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雨恒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转)

295
回复
18247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连载 (233)

欲求真相,就得把时间往前推移,回到赵匡胤在洛阳时。当时他面对弟弟那句“在德不在险”的空话,为什么就没有当面反驳,进尔索性一意孤行,强制迁都呢?
  他真的那么“懦弱”?
  当然不,事情要连贯起来看,看他回到开封之后又做过些什么,答案自然就会显现。史料记载,赵匡胤回到开封之后,在公务繁忙之间,居然在七月这一个月里,“三幸光美府第”。
  赵匡胤在一个月里连续三次到三弟赵光美的家里去。
  这是极其反常的。在这里,要强调一下中国古代的皇家制度。皇帝是不能随便到某个大臣的宅第去的,那是极大的特殊性荣誉,代表着“圣眷优渥,高厚隆宠”,大家别想着赵匡胤随便就到赵普家去吃肉喝酒,就觉得这事很平常。在《宋史》记载中,赵匡胤到二弟光义家去的次数都可以用一只手的手指头数出来――“王性仁孝,尹京十五年,庶务修举。帝数幸其府,恩礼甚厚。”
  十五年里,赵匡胤不过才“数幸其府”而已。可是赵匡胤居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去了三弟赵光美家三次。这是个极其敏感的政治符号,相信所有视力正常的宋朝官员们,都会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大宋皇帝赵匡胤已经积极明显地向其三弟示好。
  这样做的用意何在?难道是赵匡胤祭祖归来,突然心血来潮,觉得长兄如父,要给从小就缺乏父爱的三弟以深沉地、炽热地、不求回报的父爱吗?
  玩笑开得大了点,只要稍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马上就会明白,这是赵匡胤在着意培养三弟,要光美登上政治舞台。其作用只有一个,用他来牵制二弟光义。
  这样做,好处真是妙不可言。想想四五年前的赵普、赵光义之争,赵匡胤打破了政坛的平衡,赶走赵普,让赵光义一人独大,直到后来他二弟敢于和他公开和他叫板,拆他的台。这是恶果,让他在洛阳时公开丢脸,且无可奈何,那么就索性让光美来成为第二个光义如何?
  我把从来没有权位的光美扶植起来,用来打压光义。什么?有人说,光美无法和光义对抗?为什么没有?光美无功劳,那么光义有什么功劳吗?光美无根基,那更不在话下,由我来着意培养,比当初培养光义时还要用心,事情怎么就不会成功?!
  而且一旦成功之后,光义被分权,从此老实,安心做人;而光美毕竟根基浮浅,我会吸取当初让光义尾大不掉的教训,把握好分寸。甚至他都不会像得势的赵普那样,想像一下,当初如果扶赵普压光义,由赵普独揽大权,那样的日子就很好过吗?
  而如果事情能按照这样的设想去发展,那么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啊……分掉了光义的权柄,就等于拿掉了他的野心,他和光美从此就都没有了非分之想,就还是我的好兄弟。再加上之前,我派德昭去迎接钱俶,派德芳主持当天的迎接宴席,我的儿子们也会顺利地走上前台。于是,一天的云彩就都会散开了……
  更何况,我还做了另外的一件事,来压制光义最有力的那部分力量,让这个计划能够顺利地实施。
2008-1-24 23:15: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连载 (234)

出征北汉,相信很多人都在想,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的急呢?按照他以往的行动规律,每次灭掉一个割据大国之后,他都会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来消化它,把当地的矛盾都解决,并改善那里的国计民生,比如说用减税、免税之类的手段来把那片土地彻底大宋化。那么为什么在平灭南唐这样的超级大国之后,赵匡胤仅隔半年就决定出兵北汉呢?
  是被民众国情等热烈因素推动的吗?有,但相信赵匡胤如果决意等待,谁也没法强迫他。那么是他彻底地轻视己经残废了的北汉,觉得只要出兵就一定能获胜吗?
  可是全地球的人都知道,打北汉就是动契丹,再怎么样,赵匡胤也不会轻视那些来去如风的契丹铁骑吧?那么他到底在打着什么主意?
  诸多因素纷繁杂乱,如果一定要刨析疑团,相信下面的这个因素才是他诸多考虑中被最重视的一点。
  他要借助另一场大胜,来继续提升自己的威望,使之达到一个辉煌的,时人不可企及的顶点,然后无论自己再做出什么事,都能压制整个官场。比如说废掉晋王,或许干脆杀了赵光义。
  就算不那么暴烈,通过这次战争,也可以调动整个官场来为自己服务,把赵光义多年来当首都市长所培植起来的官场势力下降到最低点……纵观这一切,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赵匡胤还是在顾全着大局,他还是想着怎样既平稳过度,又能达到削弱赵光义,扶植自己儿子登台的目的。
  那么这时,把目光转向赵光义,设事处地换位思考,站在赵光义当时的立场上,想一想他已经是什么处境了――眼见得赵匡胤的声威会更加的震烁古今,如果这次的北伐成功,他的功业将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那时候无论赵光义曾经怎样广施恩惠、小心结交了多少的官场同仁,都不会有人再陪着他淌混水了;更何况三弟光美马上就会在名利场中异军突起,有赵匡胤的刻意栽培,这实在是太轻而易举了……最要命的还有德昭与德芳,他们一个25岁,一个17岁,早己成年,尤其是德昭,正宗的太子苗子,而且连皇孙都生出来了,赵匡胤既然已经开始把他们往前台推,就绝对没有突然偃旗息鼓的道理。
  那么,他该怎么办呢?自古华山虽险,尚有一线之生机,而他,在这样的局势下再不使险招的话,等待他的就只有安乐死!
  而所谓的险招会是什么呢?历史证明,赵匡胤是在事业处于辉煌的顶峰时突然死亡的,这真的是巧合吗?或者是像一些现代“学者”的说法,赵匡胤是家传基因有问题,再加上自己好喝酒,才造成了中风、心梗一类的突发疾病才猝死的。
  这真是笑谈,试问千年以下,你凭什么来说赵匡胤的家传基因有问题呢?你能再找到赵家的DNA?还是凭着赵光义的子孙们或疯或傻,有疯了之后放火烧宫殿的,更有当了皇上突然间变神汉的,以及德昭、德芳的早死来做的判断(对不起,那些“学者”们就是这么凭借的)?见鬼,那跟赵匡胤有什么关系?那应该从赵光义的遗传基因上找毛病,更要从赵光义的所作所为上找客观原因。如果一定要说赵匡胤是突发疾病死的,那就像肯定恐龙的灭绝是因为它们消化不良,大量放屁,把当时的大气层给毁了,让紫外线直接照到地球,把恐龙们给照死的一样荒唐。
  我们要追究,只能从曾经发生的那些有记载的事情里来分析,事情从赵匡胤一步步地谦让,想方设法地让朝政的变化,权力的再分配变得平和些开始,所以他难免地从开封退让到了洛阳,再从洛阳迁就回到了开封,可是变化却没有停止,他一直在努力,而且事实证明,他越来越接近成功――因为他至少还真正地掌握着当时的国政大权!
  可是他唯一的漏洞,就是从来没有想过他那个和善真诚,教育良好的弟弟会突然间对他下杀手,以终结他生命的办法,来阻止他计划的完成。
  综上所述,赵光义杀兄,己可定案。千古之謎,就算没有真凭实据,就算赵光义事发当夜没有和他哥哥独处饮酒,他都脱不了最大的主使者的干系!
  至于说到他是用怎样的手法杀人的,就要根究于王继恩和程德玄了。先看王继恩,这个太监很不寻常,他是太祖的亲信,同时也被宋皇后所赏识,事发当夜,皇后把召唤皇位继承人这样的大事都交给了他独立去办。可是他却违背命令,自作主张去找了赵光义,并且亲自带着赵光义回到皇宫,逼迫皇后就范。这样的表现,如果说他事先没被赵光义所收买,成了二赵一党的话,那连鬼都不会相信。
  再看程德玄,此人当夜出现在晋王府门外绝非偶然,此人深通医药,再联想到后来南唐李煜、吴越钱俶在太宗朝的死法,能让人想到些什么呢?
  如果说是程德玄配药,由王继恩下毒,是不是很合理呢?当然,这一切的猜想都没有意义,作案的细节在千年之后,甚至在当年都没人会知晓,更不会有人公之于众。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从宋朝当时的国朝大政,以及赵匡胤本人的各种施政方针来分析理解当事人们的处境,及他们的想法,还有他们可能举取的行动。
  是赵光义杀了他的哥哥,这是我再次重申的个人看法。下面,要探讨的是总问题之2――赵光义就算没杀他哥,得位可正?
2008-1-24 23:15: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好做!好做!
2008-1-25 00:00:4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至顶
2008-1-25 12:00: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么好的帖为啥没人顶?LZ看看我这么努力顶你帖是不是很感动?
2008-1-26 14:27: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见了这样的贴子就顶
2008-1-26 20:46: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LZ人呢?不更新了?
2008-1-27 21:53: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连载 (235)

这个问题似乎不太通顺,因为既己确信是他杀了他的哥哥,那么还问什么“就算没杀,得位可正?”
  是的,但就得这样问。试想,如果真是他杀的,那还谈得到得位正不正吗?他是个凶手,自然不正!所以要谈得位正或不正,就只能先假设他没杀人。
  好了,我们就先假定他是个好人,来探讨他的皇位是抢来的;还是凭空而落,靠运气才砸到他头上的;又或者是他生而幸运,投胎到了一位难说是贤明,还是偏心的女人的肚子里,是靠上一代的临终遗嘱才合法得到的。
  先说第二个可能――皇位凭空而落,是靠运气砸到他头上的。
  理由,司马光说,赵光义当晚闭门家中坐,富贵找上门,王继恩送皇冠,程德玄推波助澜,他完全是身不由己,最后还被他那年轻的,“少不更事”的小嫂子给强迫了一下,才勉为其难地接了他哥哥的班。
  似乎很牵强,但是司马光先生的字面意思就是这样的。后世人等道德伦理败坏,什么事都往歪里想,一心想在在鸡蛋里挑出骨头来,就算没骨头,也要先把鸡蛋打碎再说,这样,就实在和司马先生没有关系了。
  但是非常遗憾,我们就是要往歪里想。现在返回头去看第一个可能――他的皇位是抢来的。
  其实非常简单,就算一切完全像在赵光义死后22年才出生的司马光所说的一样,在一个最关键的地方都没法自圆其说――赵匡胤的宋皇后当时要叫的人是“德芳”,无论如何不是“德芳”他二叔!
  赵光义可以说他什么都是被迫的,是王继恩和程德玄这两个乱臣贼子强迫他这样做的,一如他哥哥在陈桥兵变时的身不由己。但是别人给你什么你就要什么吗?我给你口棺材你就躺进去?!
  所以赵光义你还是不要再装了,抢的就是抢的,何况那一点都不丢人,抢,毕竟也是一种相当复杂而且高难度的劳动付出,不是谁想做就都能做的。
  只不过历史证明,有些人是鼠窃,有些人是豪夺,人就是这么的奇妙,就连抢东西,都能分出来人品里的高低上下……所以该承认时要承认,无论是大丈夫还是真小人,共同的特点是“光明磊落”。
  但是赵光义一定不会这么想,他会喊冤,因为他会说,以及他的臣子们都必须替他说――他的皇位是由于他亲爱的妈妈杜老太后的临终遗嘱才合法继承过来的,而且这个行为过程中,所包含的政治意义是无比重大的,对当时整个汉民族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繁荣的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所有人的个人福祉和家庭完整都彻底依赖于这个遗嘱的贯彻执行的程度!
  这个遗嘱,就是众所周知,但又真假难辨的“金匮之盟”。
2008-1-28 12:15: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连载 (236)

第三个可能――赵光义之所以当上皇帝,是因为他生而幸运,他的妈妈是那位古今第一老太太,生了一个开国皇帝都不算,甚至要成为两个皇帝,甚至三个皇帝的母亲的杜老太后。
  故事急速往回倒退,一直回到赵匡胤刚刚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第二年的6月份。他的生母杜老太后去世了,临终遗言,要他本着“国有长君,家国之幸”的大前提,把皇位不传子而“一传光义,再传光美,三传德昭。”并且当场要儿子签字画押并由赵普监督生效,最后放在一个小金盒里,并由宫人秘藏在皇宫内某处。
  以上的事情,在小文的前面杜太后死时,已经交代过了一次,这里不再复述。因为,请注意,不是我懒,而是根本就没有那个必要。
  一言以蔽之,就可以充分说明在公元976年10月20日之后,赵光义即位登基时的合法性能否用“金匮之盟”来弥合。
  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任何人知道有这个“金匮之盟”的存在!
  那要在赵光义当了五年皇帝之后,才由急于在政治上复出的前宰相赵普突然提出来!!
  还有什么疑问吗?想一想当时赵普是什么处境,他被死敌卢多逊已经压制了快近七八年,不仅他,连他的儿子都要成为政治迫害的牺牲品了,这期间他度日如年,随时都有家破人亡的危险,他为什么就不早点使出这招撒手锏呢?!
  而赵光义在得知“金匮之盟”之前,一直都活在“篡位”和“杀兄”等恶性传言的阴影里,并且他已经第一次征燕云失败,德昭已经自杀,他背负的恶名以及军国大事的压力无比沉重,赵普如果有这样的法宝,简直可以随时上报朝廷,让自己咸鱼翻生。
  他为什么就是不做呢?
  一句话,所谓的“金匮之盟”不过是个小小的政治把戏,它不过是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一个小小的交易――你让我重新上台,我让你平安过度。
  其真相性,嘿嘿,不仅现在的人会不屑一顾,就算在当年,只怕也是路人皆知,对这样劣等的把戏,实在没必要评论,只需要……嗤之以鼻。
  那么有人会问,怎样解释赵光义登基之后,立即对赵光美的提拔呢?他就像当年赵匡胤对他一样,封光美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位于宰相之上。比之晋王兼开封府尹不过是一字之差,而且荣誉性的头衔更高,这完全可以理解为他在遵守着“再传光美”的“金匮盟书”嘛。所以,“金匮之盟”还是千真万确地存在着的。
  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证明着赵光义已经知道了“金匮之盟”的存在,所以他才这样的遵守,对吧?那么五年之后,赵普在搞什么呢?
  这到底是赵普是个傻子,还是赵光义是个傻子?说到底,这件事如果再往下深究,就可以确定另一件事了,那就是――我们是傻子,在这件事上还浪费精力。
  分析到这里,公元976年10月20日那个夜晚里到底发生过什么事,基本上已经可以定性。那两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1,赵光义杀了他的哥哥;2,赵光义得位不正。
  但是要强调,关于第2点,我没有半点的对赵光义不满的情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是偷什么、抢什么都是不好的,都要被审判,被谴责,但唯独一件事物,是可以随意抢夺,可以用尽一段手法,并且可以不必担负任何一点点的心理愧疚的。
  那就是――皇位。
  甚至人类有史以来,发出的最多的欢呼声,都送给了那些不择手段,摄取皇位的人。眼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赵匡胤。他从七岁的小孩子柴宗训的手里抢到皇位时,难道人人都心悦诚服吗?不见得吧,如果他之后不是雄才大略,给我们民族带来了统一和稳定,我们会把他当作什么呢?
  骗子、暴君、欺负可怜寡妇孤儿、背叛刚死的领导、无视当年的栽培之恩、可耻的篡位者……等等,所以,纵然是赵光义杀兄夺位,这也并不能就此把他定在耻辱状上。请比较,虽然他杀兄的手段还不能确定,但是总好过李世民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杀了大哥三弟吧?而天可汗可以永享英明,那么赵光义为什么就不能得到人们的原谅呢?
  因为这里面的一点点的小区别。
  李世民不杀大哥三弟,不仅得不到皇位,更连身家都保不住。赵光义却没有这份危机。
  李建成、李元吉对李世民先下毒,再污陷,更进一步要把秦王府诸将分散坑杀,一网打尽,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平日里根本就谈不到任何的兄弟恩义。
  可赵匡胤是怎样对待二弟的呢?《宋史》记载,赵匡胤对赵光义关怀备至,不仅在官职上让二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尊贵无比,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爱护得无微不致。
  赵光义的家地势很高,没有水源,他哥哥遣工匠作大轮,“激金水注第中”,并且“数临视,促成其役。”赵光义在皇宫里喝醉了酒,没法骑马,赵匡胤亲自扶着他下殿阶,看到他的侍卫“执镫以出”,就赐那人以官职衣带及器帛,以勉励更尽职心。史书更记载,赵光义曾经重病,昏迷到连人都不认识了,赵匡胤急忙赶去,亲自为他灼艾治疗。当时赵光义在昏迷中仍然觉得疼痛,他哥哥的反应是取过点燃的艾绒在自己身上同样的部位薰灼,来感应疼痛的程度……就这样,从辰时一直治疗到酉时,直到赵光义出汗苏醒过来,赵匡胤才回宫。
  恩义种种,难以尽数,至少可以说,赵匡胤对儿子都没有对光义好。史书记载,直到他死,长子德昭都没有封王,次子德芳更加仅仅是一州的防御史……光义,光义,如此恩重如山的哥哥,你竟然也能忍心下手。这不是篡位,这是忤逆,这不是在争权力,而是丧尽了天良。
  也许在光义的心里,他也是迫不得己,他有必须这样做的理由。只是在那个大雪纷飞的深夜之后,他就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人了。心灵,随着一次泯灭所有良知的叛逆而幻灭,在那一夜之后,在背叛了他最最亲爱的大哥之后,他还有什么是做不出来呢?
  杀德昭、杀德芳、杀光美……进而怀疑天下所有人,还有什么难度吗?
2008-1-28 12:16: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连载 (237)

但不管怎样,公元976年10月20日那个夜晚还是过去了,时间……继续流动,不以任何人的死亡而稍微停顿。
  赵匡胤死,赵光义即位,天下第一富贵权柄骤然转接,但一切波澜不惊。在《宋史》的记载中,明确地记录着“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就是这样的简单,赵匡胤死了,他的二弟赵光义即皇帝位,其间没有任何的蹊跷、謎团,更没有任何人有过什么异议,或者不寻常的举动。
  因为,紧接着就是“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之后,“群臣表请听政”,而赵光义“不许”,“宰相薛居正等固请”,赵光义才勉强同意――“乃许”,并在即日起,“移御长春殿”。
  他是合理合法的皇帝了。
  而对于赵匡胤,人世间给他最后的一点印迹是“群臣谒见万岁殿之东楹,号恸殒绝。”只是一片哭声而已,紧接着就是商量怎样埋葬他了。而那极其的简单,在中国都执行了上千年,是一整套完整的、规范的专流程作业了,真是再容易不过。
  给赵匡胤定庙号,“太祖”,无论如何,谁也没法否认是他亲手开创了宋朝;给他定谥号,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而《宋史》中给他的盖棺定论是――“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以上文字,取自《宋史•太祖本纪》,看着像是极力在为赵匡胤歌功颂德,可是古人文笔精妙,尤其是此文为元朝人所撰,是好是坏,褒贬之间要细细的玩味。比如“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
  只说了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而武功大治则一点不提。这说来似乎也无可厚非,谁让宋朝在武功上一败涂地呢?而宋朝的朝政制度,尤其是军事制度,绝大部分都由赵匡胤手创,并且一以贯之,三百年不变的。
  以元朝人的胜利者身份,能说出这样的话,似乎已经非常的厚道了。但真的是这样的吗?总体说来,赵匡胤温和而不酷厉,貌似总有些妥协,不那么“英明神武、干脆利落”,在他的身上,没有太多的热血式的传奇。但是一切都平稳和谐,想像一下,我们的生活还需要什么呢?
  你希望像契丹人那样,或者像五代时那样,每天都握着刀剑讨生活吗?
  何况这里面还有一个巨大的区别。要知道,赵匡胤的生命是被突然终结的,宋朝的国运、权柄,它的施政纲领,也是突然间拐了弯的,这甚至带动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命运跟着一起滑向了一个不可预知的境地。
  这一次的巨变,一直影响到了此后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直在东亚洲处于主导地位的汉民族不断地没落、衰亡,直到第一次全国界的亡国……它造成的余震,甚至一直波及到了我们现代的每一个人心理状态。
  曾经亡过国的民族,曾经全民族称“奴”的民族,被元朝定为“第四等”人的民族,此后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消除心底里的阴影和屈辱……
  而这些,都随着赵匡胤的突然死亡拉开了序幕。如果他不死,如果他还能再多活几年,事情还会是这样的吗?
  这是一个绝望中的猜想,注定了没有答案……在当时,也没有任何人能预知到这一点。每个人都争着擦干了眼泪,向新一任的皇帝聚拢,去进行下一轮的权力游戏。
  公元976年10月21日之后,赵匡胤冰冷的尸体躺在棺柩里,被孤零零地安置在皇宫的一个角落,要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公元977年的4月27日,他才被运往洛阳,葬入由他本人选定的陵墓里。
  他死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当他落葬入土为安时,他的故乡洛阳已经春满人间,柳絮纷飞了……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8-1-28 12:16: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继续
2008-1-28 12:32: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继续等~
2008-1-28 19:20: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连载 (238)

《如果这是宋史》――赵光义卷
  
  当很多年以后,当年青时“隆准龙颜,往之即知为大人也”的赵光义终于老了,终于“身带旧疮,每年发作,痛苦殊甚”时,他回望前尘,遥想20年多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他会想些什么呢……
  “当我全身心地追求一样东西,而终不可得时,我知道我会痛苦;可今生将尽,岁月蹉跎,我才终于明白,当你全力以赴,付出所有才得到那样东西时,或许会更痛苦……你会发现,那样东西并不是你想象中那样的美妙。可是怎么办,难道能放弃吗?如果重回当年,我真的会改变什么吗?
  不,就算它不够好,可仍然有那么多更糟的……那个冬天可真冷啊,哪怕它是一团火,我也要把它紧紧地握在手中,不给任何人抢走它的机会!”
  
  公元976年10月21日,宋朝原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在其兄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灵柩前继位,成为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一切顺利。
  不管此前赵匡胤是突然暴死,也不管赵匡胤的亲生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已经完全成年,且未闻失德,赵光义都没有任何争议的,更没有任何纠纷的登上了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
  仿佛人心所向,理所应当。对了,他还有他哥哥的传位遗诏,一切都显得合理合法,圆满得就像当年陈桥兵变,他哥哥赵匡胤进入柴荣的皇宫时,也有人拿出了幼帝柴宗训所写的禅让诏书一样。所以,挑不出任何的不是。
  但真的是这样吗?
  史书上的记载先不忙翻阅,野史里的传言更不足采信,如果真的要找到些让人信服的证据,不如来听一听赵光义本人怎么说。
  赵光义在晚年,至道元年(995年)10月,曾对大臣说――“朕……继位之初,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政,以其习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于是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至于二三大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为异。”
  这其中“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是地道的吹牛,因为他在当天的开业大典上,当着天下所有臣民们的面,宣布的《即位赦天下制》是这样说的――太祖 “猥以神器,付与冲人……凡开物务,尽付规绳,予小子伋绍丕基,恭禀遗训。仰承法度,不敢逾违,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前旨,同守成规,庶 冲人,不坠鸿业。”
  冲人,即小孩子,他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什么都不懂,全凭死去的大哥作主,才勉强登台办事的小娃娃,他保证什么事都会踩着他大哥的脚印走,“尽付规绳,不敢逾违……”之后才敢谈一下“不坠鸿业”。
  从哪里来的“革故鼎新”?真正说露了嘴,到了老年忍不住诉一下苦情露出的真相是最后的那一句――“至于二三大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为异。”
  当时有人反对他,而且是太祖朝里的“旧德耆年,二三大臣。”而他自己也承认,这些大臣之所以这样做,也“不能为异”,都是情有可愿的。
  只不过当年的工作做得实在到位,把什么都盖住了,那些人是谁,曾经做过些什么,都再没有任何人能知道。人们所能看到的,是他登台伊始,就大赦天下,并且马上给皇室所有宗亲加官进爵。
  如赵匡胤的皇后宋氏,加封为开宝皇后;其长子德昭终于封王,可惜,只是武功郡王,连个亲王都不是。官职从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改为永兴军节度使、京兆尹兼侍中,注意,是改,因为官职不升反降了,像检校太傅这样的头衔要等到两年之后,德昭再婚时,才重新颁发。唯一的彩头,是他位于宰相之上。可具体要怎样才能居于宰相之上啊?可以事事都管着宰相吗?
  开玩笑。
  太祖的次子德芳,由贵州防御使升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并同平章事,他倒是真正的升官了。而最大的彩头给了现任皇帝的三弟。这时的“光美”再一次改名,从此叫“赵廷美”,此人一步登天,由原来的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升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位于宰相之上。
  并且从这时开始,赵匡胤的儿子以及赵廷美的儿子和皇帝赵光义的儿子们并称为皇子,赵匡胤的三位女儿,王、石、魏氏三公主并称皇女。
  平心而论,以上的条件,赵光义已经让步到了悬崖边,除了最后的皇位留给他自己之外,已经把什么好处都推给了旁枝的亲属,尤其还有皇位在他之后的继承权。所以,德昭、德芳,还有廷美就都满意了,因为他们都非常的平静,平静到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的记载。
  但这不是真的,不管赵光义怎样隐藏危机,怎样改动史书,他都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漏洞。政局可以安定,甚至可以摆布,人心可以压制,也可以收买,可是环顾当时,还是有一样东西是那时的赵光义所搞不定的。
  这是股力量,它可怕并且敏感,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只要有一个稍微冲动的异常就会把它突然点燃,而一但它发作了,就会让宋朝的天下瞬间四分王裂,无论谁都没法收场!
2008-1-29 21:08: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连载 (239)

是军队。此前完全听命于赵匡胤本人,除了赵匡胤之外没有任何人能调动一兵一卒的宋朝军队。
  沒覺得這有問題嗎?皇帝就是大將軍,這是北宋穩定的基石。趙大黃袍加身之後,這一點很明確。在之後北宋的歷代皇帝都是如此。這對政局的穩定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五代時候領兵的將軍通常會是下一個王朝開國君主。呵呵,他的皇帝也是這麽來的。從這之後,將軍們可以斷了念想了。百十來年的穩定。這也許是原因之一。
  但是,在他之後,不管是誰當皇帝,都必須兼任大將軍,這就是個問題了。除非每個皇帝生下來就要和他一樣,在軍隊裏打滾多少年,才可以取得皇帝的資格,就是不可能的了。
  宋代皇帝統一了軍權,明代皇帝統一了政權(相權),皇帝們越來越重要了,可是,結果呢?
  dang政軍一把抓,如果這人是個天才,無往而不利,可是天才有幾個呢?這也是個問題。
2008-1-29 21:09: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连载(239)

是军队。此前完全听命于赵匡胤本人,除了赵匡胤之外没有任何人能调动一兵一卒的宋朝军队。
这时候是当年的10月末,在2个月之前,宋朝征调了绝大多数的禁军分五路进剿北汉,也就是说,在赵匡胤暴死,赵光义越侄登基时,开封都城内的军力是空前薄弱空虚的。
这时就没法不佩服或者羡慕赵光义了。说佩服,就要佩服他眼光独到,选择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做他生命中这件最重要的事;如果说羡慕,就是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他哥哥暴死的时候,居然正是国都军备空虚,握刀子的人少得可怜的时候。
这时要分析一下赵光义的能力组成元素了。他强在哪儿?弱在哪儿?
赵光义从20岁刚出头时就当上了开封府尹,此后一直在全国的行政部门里主持着重要工作,至今已经有近16年之久了。他官场经验丰富,处世待人得体,甚至全国一盘棋,他比谁都明白该怎样去下,是当时宋朝的第一号能吏。这都是他远远超过赵家其他男性成员的资本,甚至历史都证明了,在某些方面,他大哥都比不上他。但可惜的是,他瘸腿。
军、政不分家,可他只有一手硬。
也就是说,赵光义唯一的致命缺陷就在军队里。因为他没有资历,更没有军功。而军队是个奇妙的世界,在那里,不管你怎样的和蔼可亲,又或者多么的慷慨大方,甚至哪怕你天生就长了一张皇帝的脸都没有。
想在军队里称王,你必须要有实打实的能耐,“钱压奴婢手,艺盖当行人。”是骡子是马,你得能拉出去遛遛!
偏偏赵光义是个斗智不斗力的人。
这怎么办呢?想想当时的宋朝北征部队,以党进为首,潘美、郭进、杨光义……个个都是桀骜不驯,满手血腥的人,这些人平时对赵光义都极其的客气,但那时每一个人都对赵光义非常的客气,原因只有一个,他是赵匡胤的弟弟!
除此以为,这些人还在乎他什么呢?这些赵光义都心知肚明,于是这些人就都得远在国境线之外,在北汉境内,既要面对太原城里的北汉部队,更要扛着已经赶到的契丹援军。明明知道了国内已经天翻地覆,皇帝都换人了,可就是等不来撤退的消息。
等来的,只有一个个严令不许撤退,原地待命的命令。
但小心着,这些人也都是从阴谋诡计里爬出来的,甚至每个人的职业就是盘算着怎样把别人送进地狱。赵光义的举动他们都懂,而他们也不敢反抗,谁让他们的家小都在开封城里呢。但是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千万别给他们那个机会。
一切都取决于一个机会――一个人是否会突然到来。
这时候让我们回顾几年前那部经典的战争大片《角斗士》,想一下,当罗马的老国王被亲生儿子活活闷死在胸口,然后这位新国王立即出去干掉自己的皇位威胁者,那位飞兵团的将军蒙特西莫斯时,将军的活路在哪里?
怎样才能让他在当时的绝境中死中求活,甚至夺取更大的利益?
这位伟大的将军选择了逃避,他杀了来行刑的军人,自己逃回故乡。但什么都晚了,罗马的皇帝可以把手伸到无穷远……他沦为奴隶,成为角斗士,最后用民众的呼声,迫使皇帝走上角斗场和他一决生死。
很动人,很震撼,但很愚蠢。
他唯一的生机,既能保全自己,更能保全妻儿的唯一机会,就出现在老国王被害,新国王来杀他时。想一下那是在他的军营里,他完全可以利用军心(后来在罗马城里,他的军队也曾来救他,那时他才想起军队的重要。想必也曾后悔),就算真的是他杀了老国王,他都能混淆黑白,让新国王死。
当然,我这样说,是抛开感情谈利益,完全抛开蒙特西莫斯不愿当政的心理。
而这时的宋朝军队也是一样,赵匡胤近30年的积威恩德让这些军人肯于,甚至习惯于为他去死,他们只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借口,一个人――德昭,或者德芳。
只要他们其中的一个突然出现在远征军的军营里,出示一个哪怕是违造的赵匡胤被害的证据,这些人都会为他起兵,杀回开封,夺回皇位。
想一下,在事过三年之后,远征北汉、燕云的军队都会推立德昭为皇帝,从而让赵光义起了杀心,这时赵匡胤在军中的余威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但让郁闷的是,开封,甚至整个宋朝国境都平静得像一潭死水,德昭、德芳,甚至廷美都像在人间蒸发了一样,他们乖得出奇。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每一天的流逝,都让赵光义的皇位变得稳固,直到当年的12月份终于来临。公元976年的12月,赵光义,这位当时全民公认的忠孝仁义,全德全节,堪称人间道德典范楷模的新皇帝,突然做出了一件千古以来,就连隋炀帝这样弑夫杀兄,泯灭人伦的暴君都没有做过的事。
做完之后,他才敢下旨召回了远征在外的军队。
2008-1-30 12:05:3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