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zhuzhulou

【转帖】[八卦江湖]明朝的那些八卦---历史原来如此娱乐

124
回复
5563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71. 第一次被追的滋味
  ====================
 
    冲击!骑兵对骑兵
    
    综观历史上强盛的中原王朝,都有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而此时的明朝也是一样,徐达和常遇春都是非常厉害的骑兵将领。他们对骑兵调配自如,选择突破方向准确,对骑兵的使用已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在被元朝统治的九十余年里,中原的人们不断向他们的敌人——蒙古骑兵学习着使用骑兵以及战胜骑兵的战术。
    
    在漫长的积累和等待后,拿起武器反抗的人们终于走到幕前,和他们的骑兵老师蒙古军队决战。而徐达和常遇春正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
    
    现在,他们正面对着蒙古军队最勇猛的将领王保保。
    
    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一日,徐达率领明军骑兵抵达太原城下,与回师救援的王保保军对峙于太原城外。但由于兵力不如王保保,徐达始终没有发动进攻,王保保不知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己及时赶到,徐达跑来偷袭太原的目的没有得逞,但他居然不打也不撤,实在无法理解,于是他一时间也不敢动弹。
    
    十二月四日,常遇春经过三天的观察和思考,对徐达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我军步兵未到达,如果只以现在这些骑兵与敌人对攻,只会增加自己的伤亡,不如选择深夜偷袭敌营。”(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
    
    这个意见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常遇春实在是一代名将,眼光独到,判断准确。似乎是天助徐达,就在这个时候,太原守将豁鼻马派使者投降,并表示愿意充当内应(这应该算是个蒙奸)。
    
    一切都预备好了,马已喂好,刀已磨亮,只等晚上动手了
    
    当天晚上,王保保没有睡觉(算他运气好),这个爱学习的人,此刻正坐于军营之中秉烛夜读兵书,突然听见外面喊声大作,他心知不妙,当机立断,毅然决定逃跑,逃跑时颇为狼狈,光着一只脚跑出大营,匆忙骑上一匹马,就飞奔出营。
    
    您问那十万大军怎么办?连我的鞋都不要了,还要军队干什么?可见名将就是名将,懂得权衡利弊,毕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嘛。
    
    可那十万大军没有了主帅,就像没头的苍蝇,四万人被歼灭,余者全部逃散,王保保在卫队的保护下一口气逃出上百里,可是常遇春并没有放过他。
    
    常遇春深知除恶务尽的道理,连夜出击,王保保叫苦不迭,边逃边战,等他逃往大同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了十八名侍卫。而常遇春一口气追击到了忻州才撤回。
    
    这是一场真正的歼灭战,也是中原骑兵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胜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007-10-18 17:28: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72.将星陨落常遇春
  =================
   
    
    在攻克山西后,徐达带领军队继续进攻陕西,此时的陕西是由地主武装李思齐和张良弼等人镇守,中国历史上,由于地形问题,大凡从山西进攻陕西,都是极为艰苦,难以攻下。从最初的秦国据守函谷关据六国,到后来的日本人侵略中国,拚了老命,却始终无法踏入陕西一步。
    
    但这次情况不同。
    
    李思齐身经百战,但他并不想打仗,他对元朝很难说有什么深厚的感情,他组织军队对抗起义军,说到底不过是怕那些泥腿子抢了自家的粮食。所以当徐达军进攻时,他一退再退,一直退到临洮,感觉戏也演够了,对元朝有了交代,就投降了。而张良弼和他的弟弟张良臣可谓是不识时务,先降后叛,坚守庆阳,后被徐达讨平,终究没有掀起什么大风浪。
    
    至此,陕西和山西平定,北方的大部地区落入了明军之手,为后来与元的决战做好了准备。
    
    新王朝对旧王朝都有赶尽杀绝的习惯,如南宋的残余部队逃到了厓山(今广东新会),元朝军队还不放过,硬是把他们赶到了海上全部消灭。世易时移,现在轮到朱元璋了。
    
    元顺帝不喜欢荒凉的上都(开平),想要回到大都(北京),朱元璋却连上都也不想让他呆了。
    
    洪武二年六月,常遇春出兵开始了北伐,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出征。
    
    与他一同出征的是李文忠,两人带领八万步兵,一万骑兵开始了这次远征。在常遇春那种特有的突袭攻击方式下,元军不堪一击。北伐军先攻锦州,击败元将江文清,后攻全宁,击败元丞相也速,军队丝毫不停,进攻大兴州,击败元军并擒获元朝丞相脱火赤。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元精心设置,号称可防二十年的抵御防线,在常遇春面前就像豆腐一样软弱,这位明朝第一先锋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战中充分显现了锐不可当的威力。他带领骑兵一路马不停蹄,逼近上都!
    
    元顺帝此时正在上都,听说明军攻来,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逃跑,带着老婆孩子连夜遁去。一直逃到了应昌(今内蒙古达来淖尔湖),狼狈不堪,在他逃跑的途中,应该可以充分体会一百年前宋朝君主的心情。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他最后一次搬家。
    
    常遇春一向是穷追猛打的,他追击几十里,杀掉了宗王庆生和平章鼎珠,此战还俘虏了上万蒙古兵,在打仗的同时,常遇春东西也没少拿,他把元顺帝的家当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全部带了回来。
    
    此战毫无悬念,也没有什么激烈的战斗,这并不是因为元军软弱,而是由于常遇春太快,他就像一个高明的剑客,手持利剑,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已经直插对手的心脏!这样的对手太可怕了。
    
    常遇春胜利班师,经过柳河川时,暴病而死,年四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综观常遇春的一生,从太平之战自告奋勇,到北出沙漠,所向无敌,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真正的军事天才,是真正的第一先锋。他的生命就像灿烂的流星,虽然短暂,却是那样的光耀照人,他的军事才能和功绩也将永远为人们所传颂。
2007-10-18 17:29: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73.钓鱼和反钓鱼
  ===============
  
      
    在常遇春北伐的同时,徐达也正在关中奋战,他派遣部将张温(相当厉害)前去攻取甘肃,张温进展顺利,很快就攻下了兰州等地,就在徐达节节胜利之时,危险也正向他靠近。
    
    王保保的计划
    
    王保保在败退回太原后,并没有采取大的军事行动,他在观察徐达的动向。在经过前两次的交锋后,他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眼前的对手有多可怕。如果没有好的机会,他是绝对不会出击的。
    
    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王保保的直觉告诉他,现在只能等待。
    
    当他发现张温孤军深入,攻取兰州后,一直躲在家睡觉的王保保敏锐的感觉到,机会到了。
     他立刻动员了十余万大军,兵分两路,先以步骑数万围攻兰州,但兰州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只是一个诱饵。他把主力隐藏起来,驻兵十万在地形险要的定西。这一招在兵法上叫围点打援。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兰州对于明军太重要了,他们一定会派兵来救的,现在要做的就是等鱼上钩了。
    
     他的判断没有错,很快第一条鱼就来了。
    
     在得知兰州被围后,明将于光率部前来救援,当他到达兰州附近时,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元军的包围,在奋战之后,全军覆没,于光战死。
    
     王保保终于取得了这次计划中的第一个胜利,但也有一件事情他没有想到,那就是兰州的守将张温的能力。
    
     当数万大军把兰州围得水泄不通的时候,张温却毫不慌张,他分析了敌情后,正确的作出了主动出击的判断,他亲自带领三千人突袭城外数万敌军,居然打败元军,使其后撤几十里,为后来的定西之战争取了时间。
    
     当然除了这件事情让王保保意外,其他的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他仍然采取这种方式,等待着第二条鱼上钩。
    
     第二条鱼确实来了,不过却是一条鲨鱼。
    
     王保保的军事行动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洪武三年(1370)正月初三,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他看透了王保保的企图,制定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计划。
    
    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率军出征。当时元顺帝正在应昌,而朱元璋一向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他准备让元顺帝再搬远一点,如果能够赶去西伯利亚当然最好,就算不行,也不能让他过得舒服。
    
    他命令不要再救援兰州,而是让大将军徐达自潼关出西安直接攻击定西,与王保保决战;另外一路,让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入沙漠攻击应昌,去帮元顺帝搬家。
    同时,为了迷惑王保保,他还命令大将金朝兴、汪兴祖分别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
    
     这个计划可谓是天衣无缝,王保保也确实没有识穿朱元璋的计策。他仍然在定西守株待兔,可惜他的对手是朱元璋和徐达,不是兔子。
      
    洪武三年(1670)二月,四路大军同时出发,一时之间,军报纷纷传到王保保处,战局乱成一片,二十五日,王保保得到消息,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三月二十三日,他又得知,汪兴祖攻克朔州。而李文忠已经出居庸关,正在他手忙脚乱之时,真正的敌人已经靠近。
    
    三月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进抵定西。王保保已经退无可退,只能决一死战了。
2007-10-18 17:29: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东胖八卦七十二 杀降不祥?----常遇春的暴亡
  
  常遇春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常一生未遇一败,号称领兵十万即可平扫天下。人称常十万。其打法也很简单,就是嗷地一声扑出去,一刀捅死。两个字:狠,快。
  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象蒙古军一样杀降。所以碰到常阎王,你就不要想做人了。
  这两条,让常威名远镇,往往敌军一听常十万来找碴,没等打就作鸟兽散了。
  他是明军的第一猛将,敌人的死神。
  
  但杀降是中国自古的军事伦理就深恶痛绝的行为,认为不义不祥不利,白起,项羽就因为这一条,不得入中国名将之列。不杀降,确实有中国古军事学比较深远的考虑。
  所以常英年暴亡,有的狗屁文人也摇头晃脑地说:呵呵,杀降不祥。
  
  真是纸上谈兵。
  
  常十万杀降,是因为他头脑简单,生性残忍吗?
  慈不掌兵,军事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尸山血海,双方的气势尤为重要。对于狂妄,凶残的敌人,只能更凶残地击垮他们的斗志,杀降就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手段,这和不杀降的目的是一样的。
  常是冷静地杀降:他面对的是狂暴的陈友谅和更狂妄更残忍的鞑靼人。作为明军的军魂,他传递给对手一个信息:我是常遇春,我比你们更狠。
  结果被常十万吓死的对手,比被他打死的还要多。
  
  这就是巴顿的价值:他的军事才华并不突出,但他是美军的军魂。是巴顿告诉法西斯:我比你们这些畜生更嗜血,我就是你们的地狱!
  
  《兄弟连》中也有一个小军神:当时的D连排长,后来的E连连长史毕尔,神勇无比。连让他的战友也怕怕的是,他给二十余名德军战俘先发烟,然后全部枪杀的传说。
  这事越传越玄,传得手下的新兵看见他就腿肚子转筋。
  但史比尔从不解释。
   只有对他很亲密的战友,史比尔才用了罗马的一个比喻,说:“或许特西斯知道让人以为他是罗马军团中最狠毒最强悍的角色,有其存在价值。”
   面对凶残的对手,我们必须有一个狠角色:“不带怜悯,不带同情,不带悔恨”。
  
  兵凶战危。
  
  说个近的:1942年10月,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带领赴缅远征军新编第38师,大败曾在中国不可一世,血债累累的日军精锐第十八师团于新平洋,俘日军1200人,这是对日正规军的空前胜利。
  
  对这些日俘,学贯中西的儒将孙立人竞命令:“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今后都这样办!”
  结果1200日俘全部被活埋!唯一生还的是一个叫山田进一的下士。因为他是台湾人。
  
  消息传出,世界哗然,不仅从人道上谴责,还认为如此辣手,大日本皇军还不跟你玩命?。
  结果却是以后的驻缅日军一见孙部,全部跑得穿不上裤子。1945年春,中国远征军兵不雪刃占领仰光,缅甸全境光复!
  孙立人将军名震全球,成为与张自忠将军齐名,享有世界声誉的二战名将。
  
  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从不沽名钓誉,故做潇洒,他们是军魂,军神。
  
  扯了半天,常遇春到底是怎么死的?
  不好意思,他也是吓死的。
2007-10-18 17:30: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东胖八卦七十二 吓死常遇春----自古惧内皆名将
  
  常遇春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老婆。
  
  不要笑,名将怕老婆,是中国男人的传统美德。
  从东晋的王导谢安,到隋唐的文帝太宗,有明一朝帝国双璧徐达常遇春,直到抗倭名将妻嫉光,都是战场上的军神,闺房里的受气包。于PLP协会颇有贡献。
  那些个名将不仅在家里窝囊,出门打仗也不得安宁,以至有“不如降黄巢”和“请夫人阅兵”这样的经典笑话。
  他们在家里受气,到前线就拿敌人出气,愤怒值和战斗值飙升,后果很严重,就打成了一代名将。
  中国女人对保家卫国的贡献,绝不止是去当花木兰。
  
  家有悍妻的兄弟平衡了吧?恭喜你,你很有可能是未来的中国军神。
  
  不过常大胆不是直接让常嫂吓死的,他的死和朱八八替他出头有关。
  话说常十万是帝国偶像,常嫂对他监督甚严。别说包二奶,看个三级片都是妄想。老常正当壮年,郁闷可想而知。有一天洗脸,不小心看到了丫环端盆的手,YY中不觉就溜出了一句:
  “好白手。”
  
  浑不知这一句要了他的命。
  
  等他下班回家,常嫂亲自端上晚饭,老常受宠若惊,打开食盒一看:两只好白手。
  
  看来常嫂也是知识妇女,熟读史书。因为她照抄的是唐相房玄龄夫人的版本。当时唐太宗大怒,说这娘们也太野了,我替你管教管教,还治不了她了!就把房嫂叫过去,奋起天威,喝到:“你是想死还是想接着嫉妒?”
  房嫂根本不鸟李大帝,掐腰叫到:“不嫉妒,毋宁死!”
  太宗威风扫地,气了个发昏第十一,说好好好,有你的,老子成全你,拿毒酒来!
  谁知房嫂视死如归,接过来董董董,喝了个干净。
  其实是一壶醋。
  太宗看得目瞪口呆,气焰全无,回头对房总理嗫嚅道:尊夫人别说是爱卿了,就是我当皇上的都怕怕,你就,你就忍了吧。。。
  这就是”吃醋的典故。
  
  常嫂想是见贤思齐,也要在明太祖面前拉拉风,却犯了知识分子刻舟求剑的老毛病。
  
  明太祖不是唐太宗。
  
  “新版好白手”之后,老常大郁闷,也敢怒不敢言。二天和八八喝酒,脸上很不爽,就让太祖问出来了。
  太祖一点不生气,还是笑呵呵地,过了一会儿,上来一道汤,滋味特异,内容可疑。太祖走到常遇春面前说:这是妒妇汤。我已经替你料理了家务事。回头再给你找个好滴。
  就这样把常嫂给吃了。
  常一吓不起,落了个不治之症:癫痫。就是羊角风。
  四十岁那年,癫痫再次发作,一代将星,暴死在灭元的征途上。
  
  这事干的,八八确实是挺操蛋,不过常嫂也够能作的,不知死活啊,还搭上了老公。
  更作死的是徐达的老婆。
  
  一天马皇后请老姊妹们喝下午茶,忆苦思甜中,马后很高兴,就套近乎说:“当年咱们老姐妹那穷啊,谁承想能过上今天这好日子涅?”
   大家都陪笑道:素啊素啊,不是马姐能领导,岂得大家比蜜甜?
  只有徐嫂NB得很,嘴一撇对马后说:“那可不一样啊!当时咱们都是老百姓,现在俺家可没你家过得好。。。”
  大家吓一跳,马后也给噎了个倒仰,当时没说什么,回头就跟老公吹了风。
  八八太祖一听:老徐啥意思啊?又替徐帅料理了一下家务,老哥们也就此生分了,至有后来的蒸鹅之说。
  
  妻贤夫祸少啊。
2007-10-18 17:30: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74.骚扰和反骚扰
  ===============

    
     王保保的应对
    
     这一次,徐达带了将近四十万人进攻王保保,为达到突击的效果,他亲自率领十万军队连夜奔袭定西,元军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堕入云里雾里。
    
     徐达的十万人到达后,并没有任何作战的表示,相反,他的军队第一个行动是去找木头,修房子和营寨,元军大惑不解,难道他们想在这里常住?
    
     统帅王保保却明白徐达的用意,他不住的感叹,徐达真是深通兵法之人,王保保守住定西沈儿峪的目的就是为了诱敌攻坚,并伺机反攻,然而徐达不上他的当,先扎稳阵脚,慢慢对付他。
    
     这个人真是不容易对付啊。
    
     更让他郁闷的是,明军三月二十九日到达,却不急于出战,只是用小股部队试探,让元军烦恼不已。而到了四月五日,情况出现了恶化。
    
    从四月五日起,徐达将士兵分成三班倒,不断派士兵到王保保兵营放火,袭击,如果不搞这些,他们也没有闲着,就在元军营帐前敲锣打鼓,还有吊嗓子的,甚有开场唱戏的苗头,元兵又累又饿,不得休息。逼急了,想要进攻,又碍于敌方营垒坚固,只能看着干着急。
    
    王保保再也坐不住了,他明白,这样下去,军队不被打垮,也被闹垮了,他不得不出击了。
    
    六日,王保保通过当地人的指引,找到了一条小路,可以抄明军的侧翼,他派遣了一千精兵对明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明军万没有想到元军会突然出现,阵势大乱,左军大将惊慌失措,脱离了指挥位置,元军得以攻入内营,眼看明军就要大乱,此时徐达在中军帐内听到外面大乱,他没有像王保保一样惊慌失措,而是静听动静,并依靠他的军事直觉判断出这不过是小股部队的偷袭,于是他骑马赶往侧翼,并亲自持剑督战,士兵们看到他的身影,顿时士气大震,将元军击溃。
    
    在危急时刻判断出敌情,并能够及时应对,是一个将领最重要的素质,徐达不愧名将之威名。
    
    元军溃败后,王保保以为明军会收敛一点,没有想到刚收兵回营,明军又开始开台唱戏了,这下子王保保也没有办法了,他晚上也睡不着,只有苦笑着看着对面尽情表演的明军。
    
    其实他也烦恼不了多久了,因为明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们即将采取行动。
2007-10-18 17:32: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75.全能型逃命高手
  =================
  

      
    就在元军被吵得不得安宁却又无计可施时,四月七日夜里,明军突然停止了以往的喧嚣,元军大喜,纷纷开始休息,虽然他们心里也知道,明军的这次安静并不寻常,但长期不能睡觉的痛苦实在让他们无法忍受。于是个个倒头就睡。
    
    在元军开始休息的同时,等待多时的徐达正在检阅他的士兵,这么长时间的等待,就是为了今晚!他十分清楚,今晚是最好的时机,也是唯一的机会。王保保占有地利,而且有十万之众,自己远道而来,粮草无法长期维持下去,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击败对方,最后的失败者就会是自己。为了取得胜利,他作出了一个决定。
    
    最大程度发挥士兵的战斗力,是将领的责任,一般来说,将领们是利用自己的谋略和军事调度来达到这一目的,然而当战斗到了最关键时刻,所有的军事智慧都无法再发挥作用时,将领们就只剩下最后一招,亲自上阵
    
    徐达在出征前,将他的部队放在前列,以保证所有的士兵都能看到他的帅旗,无论士兵们在何处奋战,只要看到这面旗帜,他们就会有勇气战斗下去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却也是唯一的办法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兵法
    
    徐达五条全占,岂有不胜之理!
    
    就在元兵熟睡时,徐达以中央突破战法,偷袭元军中军,元军实在过于疲倦,甚至有的士兵听到了喊声,也无力起身,乖乖的做了俘虏。明军在徐达的带领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全歼元军,十万大军就此崩溃。
    
    此时王保保正在中军营休息,事实证明,他在逃跑方面是很有点天赋的,这位仁兄在大乱之中,反应仍然十分敏捷,抢过了马,还顺道带上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向北方逃去。一片混乱之中,尚能如此周全,不服不行啊。
    
    此战明军大败元军,生擒元剡王、元济王及文武大臣一千九百余人,蒙古士兵八万四千余人(可怕的数字)。王保保又一次全军覆没,这一次,他连十八个侍卫都没有,只带着老婆孩子逃到了黄河边,想起惨况,唯有抱头痛哭。
    
    很多史书写到这里就没有了,这是不太符合逻辑的,因为王保保没有长翅膀,也没有摩托车,不可能飞过黄河,所以就在这里丢下王保保也是不太厚道的。其实如果考察历史中的很多细节,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仔细分析王保保过黄河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平时多学几种技术是多么的重要。
    
    王保保到了黄河边后,没有渡河的船只,但名将是不会被难倒的,他不知去哪里找来了根木头,让他的老婆孩子趴在上头,全家老小就抱着这根木头过了河。(保保与其妻子数人从古城北遁去,至黄河,得流木以度)
    
    可以看出,王保保一定很擅长游泳,另外他应该还有一定操纵船只的能力,定西在甘肃境内,是黄河上游,此地水流湍急,划船也不一定能横渡,而他抱着木头就能过黄河,实在是一种本事。这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啊。
  
2007-10-18 17:32: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76.名将之养成
  =============
 
    
    
    王保保上岸后,望着对岸的景色,悲痛欲绝,在不久之前,他还有一支庞大的军队,现在却只剩下了自己和老婆孩子。
    
    十万大军,毁于一旦!
    
    向对岸遥拜后,他骑上马向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奔去,在那里他还能够东山再起
    事情还没有完,我还有机会的
    
    在王保保溃败的同时,李文忠正在帮元顺帝搬家,他自出居庸关以后,连续击败阻挡他的元太尉蛮子(不是外号)、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名字比较长),并再次攻克开平,五月二十一日,他到达了元顺帝的老巢应昌。
    
    元顺帝确实是个可怜的人,自洪武二年(1369)被迫搬家后,在应昌只住了几个月,就死掉了,他这个皇帝当真是相当窝囊。可是追悼会还没来得及开,老相识李文忠又一次不请自来,此时的元朝倒是相当硬气,想要固守。可是固守也是要有实力的,何况攻城的是李文忠。
    李文忠丝毫不客气,既然你不肯自己搬,那就只有帮你了。
    
    他攻城效率之高,令人惊叹,攻下应昌只用了一天,蒙古骑兵素来以速度快,机动性强闻名,但面对李文忠这样的进攻速度,他们也只有瞠目结舌了。
    
    由于没有想到李文忠如此厉害,城里的王公贵族们都没来得及跑,元顺帝的老婆们全部被俘,王公大臣们全部被抓,其中还包括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刺。
    
    唯一跑掉的是元顺帝的儿子爱酞识理达腊,也就是后来的元昭宗。他跑到了和林,和王保保回合,这对难兄难弟抱头痛哭,立志报仇雪恨。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疑问,为什么王保保如此惨败,还要称呼他为名将呢,这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名将是什么样的人
    
     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如同前面所说,我们会对历史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进行分析,当然了,还是用我的方式。
    
     很多人都羡慕名将的风采,也很想体会一下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所以军事论坛里往往人满为患,很多军事迷都恨自己没有出生在金戈铁马的年代。
    
     但实际情况是,历史上的名将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的都是类似三国志游戏里面的小兵,上阵不久就被杀死。而且名将绝不是那么容易炼成的。
    
     在下就此谈一下看法,因为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后来的明朝大将们的成长过程和经历及明朝军事制度的一些问题。
  
2007-10-18 17:33: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77.名将的小学六年制(上)
  ========================
  
       
    在成为名将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历六个坎坷,让我们以六个年级来标明他们,只有战胜眼前的坎坷,才能升入下一个年级。当然,有些天才同学不需要经过这六个年级,生下来就会打仗,也是有的,不过极少,我们可以忽略。
    
    好了,名将学校开学了,第一个年级要学习的是军事理论。所有想成为名将的人,必须要学习一些经典的理论知识,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等,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你才能跨入下一个年级,但这个年纪有一个很特殊的规定,因为有些同学家里穷,买不起书本,所以他们只能在实战中去学习这些理论。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就是李云龙同学。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实在没有说错的,这些在实战中学习理论的同学将可以跳过第二个程序,直接进入第三个程序。
    
    我们还是和大多数同学一起,来看看第二个年级要学习些什么,第二个年级学习的内容是实战。这是极为重要的,那些理论中学习的优秀者如果不能过这一关,他们就将被授予一个光荣的称号——纸上谈兵,这个称号的第一个获得者是赵括同学,授予者是二年级的年级主任赵奢。
    
    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实战如此重要,这是因为虽然军事理论都是高年级的学长们经验总结,但由于他们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情况和现状是不完全一样的,在实战中,如果照搬是要吃大亏的。赵括同学就是没有学好,才不能毕业的
    
    作为一个学员,想成为名将,一般都是从小兵干起,当然除了高干子弟外,比如赵括同学,由于年级主任赵奢是他父亲,所以他一开始就是大将,这是不妥当的。
    
    因为只有战场才能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名将,他必须亲手持刀去追击敌人,见识战场的惨烈,明白人被刀砍是要死的,了解你不杀我,我就杀你这条战场上永不过时的真理,知道所谓打仗就是以性命相搏,他们才会明白什么是战场,什么是实战。
    
    大多数学员会在这一关被淘汰,他们会改行,一生当一个军事票友,这对他们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而留存下来的那些学员,在残酷的实战中逐渐了解了战争的规律,开始真正走上名将之路。
    好了,我们带领剩下的学员来到三年级,三年级要学习的是冷酷
    
    成为一个名将,就必须和仁慈、温和之类的名词说再见,他必须心如铁石,冷酷无情,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以仁出名的儒将,但请大家注意,他们的仁是对士兵和老百姓而言的,对敌人他们比谁都冷酷。
    
    所谓仁不带兵,义不行贾,冷酷不是残忍,不是杀戮无辜的老百姓,而是坚忍,比如你的一个很好的朋友触犯了军纪,但你为了执行军纪,一定要杀了他,只有这样,你才能控制军队,即使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甚至是你的亲人,你也要这样做
    
    这才是真正的冷酷
    
    学员们将在战场上学会冷酷,他们可能都是善良的年轻人,平时从不与人争吵,但当他们走上战场,亲眼看到自己的同乡和战友被敌人杀死,或者身负重伤在地上痛苦的呻吟,他们会被愤怒和痛苦所鼓动,毫不留情的杀死一切与自己敌对的人,给地上的伤兵补上一刀,然后一个人在尸体旁边喃喃自语,就在这地狱一般的环境中,他们变了
    
    从杀鸡都怕见血到敌人的脑浆和鲜血溅到身上浑然不知,从温文尔雅到冷酷无情,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中毕业了,不合格者将被淘汰,而那些心如坚石的人将进入四年级的学习,他们离成为名将越来越近。
  
2007-10-18 17:34: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78.名将的小学六年制(中)
  ========================
  

      
    四年级要学习的是理智,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作为普通人,生活中会被许多事情左右自己的情绪,比如买彩票中个二等奖几百块,你也会高兴半天,要是炒股票赚了大钱,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如果你玩的游戏是以人命为赌注呢? 你会有何反应。
    
    当你在极度紧张的环境中与敌人僵持了很长时间,突然敌人退却了,你能遏制住心中的激动,先判断形势再去追击吗?当你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全军即将崩溃时,你能及时冷静下来,发现敌人的弱点吗?
    
    是的,这太难了,我们都是凡人,都有感情,容易激动,而我们的学员们就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在任何时候都不被感情左右,就如同赛车一样,赛车是一项激情四射的运动,然而车手却必须保持绝对的冷静。
    
    这就是四年级学员要做到的,能过这一关的人,已经很少了,剩下的精英们,我们继续前进!
    
    五年级是最重要的一个年级,在这个年级里,学员们要学习的是判断。
    
    这是名将的重要特征,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据,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断。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无数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着你拿注意。
    
    小兵只管打仗,遇到问题,他会问伍长,伍长会问百户,百户会问千户,千户问指挥,你就是指挥,你还能去问谁?!
    
    在士兵的眼中,你就是上帝,就是主宰世界的神!他们能否活下来就看你的了!
    
    兵法之所以奇妙,关键在于一个变字,所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场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决断只在一线之间,进攻还是防守,前进还是退却,都要你拿注意,在你身边也许有一大群参谋,但他们往往并不站在真理一边,决断的还是你。如果参谋比你高明,为什么要你当主帅?!
    
    如果你能从那变化莫测的世界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并就此做出正确的决断,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名将最主要的素质。但是还有一关是你必须通过的,只有过了这一关,你才是真正的名将。
    
    现在我们来到最后一个年级,这个年级我们要学习的是坚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所谓胜败兵家常事,不过安慰自己而已,打了败仗,死几万人,你能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吗,你怎么去面对那些士兵的家人,怎么有脸去见将指挥权交给你的上级?那是几万人命,不是几万只鸡!
    
    然而你的选择只能是坚强,即使你屡战屡败,但必须屡败屡战!我们可以想象,当你数次败在同一个人手下时,你会畏惧这个人,所谓的恐某症就是这么来的,即使你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不能战胜自己的软弱,还是不能成为名将的。
    
    而那些最优秀的人能够从失败中爬起来,去挑战那个多次战胜自己的人,这才是坚强!
2007-10-18 17:34: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78.名将的小学六年制(下)
  ========================
  

    当你具备了以上所有条件后,你就成为了真正的名将,但还有一点,是你必须具备的,那就是运气。
    
    说起来似乎有点滑稽,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没准就在你万事俱备,准备大展身手时,一支冷箭射来,就此死掉,那才是比窦娥还冤,你的一切抱负和能力都无法展现了。战史上只会这样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战场上被不知名小兵射死,其人具体情况不详。
    
    所以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在这变化无穷的战场上,要想成为真正的军神,你必须在一次次的残杀中幸存下来,看着周围的人死去,忍受无尽的痛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获取那不为人知的奥秘和规律,经历无数次失败,有勇气从无数士兵的尸体上站立起来,去打败对手
    
    这才是真正的名将之路,一条痛苦、孤独、血腥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能信任和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但只要你走到终点,光荣和胜利就会在那里等待着你。
    
    无论是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还是后来的戚继光、袁崇焕都是这样的名将,他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成长经历而骄傲和自豪。
    
    所以当不成名将的各位学员,你们完全不必为此而悲伤失望,因为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甚至可以说,不是人能干的,诸位普通学员,还是回去做老百姓吧,那才是快乐的生活。
2007-10-18 17:35: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79.第一次大围剿
  ===============

      
    在对北元战争连续取得胜利后,元军终于明白了眼前的这个敌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容易欺负的南宋政权,而是一个可能彻底消灭自己的强大对手。
    
    王保保明白,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总会有机会的。
    
    两年后,一直龟缩的元军终于慢慢向明朝伸出了触角,他们四面出击,趁明军后撤,他们又占领了东自吉林,西至甘肃、宁夏北部的广大地区,他们以这些要塞为根据地,不断向明军进攻,使用的还是最让人讨厌的游击战术,你打他就跑,你走他又来。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与他的将领们开始讨论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北元,在应对方法上出现了分歧,包括徐达在内的大多数人赞成进攻,一次性解决北元。但也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刘基,另一个是朱元璋。
    
    刘基认为北元还有强大的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王保保还活着(保保未可轻也)。至于朱元璋,他更多的是凭借自己那天才的军事直觉。
   如果在十年前,他可能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以防守为主,但现在不同了。
    
    他现在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君主,不可能再示弱于人,于是他同意了徐达等人的要求,拟定进攻计划。
    
    从这一情况可以看出,刘伯温之名确实并不虚传,他完美的诠释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规律。而朱元璋也证明了他获得天下绝无半分侥幸。
    
    领导就是有水平啊
    
    朱元璋这次拟定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计划,他手下的名将们全部参与了这次行动计划。他召集了十五万大军,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5万人,分三路出征。
    
    其中以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进攻和林,并沿途宣传要把王保保和北元皇帝赶出老家,然而这只是一个诡计,他的真实目的是引诱元军出战,在野战中歼灭敌人;这个计划可以说明两点,一、当时明军的实力已经相当厉害,可以与元军在野外决战,二、朱元璋的军事思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即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这是十分难得的。
    此外,李文忠为右路,出居庸关经应昌靠近和林,在徐达军队与元军决战时出其不意发动攻击,一举切断元军后路。并与徐达合击元军。
    
    冯胜为西路,出击甘肃,他没有固定的战略目的,只是起疑兵作用。可以说这一路基本是去观光顺便抢战利品的。
    
    朱元璋的这一战略部署,主攻,辅攻,佯攻皆有,分路出击,待时机一到,便可以三路合击。堪称一个完美的军事计划。
    
    但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战场上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没有人能够完全把握,即使朱元璋和徐达这样的杰出军事家也不能。
    
    出征的时刻到了,在三位将领中,冯胜的情绪是最低落的,因为他自认军事能力并不差,却只承担了配角,而徐达和李文忠颇为趾高其昂,作为战争的主角,此战一定要荡平北元!
    
    冯胜,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沮丧,因为在战争中,主角和配角是经常调换的。
    
    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三路大军从不同的路线向着北元出击,等待他们的将是不同的命运。
  
2007-10-18 17:35: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80.保保也有发飙的时候
  =====================
  
       
    在出征之前,朱元璋让主将们自己挑选先锋,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徐达选择了一名资历尚浅的将领,由于此人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是他的老搭档,所以很多人猜测,徐达这次是走了后门,故意让此人立功,以告慰常遇春不能出征之遗憾。由于此次出征北元兵势威武, 很多人都认为是必胜之战,大家都想抢着立功,对徐达任用私人很不满意。
    
    他们未免太小看徐达了,他是真正的明朝第一名将,用兵如神,为人公正,他之所以挑选这个人出征,只是因为此人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个人就是蓝玉
    
    郁闷的冯胜也挑选了他的先锋,傅友德,这是一个真正的传奇人物,他之前似乎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但由于表现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其名声远远不如郭兴等人。冯胜挑选他为先锋似乎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这两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这次并不成功的出征,这只能用无心插柳来形容了。
    
    洪武五年(1372)二月二十九日,徐达大军进入山西境内,蓝玉率领骑兵为先锋,先出雁门关,他的运气不错,在野马川(今蒙古克鲁伦河)碰到了王保保的骑兵,蓝玉奋勇当先,一举击败王保保。这是王保保的第一次退却。
    
    三月二十日,蓝玉连夜追击,在土剌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再次攻击王保保,王保保战败,向北逃去,这是王保保的第二次退却。
    
    徐达和蓝玉都很兴奋,在他们看来,击败王保保只在明日!
    
    而此时的王保保却终于等来了他的机会,报仇雪恨的机会。早在一个月前,他得到了明军出征的消息,在仔细考虑了自己的军队实力后,他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军事才能不如徐达,军队战斗力也不如明军骑兵,不能与明军正面作战,如战必败,要想击败明军,只能用伏击。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与元将贺宗哲商定,在岭北(今内蒙古北部)设下了圈套。所以他在战役开始之初,不断出兵与明军接触,故意战败,应该说蓝玉是一个头脑冷静的将领,他并没有孤军深入,而是等待徐达大军的到来。此时的徐达却也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上当了。
    五月六日,王保保突然出现在岭北,徐达立刻带领军队追击,当他进入岭北山区后,贺宗哲突然出现,偷袭明军,由于没有提防,明军大败,死伤万余人,此时王保保和贺宗哲合军一处,准备一举歼灭徐达的大军。
    
    可是徐达毕竟是徐达,他在四年级学到的科目挽救了他,在极为不利的境况下,他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理智和镇定稳住了局势,将军队安全撤出,并修建了堡垒,挡住了王保保的数十次进攻。蓝玉在作战中十分英勇,多次掩护军队撤退,表现了他名将的素质。
    
    王保保看着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只能望天兴叹,此生胜不过徐达矣!
2007-10-18 17:36: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81.文忠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
  
      
    就在中路徐达军失败的同时,李文忠的军事行动也充分体现了祸不单行这句俗语的准确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领军队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败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达的传染,也开始轻敌冒进,他将辎重留在后方,亲自率领大军轻装追击元军。
    
    李文忠并不是毫无战略考虑的,他的用兵特点就在一个快字,如果把徐达比作谋略周详的长跑选手,李文忠就是百米赛跑的能手,在应昌,他创造了一日破城的纪录,这次, 他认准了元军没有防备,所以大胆追击,以图一举歼灭元军。
    
    当他追击到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终于找到了败退的元军,只不过似乎和他想象中有点不同。这支部队并没有逃跑的狼狈和疲态,相反个个都龙精虎猛,跃跃欲试。
    
    似乎上当了
    
    统率这支军队的是元将蛮子哈刺章,这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将领,他采取了和王保保相同的战略,吸引明军主力进攻,然后寻找时机决战。此时的李文忠军已经连续追记了数日,十分疲劳, 而元军利用小股兵力引诱,大部队却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他们已经在此等待李文忠很久了。
    
    到这份上了,啥也别说了,开打吧
    
    李文忠确实厉害,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亲自率领部队与元军交锋,激战数日,居然打垮了元军,歼敌上万人,但明军死伤也不少。按说打到这个地步,面子也有了,就该回去了。可李文忠实在不是好惹的。
    
    他力排众议,以惊人的意志力和指挥才能率军队追到了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一定要把元兵赶尽杀绝,元将蛮子哈刺章自知惹了大麻烦,招惹了这个煞星,他已经命令军队后撤,以躲避李文忠,打不起还躲不起吗?
    
    没有想到,李文忠欺人太甚,一点面子也不给,一路追过来,不要自己老命誓不罢休。俗话说狗急还跳墙,何况是人!元军随即以决战架势布阵,意欲与明军决一死战。李文忠虽然勇猛,却并不笨,看见元军要拼老命了,便收兵修建营垒,据险自守与元军对抗,元军十分惊讶,不明白这个追了他们几百里地的家伙为什么突然不打了,但这个人太可怕,他们畏惧明军设有诡计,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就此僵持下来。不久之后,李文中发现粮食不够了,便如同游行一般,大摇大摆的把部队撤走,元军看他如此嚣张,认定必有伏兵,不敢追击,李文忠就此班师而还。
    
    徐达和李文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打击元军的目的,但至多只能算是个平手,并不能算胜仗。
    
    而事先最不为人看好的西路军,却创造了奇迹,这一奇迹的缔造者,正是傅友德。
    
2007-10-18 17:37: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82.更生气的傅友德
  =================
  
      
    西路军前进的方向是兰州,到达兰州以后,冯胜作出了一个决定,分兵
    
    由于此次他的任务只是疑兵,没有什么作战任务,五万人在自己手下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让他们去干点事。但冯胜毕竟是一流的军事将领,深知大漠之中,分散兵力是大忌,所以他只给了傅友德五千人而已。更出奇的是,他也没有交给傅友德明确的战略任务,这也不能怪冯胜,因为他自己也没有具体的战略任务。
    
    在我看来,冯胜似乎是看着手下的五万人无事可干,让他们出去逛逛的。
    
    五千人确实不多,但要看在谁的手里,这些兵到了傅友德的手中,就逛出名堂了。
    
     神奇的傅友德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兵力少就龟缩不前,在判断当前局势后,他亲自率五千骑兵攻打西凉(今甘肃武威),击败元将失刺罕。一胜。
    
    取胜之后,傅友德马不停蹄,进攻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杀敌数千。二胜。
    
    此时的冯胜终于看清了傅友德的实力,他放心大胆的将主力交给了傅友德,对于傅友德来说,这无异于是如虎添翼。他亲自带兵再次攻打元军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活捉元朝平章,并杀死元军五百余人,三胜。
    
    此时甘肃的元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从各处听说有个叫傅友德的疯子看到元军就打,而且战无不胜,非常害怕。唯有求天保佑,这个疯子不要来找自己的麻烦。
    
    然而傅友德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根本停不下来,六月三日,他继续进攻,这次倒霉的是元将上都驴,他不巧遇到了傅友德,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投降。四胜。
    
    六月十一日,傅友德大军攻打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将伯颜帖木儿听到傅友德前来,连抵抗的勇气也没有了,当即开城投降。五胜。
    
    傅友德大军继续前进,在别笃山口遇到了元岐王朵儿只班带领的元军主力,傅友德二话不说,碰到就打,击溃元军上万人,抓获文武官员二十余人。元岐王朵儿孤身一人逃走。六胜。
    
    之后,他又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击败当地元军,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七胜。
    
    一直打到十月份,由于缴获的战利品实在太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军队行进速度,而元军已经被打怕了,见到西路军就逃,也无仗可打了,二十四日,明军班师回朝。
    
    从五月到十月的这五个月里,元军痛苦不堪,傅友德带领数万大军从甘肃打到蒙古,所向披靡,来回折腾元军,元军又怕又恨,打又打不赢,躲也躲不了,整日在恐惧中生活。
    
    傅友德以几万军队在北元境内如入无人之境,纵横南北,竟无人可挡!实在令后人叹服,他七战七胜的不朽传奇也就此记入史册。
2007-10-18 17:37:4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