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zhuzhulou

【转帖】[八卦江湖]明朝的那些八卦---历史原来如此娱乐

124
回复
5565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东胖八卦第七集:
  
   偶也要编号鸟,不然八乱了。
  
   谁是革命的先驱?其实打响革命第一枪的不是白白教主,私盐贩子方国珍筒子早在三年前就上了梁山。而且是海军,号称海龙王。
   方国珍,浙江台洲人,武林高手,可力挽奔马,1348年聚众起义。方在乱世中合纵连横,保存实力,却从未称王,一心保境安民,到今天也被浙闽百姓感念。
   方后加入朱八八的革命队伍,死的时侯太祖主持的追悼会。
   论智论勇论仁论义,方头领比TM的宋江强了何止百倍,是元末唯一光彩不逊于八八的好汉。
   方氏乱世积德,故后代昌盛,诗礼传家,其子是一个诗人,方氏后人好象还出了方孝孺,方苞,方世玉,方志敏。。。
   学术打假的方舟子?
   网络大腕方兴东?
2007-10-18 16:37: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3.就从这里起步吧
  =================
  =================
    
    朱元璋奉命带兵攻击郭子兴的老家,定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岳父实在存心不良,当时的定远有重兵看守,估计郭子兴让他去就是不想再看到活着的朱元璋,但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找到了元军的一个缝隙,攻克了定远,然后在元军回援前撤出,此后,连续攻击怀远、安奉、含山、虹县,四战四胜,锐不可当!
    
    在召集(也可能是抢)了壮丁后,朱元璋来到了钟离(今安徽凤阳东面),这是他的家乡,在这里他遇到了二十四个来朱元璋队伍里找工作的人。
    
    朱元璋经理招收的二十四个人素质是相当高的,这其中有为他算过命的周德兴,还有堪称天下第一名将的徐达。
    这些人还有亲戚,一传十,十传百,什么叔叔、舅舅、子侄、外甥都来了,很快,他的部队(直属)就有了七百人。
    
    当朱元璋再次回到濠州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前途所在,所以他向郭子兴辞职,郭子兴非常高兴,这个讨厌的人终于可以走得远远的了。
    
    朱元璋在出发前,又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从自己的七百人中挑选了二十四个人,然后将其余的人都给了郭子兴,郭子兴多少有些意外,但仍然高兴的接受了。
    
    朱元璋的这个行动似乎可以定义为一次挑选公务员的工作,比例是三十比一,没有笔试,考官就是朱元璋和他的眼光。
    
    他挑的确实很准,看看这些人的名字,徐达、汤和、周德兴,这二十四个人后来都成为了明王朝的高级干部。
    
    唐时的黄巢在考试落榜后,站在长安城门前,惆怅之余,豪气丛生,作诗一首,大大的有名:
     咏菊
    待得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数年后,他带领着十余万大军,打进长安。
    
    此时的朱元璋,站在濠州的城门前,看着自己身后的二十四个人,他知道,迈出这一步,他就将孤军奋战,或者兵败身死,或者开创霸业。
    
    他仰望天空,还是那样阴暗,这个时候作出这个选择,似乎并不吉利,他又想起了那次无奈的占卜。
    
    父母去世的时候,在庙里干苦力的时候,夜里望天痛哭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天空。
    
    什么都没有变,变的只是我而已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谁都不能阻挡我,就从这里开始吧!
    
    出发!
2007-10-18 16:38: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4.第一桶金
  ===========
  ===========
    
    朱元璋又来到了定远,对于他而言,拉壮丁已经是轻车熟路,很快他组织了上千人的部队,他听说在定远附近的张家堡有一支三千人的部队,现在孤立无援,需要找个新老板,于是朱元璋打起了这支部队的注意。
    
    他亲自来到张家堡,一看寨主,大喜过望"原来是你啊"
    这个寨主他认识,原来还打过交道,而寨主叫他"朱公子"。
    
    自然两人见面后,照例要叙叙交情,我认识谁,你认识不,喔,你说的是那个谁啊,认识认识,还是兄弟啊,还有张三死了,李四病了等等,越说感情越好,就一起吃饭。
    
    在饭桌上,朱元璋终于说出了他的来意,既然目前你们没有主,不如跟着我混,将来混出名堂,有你们的股份。寨主也真是个实在人,马上就答应了。
    
    朱元璋非常高兴,可是他忘了中国人的习惯,酒桌上的话只能信一半,有时一半都不到。
    朱元璋后来想:实在应该签个合同的
    
    三天后,朱元璋的使者到了寨中,寨主热情的接待了他
    
    来啦,快点请坐啊,别客气,您这趟来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这个我们还要考虑下啊,
    什么?我已经答应过了?
    
    什么时候啊?三天前?好像没有吧,(回顾手下)你们想想,当时有吗?是吧,没有啊,
    
    误会,误会啊,你说的我们一定好好考虑,让朱公子不要急啊,
    什么,你要走,别走,再坐会,啊,有事就不留你了,回去给朱公子带个好,有空来玩啊!
    
    就这样,朱元璋被结结实实的忽悠了一回。
  
    可是朱元璋岂是容易欺负的,他让部下去请寨主吃饭,特别交待是准备了很久的名菜,寨主一听有饭局,屁颠屁颠的就来了,一到大营,朱元璋就把他捆了起来,饭没有吃成,倒是自己成了粽子。然后朱元璋以寨主的名义传令山寨的人转移,就这样三千人变成了朱元璋的属下。
  
2007-10-18 16:38: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5.八八发达了
  =============
  =============
   下一个目标是横涧山,这个地方有两万军队,但这却不是一支可以劝降的部队,此部队的主帅叫缪大亨(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身份),原先跟随元军围攻濠州,希望能顺便抢个劫,不料没有攻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守在这里,朱元璋带领了四千人对他发起了进攻。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领导的以少对多的战斗。
    
    朱元璋很聪明的避开了白天,而选在晚上对这支武装发动了夜袭,像缪大亨这种土包子当然不是对手,他没有怎么抵抗就投降了,于是朱元璋的部队变成了两万人。
    
    朱元璋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说一些类似同生共死,有福共享之类的话,而是对这些投降的士兵进行了谴责,让他们反思为什么这么大的一支部队,如此没有战斗力,轻易的投降了,然后他提出了结论,这是因为没有纪律和训练,要想成就事业,只有加强训练,建立严格纪律。
    
    这一番话,有理有节,大家听了都很服气。
    
    也就是在这次之后,朱元璋的部队与那些乌合之众的农民暴动军有了本质的区别,在他的手中,有了一支精兵。
    
    此时,两兄弟从定远来投奔了朱元璋,一个叫冯国用,另一个叫冯国胜,朱元璋觉得这两个人都是人才,就留下了他们,这个冯国胜就是后来的威震天下、横扫蒙古的冯胜。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决定攻击滁州,也就在此时,一个人走进了他的军营。
    
    这是一个穿着书生装的中年人,相貌温文尔雅,朱元璋开始时并未在意此人,只是看他字写得好,便让他当了文书,此人倒也不在意,依然干好自己的工作,有一天,朱元璋在营房里烤火,似乎是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天天处处打仗,何时是个头啊(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此人从容答道:秦朝乱时,汉高祖刘邦也是百姓出身,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只用了五年就成就了帝王之业,现在天下已不是元的了,元帅你的户口在濠州(公濠产),离刘邦老家不远,就算没有王气所在,也多少能沾点边。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然后说出了最关键的两句话。
    
    只要元帅能向刘邦学习,按照他的行为去做,天下就一定是你的!
    
    朱元璋诧异的看着眼前的这个读书人,是的,这正是自己的方向,刘邦做得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于是,他摆正了自己的坐姿,向眼前的这个人行礼。
    
    这个人就是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滁州,地势险要,宋欧阳修曾有过"环滁皆山也"的议论,可见这确实是一块易守难攻的要害之地。
    
    但滁州的守军却远不像地形那么难以对付,开战之初,朱元璋手下勇将花云即率领上千骑兵以中央突破战术直冲对方阵地,元军溃败,朱元璋率领全军一举攻占滁州。
    
    在占据了滁州后,朱元璋又迎来了三个重要的人,分别是他的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请大家记住这几个名字,他们都将是后来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的主角。
    
    这样看来,朱元璋出生的位置实在是人才多多,他招纳的谋士和将领无论和哪个时代的人才相比都不逊色,何安徽之多才邪!
    
    此时的朱元璋手下精兵强将,谋士如云,占据了滁州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之地,他的眼界已经不是小小的濠州,也不是滁州,而是天下
    
     这一年,他二十六岁。
2007-10-18 16:38: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6.好女婿也防老
  ===============
  ===============
    
    朱元璋的顺利似乎并不能给他的岳父带来好运,郭子兴此时正被整得够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批斗,每次开会总是四个批一个,孙德崖几次都想下手,想想朱元璋就在不远的地方,实在不好善后,于是他就把郭子兴挤出了濠州城,让他下岗,自谋出路。
    
    此时的郭子兴才明白了人生的艰难,他也没有选择,只能去投靠他的女婿朱元璋,但想想自己以前那样对他,他还能善待自己吗?
    
    到了滁州,他的顾虑打消了,朱元璋不但不念旧恶,而且还把统帅的位置让给了他,更让人吃惊的是,朱元璋做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
    
    他决定把自己属下三万精兵的指挥权让给郭子兴,统帅的位置也就罢了,毕竟是个虚的,但兵权也交出去,就让人吃惊了,郭子兴百感交集,他其实从来没有信任过这个女婿,甚至还考虑过害他,他也曾问过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朱元璋诚恳地说,如果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不能忘记您的恩德。
    
    郭子兴终于明白,自己错了,朱元璋是对的。
    
    当得知这个消息后,原先企图杀害朱元璋的人也对他敬佩万分,这中间包括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
    
    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人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历来如此。
2007-10-18 16:39: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7.绑票连环套
  =============
  =============
  
   郭子兴带了自己的几万人来,滁州的粮食不够吃了,朱元璋进攻和州,攻下来后就住在那里,将滁州让给了郭子兴。
    
    而此时濠州城中的孙德崖由于兵多粮少,强行要求到和州混饭吃,朱元璋正头疼,此时却得到了另一个消息,郭子兴得知孙德崖来了,也带了几万人来,要打孙德崖。于是小小的和州一下子挤了十几万人,而且两个对头正好碰上了,那就打吧。
    
     可是打不起来,为什么呢?
    
    因为人太多了,何州只是一个小县城,一下子来十几万人,城里城外水泄不通,就好像我们今天的黄金周旅游景点一样,别说打仗,想转个身都难。
    
     既然不能打,那就谈吧!
    
    看来孙德崖还是讲道理的,他表示,自己毕竟是外来的,还是自己走吧,朱元璋当即去为他送行,此时孙德崖在城内,他的士兵在城外由朱元璋陪同,但谁也没有想到,还有一个人在蠢蠢欲动。
    
    这就是郭子兴,郭子兴是不讲道理的,他只记得孙德崖多次羞辱过他,也管不了什么信义了,看到城内的孙德崖身边没有什么士兵,就命令手下人将孙德崖抓起来,这就害了还在城外的朱元璋。
    
    孙德崖的士兵听说主帅被抓,就认定是朱元璋指使的,而此时朱元璋也得到了这个消息,场面极其紧张,朱元璋一看势头不妙,拔马就往回走,士兵早就有准备,铁索往朱元璋的头上一套,下来吧您呐。孙德崖的士兵抓住了朱元璋,就去找郭子兴谈判。
    
    郭子兴正在一边喝酒一边欣赏者孙德崖的表情,突然消息传来,说朱元璋被抓住了,他一下子懵了,孙德崖固然不想放,可是朱元璋也是不能少的,于是他只好决定放人。
    
    可谁先放,就又成了问题,此时,徐达站了出来,他愿意用自己去换朱元璋,朱元璋回去后,再放孙德崖,孙德崖回去后再放徐达,这简直成了顺口溜,麻烦啊。
    
    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郭子兴临到手的敌人跑了,一时咽不下这口气,得了心病,过了一个月居然死掉了,可见心胸狭窄的人实在不能做大事。
    
    但这对朱元璋来说并不是个坏消息,他仁至义尽,现在终于可以放开手干了,真正的事业在等待着他。
  
2007-10-18 16:39: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8.南京,南京!
  ==============
  ==============
  
   和州太小了。
    
    朱元璋迫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在这个小县城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他的眼睛转向了集庆(南京)。
    
    迷信是封建时代人们的通病,要想占有天下,必须要占据王气之地,南京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紫金山纵横南北,恰似巨龙潜伏,而石头山则临江陡峭,如虎盘踞,这就是南京龙蟠虎踞的来历,此外在南京的前方还有一条长江,皇帝和我们一样,买房子前都要看风水,南京背山面水,实在风水好得爆棚。在明之前,已经有六朝定都于此,到了元朝,这个地方叫集庆路。不但地势险要,而且还很富呢
    
    附近不但是重要的粮食产区,而且还兼顾着商业中心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这里有运河之利,在那个从北京走到南京要几个月的年代,水路实在是太重要了。
    
    冯国胜(冯胜)此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非常有远见,他向朱元璋建议,应立即渡过长江,占领集庆,这个建议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他下定了决心,占领集庆!
    
    可是船呢,朱元璋的这班人马不是骑兵就是步兵,唯独少了水军,他正急得不行,一个人的到来带给了他解决的方法。
    
    此人名叫俞通海,明史上说他是水军头目,其实这人就是沿江打劫的海盗,经常干的就是类似水浒传上"到得江心,且问你要吃板刀面还是吃馄饨"的那路勾当。
    
    但是到朱元璋那里,他就是个重要的人物,杀点人,抢点钱没关系,有用就行。
    
    于是他召集了上千条战船先攻采石,再破太平,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目的地,集庆
    
    这所谓的上千条战船其实只是些小渔船,朱元璋的这一重大军事缺陷-- 水军,也成为制约他后来军事作战方法的主要因素。
  集庆就在眼前!
    
    此时的朱元璋是义军的左副元帅,而郭天叙是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是右都副元帅,这个职位是刘福通封的,朱元璋的地位最低,但是显而易见,这两个人根本没有与朱元璋抗衡的本钱,军队的实际统帅是朱元璋。此时元朝的统治者们已经十分头疼,到处都是起义军,没有工夫去理会小小的朱元璋,朱元璋正是抓住这个机会,向集庆发动了总攻。
    
    由于船只太差,而且过于小看集庆的城防,朱元璋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八月和九月连续两次攻击集庆,都被元军击败,然而失败对朱元璋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在这两次战斗中,郭天叙和张天祐都战死了,朱元璋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都元帅。
    
    第二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
    
    穷人朱元璋终于摆脱了凤阳,摆脱了濠州,摆脱了滁州,来到了富裕的南京,但真正的事业才刚开始,继续努力!
2007-10-18 16:40: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9.八八的新邻居
  ===============
  ===============
  
   朱元璋占据了应天,对他来说是件好事,但从历史大势上看,他的形势并不乐观,自古占据北方即有天时地利,中国地势由北向南,由南方起兵进攻北方最后获得胜利,少有先例。
    
    可是朱元璋此时占据应天,却是占了个大便宜。
    
    我们介绍一下朱元璋的邻居们,住在他东边镇江的是元朝军队,而住东南方平江(苏州)的是张士诚,东北面的是张明鉴的起义军,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什么名字),西面是徐寿辉。
    
    表面上看,朱元璋的邻居们个个都比他强,家大业大,朱元璋被他们围在中间,就好像是到外地打工的民工,寄人篱下,然而这些邻居们虽然并不喜欢朱元璋,但也正是因为他过于弱小,谁也没把他看在眼里,自己打来打去,没空搭理他。
    
    更关键的是,朱元璋北面的邻居是刘福通,这个是兄弟单位的部队。帮助朱元璋挡住了元朝军队的进攻。元朝的统治者倒是很重视朱元璋,可是打不着。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能打的不想打,想打的不能打。
    
    朱元璋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对他而言,元朝虽然是他苦大仇深的报复对象,但还不到时候,他先要料理他的两个邻居。对他而言,这两个邻居才是真正可怕的对手。
  
    下面我们要介绍他的两个邻居,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士诚和陈友谅。
    
    这两个人都是当世之豪杰,如果他们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朝代,应该都能成就大业,可惜,历史注定要让这个时代热闹一点。
    
    这是一场淘汰赛,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胜利。
    
    根据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我们先介绍弱一点的。
2007-10-18 16:40: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小地主张士诚
  ===============
  ===============
  
   张士诚,男,1321年生人,职业是贩私盐,山东泰州人,在这里要说一下贩私盐这一封建时代长期存在的行业。盐是国家管制的物品,非经允许不能贩卖,但海水就在那里放着,不晒白不晒,不卖白不卖,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这条发财之道。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垄断必然造成行业的退化和官僚化,古代盐业也不例外,老百姓只要花三分之一的价钱就可以买到比官盐好得多的私盐。为了严格控制这一行业利益,历代封建政府,无论是汉、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也不管他们治国的方法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他们都遵照了韩非子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老百姓明知去河里捞金要处死刑还要去干,是因为存在着侥幸心理,所以要加大处罚力度。
    
    对待贩卖私盐的处罚也是不断的加重,到了隋唐时期,贩卖一石(约一百斤)私盐就要处死刑,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盐贩子,看他的个头,应该不止卖一百斤私盐,居然还能通过大赦出狱,确实让人费解。
    
    那么张士诚的性格应该就清楚了,首先他应该是一个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干这个,此外,他应该是一个比较有钱的人,有钱就能交到很多朋友,最后,他对元朝统治应该有着刻骨的仇恨,因为这个政府不让他卖私盐,还处死了他的很多朋友。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在山东泰州起义,他是私盐贩子,所以他的起义兄弟也大都是干这行的,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这就为他和朱元璋的长期矛盾打下了伏笔。
    
    作为当时众多起义者中的一个,张士诚是通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决定他的历史地位的。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兵后,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祐为纪年。
    
    现在看来,这个天祐纪年名字实在是取得好。
    
    张士诚的王位还没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来了,其实元朝的官员们也是认死理的,谁称王就去打谁,要是碰到个埋头造反不称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朱元璋就是占了这个便宜。
    
    我们上文提到过的元朝名臣脱脱率领百万大军(注意,这个是实数)攻击高邮,所谓"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此时私盐贩子张士诚表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放弃高邮,张士诚考虑良久,说出了一句话:"我们还能去哪里呢"
    
    是啊,还能去哪里呢?
    
    死也要死在这里!
    
    元军用各种武器攻城,包括多种火炮,张士诚和他的两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就在城楼上坚守,所有的将士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更重要的是,这些起义者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 至少死得悲壮!
    
    于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邮就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抵抗了百万元军三个月,这就是敢于拚命的力量。
    
    正在高邮外城被攻破,内城即将被攻下时,元朝政府内部出现了问题。
    
    在以往的史书中,我们总是看到很多奸臣,这些人只顾自己不顾国家,是大家痛恨的对象,比如秦侩,比如贾似道,总是在关键时刻来那么一下,坏了国家大事。事实证明,少数民族政权也有奸臣,也会来这么一手。
    
    之后的内容就是俗套了,小人向皇帝进谗言,皇帝担心外面的将军造反,限令立刻回来,于是脱脱撤离了高邮,他挽救元王朝的努力也就这么付之东流。
    
    关键时候有天祐,名字固然取得好,但如果不能坚持那三个月,也不会有最后的胜利,所以决定张士诚命运的不是好的年号,而是他的勇气。
    
    此战之后,张士诚名扬天下,他再接再厉,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却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盐生意的)。
2007-10-18 16:40: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1.绣花枕头徐寿辉
  =================
  =================
  
   然而从此之后,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再也不用贩私盐了,有钱了,有房子了,拿着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
    
    朱元璋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
    
    这个人确实没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确确是个好人,还是个大好人,他生来就沉默寡言,待人宽大,免除了江浙一带的赋税,江浙一带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纷纷为他修建祠堂。但他的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也使得他无法成为枭雄,而只能做一个豪杰。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陈友谅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但在介绍他之前,我们必须介绍他原来的老板,徐寿辉。
    
    徐寿辉,出生年月不详(死期倒是很精确),湖北罗田人,是个布贩,据说小伙子长得很精神,而且为人正直,是罗田第一美男子,由于经常被元朝的官吏勒索,所以对元朝心怀不满,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起义经过他的家乡,徐寿辉长期积累的怒火终于压抑不住,准备造反,他的手段还是宣传封建迷信,这次是明教。
    
    为了搞宣传,他还找了两个帮手,一个是在麻城打铁的邹普胜(强人),另一个是江西和尚彭莹玉(大家应该熟悉),在宣传明教几个月后,他在大别山区发动起义,一举攻克罗田,他是红巾军的支流,所以也戴红巾,起义军连续作战,先后攻克黄州和浠水,并最终定都浠水县城。
    
    他的国号很值得一提,堪称自古以来最为奇特,叫天完(不是年号),这年号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和我一起做一个拆字游戏,把天完两个字的上面去掉,就可以发现是大元,这位布贩子唯恐自己的国号不能压制元朝,就想了这么个馊主意,在字上面讨个便宜。我每次看到这个年号总觉得是过几天就完蛋的意思。
    
    当时徐寿辉的地盘很小,只有黄州和浠水这一片地方,但他的排场却很大,元朝有的机构他都有,才那么几千人,就设置了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中央六部,真不知道他手下还有没有兵,估计是都去当干部了。另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此时一个浠水人参加了他的队伍,此人相貌不凡,写得一手好字,正是陈友谅。
2007-10-18 16:41: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2.黑社会陈友谅
  ===============
  ===============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义军中,很多的领袖没有抵挡住元朝糖衣炮弹的攻击,被招安,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元朝暗通消息,只有这个人从头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统治,敢作敢当,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端的是一条好汉!
    
    陈友谅,男,1320年生人,原姓谢,工作是渔民,浠水人,曾经在县里干过文书,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的家乡,他参加了徐寿辉的部队,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当时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由于当时徐寿辉已经称帝(不识时务),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围剿徐寿辉,攻破国都,彭莹玉战死,徐寿辉这才清醒过来,他率领部队退到湖北黄梅一带打游击,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然后红巾军大举反攻,重新夺取江西、湖南,并于汉阳县城(今武汉汉阳)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
    
    
    当时徐寿辉改编部队的手法实在厉害,他在每个士兵的背后写下了一个佛字,并说这样可以刀枪不入,这个谎话似乎容易被揭穿,因为士兵到了战场上就会发现不是真的(不信扎你一枪试试),这个谎话还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阵亡,那并不是这个字不灵,而是因为你的心不诚。也就是说没有死就是因为我写了字,死了怪自己,谁让你心不灵!
    
    这种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的荒唐逻辑在当时倒是很有市场,所以他的士兵在上战场前都要念经,搞得很多元朝政府军也莫名其妙,还以为是碰上了和尚。
    
    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将领们,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都是一等一的名将,在徐寿辉手下有所谓四大金刚之称,分别是邹普胜(总司令)、丁普郎(狂人,原因后来会说到)、赵普胜(双刀无敌)、傅友德(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此四人带领部队横扫元朝军队,创立了天完政权。
    
    在徐寿辉的部队里,兄弟义气是为人看重的,如果有谁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大家的鄙视和惩罚的,这种组织体系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著名的洪兴帮,可是有讲义气的就一定会有不讲义气的。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丞相倪文俊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直在徐寿辉身边,深知此人除了长得帅,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自己是博学通才,文武双全,凭什么在徐寿辉手下干活,于是他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却被人捅破,没有办法,只能自汉阳逃往黄州,因为黄州是陈友谅的老巢。
    
    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陈友谅,因为他不但是陈友谅的领导,还提拔了陈友谅,让他成为了军队中间的高级干部,可以算是他的师傅。
    
    可他忘记了一条中国人的古话——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2007-10-18 16:41: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3.天下第一黑
  =============
  =============
  
   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八个字可以形容他,心黑手狠,胆大妄为,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确实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
    别人不敢杀上司,杀兄弟,他干起来毫不犹豫,干完后还大大咧咧的承认,就是我干的,你能怎么地?
    
    要分析这个人物,需要从他的童年说起,他本是渔民,而且还是那种最低等的渔民,相当于贱民,这种渔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身上总是有着挥之不尽的鱼腥味,陈友谅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以及那种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行动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对他而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
    
    他努力读书,终于在当地县衙找到了一份写作文书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时常听见的低语声和议论声让他发疯。
    
    原来读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在长时间的思考后,陈友谅似乎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
    
    往上爬,不断的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顶点,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终要在我的面前低下头来。
    
    于是,当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家乡时,本是元朝政府公务员的陈友谅参加了起义,将矛头对准了发工资给他的元朝,他参加起义的动机明显与那些贫苦农民不同,这动机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在陈友谅的心中,信义和忠诚不存在。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是当他高高在上的时候,无人再敢藐视他!
    
    在陈友谅所学习的东西中,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都是不重要的,他掌握的最好的是"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之类的人生哲学,厚黑学应该也是他的专长,倪文俊欣赏的也就他这一点,但他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陈友谅会把这一招用在自己身上。
    
    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跑到陈友谅处时,陈友谅仍然友善的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陪他谈话,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内幕合盘托出,越说越气愤,留下了眼泪,陈友谅平静的看着他,问出了关键的一句话:
    
    "赵普胜他们怎么样了"
    
    倪文俊更是悲从心中起,"他们那几个人,你还不知道,都是徐寿辉死党,不过,我们联手,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好了,这就够了,我不用再问了。
    
    一天之后,汉阳的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
  
2007-10-18 16:42: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4.杀老大上位
  =============
  =============
  
   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告诉他只有十万,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而陈友谅的能力远远不是十万兵可以包容的。
    
    与他相比,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他什么也不是,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的坐在宝座上就来气,这个废物为什么坐在上面,我还要向他请示,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时,思想中的图谋就将变成行动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第一个就是赵普胜。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对,就溜了,跑道朱元璋处继续当差。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段奇怪的描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进攻,还是被人挟持的,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
    
    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
    
    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的人,他绝不会放过徐寿辉。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够精确),陈友谅率领十万军队顺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采石,他邀请徐寿辉去采石城的五通庙拜神,徐寿辉一向对这些活动很是热衷。于是他应邀来到了庙里。
    
    当他来到庙里时,陈友谅正站在窗前,身边站着两个卫士,外面下着很大的雨
    
    陈友谅没有理他,徐寿辉多少有些尴尬,他走到陈友谅身边,以一种近乎讨好的语气说道:我们就要打下应天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陈友谅没有回头,只是淡淡的说:可惜你看不到那一天了。
    
    徐寿辉懵了,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一天的到来,但当它到来时,还是那么残酷。
    
    两个人都不说话了。
    
    死一般的沉默。
    
    徐寿辉的汗和眼泪都下来了,他心中的恐惧就像一只大手将他拖入无底深渊。
    
    "我把皇位让给你,我做平章,你看这样行吗?"
    
    陈友谅终于回头了,他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徐寿辉,说出了他一生中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么在这个乱世上生存下来的?"
    
    卫士上前,从预先准备好的铁锤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倒下时最后看到的是陈友谅那冰冷的目光。
    
    卫士们洗干了前任老板的血迹,布置好大殿,因为这里马上就要举行新皇帝的登机大典。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
    
    这就是乱世的生存法则,徐寿辉,你不懂。
2007-10-18 16:42: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东胖八卦第九集
  ==============
  谈到出身,说一说三教九流
  
  民间说法:
  三教儒、释、道。
  九流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员外六流客,七烧八当九庄田。
  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工,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一修脚,二剃头,三从四班五抹油,六把七娼八戏九吹手。
  
  事实上,古代“三教九流”之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三教”,据记载起于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和上书令阚泽谈话中所提到的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 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还有一个农家。
  
  儒家:是古代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以孔子学说,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远。自汉朝至“五四运动”前,一直在中国文化界及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适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道家:以先秦老子“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德家”,老子哲学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汉代道教尊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之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法家: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是战国时的学派,一名“辩者”,是古代的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
  
  墨家:是战国时的学派,提倡“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节用”、“节葬”等。创始人是墨翟。这是黑社会的老祖宗。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策士中有“合纵派”和“连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净出捣乱的)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他们的特点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2007-10-18 16:43: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东胖八卦第九集:
  =============
  自私的杨子
  
  还有两个重要的流:兵家和杨朱(自私家)
  兵家不说乐,全世界打仗的都在学。
  杨家可了不得。我们可能只知道杨子的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觉得真TM的自私,却不知道他的下一句:““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不是俺的俺也不要!
  欧洲一老太,国家修铁路要穿过她院子,政府和她商量:要不您搬个家?老太不干。多给钱?给多少钱也不搬!老娘就要死在这里。(可能是风水好,后代要出总统?)他们拆迁办比咱们的窝囊多了,到底没辙,多花好几亿绕过去乐,离老太家近了,吵到她觉觉还不行。这是自私,还是民权意识?
  更早的,好象是十八世纪的德皇,要扩建王宫,也有一个卖面包的钉子户,奏四不搬,皇帝拿别墅换也不行,爱咋咋地!德皇这没出息的,只能改图纸。后来粉长时间,老百姓就看见一片壮丽的宫殿缺了一块,戳着一个破破烂烂的铺子,老板还使劲儿烟熏火燎滴烤面包,故意恶心皇上。。。可皇上后来还去谢他,发神经说有你这样的老百姓,联粉得意啊。
  杨子敢说这等反动话,剥夺人民无私奉献的权利,咋能不被老大们和各流御用教科书无情打击涅?所以他的学说混滴粉不好。
  不教会奶无私奉献,偶咋理直气壮滴占便宜涅?
  所以,碰上抢银行滴,只保住了三十万存款,米有牺牲自已保护国家财产,米有被歹徒砍死的黑龙江某行张姓女职员素坏伦,被领导开除鸟,哈哈,支持!撒花ing...
2007-10-18 16:43:3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