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上流知识】 文字盖楼

39
回复
7956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7-12-17 22:53:44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81月份摄影展览信息

1 - Esquives
Photographie Mireille Loup
Du 8 décembre 2007 au 20 janvier 2008
Nouvelle galerie de l’artothèque de Vitré (35)
-
Entrée libre



2- Boîtes à secrets photographiquesBoites à secrets photographiques
Photographies de Gaston-Marie Martin
Du 12 décembre 2007 au 19 janvier 2008
Galerie Au Bonheur du Jour (Paris 2ème) - Entrée libre



3-Photographie Contemporaine de l’association Peeping Tom
PhotographieContemporaine de l’association Peeping Tom
Photographies de Melanie Bonajo, Jaap Scheeren et Lukas Wassmann
Du 21 décembre 2007 au 12 janvier 2008
Galerie Gana-Beaubourg (Paris 4ème) - Entrée libre
Vernissage le jeudi 20 Décembre 2007 de 19h à 22h



4-Photographie de Karell PembaPhotographie de Karell Pemba
Du 13 décembre 2007 au 2 janvier 2008
Maison de la Vie Associative à Saint Denis (93) - Entrée libre



5-Tarmacs
Tarmacs
Photographies de Yann Arthus-Bertrand
Du 13 décembre 2007 au 26 janvier 2008
Galerie Louis Carré & Cie (Paris 8ème) - Entrée libre
Vernissage le jeudi 13 décembre 2007



6-Predicament
Photographies de Fabien Rigobert
Du 15 décembre 2007 au 16 mars 2008
Espace Croisé - Centre d’art contemporain (Roubaix, 59) - Entrée libre
Vernissage vendredi 14 décembre 2007 à 19h en présence de l’artiste



7-La Bourse duTalent à la BNFExposition des lauréats 2007 de Bourse du Talent
Du 18 décembre 2007 au 27 janvier 2008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 site François-Mitterrand (Paris, 13ème) - Entréelibre



8-Nature morte
Photographies de Dom Garcia
Du 18 au 22 décembre 2007
Librairie-galerie Le Monte-en-l’Air (Paris 20ème) - Entrée libre
Vernissage dimanche 16 décembre à partir de 16h



9-Le hammam dévoilé
Hammams de Méditerranée, de Damas à Marseille
Photographies d’Anna Puig Rosado et Pascal Meunier
Du 19 décembre 2007 au 1er mars 2008
Le Centre Iris (Paris 3ème) - Entrée libre
Vernissage le 18 décembre de 18h30 à 21 h



10-Sénégal, Présences
Photographies de Claire Laude
Du 20 décembre 2007 au 25 janvier 2008
Espace Transit (Montpellier, 34) - Entrée libre
Vernissage le jeudi 20 décembre 2007 à partir de 19 heures



11-Plossu couleur FressonPhotographies de Bernard Plossu
Du 21 décembre 2007 au 16 mars 2008
Théâtre de la Photographie et de l’Image Charles Nègre (06, Nice)
- Entrée libre



12-Courir un monde sans limite
Photographies d’Yves-Marie Quemener
Du 4 au 31 janvier 2008
Espace Ecureuil (Nantes, 44) - Entrée libre



13-Lesbibliothèques
Bibliothèques, 2007, Photographie argentique, 120 x 80 cm
© Fred Lebain
Photographies de Frédéric Lebain
Du 11 janvier au 16 février 2008
Galerie Philippe Chaume (Paris 10ème) - Entrée libre
Vernissage le jeudi 10 janvier de 18h



14-Photographies de Saul LeiterNew York,circa 1958
© Saul Leiter / courtesyHoward Greenberg Gallery
Photographies de Saul Leiter
Du 17 janvier au 13 avril 2008
Fondation Henri Cartier Bresson (Paris, 14ème) - Tarif : 6€ ;réduit : 3€



15-Rivages
Café sur la plage, 1988
© Harry Gruyaert / Magnum Photos
Photographies de Harry Gruyaert
Du 17 janvier au 16 février 2008
Le Bon Marché Rive Gauche (Paris 7ème) - Entrée libre



16-Courants contre-courants
© Serge Clément
Photographies de Serge Clément
Du 17 janvier au 16 mars 2008
Maison de la Photographie Robert Doisneau (94250, Gentilly) - Tarifs :1,50 €, gratuit pour les moins de 18 ans et sur invitation
Vernissage le jeudi 17 janvier 2008 à 19h



17-Entre-temps & Vivants
Série Passagers
© Diane Ducruet

Photographies de Diane Ducruet
Du 18 Janvier au 17 Février 2008
Galerie La Chambre(Strasbourg, 67)
Vernissage le Vendredi 18 janvier à 18h



18-Photographies de Mila IacobelliPhotographies de Mila Iacobelli
Du 21 janvier au 3 février 2008
Hall du Novotel Atria Paris Charenton (Charenton le Pont, 94) - Entrée libre
La photographe sera présente pour deux cocktails, les vendredi 25 Janvier etJeudi 31 Janvier de 19h à 20h.



19-Mythologie AlexandrinePhotographies d’Elisa Cornu
Du 21 Janvier au 1er Février 2008
Centre culturel d’Egypte (Paris, 5ème)
Vernissage le 21 Janvier 2008 de 18h30 à 21h30


20-L’oeil démocratique de William Eggleston
© William Eggleston / Collection Fondation Lhoist
L’oeil démocratique de William Eggleston
Du 26 janvier au 23 mars 2008
Centre de photographie de Lectoure (32) - Tarifs : 3 €, réduit : 2 €,gratuit pour les moins de 18 ans.
Vernissage le 26 janvier à partir 15h30 (avec présentation du film etconférence de Gilles Mora)


[ 本帖最后由 附加信息 于 2007-12-17 23:01 编辑 ]
2007-12-17 22:54: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1- MOUGINS. Galerie Sintitulo : Stéphane Accarie. Revell
08 déc. 2007  - 20 janv. 2008
Les photographies de Stéphane Accarie

Galerie Sintitulo
- 10rue commandeur. 06250 mougins
Mercredi-Dimanche: 10h-13h, 15h-20h
T. 04 92 92 13 25
- Entrée libre


22- PARIS. Musée du Louvre: Christian Milovanoff. Suites
01 nov. 2007  - 21 janv. 2008
Dans ce travail sur les œuvres de l’Iran antique et de la Mésopotamie dudépartement des antiquités orientales du musée du Louvre, Christian Milovanoffrenoue avec ses recherches antérieures sur l’histoire de l’art, le document,l’appropriation et le montage.

Musée du Louvre
Aile Sully, Salle de la maquette
- 34 quai Louvre. 75001 Paris
M° Palais Royal-Musée du Louvre
Lundi, Jeudi, Samedi, Dimanche: 9h-18h
Mercredi et Vendredi: 9h-22h
- Fermé leMardi et certains jours fériés
T. 01 40 20 53 17
- Tarif plein: 9 euros
- Tarif réduit: 6 euros (après 18hMercredi et Vendredi)
Gratuit le premier dimanche de chaque mois et pour les moins de 26 ans levendredi à partir de 18 h.



23- "Une saison chinoise,première partie": Liu JianhuaUne oeuvre inédite de Liu Jianhua
Du Mercredi 28 novembre 2007au 9 février 2008
Galerie Paul Frèches (Paris 75018) - Entrée libre
du mercredi au samedi, de 14h à 19h, et sur rendez-vous
Galerie Paul Frèches
12, rue André Barsacq
Paris 75018
Métro : abesses (l.12), Anvers (l.2)
T. 0153092112


24-   Bêtes et Hommes
du Mercredi 12 septembre 2007au 20 janvier 2008
Grande Halle de la Villette(Paris 75019)
5€ au lieu de 10€ au guichet en précisant "Paris étudiant.com"
Horaires : du mardi au vendredi de 10h à 18h et samedi et dimanche de 11h à 19h
Métro : Porte de Pantin
T. 01 40 03 74 82


25-
Jeunesphotographes de la Bourse du talent
Du 18/12/2007 au 20/01/2008

Lieu de l'exposition :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 Site François Mitterand
Copyright: BNF
- Entrée libre

26-
Résonances I :Photographier après la guerre. France-Allemagne, 1945 - 1955
Jusqu'au 17/02/2008

Lieu de l'exposition : Le jeu de Paume - site hôtel de Sully- Tarif : 5€ -2,50€
Copyright : Le Jeu de Paume

[ 本帖最后由 附加信息 于 2007-12-17 23:03 编辑 ]
2007-12-17 22:55: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世界三大著名摄影组织


世界三大著名摄影组织:美国摄影学会(PSA)、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和国际摄影联盟(FLAP)是世界三大著名的摄影组织,它们一直致力于倡导国际影展,对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影展的规范、引导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1、美国摄影学会(PSA)

美国摄影学会(PhotographicSociety of America)简称PSA。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19年的美国联合摄影俱乐部(ACCA),美国联合摄影俱乐部当时只招收团体会员,而不接纳个人会员。至1933年,美国联合摄影俱乐部才改名美国摄影学会,并开始接收个人会员。在1937年的学会章程里,美国摄影学会就明确指出:“学会的主要目标是:通 过个人会员、联属的摄影俱乐部和其他摄影组织促进摄影艺术和科学的发展、研究和传播摄影知识,以及倡导摄影沙龙和展览。”同年9月,美国摄影学会举办第一 届国际摄影展览。1941年7月,美国摄影学会首次颁布关于它认可的国际影展条例,这个条例对规范世界各地的国际影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美国摄影学会关于国际影展的条例较为完善,以及学会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影响,因此,自1941年以后,世界各地的许多摄影组织都纷纷按照美国摄影学会关于国际影展的条例来办理它们的国际影展,美国摄影学会也就无形中成为世界各地国际影展的领导和权威。

    美国摄影学会对世界各地国际影展的推动可谓不遗余力,它除了鼓励会员参加国际影展外,还对在国际影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会员给予荣誉性奖励,在学会下设的画意照片、彩色幻灯片、自然摄影、立体摄影、新闻摄影、旅游摄影、影视摄影和电子影像等专业组别中,都设有会员星级评定标准,根据会员在学会认可的国际影展中入选作品的数量不同而授予不同星级。此外,美国摄影学会每年还对参加它所认可的国际影展的参加者(包括非会员)的成绩进行电脑统计和“Who'sWho排名”,这就是港澳一带所称的“世界摄影展览杰出人物”评选活动。每年的电脑统计的成绩是会员申请星级荣衔的重要依据。
美国摄影学会每月出版会刊,免费寄送给会员。会刊上除了刊登摄影学术文章,摄影小经验外,还刊登大量的国际影展信息,为会员参加国际影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会刊上公布的新会员名录,学会会务活动等信息也加强了学会与会员之间的联系。而作为学会会员,则有权利参加学会举办的各种摄影活动,包括学会组 织的影赛、地区或国际会议,借阅摄影资料以及接受学会提供的摄影教育机会等等。

    美国摄影学会目前有团体和个人会员约6000余人。
    团体和个人会员每年的会费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45美元,海外53美元。
    学会通讯地址为:PSA Headquarters,300United Fouders Blvd.,Suite 103 Oklahoma City OK73112-3940,U.S.A.
    学会网址为:http://www.psa-photo.org.
    电子邮件:hq@psa-photo.org


2、国际摄影联盟(FLAP)

    国际摄影联盟(La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De L'Art Photograhique)简称FLAP,它与美国摄影学会(PSA)及英国皇家摄影学会(RPS)一起被誉为当今世界三大著名摄影组织。它1948年 成立于法国,目前常务秘书处设在卢森堡。国际摄影联盟不像美国摄影学会,它一般不接纳个人会员,它只接纳团体会员,而且原则上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接受最有影响的摄影组织作为团体会员,例如,在中国,只有中国摄影家协会是它的团体会员;在美国,只有阿莱恩斯摄影学会(The PhotograhicAliiance U.S.A )是它的团体会员;而在香港,则只有香港摄影学会是它的团体会员。目前,国际摄影联盟的团体会员已达77个。

    国际摄影联盟自1977年赞助了它的第一个认可的国际影展以来,也一直极力推动国际影展在世界各地的开展,它在它的章程中曾明确写道:“要提高世界各地国际影展的数量,从而提高有兴趣参加国际影展的人数。”此外,国际影展联盟也制订了一系列奖励标准,对完善办理国际影展的组织者以及有良好成绩的参加者,都予以荣誉性的奖励。但在对国际影展的服务方面,国际影展联盟与美国摄影学会稍有不同,国际摄影联盟更侧重对团体的服务,而美国摄影学会 则侧重对个人的服务。

    国际摄影联盟的网址为:http://www.fiap.net.

3、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简介: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创建起源于
1853年。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体现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世界各地无论政治、宗教、文化的各种差异,都没有影响其广泛传播。全世界许多著名摄影大师都是其高级会士。如:加拿大的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 FRPS.美国的唐·麦卡琳(Don McCullin) Hon FRPS.巴西的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n Salgado )Hon FRPS.英国的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Hon FRPS.英国的大卫·贝利DavidBailey FRPS.ICP创始人科内尔·卡帕(Cornell Capa Hon FRPS.中国的郎静山FRPS 等等。
在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图片珍藏馆中,大量图片忠实记录了人类社会进步和摄影技术的发展。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依据摄影类别不同共分
15个专业组,摄影师的荣誉头衔得到了全世界摄影专业机构的认可。该学会设有专门评审组,对会员作品进行严格审定,按其标准设三个荣誉头衔:初级会士(LRPS),中级会士(ARPS),和高级会士(FRPS)。众多摄影师的经验证明:考取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不同级别的荣誉头衔,不仅得到了世界权威机构认可,也是从事摄影专业的荣誉。
2007-12-17 23:04: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摄影作品市场活跃
全球行情急速窜升
[
]
《映像》[
]
赵力

行情态势:市场活跃,增长加速

以目前的行情而论,摄影作品无疑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极为走俏。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1997-2007年的十年间,摄影作品的拍卖总成交额上升了250%,而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艺术市场中,行情走势表现得尤为强劲。
具体而言,从2005年的成交量来看,美、英、法三国关于摄影作品的成交额,占到了全球相关市场93%的份额。其中美国以79%的市场占有率贡献尤多,
其次是占8%的英国以及占6%的法国。一些专家依据英美两国相加87%占有率的市场现实,认为英语系国家在全球摄影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下摄影市场的迅猛发展,无疑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事实是长久以来摄影艺术一直被视为某种非主流的艺术形式,更多地和科学图片或者是人物摄影联系在一
起。至1950年代起,摄影艺术才慢慢开始得到重视。其中最重要的推手,就是1950年在瑞士成立的世界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这个组织和总部
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一起,每年都要评选出年度最佳新闻图片,并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摄影展览的方式来推广摄影艺术。
因此,这些被展示的摄影作品通常会扮演双重的角色:一方面它们是历史的某种真实记录,另一方面无疑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伟大的摄影艺术家的名字开始为人所熟知——塞西尔·比顿(Cecil Beaton)、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雷蒙·德巴东(Raymond Depardon)、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桃乐丝·兰格(Dorothea Lange)以及马克·吕布(Marc
Riboud)。他们被人们推崇为以敏锐的镜头捕捉了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图像,并记载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的艺术大师,而他们的作品除了是对摄影记者责任的忠实诠释之外,更在其历史价值之外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在得到艺术机构青睐的同时,摄影艺术的市场也开始活跃起来了。1970年代全球摄影作品的收藏氛围虽仍未形成,但是摄影作品的版权交易却空前地发展起
来。来自图书、出版以及各种视觉商业机构的旺盛需求,让摄影艺术首先拓展出外延性的市场空间,并在更广大层面上激发起人们的欣赏兴趣。的确,随着外延性市
场的持续发展,摄影作品的内核价值也得到了逐步抬升。

        1980
年代,摄影作品在一方面走向博物馆、美术馆等公众展示平台的同时,也开始走向以经营纯艺术为标榜的画廊空间,而到了90年代经营摄影作品的专业画廊已经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根据法国艺术价格网(www.artprice.com)全球摄影作品的价格形态所示,全球摄影作品价格在1993-2006年间一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2006年全球摄影作品价格指数也比10年前上升了近173%。此外,从200610月的相关指数比年初上升10.5%的情况而言,行情已经步入加速增长的阶段。

市场格局:美国势强,英法追赶

2006年全球摄影艺术市场中,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巨大,而目前价格高企的作品也大多是由在美国出生或移民到美国的艺术家所创作。

        200621415
日,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曾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摄影作品系列拍卖活动,并创出了556万美元的拍卖成交额。其中来自著名收藏家托马
·索雷(Thomas
F.Solley1924-2006)的300多张摄影作品,在14日的专场拍卖中创出了430万美元的成交额,大大超过了人
们的预估,其中关于年轻艺术家的一些拍卖价格也刷新了各自的拍卖纪录。虽然专家们很容易将此一结果和收藏家的知名度联系起来,但是佳士得15日举办的来自
社会零散征集的290件摄影作品的拍卖,也取得了120万美元的成交额,这就不得不让专家们确信纽约的摄影作品行情已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佳士得拍
卖活动的同时,纽约苏富比也在同一城市推出了自己的拍卖会,而214日纽约苏富比的拍卖活动也为蓬勃发展的摄影作品市场再度加了一把火,专家们如是
说,
事实是除纽约之外,2006年度欧洲摄影市场的行情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在伦敦,苏富比、佳士得和菲利普三家拍卖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开始介入摄影市场,并取得
了不错的业绩,而在伦敦近期的艺术博览会和画廊市场中,摄影作品的销售情况也持续走高。
在欧洲大陆,巴黎或许已经成为了摄影市场的领军人物。除了苏富比、佳士得和菲利普等艺术品拍卖跨国公司在巴黎的分支机构积极介入摄影市场之外,一些法
国本土的拍卖公司如皮尔莎(Piasa)、格内德(Conette de Saint-Cyr)、缪埃尔(Le
Mouel)也已成为在该市场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拍卖企业。而更重要的是巴黎图片博览会(Paris Photo),它无疑已经成为了一面最有号召力的旗帜2006巴黎图片博览会于11 16日至19日在巴黎卢浮宫举办,博览会共有106个参展单位,由来自21个国家的88家画廊和18家出版社组成。在88家画廊中有21家是首次参加巴
黎图片博览会,8家北欧的画廊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参展形态,来自美国的画廊就达20家,是数量最多的参展国家。博览会在内容上涉猎了从19世纪早期到当代
的所有时段的图片领域,给全球图片收藏家搭建出一个最好的图片市场平台,在博览会期间还展出了50部最重要的国际性影像剧目。与巴黎图片博览会同时,巴黎
的拍卖行也组织了一系列的摄影艺术品的专场拍卖,将11 月的巴黎装扮成名副其实的摄影艺术的世界之都。如皮尔莎拍卖行推出了大约300张老照片和现代图片作品的拍卖专场;塔让(Tajan)拍卖行将梅松· 博热恩(Maison Braun)的藏品与卡斯蒂利翁(Castiglione)伯爵夫人的肖像图片系列藏品组成了一个引人侧目的拍卖专场;帖瑞·玛格瑞特(Thierry de Maigret)拍卖行也在拍卖中推出了有关时尚摄影的重要拍品,试图就此介入摄影作品的市场,拍卖标的达到200多件。塔让拍卖行无疑是其中最为活跃的
一份子,在11 月份该公司还举办了两次摄影艺术的拍卖活动:11 18日举办的拍卖活动,拍品包括了达盖尔、皮菲拉瑞(Pifferari)等人的老照片,拍卖价格达到了3万至4万欧元;11 20日则推出了一个题为摄影艺术家的珍宝拍卖专场,成交结果也十分理想。


2007-12-17 23:05: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各有侧重:趣味细分,方向不同
        佳士得拍卖行摄影艺术拍卖部门的全球负责人菲利普·伽尔内(Philippe Garner)和热絮亚·侯德曼(Joshua Holdeman)在2006年的报告中指出,虽然全球摄影艺术市场的整体行情是“广泛的国际参与的最终成果”,但从市场内部而言,在趣味和收藏方向上形 成了逐渐细分的态势。具体来说,摄影作品按时间为线索可以分为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而根据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新闻历史图片、经典艺术图片和观念图 片三个类型。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全球摄影市场的后市发展将出现所谓的“行情分化”。

        在纽约,如纽约的画廊从业者布鲁斯·希尔文斯汀(Bruce Silverstein)所言,“目前摄影的收藏范围变得如此之广,以至于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兴趣方向,不仅针对知名艺术家早期亲手冲印的摄影作品(vintage prints),也包括原胶片但经他人之手印制的作品(later prints)”,此外他也指出现当代摄影市场“正在不断升温”,同时进一步暗示目前的普涨行情中的确存在着某种“极度缺乏鉴赏品位的特征”。布鲁斯将批评的矛头毫不客气地指向了广告类摄影作品在近期市场中的价格飙升。

        在纽约,在美国出生或移民到美国的现当代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受到了市场的热捧,这些作品在“引起了持续激烈的竞价”之后,往往创出价格的最新纪录。1930 年代,沃克·埃文斯和桃乐丝·兰格受雇于美国农产品安全管理局期间,他们拍摄了关于乡村贫困情况的系列照片。这些作品的价格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全面超越欧 洲摄影家的价格水平,譬如沃克·埃文斯的价格自2005年以来已经上涨了2倍,桃乐丝·兰格的作品的价格则是2004年之前的3倍。目前桃乐丝·兰格的最 高价格是《White Angel Bread Line》,72万美元,由纽约苏富比在2005年10月创出,作品反映了战争期间美国危机四伏的社会状态,而之前的最高价格则是《Migrant Mother》,12万美元,纽约佳士得在2002年10月创出,短短三年涨幅可谓巨大。

        加入美国国籍的罗伯特·卡帕与卡蒂埃-布列松、大卫·西摩立(avid Seymour)、乔治(George Rodger)合办了马格南(Magnum)图片社,他用相机拍摄了1936年内战之中的西班牙。他捕捉了共和国士兵死亡的一幕,创作了《西班牙士兵之 死》,这张作品后来名扬天下,成为人们对战争的集体记忆。目前这张图片的原版作品以及再版作品在市场上非常热销,并带动了罗伯特·卡帕作品整体行情的上涨 走势。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价格自从2004年他去世之后一路飙升,狂热的收藏家们竞相购买他的摄影作品,以至于其摄影作品的市场流通率 从2002年的50%锐减到2004年的10%。目前布列松在一级市场中的价格虽然仍被声称在1000欧元到5000欧元之间,但是收藏家显然不可能以此 作为考量的基础,而在二级市场上,如布列松的《On the banks of the Marne》,在佳士得2005年10月的拍卖会上已经达到了11 万元的价格水平。布列松在1930年到1950年之间创作的“古老版本”(原版作品)尤其受到收藏者的青睐,如果你要捡便宜那只有去买1970年到 1980年的再版作品,但就是这些再版作品价格也往往涨到了4000到7000 欧元之间,据布鲁斯·希尔文斯汀的观察,“布列松再版作品的价格在过去几年里也有了200%至300%的涨幅。”

        出生于卢森堡后移民到美国的爱德华·史泰钦(Edward Steichen,1879-197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航空摄影师,而他大部分时间致力于拍摄名人肖像(如嘉宝、邱吉尔等)以及各种风俗场景。 爱德华·史泰钦的作品深受美国人的追捧,是近期市场中的“耀眼的明星”。其作品在2004年之前价格基本处于1200美元至15000美元之间,但仅仅在 2005年度其作品的价格指数就飙升了240%,全年拍卖总成交额超过120万美元。2006年,爱德华·史泰钦作品的价格继续暴涨,在2月他的作品《罗 丹的巴尔扎克》以55万美元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落槌,此外另一件由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提供的《池塘月光》(摄于1904年),估价在70万美元到100万 美元之间,而最终成交价则高达260万美元。根据艺术投资专家的计算,如果在10年前投资史泰钦作品,其投资回报率高达540%。

        英国市场关于摄影作品的购买力也不容忽视。譬如阿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 1919年的两张摄影作品——乔治亚·奥基芙《手》和乔治亚·奥基芙《裸体》,在英国的拍卖中估价均在30万美元到50万美元之间,最后分别是以130万美元和12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美国的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 1886-1958)创作于1923年的作品《乳房》也以72万美元成交,创出了新的纪录。

        相对于英美两国的市场,法国的摄影市场多了几分理性。部分专家们将其归结于法国买家的相对挑剔,甚至认为“法国人只钟情于那些有名气的艺术家,即使作品 已经过时”,然而正如布鲁斯·希尔文斯汀所诟病的,在法国摄影市场上对“时尚性”摄影作品的热捧似乎正成为某种潮流。譬如说2006年11 月帖瑞·玛格瑞特拍卖行所举办的专题拍卖会,热衷于此类风格的收藏家们能够在200多个图片标的中进行挑选与竞价,而这些作品绝大部分的估价都在1000 至2000欧元之间。事实上法国人的趣味影响到了美国的市场,譬如纽约佳士得2006年2月推出的索雷收藏中就有代表“时尚性”摄影的经典作品,其中默顿 (Morton Schamberg,1881-1960)1918年的《上帝》(God),估价为5千至7千美元,成交价飙升至39万美元;埃尔(El Lissitzky)1924年的《昆特的肖像》也以远超过估价6千至9千美元的25.2万美元价格成交。此外在法国市场中,明星级的摄影家还包括佛兰克 ·霍尔瓦(Frank Horvat)、鲁道夫·科皮兹(Rudolf Koppitz)、皮特·贝尔德(Peter Beard)、罗伯特·马勒陀贝(Robert Mapplethorpe)以及皮特·林德贝格(Peter Lindbergh),目前的价格从几万欧元至十几万欧元不等。

        专家们还进一步指出,英美收藏家在对待当代摄影作品的时候与法国有着明显的不同。的确,英美两国的买家对于当代摄影作品的反应正在趋强。譬如安德里亚·高尔斯基(Andreas Gursky),其作品的平均价格在当代摄影艺术家中名列前茅,其作品《9 9美分店》有着纪念碑一般的尺幅(207×336厘米),在2006年5月纽约苏富比拍卖中以20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几乎是预估价的1倍,也超越了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的《牛仔》(127×177.9厘米)在2005年11 月所创出的当代摄影作品11 0万的最高成交纪录。诚然,相比而言法国的买家对此显得更为谨慎,当美国拍卖市场已经创出了4幅100万美元以上的摄影作品纪录之时,法国拍卖市场的目前纪录仍然远低于这个价格水准。法国方面的解释是,他们更倾向于推出那些增长稳定的摄影家的作品,譬如南?格尔丁(Nan Goldin)、辛迪·谢尔曼(Cindy Sherman)、罗伯特·马勒陀贝(Robert Mapplethorpe)和瓦妮莎·比克罗夫特(Vanessa Beecroft),同时对待当代摄影作品的态度,法国的买家也不赞成“过激的反应”,“因为反应过激显然不利于市场的稳定而持续的发展!”
2007-12-17 23:05: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路透社关于Photoshop使用原则
赵洪涛(转译)

Photoshop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图片编辑软件。我们仅仅只使用其巨大图片编辑功能中的一小部分,剪裁和重定图片大小以及平衡色调和色彩。用Photoshop或者其它任何图片编辑软件对照片进行本质修改将直接导致被解雇。


THE RULES ARE
规则是:

1.
不得对原片的主体进行增加或减少,不得改变原始内容以及图片的新闻真实

2.不得过度调亮、调暗或者模糊图片,不得通过对图片某些部分进行掩盖从而误导读者

3.
不得过度调整颜色,不得过分改变图片的原始亮度
THE GUIDELINES ARE指导原则是:

1.
在新闻现场只能通过Photoshop进行细微的调整(尤其在笔记本电脑上)我们要求只能进行剪裁、调整图片大小、色阶以及分辨率调整至300象素/英寸。当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要求地区或者全球图片编辑室在其校准过的高分辨率屏幕上进一步对图片编辑。这些包括调亮/调暗、锐化、清楚污点以及基本颜色校准。

2.
在一流条件下,进一步的Photoshop细微调节(在以上规定内执行)是可以接受的。这些包括基本的颜色校准部分区域轻微地调亮/调暗、锐化、去除污点以及其它在以上规则下进行的细微调整。路透社对于这些技术设置的推荐
如下:摄影记者所能使用Photoshop程度的权限需要由首席摄影记者/高级摄影记者来处置。所有的摄影记者都必须理解他们笔记本电脑以及工作环境的局
限性。

摄影记者必须信任地区编辑室以及全球编辑室来通过一些基本功能来准备他们的照片。地区和全球编辑者的主编和助理编辑都会接受Adobe
训师的训练使其达到资深影像专家所确定的标准。摄影记者可以向编辑提出建议。要求编辑调亮人物脸部、调暗左侧、消除阴影等。与编辑室的良好交流非常必要。
TECHNICAL GUIDELINES技术指导:

1. 克隆修复或笔刷工具不允许使用。唯一的例外就是去除相机图象传感器上灰尘导致的照片污点。克隆工具只可以设置在100象素以下进行操作。除非是在良好工作环境下的校准屏幕下,我们强烈建议摄影记者让编辑室来处理照片上的污点。

2.色相/饱和度工具不允许使用。它不仅会影响图片质量,而且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也无法被很好的调整,更重要的相对于色阶调整的效果而言它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3.
色彩平衡的调整应该尽量最低限度,尤其在有偏蓝色主导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

4.
色阶工具只能通过移动色阶柱状图的起止点来调整暗调和高光。

5.
自动色阶工具不允许使用。

6.
加深、减淡、海绵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用于局部轻微调暗曝光过度的地方。当减淡工具在阴影地方使用的时候,原片中所有可视部分应依然保持可以被识别。

7.
高光和暗调工具只能通过选择性的高光工具来调整,通过2030象素羽化以及曲线调整。

8.套索工具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来编发图片时不允许使用。使用此工具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由于过度羽化而导致的晕轮效应,从光调变化渐进
那些没有选择的区域。类似的,不足的羽化则会导致套索边缘区域出现明显的锯齿。通常情况下,510象素的羽化应当根据照片中调整区域的大小和位置来使
用。再次申明,我们强烈建议由编辑室来进行处理。

9.取色器工具只能通过灰点来设置颜色但是此举取决于电脑屏幕的质量事实上是否能够让你看到真正的灰色

10.
锐化工具在相机设置中应该被调整到零。照片可能需要在Photoshop中按照300%数量,半径0.3象素以及阈值0色阶进行锐化。

11.
选择性局部锐化工具不允许使用。第三方锐化工具不允许使用。

12.
第三方噪点减弱插件工具应尽量避免除非当地首席摄影记者确信其被恰当使用。

13.相机设置的特殊色相例如佳能5D下的照片模式中应该选择标准而相机内的锐化功能应该选择关闭。Abode RGB是路透标准的颜色设置。

14.
多次曝光的照片必须在图说中清楚地说明,并且在发稿之前需向编辑室说明。
关于摆拍/策划新闻照片

1.
路透社的摄影记者无论是专职还是自由摄影记者都绝不允许摆布或重新导演新闻事件绝不允许在拍摄过程中摆布被摄对象或者添加、删除以
及移动被摄对象。路透社的新闻图片必须还原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真实场景。任何一种试图改变这种真实场景的行为将被视为捏造事实,摄影记者将因此受到包括解雇
在内的相应惩罚。

2.摄影记者在拍摄人物肖像、正式采访和非新闻类的特写故事时可以适当控制被摄对象。对此,图片说明必须解释现场情况,避免误导读者以为画面中是自然发生的场景。

3.新闻记者的出现有时会影响被摄对象的表现。当被摄对象的行为是由于新闻记者的出现而产生时,必须在图片说明中特别标明。在新闻采访中,即便是非路透社的记者摆布了新闻现场,这张照片也将被视为是摆拍的照片。

4.最佳的新闻画面是在照相机不被被摄对象察觉的情况下产生的。摄影记者必须尽量避免影响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在一些场合可以考虑使用长镜头。

5.当用合成照片表现某类特殊事件如日食、月食或者连续画面的过程时必须在图片说明中交代所使用的特殊摄影技法。在常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禁止使用这类特殊摄影技法。人物肖像和特写故事的图片说明必须交代所使用的特殊镜头(如宽角转换镜头lens babies, 移轴镜tilt-shift lenses),或技法(如柔焦、变焦)。
ACCURACY IN CAPTIONS图片说明的准确性:


1.
新闻摄影是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这意味着在这种传播方式中,文字与摄影同样重要。因此,图片说明的准确性是新闻摄影真实性的一部分。合格的图片说明必须包括完整的新闻要素:谁?什么时间?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为何发生?

2.
一般情况下,图片说明用一句话概括,必要时增添第二句交代新闻背景。

3.对于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信息如死亡人数必须提供来源。图片说明必须交代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情况以及准确时间。

4.图片说明中不允许添加摄影记者的任何主观想象即便是极有可能发生的现象。除了摄影记者亲身见证的信息,图片说明中的其他任何信息必须标明来源。

5.图片说明中禁止出现对被摄对象主观想法的揣测英格兰队世界杯淘汰后队长贝克汉姆考虑着自己的前途……”在图片说明的写作中必须准确地分辨画面中展示什么和你摄影记者知道什么。
Sensitive Images in ControlledEnvironments特殊控制情况下的敏感照片:
在一些情况下摄影记者不得不在受到局限的条件下工作特别是在报道冲突时或者在新闻自由受到限制的国家。此时,图片说明必须交代该画面时在有(官方)组织的条件下拍摄的。

Photo Opportunities
拍摄机会:

路透社不摆布新闻图片。有时,被摄对象会刻意摆好姿势等待拍摄,如产品发布会、商务活动或者庆功会。还有一些情况,如游行示威或是街头庆祝,摄影记者和电视记者的出现可能会激发当事人反常的举动。这类图片应该越少越好。如果出现,必须在图片说明中注明被摄对象的举动不是自发产生的。

ALLOWED(允许的)
Cropping - 剪裁

Adjustment of Levels to histogram limits - 色阶柱状图边缘调整
Minor colour correction - 细微颜色修正
Sharpening at 300%, 0.3, 0 - 锐化300%, 0.3, 0
Careful use of lasso tool - 仔细使用套索工具
Subtle use of burn tool - 精细使用减淡工具
Adjustment of highlights and shadows - 亮光和阴影的调整
Eye dropper to check/set gray - 取色器来检验或设置灰点

NOT ALLOWED(不允许)
Additions or deletions to image - 照片内容的增加或减少
Cloning & Healing tool (except dust) - 克隆及修复工具(去污点除外)
Airbrush, brush, paint - 喷笔、笔刷、绘图工具
Selective area sharpening - 选择性局部锐化
Excessive lightening/darkening - 过度调亮/调暗
Excessive colour tone change - 过度色调变化
Auto levels - 自动色阶
Blurring - 减谈工具
Eraser tool - 橡皮擦工具
Quick Mask - 快色遮罩工具
In-camera sharpening - 相机内锐化
In-camera saturation styles - 相机内色相设置
2007-12-17 23:06: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关于摄影作品的版权


经常看到摄影师对自己图片版权,或者自己的摄影作品侵犯别人版权的问题出现,我们很少看到一个摄影师,说自己是一个“摄影图片版权专家”,相反很多摄影师都高喊“帮助!”


1-
商标版权

我们经常在扫街的时候,把诸如可口可乐,星巴克等机构的标志拍摄下来,这时,如果你的摄影作品为商用,则必须与拥有商标的公司取得联系,否则公司就可能会与购买这张图片的顾客联系,所求赔偿,而最后损失的必然是摄影师。所以一旦你的作品中含有商标,那么请必定要告诉你的客户,让他们谨慎使用作品。


2-
图片版权

在法国拍摄风景照片时候,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你可以拍摄白天的埃菲尔铁塔,可是在晚上,你就不能随便拍摄,因为晚上的埃菲尔铁塔具有自己的版权。对摄影师们来说,商标是非常容易辨析,所以他们可以尽可能的处理好商标版权的事情。可是,图像版权则非常难以辨析。
所以,当摄影师们把自己拍摄的例如建筑物作为商用,那么请务必事先调查一下这个建筑物是否可以拍摄。


3-
人像摄影的被摄者许可
如果摄影作品中包含模特,在未经得模特的允许下私自把图片用作商用,那么摄影师将被起诉。所以当你要把图片用作商用时,务必得到模特的允许,或者告诉你的客户,这幅作品不能用作商用。


4-
关于盗用作品
和其他知识产权品一样,这是一种侵权行为,自然会被起诉。


5-
摄影作品版权的转换
大多数摄影师都会犯这样的错误:特别是面对贪婪的图片购买者时,摄影师往往会被他们欺骗而犯下此种错误。终究原因是摄影师们没有分清版权与许可的概念。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当要出售作品时,最好只出售图片的使用许可权,而不是整幅照片的版权。
2007-12-17 23:06: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年轻摄影师的24条忠告
[
]leica.org

今年三月,"光圈"基金会在纽约举办了一个研讨会,就最受关注的"年轻摄影师如何谋生"进行了探讨。最后,美国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硕士项目的负责人Charles Traub,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建议。一共15应该做什么(Do9不要做什么(Don't,无论对即将走上职业摄影师道路年轻人,还是普通的摄影爱好者,这24条建议都有不小的借鉴作用。
1.苦寻创意时,试试传统的方法
Do something old in a new way.
2.循规蹈矩时,试试新颍的方法
Do something new in an old way;
3.犹豫不决时,试试不同的方法。总之,不停的尝试,尝试
Do something new in a new way. Whateverworks, works;
4.把照片拍清楚----如果做不到,就管那些叫"艺术"
Do it sharp—if you can’t, call it art;
5.这样持续拍出50----肯定能做一个展览
Do fifty of them—you definitely will get ashow;
6.制作大幅照片----不然,就让它更具特色
Doit big—if you can’t do it big, do it red;
7.当你不知道该拍些什么,就不停的观察
If you don’t know what to do, look up, ordown—but continue looking.
8.亲自编辑
Edit it yourself.
9.亲自设计
Design it yourself.
10.亲自联系出版
Publish it yourself.
11.多读书,扩充你的思维。读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麦克卢汉、爱因斯坦、或者本雅明、罗兰﹒巴特
Read Darwin, Marx, Freud, Einstein, Benjamin,McLuhan, and Barthes.
12.真诚的拍摄每一张照片
Construct your images from the edgesinward.
13.如果你要表现"真实",请用彩色
If it’s the “real world,” do it in color.
14.能用数码则用数码
If it can be done digitally, do it.
15.充满自信,全身心投入,不惜一切代价的拍好照片。
Be self-centered, self-involved, and generally entitled and alwayspushing—and damned to hell for doing it.
16.不要拍摄自己朋友或家人
Don’t do it about yourself, your friend, oryour family.
17.不要冒险拍摄自己的裸体
Don’t dare photograph yourself nude.
18.不要总看以前的家庭相册
Don’t look at old family albums.
19.不要手工上色
Don’t hand color it.
20.不要乱写乱画
Don’t write on it.
21.不要制作时不停实验----没有信心就用电脑来
Don’t use alternativeprocesses—if it ain’t straight, do it in the computer.
22.不要画蛇添足----少即多
Don’t gild the lily—a.k.a, less is more.
23.不要拍摄穷困潦倒的人----尤其在外国
Don’t photograph indigent people—especiallyin foreign lands.
24.不要抱怨----坚持你的事业
Don’t whine, Just produce.
2007-12-17 23:07: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你想成为专业摄影师吗?

成为专业摄影师也许是每一个摄影爱好者都会有的梦想----每天都能拍照,专业的器材,用摄影作品的收入生活、养家、支付房贷(也许还有人想用这个浪漫的职业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然而,真正的专业摄影师的生活,其实并不那么潇洒自如?
下面是一个专业摄影师需要具备的一些素质与能力,看看你能接受几条?
1、不断失业,有时不知道自己下一份工作是什么,有时又必须彻夜工作好几天

对大多摄影师来说,工作总是在长时间等待后不期而至,你能过好那些空闲的日子吗?
2、接受临时任务,快速完成拍摄、编辑,并第二天中午前把照片送到编辑处

对所有摄影师来说,工作的期限总是越来越紧。
3、熟练现有的工作方式,同时能不断学习新技术,并在第一时间使用它们

摄影在不断变化,不会停止,你也得是。

4
、能适应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另外,你的交通工具并不总是飞机——有时你需要搭卡车,有时你需要睡在地板

杂志摄影记者们把那些可以从屋顶的破洞里看到四颗星星的地方昵称为"四星级酒店"
5、在新闻发布会中,你必须能够拍到与众不同的照片

所有的新闻发布会都一样,但必须让它们看起来不同
6、能够为了图片编辑的需求放弃自己的创造力

编辑需要可以说明问题的照片,而不是展示你个人技巧的那些。艺术属于画廊而非报纸头版。
7、熟识你拍摄的对象,尤其从法律角度来考虑

版权法难以预料。你需要知道哪些建筑的照片可以供给商业用途,而哪些是受保护。(比如艾菲尔铁塔白天的照片可以出售,但夜景就不行。)
8、知道RF RM CC FR RR 的区别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你需要知道版税和他的几种缩写。 RF:免费;RM :受限版权;CC :创意保护;FR:全分辨率图片; RR:有限分辨率
9、能够制作图片专辑


把照片做成组照比仅提供一批照片更容易吸引客户。因为组照不光可以展示才华,更表明你是一个可靠的摄影师
10、在没有项目的时候,可以教授摄影或写书

这可帮助你保持基本的生活来源,拒绝那些不喜欢的工作,同时保持对摄影热情
11、可以和不同阶层的人们轻松地交流, CEO ,总统,以及他们的司机

作为专业摄影师,也许你前一天还在拍某位总裁,第二天就要给一群工人拍。你必须能够适应不同的拍摄对象和环境
12、与客户,编辑以及代理人保持良好合作
摄影是商业化的,认识的人和你的才能一样重要。你必须知道如何去组织和维护你的关系网
13、能在告诉别人怎么做的同时,乐于接受别人的命令
作为一个商业摄影师,你需要告诉模特如何摆姿势,同时,又需要按照别人的命令去拍摄
14、知道如何处理合作与竞争

摄影师们可以是一个很紧密的团队,也可能时刻都在为了出一张最好的照片而竞争。你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合作,什么时候该为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固执
15、当你的照片出现在画廊,头版,或者是书店时,可以享受到的自豪
专业摄影师是份艰难的工作,但是它也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2007-12-17 23:08: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使用Photoshop10个小窍门
[
]
中国摄影报[
]
杨伟光



为了提高Photoshop的工作效率,避免在图像制作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失误,在使用Photoshop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第一次使用Photoshop时,首先要设定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工作的色彩空间,严格的色彩管理有助于图像在不同显示器、打印机之间进
行色彩交流,所见即所得。在Photoshop首选项"中要明确图像暂存盘的顺序及大小(一般不建议使用系统启动盘C盘作为第一暂存盘),确定 Photoshop使用计算机内存的比例。内存越多,处理的速度越快,可使用的图层、蒙版、历史记录等也越多。跟踪处理文件数据量的大小,以便于随时了解
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如果计算机的硬件配置较低,应关闭无关的程序,加快图像处理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2
.在打开图像进行初步润饰时,应首先复制欲处理图层副本,在图层副本上进行相关的处理,以防止处理过程中的操作失误造成原图像的损坏。

        3
.在采用色阶、曲线、通道混合器等方式对图像进行调整时应尽量使用调整图层。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不会因调整造成原图层像素的缺失而且如果发现处理效果
不太满意.仅需删除调整图层即可,对原图层的图像效果没有影响;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调整图层创建剪贴蒙版,使调整效果仅局限于基底图层,对图像中的其他图
层没有影响。

        4
.通过使用快速蒙版、色彩范围、磁性套索、路径等工具创建的较为复杂的选区,在选择范围明确、效果符合图像创作的要求时要及时使用保存选区"命令,对选区范围进行保存并命名,以方便在将来的创作中使用,避免重复劳动。

        5
.注重历史记录"调板的使用。在对图像进行重大调整(如使用某一滤镜创建特殊效果)时,可首先使用历史记录调板的快照功能记录图像在调整前的初始
状态,如果图像在经过一系列调整后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仍然可以通过历史记录调板点击所记录的快照使图像回复到调整前的初始状态。同时历史记录调板也
可以与工具箱中的艺术复原画笔结合使用,营造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

        6
.图层、通道、蒙版是photoshop进行创建精确复杂选区,控制图层的显示与隐藏,以及对图像进行多层次合成的三大重要工具。熟练掌握图层、通道、
蒙版的使用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摄影师创造性地对图像素材进行选择性框取,对图像素材进行创意组合,营造令人耳目一新的图像效果。同时灵活配
Photoshop的功能调板,有助于摄影师及时调阅处理图像所需的各种信息、参数,掌握图像处理的实时动态。

        7
.在使用多图层图像合成时,如果图层的数量比较多,应及时将关联图层进行编组并结合图层图像的特点对每个图层都予以命名,以便于在进行图像处理时能够有比较直观的效果,不至于各图层之间相互混淆。

        8
.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或合成时;应经常使用100%的视图审视图像处理或合成的效果,深入到图像的每个像素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图像中的零散像素以及像素异常,并进行有效调整修改。

        9
.灵活调整图像文件数据量的大小,对图像进行机动的处理。我们在处理图像文件时,图像文件的数据量越大计算机处理的速度就越慢,所需等待的时间就越长,
因此我们在处理大数据量的图像时,可首先尝试将图像的数据量减小,用小数据量的文件进行尝试性处理并记录下操作的步骤及所设定的相关参数,待图像进行一系
列调整处理后所取得的效果达到要求时,再在大数据量的图像上按照所记录的操作步骤及参数进行相关的处理,以减少尝试图像效果所耗费的等待时间。

       10
.图像处理完毕一定要选择另存为"方式对处理结果进行保存。在进行保存前千万不要将原处理图层进行合并,保持图像相关图层的独立性。文件的存储格式要为“PSD”格式,以便于日后若有新的创意或有新的处理要求时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2007-12-17 23:11: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url]
[url=http://baokun.blshe.com/post/27/4918]彼岸的看见(1
鲍昆| 20060719,17:46


点击(3586
评论(24
类别(摄影随笔..
发表于2006-07-19 01:10:59

彼岸的看见
鲍昆
      金秋之际,《彼岸·看见”—台湾经典摄影大展》将会随着20位跨越半个世纪的台湾摄影家的作品来大陆进行巡礼。这是台湾摄影近十年来首次大规模的,以集体的面目在海峡对岸的亮相,是台湾摄影家们在两岸关系充满希望之时的晨曦之旅。


     一,回顾
     1949年起到1987年,台海两侧相望三十七年,其间政体对峙,亲人离别,族情阻断。198777,在蒋经国的强力促动下,台湾立法院会议
通过台湾地区解严案714,蒋经国宣布台湾地区自715零时起解严,结束了自抗战胜利以后实行多年的国民党一党专制,并开放报禁,台湾政
治走上法制民主化的道路;同年11月,台湾部分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的民众终于可以将阻断多年的亲情再续。封锁线轻启的裂隙,不但让同为华夏
子孙的两岸人们看到统一的晨曦,更让隔绝已久的资讯开始涓涓互涌。曾经长期阻绝的时空,各自造成了什么样的历史?彼岸的同胞经历了什么样的岁月历程?他们
都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是彼此相互亟待了解的。
     随着渐渐增多的往来,两岸的交往从探亲、旅游,到快速增长的经贸互动,加上香港、澳门两个参加其间的中介作用,一个两岸四地的经济共同体在于无声处悄然形
成,成为震撼全球经济的力量。台湾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组织能力,为决心走市场经济的大陆带来强劲的经济增长活力,大陆无穷无尽的劳动力资源为台商的产品
增加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两岸的经济开始了从上世纪90年代直到现在的蜜月时期,结果是双方在这场彼此的合作中共赢共荣。
    在热闹和成效显著的经济互动下,两岸的文化交流却并非同步增长,显得有些乏善可陈。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陆当时正处于全面的思想解放时期,对对
岸的政策开始松动,但基本思维还是统战模式。台湾方面则也正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当局多年的铁腕统治正在由于不断上升的中产阶级崛起而思考变革。两岸都在
为各自的社会转向处于摸索阶段,之间的关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吊诡阶段,50年代以来的冷战思维都随着各自的内部变革和国际和解对话的气氛需要调整。这时一
个台湾民间歌手的勇敢冲动打破了这种古怪的局面,为两岸静如死水的局面投下一块石子,引起深远的影响。198364 日,台湾校园民谣歌手侯德健在毫无预警的情況下,转道香港進入大陸,此举震撼了台海两岸。侯德健是当时最走红的校园民谣歌手,其创作的《龙的传人》歌曲正
在除大陆以外的华语世界热唱。侯德健来到大陆后受到了空前的欢迎,《龙的传人》也一时成为浩瀚大陆的云霄之歌,侯本人也成为大陆统战政策成就的符号。其
实,侯德健的来临不止是政治上的意义,他同时也造成了两岸文化的第一次真正的交流,让阻断的同源的文化突然获得一种共时感和认同感。在此之前,邓丽君的歌
曲已经风靡大陆几年,但其文化意义仅止于大众娱乐文化。至于有着巨大政治文化背景厚度的校园民谣,大陆公众还闻所未闻,侯德健来到大陆后连续出版两辑专
集,并教授和带动了大陆流行音乐的进步。至今,如果对大陆摇滚音乐追根溯源,侯德健的影子依然有迹可寻。从这个意义上说,侯德健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启
程的人。
     自侯德健之后,两岸的文化交流除了在一些第三方举办的国际文交流场所,大陆作家和对岸作家有过些许接触外,基本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往来。其间台湾某出版社通
过香港中间人联系,出版过大陆的陈建功、张承志、贾平凹等10位作家的小说集和个别移居海外的台湾文人到访大陆外,两岸的文化交流基本是白纸一张,双方的
资讯都是辗转美加和东南亚互动的。
     直到1987年台湾解严后,两岸的文化人交往才开始小心翼翼的展开。1987年秋天,台湾作家陈映真1985年创
办的《人间》杂志同仁们中的台湾诗人蒋勋、作家王拓,通过曾在哈佛读书回国的大陆作家苏炜,和正在北大哲学系教书的台湾作家陈鼓应的联系到大陆来交流。但
当时他们所接触的只是北京的一些文学新锐,范围不大,但影响深刻。《人间》强烈的人文倾向和活泼的风格,令大陆作家们耳目一新。尤其是杂志以摄影和文字相
结合的形式,让北京的作家们看到了当代媒体的新样式。再后来是1989年夏秋之际台湾《汉声》杂志的来访。由主编黄永松和发行人吴美云创办的《汉声》杂
志,以深度研究开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为诉求,在台湾有着极好的口碑声誉,他们过去因两岸隔绝,只能以岛内存在的中国民间文化为主要资源,视角空间相对狭
窄。解严之后的开放机会,让他们看到研究的视野豁然开阔。他们来到大陆后,与各界的文化人士广泛接触,《汉声》的研究方法和选题操作的方式,也让大陆同仁
们大开眼界,对大陆出版界后来相关方向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1989之后,两岸各界的文化交流管道开始渐趋通畅,虽然迄今由于政治原因并不热
络。
     随同《汉声》编辑一同前来的还有台湾著名的摄影家张照堂先生。《汉声》当时辟有摄影家介绍栏目,而张照堂先生则是《汉声》特聘的该栏目主持人。张照堂在北
京与鲍昆、程受奇等人见面交流,并约谈作品,随后陆续在《汉声》上发表介绍了程受奇、侯登科等大陆摄影师的作品。通过《汉声》和张照堂先生,台湾读者才开
始了解大陆摄影并通过这些摄影作品了解原本想象中的海峡对岸。张照堂先生此行还给大陆同仁留下了他所编撰的关于台湾摄影史的《影像的追寻》和《台湾摄影家
群像》等著作,让大陆同仁对台湾摄影的状态有了部分了解。张照堂北京之行后,又在广州与时任《现代摄影》杂志主编的李媚见面,并为李媚提供了她同时兼任编
辑的《摄影》杂志的一期台湾摄影稿件,该期杂志于1990年面世,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台湾摄影的情况。也因此,张照堂先生的这次大陆之行,是大陆摄影界和台
湾摄影界的第一次实质性互动。后来,在李媚和张照堂与香港的冯汉纪共同运作下,1992年在香港举行了两岸三地摄影学术交流会议,并同时举办了一个展览作
为讨论的参照。
      在此之外,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旅游之时,时任台湾《大地》人文地理杂志摄影记者的林添福先生,率先来大陆采访摄影,但并未与大陆摄影界有实质交
流。更早来摄影采风的,还有以第三方身份来过的台湾风景摄影师庄眀景先生等。林添福后来在90年代频繁来访大陆,并开始和大陆摄影界人士广泛接触,并于1995年受台湾当局陆委会的委托,促成了该会和大陆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刘雷先生的合作,在大陆成功地举办了《生活台湾》大型纪实摄影展览,全方位地展示了
台湾岛内民众社会生活的面貌。 1996年,在林添福、锺永和先生的积极运作下,实现了大陆摄影家团体的对台访问。访问的有大陆知名摄影家朱宪民、刘雷、
王文澜、贺延光等数十人,同时台湾的摄影家也开始频繁访问大陆并进行创作,两岸的摄影交流相比其它文化领域要热络得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
2007-12-17 23:13: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二,并不互为的参照

    海峡两岸的摄影文化交流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人员的交往上虽然有着相对频密的状态,但两岸政治形态的分治,让实际上的交流缺少真切的切肤感受。大陆的 摄影家和普通民众,对岛内的艺术和文化状态,远没有像对政治生态和经济生活的起伏变化了解得那么多。至今,双方的了解还是处于雾里看花的“想象”状态。比 如,大陆摄影界一直认为台湾的摄影史主流是台湾称其为“写实主义摄影”,而大陆则称为“纪实摄影”的基本格局,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台湾岛内有着和大陆 相类似的摄影历史沿革和观念演替,甚至基本的背景也十分相似。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是门户紧闭的政治状态和互动交流的群落还较偏窄,双方的传播媒介也 根本未有互动的资讯交流。

    如果以1949年作为台海两岸历史文化的时空分切点,来看双方各自的历史演进异同,两岸的当代摄影史不但异彩纷呈,更显现了中华文化背景下的许多基本特 征。1949年后,大陆的摄影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文革前17年的高度政治化,和文革中10年极端政治化的过程。这两个时期中,大陆的摄影作为信息传播功能 上的作用,基本是毛泽东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倡导的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作用。摄影的其它诸项功能基本不存在或微乎其微,一切都为政治服务。作为摄影者的 个人意志,也基本没有,甚至连从历史意识出发的摄影记录功能都被单边的历史观所遮蔽。也因此,27年的中国大陆历史缺少完整的影像记录。摄影在27年的历 史身份,是官方的,而不是社会的和公众的,是官史和宣传机器的工具。当时大陆的高度政治化和民众经济生活的工农化,导致摄影必然是一种独特和昂贵的权利, 也是敏感的政治化行为,带有“革命”或“反革命”的标签色彩。在文革即将结束的四五运动中,摄影的身分还是革命的,但却是觉醒的民众争取自己权力话语,对 抗当局政治压迫的工具武器。如果我们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摄影现代性表现,也是令人失望的。在个人精神处于极度压抑的时代,艺术本来应该 成为平衡人们内心失衡的有效解药,甚至能因困境而产生伟大的艺术和艺术家,这是艺术历史上不胜枚举的现象。但高度严密的政治制度连这个空间也没有留下。只 有传统的山水画意的沙龙式摄影才能获得一隙窄小的生存空间,但其命运不过是粉饰残酷斗争生活的花边而已,而且还随时可能被扣以非革命的异类帽子。

    与此同时的海峡对岸,岛内的摄影师要相对自由得多。以郎静山为首的一些摄影家,在别离大陆后的台湾岛内,反而开始了他们事业的另一高峰期。虽然岛上的政治 也是一党专制,但国民党政权关注的是社会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求平衡社会发展的矛盾,对文化生活的控制底线是不得危及权力的存在。所以郎静山等的“风花雪 夜”式的唯美艺术于政权并无矛盾,不但相安无事,甚至可以合作。于是,在官方的支持下,沙龙式的摄影成了矫饰政治统治和协调思想控制的手段,于是成为一统 天下的摄影主流。虽然一些摄影人在闲暇之余进行过社会历史生活的记录,但从未形成现象,只是个人私下的爱好而已,比如张才、邓南光等。这种情况延续到 1965年,当时著名的摄影家郑桑溪和新锐张照堂联袂举办了《现代摄影双人展》,第一次游离开沙龙摄影的范式,来诉求个人立场的现代性表达。这个展览在当 时引起关注,并像种子一样为后来的岛内摄影走向留下了预设。4年后的1969年,胡永、张照堂等9位年轻人在台北举办《现代摄影9人展》,这是台湾摄影进 入当代性的转折性拐点。在这次展览上,新的摄影家们鲜明地摒弃了沙龙摄影的所标榜的诗情画意,以纪实、抽象等新的视觉形象宣告告别传统,与现代性拥抱,打 破了长期沙龙摄影一家独大的沉闷局面。两年后的1971年,在“9人展”的班底基础上,又吸纳庄灵和黄永松举办了《现代摄影—女展》,同时宣告了《V- 10视觉艺术群》(Group Visual-10)的诞生。《V-10视觉艺术群》是一个开放性的自由艺术空间,和类似于兄弟会的松散组织,后来以此名义相继在1973年举办《现代摄 影—生活展》、1976年的《′76大展》、1983年的《′83台北》和1986年的《逍遥游》,每次参展人的面孔都有不同。《V-10视觉艺术群》是 当时台湾艺术界在视觉艺术领域进行现代性革命的代表,和整个台湾岛内现代意识的觉醒启蒙同声合唱。1970年代和其前的1960年代,是世界现代主义潮流 的巅峰期,和西方大规模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前夜。这一阶段的台湾社会生活,风云骤变。随着台日之间、台美之间的断交,中国大陆的加入联合国,以及台湾经 济的起飞和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以及受美国寻根思潮的影响,台湾本土的乡土运动和“保钓”运动的出现,都给平静的台湾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的震撼。众多国际国 内的动荡冲击,给台湾的现代历史浴火重生的机遇,也因此让台湾成为中华文化圈内最早进行现代性变革的试验田。传统的政治框架和文化结构,在剧变面前都出现 摇摇欲坠的危机征兆。政治的变革往往先从经济和文化的变革开始。一切给台湾艺术家们带来思考的契机和创作的冲动。

    《V-10视觉艺术群》这一时期的意义,更多地表现为对权力压迫的反抗和相应意识形态观念的颠覆批判,是从视觉影像艺术上呼唤人性回归的现代性尝试。应该 指出的,由于台湾岛内空间的便利,文化艺术的交融性明显优于庞大无边的大陆,V-10的摄影家们一直和岛内的其他文化思想领域保持非常良好的互动,而不是 自成独立的系统。岛内各种新鲜的思想倾向和文化动态都能迅速的反映到摄影生态中来,像倡导现代文学主张的杂志《现代文学》、《文星》和以林怀民引领的《云 门舞集》运动,以及《剧场》、《这一代》、《前卫》和后来的《人间》等新思潮杂志,都对台湾的新摄影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之日据时代留下的日语环境,让 日本的各种现代文化思想得以顺利的传播,而日本的诸多新思潮恰恰是欧美潮流的稍后拷贝。六、七十年代,也是日本的视觉文化开始受欧美现代主义影响和传媒业 发达影响的转型期,纪实摄影的风潮正勃。这也对台湾摄影人的观念转折起到了及时的触动。更为可贵的是,以张照堂为首的新生代摄影人,积极迎接这场深刻的全 球性的现代性变革,将自己的热情、理想,投入到身处的时代激流中,让台湾的摄影文化和剧变的历史生活血肉相连。

    相比之下,大陆的摄影文化变革比起台湾的要滞后10多年。在郑桑溪和张照堂举办现代双人展之时,大陆的文革还未开始。但大跃进造成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刚刚 度过,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复苏的喜人景象。在摄影传媒上,一些以歌颂大好河山为名的唯美作品又开始复见。但毛泽东正在积极酝酿下一轮的政治风暴。很快,一场 以荡涤一切旧世界污泥浊水为口号的政治权力斗争由上至下的发动了。在毛泽东倡导的“造反有理”口号下,年轻的学生首先将造反破坏的矛头瞄向一切文化目标。 承载积淀千百年文化内涵的寺庙、图书遭到破坏,私人家庭遗存收藏的器物典籍遭到摧毁。摄影,除了官方钦定的几个新闻单位留其宣传作用外,基本被定为资产阶 级文化生活方式的一种。个人性在这一时期就根本谈不上了。直到文革的后期,无尽头的政治斗争走向迷途和反面,群体狂热之后的人们开始醒悟和思考个体生命的 价值。随着总理周恩来的逝世,民间的积怨终于爆发,四五运动成了中国大陆现代史上的重要拐点。如果说发生在1915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接纳科学和民主的现 代思想启蒙运动,四五运动则是民众对自己失去的个人价值权利的争取和捍卫,是切身的和更深刻的革命。摄影,在这次运动中发挥了奇特的作用。除了传播功能 外,它还是民众向权力示威对抗的武器,是四五运动中和诗歌、游行、静默祭奠一样的抗议斗争形式。四五的摄影就这样走进了中国现代史,成为世界摄影史上一个 待谱写的传奇。

    文革结束后,参加四五摄影的骨干以纪念周恩来的名义,在官方的支持下,成功地举办了《人民的悼念》摄影展。之后,四五摄影中的主要人物王志平、李晓斌开始 谋划实现自己多年的艺术理想,并终于在1979年以四五摄影参加者为班底,举办了开端性的大陆当代性摄影展览——《自然·社会·人》首次展。同时也宣告成 立了一个和台湾“V—10”一样的一个开放性的摄影群体《四月影会》。在《自然·社会·人》首次展上,王志平代表同人们撰写的前言中称,“新闻图片不能代 替摄影艺术”、“内容不等于形式”、“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有它本身特有的语言。是时候了,正像应该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一样,也该用艺术语言来研究艺术”。 王志平的这些话,反映了文革后摄影家对艺术和摄影的自主性的强烈愿望,是对长期以来政治化摄影的诀别。但当时的摄影家们对真正的现代性摄影还没有完整的理 性认识和把握,甚至认为形式是艺术的最高本质,而且错误地将具有记录功能的纪实摄影作为鄙视的对象。这固然是因为长期政治化的摄影是以新闻样式作为主要面 目有关,但忽略任何媒介艺术的人文诉求是其生命力所在,和艺术的现实批判作用,单纯追求视觉的实验性,就难免掉进空洞的形式主义陷阱。王志平撰写的前言表 达了一种倾向,但整个展览还是一个自由精神的盛宴。《自然·社会·人》首展,摄影的各种可能都交杂地出现了,既有沙龙摄影的遗韵,也有新奇的视觉实验和关 照现实的纪实主义摄影,四月影会为文革后的大陆摄影格局走向挑开了现代性的脉络。此点和“V—10”在台湾当代文化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晚了将近 十年。这次展览在当时引起社会的极大震动,参观的人流如过江之鲫,对文革后大陆的思想解放和现代意识启蒙,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时的大陆正是百废待兴 的阳春时期,摆脱极左专制的民众,各种新的思想如雨后春笋,民间的文学期刊《今天》和美术的《星星画会》与摄影的《四月影会》,共同担当了颠覆官办文化制 度一统天下格局的角色。这是“V—10”所未起到过的作用。四月影会接着办了两次展览,但远没有第一次展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强烈,而且形式主义倾向越发浓 厚,逐渐失去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呈现沙龙唯美化的倾向。和文学的《今天》、美术的《星星画会》最后被官方取缔不同,《四月影会》在坚持了三届展览 后无忌而终,自行宣布终止。

    在资讯完全断裂的情况下,“V—10”和四月影会在海峡两岸的现代史上都担当了视觉文化变革的角色,这令人不得不看到两岸文化走向的同质性。所不同的是, 台湾的传统势力对“V—10”的出现没有进行意识形态的围剿,而是采取莫不相干的漠然态度。四月影会虽然因大陆政局的特殊时期没有受到行政干预,但却曾受 到传统意识形态的强烈抵制。一些传统卫道士对四月影会的离经叛道是横加指责的,认为是不健康的资产阶级的艺术倾向,甚至企图策动政治权力资源进行制肘。但 因四月影会中许多重要人物的家庭都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和当时举国上下思想解放的大好局面,这种阻力终于无功而溃。不过四月影会和“V—10”一样,在时代 进步的潮流中渐渐隐入历史的背后,都因缺少理性的美学思想支撑,活泼的探索和持续的活力难以为继。

随着1977年台湾乡土文学的大论战,1980年代的台湾摄影界开始进入写实主义摄影的拉抬期。1988年,张照堂开始进行台湾写实主义摄影的 历史梳理。他挖掘出许多原来沉没于历史深处的写实主义影像和摄影家,如邓南光、张才、李钓轮、林全助等30人。张照堂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对这些摄影人和它们 的影像重新进行解读整理,一部全新的台湾摄影史出现了。这项工作最大的意义是从影像的视觉教养上,重新强调了摄影本体性的美学主张,即摄影是历史观照的利 器,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重要工具,张扬了摄影的现代媒介作用。紧跟着,张照堂在1989年又编撰整理出版了《台湾摄影师群像》丛书,以每位摄影家的作品为 一单辑,全面介绍各位摄影人物和其作品。张照堂的编辑思想依然是现实主义的,并明确摒弃沙龙唯美主义的方向。于是,一部翔实亲切的台湾现代史在这些摄影家 的影像中得以重现,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两部书籍都表现了张照堂在摄影价值上的鲜明主张,就是摄影和历史与现实生活彼此不分的关系,和摄影的当代性责任。 这两部书的面世,也铸就了张照堂在台湾摄影现代蜕变中的关键地位。

    与此同时,大陆的新生摄影力量也在思考摄影的历史作用。1980年代前期,在四月影会归于沉寂之后,香港的沙龙唯美摄影开始强力影响大陆的摄影界。长期封 闭的大陆,和世界的接触刚刚开始,香港的中英文双料的身份成了大陆与外界建立联系的关键管道。香港是国际沙龙摄影多年的重镇,有着完善和严密的沙龙组织制 度,一些主要摄影人物也长期和大陆官方保持热络的关系,于是香港的沙龙唯美摄影得以在大陆迅速传播,并成为主流。80年代后期,大陆资讯开始丰富,一些年 轻的摄影人逐渐了解国际摄影的状态,开始思考摄影的一些基本价值问题。虽然纪实摄影的概念,在80年代早期大陆的传媒上已经有所介绍,但大陆落后的文化状 态对此则是懵然不知。当沙龙唯美摄影的虚幻景象成为一种令人感到压迫的窒息状态时,人们才意识到求变的迫切性。1989年,由新锐前卫的摄影刊物《摄影》 的执行主编李媚召唤,一些年轻的摄影师和部分关心影像视觉文化的学者,在杭州召开关于纪实摄影的讨论会,正式确立和廓清了纪实摄影的概念和主张,大陆的纪 实摄影开始真正滥觞。在此之前,大陆北京的《现代摄影沙龙》西安的《陕西群体》都分别举办过规模庞大的,立场基于历史现实主义的《十年一瞬间》和《艰巨历 程》两个摄影展览,但对纪实摄影真正的概念并非明晰,只是表达了历史人文主义的态度。相比较而言,《艰巨历程》更为接近纪实主义的主张。进入90年代,大 陆的纪实摄影渐渐成长,并开始实现参与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摄影和卢广的《艾滋病孤儿》系列等。但沙龙摄影仍然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是政治管制和商业市场化中的得意宠儿。直到21世纪后,随着部分学者的猛烈批判,才出现式微的征兆。而台湾的郭力昕等学者,则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对沙龙 摄影的对艺术方向的误导和遮蔽历史的负面作用,进行过理论的清理。

    目前,两岸的摄影文化发展渐趋同步,纪实思潮已经过去,并成为常态。在国际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当代艺术”的潮流又开始涌进。在信息传播的摄影之外, 作为艺术的摄影已经嬗变为影像的艺术,并被商业化的收藏市场推演得炙手可热。艺术的当代性和商业紧密联姻,其批判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立场也因而越来越徒有 虚名。历史似乎又开始调侃我们,欲望和利润在向人们招手。但走过的岁月,是两岸摄影家们根本无法释怀的情感,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一路走来的一段艰巨历程。

 

三,彼岸的再见

    为了自我生命价值的确认,此次由庄灵、全会华、锺永和三位先生策划,以《彼岸·看见》为题,由台湾20位摄影家参加的台湾经典摄影大展,将在大陆的北京、 上海两地隆重举行。展出的摄影家从已经谢世的老一代摄影家郎静山、张才开始,到从现在可称为“中生代”的张照堂、庄灵、黄永松、王信等人,和新生代摄影家 姚瑞中、许哲瑜、吴季璁等等,可谓老中青三世同堂。展出的作品类型风格,囊括早期沙龙派的画意集锦摄影、中期关注现实的纪实主义摄影,和近期思维活跃的当 代观念摄影等。这种组合,无疑为大陆的观众展示了一部台湾基本完整的现代影像文化史。大陆的观众完全可从这些摄影家的作品中,一窥海峡对岸的影像文化艺术 的成就,并可从中感悟触摸到对岸巨变的历史生活和人们的精神历程。从上世纪1995年《生活台湾》大型纪实摄影展览到大陆展出后,已逾十年的时光,两岸文 化的交往依然并无长进,经贸的互动也经常被严峻的政治对峙所骚扰。同根同源的文化,依然被政客的私欲蓄意阻断。这次《彼岸·看见》的到来,再次彰显了两岸 影像文化艺术工作者渴望交流的殷殷愿望。民族的复兴,决不仅止于财富的旺达,辉煌的文化才是民族灿烂的身份。也因此,希望将不断地再见变成常见,让两岸的 同道共同见证彼此的进步,共享伟大华夏文明的复兴。

 

2006-6-5于北京
2007-12-17 23:14: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华赛:一个国家品牌的使命 2007-03-22 16:04:40    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无论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还是从世界摄影历史的角度说,1957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诞生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
象征意义。近50年来,荷赛奖坚定地把最重要的奖项授予那些在最危险、最混乱的地方敢于挺身而出的摄影师,也为在日常生活中拥有更广泛观看立场的摄影
者留下非凡的奖项。荷赛成为世界新闻摄影人向往的圣地,能否在荷赛获奖也被作为衡量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据《中国新闻摄影通鉴》记载,在荷赛创办的第一年,就有中国摄影记者吕厚民、侯波等45人送去45幅作品并入选展览。这是中
国摄影人首次参与世界性的摄影交流。而中国摄影界再次接触荷赛,已时隔30年。19881月,荷赛”30年获奖精品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这
是中国观众第一次集中地看到世界新闻摄影水准,领略其所表现的世界发展、人类命运丰富多彩的瞬间所凝聚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中国新闻界和摄影界引起震
动。这个标志性的事件为中国新闻摄影界真正打开了与外界交流的大门。
  虽然从那时起,不断有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登上荷赛的大雅之堂,但是,在中国举办世界摄影大赛一直是中国新闻摄影界的夙
愿。20049月,经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正式宣布举办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并向全世界新闻记者和摄影师发出邀请。
  首届华赛20053月在深圳举办,共收到美、法、英、俄、日本、缅甸、印度、墨西哥、智利和中国内地、台湾等76个国家和地区的1765位作者寄来的参赛作品21627幅。
  第二届华赛继续在深圳举行,77个国家和地区的2389位参赛者寄来27028幅新闻摄影作品。其中外国作者占总数的58%,参赛作品比首届增加了5000多幅,华赛吸引了全球大批优秀新闻摄影作品。


 搭建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新闻摄影交流平台,为世界新闻摄影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是中国新闻摄影人难以释怀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中国新闻摄影人的手握
在一起,一点一滴共同努力。华赛为全世界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师提供新闻摄影作品、学术信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探索世界新闻摄影和中国新闻摄影
异同的重要基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聚一堂,以丰富的新闻摄影修养与挖掘新闻价值的慧眼,进行新闻摄影作品和学术信息的交流与碰撞,进而相互了解、共同
进步和提高。

华赛这个平台也给中国摄影界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视界,一个激发创造欲望和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这个平台上进行的交流与碰撞,是
对中国新闻摄影走向国际大舞台的检阅,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具有国际水准的检阅。中国摄影人在这里学习借鉴世界新闻摄影文化的先进成果和有益经验,审视自身存
在的弱点和缺点,研究改进、提高中国新闻摄影水准的措施,从而加快中国新闻摄影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的步伐。
  实际上,华赛所打造的平台的重要意义远不止于此。
  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反映时代风貌。如何将中国人
民正在进行的改革建设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生活内容、人的情感以及需要改进的社会问题等重大问题,通过华赛这一平台的广阔空间得以更有效的展示,同时
把国外新闻摄影所反映出的国际社会发展的变化更有效地介绍到国内,让中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世界,让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这是华赛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
之一。

华赛要在中国、东方乃至世界新闻摄影事业之间架起一座文化桥梁。华赛既是展示中国新闻业真实状况的里程碑式的创举,也应
该是实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创造性尝试,它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新闻观是进步的,是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通过华赛这座贯通世界的文化大桥,用视觉
语言与世界沟通,共同见证世界所经历的重大时刻与人类的喜怒哀乐,使每年一度的新闻摄影比赛,成为对中国、世界所发生的各类新闻的一次大回顾。通过回顾,
使人们对事物的发展有直观的把握尺度,从而激励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丑、恶的厌恶。
    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已举办了两届的华赛从第三届起将实行申办制度。根据多家申办单位提出的承办条件和提出的具体举办措施,最终确定由北京航线廿一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作为华赛总承办方。经总承办方提议和邀请,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朱家角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承办单位。总承办方还将邀请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力的企
业和机构作为协办和特别支持方。根据组委会计划,评选工作将于20073月在上海举行。
  为什么选择上海?
  固然,深圳作为前两届华赛的承办方,为这个新品牌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
认为,要想将华赛打造成与荷赛一样的世界级大品牌,还应该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大的空间里展开工作。而将华赛举办地迁移上海,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次战略性转场”——基于长远的考虑和市场运作机制的目的,旨在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华赛成为国际重大赛事的科学运作机制和法律保障机
制,使之更为专业化并尽快进入市场化运作轨道。同时,也有利于相关工作更有效率地运作,让比赛更加专业化。
  我们认为,华赛在上海举办,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1,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其地位和影响不
容置疑。即便与荷赛的故乡、欧洲著名大港阿姆斯特丹相呼应,在东方著名大港上海举办华赛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一年一次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更是让上海为世界所瞩目。而上海合作组织所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海精神,其主旨就是合作与发展,这与华赛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紧密相扣;
  2,上海的世博概念。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这与成功申办奥运会一样,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而华赛作为世界年度新闻摄影作品博览,同样具有世博概念;
  3,上海具有严密细致做事的传统,也有丰富的操作各种大型活动的实力和经验。
  居高声自远。我们相信,按照国际惯例,通过市场进行运作,可以为华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上海会让华赛更有影响力,华赛也必将给上海再添一份魅力……



华赛已站到了一个新高度、新起点。依托丰富的国际国内摄影资源和社会资源,凭借华赛在影像领域已经产生的重要影响,我们将认真总结前两届的成功
经验,研究改进措施,更好地利用各方条件,以应有的忠实、自信而从容的心态,保证将一年一届的华赛办得更为精彩。
  第三届华赛将在社会经济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设计,市场化运作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将在扩大世界新闻摄影评选著名品牌效应的同
时,将华赛打造成为既有重大社会影响、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良性文化产业。从招商的角度说,华赛这个平台将给中国企业一个国际化的机会,也给外国企
业一个了解中国、进入中国的机会。
  第三届华赛从组织到作品评选将更为国际化、规范化。在中国摄影实践开始有力参与世界交流的同时,我们将以开阔的胸怀拓展国际
视野,做强国际化的平台;以学术性的论坛,引领国际摄影艺术的潮流;以使命般的努力,将更多的中国摄影人推向国际摄影舞台。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精神、上海世
博概念、上海东方大港的地位,都将使华赛产生更大社会影响、更强国际魅力。
  第三届华赛将自觉地成为文化建构的一支力量,扩大以影像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以启迪摄影文化潜在的思想活力,促进中国摄影实践
与理论研究深入发展。我们还将筹建摄影主题公园、摄影博览中心等,并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论坛等形式,将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的新闻摄影的理念,渗
透、定格在社会大众的平凡生活之中。
  中国有着占全球1/4的人口,有着幅员辽阔的国土,近20年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国;而中国有75万之众的庞大
新闻从业队伍,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和摄影大国。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服务,如何用摄影形式正确宣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的信息与文化,如何用先
进的新闻摄影观影响世界新闻摄影界,如何吸收学习世界先进的新闻摄影理念和新闻摄影技巧,为人类的新闻和摄影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这是以记录社会发展、反映时代变革为己任的中国新闻摄影人必须做出的回答,也是我们作为华赛的承办者所致力追求的。
   让世界认可东方视角


 在中国摄影师及摄影评论家眼里,荷赛的最大成功在于其建立的职业标准,建立了有别于其他摄影形式的独特摄影语言,推崇影像创新精神,因而在世界范围
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荷赛对摄影的评判在更大程度上代表的是欧洲的摄影评判和审美观倾向,其所强调的是摄影师对所拍摄内容的所思所感所悟及其个人风格
的展示。荷赛的摄影语言不是也不可能是新闻摄影终极的语言,荷赛的评判标准不是也不可能是世界新闻摄影的惟一标准。就中国新闻摄影的实践来看,过
分推崇以荷赛为代表的欧洲新闻摄影的审美会在实际工作中,特别在平面媒体的摄影报道上产生困惑。此外,目前基本参照荷赛而设置的中国新闻摄影的分
类,与中国新闻摄影实践的发展呈现明显的不适应性。

华赛的成功举办,第一次打破了西方对国际新闻摄影赛事的垄断。但是,华赛能否成为国际新闻摄影的新品牌?如果只是
的中国版,那它永远也赶不上母版;如果不想与荷赛雷同却又没有明确的价值标准,那它就只是一场面目模糊的自娱自乐。中国新闻摄影必须走自己的

  如何将华赛打造成国际新闻摄影的新品牌?我们提出以东方视角建立评判标准,并将其体现在新闻摄影的理念与题材选择、主题确定上。


 从新闻摄影理念看,华赛倡导五大评判标准:一、最开阔的新闻视野;二、最敏锐的洞察目光;三、最高超的摄影技巧;四、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五、最客
观的真实反映。五大理念是对新闻摄影评选目的与评选标准的理论概括,通过建立具有世界水准的新闻摄影理念和评判体系,提高达到世界水准的摄影报道质量,建
设具有世界水准的新闻摄影队伍,加快走向世界新闻摄影一流水准的步伐,对中国和世界新闻和摄影的文化建设做出独特贡献。
  从新闻摄影主题看,华赛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人人向往和平,人人崇尚发
展,人人企盼富裕。这一主题的确定使华赛树起了不同于荷赛、普利策奖的别具特色的鲜明旗帜的,新的新闻摄影评判体系,也建立了新的导向——倡导新
闻记者和摄影师去关注和报道促进社会和平发展、表现人类生存状态、展示民族命运情感。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使华赛博得广泛的响应,并具有了强大凝聚
力,从而为再造一个新闻摄影世界品牌、为世界新闻摄影师搭建一个作品与学术交流新平台打下了深厚基础。定格于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世界上有无数的摄影师
无数次地按下了他们手中的快门,并且将其最好的作品汇集于中国,参加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
  将和平与发展作为华赛永恒的主题,也暗合了中国政府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大方向,因而,不仅得到国内、国际摄影家的拥戴,而且得到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华赛是由有着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评委组成的一个世界性比赛,外国评委超过半数。从参赛作品的比例上看,国外参赛作品达60%,中国作品占 40%。作品评选过程遵循国际惯例。随着西方评委的逐年增加、华赛强调东方角度是否与其所追求的提高国际化水平相矛盾?最终会不会与荷赛普利策等西方审美同归?事实已经部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事实是,东方视角逐渐影响着西方评委,并逐渐地获得认同,最后得出来的奖项其实是东西方文
化融会、结合的成果。这就是华赛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中国新闻摄影价值观念的与国际新闻摄影评判标准的协调、自主创新精神与国际先进摄影文化的统一。
  以东方视角观察世界,又以从容开放的心态审视自身
;不以物理意义的东方风俗土产吸引眼球,而以东方哲学的智慧去打动心灵,或许是华赛在国际新闻摄影舞台可以发出自己声音的一个角度。华赛要真正树
立起国际新闻摄影的新品牌,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建立和完善能够体现世界水平、中国特点的新闻摄影评判标准,让世界认可东方视角
  争取中国摄影文化话语权

华赛是中国新闻摄影的一个里程碑。以华赛为标志,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认为,为使华赛这一平台更好地展示中国的美好形象,更大范围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必须树立三个意识



国家名牌意识。整合各方力量,尽快将华赛铸造成国家名牌。我们要打造这一国家名牌,将立足点定为国家主题:如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
会等等。通过华赛带来新的视野,促进中国新闻摄影在世界水准目标下的改进、提高和发展,推动中国从新闻摄影大国强国迈进。
  国际化意识。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既是对人类现实生活痛快淋漓的反映,亦是人类理想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因而,一场国际性赛事,首先必须树立国际性比赛的心态,使之成为真正开放的、让全世界参与评价的比赛。



文化主权意识。通过华赛在世界摄影文化领域得到更多中国的话语权。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各国有自己民族特色和国情的新闻摄影共同构成
了全世界的新闻摄影文化。中国是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有着庞大的新闻摄影队伍和快速发展的新闻摄影事业,有着为世界认同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历史和人文环
境,理应在新闻摄影领域对世界新闻摄影文化的建设做出大的贡献。
  我们认为,近几年,中国在主流文化的外部沟通上虽然有所改进,放弃了一系列极的、自以为是的单向灌输习惯,但是,国际上对
中国的文化话语整体上仍然处在不乐于接受的状态。从实际而言,要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文化话语权,首先必须具备有一定影响力、权威性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
载体——“华赛作为国家品牌,首先要承担的重要使命也就在于此。
2007-12-17 23:14:5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摄影理论的新世纪启迪

     实践并非等待理论做好了准备,方才走上历史的现实舞台。当中国摄影理论尚未理清纪实摄影的观念思路之际,不但时光的世纪已然转换,而摄影技术的世纪业已跨入电子影像的新时代。
中国摄影理论探索,历经新时期二十余年的摸索,刚刚艰难地将纪实摄影传统之回归社会文化的体会,提到有待托举的进程上。不期然地,整体尚欠成熟的摄影观念,即被加码上新摄影世纪的负重。

    中国的摄影理论研究,错过了在适当的实践活跃时期,理论连系实际地有效理解、消化传统摄影观念之实质的时机。因此,现下的理论探讨,必得在拿不起来、放不下的措手不及处境中,迎接扑面而来的摄影新事物的猛烈冲撞。
   也许是由于摄影事物在切入(侵入?随列强的炮舰进犯?)中国近代社会之最初时期,国人便在观念里先天不足地缺乏对摄影自身的科技特质的切实认知。十九世纪
末叶,中国社会对世界现代科技观念之贫乏,使得此后由国人移植于外来事物的摄影实践,也如小脚女人一般,七扭八歪地踉跄着赶搭二十世纪的时代列车。在文化
转型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摄影理论本就无以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获得坚实的借鉴,遂举步唯艰地跟在摄影实践之后尴尬应对。更加上一场横空出世的文化大革命运
动,摄影只能被当做一件单方面的政治宣传工具,并将摄影事物本来即含有的其它属格杀无余。经由文化大革命运动之后的二十年拔乱反正,才有新时期纪实
摄影的实践与理论的突破性进展。然而正当中国摄影穷追猛赶地摸着了世界摄影运行的登车把手之际,迎面所见世界摄影潮流之城头大王旗,眼瞅着演变成了电子
显示牌。

   在中国摄影社会中,当前最为难的莫过于摄影理论这片儿了,犹如吃惯夹生饭的消化系统陈疾未愈,又一席酒肉佳肴已塞到嘴边。科学技术的社会结果,先进中
夹带着残酷。就像《摩登时代》电影里的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卓别林,连进餐的时间也被绑上吃饭机器,扑到嘴上的玉米棒子快速旋转,连囫囵吞都赶不上趟
儿。这光景也很像眼下摄影理论的处境,摄影事物所含带的科技魔术性,总是那样令人目不暇给、眼花潦乱。当探索的思路刚刚寻到一条可辨的线索,可见的前景便
已然幻化了,当人们刚要名正言顺为摄影加戴艺术之冕时,却又发觉摄影从来就是一桩奇妙的科技效果。



   电子影像的历史性登场,促使摄影观念面临一场革命性的世纪挑战。
    本来分属于两个界限分明世界的艺术与科技,在摄影术发明之后,似乎越来越搅不清地被混淆着性质,两者不但使区别的界线愈发模糊,而且互相已然侵入了对方的领地。
   电子时代的光临,引发了所谓观念性的资讯革命。电脑与数码照相机的科技成果,已经将媒体和通讯整合为新型的信息世界。做为一种新世纪的文化载体,这种新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甚至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其实,摄影术在其发明之初,摄影图像便持续已久地成为是否艺术的争端所系。摄影以其尖锐绝妙的科技手段,袭击了传统绘画坚实的写实地盘。摄影图像所表
现出的魔术般的写实效果,令世纪震惊。当摄影尚不被视为艺术之际,有远见的画家便已经将传统绘画的方针改弦易辙,创造出变型与抽象的现代主义绘画流派。与
此同时,摄影家们则孜孜以求以画意摄影进军艺术殿堂。当摹仿绘画的画意派摄影遭到保守派艺术阵营的顽固抵制之际,有现代感的画家先是将摄影构图的透视
方式挪进了绘画结构,此后干脆以摹仿摄影而发展出了照相写实派的绘画。甚而,以大量采用摄影图片的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则完全颠复了传统美术的绘画根基。

   在这个视觉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过程中,摄影以其科技特质对艺术文化的嬗变影响,日益受到理论肯定。其实,在世界摄影史上可能会有一席之地的中国摄影家
郎静山,其招牌的集锦摄影作品,便是充分利用了摄影的魔术性特质,以中国文化的传统绘画形式,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摄影艺术表现形式。在模糊科技与艺术界
线的进程中,郎静山代表中国摄影向世界摄影文化贡献了创意,也严重地影响到之后中国摄影的观念形态与表现模式。鲜有人从摄影的科技效果与艺术哲学的角度,
深入分析郎静山摄影创作的性质。我的见解是:郎静山的摄影创作,借摄影之科技特性,将中国画由虚化实;同时,在摄影发展的纪实性黄金时代,郎静山以其
沙龙性质的摄影表现,以摄影手段化社会实境为虚拟。

    郎静山以一代大师的主流气势,挟其长寿之运,榜样性地影响了中国摄影文化的发展流程。郎静山摄影的总体与深层剖析,本应成为中国摄影理论的重要置评命
题,却至今只有赞誉而少实评。如果郎静山的创作实践,其化实为虚是为一种观念贡献,则以此为创作传统的摄影方式,在电子影像风靡的新世纪里,本应使郎式传
人们在虚拟影像的潮流中,英雄倍有用武之地。倘若如此,中国摄影理论对中国摄影流派的欠缺理论分析能力,岂不是无助于在合乎其强项之时尽显风流的缺席与失
职吗?

   我认为,郎静山集锦摄影的创造性在学术意义上并不高,他只是借助摄影的科技特性,而假物中国绘画的形式的一度成功移植挪用。影响郎静山的个人创作成
就,以及造成以他为榜样使中国摄影模式化沙龙化的,是郎静山的虚拟式摄影表现的实质,徒具形式而严重缺乏想象力。这也就是在艺术原创力的原则上衡量,郎静
山的创作达不到大师级高度的关键之处。



   因而,从历史的原因和中国摄影文化的实际考量,在新世纪的电子影像创作领域,中国摄影面临的主要素质不足,乃是艺术想象力的局限。在虚拟实境的创作领
域,最可宝贵的就是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能力。由此而言,郎静山的集锦,空有挪用,实欠创造。做为主流派的摄影模式,这即是中国摄影的单薄特色,这种长
期的一统观念同时也形成对中国摄影多元化发展的严重制约。
从理论的学术意义言之,从大师郎静山算起,中国摄影尚在摹仿西方成功摄影表现方式的学习时期。知此,方能冷静认识面临电子影像时尚的自身底气与观念局限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祖先的精辟见地,可以用在中国摄影理论的探讨中。中国摄影理论的误区,在于并不知已。
   而不知已,也会对知彼造成错觉。简言之,只有在充分知已的条件下,才能达到真正知彼。
   接受以西方观念为主导的电子影像时尚的挑战,在不知已、欠知彼的理论与观念情况下,难免不是卷入一场盲目之战。理论是否已经拖住了实践迈进的后腿,这本应属于当下中国摄影理论必须严肃对待的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
   “新时期一度活跃的摄影理论思路,在纪实摄影命题的深化进程中,曾经触及到摄影真实的本质问题。关于摄影真实,在涉及到操纵照相机的作者的
当口,一如以文字做史记的历史真实,即使是通过机械(照相机)的光学(镜头取像)与化学(胶片感光)的客体(客观主体存在)而生成的特质(影像),在
学术的思辩方面,其其实”(真相)受人为的主观制导的因素,仍然具有质疑的空间。摄影图像如此在哲理思维中排除不掉的主观存在性质,实则已经参破了
影真实的假相可能,一个被摄影纪录的真像,深究下去,可能会是一个构成悖论的表面现象。在排除道德因素之余,其客观的纪实仍是一个深可争议的论题。

   “摄影真实所潜隐的这一类疑惑现象,随着电子影像的进场,更增加一层提供反证的凭据。电子影像的可制造性,使本来已绽露的摄影假象性的问题,更加悬
念丛生。中国摄影界在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真实性问题方面,面对电子影像上市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如何防止做假。这种非常的敏感反应,皆来自于特定
时期假照片大肆泛滥的条件反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宣传摄影大肆流通籍辩证法变戏法的传统摄影创作手法,此国情现象本身即是
摄影理论和批评现成的研究资料。

   电子影像的技术便捷,使得照片做假变得更方便,且天衣无缝的更难识破。电子影像出现的理论意义,对已经进入瓶颈的中国纪实摄影争论,从旁侧角度揭示了其所谓的真实性,实则仅是相对于摆拍成风时期公然做假的摄影观念之反拨。
    中国纪实摄影理论尚在追究摄影真实命题之时,西方纪实摄影理论已经深入到对各种特定类型的摄影者,在他们以不同的摄影表现手法切入现象的立场与观念,
进行具体的个案分析。
电子影像的登场,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为揭示摄影事物的属性与性质,提供了多义性的思考线索,也给摄影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2007-12-17 23:16:01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