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你莫寒

浅析明朝在崇祯朝灭亡的必然性

69
回复
3600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九霄云梦 于 2007-12-18 23:15 发表
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朝政。。。 ...


voilà!!!!!
2007-12-19 13:44: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朱元璋自从胡惟庸案以后就撤了相国的职位,改为首辅大臣,君主集权现象更加严重,基本万事皇帝断,而万历的不理政,造成了政务荒废,到了万历30年之后,更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师地震”,或者干旱或者水涝,虽然不该凭天象定国命,但衰亡的迹象是一览无余。
到了崇祯时,国家内忧外患,基本是积重难返了,估计康熙这类的擅于挽救王朝于危难而中兴的名帝也是无可奈何的。

不过从气象上,据说按照蝴蝶效应的理论,跳蚤亡了大明,据说是由于跳蚤传播鼠疫,而跳蚤讨厌马味,所以使明军和李自成的农民军丧失了战斗力。而使清骑兵战力大增。但个人感觉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2007-12-19 14:47: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拜读了,拜读了
2007-12-19 15:14: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战法貂禅 于 2007-12-19 14:47 发表
朱元璋自从胡惟庸案以后就撤了相国的职位,改为首辅大臣,君主集权现象更加严重,基本万事皇帝断,而万历的不理政,造成了政务荒废,到了万历30年之后,更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师地震”,或者干旱或者水涝,虽然不该凭天象定国 ...


实际上是中国进入了第五个冰河期,导致寒冷期加长,流失了大量的水分,---这个冰河期网上有人说跟太阳黑子的运动有关,实际上,给搞错了,只能说黄河汛期发生的周率跟太阳黑子运动,从研究结果上说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合性。但是把他跟冰河期直接挂钩值得商榷。其实浙江大学竺可桢曾经对气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这个问题有过研究和阐述。
我估计小九过了段时间想写的就是看了网上的那篇文章受了启发而来的。。。。我等着看他笑话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25 收起 理由
大马加 + 25 什么心态,哈哈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25

2007-12-19 15:54: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7-12-19 15:54 发表


实际上是中国进入了第五个冰河期,导致寒冷期加长,流失了大量的水分,---这个冰河期网上有人说跟太阳黑子的运动有关,实际上,给搞错了,只能说黄河汛期发生的周率跟太阳黑子运动,从研究结果上说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合性。但是把他 ...
还是觉得太扯了..非要跟气候挂钩(而且貌似说是主要原因)

那我想知道前面几个所谓冰河期,是不是发生在五代十国,五胡乱华的时代
2007-12-19 16:04: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气候问题不应该是主要的原因,一个庞大的王朝的灭亡不可能仅仅就因为外在原因就此覆没,更应该从他内在的缺陷里面寻找原因,无论是旱灾还是瘟疫,都应该是他的内因,但是这两个却是无法忽视的,在崇祯时期的旱灾长达10几年,在农业社会里面,这个是拖不起的,并且山西陕西一带,从朱28时代,就一直是重赋区。
鼠疫基本上就是在既有的问题上不断的再恶化它,就像《倚天屠龙记》里面,赵敏是先咬了张无忌一口,然后再用药去腐烂伤口的道理是一样的。
至于寒冷期,笼统大概说的话,周朝中后期的时候有段短暂的寒冷期,西汉末年到隋朝初期,尤其是三国和晋代,北宋太宗到南宋前期,元代和明代以及清代初期,要是冰河期的话,得仔细去查每个年代,我记不住,需要翻书查书了。
2007-12-19 16:23:21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cedriczhao 于 2007-12-19 12:07 发表


不是说是中国,君主立宪的先驱吗.玩笑...

万历不上朝,但是明朝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也是事实.


我想举三个例子说明万历朝政府的非正常运转

首先,帝国在1593年决定建造泇河。政府计划在大运河东边建造一条河流,代替大运河,使得黄河泛滥时过剩的河水能避开徐州。工程开始后,很快就发生了问题,比如需要处理的石料比预计的要多,或者经费不能及时送到。工程直到1603年才重新开始,并于1609年完工。撇开施工技术等本身的困难,以及国家财政状况,政府的统筹工作是否得当可见一斑。我想一个运转正常的政府,工作效率可以更高一些。

其次,1603年,首辅沈一贯说,都察院13道监察御史有9道长期空缺,各部门虽然纷纷上奏举荐,但始终没有得到答复

第三,1604年,吏部尚书说,国内几乎有一半知府的职位空缺,在南京和北京都有一多半尚书和左、右侍郎的职位仍未补缺。万历干脆不理这些请求。京师仍然在职的官员们在皇帝不想上朝时,好几次想出了接近皇帝的特殊办法来恳求他批准政府例行的任命,和允许那些没有得到正式批准便已长期离职的官员退职。有几次他们一起跪在宫殿的院子里,齐声呼号以引起他的注意。但都徒劳无益;任凭没有答复的奏疏一年又一年地堆积起来。
2007-12-19 16:54: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先写了点关于明朝官员和百姓收入和物价的问题,还差其他的,先把这部分发上来看看。

明朝的时候对官俸采取的是,部分以宝钞的形式予以折发,但是由于宝钞发行的问题,实际上宝钞的实际面额远低于它的实际购买力,因此导致的结果是百官的真实所得因为宝钞跌落的购买力而减少,举个例子,一个正一品的官,在洪武初年的时候,能够得到100公石的米,那时全部发米,而到了宣德的时候,改搭部分宝钞,于是他的实得只为46公石的米。正统的时候,宝钞的搭数增加,正一品实际只得34,35公石的米数,成化年间,只得大约20上下的公石米数,相当于唐朝开元年间的七品官官俸。

同时,一般老百姓的所得也颇低,这种所得一般而言长期的用银和米来表示,短期的用铜钱,举个例子,以正统时常熟为例,大概五六两白银代役一年,折算起来,大约每月合1公石7斗米,万历年间,佣工每日约得铜钱三十文,每月合得米2公石,但有时一天只得24文左右,这样每月合得米1公石1斗4升,到了崇祯年间,每日60文左右,但是那个时候,货币的购买力已经下降,大概也是不到2公石米。

可能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物价没有概念,现举例如下:

棉花每斤1钱6分   小米每担5-6钱   肉每斤1钱5分 粮每担5钱至1两3,4钱 白麦每担9钱  

驴每头1两2钱 房子一栋45两 炭每斤2文半  驴套每个18文 簸箕每个35文

我们来看看崇祯年间的米价问题,那个时候由于旱灾和连年战争,各地米价颇为混乱,举例如下,山东每石2两,河南竟然高达每担石150两.物价波动如此之大,让人咋舌。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天灾人祸使生产减少,物价上涨,另外一方面也有白银的增加有关,而增加的白银则是由于库藏白银的抛出和美洲低价白银的流入。

第一点不说,道理显而易见,从后一方面说起,明末的时候,从万历年间开始连年用兵,耗资巨靡,另外朝廷的开支也异常无度,各皇子结婚支出竟然高达2400万库平两,而朝廷的冗员之多,也是历年之罕见,汉代官制7500员,唐18000员,宋朝公认冗员,不过34000员,而明朝自成化五年起,单单是武职就超过80000人,文武职合算,超过100000员,为了应付这些开支,明政府除了将国库白银抛出以外,另外就是大量开矿,铸钱,增税。影响非常之坏,主政太监官员等人,到处盘剥百姓,因为中国本来银矿资源就不丰,而那些主政之人,往往看好一家地皮,就硬说下面有银,予以没收,引得百姓怨声载道,廷臣屡屡上书,结果神宗却总是隐在深宫,充耳不闻。

美洲低价银的进入,虽然影响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影响,自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美洲巨额金银就流入欧洲,但也有少部分,随商船进入我国,从嘉靖之后,西洋商人得到允许在澳门居住,到了万历年间,据统计,输入远东的生银和银元,也有五十四万八千多镑。
2007-12-19 18:42:35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7-12-19 18:42 发表
先写了点关于明朝官员和百姓收入和物价的问题,还差其他的,先把这部分发上来看看。

明朝的时候对官俸采取的是,部分以宝钞的形式予以折发,但是由于宝钞发行的问题,实际上宝钞的实际面额远低于它的实际购买力,因此导致的结果 ...


不过李文忠在1370年的俸禄是3000石
2007-12-19 19:35:5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7-12-19 22:56: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7-12-19 18:42 发表
而朝廷的冗员之多,也是历年之罕见,而明朝自成化五年起,单单是武职就超过80000人,文武职合算,超过100000员,
原帖由 你莫寒 于 2007-12-19 16:54 发表
1603年,首辅沈一贯说,都察院13道监察御史有9道长期空缺,各部门虽然纷纷上奏举荐,但始终没有得到答复

第三,1604年,吏部尚书说,国内几乎有一半知府的职位空缺,在南京和北京都有一多半尚书和左、右侍郎的职位仍未补缺。

由此可见,到了万历年间,明朝已经不存在冗员之说
万历是在精简机构,而且效果显著,咋也成了万历不理朝政的罪证之一了?

[ 本帖最后由 九霄云梦 于 2007-12-19 23:08 编辑 ]
2007-12-19 23:05:44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九霄云梦 于 2007-12-19 23:05 发表


由此可见,到了万历年间,明朝已经不存在冗员之说
万历是在精简机构,而且效果显著,咋也成了万历不理朝政的罪证之一了?


真会说笑

我觉得明朝后期冗员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紫禁城里面。也就是宦官、仕女、杂役和技工
2007-12-19 23:10: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还是分析一下现在的王朝什么时候灭亡好了
2007-12-19 23:12: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万历三大征就不详细说明了,壬辰战争可是在万历的指导下进行了(明月现在差不多正写道这里了吧?记不清楚了)

利玛窦来中国,进京传教,建立教堂,月供乃至墓地都是在万历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

再详细说说万历怠政的表现有所谓的六不做,什么六不做呢?就是“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所谓不郊就是不亲自祭祀天地,不庙就是不亲自祭祀宗庙,不朝就是不上朝,不见就是不接见大臣,不批就是不对大臣的上疏做批示,不讲就是不参加经筵讲席。

这六项当中除了,不见、不批以外,其他四项都只是形式礼仪上的套路,对处理国家政事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将之上纲上线,作为怠政的表现,大批判特批判,实在是小题大做。

神宗不从事这些活动,并非是什么怠惰偷懒,而是有客观的身体原因。比如万历十八年,神宗会见申时行,面对大臣们对他的批评漫骂,耐心解释说:“朕病愈,岂不欲出!即如祖宗庙祀大典也要亲行,圣母生身大恩也要时常定省。只是腰痛脚软,行立不便”[申时行《诏对录》晚明史p632]

后来“王家屏、王锡爵辅政时期,情况仍旧不见好转,神宗仍是‘面目发肿,行步艰难’”

明代的一些文人以及过去一些历史学家总是想当然污蔑万历说他这是故意为自己偷懒找借口,或者认为就算万历真的是生病,那也不过是酒色过度所致!不过考古发现给了这些自以为是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在详细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发掘万历陵墓前后过程的《风雪定陵》一书第十四章《打开皇帝的棺椁》中说“万历一生多病,经常服药一事,文献都有记载。但随着‘国本之争’越演越烈,……臣僚们便把他的病源归罪于酒色过度、……即使今天的明史研究者,尚有一些人与三百年前的臣僚持同一观点。其实,面对定陵出土的实证,应该打破这种近似偏见的结论。因为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屈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地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有了这样的实物作证,而再以陈腐的观念,把万历的‘足心疼痛、步履艰难’,一味地归结于贪恋酒色所致,这就难免有失历史公允了。”

另外从万历的尸骨看,他的腰部也有严重疾病,因此行动不便,请人代劳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不见”,万历后期,接近大臣的次数确实比前期减少许多,但这一点主要也还是因为万历腿部腰部有疾病行动不便导致的结果,更何况明代处理政事,主要是通过奏疏批阅往来进行,会见大臣对处理政事有作用,但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奏疏往来的意见,因为经过深思熟虑,往往更有价值一些,当面接见,即兴而谈决定的意见,往往带有太多草率的成分,反而靠不住。比如温体仁和钱谦益在崇祯面前当廷诘对,结果反而是温体仁把东林党人驳斥质问的体无完肤。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见大臣就很好,但至少说明,这个所谓“不见”远没有某些人渲染夸张的那样有什么举足轻重的意义。

最后说到不批确实,万历并非批复所有的上疏,而是有所选择的,尤其是在后期,凡是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他都会给予批复,至于那些留中不发的上疏,大多本就没有给予回复的必要,即使批复了也不过是徒然引起不必要的争吵漫骂,空耗精力而已。即便是认为万历“以皇帝的身份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以顽强的意志和臣僚们作持久的对抗”[p79]的黄仁宇也不得不承认万历大部分情况下仅仅是对那些递补职位空缺,以及沽名买直,搬弄是非,动辄抗议漫骂的上疏不加批示,“除了不理上述性质的文件以外,他照常批阅其他奏疏。也就是说,他的消极怠工,放弃自己的职责,是有所选择的”。

另外从明史和明神宗实录的记载来看,即便到了万历四十年以后,在某些人嘴巴中怠政的高峰时期,神宗对于应该批复的奏疏以及应该挽留的官员都是毫不含糊的加以批复和挽留的,比如《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三》中关于赵焕的传记中提到万历四十年以后的情形
“然是时朋党已成,中朝议论角立。焕素有清望,骤起田间,于朝臣本无所左右,顾雅不善东林。诸攻东林者乘间入之。所举措往往不协清议,先后为御史李若星、给事中孙振基所劾。帝皆优诏慰留之。……”
“ 明年春,以年例出振基及御史王时熙、魏云中于外。三人尝力攻汤宾尹、熊廷弼者,又不移咨都察院,于是御史汤兆京守故事争,且诋焕。焕屡疏讦辩,杜门不出,诏慰起之。”
“兆京以争不得,投劾径归。其同官李邦华、周起元、孙居相,及户部郎中贺烺交章劾焕擅权,请还振基等于言路。帝为夺诸臣俸,贬烺官以慰焕。焕请去益力。九月,遂叩首阙前,出城待命。帝犹遣谕留。”
上面的摘录中,“帝皆优诏慰留之”,“诏慰起之”,“帝为夺诸臣俸,贬烺官以慰焕”,“帝犹遣谕留”等记载随处可见。
即便到了万历临死前的几年,身体状况已经严重恶化的时候,他依然尽力批复奏疏,比如当时言官弹劾首辅方从哲的时候,万历还下谕安慰告诉他不必对言官弹劾太在意“方今国家多艰,须卿鸿猷匡济,共图化理,岂可以浮言坚欲求去”。而当“方从哲称病在家”,导致内阁无人办事,神宗还派人到方府宣谕“辅臣方从哲速出视事”,当方从哲希望皇帝出面到文华殿召开会议的时候,神宗由于身体确实无法支撑(这个时候离他逝世已经不远了),他特地“派文书官到内阁传谕,因疾病缠身,无法出席文华殿会议,希望大臣谅解”
当然也不必否认,对许多奏疏,万历也确实常常留中不发,不予回复。但这也并非没有理由。万历和那些文官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深知这些人的脾气。如果这些文官想要做的事情,你就算再怎么不让他们去做,他们最终也会去做,如果这些文官不认可不想做的事情,你就算再怎么严厉回复批示让他们去做,他们照样给你顶在那里,软硬兼施,阳奉阴违,死活都不会去做。而且文官最擅长的就是扯皮,甚至把扯皮当作他们的职责所在。要对付这些人,有时候不理睬他们倒是最有效率的办法。可以省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于国于己都有好处。如果理他们,那可能就是纠缠不休,弄到头白白浪费许多国家的财产和精力。用这种处置手段,对国家行政的实际运行并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2007-12-19 23:20: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你莫寒 于 2007-12-19 23:10 发表


真会说笑

我觉得明朝后期冗员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紫禁城里面。也就是宦官、仕女、杂役和技工

但是根据ilm提供的史料
里面没有提及宦官、仕女、杂役和技工啊?
2007-12-19 23:22:2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