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纪律,一项注意
这一篇注定了会很烦,至少在我。但无论如何,都没有当初赵匡胤和赵普来得那么搅尽脑汁。但是很显然,他们俩在做着这些事的时候,脸上一定都带着非常浓郁的坏笑――嘿嘿,天下是我的,说到底还是我的,所以……就得永远都是我的。
以下所有的构思和设想,都按照这个方针来实施。
先说说宋朝的官员和职能部门都有多少种,清单如下――先是中央部门,计有三省、二十四司。
三省:中书省、枢密院、三司;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二十四司: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
再来是地方政府,按级别来分,宋朝是三级:路、州 (府、军、监)、县。而在赵匡胤时期,“路”还没叫路,而是“道”。全国分为十三道,道级单位里又有“漕司、宪司、仓司、帅司”。其它的州、府、军、监、县也都有各自的正副之称,级别清晰。
以上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乱?没有?那好,俺先自我舒展一下。要先说明的是,这里面大部分都与唐代相同,甚至也被后世延用,如六部二十四司等。但是其它的就充满了赵匡胤的个人智慧和他特别的需求爱好。
首先为什么要有“三省”?在唐以前,只有宰相没有三省。三省之中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三司是最高财政机构。说白了就是权、兵、财,这在以前,都是宰相一人说了算。
但在赵匡胤这里不行,之前赵普曾经对他说过,对付天下藩镇,防止他们造反的最好招数无非就是“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而他想不到的是,人总是会自作自受,赵匡胤把这一套突然间原数奉还,都按到了他头上。首先就把宰相之权中的权、兵、财给分了,然后下面再层层分割,所有部门的设置以及官员的调配,都按照这个“三大纪律”来进行。
比如分完宰相之权后,先给中书省的老大“中书门下平章事”配备了个秘书――参知政事(几年之后就和首长平起平坐了);给枢密院老大“枢密使”分的副手就更多,连名称都能和各个的资历挂上钩;三司的老大“三司使”能好些,他的职能部门是盐铁司(工商收入、兵器制造等)、度支司(财政收支、粮食漕运等)、户部司(户口、赋税、榷酒等)。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注定了只是个操心烦力的小角色。
精神继续贯彻,向下到“道”一级。道的主管叫“转运使”,总此一道内的财赋动转,最先是用它来收夺藩镇的钱谷,可是后来连它也要被怀疑,因为时间稍长,转运使不管名字叫什么,它本身就又有了唐朝藩镇的权力。于是才又有了“漕司、宪司、仓司、帅司”的设立,把转运、提刑、提举常平(就是监管一道之内的新法、水利、茶盐等事)、帅司比较特殊,它的长官叫安抚使,负责军政。这些又把转运使的权力都分了。
下面的州、府、县等官就更不用说了,加派的“通判”是他们的克星,名义上是副手,可是动不动就名目张胆地叫嚣――我是监郡,朝廷就是命我来监督你的!
看到这里,应该明白赵匡胤的饭碗也不是那么好端的了吧?但这还没完,还有那个更重要的“一项注意”――防。
职能部门的制度都设置好了,可是对具体办事的官员得怎样控制呢?别忙,在这里赵匡胤显示出的才华让历代所有帝王都瞠目结舌,望尘莫及。
他来了个官、职、差三分离。
你当了官,不管这个官名有多大,也不等于你就是个什么人了。那只是代表你到了什么级别,可以每个月领多少钱回家。所以很贴切地叫“寄禄官”;而职,也没什么实际用处,只是个荣誉头衔,只有你被差遣了。好了,这样你才真正既有了官,也有了职,又有了权……但是,也别高兴,一切都是暂时的,随时都会有一位仁兄突然走过来,告诉你可以回家歇会儿了,我的差遣来了。
于是你就得让位,一切从头开始,再次等待。
除此之外,宋朝还有审官院 (考核京朝官)和考课院 (考核幕职和地方官),负责 官吏的考核,当时称为磨勘。一年一考,三考为一任。但是要注意,不是考查你有什么政绩,而是查你有什么过错。只要你不犯错,就能升迁。怎么样?明白为什么宋朝官员都老成持重了吧?
还有御史台。这可真是个累人的活儿,请注意,一来宋朝的言官不像唐朝,唐朝是直接对皇上说话,给皇上挑错。可在宋朝,你得背对皇帝,面向同僚,认准了主攻的方向。而且有各种硬性规定。比如规定每月至少要奏事一次,称为 “月课”。如百日内无纠弹,即罢免降职,或罚 “辱台钱”,而只要敢于奏弹,无论实否,一律有赏!
明白宋朝官为什么那么敢说话,那么不停地说话了吧。
以上所说,还有更多的更多的更多的更多的好多的没有说到的,但是以后慢慢来吧,说到了再说。总之一句话,去佩服赵匡胤吧,他的新奇创意无穷无尽,但是只要紧守这“三大纪律,一项注意”,大约也就能明白他是怎样摸着石头过河,DIY他自己的国家了。 |
2008-1-15 21:1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