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雨恒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转)

295
回复
18261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郭威死了,后周的天塌了。按照惯例,皇太子柴荣在郭威的棺前即位,成为了后周王国的第二任国王。众朝臣举哀的同时也向新皇帝恭贺叩拜,只不过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这就像同时向两位死者致哀一样。
  因为这时的柴荣离变成一具死尸也并不遥远了。
  柴荣,他让每一个人都想起了另外一个已经死了三年,本应该被彻底遗忘的人――后汉未帝刘承佑。而且柴荣现在所面临的局面比之当年的刘承佑更加不如,刘承佑有过的优势他一样都没有,而他这时的危机,却是刘承佑从来都没有面对过的。
  首先是军心,还是这个最重要的问题。要知道刘承佑的父亲刘知远当皇帝之前已经领兵打仗了好多年,带进开封的都是多年的嫡系,包括郭威。这些人马在他死后都臣服于刘承佑。而柴荣呢?他的人马在三年前还不姓郭呢,这个致命的弱点在不久之后马上就显露了出来,差点让柴荣立即崩盘。
  第二,刘承佑没有死敌,即位之初的平叛就像是一出戏开唱前必须的过场一样,不过是个点缀。而柴荣面对的却是不共代天的死敌。这时后周的百官们看着他,都极其自然地想到了另外一个姓刘的人。
  北汉、刘崇……柴荣注定了马上就要见到这个人。
  而柴荣面临的最大危机还不是这些。他现在最急需的是威望,是能让手下文武百官为之听令卖命,令行禁止的威望!没有这个,他就什么都做不到。
  没见过被员工奚落的老板,被伙计欺负的东家吗?柴荣现在就是这样。是的,他是至高无尚的皇帝了,可是却没有人服他!而这该死的威望却是个最奇妙的东西,你用钱买不到,你用美女也骗不来,你用刀子更吓唬不出来,威望之确立,唯有众所不及的功绩和日积月累的心理压迫才能产生。而这些,历史和时间都没有给他。
  却马上就派给了他倾巢而出,不死不休的敌人!
  郭威在公元954年元月去世,北汉刘崇在当年二月就带兵杀到了过来!三万北汉兵,一万契丹人,柴荣怎么办?
  后周一片慌乱。在大殿上,满朝文武像一只,不,是一群苍蝇,聚集在柴荣面前叽叽歪歪,各说各话,没一个去看他的脸色。最后柴荣不得己主动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朕御驾亲征,亲自去攻破北汉!
  请留意,柴荣说的不是抵挡,而是攻破。他是一把人们还没有清醒认识到的空前锋利,有进无退的利剑,在他的字典里从来都没有过防守二字,事实证明,永远都是他去主动攻击别人!
  但是豪言壮语只是引来了一片讪笑。威望,致命的威望让柴荣绝望,因为他发现其中笑的声音最大,笑容最恶劣的居然是世上五千年来最滑头,最不得罪人的老油条冯道!而且不仅如此,冯道还主动地走了出来,笑嘻嘻地说了更多的话。
  ——陛下,刘崇不算是什么,他并不强大,在先帝面前他总吃败仗。可是现在先帝不在了,您刚刚即位,这样吧,您派员大将出兵,抵挡一下也就是了。何必兴师动众呢?
  下面一片附和之声。的确,冯道说的是“正道”啊,他说得没错,非常理智。
  但是柴荣的脸色变了,他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终于决定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
  ——昔日唐太宗创建大业,哪一次不是亲自出征,我又何敢偷安不出马呢?
  话一出口,石破天惊,以初出茅庐,白丁一样的柴荣竟然自比千古一帝的唐太宗!唉,每一个人都在替柴荣脸红啊,就看见冯道笑了,他实在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遗憾,只好说出了下面一句更加理智的话。
  ——陛下,您未必能学得唐太宗。
  尴尬,现在是致命的尴尬了。柴荣的脸色变幻,他心有不甘,一字一顿地说出了自己的成算。
  ——刘崇不过是乌合之众,我要像泰山压卵一样压死他!
  却不料冯道更绝,他不过是轻轻一笑,就像没看见柴荣的难堪和愤怒一样,回答得更加风雅绝伦。
  ——不知陛下作得泰山否?
  四两搏千斤,柴荣被当场彻底撅倒。这就是他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前,在自己的大本营里所遭到的支持和爱戴。
2008-1-13 19:35: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内部不稳,可前方的战报却雪片一般飞来。军情紧急,刘崇进军神速,已经在邢州与后周第一道屏障昭义节度使李筠交战。李筠绝非等闲之辈,十年之后他成了赵匡胤的大麻烦,但是此时仍然不敌刘崇和契丹的联军,不得己向潞州败退。
  但是他给后周和柴荣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且以他的顽强把刘崇继续吸引在身边,带着庞大的敌人一道向潞州移动。
  于是柴荣下令。令——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领兵袭断北汉军后路;河中节度使王彦超自晋州(今山西临汾)东下,夹击刘崇;禁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宣徽使向训等率军向泽州(今山西晋城)移动,那里是刘崇进军开封的必经之路,必须从正面迎击。
  而他自己,则在当年的3月11日,亲自领兵出发,带着为数不多的班底人马,去迎击他的死敌刘崇。这些人包括禁军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以及开封府马直军使赵匡胤。
  这之前,已经外放至滑州兴顺军做副指挥使的赵匡胤,因为时任晋王,还不是皇帝的柴荣的一句挽留,就心甘情愿地再次留在了柴荣的身边。
  临出发前,柴荣特意召见了后周大将刘词。他望着这位身为镇国军节度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安国、河阳三城防务的军中宿将,把自己的命运交托了出去。
  刘将军,你要迅速集结我军全部的后备力量,尽快地跟上我。一定要快!
  久经沙场的刘词没有激昂的神色,他只是沉稳地点了点头。
  
  柴荣直扑潞州,但是这时候刘崇已经不在那儿了。刘崇吸取了上次围困晋州,被王峻钻了空子的教训,这时绝不与李筠多作纠缠,他引兵绕道南下,目标直指后周的心脏――开封。
  他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就是柴荣的性命。
  但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以最快的速度行军,结果仍然比他预期的要早上N倍就遇到了柴荣。那是在3月18日,他行进在泽州境内高平县时。
  
  高平,柴荣驻马山岗。眼前就是敌人了,就是敢于蔑视他,趁着他父亲新死,马上就来侵袭的敌人了。他们完全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想着这些,柴荣的胸中燃烧的不再是万丈的豪情,而是汹涌的怒火!是时候了,要让全世界的人,包括他的敌人,还有他自己的臣子和人民都对他重新认识!
  他命令――前哨出击!
  但是身边马上有人小声地提醒,陛下,我们的人还没有到齐,合围没有形成,后援更加没有到位,是不是再等一下?
  柴荣高傲地看看了身边的部下,不解释,不回答,我的命令已经下了!
2008-1-13 19:35: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在柴荣愤怒的时候,刘崇的心情好极了。自从发兵以来,他在后周的国境内狂飙突进,纵横驰骋,无所阻挡!看来他这次真的是来对了,果然郭威一死,后周无人,他为儿子刘贇报仇,甚至就此恢复兄长刘知远的江山,重新振作沙佗人天下无敌的旧梦都指日可待了!
  就这样,他心情激越地盼来了公元954年3月19日这一天。这一天他得到了消息,后周的新任小皇帝柴荣居然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到了他的对面,而且前哨部队已经抢先发动了攻击!
  OK,太好了,真是盼什么就来什么。沙场老将刘崇微微一笑,面对这样轻佻果燥的小辈,他的经验和身份还有优越感,都让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不和初生之犊赌最初之胜负,他要让柴荣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毛孩子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于是战场上发生了让后周军队意想不到的一幕,他们憋足了劲冲上来,以为必将暴发一场恶战,但是怎么也没有料到北汉人居然不堪一击,开战以来一直积极进攻,所向披靡的北汉军,居然和他们稍一接触就开始了后退,并且开始了逃跑。怎么回事?后周的军队不免有些捉摸不透,但是战机稍纵即逝,后面马上就传来了皇帝陛下的新命令。
  令――全速追击!
  于是后周军队全线压上,跟着北汉人一顿狂跑,就看见大地在飞速地后退,转眼间他们就追到了巴公原(今山西晋城东北)。到了巴公原上,后周的军人们一下子都愣住了,他们的动作在瞬间定形,眼睛瞪得极大,嘴巴也都张开了,个个都变成了极其怪异的后现代行为艺术品。
  他们有个共同的问题――我的眼睛还好吧?我们看见的都是真的吗……
  只见对面满山遍野的都是敌人,北汉人分成了三个方阵,东边的北汉先锋张无徽(想知道此人有多厉害吗?请去询问李筠,不过不用费事,一会儿这人就会极其活跃),西边的是杨衮率领的契丹人(妈呀,是契丹人!),而中间坐着的是北汉皇帝刘崇。北汉皇帝陛下自将中军,坐镇中央,近四万的人马就那么静悄悄地站在那里,目光冰冷地看着后周人送上门来。
  ——不好,中计了!
  这句中国最经典的评书台词像一阵寒风掠过后周军人的心头,让他们一下子有了不祥的预感。天哪,惨了,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在玩北汉人,可是现在明显地要还债了……郭威在哪儿?王峻在哪儿?现在他们无比地怀念这些已经死了人……但是他们这时能看到的,注定了只有刚刚上任不到两个月的新皇帝柴荣。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柴荣的身上,该怎么办?这时候我们已经掉进北汉人的陷阱里,刻不容缓了,无论是进攻还是后退,都要快做打算了。
  但是这些人惊异地发现,他们年青的皇帝此时毫无惧色,好像根本就没有看到对面漫山遍野的敌人。他声音清晰,绝无颤抖地再次发布命令。
  令——白重赞和侍卫马军都虞侯李重进率军居西,对阵契丹杨衮部;樊爱能、何徽率军在东,对抗北汉张元徽部;史彦超和宣徽史向训、殿前都指挥史张永德领精骑在中央列阵,随朕待机突击刘崇!
  刘崇,我要让你知道,在真正的勇气和绝对必胜的信心面前,你这些可笑的小把戏什么都不是!你的埋伏算是什么?不还是你原来的那些人吗?很好,看来你真的不知道,我本来就是要找到全须全尾的你,和你来一次彻彻底底的较量!
  公元954年3月19日,高平县上巴公原。这一天之后,天下所有人都会因为一个崭新的名字发抖,那就是――柴荣!平生有进无退、坚忍不拔、遇强愈强、战无不胜,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柴荣!
  
2008-1-13 19:35: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高平县、巴公原,战场上寂静无声,数万名士兵隔着一片开阔地冷冷相对。西北大地上三月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他们每个人,让他们变得僵硬。
  命运或许己经到了终点――面前的这片冰冷坚硬的开阔地,很可能就是他们的葬身之所!但注定了没有人能够退缩,这就是作为一个人的悲哀,有时你没有选择不得不去做!
  但是现在洪水还在堤岸里,战斗仍然没有暴发。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风。
  剧烈的北风刮过战场,向南边的后周军队迎面直刮过去。这极不利于抢先攻击,人马的冲锋还有箭矢的射程都会大打折扣。所以柴荣纵然有满腔的愤怒和激情,也要适时地忍耐。何况时间的优势站在他这一边,刘词和他的所有的后备队还在赶往巴公原的路上,这时每一分每一秒的过去,都在增加着后周的力量。
  所以,现在要稳住,不是逞一时之勇快一时之怒的时候,相反,一定要加倍提防北汉人发动攻击。但是让他们奇怪的是,对面庞大的北汉契丹联军却始终纹丝不动,任由着战场上的良机无谓地消耗,不知道在打着什么主意。
  时间没有过去多久,突然间战场上的风向变了,多变的春风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后周军队的背后刮了起来,带着漫天的灰尘暴土卷向了对面的北汉军队。
  太好了,天助我也!
  后周的人马一阵骚动,这是天意要我们发动攻势吗?这突然来临的机遇也让柴荣犹豫,打、还是再等等?但是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从不给任何人妥善思考的时间,就在天时开始对后周军队有利的时刻,猛然间北汉人已经抢先发起了冲锋!
  历史证明北汉皇帝刘崇并不是无能之辈,相反他久历沙场,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百战名将。他不守常规,该出击时按兵不动,让后周人白白紧张。可是这时转成南风了,后周的军队刚刚放松些警惕,他却突然间发动了攻击!
  后周人一片大乱,尤其是东边的樊爱能和何徽,他们首当其冲,被北汉头号猛将张元徽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时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一来是张元徽太过勇猛;二来也是樊爱能和何徽根本就没有给柴荣卖命的心。这两人立即后退,手下一千多名后周士兵被张元徽切割进了包围圈。
  战局突变,柴荣措不及防,他刚刚要做出反应,战场上突然又发生了一件让他死都不敢相信的事情。只听见被张元徽击破的后周军阵地上,突然间暴发出了一阵响亮而整齐的“万岁!”呼喊声。这是怎么回事?!这不是正常的拼杀声,难道是在向柴荣呼喊求援吗?
  但是转瞬间柴荣的脸就苍白了,这不是在求援,而是那些士兵投降了!连这么一会儿都没能坚持,几乎马上就投降了!不仅如此,连投降的口号都像早有预谋一样,是直接向刘崇致敬!!
  其他所有的后周军人都惊呆了,“万岁!”之声响彻了整个战场,后周军团全线动摇,这时候柴荣的致命伤口完全地暴露了出来,他的威望,他的军心,他所要的东西没有一样是他的!他的军队在本国的皇帝面前,在只稍微接战不利的情况下就马上叛变了!
  怎么办?!初上战场,马上就挨了迎头一棒的柴荣要怎么办?整个战场上他的右翼已经完全崩溃了,本就不稳定的军心更加极度动摇,而最致命的是他孤立无援,手上没有任何能让他翻身的本钱!
  失败……就是死亡,还有比死亡更加难以忍受的屈辱!后周、柴荣……难道在郭威才刚刚死了不到两个月之后,就要这样耻辱地被终结了吗……?!
2008-1-13 19:36: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此时在北汉的阵地上,刘崇笑了,他明白自己赢了,真的赢了,就这么简单。柴荣,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东西,你懂得什么叫战争吗?你了解自己手下的士兵吗?很显然你什么都不懂,五代十一国里的士兵都像是打胜不打败的土匪,你赢了,他们都会跟着你,可是只要你稍微失利,他们马上就会掉头倒向你的敌人!
  没有军纪,没有道义,更加没有什么军人的荣誉……只有彻彻底底的生存和利益。而留给失败者的,只有投降,或者自杀,或者猛拼一死的路。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逃跑,但是从此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落了架的凤凰连只母鸡都不如,最后只能死得加倍凄凉悲惨。好了,现在已经可以把柴荣这个名字从人世间抹下去了,他已经不复存在了。
  来——摆酒!奏乐!刘崇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他要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纵情狂饮,奏乐高歌,来以此欢庆他空前的胜利!
  一战定江山,皇兄、孩儿、沙佗人的列祖列宗们,你们都看到了吧,我刘崇就要、不,我刘崇已经胜利了,天下还是我们的!
  但是他连做梦都想象不到的是,几乎就在下一瞬间,他就直接面对面地见到了柴荣!
  
  身陷绝境中的柴荣根本就没有选择刘崇想象中那些失败者通常会走的路。投降?想都不要想,不胜利毋宁死!逃跑?那还不如痛痛快快地死去。至于猛拼一死倒很容易,但他同样不愿那样做,那与失败又有什么区别……但是他又能怎么办呢?
  穿过乱成一锅粥的战场,柴荣的目光直接遥望远处北汉军团的正中央,那里――就是刘崇的所在!很好,非常好……突然间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举动,他竟然就此直接策马向刘崇冲了过去!
  伟大的皇帝在他最开始的战役中,竟然如此的孤注一掷,破釜沉舟。当他策马冲出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下场是什么,谁有事事必胜的把握?!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得这样做――因为他不想做个俘虏,或者屈辱地作为失败者活下去。哪怕是死,我也要倒在冲锋的道路上!
  就这样,透过层层的人浪,劈开所有的阻挡,柴荣绝无反顾地冲向了开始欢庆胜利的刘崇。这时的柴荣心里极为悲凉,因为他清楚地听到,他的身后并没有追随太多的马蹄和喊杀声,也就是说,并没有多少人跟在他后面。他难免有些悲哀地想到,我的部下,我的军队都在哪里?难道他们真的就此都背叛我了吗?!
  全力冲刺剧烈拼杀中的柴荣对此无可奈何,但是他绝对想不到的是,此时真正对他具有决定性的变化已经在他身后发生了,有另外一个极其英雄伟大的人,也在此时挺身而出,瞬间暴发了。
  历史从这一刻起,将会为除了柴荣之外的另一个名字而欢呼――那就是赵匡胤。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英勇的陛下,你并不孤单!
2008-1-13 19:36: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战场彻底地乱了,尤其在后周军这一边,群龙无首,谁也没料到皇帝柴荣居然这样的生猛,把阵地和部下都扔下了,直接去找刘崇单挑。那么剩下的人怎么办?是跟着皇帝往上冲?还是就地歇一会儿先,然后等着皇帝陛下胜利后来个经典的王者归来?
  但什么都来不及了,面对如狼似虎的北汉军队,后周军每一个人都自身难保。就在这时,有一个年青的下级军官没有忙着迎敌,反而转身向自己人堆里面冲,他直接抓住了当时后周中军大将殿前都指挥史张永德,对张永德大叫,“将军,你马上带人向左冲上高坡,从那里向敌人放箭。我带人冲击右翼,必须快,北汉人虽然占了上风,但我们还有中军和左翼,我们还没有败!”
  张永德猛然警醒了,他认出这个年青的军官名叫赵匡胤,但平时只是皇帝身边亲随一样的小官,他怎么会有这样的见识?但是他按照赵匡胤说的重新观察了一下战场,马上就发现乱成了一锅粥的战场其实真的还可以分出条理脉络,如果按着赵匡胤说的去做,很可能真的会一举挽回败局。这时候也容不得他迟疑了,他马上分兵给赵匡胤,两人同时行动。
  而就在这时,柴荣已经直接杀了到了刘崇的面前。
  历史记载,这时柴荣的身边满打满算只有区区近50骑,就用这么点的兵力,柴荣就让整个战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整个战场都看到了,北汉的中军大帐在缓缓地向后退却。
  刘崇居然逃了,面对近乎孤身闯阵的柴荣,他在千军万马众目睽睽之下居然选择了躲避!
  没有比这更让人泄气的了,本来占据上风的北汉人一下子变得士气低落,但是这还不算完,更加沉重的打击马上又接踵而至,他们的军中之胆,第一猛将张元徽突然阵亡。
  这个打击是致命的,自从开战以来,张元徽几乎成了北汉人的箭头和盾牌,无论攻守他都在第一线。此前击败李筠,刚才又一个照面就打垮了樊爱能和何徽,他怎么会突然间就被人杀了?杀他的人到底是谁?!可惜战场上容不得任何人停下来观察,一阵突如其来的箭雨把北汉军队彻底打懵。
  这时候轮到刘崇绝望了,风水轮流转,只是转得太快了,他的军队也一下子就变成了土匪,扔下他转身就跑,就算他本人站出来,亲自挥动旗帜召集都没有用。
  没办法,深通游戏规则的刘崇也只有跟着一起逃跑了。只是他怎么也想不通,柴荣怎么能突破他的整条防线,单枪匹马一样地杀到他的面前?而在主战场那边,更发生什么事?就像是中了邪,本来已经赢定了,怎么会突然一下子就全都崩了盘?这仗打得真是胡里胡涂,连怎么输的都不知道。
2008-1-13 19:36: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刘崇败了,败兵夹裹着他一路向北逃窜,柴荣想都没想,就选择了追击。这时候他的部下们都追了上来,提醒他见好就收,刘崇虽然败了,但是人数还是他们多,而且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把兔子逼到墙角还得小心被咬呢。
  可惜他们的皇帝叫柴荣,我在前面所说的平生有进无退、坚忍不拔、遇强愈强、战无不胜,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等等性格特点,没有一个字是为了烘托气氛才罗列出来的排比句式,历史可以作证,句句都是真的。
  于是双方再不废话,一个没命的逃,一个不要命的追,就这样一直跑到了当天晚上天黑了以后。然后无论是刘崇还是柴荣都无能为力了,他们谁再怎么急着逃命或者如何急着杀人都没用了,他们的兵都累得瘫倒在地,再也寸步难行。就这样,他们只好在后周境内,一条山涧边上暂时安营扎塞。
  这时的局面变得非常的让人撮火,这一对死冤家你能看我,我也能看见你,但是都无能为力。有一首歌是怎么唱来着――你在山涧头,我在山涧尾,日日思君要杀君,共饮一涧水。
  但是就在这样难得的片刻安宁之中,一样隐伏着极大的杀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谁是真正的追击者和逃跑者还不一定。首先刘崇被打散的人马逐渐地再次汇集,历史记载,这天晚上柴荣的命运其实仍然站在悬崖的边上,因为刘崇很快就又有了近一万多人的兵力。而且大家千万不要忘了,在开战之初,刘崇的部队里还有一万多的契丹人。这些力量如果能有效地集结起来,柴荣还是要面临失败。
  那么这些契丹人到底去哪儿了?刚才乱成了一锅粥的战场上始终都没有他们的影子。他们就像是失踪了,就算是现在,北汉和后周都一样找不到他们的行踪。其实很简单,他们已经提前回国了。
  开战之初,契丹的主帅杨衮是很想给刘崇这个契丹皇帝的老侄子出把力的,可惜刘崇根本不领情。他一看见柴荣的人马很少,立即就觉得请契丹人来是个大失误。这么好的买卖自己做多好?何必要分赃给别人?于是他非常明确地告诉杨衮,你们契丹人可以休息了,那边有一片高坡,你们爬那上面去,好好看着我是怎么打败后周的。
  于是好脾气的杨衮就都照办了,他始终站在高坡上,绝不弄湿鞋,看完了刘崇和柴荣的全部表演之后,就马上带着干干净净手脚齐全的人马回家去了。
  但是这些后周军队和柴荣都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现在本来就不多的人马更加少了。在白天的战斗中,近三分之一的右翼人马在崩溃之后投降了一些,战死了一些,其余的都被樊爱能和何徽带着向后方逃走,虽然已经派人去追了,可是还没有消息。其他的中军和左翼杀人一千自伤八百,也没剩多少了,而且都累到了身体极限,这时和北汉人近得呼吸相闻,一但再次开战,他们一样还是站在刀刃上!
  怎么办?所有人的目光都再次集中在了柴荣的身上。柴荣却沉默着,他望着不远处人影晃动的北汉营地,心中在默默地念着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才会真正地决定这次战斗的胜负乃至整个后周的存亡。
  那就是刘词……刘词,你怎么还不来?
2008-1-13 19:37: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刘词在当天的半夜时分终于赶到了,他带来了柴荣盼望己久的后援军队,而且还带来了樊爱能和何徽的消息。这两个人一直在不停地逃跑,而且逃跑的决心和表现实在是太不常见,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首先他们一边跑一边抢劫,见什么抢什么,好像国土已经全部沦陷,得马上备战备荒。然后他们逃跑的意志无比顽强,谁拦着跟谁拼命,柴荣先后派出了好几个近臣和亲兵将官来召集他们回去,结果都被他们一刀一个给干掉,表现了逃跑到底永不回头的决心。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匆匆北上的刘词时,竟然还把刘词也一把拉住,告诉他皇帝已经大败,前线的部队都投降了,识相的和我们一起逃吧!
  幸运的是这个被柴荣选中交托了整个国家命运的人堪称稳重,刘词不动声色地甩开了他们,一不跟他们走,二不跟他们翻脸,一切都以尽快赶上柴荣为基准。
  就这样,命运再次拯救了柴荣,他在黑夜中再不耽搁,马上向北汉营地发起冲击。这时的刘崇已经彻底没有办法了,勉强接战,一触即溃,那条横在身边的涧水成了绝大多数北汉人的葬身之地,在初春冰冷的涧水里,躺满了北汉人的尸体和他们的辎重。
  而他们的皇帝却幸运地逃脱了,要说沙场老将刘崇还真是有过人之能,在乌漆麻黑敌我莫辨的战场上,他以六十岁的高龄矫健地飞身上马,骑着他契丹叔叔赠给他的黄骝马,一路登山越岭,由小路兼程北逃,一直跑回了老家晋阳。
  就这样,刘崇活了,事后他为了纪念这次难忘的北伐之旅以及这些天里发生的种种刻骨铭心的遭遇,他为这匹无比忠贞的救了他命的黄骝马专门修造了特制的马厩,按三品官的傣禄喂料,并赐号“自在将军”。
  这就是刘崇为了这次战争所做的最后一件事。然后他以为这就算完了,难道不是吗?他败也败了,兵也都死光光了,在后周抢的东西也都留在那儿了,还搭进去了不少的北汉造军需,他柴荣还要怎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辈打了这样的大胜仗也应该满意了吧?
  但是他万万也没料到的是,他刚刚修好了“自在将军”的马厩,就得到了一个吓得他必须马上哭着喊着叫叔叔救命的消息。因为柴荣根本就不想就此拉倒,他已经带着人马向晋阳开拔,来找刘崇算个总账了!
2008-1-13 19:37: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柴荣来了,他生平第一次带着千军万马来主动攻击敌人。这时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但是柴荣已经不是以前的柴荣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带领的军队也与之前截然不同。
  这都源于高平之战过后的一次沉思。
  在自己的国境内把刘崇赶跑之后,人人都以为柴荣会大肆庆祝一下,无论如何这是个地地道道的开门红,这一战打出了士气也打出了威风,尤其是让千千万万的人都重新认识并崇拜起了柴荣。更何况在实际力量对比上,后周也就此把北汉打得再无还手之力,原本就弱小单薄的北汉从此以后再也别想主动挑衅。
  但是不知为什么,胜利后的柴荣闷闷不乐,整天把自己单独关起来,不知他在想什么。
  其实柴荣在后怕。不错,这次他是赢了,赢得非常的漂亮,当时的惊险和绝望,在胜利后就都变本加厉地变成了传奇,让人们更加的对他崇敬,认为他不仅高明而且神勇,简直就是奇迹。但是他自己知道,这次战争之险,险过剃头,他一次次站在了生死边缘,可以说每一次都是他必输必死的绝境……这样下去绝对不行,不是要他每一次打仗都要自己亲自当突击队去玩命吧?!
  那么到底差在了哪里?
  他冷静地分析,首先是自己有些操之过急了。当时虽然刘崇已经进了后周的国境,而且节节胜利,但是他完全还可以再等一下,尽量多带些军队去迎战。但是他太急于把刘崇赶走了,才有了后来以后周雄厚得多的国力,而且还在自己的国境内,却要以少得多的兵力和刘崇决战的劣势。想一想真是后怕,如果刘词再晚到一天,其实只要让刘崇熬过那一晚,第二天的北汉人就可能会反败为胜。
  更何况刘词还面临过同样逃跑的机会。
  想到这一点,柴荣就又恨又怒。他把自己关起来,主要的问题就是要想清楚,为什么他的部队竟然敢于这样公开地叛变他,这件事弄不明白,他所有的一切就都是假的。那么是因为他的军队本身就不行?不,柴荣随即就否认了这点。还是这些军队,在父亲郭威还有前辈王峻的手里,就指哪儿打哪儿,绝无折扣,能把刘崇打得透不过气来。那么为什么换了他就这么费劲呢?
  原因就只剩下一点了,就是他自己不能服众。
  意识到这一点,柴荣非常痛苦。他知道自己先天不足,首先没有战功;二来当王储的时间太短,满打满算不过半年;而最重要的,还是他姓柴而不姓郭(这一点真是无可奈何,虽然历史上也有称他为郭荣的,但是在人们的心中,他始终不像刘承佑接刘知远的班那样理直气壮)。可这能怪他吗?他出生在邢州龙冈,本是个庄园主的儿子,只因为他姑姑嫁给了郭威,而且长年没有生育,才把他过继了过去。那时候郭威正处在人生谷底,别说荣华富贵,就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而年纪幼小的柴荣就见识非凡,他虽在穷困中,但并没有嫌弃郭家,相反他动用一切脑筋想办法,居然让郭家能收支平衡,不那么拮据了。当然这中间免不了柴荣日夜操劳,甚至孤身外出和一些商人搭伙,在乱世飘摇中做些小本生意。就这样,柴荣既从小就识得了人间疾苦,又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和郭威结成了真正性质的父子之盟。这种本真的至亲至爱让郭威和柴荣在这一生一世里都没有过互相猜疑,所以郭威才会在临终前越过了血亲李重进,把皇位传给了他。
  但是这些能说给什么人听呢?就算说出去又有什么用呢?只会适得其反,人们会更加认为他懦弱,他矫情,他无可救药。
  所以出身啊,是多么的重要……永远都别说什么英雄不问出身低,除非你已经成为了英雄!
2008-1-13 19:37: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当柴荣把自己关起来,不断沉思冥想的时候,有人报告了一个让他怎么也意想不到的消息。这消息之古怪,让柴荣着想地眨了一会儿眼睛。
  报告说樊爱能和何徽回来了。
  是真的吗?这两个人居然回来了?柴荣真是纳了闷了,他不明白,这两位高官到底还是不是地球人?做出了阵前叛变,带兵私逃,杀了皇帝的信使,还阻碍了救皇帝的后援部队的事儿之后居然还敢回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身边的张永德给了他答案——其实很简单,兵家自古多胜负,打输打赢有什么大不了?谁没有追过敌人,谁没逃过跑?而且以后的仗还多着呢,不还得用他们这些人吗?所以樊爱能和何徽才敢于回来。
  最后张永德面无表情地强调说,这样的事真的没什么大不了,常有,几十年来一直就是这样的。
  但是柴荣受不了,他想,人就怕转念一想。柴荣在转念之后突然间勃然大怒——与其说之前樊爱能和何徽敢于叛变他,是对他的不忠和蔑视的话,那么这时候还敢再回来,就是对他加倍的侮辱!难道说他柴荣怯懦得还人都不敢杀了吗?他真的还得依赖这样的混账东西,忍受着虚假的忠诚之后对他冷嘲热讽的嘴脸吗?!
  但是激动之后,他终究还是有些犹豫,因为无论如何张永德刚才说的都对,他还是得要打仗的,杀人容易,可是杀完之后呢?这样的事是不是真的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这时候有必要说一下张永德了,这个人不久之后就是后周军队中军衔第一的人,为禁军殿前都点检(就是赵匡胤后来的官),他是郭威的女婿,是柴荣的表姐夫,是后周国里真正的皇亲国戚,所以他对后周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所以他对柴荣是敢于也勇于说话的。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张永德宽厚有德量、识人重人,是个难得的好下属更是个难得的好上司。
  敢说话的张永德在柴荣犹豫的时候说了下面这一段话,这段话当时就极为重要,直接改变了后周军队的素质。但是无论是他还是柴荣,都绝不会想到,这段话居然成了历史转变的一个根本性的契机,给中原汉人的复兴和后周的亡国都时埋下了伏笔。
  他说——陛下,如果你只想维持现状,那么一切很容易。可是如果你想削平四海,抚有华夏,那么军法不立,纵然有百万勇猛之士,又怎么能为陛下所用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柴荣马上知道了应该怎么办。樊爱能、何徽以及他们部下军使以上七十余人,全部就地斩首,虽然以往有功,但是概不赦免。而且就此通告全军,这就是临阵脱逃,不尊皇命的下场,再有所犯,一律处致。
  从此之后,后周的军纪开始真正的严明了,柴荣用自己的战功和铁腕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了必须百分之百地服从他。但是他还是有所担忧,那就是吐故之后如何纳新。你杀了那些没用的,可是有用的在哪儿?
  别忙,张永德的话还没有说完,他清楚明白地把一个人的名字告诉了柴荣,说就是这个人在柴荣亲自冲锋之后,挽回了后周当时的战局。
  他说——陛下,你应该重赏而且提拔他。他的名字叫赵匡胤。
  宋史称,高平之战,乃太祖皇帝肇基之始。从此之后,赵匡胤成为了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的心腹爱将,在不久之后的后周反攻太原之战中,赵匡胤突然拔升,成为了后周军中一颗迅速升起的新星。
2008-1-13 21:03: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柴荣在公元954年五月三日来到了北汉都城太原城下,而在此之前,四月中旬,后周的前锋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已经率军先期到达,把太原城围得水泄不通。这也就是说,在三月刚刚结束的高平之战后,柴荣根本就没给刘崇丝毫的喘息之机,立即就着手了反攻倒算。
  可怜的刘崇,他刚刚给“自在将军”建好了新家,自己的家就面临了被抄的危险。于是他选择了一个非常积极的应对办法,这办法之好,让赵匡胤的子孙们在一百多年以后也同样地效仿。那就是他把皇位马上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承钧,所有的国防任务一样不留,全都交了出去,然后彻底休息。
  真是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或许他以为这样柴荣就不会恨他了吧?然后就此退兵?当然,为了活命,他也没有忘记最最关键的那一线生机。他给他的叔叔,当时的辽国国王耶律述律写了信,信里不管怎样追忆以前的美好亲情,和以后他会怎样的加倍孝敬,其主要的内容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快来救我――!
  耶律述律真的派兵了,他当然不想让汉人统一做大。可他没有想到,柴荣不是其他的什么人,你可以让柴荣后退当然也杀了他,但是前提必须是你已经击败了他!柴荣立即分兵,命大将史彦超阻击契丹。他本人命令抓紧时间立即攻城,他的计划很明确,只要能迅速攻破太原,契丹自然绝望退去,而且北汉的其他州镇也会不战而降。
  但是攻破太原,真是谈何容易。历史证明,不仅柴荣,就连后来的赵匡胤都没有在有生之年亲身搞定。当然原因多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太原城墙又高又厚,本来就是历朝历代为了国防才修的边境堡垒,哪那么容易说破就破?
  而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柴荣刚强峻急的性格让这次战役无法全胜――他太急了,虽然携高平之胜,他衔尾急追,没给刘崇喘息之机,但也同时没给他自己准备的机会。以国伐国,怎能如此轻易?
  于是战斗只进行了近一个月,后周的士兵们就战力衰竭了。更要命的是,由于苍促出征,围城不下,粮草已经供应不足。柴荣严禁士兵抢劫,可是五代十一国里的大兵们一但饿了,就是皇帝的饭碗他们都敢端,何况是北汉境内的老百姓?于是群众基础一落千丈,他们不仅得对付北汉的正规军,还得应付更加玩命的北汉民间游击队。
  形式就此直转急下,这时雪上加霜,一个决定性的噩耗传来,后周大将史彦超在忻口抵挡契丹时不敌阵亡。契丹军团已经突破了防御,正在步步逼近。
  于是不管柴荣再怎样心比天高,他所能做的都剩下一个了,那就是立即退兵。柴荣退了,虽然没能就此攻破太原,把北汉灭掉,但已经让北汉心惊胆战,从此再也不敢也没能力主动进攻后周。
  这样根本性的转变,就发生在柴荣即位不到半年的时间之内。在回兵的路上,他还不知道只要再过上一段时间,到这一年的十一月,他此战的另一个战果就将显露。刘崇死了,连惊带吓,又气又恨,再加上年纪太大(60岁了,想想吧,郭威51岁死的,而最伟大的天可汗李世民,也只活了区区50年而已),让他再也无法支撑。
  想趁着人家死了家长去偷袭,却不料转过身来自己就是一样的报应。
2008-1-13 21:04: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柴荣回到了后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抛开了所有的常务,再次陷入了沉思。这次的思考议题是――为什么没能一举拿下北汉?
  原因多多,有准备不足,也有讨厌的契丹,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军队不行。战斗力太差了,如果真的足够强的话,就不会有史彦超拼命堵截契丹,直至战死的事了。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坚信,一个月的时间,足够拿下太原城了!于是在沮丧追悔中,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柴荣的脑海里形成,他要重新招聘装建一支部队,它必须是全新的,绝对服从的,战斗力超强的。
  为此,他下了一条命令。令全国各地驻军,把最骁勇的士兵选送进京,同时向天下诏募勇士,只要你能打,哪怕你是逃犯或者强盗都无所谓。而这项任务,就交给了刚刚因功受封为后周禁军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的赵匡胤。
  赵匡胤在这次围攻太原的战斗中再次成为了亮点。当时后周军队轮番向太原城冲击,可都没什么效果,赵匡胤却带人直接冲到了城门下。史书记载,这次冲击中的赵匡胤早有预谋,他没像其他人那样继续爬梯子搭人墙往城墙上爬,他直接打起了城门的主意。而且要命的是他根本就没打算用常规的大木头或者大石头去撞,他直接放了一把大火,把太原的城门给点着了。
  那时候再好的城门也是用木头做的,不管里边人怎么骂,赵匡胤纵火成功,他带人就冲了进去。可结果他往回冲的速度比冲进去时还快,太原城里的弓箭太可怕了,透过还没有完全烧毁的城门,像一大群苍蝇一样劈头盖脸地就射了出来,赵匡胤没法不往回跑,而且左臂上还是中了一箭。
  中箭之后的赵匡胤反而精神大振,无论如何他都破掉了太原的城门,而且城门后面有什么他也领教了。没什么可怕的!赵匡胤回到阵地简单地包扎一下伤口就要再往上冲。这时柴荣亲自拉住了他,禁止他再次冒险。
  在柴荣的心中,赵匡胤已经是他急需组建的新朝臣班底里的重要一员。而且这次招聘选拔出来的新士兵,就要优先安插进赵匡胤所在的殿前司诸班。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叫“殿前”。这是个简称,指的是当时最高的统兵机构殿前都指挥使司,一般简称叫殿前司或者殿司。它的领导人依次往下排是殿前都点检、殿前都指挥史(简称殿帅)还有就是殿前都虞侯(也就是赵匡胤现在的职务。怎么样,虞侯这个官名或许大家读《水浒传》时有个错觉,以为是各个衙门里帮闲生事的亲随小混混,其实光明正大得很,是相当大的高官)。
  但是殿前司还只是禁军职权的一半,另一半是侍卫马步军指挥使司,那边另有系统,单独向皇帝负责。
  就这样,赵匡胤生平第一次单独主持了一次国家政务。只此一次,就让他一飞冲天,再也无法遏制。因为他在迎合了柴荣组建自己朝政班底的同时,出人意料地也拥有了自己的私人小集团。
  下面有一份名单请大家注意,他们是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这些人的名字是不是很眼熟?只要翻开宋史,在最初的几篇里这些人就历历在目,个个名重一时。他们就是在这次的全国海选中被赵匡胤选中,并且立即安插在自己手下做官的。
  而赵匡胤也因为有了禁军殿前都虞侯这个职务之后,正式地进入了后周的高级官场之中。他开始了自己的正常人阶交往。请再看这样一份名单,他们是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这九个当时己经身有官职,各居要津的人,不仅走到了赵匡胤的身边,还与他结成了生死兄弟。宋史并不讳言,连同赵匡胤在内,他们是义社十兄弟。
  赵匡胤迅速冒升,成为了继柴荣之后,在与北汉的这次战争之中最为得利的人。历史稍微给了他一线阳光,他立即展翅高飞,就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一生。
  这时,赵匡胤时年28岁。
2008-1-13 21:04: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冯道之殇(1)
  
  在公元954年的这一年里,28岁的赵匡胤在33岁的柴荣的领导下,像一架永动机那样一刻都不停顿地忙碌着,他们四处出击,开疆拓土,后周人焕发出了五代十一国时期从所未见的创业热情,积极、开明、强盛,这些久违了光明一面的东西再次回到了人世间。
  但是就在这样一片大好的社会形式下,珍惜每一寸光阴的柴荣突然宣布辍朝三日,全国哀悼,因为深仁厚德、久孚众望、四海宾服、人类偶像的长乐老人冯道先生终于与世长辞,驾鹤西归了。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上一次刘崇来犯,柴荣准备亲自迎敌时,冯道当众给了柴荣难堪后,冯道的好日子就结束了。不仅仅是因为柴荣大胜,让他的判断错误,从而丢了面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不认识他了。这还是冯道吗?他历仕五朝(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侍候了十位皇帝(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把新任的皇帝顶得当众下不来台,他可真是临老大出息了。
  可是柴荣却没把他怎么样,而且依照古例,给了他只有宰相才有的特殊权力――派他去给郭威修坟。这也是在变相地告诉他也告诉全天下臣民,柴荣并没有因此而计较他,想把他怎么样。但是临老出了昏招的冯道怎么想怎么难受,终于决定绝不原谅自己。就这样,他的生命终结在了这一年,非常遗憾,他只活到了七十三岁。
  冯道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却万古长青,甚至其政治立场和政治手段也一样的流毒至今,啊……不对,写错字了,是流芳至今啊,请大家和冯道都原谅一下。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回顾他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左右逢源,悠游享受的一生。我相信,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太多的正在我们身边活着的人的影子。
  首先我们要承认,冯道是个积极进取,不断完善的人。他在青少年阶段可不是后来这个样子的。那时他有才,而且非常的愤青。
  话说,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人。他生在唐朝末年,超有学问,于是学而优则仕,他不例外地选择了读书人的不二职业――当官。
  最初他选择了割据幽州、自封燕帝的刘守光(记得小文前面提过,北方有桀燕帝国,西边有岐王国,都已经被后唐李存勗先期做掉。如果去掉它们,加上北汉,那么就是“五代十国”。如果保留它们,就是十一国。刘守光就是桀燕了,可惜历史多不承认,不然冯道的主人就不止十个了)。这时候冯道一腔热血,满脑子壮志,估计他很是佩服天可汗李世民的,所以也就非常想自己也当当魏征,于是他就时不时地给刘守光提各种意见。但没有想到刘守光可一点都不体谅他的一片苦心,被他不断地招惹之下,终于确定冯道是发烧了,把脑子都给烧锈斗了。于是就决定给他败败火,非常干脆直接地把他扔进了班房。并且告诉所有人,几天之后就送冯道上路,到阴间地府去体验生活,顺便满足他的志向,去侍候伟大的已经死了的天可汗。
  蹲了大牢的冯道沉默了,他想不通,他有错吗?难道向领导人提意见,随时随地的发现领导的错误并积极地帮着领导改正错误不正是儒家提倡的最高指示精神和任务吗?孔子、孟子,还有很多的子,不都是强调一定要这么做的吗?
  我做错了什么吗?!
  
2008-1-13 21:05: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冯道之殇(2)
  
  话说冯道在他非常年青的时候,在死牢这个最适合反思人生的地方,进行了深刻的灵魂反思和改造。在他的朋友把他设法救出来后,他就变了,从此,他成了以后世所周知的那个长乐老。
  但是请注意,变的只是一部分,他是开始随波逐流,绝不贸然出头了。可是大家要想清楚,一个真的毫无主见,只知道对上级唯唯诺诺,对同级亲切随和,对下级和蔼可亲的人,怎么会迅速地出人头地,极快地在乱世中当上宰相,而且就此屹立不倒,几十年如一日的呢?
  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首先,不管真的假的,是否出于天性,冯道在个人修养和行为上,都百分百地做到了一个君子。请看,史称冯道能“为人自刻苦为俭约”,他跟着后唐庄宗李存勗出征攻打后梁时,住在茅草房里,身为大臣连床和卧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禄可以和随从、仆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将士们抢来了美女,照例先送给大臣们一些,冯道坚决不要,要是实在推辞不了,他就另找房子养起来,再为她们寻找家人,个个尽心。当他为父亲守孝回家时,农田大饥荒,颗粒无收,冯道倾其家财赈济乡民,并且亲自躬耕田野,当有人生病没办法种地时,他会在半夜里悄悄地替人种好。而田主人登门致谢,他却认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给他送来“斗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
  这或许也有博取声誉,投机取巧的嫌疑,但是请大家注意,什么叫君子呢?真有天生就是君子,天生就是小人的事吗?也就是说不管那位天生的君子做出了什么,他就是君子,而天生的小人无论怎样清廉自守也不过是个装假无聊的伪君子?
  不,绝不是!我们要承认,不管你的天性是什么人,你做出了君子的事,你就是君子。哪怕只在你做君子事的那一瞬间。这样才公平。
  所以,不管冯道的真假,冯道曾经君子过,且长时间地君子过。
  然后再看一下他在政治上的具体贡献,而这就要重提一下后晋石敬瑭以及耶律德光(当然,冯道首任宰相是在后唐做的,但是虽有作为,却没有后晋时期的他那么举足轻重和争议无穷)。
  石敬瑭为了篡夺后唐江山,认了比自己小十年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但是无论怎样,他都需要一个人去出使契丹,表达诚意。石敬瑭遍视群臣,发现这个任务非冯道莫属,但是这终究是替国王认干爹去,稍有羞耻脸面之心的人谁愿意?但是冯道答应得非常痛快,他毫不犹豫地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这一句话,就让冯道留下了千载的骂名。后世的学者范文澜对其大为不齿,忍不住口吐莲花:“好个奴才的奴才!”
  这还不算,当耶律德光占领开封,  中原的时候,时任外官的冯道主动进京来朝见。这时耶律德光小觑中原所有人物,再不对他客气。直接问:“你为什么来见我?”(当初耶律德光想把冯道留在契丹,可是冯道以退为进,非常巧妙地耍了契丹皇帝一道,估计这时耶律德光回过味来,要出一口气)
  而冯道面无难色:“无兵无城,怎敢不来?”
  耶律德光占了上风更加嚣张,简直就在直接骂人:“你是何等老子(老家伙)?”
  冯道却只一笑:“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就此耶律德光大笑,放过了冯道。而这更成了后世的儒家君子们对冯道口诛笔伐的资本,简直就是胹颜事敌,毫无廉耻!
  但他们就一点都不再看下文了。耶律德光出过一口恶气之后,终于平下心气,来问冯道一些正事。他问:“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请注意,相信大家都会清楚,耶律德光问的根本就不是怎么救百姓,而是要如何治理这些百姓。
  而冯道的回答极其巧妙:“此时佛出亦救不得,只有皇帝救得!”
  一语道破真谛,想当皇帝,就得留下这些百姓,而只有这样,百姓才会要你这个皇帝!
  不管后来像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史学巨匠怎样攻击冯道,在他们编的《新五代史》里怎样的贬低冯道,在当时,公道自在人心,由冯道此时一言得活的中原百姓数不胜数。所以当冯道死后出殡时,民众自发组织列队道旁,纸钱飞舞满天,路旁的树叶都变成了灰色。
  但这丝毫不能感动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圣人门徒,在他们的著作中,冯道是――“无廉耻立人之大节”,是“国家危亡致乱之祸根”,是“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上帝,你也知道冯道亦有小善),何足称乎!”的无耻之徒,奸臣之尤。
  而到了元代,有位学者胡三省则对冯道更加的意愤田膺,他说冯道“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不过真是奇怪了,汉人在元代,已经是亡国之人了,为什么还活着?廉耻何在?只因为他不是宰相这样的人臣之极,就可以例外的活着?
  到了清朝,就更不得了了。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把冯道的罪行提高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冯道之恶浮于商纣王,其祸烈于盗跖矣!
  真不知道冯道是怎样伤害了他,也不知道他有什么资格去这样评价冯道。
  回到宋朝,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他们一边在大骂冯道无华夷之防,无人臣之节的时候,一方面又把沙佗人建立的“后唐”、“后晋”、 “后汉”立为正朔朝代。也就是说,一边骂冯道不该给夷人打工,一边又承认夷人创立的江山朝代是合法的,真是不知道他们运用了什么样的标准,站在了什么样的立场。
  想一想吧,在宋朝对文臣优越无比的官场氛围里――记住,仅仅是对文臣而已。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衣食无缺,安危无忧,他们怎能知道冯道之流立身处世时的艰难凶险?他们曾经面临如狼似虎,杀人不眨眼,已经君临中原的外族酋长吗?他们面临过三五年就要改朝换代,且每一次都鲜血横流的场面吗?!
  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痛,甚至是揣着明白说糊涂!
  按照他们的理论,冯道早就该死了,他应该至少死十一次,每一次皇帝的更换,他都应该殉葬一次,尤其是面对耶律德光的时候,他应该横眉戟指,大骂不绝,然后引颈向刀,为民族留一千古佳话,给他们的忠臣孝子的排列加上一个号码。
  至于当时中原的百姓们嘛,自然也要像冯道学习了,都给皇帝殉葬,那是个至高无尚的光荣!
  当然不管怎样,冯道还是死了。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他还一直都活着。历史证明,我们国人是非常善于去其精华,存其糟粕的。冯道高贵的个人品质我们都没有学会,甚至完全忽略,而他的圆滑世故,不闻不问的不倒翁精神,倒是被我们千百年不断地继承且发扬光大了。
  不作为,闹嘻哈,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些我们不常见吗?
  唉,历久弥新的冯道先生,你真的没有离去,一直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会长久地怀念你。
2008-1-13 21:05: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三天之后,因为冯道的死而产生的悲伤难过,终于在后周的国内成为了往事。柴荣再次上朝开工,从这一天起,后周周边其它所有国家的噩梦就此开始了。
  前面说过,后周这个地方,是个四面用兵之地,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都有敌人。如果有一副当时的地图,我们会看到往上,即北边,是北汉和契丹;向下偏左,即西南地区,是后蜀;向右下方看,后周真正的敌人就出现了,那是南唐,汉人地区除了后周之外,就是南唐最为强盛发达了。至于右面,后周倒是可以放一百个心,绝对不会有什么敌人突然冒出来,因为那边是大海,这时无论是高丽人或者仍然属名为倭且沾沾自喜的日本人都还不成气候,中国无论再怎么乱,也没他们插足的份儿。
  那么面临这么多的肥肉柴荣要怎么下嘴呢?思来想去,柴荣决定给大臣们出两道作业题,并限期完成。作业题的名字叫《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以及《平边策》。从这两个题目就可以明确地看出,柴荣一是要大家讲一讲内部如何安定,即大家都要明白皇帝要怎样做,臣子们又要怎样做。第二,就是明目张胆,毫不讳言地诏告天下,所有人的安逸日子都结束了,无论是我的臣民们还是敌人们,你们都要清醒过来,我这就要扫平割据,统一天下!
  这两篇文章最后确定了柴荣的战略总方向,即先南后北。而且他就此发现了一个极其有用的人才,他叫王朴,时任刑部比部郎中,是一个掌管朝廷百司出纳费用的大会计。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了柴荣最重要的左膀右臂,不仅在柴荣例次出征时都留守京都,镇慑后方,而且文武百官无不对其敬服,不敢稍加违逆,包括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史有记载,当赵匡胤代周称帝之后,有一天路过供奉后周大臣的功臣阁,突然一阵风吹来,阁门大开,赵匡胤向里一看,突然整衣束冠,向阁内恭肃行礼。只见门里面王朴的画像正冷冷地面对着赵家第一任皇帝,宛如生前。
  王朴在《平边策》里说,面对四邻强敌,先从弱小着手,一边歼敌一边强己。首先要对付的是南唐,南唐与后周接壤且可以攻扰的地方有近两千里之长,先从其薄弱处下手,左右攻扰不定,对方往来应付时就会露出真正虚弱的地方,而到那时,我们就更不能用强兵去硬攻。
  应该只用少量的兵力去骚扰。
  南唐人素来怯懦,知道有后周这样的强敌犯境,立即就会全民动员,重兵防守。如此一来,只要经过几次试探,就会把他们的国力耗竭,进尔斗志削弱。然后我们就可以真正的发重兵毕其功于一役,就此得到南唐在江北的地区。得到江北,我们的国力就会极大提升,而后江南就指日可待。平定了南唐,其它的吴蜀之地就会望风而降,之后,才可以去图谋北汉与契丹。因为这两个敌人都是死敌,绝对没有和平招降的余地。
  柴荣发现他真正找到了他想要的人,王朴不仅有能力帮助他实现鸿图大业,而且两人的性格都极其相似。他们都积极进取,刚强峻急,都像一团烈火一样剧烈燃烧,从不给别人更不给自己留余地。而且历史证明,王朴最后的命运都和柴荣一样,炫烂强盛的生命就像彩虹或者流星那样划过了历史的天空,一时之间所有的星宿,哪怕是巨大的恒星都为之失色,但是转瞬即逝,突然间就抿灭消散了,留下的只有叹息和追忆。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柴荣和王朴开始通力合作,把战争的机器隆隆起动。历史证明,最为人类所诟病的战争不仅是无法避免的,同时也极为必须的,没有任何长久的和平是来自气氛友好的谈判桌上的,想要和平,想要统一吗?那么你必须先选择战争!
  
2008-1-13 21:05:45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