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70年代不落的太阳】爱你们,爱我们的家~~~~~支持驴友活动!!!~~~~仲秋游船赏
关于中秋节的温馨记忆
农历八月为秋季之中,故曰"仲秋",这里的"仲"即为居中之意。八月十五即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
"中秋"一词,始见于西周的《周礼》,但作为节日,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出现于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四《中秋》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丰,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按照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八月为秋季之中,故曰"仲秋",这里的"仲"即为居中之意。八月十五即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因为中秋节和月亮有关,是日又要求合家团聚,故又有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之称。
中秋节的来由,普遍认为它与古代祭月风俗有关。我国古代传说的神话中有女娲捧月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祭法》中也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载。秦汉之前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到了唐宋,有关祭月记载更为详尽。
民间祭月一般在庭院中设大香案,有四张大的方桌合在一起,上面摆满了祭菜、月饼、瓜果、梨枣等等。月饼要摆在桌子的中间。红烛高燃,檀香烧得满庭芳香。全家人依次跪拜月亮,直到祭礼完毕,皆大欢喜的切开月饼了。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祭月、赏月、吃月饼。此外还有观桂花,桂树被认为是月宫仙境中惟一的植物,又是人间清纯的象征,"桂兰之交"是世间最高的友谊,"桂子兰孙"是天下父辈的共同期望,中秋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中秋赏桂,更让这个节日充满了诗意。
赏月
年年中秋赏月,年年都要听嫦娥的故事,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幻想着月宫桂影,吟咏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有了一份诗意,而且有了一种期盼和祝福,感觉中秋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
中秋赏月,古已有之。而又盛行于宋代。《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 月。"据《新编醉翁谈录》称:"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赡宫,高攀仙柱……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古代把日称为"阳",月称为"阴",阴阳调和则万物昌盛,因而人们对月亮有独钟的情感。月亮在人们心中是美丽、温柔、恬静和可爱的,集所有阴柔之美于一身。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多情而美丽的神话,更让月亮多了份神秘的诗意。
嫦娥是羿的妻子,羿是远古时一个力大无穷、善于射箭的英雄。当时天上共有十日,十日尽出,大地焦枯,人们很难生存,羿为民除害,射下九日。一位仙人为表彰其功绩,送了一包长生不老之药给他。羿将药交嫦娥保存。却被徒弟逢蒙得知,乘羿外出之际逢蒙逼着嫦娥交药。嫦娥在万分紧急之时将药吞下,瞬间,她身轻如燕,迳直飞上了月宫。羿从此和嫦娥分居两地,只能在中秋月明之时,设桌祭供。
年年中秋赏月,年年都要听嫦娥的故事,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幻想着月宫桂影,吟咏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不仅有了一份诗意,而且有了一种期盼和祝福,
感觉中秋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
吃月饼
对小孩子来说,中秋节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吃月饼。相信现在的月饼一定是比过去好吃,但是现在的人却是越来越不爱吃,月饼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礼品,供人送来送去罢了。
《中国风俗辞典》记载:中国月饼传说起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与百姓欢度中秋,他兴高采烈地挥手,手上正拿着吐蕃(今西藏)商人所献的装饰华美的圆饼,不禁兴致大增,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蜍",随即把圆饼分与群臣共食之,同庆欢乐。于是吃月饼的习俗开始流传。
对于月饼,还有一个版本的说法:元朝末年,起义领导人之一张士诚,利用中秋节向百姓馈赠麦饼,在饼内夹带字条,上写"八月十五杀元兵,家家户户齐动手",定于八月十五日晚同时起义。"月饼"一词真正出现在南宋。但它还和中秋节无甚联系。真正把中秋月饼记入史册的时间是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对小孩子来说,中秋节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吃月饼。月饼的制作最初在家庭进行,品种很少,大多是面粉调合后,内夹糖馅,外有芝麻的"麻饼"。直到清代,才有记载月饼做法的书籍。到近代,制作工艺越来越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和销售月饼的市场也出现了。到今天,月饼已成为糕点制作中的一大类,其中又有京式、广式、苏式和滇式等不同门派。馅有荤素之分,豆沙、火腿、五仁、咸蛋,五花八门;皮则有酥皮、糖浆等等之分。工艺越来越考究,当然价格也越来越不菲,相信现在的月饼一定是比过去好吃,但是现在的人却是越来越不爱吃,月饼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礼品,供人送来送去罢了。
兔儿爷
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祭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如今,在京城庙会的杂耍摊上偶尔又能看到兔儿爷那乖巧的身影了,但与兔儿爷相关的中秋拜月风俗已经风流云散。脱离了其原初语境的兔儿爷也就不复有旧日的风韵了。
旧时,每到中秋,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就会有摆摊儿卖兔儿爷的。兔儿爷是一种泥人玩具,有手工捏的,但大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长得都是一个模样。说是兔子,还不如说更像人,身体、脸形都是人的样子,只有从头顶上那一对长长的耳朵和画成三瓣儿的嘴巴才看出点兔子的模样。
也许是因为京城的人喜欢听戏,因此,京城的兔儿爷不知不觉也一副戏子的打扮。更有讲究的,面贴金泥,身穿金甲,背后插着一排小小的令旗,往那里一站,就像戏台上的元帅升帐。兔儿爷的动作也千姿百态,有的正襟危坐,有的正在持杵捣药,还有的身跨骏马,手持兵器,小小的兔子俨然成了戏台上雄纠纠气昂昂的急先锋。
老北京的规矩,逢节必有戏。中秋前,京城各戏园照例要上演月宫戏,如《嫦娥奔月》、《唐王游月宫》等。这些戏中自然就少不了欢蹦乱跳的玉兔,你看他勾脸豁嘴,脚登朝靴,手执捣药的玉杵做兵刃,在嫦娥姐姐左右上窜下跳。"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年年明月夜,起舞弄清影,只有这只可爱的兔儿爷给寂寞的嫦娥消忧解闷。
据史料记载,北京中秋祭兔儿爷的风俗,清朝就有了。如今,在京城庙会的杂耍摊上偶尔又能看到兔儿爷那乖巧的身影了,但与兔儿爷相关的中秋拜月风俗已经风流云散。脱离了其原初语境的兔儿爷也就不复有旧日的风韵了。 |
2006-10-6 16:3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