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所谓隐士是个非常特殊的族群。传说中拒绝尧帝的禅让的许由,还有周初的伯夷叔齐,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伯夷叔齐传》放在列传之首,就是为了表彰他们的品节,而历代统治者也非常注重对这个阶层人士的拉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谥号的隐士是东晋时期的杜夷,他连续经过西晋两帝,惠帝,怀帝,东晋两帝元帝,明帝的征辟举荐,结果都不应征,因此最后明帝谥之曰贞子。
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是乱世,因此隐士特别多,而为了拉拢他们,提拨人才,因此当时获得谥号的隐士尤其的多。而宋元两朝,前者社会风气宽容,后者不满异族统治,很多知识分子为了避世,这两个朝代给隐士封谥号的风气也非常的流行。
明清两代,却刚好相反,几乎没有隐士得谥,很重要得一点在于统治者不提倡隐逸江湖。一个是那个时代是中国科举制度发展最完善的时期,另外一点在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明朝时期的政策对知识分子不是特别优容,但这个还不明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清朝,清朝开国,因为采取了一些比如说剃发,穿胡人的衣服等措施,引起很多士人的不满,加上怀念前朝,因此很多大学问家,比如说顾炎武,王夫之等等很多人对清统治者采取一种不合作的态度,而清政府基本上也采取一种敌视的态度,或者借故所谓“反诗”大兴“文字狱”,严厉镇压,或者就干脆就不闻不问,让他们老死乡间。
隐士封谥号,一般多封为“先生”或者“处士”,这两者都是对隐士的一种尊称。“先生”就不多说了,“处士”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很有学问,但是不在朝廷做官,而是隐居乡里(居家)” |
2007-10-19 18:5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