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新欧洲留学
楼主: 附加信息

【上流知识】 文字盖楼

39
回复
7694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国传统文化对纪实摄影的影响


http://www.gjart.cn 2007-5-25 10:41:44  作者:刘晓乐   

内容提要:在现代社会中,纪实摄影因其所具有的见证性,客观性,真实性,被以个人独有的视角和判断用来广泛表现国民生命活动的真实情况。这样的存在
使其本身特有的一种边缘化的姿态和叛逆的表情展现给大家。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纵观纪实摄影初期在中国的步伐步履维艰,摄影自20世纪传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的纪实摄影的一直在偏离正常发展的主航道缓慢进行,在这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是什么原因导致纪实摄影长时间处
于一个零散的,下意识的,简单记录的形态下。是什么导致关注社会问题,带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和锐利锋芒的摄影观念被模糊和销蚀。同样有是什么令众多摄影师
对于摄影作为历史正言功能和独立自在的品格的遗忘淡漠。本人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摄影师艺术心理思想的束缚具有根本性影响和暗示,中国传统文
化的独特精神显著的特点,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其中中庸和调和的思想直接导致中国摄影的发展方向:其一,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服务性的宣传工具,
二,风花雪月的所谓的艺术摄影大当其道,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中国纪实摄影毫无用武之地,被无意识的边缘化

关键词:纪实摄影,中国传统文化,摄影观念,中庸
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狂欢与娱乐同在的电子时代,从虚拟的人际关系到电子幻觉世界,原本清晰的身份,现在也需要重新认识。
电影,电视,舞蹈,戏剧,乃至文学都被游戏化了。于是,随着以往的传统文化的颠覆,视觉文化,视觉享受成了漂浮不定的碎片。而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来
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纪实摄影的影响一个似乎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才感兴趣的命题,是否真的是不合时宜。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泡下的中国纪实摄影走的道路是那
样的步履维艰,在感受中国纪实摄影对自己的精神冲击的惊奇的同时不免也使人思考,中国纪实摄影初期的萌芽却几乎和世界同步,是什么原因令中国纪实摄影不幸
的落后于西方,要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影响和孕育这种艺术思维的文化背景。

一、纪实摄影是泊来的艺术形式
纪实摄影起源于西方,在19世纪中叶,西方纪实摄影刚刚萌芽的时候也是简单的以记录摄影形式出现,这种不自觉的摄影状态一直延续到大约30年后尤金 -阿切特出现之后才得以改观。以后的西方纪实摄影便逐步开始自觉,广泛地被摄影师当作一种摄影类型和风格而接受。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印刷技术的发展西方
纪实摄影的发展逐渐的成熟。
古老的中国在1839年摄影术诞生之后不久,这一西方媒体技术随这炮火的点燃传到了这里,摄影这一个由光影刻画的客观事物,很快被中国人认可和接
受,在19世纪50年代就逐渐出现了一批照相馆。但是传统封建主义的艺术思维文化禁锢了他们的理性的分析,东方人向来偏重于神秘主义,这一点观点罗素早就
精辟的阐明过。
美国学者桑德拉-马修斯一针见血的指出中西方摄影之间的差异:中国绘画传统从不把写实作为目标,然而在与美术相对的先祖遗像传统中,写实是重要的……与遗像相联的祖先肖像常常是精心绘制的,通常所画的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它被作为圣物保存。
中国和西方都对摄影的魔术有反应------中国人把它和灵魂联系起来,西方人则认为它传递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中国的摄影:一种西方媒体的跨文化分析》人民摄影报1998年第14期)
就在这种缺乏现实精神的文化之下,加之外在封建统治这一政治环境的重要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和愚民政策。在这样内心装着莫谈国事,外有强制性
政治艺术活动的枷锁,结果就是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之时无关痛痒的风光,沙龙摄影大行其道,真正的国之民生却被无情的抹杀了记录下来的机会。
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灾难,政治不开明的特殊时期,正如孙京涛在《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中所说:纪实摄影在中国呈现
出来的面貌,总体上处于一个零散,非自觉的,简单记录的层面上。加之长期以意识形态和沙龙摄影的评价体系去看待摄影,纪实摄影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但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图像上存在价值和功能中的社会学功能,开始被人重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对于摄影师本身的思想意识的冲击极大的影响了纪实摄影的发展。纪实摄影作为改良的媒介,为普通大众逐步认识和接受。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纪实摄影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令中国纪实摄影低迷发展如此缓慢的原因很多,如社会政治背景,文化艺术思维导向,包括经济基础。但是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就是摄影师本身,如
20世纪30年代,当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摄影师开始意识到摄影与现实与国家命运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开始放弃唯美主义的艺术观,提出摄影要贴近人生,贴
近现实的主张。这一时期作品就给中国摄影发展史上重重的涂下了一笔。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摄影师艺术思想的禁锢是对中国纪实摄影低迷发展如此缓慢
的重要原因,这一切都是由纪实摄影意识评判标准和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不相适应,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导致的。
在中西方纪实摄影发展区别巨大差异的表象特征后潜伏着更为深刻的无意识。摄影传入中国后几乎成为了这种文化的俘虏,结果表现出来就是中国摄影意识评
判标准的模式化,协调化,功能化。简单的阐述,这种既缺乏现实批判精神又抑制个人主体价值的中庸文化和纪实摄影其所理应具有的见证性,客观性,真实性,及
边缘化叛逆的意识形态相对立。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观与纪实摄影价值标准的人文基准有一定差异,而且传统文化中内涵的人文精神,思维模式,就其生命性而言,拥有着极为强盛的延续性和
渗透力,从而深刻地影响摄影师的感知形式。本身这种文化就强调积极的鼓动,不强调客观的批评,强调团体价值,不重视个人价值,偏好意向的中国的天人
合一与西方的和谐不同,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本土文化的东西南北之争,互相渗透和集体无意识的大融化合,才出现了较为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反映到艺
术论中即表现为中和
中国人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西方人则强调万物万事的。故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整合,西方人重分析,因而又重实证。具体地说,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中国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性,西方人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人强调人的人格修养,西方人强调人的张扬。由于生命意识和
思维方式上的这些主要差异,中西方就各自生成和发展出了不同特点、不同形态的审美文化和艺术思想。从儒。道。玄。佛等诸多传统学说,无论从哪一方面或用什
么方法去论证,这种意识一直维系着中国人的审美评判标准。这种思想折射到政治上就是维护拥护,折射到艺术上,就是逃避现实。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艺术思维缺乏形式逻辑,淡化知性逻辑具体表现出来就是不强调客观的批评,不重视个人价值,逃避现实的潜在审美意识,直接影响了摄影师对世界的个人独有的
视角和判断力。
人文关怀是纪实摄影本身理性化价值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传统是重人文的,这个无须求证,但是中国人的人文主义与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有很大的
差别。中国传统的人文观是与伦理道德,家国观念,天文,地理紧密相连,所谓天地人三才’‘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不仅将天地都人格化了,而
且使成了天与地的中介之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这就特别强调了人文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而言就削弱了对外界事
物认识立足于客观的科学依据的考察。中国式人文精神是一种强化人伦观的人文精神,由于它本身的圆融而又带有明显忧患意识,且很容易被知识分子接受,所以它
能渗透至文化和思维的各个层面。而这种带有浓重地域色彩的人文精神恰好被中国摄影师所接受,所以中国纪实摄影犹如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一样步履维艰,叠
印着中华民族内向性格的自我平衡和文化保守。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对纪实摄影的影响
华夏民族的先祖因为以土地为纽带的村社生活及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让他们对血缘的看重使得这种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逐渐演变出一套宗法礼仪制度,致使带有浓厚宗法色彩的人文观,自古以来就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各个层面。
首先是伦理道德本身,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则是以孔子的为核心而加以规范化的,进而又涉及到怎么样去做人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即使是个人的道德净
化理念中也极为刻板和内敛的理论内容,如说:人而不仁,如乐何。本来孟子讲的好好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偏要加上一个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将庶民和君子做了严格的区分。这于纪实摄影表达的理念平等,博爱,自由,背道而驰。因为纪实摄影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对人,对社会的一种终级价值的关
怀,它的目光始终聚焦的人性本质和社会普通人群的基本生存状况上,对文明进程的种种弊端极其敏感,对人类的痛苦不幸充满同情,对不同历史时期担当起见证历
史,揭示真相,或温和冷峻地进行文化批判,这就要求摄影师起码的人文观念应该建立在平等独立上的。而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是将仁爱建立在宗法社会秩序之上,
以伦理道德来揭示人性的价值。在这种思维形式的保守性使中国摄影师一直处于守旧,中庸,无为的状态,对中国纪实摄影在各个不同层面直接或间接的起者某种阻
碍的作用。
接着是家国观念,讨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时不可能回避孔子的人文观,因为儒家的思想作为正宗的思想意识形态代代相沿,于是封侯赐爵始终不改,’ ‘并论,三纲四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为传统的道德标准,因此才有父母官之称。这就令中国传统家思想的核心除了忠孝礼仪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避讳提供了温床。
避讳的意思是为别人隐瞒不光彩的事情。《论语》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
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中国人文思想中的家国论,进而在《春秋》中孔子有写到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按照中国
传统的道德观念,不但不反对我们为了别人而说谎。而且赞扬和鼓励为了别人说谎。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人应该尽量隐瞒伟大人物的丑事,应该尽量掩盖高尚人
物的过失,这样做才是道德的做法,到了近代,又把国家升格为抽象的伟大人物,所以隐瞒国家的丑事,掩盖国家的错误,就成了基本义务,为了维护形象说谎,为
了保卫国家的威信说谎,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做法。也就直接导致了大跃进等革命运动期间出现了具有代表其时代特征的照片,这个时期的主角总是笑容满面,意气
风发与现实差之千里。
纪实摄影在当代人类传媒上担任着守望者的角色,揭露社会黑暗,战争暴力和各种非正义的人类现象以及人和自然环境,作为历史文化关系等问题的一面镜
子。它是一种声音,一种批判和真实的力量,是使人类的历史记忆保证最接近真实的重要手段,因此它要求纪实摄影师本身对于这个复杂的世界的细微的观察,它要
求摄影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敏感的观察力;它更需要摄影师具有清醒独立思考的头脑和正确的人文态度与立场并且知道照片影像背后的历史文化含量和影像内在
的情绪表达与人性的彰扬,摄影师还必须具有坚强的理念和毅力,因为他可能会遇到政治权利的威胁和各种暴力的伤害。这一切之前的基本前提就是真实的纪实。
纪实摄影这个跨文化媒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上处处碰壁,这种现象的存在的确令人扼腕叹息,也给中国纪实摄影历史上留下永恒的缺憾。
纪实摄影从它诞生之日,它关怀批判的精神同在。从中西方纪实摄影的先行者刻画的饱经沧桑的人物,真实鲜活残酷的历史的片段中可以窥豹一斑
的感受到纪实摄影的本质----对社会,对人的终极人文关怀。纪实摄影本身价值系统的确立就使得它始终具有的一种边缘化的姿态和叛逆的表情,其发轫,勃兴
的背后一直有着社会左派的政治色彩。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阴影一直使摄影传入中国后畸形发展,在中国人的手中,不是不反映现实,但却必须寻找与既定观念相吻合的现实;不是不允许批
,但强调---赞美与批判天衣无缝的融为一体;不是不允许表达个人独立思想,但个人思想观念必须以阶级,党派的思想价值为核心。
传统艺术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思维习惯于恪守祖训,庭讯,既反权威,反正统,也必须另找到一个新的权威来做抗衡的依据。从根本上
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思维根本上讲就是反对激化矛盾,限制感性冲动,因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内敛的,所以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合于天理的艺道,而非纯粹个性化的发泄或欲望的张扬。因为摄影本身就是西方泊来的技术,这种跨文化的媒介对于中国传统这种封建性,神秘性和原始性积淀较深
的文化,当然不可能全部融合,因此在批判和反思中对传统文化的艺术思维加以改造,不正是纪实摄影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要求吗?

小结
有一个观点我始终坚持,那就是不能一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一提起国学,就认为是文化保守主义,是完全僵死的,须全盘否定或不值得一谈。不管怎么非难,
指责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形式逻辑,淡化知性逻辑中的概念,分析,归纳等等,亦或是希望它能不断改造,向世界靠拢,早日走进现代。终究无法否定从古到今华
夏民族史上的确有数量繁多,种类不一,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成果的客观存在。当我们重新审视,梳理这一文化思维时,会惊奇的发现,传统文化思维竟能释放出难
以比拟的哲学底蕴,它流淌着诗的韵律,也寄寓着生命的哲理。
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纪实摄影的影响优劣当然是见仁见智。一是关于中国纪实摄影方面的专著匮乏。没有几本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也只能自己去思考。至于是
否悟对了,那就只有听人评议。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纪实摄影的影响其实就是对艺术思维的影响,它不是单纯的哲学,美学,却又与一般的思维科学,艺术学都有些
联系,令我破费周折,大伤脑筋。好在我思我云,一家之言,仅仅为划过天空的一块板砖,先抛,引玉就不敢奢望了。
2007-12-17 23:17: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国摄影作品走进交易殿堂

去年,在伦敦苏富比秋拍卖会上,摄影师王庆松的《跟我学》摄影作品,被收藏家以31.84万美元拍走。这足以令中国摄影界咋舌。


    去年岁末,令中国摄影界瞩目的北京华辰秋季影像艺术拍卖专场在京正式开拍。132幅时间跨度达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当代摄影作品首次成规模地走进拍卖市场。心情振奋的中国摄影人将本次拍卖誉为中国影像行业第一拍
    这标志着近年来曾作为艺术品拍卖点缀品的纪实摄影作品有了自己的交易殿堂,这也使无数摄影师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带来一定商业增值的期许,如今在家门口就有了实现的平台,可以说,华辰秋拍为沉寂已久的中国摄影作品收藏市场平静的湖面投下了有力的一石。
    近日,记者采访了本次拍卖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之一、资深摄影人曾璜。

记者:前不久,北京华辰拍卖公司举办了一次全国首次大型以纪实摄影作品为主的图片拍卖专场,作为发起人之一,请您介绍一下本次活动发起的背景好吗?
曾璜:这应该中国首次大型的图片拍卖专场,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摄影作品,而不好说以纪实摄影作品为主的图片拍卖专场。不过纪实摄影作品的成交非常好。之所以发起本次拍卖活动,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国外的图片收藏活动越来越被认可,图片收藏市场越来越规范化,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操作的模式。特别是,一批国外的收藏家在过去三、四年中,收藏了大量国内的摄影作品,这促使我们去搭建一个平台,让国内的收藏家关注我们的图片收藏价值并收藏图片。
二.国内出现了收藏热,有一个大的环境。当代油画、书画的收藏价格已很高,藏家在寻找新的投资点。图片拍卖的氛围已经具备。
三.华辰拍卖公司的老板甘学军愿意投入来培育和推动这个市场。


记者:请介绍一下本次拍卖活动的规模、拍卖参与者及作品的情况、成交结果。
曾璜:本次入拍的作品有132幅,成交量是63%,成交额约250万。入拍作品多为记载重要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常态,在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且为中国摄影史所无法绕过的纪实摄影代表作。如李振盛所拍胸前挂满毛主席像章的《虔诚者》、侯波的《毛主席在北戴河》、翁乃强《回放》中毛主席站在如同巨
轮的天安门城楼向欢呼的红卫兵挥舞帽子以及解海龙那幅作为希望工程象征的《大眼睛》,都是可以在中国摄影史册上留下重要一笔的传世作品。作品中反映了
延安时期的领袖、人民公社成立的锣鼓、文革中的诸多场景、国庆大典上小平您好条幅打出的一刻、昔日的北京胡同,乃至最普通的劳动者的艰辛……有一
些作品在拍卖前并不那么有名,但是因为参加了这场中国第一拍而入了册,进入了中国摄影收藏的图录,成为了名作。这就是拍卖市场对艺术品的互动。。。
最早的作品应该是20世纪初日本人山本赞七郞拍摄的。他是在北京最早开照相馆的人。据了解,日本侵华前,这个人带着两三个摄影师在北京周边拍纪实照片。他的作品是我们从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收藏者那里给淘来的。


记者:本次拍卖活动突出了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图片收藏市场有什么影响?
曾璜: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从影像文化的角度说,就是建立起了影像文化塔的塔尖部分,不妨问问这个问题,什么样的影像才能够进入收藏市场,什么样的影
像才能够进入顶级的拍卖市场。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就是建立起了影像产业链的最高端的那个环节,把影像增值最大的那个环节建立起来了,就是说我们的影像能够
进入到拍卖市场。


第二、我们构建了影像收藏的一个框架,从而使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有了标准,且具备了价值评价体系。我们目前将拍卖的影像分为五类:一是著名摄影师拍摄的著
名作品,二是著名影像,三是老照片,四是体现摄影技术创新的影像,五是当代著名影像。当然拍卖市场还会发展,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五类。。。


第三、为摄影作品提供一个名正言顺的交易平台。像解海龙、侯波的照片,实际上早已经进入到收藏市场了,但是这次拍卖给了他们的作品一个名正言顺进入市场的机会。


第四、提出了一些中国图片市场的新概念。比如说,第一次洗的照片这个概念。摄影师第一次把它洗印出来,这个照片是非常值钱的,比其他再冲扩的照片更有收藏价值的。中国摄影收藏以前没有这个概念,有许多摄影师,包括我自己常常将那些照片付之一炬。。。


记者:拍卖公司如何保证拍卖作品的水准?
曾璜:这个要求实际是要拍卖公司来承当它原本没有的责任。拍卖其实就是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有人来卖,有人来买,交易就可以进行。不过有两点:一个是作为拍
卖公司要保护艺术拍卖品牌,不能说什么照片都能拿来拍卖,这样的话,对拍卖公司的声誉和长久发展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有个学术标准,我们有摄影界学
术专家为拍卖作品进行评估。
对学术介入的问题,有许多人提出批评。我认为,中国的影像市场非常需要摄影学术界的介入,中国的藏家和卖家都需要学术界的介入。比如说我看到一本在收藏界
十分有影响的杂志列出的4位他收藏的纪实摄影家,没有一位是我们熟悉的。你说,学术界有没有必要介入进行引导?我觉得,在我们拍卖市场刚建立时,进行学术
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有个最低的价格标准,就是有个经济标准,就是所参拍的照片价值不能低于2000元钱。如果一张照片低于2000元钱的话,摄影师就是亏本出售。因为手续费占20%,还有保险费、目录费,这几项合计1500元就花出去了,再加上自己制作照片要二三百元,还有什么赚头?
想想看,一张照片要高于两千元钱,会是什么样的水准?


记者:本次拍卖作品的市场价格是如何定出的?
曾璜:拍卖前,已经有国外有收藏家收买我国摄影师的作品。这样,价格就有一定的参考。另外,我们有一批摄影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作品进行评估。
    在此,我也建议,在万元左右的作品比较合适参与到拍卖运作。


记者:照片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如何保证其收藏价值?
曾璜:参拍的照片想要拍出高价应当是限量的。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宣传照片《大眼睛》卖到28万,因为此照片解海龙一共只作30张,参拍这张已经是第23
了,因为这张照片已经不多了,后面的几张要捐给博物馆。虽然照片的张数是艺术家自己定的,摄影师当然也可以制作1000张,薄利多销,总的钱数也不少,不
过拍卖的话就没有意义了。
   限量拍卖,摄影家名字、作品编号都会写在照片上。这是唯一的!以袁毅平《东方红》为例,这张照片编号是八张之二,有人说,你们拍卖师落捶太快了,我准备5万元买,这是中国影像第一拍的第一张呀,这个第一拍的第一张就给八张之二的《东方红》与其他七张不同的特殊意义。这就是唯一的。
    在这个方面,拍卖公司还会出面协调,帮助藏家与作者沟通。拍卖公司对拍卖出的影像,还会出证书,这样也从某个方面来保证和增加收藏家的权益。当然,对不限量的作品,就可以标明非限量,其拍价格就较低。


记者:您认为,中国当前什么样的作品具有收藏价值?
上面提到了五类,不妨一纪实类影像来说明...首先,中国摄影史上有地位的摄影师的代表作、在中国摄影史上有地位的影像。这些影像你就尽情地去收吧。为什
么呢?中国的美术馆,中国的摄影博物馆都应该要收藏影像,但现在还没有缓过味来。应该用不了太久,中国摄影作品就应该是全球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关注和收藏
的作品。还以解海龙的照片《大眼睛》为例,这是一张改变了中国贫困地区几代人生活的影像。你想想看,那时,世界那些要收藏中国影像的机构,摄影博物馆,美
术馆都来抢这限量的30张照片,其价格要升到多少钱?我相信现在用一万元收藏的作品,届时就会升值为一万美元。
   总之,对照片收藏,技术层面的问题都好解决,国外、港台也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目前中国纪实摄影的脉络梳理的还不清晰,这使收藏没有依据。不过我认为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是中国摄影史中绕不过去的摄影家、绕不过去的作品,都是值得收藏的。

记者:有人认为照片交易要经过一级市场后,才能进入二级市场,您如何看?
曾璜:对一个成熟的社会,二级市场(拍卖市场)理所当然地建立在一级市场(藏家和画廊)的基础上,但是中国照片收藏的一级市场刚刚起步,纵观北京,甚至全国也只有一个纯粹的摄影画廊,每年推介12位摄影师的12组作品,它不可能承栽和满足蓬勃发展的摄影收藏的需求.
 已经有了一级代理的摄影师是幸运的,他们可以很容易通过代理商进入二级市场,但对那些没有为一级市场光环所照耀到的摄影师来说,难道他们就不可以,也不应该从二级市场去收取他们可能获得的收益吗?又有谁决定二级市场只能建立在一级市场上?
 据我了解,自2000年以后,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二级市场直接从艺术家手中征集照片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

20069月,华辰公司的老总甘学军在平遥国际摄影节的讲座上介绍,十几年前,当他们开始拍油画时,26位专家只有一位肯定,其他25人不看好,其中
的理由就有中国没有成熟的一级市场。但是油画的二级市场不是也建起来了吗?油画的二级市场不是带动了一级市场发展和成长吗?他预见中国影像的一级市场也将
由于二级市场的出现而快速发展起来。


记者:对本次拍卖活动,您还有什么感想?
曾璜:我想对摄影师说,图片拍卖的平台已经建立起来,希望大家关注推荐摄影作品来参与拍卖,中国的许多摄影师还没有认识到,拍卖是影像艺术的终级市场,只
有最有收藏价值的影像才有资格进入到这个交易环节。目前这个市场刚刚起步,准入较低,是机会,它会发展很很快,并成熟起来。
2007-12-17 23:18: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西方摄影艺术比较三题

内容摘要:摄影是世界语言,但由于中国与西方的自然环境不同、历史进程不同以及文化传统不同,因而在摄影艺术的主要题材、表现手法和审美理想上产生差异。中国摄影家运用摄影本体语言进行创作时,民族传统已积淀于中国摄影文化之中。
关键词:人体、风光、写实、写意;典型、意境。
摄影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于法国,数年后由西方传入中国。一个半世纪以来,摄影艺术在中国文化的土篮里生长,许多摄影家在摄影艺术创作中追求民族形式
和东方神韵。中国传统美学的养分使中国摄影艺术根深叶茂。我们既应当看到摄影的本体特征是纪实,其瞬间的长驻性和纪实的逼其性的特征,表现在中国摄影家与
西方摄影家的艺术创作时的方式上是相同的。但也应当看到由于中国与西方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因而中国与西方摄影
艺术的审美意识、艺术理论产生了差异性。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理论对中国摄影家的审美意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美学理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呈现出
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由于中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识的差异,造成艺术摄影中占主要地位的摄影题材的不同:人体与风景?
当今中国艺术摄影的题材非常广泛。可以说,西方艺术摄影的所有题材,几乎都有中国摄影家在拍摄。然而,在对中西方摄影艺术史上各占主要地位的题材进行审视
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二者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西方摄影主要内容是拍摄人(肖像、人体、纪实)。特别是人体摄影有其艺术传统。西方摄影史上,在摄影术发
明不久,达盖尔银版照片就有人体题材。被誉为吃术摄影之父、《人生的两条道路》的作者奥斯卡·雷兰德堪称人体摄影领域的先驱。尽管人体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的更迭、流变,但其势常盛不衰。[1]
而在中国,人体摄影长期以来一直不能成为摄影家创作的主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骆伯年拍摄的《汲瓮》、郎静山的《凝思》,此后人体摄影潮涨潮落。而社会上
对人体摄影的理解程度,固然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民族传统有关,更与时代的风气有关。另一方面,在中国,风光摄影在艺术摄影活动中,成为数量最为庞大、
地位最为显赫的摄影主流。与此产生反差的,西方摄影史上,风光摄影却从未占有过重要的地位。鲍昆认为:哪使是被公认为风景摄影大师的安塞尔·亚当斯,在
其摄影实践中,恐怕对他最为重要的还是对于区域曝光法的研究,和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更好地表达自我与自然的沟通。对于摄影技术特性的痴迷和膜拜,使他的
艺术明显地区别于我们现在所谈的风光摄影。[2]
造成题材巨大反差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社会、政治、历史等多方面去探求。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存在着重大差异。
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西方人认为,人既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大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尖端产物。作为自然尖端的人与一般自然相对立。他们强
调人对客观自然的主宰地位。他们自古以来就养成了征服自然的民族性格。反映在审美意识上,往往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容体处于分裂与对立的关系中,进入天人相
之境。因此,西方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西方艺术家竭力表现人的肉体和精神完美的统一。在西方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体艺术都占
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传统必然体现艺术摄影上。
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倾向于人是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反映在审美意识上是审美主体投入审美客
体,客体融于主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中国古代艺术主要表现对象是山水。中国的山水诗画成熟得早,出现在晋宋之际,即公元4世纪、5 世纪之交。在西方,自然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17世纪出现于荷兰绘画,18世纪才在英国、德国的浪漫主义诗歌中确定下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中国文
化传统,至今影响巨大,激励着中国摄影人踏破铁鞋去渴拜名山大川,为祖国山河写照传神。旅美风光摄影艺术家李元也深深感到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一直影响到
他对大自然的感情。他说:,三十年来,当我每次拿着相机走向山林湖海,我的生命似乎变得更充实。慢慢地,我开始领悟到我对于大自然的这份感情,和我自幼
受到文化传统的熏陶有着必然的关联。正因为中国文化传统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使得司马迁会觉得,唯有究天人之际才能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的确,大自然给我的启发使我充分领悟到,大自然是师,是友,执着地探讨和追求,天人之际的距离似乎就愈来愈短了。[3]
林语堂有一段话论述了中西方艺术表现对象的差别,很有趣,对于理解摄影题材的差异会有帮助,兹录十下: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
源于女人。”“西人知人体曲线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线之美;中国人知自然曲线之美,而不知人体曲线之美。
西人想到胜利、咱由和平公理就想到一裸体女人的影子。为什么胜利、自由、和平、公理之神一定是女人,而不会是男人?中国人永远不懂;
中国人喜欢画一块奇石,挂在壁上,终日欣赏其所代表之山川自然的曲线。西人亦永远不懂。西人问中国人,你们画山,为什么专画皱纹,如画老婆的脸一样?” “中国美术,技术系主观的(如文人画、醉笔),目标却在神化,以人得天为止境[4]西洋美术,技术系各观的(如照相式之肖像),目标却系自我,以人制天为止境。”“林语堂谈到这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得天还是以人制天,同时还提到中西方艺术创作的方式的不同,即中国艺术方式是主观的,西方艺术方式是客观的。
二、由于中西方在艺术反映世界的方式不同,造成艺术摄影的表现手法的各有侧重:写实与写意?
摄影术是科学的产物,中西方摄影家都是运用光影和色彩在二维的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的视觉形象,这些都是相同的。但是,中西方摄影家在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上确
有差异。在黄山上,遇上晴天,西方摄影家扛上机器去记录松峦的纹理,捕捉光影的变幻,而中国摄影家在宾馆里休息。可是,当乌云密布、大雨滂论时,西方摄影
家躲到宾馆里去,中国摄影家则冲出去拍摄这云雾升腾的仙境。
摄影语言与哲学观、科学现紧密结合。西方人欲以进取精神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必然讲科学。西方造型艺术借助科学塑造出酷似生活真实的形象。而摄影术本身就
是科技的产物,光学、化学、材料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起很大的作用。而构图学、色彩学和美学成为摄影艺术理论重要部分。西方摄影家构图
充满画幅,单点透视,周光影塑造立体的形象,讲求质感、形状、色彩。李元认为,亚当斯利用大相机来突出对工业精密性的崇拜。而且,那样的精密已经超越了我
们由眼所能看到的,反而显得生硬。[5]
而中国造型艺术更多的讲哲学。儒、道、佛三家的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影响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和艺术历程,也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写实还是写意。
尊儒者追求入世,重写实;而坎坷之士则信佛老,超脱尘世,艺术创造时不求形似求神似,追求抽象意蕴。文人画的特点就是写意。中国画家突破了焦点透视和
固定光源的明暗造型法的束缚,创造了散点透视法和线描塑造形象的方法。作画时大胆取舍,保留最能表现物我精神气质的形象特征。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形成了
绝妙的空灵感,给了观赏者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文人画松、竹、梅、兰,表现了画家高尚的品格。这些传统对于中国摄影家影响很大。刘半农将艺术摄影称为
意照相。朗静山以写意的手法,创造了集锦摄影法,制作了《春树奇峰》、《晓汲清江》、们利游》等作品,获得了国外摄影名家的普遍赞赏。胡伯翔的《石城晚
归》、老众苦的《一肩风雪》、吴中行的《归牧》等,直至当代的敖恩洪、陈复礼、简庆福、袁廉民的作品都颇有中国画意。摄影家于云天在作品中喜欢用大面积的
黑,衬托一点点光亮。他说:在中国画的画理中是留白,摄影正好和这个相反,以留黑来反衬这个白。在绘画中讲究省笔,也就是留白;在摄影中,省光则是留
黑。[6]
廉民的黄山摄影作品常常表现出空灵的神韵。他以黄山云雾来留白。美国友人海伦·斯诺称赞他的《云涌玉屏峰》令人惊叹。她写道:看到这种云雾中隐
约闪现的景致,仿佛置身于古老道学的玄秘奥妙之中。袁廉民正是用最具写实功能的相机、胶片,创造出了抒发心灵的写意作品。
三、由于中西方的艺术传统和美学追求的不同,造成艺术摄影体现其审美理想的形式的不同;典型与意境。
西方再现,艺术较发达,以人为表现主题,强调再现、求真,吸收科学成就来塑造酷似真实的艺术形象,其古典艺术理论中最经典是摹仿说。摹仿就是对客观事
物的摹拟、仿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摹仿说这些事物是按照它们应当有的样子描写的。摹仿说后来发展成典型理论。巴尔扎克认为:典型是
类的样本。别林斯基在论述典型化时,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命题。恩格斯关于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关系的重要论述,对典型理论作出贡献。西方摄影家运用
西方古典艺术理论的传统,拍摄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卡什的《愤怒的丘吉尔》、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等等。
中国古代的表现艺术较发达,诗言志,词缘情,绘画推崇橡外之意。诗人、画家在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触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艺
术创造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王昌龄提出意境的概念,而近代的王国维大力标举意境,成为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
一。意境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校。心范畴。它是艺术家高尚人格襟抱的体现,也是抒情类艺术作品审美的最高境界。意境同样存在于中国优秀摄影作品之中。刘半
农认为,照相可以分为写真和写意两大类,写意,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着照相表露出来,必须有所寄藉。被寄藉的东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
之后,就变做了活的。[7]他还认为,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摄影技术、技巧所能限定的,它远比摄影技术、技巧重要得多。
意境理论对于当今摄影家有着重要意义。李元说:唁境是指心意里面的环境,它建立在联想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心灵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解脱。[8]
因为意境是一种解脱,而脱离现实的束缚多半只能求之于野外,这就使得意境的追求在风光摄影里更为重要,也使得中国文化传统下的风光摄影更有了深度。”“
云天谈自己创作的一组风光作品《九歌》时说:至于作品的内涵,也符合我一贯的创作思想,我在画面中追求的是意境,境由山造,意在高远。[9]更多的摄影家在作品中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融互渗,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袁毅平的《东方红》、黄翔的《黄山雨后》、陈复礼的《搏斗》、简庆福的《,心有千千结》、袁廉民的《蒸蒸日上》、陈长芬的《日月》等等。这些作品给读者和观赏者以美的通思和心灵体验。
摄影是世界语言。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不同民族的读者一般可以通过作品的光、影、形、色来读懂作品内容。中国摄影家们已认识到摄影的本体意义,运用摄
影本体语言来捕捉瞬间,记录生活,叙述事件,抒发心灵,而民族传统深深地积淀于中国摄影文化之中。21世纪的中国摄影人将吸取世界其他民族摄影文化的优良
品质,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铸造中国摄影文化的辉煌。

参考文献:

l
、左庄伟等《中外经典美术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2月版
2
、孔新苗等《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注释:
[1]
参见顾挣《世界人体摄影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O11月版
[2]
鲍昆《美丽风光》《大众摄影》2002年第6期第64页、第65
[3]
李元《瞬间遗思》第4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9月版
[4]
林语堂《论中西画》远明编《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第270272页,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5]
李元《瞬间通思》第57
[6]
吴常云《走近名家》第194页,浙江摄影出版社2O023月版
[7]
刘半农《半农谈影》第10页,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10月版
[8]
李元《瞬间道思》第100
[9]
吴常云《走近名家》第193
2007-12-17 23:19: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国当代摄影之路的回顾
记忆·寻找·重构中国当代风景中的摄影和影像艺术鲍昆

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种转型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艺术诸多方面。作为现代表现媒介的摄影,也积极参与了这场深刻而且广阔的社会变革。这种参与表现在两个方向:一个是作为艺术媒介的本体性发展;一个是作为反映社会历史生活的公众媒介的发展。这两个方向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构成了中国当代视觉艺术整体发展面貌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摄影也经历了文革之后来自多方面的震荡,经历了初始襁褓期的振奋,和成长过渡期的阵痛,以及成熟之际暂时的迷茫。回望反思这近30年近似于蜕变的摄影之程,梳理其间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与嬗变,探讨它与社会历史生活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对于今日所面临的咄咄逼人的全球化景观,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从文革后期开始清理这一过程,显然需要有一个大致的历史分期作为时间纵轴之上的坐标,以便我们能够逻辑性地梳理这一历史。根据此期间的各种现象的时间逻辑关系,我们大致可以按如下时期划分,它们是:1,文革末期--四五摄影运动(1972-1976);2,后文革时期--前卫的四月影会(1977-1981);3,多元发展时期--"现代主义"的崛起(1982-1989);4,纪实摄影和沙龙娱乐摄影并起发展时期(1990-2000);5,观念摄影和摄影的市场化时期(2000-)。下面我们就从这一时间顺序开始检索和分析中国当代的摄影史。
文革末期--四五摄影运动(1972-1976
这 一个时期本来超出本文探讨的重点,但摄影是一个和工业文明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现象,它建立在工业、科技和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基础之上,而且和其形成荣衰共生的线性关系。这是摄影与其它任何艺术媒介都非常不同的一种特殊性。因为文革中中国的摄影工业获得非常快速的发展,并且为之后中国的一系列摄影运动提 供了民间人才的准备,所以我们探讨新时期的摄影现象,必须从这一阶段开始。

中国的照相机工业起步于1956年,但当时只是属于试验阶段的小批量生产,没有市场化。1958年,一些生产厂家的产品开始投放市场。囿于当时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照相机属于生活的奢侈品,所以普及程度非常低。进入1960年代以后,上海的照相机工业开始形成较具规模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国产的照相机才开始较大规模的进入市场。因为当时国际对中国封闭的环境,中国的照相机工业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国内市场机遇,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将这一机遇阻断了。度过暂时的社会混乱,在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鼓励下,照相机工业很快开始复苏发展,

1973-1975年全国的照相机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或重建,生产量迅速扩大。与此同时,中国的感光材料工业也迅猛发展,国产感光材料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价格低廉。这一切为摄影的社会消费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
进入文革末期,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收入较高的干部、知识分子家庭拥有照相机的已不鲜见。在灰色的文化禁忌年代,一些年轻的城市民间小知识分子[1]的 摄影沙龙开始萌芽。这些姑且称之为沙龙的摄影爱好者的自由聚汇,兴趣还停留在摄影技术的研讨交流上,但却是民间摄影的萌芽。他们的摄影视场,是郊外野足的山水留影和公园游览纪念照,还不具备对社会生活的更自觉的观看意识。只有极少数的人,具有一定的造型艺术意识,尝试拍摄一些静物和肖像,但其趣味也局限在 构图和光线的技艺追求上。     1976年的政治波澜才真正将摄影以运动的方式推上了中国的当代历史。这一年的4月,对周恩来逝世的群众悼念活动,酿成了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一场震惊中外的政治事件--四五运动。这场完全自发的群众运动,实际上是当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后群众悼念活动的继续。那年18日,为中国革命奉献了毕生的周恩来总理,在病魔的折磨和四人帮的迫害下,含冤辞世。周恩来一生鞠躬尽瘁的勤勉,是人民敬仰的道德楷模。在他即将走到生命尽头之时,还受到四人帮多方面的攻忤,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义愤,加之人们对文革倒行逆施的愤慨,这场抗议运动于是在45清明节之前爆发。

这场运动以遭到四人帮惨无人道的镇压而失败,但却导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伤害的文革,在半年后以四人帮被抓捕而告终。从这个角度上说,四五运动是彻底胜利的。四五也因此走入光荣的中国革命现代史。四五运动的影响力不但是它的结果,还有它独特的非暴力斗争形式。人民群众在这场奇特的斗争中,运用了诗歌、摄影和花圈作为抗议和斗争的武器。人们以诗歌来喻讽申斥当权者,以花圈来表达真诚的愿望,以摄影来造声势和传播、鼓动。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中,摄影--这一现代性的媒介不但充当见证这场斗争的角色,更是以一种奇特的作用成为人民群众与极左势力进行斗争的武器。无数的人们从家中拿出、从朋友处借到各种各样的照相机,用按动快门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那个场面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照相景观。自达盖尔摄影术传入中国,摄影除了在民间承担着身份照相和少数有闲文人吟风弄月之外,一直是辅佐政治权力的宣传工具,直到在丙辰清明这场以悼念伟人名义的群众运动中,才成了民众争取表达自己话语权利的工具。那一时,北京的胶卷脱销,一些照相馆的冲洗业务排起了长队。人们在显影后的影像中,重温了呐喊的惊喜和自己力量的发现。这场摄影运动于是也成了后来新时期中国摄影展开的前奏。一些优秀的摄影人也是从这次运动中走进了摄影,成为后来的大家。
后文革时期--前卫的四月影会(1977-1981
随着197610月四人帮极左集团的被粉碎,长达10年之久的文革终于结束,国家生活也终于恢复正常的状态。在紧接着的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在这次会议期间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的主张。中国当代思想史上的新时期开始了。     19791月, 因四五运动汇聚的摄影人们,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将四五运动的摄影编辑出版了《人民的悼念》一书。这本书籍的出版之刻,正是三中全会闭幕不久,整个中国社会都处于新时期开始的兴奋之中。四五摄影中的王志平意识到思想春天的突然来临,他于是结伴另一位四五摄影的主要人物李晓斌向其他四五影人发出呼吁,筹谋举 办一个自由独立的艺术摄影展览。他们的呼吁得到大家的赞同,并在同年43成功地在北京中山公园兰室举办了第一届《自然·社会·人》摄影展。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成功举办的民间影展和民间摄影团体,它引起了轰动。展览在20天里,竟接待了7万观众,一时成为北京市民的热门话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按照摄影本体规律来展现摄影魅力的展览。51位参展人近300幅 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异常,无论从题材视角到表现方式,都完全迥异于以往的官方式的宣传摄影。这样的摄影,终于告别了权力,脱离了单一的政治意识形态,回到了正常的反映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生活的应有位置。它与当时在思想界、文学界、美术界都正在兴起的思想启蒙运动同步展开了动作,是和民间的文学杂志《今天》 与美术界的两个民间独立展览"无名画会""星星画会"共同构成那段难忘历史景观的现象。四月影会的前后三回展,开启了中国摄影当代性的格局,为后来的各种摄影走向挑开了脉头线路,影响可谓深远。
四月影会在1980年和1981年继续举行了第二、三届《自然·社会·人》展,展览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最后一届在具有官方身份的中国美术馆举行。连续3年的展览,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后文革时期社会快速进步的过程状态。它的第一次展显得最为质朴,具有鲜明的民间原生性,展出方式也随意,全部作品在狭小的兰室空间内庞杂地错落悬挂,像是一个自由展示的民间沙龙聚会。所有作品一律不是统一制作,大小宽窄不一。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手法题材也无拘无束。没有官样的说教,全是摄影者在生活中有感而看,甚至不乏亲友之间的合影留念,一些睹物伤情的小品流泻着人们在时光中细腻的情感,让整个展览充满了人间温暖的气息。第二次展览在北京北海公园的画舫斋举行,延续了第一届展览的氛围,显得更为丰富和完美。第三次展因是在正规的殿堂展出,则显得有些华丽有余,缺少了来自草根观看的平朴。而且所谓的"专业"色彩大幅提升,开始显示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独特的位置。

三届《自然·社会·人》,开启了文革后从专制走出的自由快感和宣泄的混沌,到恢复艺术理性的完整过程。当代的中国摄影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突变、整理,和初步秩序化的转变。一些后来越来越分明的摄影走向都在这3届展览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像对中国传统画意摄影的继承、纪实摄影的尝试、在摄影中进行现代观念艺术的粗浅尝试等。它是在当时整个社会人道主义回归大气氛下的文化表现,是整个社会告别单一政治化走向多元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今天回看三届《自然·社会·人》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整个新时期摄影滥觞的源头。此外,四月影会还是一个非常民主的民间艺术组织,几乎没有任何体制化的色彩,没有严格的评审制度,作品的展出是在协商机制下的结果,个人的意志能够得到相当程度的尊重。这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史上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记忆的现象。四月影会探索式的实践,在当时一切尚待开拓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具有先锋前卫的历史姿态。这种前卫,是中国独特语境的前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历史系统中发展变革的先锋。
2007-12-17 23:21: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多元发展时期--"现代主义"的崛起(1982-1989)       三届《自然•社会•人》 之后,四月影会因为面临体制化的威胁和主要人物均已转换身份成为专业摄影师,并且他们认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已完结,于是宣告自行解体。这些骨干人物在四月 影会期间和之后,纷纷被社会各专业机构所接纳,成为这些机构的新鲜摄影血液。他们多数进入出版传媒和通讯社成为专业的摄影师,彻底改变了过去自由创作的摄 影爱好者的身份,其摄影工作条件也大为改观。他们因为各自工作性质的不同,摄影的取向也开始更为深入的探索。       四月影会的3次 展览,在全国也获得很大的影响。一些省市也相应成立了类似四月影会的民间摄影团体,像广东的人人影会、北京的广角摄影学会等。这些民间艺术团体都在不同程 度上颠覆了多年形成的摄影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与此同时,思想解放成为中国各个层面领域的全面运动。在文学艺术领域,现代主义和现代派的呼声甚嚣尘上。但 现代主义和现代派到底是什么?除开一些极少数专门研究的学者略知一二外,绝大多数的人对这些概念则是云里雾里,只是一个雾里看花的大乌龙意向。       在上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在西方已经走过了小百年的历史而早就进入了后现代时期。它的鼎盛时期是20世 纪的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在艺术上是个庞大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包含着众多的主义、流派和现象,是和整个西方社会现代性转型对应的文化变革。中国也曾 在晚清以来开始现代性的转折,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持续进行了几十年的向现代蜕变。政治上的几次大规模革命,文化上的五四运动都是这场痛苦蜕变的过程高潮 节点。中国在文化上的现代性高潮,是上世纪30年 代的上海滩。上海半殖民地的特殊位置,是西方现代文化和制度在中国登陆的桥头堡。彼时的上海,已经逐步开始接替北京的文化中心位置,一时成为中国最摩登的 风景,是新的现代文学艺术最耀眼的舞台,各种文化思潮、艺术观点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流,一场现代艺术运动也适时兴起。上海的各文艺社团组织,像庞薰琴等 人发起的决澜杜,都积极引入介绍各种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想。可悲的是,1937年的抗日战争爆发中断了这一脉络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中国艺术的现代主义进展,因为战争的需要转为高度政治化的,带有工具论色彩的革命现实主义路向。最后彻底归依在"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下宣传艺术。这一过程长达40年。40年中,除了在1949年以后全面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对世界艺术的潮流几乎毫不了解。"现代主义"一词不在苏联和中国的革命艺术体系之内,而且它往往和西方的艺术资讯一起出现,于是一个想象中的"现代主义"渐渐在中国公众中形成。       40多年中外文化之间的隔阂,尤其是1949年之后的彻底阻断,让中国的艺术家积蓄了对现代性更强烈的渴望。在文革之后解放思想口号之下的文化解禁,以中青年为首的艺术家们纷纷开始向现代进军的"创新"启程。因为没有一个依历史逻辑完整的现代主义思想理论指导,于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照猫画虎地模仿。有限的外来资讯给了中国艺术家一个大致的现代艺术的图景,而且是碎片式的,那些本来具体的西方现代主义的流派现象,在国人眼中都是以三个字的"现代派"大而化之。不过,中国艺术家也从这些碎片中大致看出了一些端倪,看到百年多来西方绘画从现实主义的到"现代主义"由繁及简的表象的变化。因为没有相应艺术发展史的解读之道,于是中国艺术家就开始从早年黑格尔和康德那里学来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方法来解读,认为现代艺术的走向就是形式化的过程。中国美术界在80年代由吴冠中发起的一场关于"形式美"的讨论,就最能代表这种倾向。这场讨论最后变成激烈的争论,它的真正焦点是在于是否重建艺术的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地建构"创新"的价值态度。但形式问题则是这场争论的起始点和贯穿始终的话题。虽然吴冠中的"形式主义"还不能说是纯粹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他还没有离开古典美学的范畴,但这只是他和他所代表的人们对于现代学术理论了解不够和准备不足所致,并不影响他们对现代艺术走向的认识直觉。形式主义暂时就成了期冀"创新"的艺术家们走向现代的武器和法宝。       这种状况在摄影界的表现,就是提倡"形式"的呼声高扬。1979年四月影会第一届《自然•社会•人》展览,由王志平撰写前言。他说,"新闻图片不能代替摄影艺术。内容不等于形式。"显然,这句话中的"形式",也是指的是与内容相对立的造型法则一类。而且,也强烈地表达了去内容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80年代前期是整个中国摄影界普遍的现象。这一时期的青年摄影家们,热衷于摄影抽象的物象,强调作品含蓄的表达。"构成"、"作品×号"是 作品标题时髦的标注方式。至于所谓作品的现代式视觉表达,或是大面积留白的空间挤压某一符号性的物体;或是强调线条韵律的抽象排列;或是某些带有装饰性的 块面结构。这些都特意营造了一种空灵、疏远的意象,并普遍强调作品的所谓哲学思辨意识。其实这不过是对西方上世纪前期一些现代主义时期各种新画派主义的皮 相模仿,并未具有相应的思想理论支撑。阅读这一时期的许多摄影理论文章,可以看到一些要求避除摄影的真实性的文字,比如:"超越真实,摄影才能走向艺术的高层次" [2]、"这是一种新的审美意识。一种纯粹的‘画面行动',要把视觉从非审美的价值中解放出来的行动。在‘纯粹性视觉构造'中,摄影家可以无限自由、扩展地去完成一次充满活力的行动;创造单纯,创造复杂,创造张力结构......" [3]。摄影的纪实性此刻是遭到鄙夷的,认为是艺术想象力的障碍。当时相当多的文章在探讨视觉艺术的同一性的结构问题,在一个视框内寻找所谓的艺术突破。一时"点、线、块、面"之间的视觉力学结构,成了美学的追求。摄影在刚刚苏醒的现代艺术启蒙中,几乎可以说全方位地向绘画靠拢了。至于对作品的形上思考,则多是在语焉不详的哲理上打转。这些哲理也不外乎"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观念再现"、"时空意识"等这些超越语境,没有下文的新八股词语汇集,而且其中几乎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美"字。这种浅层次的艺术哲学氛围,包裹了整个那一时期的摄影家们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人们在挣脱政治权力压迫时充满激情却又混沌的艺术主张。       整个80年代弥漫着崇尚现代主义的气氛,但却绝对谈不上是"国际化"的现代主义,只是中国自身语境内的一种态度和姿态。因为所有现代主义应该具备的客观条件在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一个从农业社会走向城市化的工业社会之路只是刚刚启程。这一时期的一些摄影现象在今天我们还是必须回味的。他们是代表了抽象表达的北京"裂变群体"和向摄影本体逼近的上海"北河盟"。 从这两个群体的作品现象看,他们都能较典型地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倾向。前者以比较彻底的姿态表明了艺术的现代性主张,强调艺术家彻底的自我表现主张;后者则 宣示了摄影媒介本体性的现代意义。在此之前的一些探索现象,则是在这二者之间游移的,二者兼备的模糊性主张,像凌飞、鲍昆等人的82年展览和后来的福建"五个一"群体现象,都是夹杂着伸张个性和向摄影本体性靠拢的中国式的摄影现代性诉求。       还有另外一条更为接近现代性摄影的道路,就是重新回到摄影本体价值走向的纪实主义摄影的探索。这一脉络是以四月影会后期的李晓斌、稍后广州的安哥,和以80年代中期陕西的侯登科、胡武功为首的"陕西群体"的摄影,以及1986年北京"十年一瞬间"和1988年的"艰巨历程"现 实主义摄影展为大致顺序的一个时间逻辑。这条道路不但能彰显摄影的现代性特征,更能体现摄影媒介的社会功能,凸显比较全面意义的摄影现代性。这个方向的摄 影,比较紧密地参与到整个中国的现代性转折,以摄影独特的镜子作用,利用传播媒介对社会历史生活加以影响。同时,它也是更深意义上的对长期权力控制下的宣 传摄影的反拨。自从摄影术进入中国,摄影一直受到来自两个方向的掌控,一个是有闲文人的以传统明清绘画意识的吟花弄月;一个是因激烈政治斗争统辖下的政治 宣传摄影。在这两个方向的挤压下,摄影从未获得真正独立的,能够返回作为社会个体观看、记录的本体身份。所以,80年代纪实主义摄影的萌芽,就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整个80年 代是个文化苏醒的年代,摄影亦如是。在以上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摄影走向之外,传媒的摄影和娱乐的摄影都在快速发展。服务于传媒的摄影以人文地理报道摄影为 主,兼杂新闻报道摄影和广告摄影;娱乐的摄影则依托各种专业摄影团体的比赛开始愈演愈烈。娱乐摄影随着社会物质化迅速提升,成为大众越来越广泛参与的大众 文化,而且大有成为摄影主流文化的趋势。这在其后的90年代得到证明。纵观整个80年代,中国的摄影获得了从摄影术传入中国之后真正本体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展示了它作为现代媒介的各种可能和特征。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口号标榜自己的"现代",它充满活力的前行,就是中国现代性转折的一部分,是中国本土语境之内的"现代主义"摄影运动。 纪实摄影和沙龙娱乐摄影并起发展时期(1990-2000)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摄影的现代性起步渐渐深化,前10年积聚的能量由于继续改革开放的国策和获得国际资讯的激励而推动。80年代开始的市场化经济,也让整个社会的物质化程度得到全面的提升,物质化色彩极浓的摄影开始迅速普及。与此同时获得发展的传媒业,也为摄影提供了巨大的展示平台,影像也成为媒体的资源。这样,中国的摄影渐渐走到了时代文化的前台。
2007-12-17 23:21: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纪实摄影这一时期最为耀眼的是中国纪实摄影的崛起。80年代萌芽的纪实摄影,因为缺少理论的指导,一直懵懵懂懂地在一群希望为中国摄影走出一条新路的摄影人中探索,但却基本是以现实主义和朴素的人道、人本主义作为思想依托,对纪实摄影的样式和思想内涵缺少明确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该说,地处西北的"陕西群体"是这场未来可以说是形成运动的纪实摄影的先行者。他们集体性地拍摄了许多关中黄土之上的人类生存景观,从日常生活到季节性生产出现的"麦客",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1989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摄影》丛书(2),对纪实摄影的样式和内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确认了纪实摄影巨大的社会价值,是摄影人"对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4]。在这一期专辑中,主要编辑人李媚和杨小彦还编辑了6组中外纪实摄影家的作品与法国纪实摄影大家马克·里布《中国所见》一书的作品节选。全书第一次在中国全面地呈现了纪实摄影的理念思想和作品范例,对于中国纪实摄影走上规范的道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之后,中国的纪实摄影逐渐形成真正的气象。90年代的中国,在邓小平继续坚定地推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国策之下,中国进入现代性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全面铺开。在社会生产力全面释放,社会物质水平快速提升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首先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变化,城乡之间的剪刀差快速拉大,无数的农民离开土地,贫富差距出现。恒定千年以上的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在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现代性改革中,面临瓦解。中国的环境资源,社会利益分配格局都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其中的问题在疯狂发展经济思想的遮蔽下,很长时间并未引起社会各界应有的关注,也缺少作为制衡社会发展的媒体舆论声音监督。作为社会生活镜子的纪实摄影,这时显示了它独特的作用。一些摄影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将许多被遮蔽的现实问题通过影像的作用,形象地提醒了全社会要注意发展的平衡性。这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摄影。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面世后,引起了社会对落后的教育状况的认识,切实地改变了许多青少年就学的条件。这是中国摄影第一次和社会生活发生实质意义上的互动,显示了纪实摄影的力量。再一个就是民间自由摄影师卢广的《河南艾滋病村》摄影纪实报道。开放后的中国,世界性的疾病也快速蔓延,中国政府对这一极具威胁社会安全的疾病反应迟钝,没有进行积极有效地整治预防,甚至地方官员为了政绩采取信息封闭的政策,导致这种危险的疾病有迅速蔓延之势。卢广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冒着一定的政治风险,独立完成了对河南上蔡等地艾滋病的摄影调查,并通过各种渠道将真实的情况散播出去,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卢广的摄影,也引起中国政府开始正视问题,采取积极地补救措施,让病区的百姓获得救助,让蔓延的趋势得以控制。卢广的自由摄影师身份,也进一步让中国的纪实摄影获得纯粹意义上的独立社会观看的品格,彰显了它社会公器的作用。宁夏摄影师王征的纪实摄影《西海固》,则以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对西海固地区的回族生存状态进行了完整细致的介绍,让人们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获得完整深入的认识。王征的西海固摄影,是中国纪实摄影走向深化成熟的标志,在方法和操作的层面上堪称中国纪实摄影的一个路碑。侯登科80年代就开始摄影的陕西关中"麦客"现象,由李媚在90年代重新编辑整理出版,成功地从文本意义上诠释和丰富了侯登科镜头中的"麦客"现象,将其升华为一个非常优秀的纪实摄影范例。90年代的纪实摄影是中国摄影最重要的成就,它基本完成了中国摄影在文化和功能性上的现代性转折。它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摄影运动。它无论从题材的广泛性和社会的参与性上都可圈可点。而且从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摄影人和作品群。像安哥的《生活在邓小平时代》、张新民的《股疯》、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赵铁林的《她们》、陈锦的《四川茶铺》、晋永全的《傩》、黄一鸣的《海南故事》、杨延康的《乡村天主教》、袁东平的《精神病院》、林永惠的《东北人》、余全兴的《贫困母亲》等等。这批摄影人和作品,让中国的摄影走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为巨变的中国留下了清晰的历史身影。2,沙龙摄影沙龙摄影是欧洲100多年前的一种摄影展览制度,是由欧洲文艺复兴后官方色彩的绘画展览制度移植过来的。沙龙的主要的内容是指艺术家参展,评委会审评的评选机制。沙龙的官办色彩和相对利益平均的选拔规则,让沙龙的美学标准显得保守,甚至有些媚俗。19世纪末,欧洲摄影家们移植沙龙展览体制时,曾经短暂起到过提升摄影社会地位的积极作用,但很快即陷入唯美保守的沼泽,并迅速就被新摄影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新摄影流派边缘化。沙龙于是成为一种摄影爱好者自娱自乐的,一种借名衔等级晋升吸引人参与的游戏,但其唯美的特征则一直保持。沙龙摄影对中国的摄影一直具有深刻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当摄影成为中国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艺术消费之时,其中的许多人就开始积极参加国际上的沙龙摄影比赛,而且在各种比赛中所获得的成绩也十分可观。像郎静山从1931年起至1948年,17年中他"累计入选国际沙龙为300余处,数量为千幅之上"[5]。中国摄影师在国际沙龙上所向披靡的法宝是以中国的古典水墨画意取胜,也符合西方沙龙一贯的模仿绘画的美学传统,因而获得慨然接纳。"打龙"一词,成为当时中国摄影师参与沙龙评选的行话。郎静山等人"打龙"的骄人成绩,也进一步鼓励了中国摄影师原本就属意的画意美学选择,后来进而形成中国摄影几十年来的一条传统脉络。这一传统后来因抗日战争和国内解放战争的社会动荡有所衰落,直到1949年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化而基本终结。但移师台湾的郎静山,仍然继续延续这一传统。另外,在大陆政治域外的香港也没有中断这一传统,甚至在19501980年代之间高度繁荣。文革之前的大陆是革命政治宣传摄影的一统天下,原有的沙龙画意摄影则假以宣传祖国大好河山之名义低调存在,像黄翔的《黄山雨后》等。1976年的文革结束,文艺禁忌解禁,沙龙美学风格的摄影假反制政治化迅速出现。19797月,香港的沙龙摄影大师陈复礼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览。这个展览对刚刚复苏的大陆摄影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长期饥渴的内地摄影界对外面的世界孤陋寡闻,陈复礼的香港身份也是"国际"身份,代表了一种"国际"的象征,而"国际"对当时的大陆中国人来说就是现代的同义词,于是让内地的摄影师认定就是效法的榜样。陈复礼的摄影确实也是当时沙龙风格摄影的最高成就,而且和旧式的中国画意摄影有所不同。他以精良的色彩质感表现,和具有摄影本体美感的光影效果,区别了与郎静山等完全平面感的旧式画意。这些都表达了一种时代感,获得人们普遍的认同。沙龙美学风格的摄影经过80年代的培育期,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摄影社会普及化的迅速扩大,和以官方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为代表的类似沙龙评选制度的引导,开始成为大陆摄影的大气象。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摄影比赛此伏彼起,并随着各地区招商引资需要文化搭台的策略,成为这种策略前戏的主要方式内容。另外,迅速致富的第一代中产阶级(因为过去没有),则需回填曾经贫穷的记忆和实践想象中的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开始以各种现代消费的器物和方式来武装自己。旅游、自驾车、音响和照相机都是这系列符号的必选之项。摄影,还可添加上艺术身份的色彩,满足虚荣,于是一场全民性的摄影开始迅速普及。这种现象在东方的日本70年代出现过,在同期的香港也如是。对于摆脱贫困的社会和人来说,摄影是现代生活的标志,是一种高尚的娱乐。也因此,沙龙唯美风格的摄影由于其要求不高的艺术标准和大众乐于接受的唯美趣味,就和现代的日益增长的大众娱乐生活需求十分合拍了。这种娱乐性摄影的美学标准,在90年代的中国也一度成为主流摄影比赛的评判标准,并在传媒的鼓噪下标榜为高雅的"艺术",是体制性的美学选择。一时,无数的花卉照片,自然景观照片充斥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摄影比赛和专业摄影杂志,成为现实中国人们视觉审美趣味最显著的景观,也折射出90年代在严密的政治意识形态管治之下,和整个社会物质享乐主义氛围下双向构建的独特的中国文化风景。值得指出的是,整个90年代中国摄影的两条并行的脉络走向,也是不同体制的产物。沙龙风格的摄影,呈现的平台基本是官方体制的刊物和组织系统,因而确实具备老"沙龙"艺术运动的各项基本特征,称其为"沙龙摄影",倒颇符合原意。而纪实摄影则因其部分人员的自由身份,显示了对体制的游离性。观念摄影和摄影的市场化时期(2000-1,观念摄影和当代影像艺术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艺术融入全球化的关键时期。在首都北京,经历过89现代艺术展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居住创作,形成当代中国艺术史上有名的"西村""东村"现象。北京相对全国来说的文化上的包容性和前瞻性,给了这些在原居住地根本无法展现自我的年轻艺术家们极大的发展空间。但生存的压力也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生活和艺术寻找生存之路。他们需要出卖自己的艺术来糊口,来继续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时,他们作品的第一批买主出现了,是驻北京的西方外交和国际机构人员。这些西方人购买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动机比较复杂,有的是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潜意识,支持中国艺术家向"国际"靠拢的现代意识;有的是出于对中国艺术的爱好;有的则是为买一些便宜的艺术品来装饰自己的居所;有的纯粹是出于慈善似的援助。他们以一两百美金的价格购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对他们的收入来说并非是巨大的支出,但对当时窘迫的艺术家和当时中国社会的收入水平来说,其实都是一笔不小的金额。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就这样开始出现了。这个信号的发出,吸引了更多的希望以自己的艺术换取生活的艺术家从全国各地向北京聚集,各种形式的当代艺术现象也顺势而生。也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当代艺术在89现代艺术展之后不久即被市场的因素包裹。在这个微小的交易市场中,购买者的口味和趣向就通过交易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成。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红卫兵运动",中国的文革及"毛泽东主义"的影响,西方目前成功的中产阶级人士对中国的文革记忆深刻,所有关于那时的符号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于是,中国当代艺术在买家的需求中迅速出现"政治波普"的高潮。"政治波普"其实早在80年代出现,当时具有对原专制意识形态颠覆的积极意义,但随着西方买家在90年代的大批购买,则迅速成为市场的宠儿,失去了它原来的批判精神,成为一种媚俗的商业产品。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动因是多维度的,市场的因素一直是一个主要的推手,如果回避这一现实,只谈它的文化成因,把它描述成是一个自足的发展系统,显然是不负责任和回避历史真实的。本身就无边界的当代艺术,在90年代后期出现以摄影手法为媒介的当代影像艺术,而且有越来越普遍之势。这种方式最早源于对于行为艺术的纪录,如张洹的《无名山增高1米》。后来一些艺术家在这种完全单纯的纪录中,发现摄影媒介可以产生独立的艺术效果,强化原创行为艺术纪录的视觉效果。于是一些行为艺术家在创意伊始,就开始考虑最后结果的视觉呈现效果,如苍鑫《病毒系列:平反的极致》。还有一些艺术家,则本身就把摄影放进自己的创作,如马六明的一些自拍作品。渐渐,摄影成为部分艺术家越来越多使用的手段,也开始从手段向方式转变,最终导致纯粹的当代影像艺术出现。这一艺术的最大特征是作品在前期的素材准备和后期的呈现媒介上,都使用摄影手段和摄影材料,但却绝不遵守摄影的客观纪实要求。作品的内容完全是导演、摆布、化妆,和装置并用的共同结果,类似戏剧导演舞美设计,但不考虑时间向度。所以它的艺术思维绝对不是戏剧式的,而是架上油画式的,摄影不过是像绘画完成时的最后一笔。数字电脑影像技术也广泛应用在其中,艺术家利用它来拼接、构成一次摄影所无法完成的超现实场景和效果,所以当代影像艺术是一个多媒体的合成艺术,和原来意义上的摄影并无工艺上必然的逻辑关系。一些艺术家因为一时找不到完整定位自己作品工艺属性的相应语言,于是就说自己的作品是摄影,甚至是"新摄影""先锋摄影""前卫摄影"等这些乌龙模糊的称谓,结果给相当长时间的批评造成误会。这里不厌其烦地廓清这种现象的意义,是因为市场已将这种艺术和摄影紧紧地绑在一起,导致公众也如此认为,非常不利于批评家对该类艺术的解读和分析。由于这种艺术带有强烈的观念特征,目前大家约定俗成的称谓是"观念摄影",但多数人理解仍有模糊不清之处。需要指出,如果摒除其中的数字电脑合成技术,只是设计、摆布、化妆和装置,然后摄影并直接呈现的,这个称谓还具有比较科学定义的合法性;如果其间掺杂后期的数字电脑拼接、置换背景和修改原始影像等系列动作,还是称其为"当代影像艺术"更为准确。之所以强调"影像"二字,是因为所有的技术改动都是建立在最早由照相机所获取的原始影像基础上的。这是根本区别于绘画的基准点。"当代影像艺术""观念摄影"从艺术发展的创新性要求看,是最具当代性的艺术样式。但当代性的意义应该更多地指其思想性。从这一维度来审视这两种艺术现象,答案似乎并不妙。多数艺术家的作品,把思想资源建立在对传统专制政治意识形态和所谓的"国民性"的颠覆批判上。但那基本是一具腐尸,有些老生常谈了。尤其是后者,一些影像艺术家以西方文明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同胞,许多作品中的国人形象猥琐丑陋,动物性十足。这种对文化主体的疏离感和反窥感,曾经成为部分当代艺术的时髦,好像充满批判性。许多艺术家热衷于各种各样肉体和性器的裸露,好像隐喻权力对生命的蹂躏,其实是一种毫无想象力的无能。艺术如果不能勇敢地回应现实,以丰富的艺术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参与,那么这种艺术是不配真正的当代性的。当然,作为美学的艺术发展具有自足的内部方法嬗变要求,但如果它失去历史现实生活的依托,则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其方法的当代性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还会掉进工具学的陷阱。现在,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符号,如文革的记忆,毛泽东的偶像,中山装、红卫兵和其程式化动作、做沉思状或灵魂出窍的呆滞人物表情......,等等。一种新的陈词滥调在市场的推动下快速地形成。对于中国所面临的因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全球化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环境问题等,此类样式的当代艺术都缺少应有的足够的关注和回应。这些都暴露了所谓当代影像艺术和观念摄影的贫血状态和畸形的市场特征。2,疯狂和泡沫的市场当代艺术的市场化是世纪之交以来的最新动向,现在已然成为燎原的烈火之势。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出现大批的经营艺术品的商业机构,一些画廊集中的区域也纷纷以创意产业基地的概念出现,如北京的大山子798艺术区。这些早期的艺术家聚集地,现在越来越染上资本的色彩,那里的日常话题早就从艺术转移到价格和行情。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一个充满掘金色彩的"中国概念"也在全球形成。一些对中国有所了解的西方艺术商人,在新世纪以来开始炒作中国当代艺术。他们把目前低廉的中国艺术当作原始股票,期望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全面成功取得类似欧美一样的话语权时增值获利。他们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最早启动者,而且带动了中国国内以获利为主要诉求目的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由于中国个人财富的增长,一些暴富人的闲置资本也青睐艺术品的收藏,作为他们资本保值的最安全库存。在投资收藏中国水墨绘画和油画两个高潮过后,当代影像艺术和摄影作品成为他们目前收藏投资的新一轮目标。显示这一状况的是越来越炙热的此起彼伏的国内外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它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它提升了中国艺术的地位和价值,为中国扩大了国际影响和刺激启动了中国艺术品的市场;一方面它将中国当代艺术彻底的商业化了。而且,这些在拍卖会上的业绩有虚高泡沫化的嫌疑,因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并未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没有一个真正从社会基层产生的艺术品收藏需求群体,也就是并未有一个在拍卖会这样的二级市场之下的,以经济代理人方式的画廊的一级市场。没有基础支撑的天价拍卖会,必然是少数人之间的财富游戏,它所激励的不是一个以文化作为价值依据的艺术品市场,而是投资人牟利暴富的渴望。这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更为负面,让他们忘记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成为以投机的心理不断制造赝品和工艺品的商品生产者。无穷无尽的"政治波普"艺术和专门寻找西方买家感兴趣的"中国"场景的纪实摄影作品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其文化的自主性也必然相应的有所回归。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则是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要高度警惕的趋向。如果我们放弃应保持的批判精神和独立的文化立场,未来将不会乐观。结语我们大致回顾了中国当代摄影和影像艺术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新时期的摄影和影像艺术与历史之间是一个相对不长不短的对话过程。在这短暂的30年中,中国的摄影从开始的对专制政治意识形态的背叛,到蜕变到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像艺术和高度市场化的现实,可以从中折射出当代中国的剧烈变化。摄影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媒介,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当代文化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本身的变化,也凝聚了近四代中国摄影人和艺术家的文化变异。既有的传统在痛苦的蜕变中,在全球一体化的挤压下,到底路向何方?一个有着独立文化身份的中国影像艺术如何面对创新和发展,如何紧密地和社会进步一起向前,这恐怕是一个长久的话题......2007424注:[1]指当时在城市就业的知识青年和插队回城的知识青年[2]孙文宪,《现代摄影》1986年第1期,第53页。[3]《现代摄影》1986年第1期,第3页。[4]黄少华《纪实摄影是一种独立的摄影形式》,1989年《摄影》丛书(2)第79页。[5]《摄影大师郎静山》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5月版,第100页,陈申《郎静山和集锦摄影》参考文献:1,《中国摄影史1840-1937》,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82,《中国摄影史1937-1949》,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63,《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1949-1989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124,《永远的四月》香港中国书局19994
2007-12-17 23:21: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再谈摄影收藏
摄影作品值得收藏吗?

国华裔摄影家赵羡藻先生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收藏摄影作品。"我当初纯因爱好而买了几幅著名摄影师的作品。"先生说,"当时摄影作品很便宜,很多摄影大师的经典名作只要两三百美金。"而后这些照片的不断升值大大超出了赵先生的预期。照片不但给赵先生带来了快
乐,同时也带来了利益,赵先生从此踏上了摄影收藏的不归路。十多年以后,赵先生的儿女上美国名牌私立大学需要一笔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赵先生只需卖一些摄
影收藏品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近两年,他收藏品的价格有的升了几倍,甚至十几倍。赵先生不小心成了摄影收藏家。
在艺术收藏市场,摄影是当前最火的媒介。

摄影诞生以来,关于摄影是不是艺术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摄影曾经被排斥在艺术的殿堂之外。当摄影勉强挤进艺术界的大门,她仍是艺术圈里心照不宣的"二等公
"。近年来,艺术界和艺术收藏家也开始对摄影刮目相看。摄影现在已经取得了与其它艺术形式平起平坐的地位。二十年前美国只有屈指可数的专业摄影画廊,大
多数传统画廊拒绝展示摄影作品。现在恰恰相反,不但专业摄影画廊随处可见,绝大多数传统画廊也会时不时地举办摄影展览。国外的许多博物馆还专门增设了摄影
部和增大了对摄影作品的收藏力度。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摄影总监彼得·加拉斯(Peter Galassi)在三年前就已认识到了这一发展变化,他把摄影称之为"最火的媒介" The Medium of the Moment)。
据《摄影收藏家》杂志总监罗伯特·彼斯凯的评估,从1975年到1995年间,强劲的股市使道·琼斯指数上升481%,而拍卖市场中图片价格指数则上升了675%
1995 年以后,摄影收藏品的价格更是一路飙升。2006214,美国著名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的作品《池塘月色》以$292.8万美元在苏士比拍卖会上成
交,创造了摄影作品拍卖的新记录。而这幅作品的最原始销售记录只是$75美金。同时,美国摄影师爱尔弗雷德·施蒂格利兹以妻子乔奇娅奥基弗双手为对象拍
摄的作品以$147.2万美元售出,他的另一幅妻子裸体的照片则以$136万美元成交。这两幅作品30年前大约只需1千美元就能买到。现代摄影作品并没有
让历史经典一支独秀,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的摄影作品《99美分》2006510在纽约索斯比拍卖会上拍得$225万美金,而在20061116,《99美分》又以 248万美金在纽约菲利普的拍卖会上成交。
20061123华辰拍卖公司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对中国摄影发展
影响深远的影像艺术专场拍卖会。这次拍卖会的成交额为245.6万元人民币,成交率为61%。中国著名摄影师解海龙的中国"希望工程"标志性影像《大眼
睛》,则以30.8万元成交。这次华辰影像艺术专场拍卖会是具有标志性的,她宣告了中国摄影收藏市场的诞生。中国的摄影收藏市场如同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芽,
将会不断发展和壮大,将会逐步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规范。
中国摄影收藏市场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
制约。纽约苏富比的现当代艺术研究专家马歇尔·魏格曼指出,"去年(2005年),现当代摄影作品在纽约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总成交额高达6350万美
元,与前年相比,增值幅度高达40%左右。"他说,"国际艺术品市场对艺术摄影的热捧,是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开始在国内外风行的一种保证。这个大市场就如同
一间暖房,提供了最基本的客户和市场支持,保证着新生的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市场的健康成长。"[1]


尽管摄影收藏十分热门,但把短期投资作为摄影收藏的主要目的仍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摄影收藏品的价格也会像股价一样有起有伏。《摄影收藏家》杂志总监罗伯特·彼斯凯认为,投资于摄影收藏,将会获得稳步增值。但他也指出:"在这一市场,时机通常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成熟。"

没有签名的老照片值得收藏吗?
摄影作品应有签名和限量是当前摄影收藏市场的的基本游戏规则,但这个规则并不完全适用于老照片。
老照片是指那些年代久远,历尽沧桑而流传至今的照片。
老照片是远在摄影收藏市场形成以前就存在的,它们大多并非为收藏市场而制作,其中多数不但没有注明限量,甚至没有摄影师的签名。但是,没有签名的老照片仍比有签名和限量的近年制作的照片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当然,有签名的老照片比没有签名的更为珍贵。

摄影收藏界比"老照片"更为流行的术语是"原始照片"Vintage Print)。虽然学术界对如何界定原始照片依然存在很多争论,但很多业界专家认为,把拍摄5年内制作的老照片定义为原始照片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期限。原始
照片,尤其是著名摄影家的著名作品,它们虽然没有签名,但人们并不难确定作品的作者和拍摄年代;它们虽然没有注明限量,但能够留传至今的已经屈指可数,有
的甚至已成绝版。原始照片是摄影收藏市场中的珍品。
现代作品仍要严格遵守限量的游戏规则。纽约珍妮特·博登有限
公司的画廊经营者珍妮特·博登(Janet Borden)说:"限量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收藏实际上是为了拥有一件十分稀有,甚至仅有的物品。收藏者所要的不仅是原创的概念,而且包括了可以触摸
的特殊物件。限量,通常是较小的数量,这成为维系当今收藏市场的生命线。限量有时甚至会成为令客户采取行动的唯一动力。"

摄影师会遵守"限量"的承诺吗?
会!
为什么?
在假酒假药屡禁不止的年代,人们凭什么相信摄影师的限量承诺?
因为摄影师的限量承诺不但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而且受到自身利益的制约,摄影师本身是作品限量的最大受益者。
下面,我们谈一谈对摄影师限量承诺的三大约束力:
  • 1. 法律的制约:摄影师的限量承诺可被认为是交易合同的一部分。摄影师如果违约就要承担法律和经济上的责任。摄影收藏品不是小商品和低价消耗品,人们对假冒产
    品可以一笑了之。如果收藏者受到欺骗,他们一定会将违约者诉诸公堂。第二,如果摄影师不遵守限量承诺,他的违规是对同批所有作品的违规。例如,某幅作品的
    限量是10张,当摄影师销售第11张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对第11张作品的违规,而是对所有11张作品的违规,同时也是对所有拥有这些作品的收藏者权利的冒
    犯。如果遭受罚款,将是单幅作品违规罚款的11倍。违规的风险是很大的。第三,随着收藏市场的逐步成熟,收藏品的流通数量和流通方向会越来越透明。违规销
    售的困难会越来越大。第四,摄影收藏作品的交易大多数都是通过正规的画廊,拍卖会或摄影师本人进行的,卖方不可能一走了之。摄影师恶意违约的困难和风险太
    大。
  • 2. 道德的制约:能够被收藏市场认可的摄影师往往是经过多年奋斗而得到的结果。摄影师如果破坏承诺暗箱操作,很可能使自己身败名裂。违规的成本太高。
  • 3. 利益的制约:严格遵守限量是摄影师在摄影收藏市场生存所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作品限量是作品升值游戏中最重要"游戏规则"和无法逾越的"潜规则"。摄
    影师本人是作品限量的最大受益者。可以无限复制的图片等同于高级印刷品或能够批量生产的工艺品。而有限量的作品才会被视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以稀为贵"道出了其中最简单的道理。当一个摄影师的限量作品脱销时,收藏者就不得不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到二手市场如拍卖市场去竞购此作品。从表面上
    看,二手市场的交易已经与摄影师无关。但"水涨船高",一个摄影师任何作品的升值都会成为摄影师其它作品销售价格的参考价。如果一个摄影师不遵守"游戏规
    ",他的作品就难以升值,他会为此付出十分沉重的代价。他能够被列入照相师傅和工艺品生产者的行列已属幸运。工艺品也可以被收藏,但工艺品的价值主要取
    决于它的生产成本,它的无形资产几乎被忽略,它的升值空间会非常有限。违规得不偿失。
佳士得拍卖公司的开普拉泽欧(Cappellazzo)说:"(摄影收藏市场)有一个强大的信誉体制,我毫不担心有人违规。"她相信她知道摄影师们如何决定他们的作品限量。她对实力派摄影师提出的建议是:"保持较少的限量,使它成为珍品。"
" 作品限量"是指某作品的最多销售数量。而摄影师一般会把这幅作品的限量和每张作品的限量编号写在作品或作品的装裱板上。如限量5张,指同一尺寸的最多制作
和销售量为5张。一般来讲,同一作品,限量越多每张作品的价格就越低;而限量越少则每幅作品的价格就会越高。这相当于把一张饼分成若干份,被分成4块的每
块重量肯定要比分成8块的要高。
在作品限量的问题上,收藏者所冒的风险极小。这不仅因为法律和道德对摄影师的制约,更在于自身利益对摄影师的制约。

如何评估摄影作品的收藏价值?
世上或许没有一个可以称为完美的收藏评估系统。但20年以前由彼得·福尔克(Peter H Falk)所建立的福尔克-理德兹(Falk-Leeds)摄影评估系统对我们现在的收藏评估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品的重要性:
  
品位
  
  
备注
  
  
分数
  
  
珍品
  
  在社会和摄影史上有特殊影响,有特殊地位和独特创作力的少量作品。
  
  
11
  
  
上品
  
  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倍受好评。在社会和摄影史上有一定影响和地位。
  
  
7
  
  
中品
  
  能够反映出某个著名摄影师的摄影风格和特点,但技术或题材等某个方面不尽完美。不能称为代表作。
  
  
4
  
  
下品
  
  质量不够好,试验性比较强,摄影师不愿公开展出的照片。
  
  
2
  
  
次品
  
  质量较差,缺少创意,平淡无奇,或有较明显的模仿痕迹。
  
  
0
  
  
附加分
  
  根据照片的制作质量,如层次、反差和色调等技术控制水平;照片尺寸大小等因素对图片分数进行附加值评估。中等为0,其余可根据情况±0.5±1.0
  
  
±1.0
  


摄影师的历史地位:
  
地位
  
  
备注
  
  
分数
  
  
伟大
  
  30名。
  
  
5
  
  
杰出
  
  100名。
  
  
4
  
  
重要
  
  200名。
  
  
3
  
  
有潜力
  
  300名。
  
  
2
  
  
发展中
  
  包括许多年轻的现代艺术家和没有名气的摄影师。
  
  
1
  
  
附加分
  
  对那些质量很好,但佚名或出自没有被发现、被重视的无名摄影师之手的作品,或有前途的年轻现代派摄影师的作品要提高评分等级。
  照片的放大或制作者:有些照片是摄影师自己放大的;有些照片是在摄影师本人监督之下由助手放大的;许多现代作品是由专门的技师制作的。对每张照片都要单独对待。
  很多19世纪的老照片都没有签名。有签名的照片可以增加其价值。
  中等为0,其余可根据情况±0.5
  
  
0±0.5
  


作品的稀有性:
  
稀有性
  
  
备注
  
  
分数
  
  
独特
  
  被专家学者认为十分独特稀有的作品。(譬如:世上仅存5幅原始照片,而其余4幅被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那么这张照片可被视为唯一在市场上流通的照片,那么这张照片应获得满分5分。)
  
  
5
  
  
稀有
  
  在市场上不超过20张(不包括博物馆的永久收藏)。
  
  
4
  
  
少有
  
  超过20张,但少于100张(这类照片偶尔会在拍卖会上见到)。
  
  
3
  
  
常有
  
  超过100张,但少于400张(这类照片经常在拍卖会上见到)。
  
  
2
  
  
总有
  
  超过400张(这类照片在市场上数量很多,在画廊常有销售)。
  
  
1
  
  
附加分
  
  历史上的重要性:对政治历史,人类史,探索史,科学和发明史,以及艺术和摄影史来讲十分重要的图像可以得到较高的评分等级。中等为0,其余可根据情况+0.5,+1.0
  
  
0至+1.0
  

保存的完好性:
  
品相
  
  
备注
  
  
分数
  
  
优秀
  
  质量出众,近于完美。
  
  
5
  
  
良好
  
  有极细微的划伤,但无伤大雅。层次丰富,没有泛黄等问题。能够满足大多数收藏者的要求。
  
  
4
  
  
中等
  
  外观的总体感觉还好,但有较多的瑕疵。在照片的边缘出现泛黄和返银等问题,但不太严重,没有影响到图像的主体部分。
  
  
3
  
  
勉强
  
  瑕疵显著,图像有明显的泛黄和褪色现象;有裂缝的现象或修复痕迹;不当的水迹或斑点;有限的雾化但已经影响的主体图像;大面积的返银而且影响到主体图像;明显的折痕或感光膜脱落;照片纸基老化。
  
  
2
  
  
残缺
  
  照片表面瑕疵严重;划伤和损伤十分明显;有裂纹;有严重泛黄、斑痕和(或)雾化现象;严重褪色;照片纸基严重老化;感光膜正在脱落。
  
  
01
  
  
附加分
  
  有时照片的质量非常高,但有若干白点、黑点和发丝等痕迹,这常常是因为底片上的灰尘、发丝、纤维丝或划痕造成的。摄影师常常会通过修版来弥补这些缺陷。如果修版后仍存在较明显问题,则要降低照片的评估等级。中等为0,其余可根据情况-0.5,-1.0
  
  
0至-1.0
  

将以上各类得分相加得到总分。
  
总分
  
  
备注
  
  2020以上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图像,是很好的收藏选择。
  
  1719
  
  可能是不错的选择,但在下决心之前应再根据以上几个分类作重新的审查。是因为各个类别分数都相对较高,还是某项得分太低?
  
  1416
  
  警告:对各个类别的所有因素进行重新评估。
  是因为某一部分得到太低的分数,还是普遍得到了中等偏下的分数?
  如果你有心收藏某摄影师的作品,这也许不是太好的选择。
  
  1313以下
  
  应该注意的是许多现代和无名摄影师的作品有可能会落在这个分数段。因而是否要收藏取决于收藏者的判断和决心。但是,如果一个知名摄影师的作品出现在这个分数段,一般情况应尽量回避。
  

" 多看所能得到的资料是对收藏者最有益的事。你必须依赖自己的判断力,但主观的判断必须要建立在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譬如,你选择收藏比尔·布兰特(Bill Brandt)的作品,你必须了解布兰特的所有作品,同时要尽可能多地看布兰特的原作。因为他的作品有若干不同尺寸的版本,不同作品有可能制作于不同时
期。你须要最大限度地获取与摄影师相关的信息。"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馆长马克·霍沃思·布斯(Mark Haworth Booth)说,"当你被信息武装起来的时候,你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而无须关心其它人在干什么或收藏什么。选择那些触动了你的作品。"
"‘看!看!看!'这是我对任何摄影收藏者的建议。"纽约的艺术收藏家桑德拉·吉尔曼(Sondra Gilman)说,"在你能看懂之前必须坚持看。而后你突然看到了质量。在这方面,单纯的读书没有用,你必须不断地看。"
石志民        2007年元月于北京
2007-12-17 23:22: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浅议起步的中国影像拍卖市场浅议起步的中国影像拍卖市场



对中国影像收藏来说, 2006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
214,美国著名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的作品《池塘月色》以$292.8万美元在苏士比拍卖会上成交,创造了摄影作品拍卖的新记录。
931日,苏富比秋拍会上,北京摄影家王庆松的摄影作品《跟我学》以31.84万美元成交。
1123,北京华辰拍卖公司组织了中国第一场影像拍卖专场,132幅中国摄影作品上拍,成交量是63%,成交额约250万。在2006年,中国影像界突然间与高端收藏市场发生关联,与资本市场距离得如此之近。
一、为什么是影像

手机拍照、数码影像、宽带互联网的出现,社会进入了写图时代,并改变了许多我们所熟悉的游戏规则,比如最大的照相机生产厂家不是索尼、柯达、尼康、佳能这些熟悉的厂家,是Nokia
影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收藏界所接纳,那写图时代对影像收藏意味什么?所有小学生都要练写毛笔字,而
临摹的字帖都是柳公元,颜真卿。。。,虽然柳体,颜体的字帖无数,并还在不断的复制,但拥有柳公元,颜真卿的真迹等同与拥有无价之宝。目前已经和正在进入
收藏市场的的影像,许多就出自中国影像界里等同于书画界的王羲之、颜真卿、齐白石、张大千这样大家之手的真迹。解海龙的《大眼睛》是一张通过改变中国贫
困地区几代人的生活而促进了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公平与发展的影像,必定为藏家感兴趣的影像,必定会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收藏中国影像的机构,摄
影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家关注和收藏,它在短短的二、三年的时间里从几千元升到几十万元就不难理解了。
目前,我们还没有一本比较完善的中国摄影史,国外众多的世界摄影史中也少有中国摄影的章
节和脉络,当中国还没有完善的摄影作品一级市场,中国的摄影评论还处在对人对物介绍的阶段,藏家拿不准那位摄影家值得收藏,他们的哪张代表作值得收藏,这
提供了一个收藏中国影像作品的好机会。不仅是拍卖公司,还有外资的风险基金资金都看到了这个潜在的市场,愿意投入来培育和推动这个市场。
中国有收藏文化,很多家庭都会有几件象样的藏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国人有了参与收藏的经济基础。国内逐渐升温的收藏热造成中国传统书画和当代艺术的价格偏高,藏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点,这些都为影像的收藏提供了一个大环境,也为影像拍卖提供了可能。


国际影像收藏越来越被认可,影像收藏市场越来越规范,游戏规则越来越完
善。为正在起步的中国影像收藏市场提供了操作的模式。同时,中国影像开始成为全球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大收藏家关注和收藏的对象。特别在过去三、四年中,一
批国外的收藏家收藏了大量国内的影像作品,这促使我们关注中国影像的收藏价值。最应该收藏中国影像的国内的美术馆和摄影博物馆都还没有腾出手缓过味,也为
藏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投资机会。就像中国当代艺术,早期的作品几乎都花落国外藏家,现在国内的机构和藏家如有需求,只能从国外高价回购。
二、影像的内容还是艺术家的代表作
影像的收藏,有两个层面,一是收藏影像的内容,二是收藏摄影家的代表作,这两种收藏的价格大约相差几十
倍。以记录类影像为例,国家的档案馆、资料馆和美术馆在过去的几十年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从内容的角度收藏了上千万幅的影像,收藏价格大约为几十元到数
百元不等。随着影像获取方式的简化,更多影像被挖掘和发现,影像内容的价格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升值空间。而摄影家的代表作作为紧俏资源,其价格已经达到大几
千元,甚至数万元,而且还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也可能很快地升值。如翁乃强的《回放》在推向市场的三个月里,就从24000升值到120000,并在2006年的秋拍中拍出了205000元的价位。因此,收藏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重要摄影家的重要代表作,也就是中国艺术史和摄影史上那些绕不过的艺术家的绕不过影像。

三、拍卖市场与影像收藏
拍卖市场是艺术品的二级市场,也称为终极市场,也是艺术品可能获得最大增值的市场。影像拍卖市场的出现意味的中国影像产业链的高端已经发生了变化,为影像作品提供一个高端的交易平台,建立了影像文化和市场的塔尖部分。以200611月中国第一场影像专场拍卖摄影师任曙林上拍照片为例,起价是2千,拍到3万,升值15倍。
收藏应该是重要艺术家重要的影像,那能够进入顶级的拍卖市场的又是那些影像。首先,从市场价格准入来看,参拍的照片价值不能低于几千元,不然扣去手续费,保险费、图录费后,所省无几,甚至亏本。在目前国内影像市场刚刚起步时,高于5000元的照片会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此外,拍卖市场是艺术品的奥运会,参加奥运会的应该是最好的运动员,拍卖行展示的应该都是精品。
参与拍卖,可以将摄影师和作品入册拍卖公司图录,并通过市场为作品名码标价,还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公开的被认知的机会。[ii]。有些作品很有收藏价值,拍卖可以让该作品进入收藏典录,在大众传播层面提高其知名度,成为名作,如2006年华辰秋拍中吕厚民的《牧鸭》,张照堂的《在与不在》、《不在与在》,朱宪民的《劳动课》,吴家林的《时光》,袁东平的《精神病院》,严长江的《夜间动物园》等。。。
拍卖市场还构建出影像收藏的框架和价值评价体系,如华辰拍卖目前将拍卖的影像分为五类:一是著名摄影师的著名作品,二是著名影像,三是老照片,四是体现摄影技术创新的代表影像,五是当代艺术的著名影像。当然拍卖市场还会发展,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五类。。。
中国影像第一拍的始俑者甘学军总结道:拍卖市场对影像收藏的影响有三个:
第一,定价,对市场的价格产生一种指数式
第二,对市场收藏取向产生影响
第三,同时也会影像到艺术家创作的取向[iii]
第四、拍卖市场与学术介入
拍卖其实是一个交易平台,有人来卖,有人来买,交易就可以进行。不过作为拍卖公司保护艺术拍卖品牌,保护拍卖公司的声誉和长远的发展,许多拍卖市场都有学术专家来评估拍卖作品,强调学术标准。
有人认为并撰文说学术不应该介入商业,这个观点在一个拥有完善的艺术批评体系和成熟的影像市场的社会中,可能十分正确。但是,刚刚起步的中国影像市场相当无序,一本在收藏界十分有影响的杂志列出的4位最值得收藏的纪实摄影家,居然没有一位是摄影界熟悉和公认的纪实摄影大家。中国的影像收藏界,最需要的是学术界的正确的引导。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世纪之交,出现了许多新人新影像。当是,中国还没有一部比较完善的摄影史,影像拍卖可以对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人和作品进行挖掘和梳理。华辰2006年秋拍选入厦门五个一成员李世雄和陈永鹏创作于八十年代的观念作品(当时称为艺术摄影),五个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活跃于厦门大学的一个学生摄影群体,他们应该是中国最早涉及观念影像的艺术家,这个群体的五位中间人物已有二位英年早逝,他们对中国艺术摄
影的贡献也鲜为人知。一些当今活跃的艺术评论人是通过拍卖图录了解这段历史,他们没有想到,二、三十年前在南方一个偏远的小城有这样一个团体做着怎么前卫
的事。中国当代影像的历史也将由于这些资料的出现,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际上,从华辰拍卖的图录上,还可以发现有更年轻一代的影像艺术家,正在通过拍卖市
场来建立知名度和学术地位。
第五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自影像拍卖走入前台,有关影像收藏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人认为中国没有成熟的由藏家和画廊构成的影像一级市场,就出现拍卖二级市场,将导致藏品价格混乱,是不正常的超前。
华辰拍卖甘学军则认为:拍卖的价格只是反映现场的交易价格,只是一个指数,反映某种行
情,但并不反映同一类作品中其他作品的价格。一幅作品有二个人要,价格就会一直上去,但这并不等于其他作品也是这个价格。如果以袁毅平编号为八张第二号的
《东方红》为例,这是华辰秋拍的第一号拍品,当时拍卖前的估价为1000030000元,最后以44000元成交。藏家志在必得后解释道:八张第二号与其他七张画面相同的影像不同,虽然《东方红》是中国影像第一拍的第一张作品,但具体的承载就是第二号这张,这是唯一!是中国影像文化构建中的一张重要作品!
对一个有历史而成熟的市场,二级市场理所当然地可以也应该建立在一级市场的基础上,但是中国照片收藏的一级市场刚刚起步,多年以来全国只有一个纯粹的摄影画廊北京百年印象,它们每年只能推介12位摄影师的部分作品,不可能承栽和满足蓬勃发展的影像收藏的需求。
已经有了一级市场的摄影师很幸运,可以很容易通过代理进入二级市场。但那些还没有机会进入一级市场的摄影家来说,只要按照收藏市场的运作规律,完全可以到二级市场去收取摄影家应得的收益,华辰秋拍袁毅平的《东方红》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年来,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二级市场直接从艺术家手中征集组也很平常了。法国摄影家Yves,就将他20059月应邀采访北京时拍摄的照片送到2006年巴黎的春季拍卖会上,成交价4,000欧元。据他介绍,许多功成名就的摄影家选择,让照片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进入拍卖这样一个全新的市场,以应对互联网时代图片市场的变化。
  十几年前,在商讨油画进入拍卖市场时,
邀请的26个专家25
不看好这个市场,其中的理由之一就是中国没有成熟的一级市场。但是事实证明油画拍卖的二级市场已经建立起来了,并带动了一级市场发展和成长吗?华辰拍卖老
总甘学军预见中国影像的一级市场也将由于二级市场的出现而快速发展起来。。。事实也表明,最近出现了许多专营影像作品的摄影画廊,如北京的云天画廊,北京
影天画廊。。。此外,还有许多画廊开始经营影像作品。

影像拍卖市场的法律问题
与其他的艺术品拍卖相比较,影像艺术品拍卖的法律焦点有影像人物的肖像权、著作权和物权。为此,华辰影像拍卖专门为起草有影像拍卖合同书,对这些权益进行了严格的界定。
由于影像真
实记录的特性,被摄对象肖像权成为了一张影像能否进入拍卖市场的关键所在。虽然华辰拍卖专门为影像拍卖起草有合同书,特别主张了影像作品肖像的使用权,但
是在组稿审稿中还是感到了委托人对被拍摄对象肖像权的漠视。拍卖作为一个商业活动,必须要有影像作品肖像的使用权。
中国拍卖法第二章第六条界定拍卖标的应当是委托人所有或者依法可以处分的物品或者财产
权利。目前中国所有的影像拍卖活动中所拍卖的都是一张特定照片的物权,不涉及著作权。因此,只要上拍的这张照片在制作、使用过程中,合理合法获得了著作权使用,
而影像的使用也仅仅局限在与物权的转移有关的使用,应该不存在著作权的问题了。我们不妨以华辰拍品278
叶华拍摄的毛主席和刘少奇的照片为例,这张照片应该是为举办某个展览而制作的,使用者当时就应该对著作权的使用支付了某种报酬,并合理合法地拥有了这张照
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与类似的照片,要么没有留下来,要么没有收藏价值。。。而这张照片因为有摄影师的亲笔签名,加之叶华特殊的背景,其藏品的特性显
现出来,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个文物,而进入到拍卖市场
尾声
中国图片产业链的两端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手机拍照、数码影像、宽带互联网的出现,社会进入了写图时代,并改变了许多游戏规则,谁都可能成为影像的创作者。在市场的高端,影像艺术的终级市场–- 拍卖平台已经建立起来,只有最有收藏价值的影像才有资格进入到拍卖交易中。当前,市场刚刚起步,搞摄影的不了解拍卖,而搞拍卖不了解影像,准入较低,这就是机会。不过,它会发展很快,并成熟起来。



(完)
2007-12-17 23:23: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中使用照片,是中文刊物刊登新闻照片之始。

1903年,天津工艺学堂最早传授照相技术。

1906年,北京《京话日报》刊登南昌教案中江召棠遗体颈部照片,揭露法国传教士恶行,为中国报纸运用新闻照片之始。

1907年,广东周耀先《实用映相学》出版,介绍手提轻便照相机的知识,传播纪实摄影的意义与价值。

1912年,上海创办《真相画报》旬刊,每期刊用时事照片最多达37幅,是中国大型画报之先驱。

19151916年,中国成立第一个民间摄影团体精武体育会摄学部

1922年,中国第一个照相馆从业者的组织广州摄影工会成立,出版《摄影杂志》四期。

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艺术写真研究会,后改名光社。这是中国第一个业余摄影家组织。光社”1924-1927年举办了四次摄影作品展览,并出版中国最早的摄影年鉴《光社年鉴》两册。

1924年,陈万里的《大风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个人摄影集。

1927年,《半农谈影》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摄影美学的论著。

1928年,北京光社陈万里、黄振玉与上海胡伯翔、郎静山、黄伯惠等组织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

1928年,郎静山参加组织中华摄影学社,后担任台湾摄影学会主席。他探索集锦摄影方法,1971年被法国誉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之一。

1928年,王大佛、林志鹏主编的上海第一家专刊美术摄影作品的月刊《天鹏》创刊。1920-1939年,中国出版的画报约有350种,其中专业性的230种,综合性的120种,大型画报除《良友》外,还有《北洋画报》、《时代画报》、《大众》、《美术生活》等。

1930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摄影组织——上海黑白影社成立。

1932年,钱景华在上海开设景华工厂,制造和出售他发明的环象摄影机(即全景相机)。

19341936年,中国摄影美学思想大发展。《美术摄影浅说》、《像与不像》、《美术摄影之指针》等摄影书籍相继出版。这是摄影典型瞬间理论的最早的表述。

1936年,上海创刊《飞鹰》摄影杂志。

1937年,沙飞(原名司徒传)参加八路军。19392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建立新闻摄影科,沙飞任科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从此开始。

1938年,苏静在八路军115师举办敌后第一个摄影训练队。

1942年,晋察冀画报社成立,《晋察冀画报》创刊。开创了中国新闻摄影画报**。

1945年,解放战争中印数最多的新闻摄影画报《东北画报》创刊。

1952年,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成立。其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
2007-12-17 23:24: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画意摄影在中国
作者:崇秀全
摘要:
文试图通过对画意摄影概念的界定,进而设定论述的范围,回顾西方特别是中国画意摄影发展史,自然得出它在中国摄影发展进程中的主流地位。比照西方
摄影发展的历程,指出画意摄影不是摄影的本质功能,虽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有其生存的价值,但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摄影前进中的绊脚石。

关键词:画意摄影;中国;沙龙

摄影问世以来,摄影与绘画的联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达盖尔1)就是一位全景画家,不少艺术家也通过自身的实践推动着摄影与绘画关系的发展,但是摄影与生
俱来就被看作次等的艺术。卡罗式摄影看起来就像绘画,摄影技术的进步甚至迫使部分画种(主要是肖像画)被取代2)最终,也许由于摄影使照片的灵光Aura)消失了,3)或者摄影的真谛是:它曾经存在过4)其主要功能只是写真和证明!5)摄影还是被拒之于绘画这门艺术领域的最高境界之外。

一、
为了取得与绘画同等的地位,19世纪下半叶首先在英国出现模仿拉斐尔前派绘画的高雅艺术摄影High Art Photography)。正如《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解释的那样:画意派运动的先导是19世纪50年代末期O·G·雷兰德和H·P·鲁宾逊的
艺术摄影。他们的作品像以后画意派作品那样深受当时风行的绘画格式的影响,但他们都曾为摄影取得和其它视觉艺术同等地位而竭尽全力。”6

意摄影Pictorialism)就是在高雅艺术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模仿绘画形式和理念的一种摄影风格。因往往是沙龙的核心,所以也称沙龙摄影。它的鼻祖鲁宾逊认为:摄影的美学标准和绘画是一样的。摄影越是忠实的模仿绘画就越接近真正的艺术。”7)主要特征是强调影像的形成和气氛
胜过题材的重要性,尽量舍弃现实中世俗和丑陋的题材,甚至通过后期加工的办法追求画面美感效果。视照片的构图、线条、影调、色彩等为照片最重要美学因素,
对画面内容的社会现实意义漠不关心。鲁宾逊1857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和雷兰德1858年的作品《消逝》就是这样的作品并被认为是画意摄影的先
导。
翻开世界摄影史,细细的品味摄影风格的流变,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画意摄影的风格与形式,曾经对
许多大师产生过影响,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摄影的消费市场。19世纪40年代以英美摄影师为主的画意派开始为人所知;80年代,汉堡画意摄影展览,巴
黎摄影俱乐部的建立和伦敦摄影沙龙的组成促进了画意摄影的发展,90年代伦敦摄影连环兄弟会成立及欧洲各地摄影展览中的画意作品使得画意摄影受人
重视并成为世界各地业余摄影的主流。但是,画意摄影单纯追求画面的视觉美感,对社会现实无关指涉,愈加偏离摄影的正途,注定是昙花一现。比如20
纪美国摄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爱尔弗雷德·施蒂格利兹,早期也曾崇尚过画意摄影,而且在1890年从欧洲留学归美后,先后创办了两份对美国画意摄影产生极大影响的刊物《摄影纪事》和《摄影作品》。然而到1902年前后,他开始对画意摄影的许多理念产生疑问,终于又建立了摄影分离组织,举起摄影分离派的大旗,公开表示对画意摄影传统的反叛。”8)这个组织的其他主要成员像爱德华·斯泰肯与保罗·斯特兰德等人后来都转变成反叛这一传统
的主将。要之,20世纪前十年,欧洲轰轰烈烈的新艺术运动,特别是立体主义和后期印象派艺术家的活动使得画意摄影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使命过早终结,并逐渐被一种新的边缘清晰的直接摄影所取代9

二、

摄影在上个世纪之交传入中国时间,正是西方画意摄影盛极而衰的关头,肩负救国理想的莘莘学子们在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之余也带回了画意摄影。这粒
业余沙龙的种子在现代性的包裹下落入古老的农耕文明里很快就生根发芽并开出璀璨的花朵。它与传统中国绘画审美观嫁接建立起来的中国画意摄影风格,一开
始就是中国摄影的主流,历经中国摄影近百年的发展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它也曾为中国摄影的成长立下汗马功劳,但由于一直以来是权贵和文人的雅玩;或者
像陈传兴10)所言:沙龙摄影有时会流于视觉公式化,但是,这种追求及记录万物美感的摄影方式,慰籍了摄影者的心灵,也是普通大众最容易体验的美之历
程。”11)而最终沦为娱乐的工具。
打开马运增等编著的《中国摄影史——18401937》,近代著名
摄影师从陈万里、刘半农、郎静山……刘体志等共列举17人,代表性的摄影社团如北京的光社和上海的华社等。都无一例外以擅长画意摄影而著称。12)更
显弥足珍贵的中国摄影美学也是在传统中国绘画气韵生动审美观的统摄下建立起自己摄影画意美学的。建国前72位在摄影美学理论方面有所贡献的文化名流其
主流和骨干都是在谈摄影的画意美。13)以下例举几位辅以说明问题。
1923年,早期青年摄影家欧阳慧锵的
《摄影指南》在上海出版,康有为不仅给《摄影指南》作了题辞,还以画意为名,对该书中作者所拍摄的13幅作品逐一进行了点评,(6)评《夕照》曰:上则层云堆叠,下则波光万道,极画片之奇观。”(8)评《天竺进香》曰:画中神品。”14)可见欧阳和康有为的思想仍遵循古典绘画美学传统。
1924年,陈万里《大风集》是中国人的第一册照相集,俞平伯用以心映物题其首页。顾颉刚则以从极不美的境界中造成它美为题作序。15)以上两位题序都表明陈的摄影重在发扬中国艺术的特点。
刘半农谈影称作写意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着照相机表露出来但我们这些傻小子,偏要把正用的东西借用歪用——想在照相中找出一些来,称之为美术照相’”16)刘先生的意图就更明确,就是借中国古代绘画品评中的意境理论用于摄影。
30 年代上海的郎静山时,干脆以摄影拍照积攒影像素材,然后利用暗房叠放技术拼凑影像,并自命名为集锦摄影。他用照相机和底片代替了绘画的笔墨纸砚,所完
成的效果和意象则完全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仔细研究发现,从1931年起至1948年,17年中他累计入选国际沙龙为300余处,数量为千幅之上,可说是
位于高产的摄影艺术家,而入选作品中又以集锦摄影作品占多数17)在他第一次个展时出版的专刊上就明确表达,自己的摄影所采构图理法,亦多与吾
国绘事相同,又说今有集锦之法,画之境地,随心所欲,于大自然景物中,仿古人传模移写之诣构图,制成理想中之意境。”18)郎静山的摄影一经面世,便
在当时获得满堂彩,就像他自己在同一文中所说,由此观之,东方艺术,可为摄影之助,摄影亦足证东方艺术,它早入于精妙之域也。从此点上看,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从本质上看,应该属于绘画性质的美术作品。19
这些旧文人摄影师在对象中倾注了浓烈的个人兴趣。可悲的是这种兴趣没有时代的意义,不过是泥于古意的仿画情节和逃避现实生活的文人意趣。它是中国在进入现代化进程后封建士大夫文化最后的余音,而且荒谬地嫁接在最具现代性的摄影上。

意摄影现象是中国现代视觉文化史中的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个案。应该说它给后来的中国影人带来的多是负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使最具现实主义特点的摄影长
期游离在中国历史生活的边缘。另外,在中国影像文化的国际传播上,它也在有意无意之间给西方世界塑造了中国的他者身份,进一步助长了西方中心主义带有
殖民色彩的东方想象,即中国还是尚待开化的长袍马褂的中世纪景象。制成理想中之意境时,就说明他们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艺术前沿根本就不搭界,和现实生活
也毫无关系。20
建国后,活跃在我国影坛一线的沙飞和吴印咸等摄影师,其摄影理论与实践也多有画意成份。陈望道评价沙飞摄影作品极富画意21)吴印咸毕生都在为摄影争得艺术的地位而奋斗。可喜的是,我们同时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在超越画意,挑战
沙龙。沙飞说:现实社会中,多数人正给疯狂的侵略者所淫杀,践踏,奴使!这个不合理的社会,是人类最大的耻辱,而艺术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人类去理解自
己,改造社会,恢复自己。因此,从事艺术的工作者——尤其是摄影的人,就不应该再自囚于玻璃棚内,自我陶醉,而必须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去寻找
现实题材””22)千家驹在评价沙飞摄影时认为:除技巧优美外,更存其特殊的社会意义与价值。”23]马宗融指出他的作品无处不寓深意,是纪实主义
摄影的生命力所在24)不可否认,沙飞、吴印咸等老一辈摄影人呕心沥血,为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确立摄影在中国艺术的地位并有所发展作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摄影也确实发挥了见证历史,揭露丑恶,弘扬正义的功能。
遗憾的
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了近三十年政治高压后,重新获得审美权利的中国人又一次把目光投向画意摄影(这时主要是风光摄影)。还是在这个时期,以香港
陈复礼为主要代表的沙龙摄影,华裔美国人李元的风光小品摄影,强劲地影响和改变了大陆摄影师的口味和走向。1985年,一直被中国摄影界传为神话的安塞尔 ·亚当斯的展览在北京举办,也进一步助长了中国摄影界对画意摄影的狂热。画意摄影又一次成为中国摄影消费的主流。

入新世纪,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中国的民主和自由进一步宽泛,文化的多元化方向被广泛认同。但是,摄影界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就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摄影期刊书
籍来说,以《中国摄影》、《人像摄影》、《摄影世界》、《摄影与摄像》、《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为主流的摄影刊物,它们的有限版面除了一半以上
商业用途之外,其余版面主要用于风光摄影、画意人像等,率皆极尽娱乐之能事,鲜见纪实等题材,更奢谈担负见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重
任。摄影书籍则也着眼于探讨无穷无尽的摄影技术和人体与风光摄影的各种可能。究其原因,首先,这里面主要是前辈摄影家百代标尺的模范作用,形成后来者对画意摄影尊重和推崇;其次,画意摄影画面美感容易迎合大众口味也是关键;再者,画意摄影在中国优势地位的取得和保持与我们的哲学根源、文化背
景和审美理想有关,鉴赏家、业余爱好者以及摄影实践者阅读的有关艺术和摄影的文献,都不加批判的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造成近百年画意摄影的主导
话语;最后,主流话语权的引导也应对此负一定的责任。今天,我们若继续沿用半个世纪以前的规则和眼光,评判当今的摄影作品,就会阻碍新生摄影风格的滋生和
发展。坦率地讲,画意摄影的强势地位,已经成为中国摄影继续发展的绊脚石。
不过,画意摄影作为一种艺
术形式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我们不能妄加指责,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画意摄影”“在教育和提高大众艺术品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摄影将高雅艺术作品普
及,扩大了它们的影响,使它们的崇拜者数量剧增,又能为初级学艺的学生提供灵感,摄影将艺术民主化25)无论是画意摄影还是纪实摄影,我们都
试图发挥它积极作用,提高人民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社会和人民事业的全面进步。
当然,现阶段宽松的政治环
境也为摄影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鲍昆和顾铮等理论界有识之士除不断向国人介绍现阶段国外摄影理论和实践之外,还组织有影响的纪实摄影展览,如2004
广州博物馆举办的《中国人本——纪实摄影在中国》,2005年《城市的梦想与记忆》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等等。侯登科和胡武功等无数有社会责任感摄影人正在
挑起摄影纪事的大旗,他们与新华社、北京青年报和南方报业集团等等众多大众摄影传媒一起形成合力,正在开拓和建设中国摄影新局面。

结语

综上所述,百年来画意摄影在中国虽然一直占据着影坛的统治地位,但它在发展的路上也是与挑战并存。革新者的努力突出的表现了摄影作为一种观念对不同阶
层和不同经历的人对社会转型期文化变革产生焦虑的程度。同时,对画意摄影是赞同还是反对的重要争论必须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变革框架中进行讨论。

注释:
1、路易·雅克·芒特·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eDaguerre,1787-1851),摄影术的发明人之一。
2Mary Warner Marien.Photography and Its Critics:ACultural History,1839-1900[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95.
3[]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2.作者注:本雅明说灵光指摄影作品的原真性,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
4[]罗兰·巴特.明室[M].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27.
5[]苏姗·桑塔格.论摄影[M].艾红华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6.
6、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编.画意摄影[A].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Z].中国摄影出版社,1995.390.
7、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编.摄影的画意效果[A].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Z].中国摄影出版社,1995.391.
8、石志民.挑战沙龙——寻索摄影大师的足迹[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前言.
9、同[6].391.
10、陈传兴:台湾清华大学文化学者。
11[]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C].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0.
12、马运增等.中国摄影史——18401937[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
13、龙憙祖.中国近代摄影美学文选[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4、李兴国、杨新磊.早期学者视阈中的摄影艺术
15、同注13.127133.
16、刘半农.半农谈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特印本.1011.
17、摄影大师郎静山[Z].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100.
18、龙熹祖.摄影艺术赏析[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184.
19、鲍昆.雪月风花近百年[Z].http://blog.chinabbs.com/article/5261.html.
20、同上.
21、同注13.412.
22、同注13.沙飞.写在展出之前[A].400.
23、同注13.千家驹.沙飞先生影展门外谈[A].411.
24、同注13.马宗融.勉强的几句话[A].417.
25Mary Warner Marien.Photography and Its Critics:A Cultural
2007-12-17 23:25: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当前中国风光摄影与中西方文化的传承分析


内容提要:风光摄影和纪实摄影谁占摄影主流,似乎成为了衡量摄影观念是否进步发展的标准,这全面吗?我国风光摄影有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社会客观原
因,当前中国风光摄影实践其实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传承的过程,这其中有许多中国摄影文化走向世界,以及创造有中国特色摄影文化的机遇。
关键词:风光摄影、中西方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摄影界有两种似乎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新秀追求摄影的社会纪实真谛,倡导着摄影要睁开观看社会的眼睛,用胶片记录阳光下的凝重;另
一方面有可观的大家们借助现代摄影技术的成果,跋山涉水,熟练地操作着美术创作的宝典,鼓操起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风光摄影热潮,创作出了中国摄影界
前所未有的一批风光摄影精品。
许多摄影评论家也时常以这两种观点态度,来衡量中国摄影观念是否发展进步。
这两种现象是矛盾的吗?追求中国
摄影要睁开观看社会的眼睛,怎样才能成为当今中国现实发展大背景下的摄影主目光呢?形成风光摄影热潮深刻而客观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如何看待这两种现象
的文化背景?当前中国风光摄影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吗?或能为世界范围内的摄影文化或摄影艺术留下什么?
这就提出了要对当前中国风光摄影与东西方文化的传承分析问题。
二、从中外摄影史上看风光摄影
1
、国外——风光摄影从未成为摄影的主流,摄影大家少有以风光摄影为主,似乎所谓风光摄影更多体现摄影者在拍摄技术上对自然的把握,或对摄影者个性的表现。
从西方摄影的传统看,占据摄影主流更多地是纪录社会的内容,摄影者无不体现西方文化理性和审美意识:凸现现时生活中的人性;强调世俗生活的矛盾;表现手法直率写实和个性。所以,摄影更多地观看社会和生活,揭示现实的矛盾和荒谬。
从西方美术传统和发展的轨迹中可看出,风光摄影所谓透视、构图及色彩运用等法则几乎就是步美术创作的后尘,西方摄影传统不把风光摄影作为摄影主流是与其文化背景相通的。
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其摄影成果无不浸透着领引摄影文化发展的合理因素(如在广告等视觉设计中的应用),或者说他们的摄影实践更全面地阐述了摄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更有效地表现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含义。
所以,所谓风光摄影没有占据西方摄影主流,乃是文化背景对摄影功能认识的操作的结果。
2
、国内——将传统文化习性移植到风光摄影中,在摄影界扮演重要角色,拍摄风光成为许多有身份的摄影者的主要创作形式。

我国摄影历史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以及特殊的社会历史进程,摄影相对国画等来说又是个泊来品,社会对摄影的应用和看法似乎更多地是应该高尚地表现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同时,我国传统的美术创作法则与西方美术创作法则迥然,具有写实特性的摄影,可以创作出不同于中国传统美术审美感受的视觉作品,
于是,最有条件使用照相机的那批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士,向社会传播摄影风光作品,并形成了一定的权威,造成风光摄影对民众的影响。
所以,诗言志般的摄影创作盛行,其突出表现就是像绘画般地营造真实生活,其典型实践就是风光摄影。
三、目前中国风光摄影热的简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表现我国西部自然风光为主的风光摄影,掀起了我国前所未有的风光摄影创作热潮,其成果也是极其显赫的,至今这股热潮似乎还未退却。
1
、传统文化的根基
传统文化习惯、文学、绘画等影响。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看:
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倾向于人是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反映在审美意识上是审美主体投入审美客体,客体融于主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中国古代艺术主要表现对象是山水。

国造型艺术更多的讲哲学。儒、道、佛三家的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影响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和艺术历程,也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写实还是写意。尊儒
者追求入世,重写实;而坎坷之士则信佛老,超脱尘世,艺术创造时不求形似求神似,追求抽象意蕴。文人画的特点就是写意。中国画家突破了焦点透视和固定
光源的明暗造型法的束缚,创造了散点透视法和线描塑造形象的方法。作画时大胆取舍,保留最能表现物我精神气质的形象特征。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形成了绝妙
的空灵感,给了观赏者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这些传统对于中国风光摄影创作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的表现艺术较发达,诗言志,词缘情,绘画推崇橡外之
。诗人、画家在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触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艺术创造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王昌龄提出意境的概念,而
近代的王国维大力标举意境,成为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意境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它是艺术家高尚人格襟
抱的体现,也是抒情类艺术作品审美的最高境界。意境同样存在于中国风光摄影作品之中。
2
、摄影器材前所未有的应用
随着以1204×5 8×10等大中片幅相机的使用面扩大,以及影像材料技术的突飞猛进,可以说许多前所未有的风光摄影作品逐步展现在中国大批普通读者面前。这种大片幅的影像
魅力在中国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其影像特有的震撼力感染了大批文化人,唤起了一批有一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摄影大家,推波助澜般地投身到风光摄影实践
中去,用他们的风光摄影成果和显赫地位迅速占领了中国摄影界的主流位置。大中片幅相机也成为检验摄影档次的标准。
3
、现今中国社会消费的需要

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视觉文化消费、各行各业的读图需求也发展起来,同时,旅游休闲活动成为时尚。所以,直观的、最易令人感到视觉享受的风光摄影成为
最叫座的服务员,被大家支配着,给各行各业带来价值。有如此的喝彩声,众多摄影者们没有理由不去拍一下风光。于是,众人拾材风光摄影就火焰高。
四、从当前中国风光摄影的发展看中西方文化交融

何抛开现实状况,生硬套用各种概念的理论分析,是毫无意义意义的。当今我国风光摄影的热潮,既没有踏寻以往中国传统风光摄影的旧辙,也没有迎合西方标榜的
楷模。当前中国风光摄影更多地似乎在探寻,在积累,在表现,在开创,许多作品已不能简单用传统的东方或西方文化理念来评价,它们的文化氛围特性是溶合。

要轻看当前中国风光摄影热潮。风光摄影在西方摄影中没有占主要位置,但中国神奇的自然风光,却使中国摄影家激动不已。所以,我们从中国风光摄影热的铁定现
实面前,更可以追寻东西方文化交融行踪,听到中国风光摄影抢占摄影文化园地的脚步声(能否抢占成功是另一码事)。这种热潮有没有与时俱进的味道呢?
因此,我们在这里用已有的东西方文化条条框框,分析有点不可思议的风光摄影热潮;用文化这个放大镜寻找所闻高雅的理论含义,是很有意义的。
1
、西方摄影理念在风光摄影中应用
借鉴西方摄影理念(或说西方文化某些观念),是操纵摄影这个泊来品所不可少的。
西
方艺术强调以人为表现主题,强调再现、求真,吸收科学成就来塑造酷似真实的艺术形象,其古典艺术理论中最经典是摹仿说。摹仿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拟、仿
制。摹仿说后来发展成典型理论。巴尔扎克认为:典型是类的样本。别林斯基在论述典型化时,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命题。恩格斯关于典型形象与典型环
境关系的重要论述,对典型理论作出贡献。
西方摄影家构图充满画幅,单点透视,用光影塑造立体的形象,讲求质感、形状、色彩,这些既我国目前风光摄影所实践的内容,也是需要在理论范畴中要明确的内容。
同时,在风光摄影中容纳批判精神、矛盾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理念、强烈的个人体验表达以及人性的神圣思想等,这些西方哲学的思想范畴,可以提升或者说改变风光摄影的理性结构,冲破传统绘画的造型构图模式,将风光摄影的好看演变成有意思
2
、东方人文思想在风光摄影中的体现

如前面所阐述的那样:追求天人合一和抽象意蕴,强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所以,天人合一、中庸、神似、形式外的意境等东方传统文化思想,仍
是我们风光摄影审美的基调,这其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心灵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解脱(李元语)。刘半农认为,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摄影技术、技巧所能限定的,
它远比摄影技术、技巧重要得多。
显然,风光摄影与中国绘画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渗透、沟合,不仅创造更多的艺术形式与风格,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艺
术风貌,同时相互间的吸收、补充、交融,对强化艺术的表现力、丰富形式结构的多样化、扩大表现领域与画面容量、提高作品的艺术深度以及拓宽人们的审美观照
与审美积淀,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
、应用摄影语言使风光摄影套路推陈出新
摄影纪实特性的发挥,成为很多摄影家睁开观看社会眼睛的鲜明旗帜,也是严谨风光摄影家背绘画大道而驰的分水岭,其核心手段就是摄影语言的应用。西方摄影发展的历史说明,摄影的发展就是以摄影
语言的发展为前提的,倍受关注的风光摄影如果在披上理性的外衣基础上,又有摄影语言的推陈出新,那么不就发展了吗?当前中国一批能脱颖而出的风光
摄影大家,其实就是这么干的。
当代艺术的进程事实告诉我们,当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风格被人们长期欣赏而感到乏味的时候,往往需要多样化的技巧和表
现手法与之相适应,因而艺术便不断进行创新或抛开程式化的技术规范和固有的审美模式,或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作为一种补充、更新,从而建构起新的样式
和新的审美视象,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要。尤其是在艺术观念与审美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横向渗秀、吸收,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一种途径,这
是不争的事实。如风光摄影吸纳、融化了现代绘画新空间组合方式与透视关系,将新有的结构、变调的色彩,就会增强作品的形式感,加深画面的艺术底蕴,构成一
种强劲的艺术张力。
4
、民族的就会成为世界的
从事实和上面的分析看,中国的风光摄影注定回避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承和溶合问题,风光摄影也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矛盾的地方。这也是中国的风光摄影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中国风光摄影很有中国化摄影的味儿,那么它也可能会成为世界的,起码在目前的
风光摄影热潮中可以感受到这种可能。这也是我们探讨中国摄影如何与时俱进的一个切入点。
所谓文化的溶合和传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平等
的过程,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起码在世界现代史中是不平等的,西方文化的独揽局面也不是一时形成的,中国风光摄影的文化根基也无不烙有这种印迹。在当今随着中
华民族文化全面复兴和倡导与时俱进精神的大前提下,我们对待风光摄影的摄影文化的建设,既不能盲从迎合所谓西方文化的标准,更不要固步自封地用传统的眼观
来演变,而要在当今世界先进摄影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去创造。
正如有人分析中西方文化交融时指出:全球资本与全球最大的人口相结合迸发的生产力,全球
最大的城市化运动制造的消费,全球最大的因特网用户产生的信息,全球最大的留学潮和移民潮将方块字和中式小炒带向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都将是人类史上的大
事件,改变中国只有中国人自己。而中国改变世界当然要变,因为中国人构成全体不可分割的1/4。一贯善于融合他人的中华文明,不用担心被人吃掉,通过消化
和吸收他人文明,中国文化群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群的领导者和推动者,而不是像历史上的几度文明一样,成为博物馆和教科书的一个章
节。
中国风光摄影的发展但愿也能如此。
参考文献:《中国摄影史1840-1937》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8
李元《瞬间通思》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9月版
刘半农《半农谈影》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10月版
鲍昆《美丽风光》《大众摄影》2002年第6
孔新苗等《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朱垣,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毕业,现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副编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新闻摄影协会会员;湖北省高校摄影学会副秘书长。
2007-12-17 23:27: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躁动的中国摄影圈
每年在荷兰揭晓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2007年改变了保守而严肃的风格,把更多眼光投向了纪实纪实摄影以外的照片。这个转变
是摄影作为一个行业和一门艺术近年来在全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的一部分:从前我们在报纸和杂志上观看照片,这一历史至今没有终结,但情形有了重大的变化;越
来越多的照片出现在画廊、美术馆、博物馆和拍卖会上。摄影师的创新渴望和资本的口味,正在改变照片的风格。
        三位年轻的中国摄影师获得了2007WPP的嘉奖。与此同时,摄影在中国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伴随着2006年以来摄影市场亢奋气息的弥漫,很多讨论开始发生:纪实摄影是否过时,中国摄影有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照片行情的虚实——也许该体味莎翁的名言:……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谁为中国影像定价?
        2004年到现在,上海摄影师宋涛和小纪的照片一直挂在复兴西路上的画廊里,一张都没有卖出去。暗淡的行情却没有影响他们的信心。我相信我们会成功的。宋涛说,很坚定,他的朋友小纪点头赞成。
        不光是小纪和宋涛这样想。2006年,对成功前所未有的渴望,伴随着关于成功的种种传说,在中国摄影圈里萦绕不去。
亢奋的气息
        去年10月底,在名为专家见面会的一次市场活动中,一些国外影像专家应邀来到中国,与数百个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300个中国摄影师见面,评价他们的作品。类似的活动在国外据说是一种惯例,在中国却是头一次,由此引起了摄影师州空前的关注。
        这似乎是最好的时代。资本争相进入中国艺术收藏市场的大背景已经人所刊见,过分充裕的资金除了一路推高股价和房价,也在寻找一切可能的增值机会与渠
道。中国摄影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亟待开拓的收藏领域。中国美术,尤其是油画市场的行情一路走高,使得收藏市场的动向已经占据了很多媒体的版面和时间,某些曾
经在印刷品上见过的照片的拍卖价格同样令人瞠目。对摄影拍卖的关注已经不限于价格创纪录这样的饭后谈资,而变成了一项真正有利可图的生意。
        扭转观念,普及市场知识似乎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摄影师看重专家见面会,不是因为有摄影大师到场。实际上,到场的都是和市场密切相关的人员:国际策展人、美术馆和收藏机构的专家。因为他们的到来,中国摄影界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气氛。
        这似乎又是最坏的时代。一些摄影师对即将到来的市场前景充满了自我期待,同时急于了解国际市场的口味。有人敏感地在现场捕捉和市场口味有关的只言片语。一
位重要的摄影评论家、前《现代摄影》主编李媚比心忡忡地说,国际市场的标准,对中国摄影的趣味、风格和偏好正在发生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李媚敏感地注意到专家见面会的形式专家是坐着的,摄影师拿着作品,站在专家面前。对她来说,这场面似乎是一个隐喻:中国摄影师战战兢兢,等待着国际市场的判决
        李媚眼里的摄影师,形象似乎过于被动了。评论家刘树勇用不无讽刺的口气说,有人准备随时模仿那些受到国外专家青睐的作品.
        然而,模仿,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个词代表了一种贬抑。更多的人想的是怎么复制美术市场的辉煌,模仿不模仿,不过是其次的问题。
        “美术界大热,摄影的也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好价钱,这是可以理解的:何况近年来中国摄影的发展也确实令人振奋,复旦大学教授、评论家顾铮说,成功的可能性已足以让一些摄影师亢奋。
        当时间到了年终,成功的统一标准——行隋,也迫不及待要浮出水面了。
        去年11月底,一家拍卖行举行了中国第一次影像拍卖专场,一些耳熟能详的照片,都卖出了好价钱。2007l月,一家专事中国影像收藏的公司获得了风险投
资,热闹而高调地与上百名中国摄影师签订了合同:它承诺将有一系列的市场推广活动,包括在法国和中国举行的拍卖,以及常驻国外的分支机构,向国际市场推销
签约摄影师的作品。
        至此,空气中真正充满了亢奋的气息。
不好卖,还是过时
        宋涛和小纪也参加了10 月的专家见面会。在那里,他们看到的中国摄影师或许比此前看到的总和还要多。他们的同行在北京或欢喜或失落,充分体会到直面市场的刺激。有几个策展人
对宋涛等人的鸟头工作室的作品表示了兴趣,表达了邀请他们参展的意向。由于进入市场较早,这样可能性在落实之前,难能让宋涛和小纪兴奋,更不要说亢奋
        在画廊遍布的北京798艺术中心,百年印象是其中最早专门代理摄影作品的画廊,也是专家见面会的主办方之一。画廊主人陈光俊一直经营着一家高档摄
影器材商店。2003年,陈光俊带着摄影圈里积累多年的人脉进入市场——市场趋于亢奋之前,他早早嗅到了有利可图的气味。
        事实证明他的嗅觉是正确的。他和投资者做好了亏本5年打基础的计划,但画廊两年就已经收支平衡,市场的表现好于他的想象:这是大的市场气候造成的,谁也左右不了,谁也预计不了,谁也阻止不了。
        在百年印象里展出的邱震的《我和我的新娘》,是一些尺幅达到1.8mXl.2m的巨大彩色照片。照片放到这么大是很罕见的——实际上,这通常是大幅油画的尺寸。画框上标明,每张底片限量复制照片20幅。画廊开出的价格是2000美元一幅。
        百年印象代理的这组《我和我的新娘》(共9幅)是邱震的毕业作品。因为资金和技术的原因,邱震的作品还不能称作完美,标价却称得上昂贵。陈光俊承认,这些
照片的价格远远高于一些更有名的摄影师的成名之作。同样由百年印象代理的还有《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的作品;解海龙拍摄的失学儿童的照片,曾经作为
望工程的标志轰动海内外,其中传播最广的代表作《大眼睛》,就挂在百年印象的墙上。规格20 英寸的《大眼睛》,限量复制30幅,编号24号的照片在不久前的拍卖会上拍出过30万元的价格,但此前画廊标价最早是600美元一张,剩下张数越少价格越
高,最贵也不超过每幅2000美元。
        标价即使不是画廊经营活动的核心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般来说,标出的价格经过画廊和摄影师双方协商,但画廊的意见最终具有决定性。定价意味着画廊对摄影师作品的市场定位。
        对陈光俊来说,定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目下市场的趣味。尽管他经营最久、人脉最深的领域是传统的纪实摄影,但国内外藏家青睐的中国摄影,一种是数量稀少而权
属清晰的历史照片,如记录文革政治运动的摄影作品,另一种趣味则是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作品:这是热捧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潮流的延伸。
        “大家都在炒概念,陈光俊说,随着大形势的变化,市场显然对纪实作品缺乏兴趣。百年印象代理的王福春的著名作品《火车上的中国人》,每幅标价600800美元一幅。虽然也能卖,但是卖得既少又慢。
        “在西方,这一类作品的鼎盛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陈光俊说,仿佛在遗憾他的老哥们错过了时代。不好卖有时候已经成了过时的别名。
定价之惑
        西方买家是百年印象的主要顾客群。冷冰冰的价格表明,欧美市场的口味是21世纪的,对这一口味来说,中国纪实摄影的生存体验还停留在欧美国家数十年前的水
——事实的确如此。然而,国际市场的价格并不体恤纪实摄影的中国价值。李媚认为,西方人比中国的收藏界要早许多年关注中国的摄影,市场的营造者顺理成章
地决定了口味。
        “在这个价钱决定价值的时代,哪儿有市场,哪儿的标准就是标准。谁的钱包鼓,谁就在制定标准。她不无苦味地说。
         现在的展览与市场关系密切,一些看上去可能没有很好的市场利润的作品就被断然排除在外。顾铮认为,一些摄影家开始做那些可以和美术作品拼尺寸的大照
片,因为价格不一样。尺寸越大,价位越高,画廊也越起劲——而纪实摄影-般只能放大到20英寸左右,受到冷遇是可以想见的。
        真正不幸的是,亢奋的国内市场最大的渴望是与国际接轨——首先要在价格上接轨,由此产生许多乱象。陈光俊苦恼地说,中国的摄影收藏市场是一个没有定价标准的市场。
        在西方成熟的影像收藏市场里,一组照片定在什么价位,基本上有据可依:除了作品数量和作者的知名度这些基本市场数据,作品的风格与影像表现力是定价的另一
个依据。健全的市场是通过画廊来找摄影家。而有长远眼光的画廊强调与艺术家共同成长,将他们稳定地推出去,有计划地举办展览,为作品拟定一个理性的价位
与上升通道。顾铮说。
        国内并无独立的摄影作品评价体系和定价体系,比照美术作品为摄影作品定价是最常见不过的事隋。另一种常见的市场手法是将某个摄影师的作品送进拍卖行,制造
一个可疑的(很可能是假的)价格纪录,以此拉动这个摄影师其他作品的定价——至于最终能卖多少,只有天知道。对画廊来说有斩一刀是一刀的叫道,当然,
有价无市最后伤害的自然是摄影师。
        在初期亢奋的市场上,画廊都在跑马圈地:年轻人很容易找到签约画廊或者代理。然而,画廊能否提供定期和有效的推广,其中甘苦,也只有个人自知。
        总有人想方设法要制造市场潮流。因为只有流行的刺激才能将价格炒得更高画商、画廊、策展人往往联手牟利。顾铮说,资本介入之后,画廊要推出一批东西,往往先找策展人,以学术展的形式包装起来,让人以为这是新的潮流,勾买家上钩。
        苏州河肯定是中国照片最多的河流之一。对苏州河的拍摄己经持续了100多年。几乎所有在上海生活过的摄影师,都拍摄过这条河流。然而宋涛和小纪无动于衷。
从他们的鸟头摄影工作室望去,苏州河近在咫尺。这条著名的河流却没有在他们的照片里出现过。不管是有意的反叛,还是无意的冷落,对许多年轻摄影师来
说,相机和取景框里的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景象。
让人无所适从的照片
        20071月一个下午,天很冷,又在下雨,但是宋涛仍然穿着拖鞋,赤脚,一副起床不久的样子。鸟头摄影工作室是一间没有装修的公寓
客厅,一边被改造成暗房,另一边拥挤着许许多多奇怪的物件。引人注目的是几把漂亮的椅子,各色新旧相机,一盒盒照片、有趣的玩具……还有一些小摆设和烟灰
缸,拥塞在电脑和电脑之间、搁物架上和简易塑料箱上。
        这个拥挤、杂乱、充斥着玩具和工具的房间,游戏与工作失去了界限:正是他们的摄影风格的一个象征。宋涛出示了一本厚厚的8开的书样,一共印刷有照片数百
张,全部拍摄于2005年:一部分构图严谨而传统的照片带来的观感让人意识到,摄影师熟练地掌握了必需的技巧,并且在表现上有特别的偏好——通常我们将其
称之为风格;但让人愕然的是,这些技巧成熟的作品竟然与大量随意即兴的照片——许多呆板平静的街道,两个摄影师互相拍摄的工作照,画面空虚或者颗粒粗
糙的一些不明所以的影像——编排在一起,彩色和黑白混杂,几乎没有遵从任何视觉和色彩的逻辑.
        在这本厚厚的书样间寻求逻辑和关联的努力,注定是要失败的:没有任何情节,遑论找到关于意义的任何暗示,这本书就像一间充满了小玩意的房间拥挤、杂乱,一边展示了严肃的工作,一边又在嘲笑这严肃本身。
        宋涛在电脑前演示2006年的工作成果的时候,小纪坐在他背后,眼睛并不看着什么特定的地方。小纪是个羞涩的年轻人,和陌生人说话甚至脸红。他和宋涛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后者学的是雕塑,小纪的专业是平面设计。2000年,小纪去英国念书,行前将自己的相机送给了宋涛,4 年后,他回到上海两人开始合作拍照片,继而成立了工作室。这个故事毫无悬念。从一开始,拍照就是一份正经工作,他们投入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尽管还没有任何回报——如果工作本身的快感不计算在内的话。
        复旦大学教授顾铮介绍说,2006鸟头在拍摄上海的工人新村。他的语气似乎在介绍一个传统而计划周详、思虑严密并且按部就班的摄影项目。工人新村既
包含着上海作为一个工业城市的历史,又和1949年以来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地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半个世纪之后,它们变成了低收入阶层的聚居
地:听者就是这样理解鸟头的计划,然而宋涛和小纪演示的照片证明,这是一个误会和笑话。两个年轻摄影师拍摄的工人新村,只不过是他们的出生地和童年时
光的遗迹罢了。
        浦东的一处工人新村,正在因为世博动迁而平地消失。他们断断续续拍摄了数月之久。这种工作算不上即兴,但也充满了随意的色彩。他们也拟定了粗略的拍摄计
划,然而更多是兴之所至的时候前去拍摄。没有任何记录即将消失的事物时的急迫清绪.带回来的照片则无所不包,除了新村,还有来回路上的无聊景象,游戏性的
自拍与互拍……这些不断离题的照片成了乐趣所在,最后统统被编排在一起。
        看惯了焦点明晰、构图严谨和意旨明确的照片,鸟头的作品使人无所适从。
纪实摄影成了old fashion(老派)
        在种种方面,宋涛和小纪这样的年轻摄影师和传统的摄影理论、美学趣味和工作方法保持着刻意的距离。他们的照片混杂在一起,很难辨认开来——这种不分别署名的工作方式之于摄影是罕见,他们也视作理所当然。
        在与传统保持距离的同时,宋涛表达了对传统本身的敬意,他尤其提到一位名叫陆元敏的摄影师,他并不喜欢后者的照片,但是,宋涛说,陆元敏的工作增进了上海的摄影传统。
        关于苏州河的最好的照片,有一些的确出自陆元敏之手。
        1990年代起,在上海普陀区文化馆工作的摄影师常常在午休时拍摄苏州河边的城市景象。许多年以后,这批照片在文学评论家吴亮主持的画廊里展览时,反响良
好。吴亮是一位上海人,他为陆元敏的展览写的评论中说:我愿意相信苏州河至今仍如陆元敏所摄——日光、桥、楼房、行人和阴影,这一切仿佛都丧失了时间
性。但事实并不如他所愿。苏州河两岸的景象在1990年代中后期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陆元敏本人并不强调拍摄的纪录性,但他数年时间之内拍摄的海量的
照片,仍为巨变中的城市留下了让人难以忘怀的记录。
        这些照片上的景观非常本地化。那些在上海特别是苏州河边生活过的人,很容易从黑白照片中感受到弥漫其上的属于逝去时代的气息。而对没有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来说,陆元敏的照片具有中国纪实摄影的范本意义。
        所谓纪实摄影,正是20世纪摄影传统的主流.在西方,纪实摄影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中期,大师辈出的数十年间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极具感染力的照片。其中
许多出自摄影师足迹遍布全球的旅行。陆元敏的工作方式则截然相反,他困守上海的一个不大的角落,反复拍摄不止。但他的风格毫无疑问属于纪实摄影的世界性的
传统:那些极其普通的场景,被他的黑白影像赋予了特殊的韵律和诗意。
        许多人都知道陆元敏异常沉默的脾气,因为内向,他很少近距离地拍摄人物,也很少和拍摄对象沟通,却是他最重要的主题.照片上的河流和街道,深深打着人类生活的烙印。某些照片上的孤寂气氛因为人群的存在格外触目.这是他跻身纪实摄影传统的另一个证明。
        在没有电视直播.更遑论互联网的时代里,只有摄影师能将几千公里外的战争、贫穷、饥饿和风俗民情变成直观的影像,送到读者的餐桌前。那是纪实摄影的黄金时
代。时至今日,不管在西方还是中国,市场对经典纪实风格的照片都表现得极为冷淡。1990年代之后,大多数摄影师不再以谋求传播为己任,媒体不再是照片最
重要的顾客,摄影师越来越多地面向收藏市场:世易时移,顾铮说,纪实摄影被某些西方策展人与画商贬为oldfashion :老派,一种过时的风尚。
2007-12-17 23:27: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摄影变得难以定义
        宋涛这样阐释“鸟头”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有价值,即兴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而拍摄是所有事情中最有价值的事情——照片是一种后果,充其量证明了拍摄的发生。
        小纪频频点头称是。他们对照片的阐释让人头晕目眩,听起来和摄影没有什么关系:拍照似乎变成了一种行为艺术。
        看不懂照片的抱怨远远滞后于看不懂其他艺术品的抱怨。油画、诗歌、戏剧都因为脱离观者的口味而饱受指责的时候,摄影师还在兢兢业业地传达事实,将真实作为 自己唯一的追求。随着西方纪实摄影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衰落,摄影艺术也迅速加入了公众“看不懂”的艺术门类的行列。到了21世纪,席卷全球的金融市场 流动性过剩,部分地导致了席卷全球的当代艺术收藏热。所有的艺术家都在千方百计靠拢这股热潮,大胆、出位、以观念见长的作品呈现出泛滥之势。摄影也不例 外.
        位于北京798艺术中心的百年印象画廊专营中国摄影作品,画廊主人陈光俊大力推荐的《我和我的新娘》,尺幅巨大的照片中有一个面无表情的年轻男子,携带一 具身着婚纱的塑料模特,出现在北京的街头、游乐场里和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这些意味抽象含混的照片传达了一种极其超现实的气氛。
        这些照片的作者名叫邱震,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照片上的男子正是他本人。因为看好市场前景,画廊老板陈光俊决定在2007年出资支持邱震的拍摄。想得到 资助的年轻摄影师很多,陈光俊必须做选择,在摄影师提交的申请里,他力图选择既有想法又能投合市场所好的计划。因为这个原因,“老派”的纪实摄影不在他的 考虑范围之内。
        摄影界的偶像也发生了变化。对纪实摄影师来说,生于1908年的法国人亨利• 卡蒂尔一布勒松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摄影师,他的摄影哲学“决定性瞬间”风靡了数十年,那种把握戏剧性时刻的特别技巧曾经让很多中国后学心醉神迷,但对宋 涛和小纪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布勒松早己是褪色的偶像,他们(还有很多年轻人)服膺的是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的作品和哲学。他们愿将自己的作品归入“当代艺 术”而非“摄影”。
        虽然在摄影圈里浸淫了20多年,陈光俊有时候也对眼下的潮流感到困惑。虽然百年印象最初的资源是一批传统的纪实摄影师,但这个定位迅速被市场所修正。有 一些作品很难界定是否符合传统对“摄影(艺术)”的定义,却是市场的大势所趋。最后,陈光俊决定,“只要是影像,最后是打印或以相纸形式呈现在墙上,都算 (摄影)。”
        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和纪实摄影正变得泾渭分明。策展人、画商和画廊的趣味正将摄影的两种走向变成对立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当代摄影的国际形 象,基本上是由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的收藏家与策展人塑造的。”顾铮说,“节节上升的价格,似乎证明了‘作为当代艺术的中国摄影’的全面胜利但其实胜利者只 是那些在市场上的风云人物,以及根据这些曲线图来决定自己的艺术投资方向的人。”在他看来,更多的艺术家将被这种风向所摧毁.“许多人变得焦虑不堪,拼命 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获得西方的承认,而不去关注真正值得自己思考的现实与艺术问题。”
        大尺幅、摆拍、超现实、意旨抽象含混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等大城市的画廊和展览里,常常可以看到和《我和我的新娘》类似的照片。它们与纪实摄影的区别 一目了然:摄影师们彻底摆脱了摄影对“真实”的依赖。这与30年前一代中国摄影师的追求正好相反。1970年代末,年轻的摄影师渴望的是突破英雄宣传画般 的摄影教条。“真实”曾是他们喊出来的最响亮的口号。
真实的价值
        20年前的中国摄影师讨论摄影的“纪录性”、“原生态”和所谓“决定性瞬间”时,被认为是重要的观念突破:1990年代,《黑镜头》和《老照片》两套从书 宣布“读图时代”到来时,“真实”仍然是摄影的最高标准——很难说这些标准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过时了,它们只是“不好卖”而已。
        广东美术馆第一家大规模收藏国内纪实摄影作品,代表性的藏品是“中国人本”,以每幅500元的价格,共收藏250位摄影师的601幅作品。这次收藏的起因 是陕西摄影师侯登科去世前发出的“谁来收藏摄影师的作品”的慨叹。对那些作品没有发表机会,更无流传渠道的摄影师来说,死亡不仅带走他们的生命,也意味着 作品散佚无归。摄影师安哥受广东美术馆之托,奔波全国,调查和收罗50年来的纪实摄影作品。展览原定名为“曝光不足”——记录中国民间生活的照片,穷作者 一生,其实罕有接触公众的机会。
        真实是“中国人本”首要的价值,安哥说.“中国人本”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结束之后,著名学者汪明安多少有一点幽默地说,他的女儿刚刚出生,他很担心她怎么才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生存,但影展让他看到了希望,因为这些照片里能看到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为收藏而进行的调查让安哥见到大量生活在底层的拍摄者,他们拍照大多出于爱好,却不乏令人吃惊的优异之作。除了“自己玩玩”之外,他们从没想过也没机会展示照片记录的弥足珍贵的历史的细节。
        焦虑作品可能失散的侯登科2003年死于肺癌。在他去世前一个月,李媚和另一位摄影师去侯家帮助整理底片,侯登科对李媚说,如果有机构愿意收藏他的底片, 他希望能设立一个侯登科纪实奖,用来奖励像他一样工作的摄影师。4年后,随着摄影收藏市场行情看好,一家专营油画的画廊开辟了影像收藏,收藏侯登科作品的 同时,遵其遗愿设立了“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不论侯登科身后的行情如何,至少在3年内,每年将有10万元用于资助纪实摄影项目。
       “这个奖是一个雪中送炭的奖,不是奖励一个有成就的摄影师,而是资助摄影师的拍摄项目”,李媚说,这个奖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与良知。
        这个对纪实摄影感情深厚的女人永远钟情于摄影的道德价值。1980年代,她曾是《现代摄影》的主编。这本杂志大名鼎鼎,充当了摄影师的老师、同道和资讯 来源等多种角色,也惹来过种种麻烦。李媚的亡友侯登科代她写了许多检查,杂志每每顺利过关。她至今怀念那一段理想主义的时光。
        也许,理想主义的时光已经彻底过去了。在市场的虚火与乱象之间,李媚屡屡提出要辨析“不好卖”与“过时”的区别;她提出要整理中国摄影的历史,建立中国的价值标准,以此来评判作品。和20年前不同,今天她的提议应者寥寥,争议多多。
2007-12-17 23:28: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7年创意图片市场趋势分析
创意图片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十几年时间,但真正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市场还是在2005年。这一年国际巨头进入中国,国内企业引入国际资本或选择转型,在
忙碌了一年之后中国创意图片市场的开始显现出繁荣景象。之后又经历了2006年创意图片市场的快速成长,国际巨头与国内企业分头并进,你争我夺。进入年
底,这一景象没有丝毫变弱的景象,或许正预示着创意图片2007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趋势一:高中低图片企业布局完成
        2006年的创意图片市场风云变幻,颇有点象香港电影《无间道》。在重要的市场布局一年中,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几家创意图片公司用尽心思去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收买、贿赂等非常规手段层出不穷。最终,中国市场出现了如下局面:
        全景、华盖进入第一集团,高品、景象进入第二集团,典匠、达志等图片公司进入第三集团。在三个阵营中,各个公司的策略又有所不同。全景,综合型图片企业,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核心,覆盖整个中国地区,注重的是全国市场。本地化的服务、一流的渠道建设以及图片搜索系统是其成为中国最大图片商的关键因素。华
盖,综合型图片企业,国际化厂商正布局中国本土化,2006的市场布局基本顺利,其主要市场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图片数量与品质是其优势所在,对竞争
对手实施的恶性价格手段为未来有潜在影响,尤其是4A公司在熟悉其操作手法后,有可能影响整个国际市场。高品,擅长采用收购策略,在中国的一年基本没有大
的突破,重点布局在上海、北京,由于市场进展不顺利,估计近两年在中国有大的手笔出现。景象,在逐渐的转型中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目前正处于一种矛盾的
操作中。典匠与达志,台湾最大的两家图片企业,目前由于受网速、授权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大陆地区布局北京、上海、广州,其中尤其重视上海的布局。但产品
主要为图片库、光盘。
趋势二:真正的竞争逐渐拉开,强者愈强的局面逐渐形成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强者愈强的时代,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用户的使用习惯、喜好、消费能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当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同一个网站,该网站的竞争力将愈强,而相应的竞争网站则逐渐变弱。目前创意图片企业正处于这个阶段。
        如果说2006年大家都在忙着布局,那么在2007年(最迟2007年下半年)将进入真正的竞争时期。这一时间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差距缩小、用户体验差异
变小、服务愈发完善。同质化的现象逐渐出现。营销策略(市场、渠道、销售)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创意图片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排名。而这种成功又将进一步影响到
创意图片企业未来对亚洲的影响力。
趋势三:市场细分化催生专业图片库。
        在综合性图片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市场开始细分化。高、中、低市场分属不同企业,除此以外,一批专业的图片库正逐渐成长起来。2005年时尚开始筹备自己的
图片库,2006年瑞丽也开始了同样的举措。一些私人摄影师、摄影棚也开始专门拍摄一些特殊的创意图片,如IT产品、医疗、农业等等。
        专业图片库在2007年属于培育阶段,对市场不会有太多影响。同时他们可能因为生存的压力会与综合性图片企业进行合作。从近期看更象一个CP,他们的出现正完善创意图片产业链。
趋势四:图片市场对于摄影师的影响力加大,逐渐出现根据图片公司需求拍片的摄影师。
        市场的快速成长需要众多摄影师的支持,随着摄影师收入的增加,逐渐出现更多兼职为图片企业拍片的摄影师,他们接受图片企业的特殊指导,结合自己对拍摄对象的理解,有目的的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图片。
趋势五:上海市场的成败将绝对图片企业在中国的地位。而广东地区是中小型图片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
        创意图片主要对象是广告公司,而广告公司目前最重视创意的地点为上海。上海作为中国广告创意的中心正逐渐成为影响创意图片企业的成长的核心城市。得上海者得中国市场老大地位。
        广东地区由于中小型企业多,对图片需求量大,但价格却成为影响需求的关键因素。图片库、光盘比较适合该地区情形。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小型图片企业在这块市场将大有作为。
趋势六:创意图片对广告主市场的渗透将加强。版权意识逐渐从大型企业、大中型广告公司向中型企业、中小型广告公司扩散。
        随着版权意识在大众中间的加强,创意图片的版权已经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广告主的重视。众多大中型企业在与广告代理公司签定协议时明确规定侵权之后的责任处理
方式,2006年国内大中型企业对图片的侵权逐渐减少。而这种趋势目前将进一步发展,引导这一趋势的主要是图片公司本身与设计人员、美术指导、创意总监,
他们影响着广告主。
趋势七:面对逐渐成熟的一线营销方式面临改变。
        俗话说:嘴越吃越叼。面对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创意人,创意图片企业面临着他们的越来越高的要求。2005年启动后的市场,正不断地变化着方式满足创意人的好
奇心,以得到他们对图片企业选择的偏好。随着新的激烈竞争一年的到来,如何满足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要求?
市场营销方式需要新的突破。
2007-12-17 23:29: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把“瞬间记忆”推向市场


2006年华辰拍卖公司出现了国内第一个影像专场,著名摄影师解海龙作品《大眼睛》以30.8万元的高价成交。业内人士指出,在2007年的拍卖市 场,影像会火爆。但在我国还没有高水平影像经纪人,经营影像的画廊也寥寥无几。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摄影家黄成江,了解到中国影像拍卖市场链条的缺失。

摄影艺术的研究者太少
  虽然国外的影像作品在市场上红红火火,但是中国影像拍卖从去年才开始引人注目,原因之一恐怕和中国研究摄影艺术的人太少有关。中国摄影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黄成江对此深有体会。
  黄成江早年因为工作关系和摄影艺术有了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他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科,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他成长为一位摄影艺术家。他的摄影作品《汗与水》获得1982年全国首届青年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和所有的艺术家一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对摄影拍卖市场并不关注。逐渐地,影像作品和书画一样,走进了拍卖市场,黄成江的一些同学已经和一些画廊 达成了合作关系。他逐渐地改变了自己对市场的态度,他认为,这是很好的兆头,拍卖市场对影像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现在有的画廊也开始关注一些摄 影艺术家的创作。但是研究摄影艺术的学者并不多。
  很少有艺术研究者把某个摄影艺术家的作品精妙之处点出来,这样广大收藏爱好者就不知道其精彩高妙之处,而且媒体的宣传也不够,“正如书画市场中艺术批评家是一个重要环节一样,影像批评家的缺失不利于影像作品走向拍卖市场。”

风光片将受市场青睐
  据了解,2006年在华辰拍卖公司,著名摄影师解海龙的作品《大眼睛》以30.8万元的高价成交,“现在的拍卖市场人物和事件的题材很容易打动藏家,随着市场的成熟,各种门类的影像作品会参与拍卖,风光片会有大的升值空间。”黄成江表示。
  一幅影像作品的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品的艺术水准决定的,当然这也和艺术家的传奇经历、从业时间长短、名气大小有关系,作品的好坏需要有行家引导,有 经纪人来宣传推广,“但现在经营摄影家作品的高水平的经纪人很少。”黄成江表示,“摄影作品首先要看形成风格了没有,画廊老板做这个鉴定是运作摄影家的第 一步。”

高水平摄影经纪人很少
  在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了影像作品经纪人,现在有国外影像公司已经介入了中国拍卖市场。
  黄成江对摄影艺术很有见地,“越是成熟的艺术家作品拍摄题材越窄,这就好比是齐白石到晚年画虾,徐悲鸿只画马一样,作品要渗透生活积累和情感,作为画廊,要看中摄影艺术家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摄影作品价位要高。”
  但是中国现在高水平的摄影艺术家的经纪人很少。
2007-12-17 23:30:0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