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zhuzhulou

【转帖】[八卦江湖]明朝的那些八卦---历史原来如此娱乐

124
回复
5567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37.朱元璋的“不成熟”
  =====================
  =====================
  
   当陈友谅的水军不断取得胜利时,他的部下向他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投降了朱元璋,这个消息惊呆了陈友谅。
    
    所谓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洪都新府之言,这个地方对陈友谅太重要了,因为他的吴国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这两个地方有多近,去过江西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相当于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个钉子。他决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陈友谅没有匆忙进攻,从他一贯的军事风格来看,他是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可是这次的情况不同,他吸取了教训,要准备好一切再去作战,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和朱元璋从至正二十一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闹,他没有这个心情和贫农朱元璋闹下去。
    
    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在此之前,先忍耐吧,朱元璋,你终究会露出破绽的。  
     他确实等到了这个机会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他攻击的是韩系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更为致命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们就完了。  
    张士诚攻击韩林儿的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现在他是正规的元朝政府军了。和坏事做尽、做绝还敢洋洋得意的陈友谅相比,他是个软骨头,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之后不久,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号吴,真是个私盐贩子啊 
    刘福通正在绝望之中,徐寿辉是红巾军系统的,可是他不在了,还能指望谁呢,自己打了一辈子仗,就是这样的下场?
    
    只能靠朱元璋了,虽然自己没有把都元帅的位置封给他,但相信他还是能念在同是红巾军的面子上来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来了刘基商量这件事,刘基不说话,先问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认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其一,自己也是红巾军,而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南京也会受到威胁,唇亡齿寒。 
    这又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作出这个决定的还是朱元璋本人,但刘基反对。
    他能用什么理由反对呢
    刘基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的两点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去救韩林儿,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呢
    其次,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该怎么办?
    真是难于抉择啊,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基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走,一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朱元璋是一个很顽固的人,长久以来,他的感觉都是对的,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基,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
    而朱元璋当时(注意这个词)在这方面的水平明显不如刘基。
    朱元璋终于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
    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一样,此时陈友谅也在江洲看着他。  
    一股强烈的喜悦感冲击着他  
    
   机会终于到来!
2007-10-18 16:54: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38.冲动是魔鬼
  =============
  =============
  
   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他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机会,是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一个圈套,一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是的,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一个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洪都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洪都,不是我不想,只是时候未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耐。当你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时候。  
    朱元璋,我改主意了,我不赶你走了,我要杀了你!  
    敢于与我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朱元璋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骚扰,这个让人厌烦的私盐贩子!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  
    朱元璋终于钻入了圈套。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此城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复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有何可惧?  
    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朱元璋突然大喝一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如此狼狈,回去有何面目见刘基。他下定了决心:  
    "你不用再说了,我决心已下,必取庐州!"  
    "出征!"  
    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他一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一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出征!" 
    两支军队,从不同起点,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迎接最后的决战!
2007-10-18 16:54: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朱元璋救安丰,真的是轻举妄动,厚黑学得不透,“不成熟”吗?
  绝对不是!
  八八救安丰,才是远见卓识,厚黑大师。
  厚黑,不是个贬义词,是个中性的哲学概念。至厚无形,至黑无色,太阴,太阳,厚黑的更高层次就是忠义(至少是看上去忠义)。
  “忠义”这种厚黑高级货,刘半仙都没掌握,更别说陈友谅那样的土鳖了。
  八八救安丰的两个理由,都证明了他注定是一代雄主。
  第一:救韩废物肯定不是因为八八忠义:韩还是红巾军和明教的牌位,仗义救之,会让八八在道义人心上比竞争者们占很大的优势。这在群雄并起,而自己实力又不占优势的时候尤其重要。奇货可居,八八这慧眼是跟曹操学滴(陈土鳖咋就不跟曹老学点好滴泥?)。
  反观陈傻瓜,这时偷袭八八,手下会怎么想?大家都四在明教混滴,朱堂主去救老大,你丫不帮忙,反仗着有点势力在背后算计人家,做人不能无耻到JSW和HLBB介种程度!所以后来朱陈大PK,汉军关键时刻临阵倒版,一哄而散!这就叫攻心为上。
  第二:单从军事上讲,安丰必救。不然张士诚占了南京的门户,八八集团就会被挤压在南京附近的狭小地带,腹背受敌,其擅长的运动战根本施展不开,以陈张二人实力,只须步步为营,很轻松地就能把他挤死,饿死。不救安丰,虽可苟安,等来的却是不可避免的灭顶之灾。
  安丰之战从结果看,八八也占了大便宜,半个月功夫,张士诚替他灭了总舵(不然以后自已打,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能干的刘福通战死,抢回来没有一点威胁的过气老大,也对明教的兄弟有了交待。更美的是,得到了安丰这个桥头堡,以后打张士诚不要太方便。。。
  
  第三:卢州必克。这绝不是八八的一时冲动,八八沉稳现实,九死一生过来的,有可能那么毛糙吗?张没吃过八八什么大亏,不把张击退镇住,一旦回头和陈决战,张从背后杀来,八八就必败无疑。而打下卢州,即可与安丰成犄角之势钳制之,以利全力与陈大户决战。
  要看到当时的情势对八八极其不利,三方中他实力最弱,还是俩掐一,腹背受敌,而八八力排众议,走这几步连环险棋,死中不但求活,还能求胜,抓住了所有可能的胜利因素,其冷静,大胆,坚决,对时间和空间的精确把握,只能说天纵英才了。
  其实,八八的冒险是很稳健的,因为他深知陈笨蛋手黑但反应慢,张地主稳当但胆子小,打老实了张,再回头专心对付陈,完全有可能来得及,还可以换套衣服洗个澡:)。
  与其等死,不如看准了拚一把。
  最危险,最安全。
  这一决战前的一对二大翻盘布局,是中国军史上,运动战经典中的经典。
2007-10-18 16:55: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39.吊儿郎当的青年主官
  =====================
  =====================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一个人来到了洪都,他是受朱元璋委派来此地镇守的。
    
    这个人叫朱文正。
    
    此人是朱元璋的亲侄子,由于洪都的位置很重要,不容有失,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把镇守洪都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这个嘴上还没有长毛的家伙。
    
    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这是朱文正还未上任前人们对他的评价。
    
    实际情况呢,看来这个评价并没有错的。
    
    这位朱文正公一到洪都就留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还谱了曲,让使女们日夜排演。而军事布防等重要工作则交给下属去操办,自己并不打理。
    
    他的所作所为十分符合花花公子、败家子、浪荡子弟等不良形象的典型特征。
    
    每次看到朱文正喝得醉醺醺,不省人事,总管李继先只能摇头叹气,这真是个大爷,什么也指望不上他了。洪都危矣.
    
    陈友谅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正是洪都。
    
    后人一直为陈友谅的这个决定不解,为什么不直接进攻应天呢,那样朱元璋将腹背受敌,不堪一击,陈友谅为什么现成的便宜不捡呢
    
    这似乎是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但我相信,在陈友谅那里,这个问题很好解释。
    
    陈友谅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一定会进攻洪都。
    
    他是一个心黑手狠的人,一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洪都的投敌对他而言应该并不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所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属于我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攻下洪都,就可以教训那些背叛我的人,让他们懂得,对我陈友谅要绝对的忠诚!
    
    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是这类人的通病。
    
    当然了,攻下洪都还有很多好处,此处可以作为进攻应天的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攻击不利,也可以控制下游,徐图再战。
    
    纨绔子弟朱文正的各种轶事自然也传到了陈友谅的耳朵里。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攻下洪都,易如反掌!
    
    但他似乎少考虑了一点,
    
    以朱元璋之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一个位置交给这样的人?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得到这一消息的朱文正收起了他那套饮酒取乐的行头,对陈友谅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
2007-10-18 16:55: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40.第五名将朱会计
  =================
  =================
  
   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以是否热衷于吃喝嫖赌作为标准来衡量人的好坏,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朱文正同志就一定是个坏人了。
    
    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有用的坏人和无用的好人。
    
    朱文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一个有用的人。
    
    在朱元璋手下,有着很多天才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功绩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名将。在这众多的将星中,朱文正是耀眼的一颗。
    
    按照军事天赋和功劳,朱文正大致可以排在将领中的第五位,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前面的四个人都是无法超越的。后面将讲述他们几位的故事。
    
    与朱文正共同守卫洪都的还有一个人,邓愈,这也是个关键人物,如果要排名的话,他应该排在第六。因为他就是后来的六公爵之一。
    
    朱文正在大敌当前之下,显示了自己的能力,洪都是一个坚固的城池,但有一个缺点--门太多,我统一了一下,共有抚州、宫步、土步、桥步、章江、新城、琉璃、澹台八个门,此外还有水道门。
    
    多门是大城市繁华的象征,但当这座城市面对六十万大军的时候,这种繁华就变成了噩梦。由于人多,攻城的军队大可以同时攻打各门,防守方却会顾此失彼。
    
    但朱文正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城里可用的兵用来防守实在是捉襟见肘,但他却能调配得井井有条。
    
    他应该感到幸运,在城中驻守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根据这些将领的特点作出了调配。
    
    最重要的抚州门由邓愈防守
    
    赵德胜防守宫步、土步、桥步三门(这个比较累,任务最重)
    
    薛显(猛人)守章江、新城两门
    
    牛海龙、赵国旺守琉璃、澹台两门
    
    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
    
    万事俱备,只等陈友谅了。
    
    洪都之战将成为陈友谅的噩梦。
  
2007-10-18 16:56: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41.敌军围困万千重
  =================
  =================
  
   陈友谅率领大军向洪都前进,关于他军队的实际人数,历来有争论,我根据其战船的规模估计出了一个大概数字,他的战船有大小两种,大的可以装三千人,小的装两千人,而他此次出征的战船有两百多艘,那么人数大约在四十万到六十万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军团。"投鞭断江"并不夸张。
    
    至元二十三年(1363)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的大军到达了洪都。朱文正和他的将领们看到了最恐怖的景象,几十万人将城池围得水泻不同,江面上停满了巨大的战船,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闪耀出的光芒比阳光更刺眼,飘扬的旌旗几十里连成一片,如同一件大大的斗篷笼罩着洪都。
    
    黑云压城城欲摧
    
    朱文正在都督府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军事会议,他一反以往那玩世不恭的态度,庄严肃穆的站立着,这让以往背后议论他无武将之容的将领们非常吃惊,他那肃杀的表情和严厉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他们都低着头听他训话。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在背后议论我,没有关系,我也并不喜欢你们,但此时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已在城下,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并不阻拦,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战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
    
    他看着眼前的这些将领们,突然心中涌起了一股巨大的悲凉感,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呢,还能看见他们吗,自己呢
    
    他用可能是一生中最温和的口吻结束了这次训话
    
    "诸位珍重,望来日以富贵相见"
    
    将领们听到了这句话,都抬起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朱文正的眼中竟似含着泪水。
    
    什么都不用说了,对于这些在刀口上度日的人来说,他们很明白目前的形势,他们不喜欢朱文正,不喜欢他的放荡不羁,但他们明白,现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
    
    他们分别向自己驻守的城门走去,对于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来说,那里就是生命的终点。
    
    所谓战友,就是同生共死的伙伴。
    
    
    四月二十四日,陈友谅发动了进攻,洪都战役开始。
2007-10-18 16:56: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42.火枪手和王八蛋工程
  =====================
  =====================
  
   陈友谅的军队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正是邓愈守护的抚州门,此门四面开阔,十分适合进攻,陈友谅决定,就从这里进城!
    
    拂晓时分,汉军向抚州门进攻,战况十分激烈,城内的士兵不断的把准备好的大石头、大木头向城楼下的士兵砸去,陈友谅的士兵使用的是竹盾,对于从天而降的大家伙显然没有什么抵抗力,死伤惨重。
    
    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天,汉军的尸体在抚州门前堆成了山,却没有能够前进一步。
    
    陈友谅这才感觉到,问题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他严令士兵,如果不能拿下抚州门,军法从事!
    
    二十七日,对抚州门最猛烈的进攻开始了。
    
    陈友谅的士兵们在后退必斩的威逼下,向抚州门发动了冲击,由于城楼上的箭弩和木石太猛,攻城木无法使用,士兵像发疯一样,用手中兵器猛砍城墙,居然把城墙冲出一个十余丈的大口子(豆腐渣工程),大凡到了这个时候,城门的指挥官会下令后撤,进行巷战,但名将邓愈用他自己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城墙是怎样炼成的。
    
    邓愈的杀手锏
    
    邓愈得知城墙被突破后,并未惊慌,他早有预料,准备了后着
    
    当陈友谅的士兵们越过城墙破口准备进入城中时,发现城里的士兵用一种奇怪的东西对准了他们。
    
    枪声大作
    
    枪?是的,邓愈的后着就是火铳,元末的火枪经过宋代和元代的改造,已经非常先进,可以大规模投入使用,但由于这种东西操作麻烦,很多人(如陈友谅)不愿意装备,虽然他们也偶尔使用,但真正将火枪作为一个单独兵种使用的只有朱元璋,后来的明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火枪营。
    
    这种火枪给陈友谅的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一时不敢进攻,邓愈不愧为名将,他知道汉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没有呆板的去修理城墙,而是迅速的用树木修建了临时城墙--木栏。
    
    这种随机应变的细节最能反应将领的水平。
    
    果然,不久后,汉军重来,与邓愈军争夺木栏,守军用弓箭和火枪还击,但由于敌军太多,渐渐不支,此时,闲着没事干的琉璃、澹台两门守卫牛海龙、赵国旺带领士兵前来助战,朱文正此时正确分析了战场形势,带领主力亲自赶来增援,守军士气大振,与汉军死战,朱文正考虑到城墙如果不修好,迟早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便命令一边作战,一边修城墙。
    
    说实话,我现在还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景象,前面的士兵在拿刀拼杀,他们后边的人用水泥刀砌墙。
    
    陈友谅也认识到抚州门的城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机会,他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陈友谅和朱文正就在不远的地方对望,当他看到守军的勇猛,才感觉到自己可能错误的估计了朱文正的能力。
    
    这场惨烈的战役,从早上打倒晚上,双方似乎都没有回去休息的愿望,为鼓舞士气,双方将领都亲自上阵,洪都总管李继元、跑来帮忙的牛海龙、赵国旺全部战死,一直打倒第二天早上,朱文正的施工队修好了城墙,汉军见攻城无望,终于退去。
    
    此战是开战以来最为艰苦的一战,双方以命相博,最后的胜利属于朱文正,但他的损失也极为惨重,自己也负了伤。
    
    回去一定要宰了那个承包抚州城墙工程的家伙。
    
    我相信这是朱文正最想做的事情。
  
2007-10-18 16:57: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43.耍流氓和铁板烧
  =================
  =================
  
   这一战的惨烈也让陈友谅心有余悸,在之后的几天内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是分兵占领了吉安,作为后盾。城内的士兵在经历了残酷的战斗考验后,逐渐成长和适应了战争,事实证明,陈友谅此时的松懈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不久之后,他将面对更为顽强的防守。
    
    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小规模进攻后,陈友谅重新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五月初七,陈友谅在实地勘查城防后,决定攻打新城门。
    
    这不是一个好的抉择,因为守卫新城门的是薛显。
    
    薛显此人,用今天的话说,应该算是个亡命之徒。一向以彪悍无理闻名,在洪都城内也是一霸,无人敢惹,陈友谅很快就会吃亏了。
    
    五月初八,陈友谅命令大军攻击新城门,新一轮的攻击开始。  
    然而当陈友谅的士兵们穿着铠甲,拿着竹盾小心翼翼的向城门接近时,却意外的发现城上的箭石并不猛烈,不禁大喜,陈友谅随即决定,使用吕公车!
    
    吕公车是一种巨型攻城车,但由于拆卸复杂,不易活动,所以在激烈的战斗中很少使用,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城内的薛显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
    
    此时,他打开了城门,汉军士兵们顿时激动起来,他们死活进不去的城门居然打开了。
    
    出来的是薛显和他率领的骑兵。
    
    正在准备攻城机器的士兵没有想到,城内的人如此大胆,居然还敢冲出来,大乱,薛显带着骑兵耀武扬威般的冲杀了一阵后,退了回去。
    
    之后,汉军再也没敢猛烈进攻新城门。
    
    真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啊!
    
    从五月打到六月,陈友谅一直在望城兴叹,难道洪都是攻不下的?
    
    他决定攻击水路。
    
    六月十四日,他出奇不意的从洪都的水关进攻,然而等待他的是早已守候在那里的长矛队。汉军士兵刚接近水关,守军就用特制的长矛穿过铁栅攻击他们,刺死刺伤不计其数,汉军拼死用手抓住刺出的长矛,才算暂时稳定住了局势,此时里面的守军的长矛刺击停顿了下来,汉军大喜,以为守军已经逃跑,谁知过了一会,里面又开始用长矛向外刺,汉军习以为常,仍旧用手去抓,谁知一抓便惨叫起来,细看才发现,守军将长矛和铁钩在火上烤红后,再用来刺击汉军。
    
    原来刚才是去加热了。
    
    洪都近在眼前,就是进不去。
    
    无计可施之下,他又去攻击赵德胜守卫的土步门,此战倒不是没有收获,守城大将赵德胜被汉军的冷箭射死,但立刻有人接替了他的指挥位置,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城门。
    
    陈友谅陷入绝望
    
    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什么时候才能进去!
    
    其实,城内的朱文正也有着同样的痛苦
    
    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啊!
    
    围城,真正的围城!
2007-10-18 16:57: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44.死扛大师朱文正
  =================
  =================
  
   朱文正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睡好觉了,他在陈友谅大军到来前做好了部署,八个门来回转,督促将领做好准备工作,作战之时,他总是穿着盔甲睡觉,一有危险,他要立刻起身,带领自己手下那点少得可怜的兵力去增援,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
    
    当领导真不容易啊!
    
    但他确实坚持下来了,他用他顽强的意志抵抗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把他们阻拦在城下,完全无法动弹。
    
    顽强的意志是可以战胜强大敌人,朱文正证明了这一点。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援兵还不到呢?
    
    如此大的战役,朱元璋一定已经得到了消息,为何他还不增援朱文正?
    
    这并不能怪朱元璋,
    
    因为朱文正根本就没有向他求援!
    
    大凡这种敌众我寡的防御战,守将都会在第一时间向主帅求援,写上诸如你再不来,大家就一起完蛋之类的话,交给送信人,并且还会反复交待:让他快点来,不然老子就没命了!
    
    朱文正真是个奇人
    
    他似乎把陈友谅当成了到洪都露营的游客。
    
    洪都战役打了一个多月,朱文正以豆腐渣工程的城墙和有限的士兵与陈友谅的无敌舰队反复较量,靠着他的军事天才一直支撑了下来,他似乎认为自己还有力量去对抗陈友谅,更大的消耗对方的实力,为决战做好准备。
    
    但他也小看了陈友谅,一个能够统管六十万大军的指挥者,怎么会被小小的洪都难住?
    
    洪都,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六月,陈友谅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朱文正敏锐的军事嗅觉告诉了他自己,洪都的抵抗已经接近了极限。再也不能拖延了,他派了一个人去找朱元璋。
    
    这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他的名字叫张子明。
    
    张子明从洪都出发,去找朱元璋,为了保险起见,他白天不赶路,而是找地方睡觉,晚上趁人少才出发(有点类似倒时差)。这种没有效率的走路方法,使得他走了半个月才到应天找到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也是一头包,他派徐达去攻打庐州,所受到的待遇和陈友谅差不多,始终无法攻破城池。
    
    朱元璋问张子明朱文正的情况,张子明是个聪明人,他没有说朱文正撑不住了之类的话,而是说:陈友谅来了很多人,但死伤已经十分惨重,而且出师时间过长,粮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话,一定能击败他。(师久粮乏,援兵至,必可破)
    
    朱元璋听了这话后,十分高兴,马上派人去庐州让徐达班师(早干什么去了),准备决战!
    
    然后他告诉张子明:你先回去吧,我准备准备,不久就去洪都
    
    不久是多久呢?
    
    朱元璋接着说:让朱文正再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我就到了!
    
    一个月?到时朱文正的骨头可能已经拿去敲鼓了!
  
2007-10-18 16:58: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45.无双国士张子明
  =================
  =================
  
   话虽如此,张子明还是上路了,这次为了赶时间,他日夜兼程,谁知到达湖口时,被陈友谅的士兵擒获,陈友谅亲自接见了张子明。
    
    张子明给陈友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呆字,站在那里,手都不知往哪里放
    
    这个人容易对付。
    
    陈友谅开始给张子明做思想工作,从拉家常开始,到天下一统、民族大义等等等等,张子明只是不断的点头,到最后他也说烦了,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和我合作,诱降洪都,你就能活,不合作,就死。
    
    张子明连忙说,我合作,我合作。
    
    于是,陈友谅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让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
    
    张子明连声答应,走到城下,大声喊道:
    
    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
    
    陈友谅傻眼了,他没有想到这个柔弱的读书人有这样的胆量,气急败坏,拿刀杀了张子明。
    
    他这才明白,这个书生并不怕死,只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他还不能死
    
    他还一直记得张子明临死前那嘲弄的眼神
    
    更让他不安的是,从他的将领们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对这个读书人的敬佩。
    
    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居然会佩服这个人?
    
    不对,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拥有最强力量的人就可以决定一切,不是吗?
    
    当我弱小的时候,那些比我强大的人肆无忌惮的欺辱我,现在我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和力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应该怕我,畏惧我,尊敬我!
    
    那么为什么这个微不足道的读书人不怕死,不怕我呢?
    
    陈友谅第一次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怀疑。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用暴力和权威解决不了的,陈友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如同徐寿辉不懂得陈友谅的生存方式一样。
    
    
    至元二十三年六月,在确定了与陈友谅决战的方针后,朱元璋从庐州调回了徐达的部队,并召集了他所有的精锐力量,包括二十万士兵,和他手下的优秀将领徐达、常遇春、冯胜、郭兴等人,连刘基这样的文人谋士也随军出征,与陈友谅一样,朱元璋这次也算是空国而来。
    
    迟早有这一仗,躲也躲不过,那就打吧。
    
    陈友谅和朱元璋就像两个赌徒,一个带了六十万,一个带了二十万,去进行一场危险的赌局。他们使用的筹码是无数人的生命,赌注是自己的生命,财富和所有的一切。
    
    但这个赌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赢的人将获得这片大地的统治权。这个奖励太让人动心了,没有人能够拒绝。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六日,朱元璋带着他的全部赌注从应天出发,去参加这场赌局。
  
2007-10-18 16:58: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46.最华丽的水上赌局
  ===================
  ===================
  
   朱元璋不会真的让朱文正守一个月,他的军队以急行军向洪都前进,不分昼夜,不停的走,向着他们的宿命中的战场前进
    
    朱元璋在行军的路上,这是一个晴朗的白天,江上不时刮起阵风,却让人感觉相当温和舒爽。
    
    朱元璋却没有欣赏景色的心情,他的旗舰正向洪都前进,当他回头时,看到的是他的众多战船,以及统帅战船的文臣武将,这是二十万的大军。朱元璋每当想到这里,心里就止不住的激动。
    
    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放牛娃,到今天千军万马的统帅者,我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啊,那么多的艰难与困苦,悲凉与绝望,我都挺过来了,现在我要去争夺天下!
    
    陈友谅是如此的强大,无敌的战船,勇猛的士兵,他一直都比我强,一直都是
    
    已经不是三年前了,已经没有伏击这样的便宜可捡了。这一次我要面对的是他真正的力量,只能硬碰硬!
    
    朱元璋的手不禁的颤抖起来,这种颤抖是畏惧,也是期望。
    
    当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先上去拼一拼,不行再说。这个行为的错误之处在于,牛犊并非不怕虎,而是因为它不知道虎的可怕。
    
    当朱元璋弱小时,他专注于扩大自己的地盘,占据滁州!占据和州!陈友谅、张士诚算是什么东西!
    
    然而随着他自己的不断强大,他才意识到自己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是怎样的可怕与不可战胜。他终于开始畏惧。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朱元璋不断的追赶陈友谅,不断的了解陈友谅的可怕,也不断的增强着自己的实力,只为那最后的决战,战胜了他,天下再无可惧!
    
    以颤抖之身追赶,以敬畏之心挑战。
  
    陈友谅,我已经有了和你决战的本钱,你已经在洪都耗了两个月,士气和粮食还能剩下多少,我虽兵少,但绝不怕你!
    
    只要打倒了陈友谅,我就是天下之主!
    
    此时江上突然狂风大作,朱元璋的坐船摇晃起来,他也从沉思中猛然醒来,这里不是决战的战场,陈友谅也不是那么容易打败的,要战胜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胜利仍然遥不可及,还是考虑一下怎么作战吧。
    
    陈友谅,我来了!
    
    七月十六日,朱元璋大军到达湖口,为了达到与陈友谅决战的目的,他分兵两路,分别占领了经江口和南湖口,同时还封锁了陈友谅唯一可以退却的武阳渡口,堵塞了陈友谅的退路。
    
    朱元璋经过反复考虑,正确的认识到,要彻底战胜陈友谅,唯一的方法是彻底摧毁他的水军,他决心与陈友谅在水上决出胜负。
    
    七月十九日,陈友谅在得知朱元璋来援并且封锁自己退路的情况后,主动从洪都撤退,前往鄱阳湖寻求与朱元璋决战。
    
    他彻底腻烦了和这个人打交道,也不想再等了。他没有寻求突围,回到江洲,虽然这对他来说很容易,朱元璋封锁江口的那些破船根本不放在他的眼里。
    
    我已经没有耐心了,既然你要水战,那就来吧,就在水上决一雌雄!
    
    七月二十日,朱元璋水军与陈友谅水军分别来到了鄱阳湖,在康郎山相遇,两只军队经过无数的波折,终于走到了最后决战的地点。
    
    大战就在明日!
2007-10-18 16:59: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47.大战前的平静
  ===============
  ===============
  
   鄱阳湖,又称彭泽,北起湖口,南达三阳,西起关城,东达波阳,南北相望三百余里,对当时的朱元璋和陈友谅来说,可谓是浩瀚无边。它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江之水,下通长江,由于南宽北窄,形状象一个巨大的葫芦。    
    毫无疑问,就地形而言这是一个理想的战场。 
    公元675年,不世出的天才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的父亲,路过滕王阁,为壮美的山色湖光所感,一挥而就了流芳千古的滕王阁序 
    当王勃登上滕王阁,远眺碧波万顷、水天相连的鄱阳湖,不禁壮怀激烈,写下了为后人传颂千古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现在,这个映照着无上光芒的地方,将成为一个更为光彩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将上演这场战争中最为精彩的一幕。  
    决战前夜。
    
    朱元璋的舰队停靠在南鄱阳湖的康山,与陈友谅的舰队对望,可以清晰的看到敌方船上的灯火。  
    明天就要决战了,这是朱元璋畏惧的,也是他所盼望的,输掉战争就将一无所有,赢得战争就获得一切。  
    朱元璋的思绪又回到了二十年前,他接到汤和来信的时候  
    如果那时,我不选择投军,现在我的人生会是如何呢,也许在某一个地方平静的生活着,过完自己的一生。  
    事实证明,现在我走的这条路是最为艰难的,从郭子兴到韩林儿,从滁州到应天,这是怎样的一条路啊,在阴谋和背叛,流血和杀戮中生存下来,就是我的宿命吗?  
    已经不能回头了,和尚不能做了,农民不能做了,甚至乞丐也不行,要么成为九五至尊,要么战败身死!  
    我经历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难,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是我应得的!我所等待的就是这一天!
    
    一定要胜!
    
    胜利必定属于我! 
    陈友谅,以性命相搏吧! 
    对岸的陈友谅也在沉思,但他考虑的却是另一个问题。 
    从自己参加起义开始,脑海中似乎就没有信义这两个字,为了走到现在的位置,我杀了很多人。
  
    倪文俊赏识我,提拔了我,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杀了他。 
    赵普胜是个老实人,对我很尊重,把我当兄弟看待,我杀了他。
    徐寿辉把权力让给我,只想活下去,我杀了他。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是吗,心黑手狠才能取得胜利,因为在你弱小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 
    我相信我所做的没有错 
    为了今天的权势和地位,我不稀罕什么名声,让那些道学先生骂好了,手中的权力和武力才是最重要的。我背叛了很多人,他们不再信任我,随时可能背叛我,但只要我拥有最强的力量,我就能控制一切!
    终于走到今天这一步了  
    一定不能输,如果我输了,一切就全完了!  
    我不想再被人唾弃,被人看不起,我要属于我的尊严!
    
    朱元璋,来吧,我在这里等着你!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决定的不仅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命运,也决定着天下人的命运
    在这场决战中,没有正义与邪恶的区分,胜利的人拥有一切,失败的人失去一切  
    这场决战没有规则,没有裁判,这些东西在胜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对决战双方而言,胜利就是阿弥陀佛,胜利就是原始天尊,胜利就是四书五经,胜利就是仁义道德!  
     决一死战吧!  
     成王!  
     败寇!
2007-10-18 17:00: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48.一比一打平
  =============
  =============
  
   鄱阳湖!决死战!
    
    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战役正式开始
    
    双方在湖上布阵,此时朱元璋的士兵们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们的战船太小,在陈友谅的巨舰前就像玩具,陈友谅的战船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大家可以自己去换算一下这船有多大,船只分三层,船面上居然有士兵骑马来回巡视。从船的前面看不到船尾(首尾不相望),士兵们站在自己的战船上只能仰视敌船(仰不能攻)。
    
    而朱元璋的战船居然还是以至元二十年龙湾之战中缴获陈友谅的船只为主力的,还有若干渔船在内。虽然朱元璋的士兵们早已听说陈友谅的战船厉害,但只有近距离观察,才发现这是多么可怕的舰队。
    
    这仗怎么打?
    
    这一场景应该给朱元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明朝的船只制造一直都以巨舰为目标,郑和下西洋时,最大的"宝船"居然有127米长,似乎是在向几十年前的陈友谅示威。
    
    但在这个情况下,退却也是不可能了,只能打了。
    
    先攻!徐达的猛击!
    
    朱元璋在一片哀叹声中说出了他破敌的方法,他认为敌人的船只虽然大,但机动性不好,利用自己船只的灵活性,是可以击破敌人的(不利进退,可破也)。
    
    话是这么说,可谁去打呢?
    
    此时,徐达站了出来,
    
    "我做先锋!"
    
    徐达并非匹夫之勇,他仔细分析了敌方船只的弱点,命令他的船只列为小队,带上火枪和箭弩,在靠近敌船后,先发射火枪和弩箭,在靠近对方船只后,便攀上敌船,与敌人作短兵相接。
    
    在经过仔细考虑后,徐达与常遇春、廖永忠等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给陈友谅沉重的一击。
    
    第二天,徐达率领他的舰队开始了突击。
    
    他身先士卒,带领前军前进,在靠近陈友谅军后,出奇不意的带领自己的部队向陈友谅的前军发动了突然袭击。
    
    陈友谅军大为慌乱,万不料朱元璋军竟然主动发起进攻,急忙派出舰队迎击,此时,徐达的舰队突然分成十一队,从不同角度围攻巨舰(类似群狼战术),由于巨舰行动不便,顾此失彼,无法打退徐达的攻击,而徐达军乘势攀上其中一条巨舰,杀敌一千余人,并俘获该舰,陈友谅前军被打败。
    
    陈友谅军发现了徐达攻击的特点,便集中几十艘巨舰发动集群攻击。徐达急忙将舰队后撤,陈友谅军顺势发动攻击,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圈套。
    
    陈友谅军尾随追击徐达,此时,风向突然转为逆风,在中军舰队里等候多时的俞海通立刻集中大量火炮,向进入射程的陈友谅军猛烈轰击,陈友谅前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二十余条战船被焚毁。
    
    朱元璋军旗开得胜。
    
    但陈友谅毕竟是陈友谅,在初期的失败后,他及时整顿了舰队,发挥自己巨舰的优势,利用船只上的火炮对徐达军发动猛攻。
    
    在这次攻击中,徐达的战舰被击中,他不得不放弃旗舰,转移到其他船只上,暂时失去了对舰队的指挥能力。陈友谅军趁机发动反攻,连续击沉朱元璋军几十条战船,朱元璋军损失惨重,溺水死亡者不计其数。
    
    双方回到了僵持状态
    
    然而,朱元璋军的噩梦才刚刚开始,陈友谅军即将发起一次出人意料的攻击。
    
    这次攻击是陈友谅也没有预料到的,对朱元璋而言,却几乎要了他的命。
2007-10-18 17:01: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49.一剑封喉张定边
  =================
  =================
    
    元末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各路诸侯手下都有一大批勇猛的将领,这之中又以朱元璋将领为最强,这些人各有专长,如徐达善谋略,李文忠善奔袭,常遇春善突击,冯胜善侧击,朱文正善防守。但要说到勇猛,天下无出张定边之右!
    
    张定边,1318年生人,原籍湖北沔阳,与陈友谅一样,他也出身渔家。此人不但勇猛善战,而且知天文识地理,甚至还懂得算卦,是陈友谅的儿时伙伴,也是他的死党,早在湖北时就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发誓生死与共,陈友谅一生多疑,唯有对此人极为信任。
    
    在战局出现僵持状态后,张定边决定实施他的行动,这一行动事先并不为陈友谅所知,相信如果他知道的话,也是绝对不会同意实施的。
    
    张定边率领他的旗舰和两艘副舰从陈友谅水军阵型中驶出,陈朱两军都以为他是出来巡航的,并未在意,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张定边率领他的三条战船一刻不停,直接冲向朱元璋旗舰!
    
    百万军中取元璋首级!
    
    张定边勇不可挡,以孤军冲进朱元璋水军前阵,此时作战双方都被他惊呆了,陈友谅军也不知为何出现这一情况,而朱元璋军更是没有提防,前锋纷纷败退,张定边也不理睬,直奔朱元璋而去。
    
    一直冲到中军,朱元璋水军才反应过来,他的目标是全军主帅朱元璋!
    
    被惊呆的将领们纷纷缓过神来,立刻指挥自己的战舰前去阻挡,张定边冲到中军,已经被三十余条战舰围住,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在这些将领看来,张定边的表演已经结束了。
    
    可更让他们目瞪口呆的事情还在后面。
    
    张定边简直堪称一身都是胆,身陷重围,孤军奋战,却越战越勇,锐不可当!
    
    他虽然孤军深入,实在勇猛无比,为鼓舞士气,亲自持剑站立在船头,以示决不后退之心,士兵为其勇气所感,无不尽力而战,舰船竟然从重围中杀出,一路击败朱元璋各路将领,先后斩杀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人。冲出一条血路,朱元璋水军竟被他冲成两半,一路直奔朱元璋而来。
    
    此时在后军的朱元璋眼见张定边战船一路冲过来,也慌了手脚,连忙命令船只躲避,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转舵太急,船只竟然搁浅!
    
    朱元璋已经是束手无策,以无战船前来相救,眼看就要当俘虏。
    
    在武侠小说中,大凡遇到类似情形,都是美女受难,武林高手前来相救,事实告诉我们,在真实的历史中,危机时刻,也会有武林高手出面的,此时的朱元璋就是例子。
    
    虽然不是英雄救美(形象差的远了点),但也颇具传奇色彩。
2007-10-18 17:02: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50.一箭救主常遇春
  =================
  =================
  
   此时,常遇春的战船就在朱元璋不远处,在众人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手持一弓,来到瞭望军士身边,沉稳的对他说:"不要慌乱,告诉我,哪个是张定边?"
    
    军士用手指向前方战船舰首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军士手还未放下,箭已离弦,一箭正中张定边!(射的还是移动靶)
    
    张定边被射中后,无力指挥战斗,就此退出朱元璋水军,竟无人阻挡。
    
    张定边算是结结实实的当了一回赵子龙。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没有规定不能放箭。
    
    第二天的战役就此结束,这实在是惊心动魄的一天。
    
    当天夜里,陈友谅召开作战会议,总结了当天作战的经验,他认为要发挥自己战船的长处,必须保证集群突击,而船只的行进速度不同,无法保证统一,于是他创造性(自认为)的想出了一个主意: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眼熟吧)
    
    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据说陈友谅和施耐庵的关系很好,如此说来,他应该也认识罗贯中,那就实在不应该犯这个错误,不知何故,陈友谅竟然会采用当年曹操用过的昏招,看来罗贯中写完三国演义出版后并没有送他一本。
    
    第三天
    
    朱元璋先攻,他亲自吹响号角,召集众军前来布阵进行决战,此时,陈友谅的铁索连环舰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相连在一起,绵延竟有十里之远,望之如山。
    
    朱元璋连续派出三支舰队轮番进攻,都被打败,而陈友谅敏锐的察觉到朱元璋的右翼薄弱,便指挥大军猛攻朱元璋军队右翼,这一招十分厉害,朱元璋军队抵挡不住,眼见形势不妙,朱元璋亲自仗剑守在船前,以旗舰为底线,退后者亲手立斩!
    
    但他连杀十余名后退的千户后,仍然阻挡不住败势,眼看就要全军崩溃,谁知此时,他的军中也出了一个类似张定边的猛将。
    
    丁普朗是赵普胜的结拜兄弟,也是当年徐军四大金刚之一,他投奔朱元璋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不得已,所以作战一向并不积极,但此时的对手却让他露出了自己的狂人本色。
    
    对他而言,什么都在其次,只有兄弟义气是最重要的,陈友谅这个卑鄙小人,杀了赵普胜,今天一定要他偿命!
    
    据说他在自己的船头树起七尺白布,上书八个大字"旁人不问唯诛九四",因为传言陈友谅小名为陈九四,这意思就是说,老子只找陈友谅算账,无关人等都闪一边去。
    
    陈九四、朱重八,从名字来看,都是苦命人啊!
2007-10-18 17:03:46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