军已然稳住了阵脚,大批重型武器也上了岸,各师虽然几经努力,但已无力将盟军逐出滩头。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25 收起 理由
和谐 + 25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25

2008-2-29 19:46: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kok 于 2008-2-29 19:14 发表
感觉 隆美尔 在北非 表现的非常好
开始英军节节败退 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要不是最后没有听从 希特勒的进攻命令 和缺乏给养
擅自撤退  也不会被调回
那么德军在北非也不会惨败 (原因是 少了隆美尔的指挥)
那么蒙哥马利也 ...
其实德军在北非的失败是必然的,初期由于隆美尔出色的指挥,取得辉煌的战果已近是奇迹了,这也成就了隆美尔的美名。但实际双方兵力,装备,后勤补给相差得太远太远了,德军的失败是迟早的事情,和是否有隆美尔的指挥已经关系不大。至于和蒙哥马利,那就更没啥关系了,说句过分一点的话,他只是比他的前任更幸运,赶上了已成强弩之末的沙漠之狐,实在没什么骄傲的,呵呵
2008-2-29 20:08: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zhenggang 于 2008-2-29 19:43 发表


呵呵,反驳:11700:
承认,隆当时没有在,是因为伤病回国养伤,同时,换上的那个指挥是个比较保守的,甚至控制弹幕,说是浪费弹药,所以导致第一波没有控制,当隆回来,局面已经逆转,不过后期隆的指挥也已经失常,拼命的催促要补给,但当时 ...


呵呵 大家都是在一起讨论 没有什么反驳不反驳的

我认为   德国在北非的惨败要归于后勤物资的供应   这和你的观点是一样的
但是原因不同

此时德国补给线过长 物资供应不畅  只要攻下马耳他岛 德国就可以获得充足的补给  
实际上隆美尔也是准备打通这条航线的
但是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一再要求下 隆美尔不得不硬着头皮攻打 阿拉曼战线
原因是 德国前线离亚历山大港非常近  
希特勒想尽快打通尼罗河三角洲战线  和北边南下的高加索部队 形成一个巨大的锥形攻势  夺取中东油田

结果隆美尔在后勤不足的情况下 和在戈林空口支援的情况下
发动进攻   结果一溃千里


我敢说 如果德军后勤供应正常的话    阿拉曼战役胜利的将是德军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2-29 20:20 编辑 ]
2008-2-29 20:14: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摄氏0度 于 2008-2-29 19:46 发表
希特勒是少数认为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的人之一,只可惜他最后还是被部下说服了。而隆美尔在防守诺曼底上也是尽心尽力的,只是德军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来实施隆美尔的防御计划。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有一定的责任,至少是 ...


其实我倒认为   龙德施泰特   是正确的
从防守一方来看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因为如果它处处防守   那就是处处都是弱点
龙德施泰特的观点是不错的
即运用机动的兵力   就是主力兵团放置与二线   实施战术反击的策略
这样既可以利用敌军的登陆结合部实施穿插分割     又可以发挥德军装甲机动的特长

还有就是 当时德国空军力量在诺曼底地区几乎为零   
如果像隆美尔所说的那样  放置一线  其结果很可能是 被盟军的空军击溃

还有最重要的是  最精锐装甲部队的指挥权在最高统帅部 即希特勒手中
在登陆刚开始的时候 如果隆美尔能及时调动这两支部队 同样能给盟军以重创
但实际却是  当盟军的炮火打响时  最高统帅不是在指挥  却在睡觉
2008-2-29 20:36: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kok 于 2008-2-29 20:36 发表


其实我倒认为   龙德施泰特   是正确的
从防守一方来看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因为如果它处处防守   那就是处处都是弱点
龙德施泰特的观点是不错的
即运用机动的兵力   就是主力兵团放置与二线   实施战术反击的策 ...
但盟军海空军的优势没有在登陆初期发挥太大的作用,而且没有装甲部队的德军也把盟军压在了滩头很久,如果装甲部队赶来,结果很有可能不一样,但这都是后话了,当时很难预见,毕竟当时德军无法准确判断盟军的登陆地点,把装甲师放置二线作为预备队也是有道理的。而且我也觉得隆美尔,乃至龙德施泰特没有装甲师的指挥权的问题几乎是致命的。还有龙德施泰特的工作态度有些消极,可能是老了,也可能是对战况失去了信心。
2008-2-29 20:58: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zhenggang 于 2008-2-29 20:41 发表
军版要反驳,呵呵,增加气氛
同意摄氏0度,德国进入北非本来就是错误,但前提是意大利不能够继续撑,同时德国前期派隆去是牵制作用,没有想到他会搞那么多动静出来,搞的希特勒没有办法着那个加援军,呵呵,不过隆以这么少兵力抵抗整个 ...


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套用经典台词

意大利的北非军队惨败 希特勒派隆美尔去救援
结果他一战登顶 取得了昔兰尼加会战的胜利
此时 是希特勒要求他继续进攻 不是他自愿的  
战略决定权在希特勒的手里 不是隆美尔能左右的

你说的是1942年10月到11月的 阿拉曼会战  英国反击阶段
我说的是1942 年9月的阿拉曼战役 德国进攻阶段
9月 德国的指挥不是 隆美尔 而是德国另一位将军
他毁了这次进攻 使得德军陷于被动
10月25日 隆美尔回来 但已经无法挽回败局

密码被破解 这是德军失败的一个因素
我相信一个好的指挥是能随机应变的  即使敌人掌握了自己的动向
也能随时更改作战意图 以夺取胜利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2-29 21:35 编辑 ]
2008-2-29 21:20: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摄氏0度 于 2008-2-29 20:58 发表
但盟军海空军的优势没有在登陆初期发挥太大的作用,而且没有装甲部队的德军也把盟军压在了滩头很久,如果装甲部队赶来,结果很有可能不一样,但这都是后话了,当时很难预见,毕竟当时德军无法准确判断盟军的登陆地点,把装甲师放置 ...


这个是希特勒的最大的败笔 导致盟军建立了西线战场
2008-2-29 21:27: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转一段网上找到的

按照隆美尔极端的说法,"即使陆军部队是现代机械化装备,在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与掌握制空权的另一方交战,这种情形就像是野蛮人碰到了近代欧洲国家的精兵,其胜负是不问而知了"隆美尔后来把德国在北非的失败原因归结为燃料和制空权的缺乏。实际上还是一个制空权的问题,因为后者直接制约着燃料的运输。这点也足以成为后世训诫。
2008-2-29 21:37:2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