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原创:如果现在规定在美国也是强制接受人民币,那么中国可以人民币自由兑换

67
回复
3858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说实话,没看明白想说什么.
2007-7-7 12:30: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估计意思就是不怕人民币升值,但升值前需要让人民币世界流通,这样好像就不怕他升值,而是希望他升值了。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
2007-7-7 15:40: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呜呜呜,都是我的错,行文太没章法了,其实我也是想写的至少有点搞笑,不要太严肃,所以也戏谑一些
以后怎么办啊~

ls大概说的像是吧

bref,意思就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是人民币得到平等对待,否则就是单方面的的不平等条约。而且在这一不平等框架下,谈人民币汇率升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中国今天不是可以被欺负的国家了。

当然自由兑换不一定就是升值,不过升值对国内民生和产业升级是有好处的。

ps 回家检讨去了

编辑了字体,添加了斜体,是那些解释测注类型的。
2007-7-7 19:27: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经济学 我的最爱 先顶lz的原创 然后慢慢享受
2007-7-7 19:30: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看到的我就提出我的疑问,lz不要耻笑我,我看到哪里问到哪里

中国贸易顺差 流入资金应为本国货币而非外汇 简单而言 外国同中国做生意 应该先持有中国货币 然后进行贸易 美元虽然被看作盯住货币 但是交易额可以用美元记 交易时还是要使用贸易国货币的

热钱的大量涌入 和贸易顺差 是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的需求过大 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 但是和国内的人民工资 没有必然联系 人民的购买能力 通货膨胀往往出现在国内货币贬值的情况下 人们纷纷抛售手中的本国货币 导致本国货币供给大于需求 继而 本国人民持本国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我想应该是这个思路分析把
2007-7-7 19:56: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damayuan
我看到的我就提出我的疑问,lz不要耻笑我,我看到哪里问到哪里

中国贸易顺差 流入资金应为本国货币而非外汇 简单而言 外国同中国做生意 应该先持有中国货币 然后进行贸易 美元虽然被看作盯住货币 但是交易额可以用美元记 交易时还是要使用贸易国货币的

热钱的大量涌入 和贸易顺差 是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的需求过大 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 但是和国内的人民工资 没有必然联系 人民的购买能力...

外国同中国做生意,不是持有中国货币,而是以外币比如美金交易。但是由于外汇管制,每一笔美金交易都会转成人民币,美金归国家,人民币归出口企业(相当于国家增发了等额的人民币)。持续的贸易顺差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不断增加,同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通货膨胀也是由此产生的。
人民币升值和人民的工资不能说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正是由于国民的购买力持续下降(和医疗,住房,教育等产业化有关,人民生活缺少保障,不敢消费),政府才会不断加大外贸再GDP中的比例,由此恶性循环,一方面加大了贸易顺差,另一方面更压制了老百姓的购买力。
2007-7-7 20:11: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人民币升值贬值 是相对于国际贸易而言 现在面临升值 对国内人而言 应该是件好事 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购买力度 但是 并不能直接影响国内人在国内的购买力度 国内购买力度的下降 不单纯是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 而是有其他各种国内原因

欧元的坚挺 是欧盟经济实力的体现

人民币的兑换领域 和人民币的汇率无关 是否可以直接兑换 应该是根据各个国家的贸易规定决定的 现在人民币如此坚挺 没有人会看跌人民币的地位 以后 也许可以实现人民币的国外兑换业务
2007-7-7 20:13: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frankfu
外国同中国做生意,不是持有中国货币,而是以外币比如美金交易。但是由于外汇管制,每一笔美金交易都会转成人民币,美金归国家,人民币归出口企业(相当于国家增发了等额的人民币)。持续的贸易顺差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不断增加,同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通货膨胀也是由此产生的。
人民币升值和人民的工资不能说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正是由于国民的购买力持续下降(和医疗,住房,教育等产业化有关,人民生活缺少...

我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 国际贸易中 如果与中国企业有购买行为 必然是通过人民币进行交易 无论是否美元在中国政府处兑换还是使用其他手段兑换 结果都是 必须持有人民币 所谓的交易 不一定需要持有美元 然后通过中国政府兑换成人民币的 有很多其他途径的

就一个国家而言 必然持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 对于个人 也有可能持有某国的货币 所以 人民币和其他外汇 都有可能在世界上流通和交换的
2007-7-7 20:18: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damayuan
我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 国际贸易中 如果与中国企业有购买行为 必然是通过人民币进行交易 无论是否美元在中国政府处兑换还是使用其他手段兑换 结果都是 必须持有人民币 所谓的交易 不一定需要持有美元 然后通过中国政府兑换成人民币的 有很多其他途径的

就一个国家而言 必然持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 对于个人 也有可能持有某国的货币 所以 人民币和其他外汇 都有可能在世界上流通和交换的

如果国际交易中国外企业持有人民币进行交易,不会造成人民币的通货膨胀。关键在于,他们用的是美金,而人民币由国家强制兑换。所以才会造成流通的人民币越来越多。
2007-7-7 20:23: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frankfu

人民币升值和人民的工资不能说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正是由于国民的购买力持续下降(和医疗,住房,教育等产业化有关,人民生活缺少...

国内购买力的强弱 还是需要分析很多方面的 就我而言 觉得没有这么简单 我觉得现在人民币升值 应该导致国内购买力的增加 为什么会是下降 现在的现象有明显的说明下降的吗


如果说猪肉 米 油等日常生活品的价格上涨 也许另有隐情 国内银行调整储备金率 提高年利率 等 直接导致国内人民持有人民币数量下降 流动减缓 这是根本原因吧 你说的那些原因 可能属于个人行为 对市场不会造成很大扰动 但是如果是政府行为 则是非常有力度的宏观调控了
2007-7-7 20:36: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frankfu
如果国际交易中国外企业持有人民币进行交易,不会造成人民币的通货膨胀。关键在于,他们用的是美金,而人民币由国家强制兑换。所以才会造成流通的人民币越来越多。

是否持有人民币 和如何持有人民币 确实是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些需要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 对汇率的变化尤其敏感 这也是汇率期货的由来 就是为了规避汇率风险 可以认为 在持有汇率期货的过程中 到汇率期货截止 国外企业是持有人民币的

所以 如果持有美元 可以兑换 持有人民币 可直接交易 但是最终 都是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这点上我们没有分歧
2007-7-7 20:40: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对于资金流动 我认为 国际贸易企业 必然会慎重对待汇率这一问题 交易额往往会很大 就汇率的买入和卖出以及中间价格看 差距几乎接近千分之几 但是在大额的贸易中 千分之一的变化 可能就会引进很大的出入 所以 不是简单的资金转圈
2007-7-7 20:45: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钱庄的例子 举的很贴切

就中国而言 在努力让人民币成为盯住货币 现阶段 美元是除了黄金以为 各国的盯住货币 当然 也包括其他币种 如欧元 日元 但是美元的地位 是二战以后奠定下来的基础 是否继续成为各国的盯住货币 还要看发展 中国的崛起 人民币地位的抬升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其他国家的盯住货币也不好说的 那个时候 这个例子就可以反过来了
2007-7-7 20:50: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后来陆大华觉得自己很笨,就规定你美利坚来我这里买猪可以,不过先拿上你的银票来掌柜的的这里兑换成我的银票,再去投资炒股买田置地的,不然人家美利坚不停的涂画,就有肉吃,我们自家没肉吃。后来美利坚不高兴,花钱不方便了

关于那个换钱



这个规定是中国自己后来看不对劲而加的,所有外商来进行的投资,都要换成人民币



然而,商品买卖方面,他们是直接用美金来的,因为这是最正当最“可靠”的国际通货,所以是“金”

不过中国政府有外汇管制,所有出口得来的美金都强制交给国家,国家用人民币补偿

其实一开始,这个措施是个很好的措施,使得我们在自己主权领域之内还是有主动的

但现在情况变的不是那么简单了,所以我们之前的香芋头美金,变得有些烫手了
2007-7-7 20:55: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就我理解 美国政府的姿态不是只给人民币升值一点的吧 他们希望人民币迅速升值 而不是一点点 中国政府 现在的行为 是希望阶段性的 稳步的 缓慢的升值 而不能迅速升值 因为考虑到中国的对外贸易 人民币升值 必然降低国内企业的产品在国外的竞争力

现实情况是 人民币在不停的升值 这有目共睹 还有一点 就是美元的疲软 直接导致中国美元外汇贮备的贬值 所以 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在美国的投资力度 大量使用美元进行采购 用以减缓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007-7-7 20:56:26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5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