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中国的自大和轻蔑意识主要产生与19世纪末期中国急剧衰落的时期和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刻意宣传一种论调:中国是个腐败、没落和没有前途的国家,中国的民族也是一个自甘堕落的次等民族,败坏了老祖宗遗留的丰厚家产。日本军国主义者还开始从这个时期使用“***”或“***人”一词,来故意贬低中国和中国人。这种轻视或是蔑视中国的情结今天依然很强烈地存在于日本的右翼之中,而比较少的提到的是日本对中国的“自卑”情结。其实,正如个体心理学一样,民族集体心理学也有许多类似于个人的特点:那就是过分的自大往往来源于过分的自卑。譬如说为什么日本右翼要刻意宣扬和维持一种“大和民族是优秀民族,中国人是落后民族”而不是去宣扬日本人优秀于韩国人、马来人、老挝人、缅甸人、泰国人或是尼泊尔人,根源在于这种论调中暗含着比较和较劲的意思,也就是说,日本人要跟中国比,把中国看成是竞争对手。为什么日本人要偏偏挑中国为竞争对手?因为中国是5000年来东亚主导的强权,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或是文化上中国都长时间全局性地维持着领导地位。日本从隋唐以来的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驱动力就在于尽一切可能性学习先进的中国,然后伺机而动,在中国衰落的时候乘机攻入亚洲大陆,取中国而代之。在古代,中国广袤的幅员、众多的居民、富饶的资源和其整体国力是扶桑岛国的居民难以超越的,发誓与中国比高低的古代日本居民在面对大陆中国时极容易产生一种岛国的自卑感和压力,因为难以超越中国,难以超越中国璀璨发达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明,因而更难实现日本远古以来进攻并占领亚洲大陆的野心。今天的日本民族在集体民族意识中也积淀了一种对中国强烈的自卑情结,因为无论日本如何发达,但日本文化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印记,包括艺术、书法、盆栽、禅宗和绘画等,都渗透着中国文化宗教的深刻影响。甚至连日本文字都无法完全通过平假名和片假名来表达意思,必须借助至少2000多个汉字日本人才能正确地沟通交流,而日本人在表示人名和地名时几乎必须完全借助汉字。在文化和文字上,日本人根本无法做到去中国化,中国文化已成了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对于自恃甚高、时时刻刻要与中国人比高低的日本人来说构成了一种深刻的、无法驱除的自卑感。可以说,中国人面对日本人的自卑情结源于中国现实中相对的经济落后,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比较容易自然地调整我们的心态,树立对日本更加客观的认识;相反日本人对中国的自卑情结是结构性的、根本性的,其根源在于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依赖性,几乎很难完全调整过来。
II. 正确认识日本、了解日本,才能战胜日本
当然日本的衰落只是相对的,日本的国民产值依然庞大,科技依然高度发达,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经济强权。长期的经济不振导致日本人自信心下降,也导致了右翼势力有所抬头,民族主义思想在回升,日本越来越想谋求与自己经济和科技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和军事大国地位,而相应的,已经是政治和军事大国的中国正在通过经济爆发性的增长来谋取世界经济和科技大国地位。东亚进入了千古未有的新变局,既非中强日弱,也非中弱日强,而是双雄并立。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却同时具备成为世界新兴超级大国的潜力,这种基本局面将在未来15到20年时间难以被撼动。
IV. 中日关系的战略性分析
美国的长远战略防卫在于阻挠全球范围内出现挑战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国家,根据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美国长远的军事战略,中国自然而然成为美国战略防范的重点甚至是核心。一般认为如果中国能够按照现在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持续发展下去的话,并且中国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注意到建立现代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注意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按照购买力计算(考虑到经济增长时期货币升值的因素)将在未来20到30年赶上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当然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是多方面的,我把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定义为经济鸿沟、金融市场鸿沟、高科技鸿沟、体制鸿沟和软实力鸿沟。中美间的经济鸿沟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第一个被填平的鸿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跃升中国也一定会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资本投资的重镇;中国也必定会经历技术创新和高科技的崛起,不过这两个鸿沟被填平的时间要略晚于经济鸿沟的填平。差距较大的是体制鸿沟,美国有着健全的法律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权利制衡机制,美国也有着全世界最好的管理制度(比如健全的企业管理、金融管理),中国如何按照自己的国情渐进地、稳定有序地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将是保证中国能够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笔者认为体制鸿沟将是第四个被填平的鸿沟。最后一个鸿沟是最难被填平的一个鸿沟,美国尽管因为伊拉克战争和其单边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形象大大受损失,道义资源有所下降,但是美国依然拥有强大的软实力,美国在全世界所推广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以及法制和人权虽然带有单边主义色彩,但依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现代化模式,是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大家反感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不顾各国历史、宗教和文化的复杂性而推行强行输出,但很少有人会反对美国模式的本身,譬如说很少有国家或学者会提出一种模式,完全反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制国家,也没有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超越了上述制度安排。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在向国际公认的现代化目标发展。我们能否在硬实力赶上和超越西方后,既按照国际公认的现代化模式进行进一步的体制接轨,又能综合东方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超越,在现有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如果我们能作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就具有了真正的世界意义,中国的崛起不再只是在现有西方现代化路径和框架之内的“赶超型”现代化,而将成为一种“创新型”现代化,中国将参与形塑世界文化,或者说中国的文化或模式不再只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not only Chinese, but global)。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而软实力鸿沟将是最后一个被填平的鸿沟(笔者将专门谈论如何建构中国的软实力)。无论如何,美国维持了超过半世纪之久的绝对霸权优势将在各个领域受到崛起的中国的冲击,这是美国从1945年以来从来没有遇到的全新的局面。
我想,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维持美国独一的超级霸主的地位,并防止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任何一个可以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国家的出现,这一点应该是毫无异议的。美国人梦想的是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美国人也可以允许“一超多强”的格局存在,但绝对不允许有“多超(多个超级大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多级格局的出现。那么在美国的长期战略重点上,美国人将以何种次序和优先顺序来处理全球有可能出现的对美国独霸地位的挑战呢?我认为美国人认定的战略次序和要处理的战略问题分别为 A欧盟的统一和整合; B 俄罗斯的重新崛起; C 中国的崛起; D日本积极谋取独立的世界大国地位。笔者下面要分别来谈一谈这四个议题:
欧盟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第一:在二战后西欧国家依靠同美国的军事联盟和美国的军事保护来抵抗东部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阵营的扩张,欧洲人对美国的心理依赖很深,也对美国有一定的感情。冷战对抗最剧烈的阶段肯尼迪总统的一句“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极大地鼓舞了西方国家阵营的士气。正是这种依赖和依恋之情,让欧洲人缺乏走向独立自主和自强的精神。即使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欧洲民众虽然对美国的反感大增,对美国的对抗情绪不断上涨,但反感是一回事,走向完全独立自主的欧洲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说现在的欧盟坚定地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并追求建立独立的欧盟军队,从而引起剧烈的美欧争执,欧洲国家的普遍民意是不会支持这种作法的。第二点原因是出于欧洲历史上对于沙皇俄国的排斥和防范,和对之后的共产主义苏联的极端恐惧,让今天的欧洲居民依然对俄罗斯怀着深深的戒心。欧盟和俄罗斯两大世界政治板块的直接接界更是让双方的关系存在很大的竞争和冲突的可能性。第三:欧洲历史上极为复杂的国家、民族、文化、宗教和种族的冲突,让欧盟国家即使在进入后现代时期依然存在很多不信任和相互间的猜忌。东欧国家在二战以后落入苏联手中,成为苏联的卫星国,让这些国家充满了历史的屈辱感。在1989年脱离苏联的控制,加入西方阵营后,东欧国家一边倒向美国,成为美国分化欧洲联盟最佳的棋子,以牵制其他独立意识较强的欧盟国家。英国则是美国天然的盟友,基本成为美国利益的代言人,阻挠着欧洲任何统一的进程,为欧盟的整合设置了许多障碍。德国和法国同为欧盟的发动机,但是由于德国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历史让欧洲许多国家对德国深具戒心。即使德国已经为二战的罪行进行了赔偿和道歉,即使欧洲各个国家已经达成了民族大和解,但是一旦德国牵头要推动欧洲联盟向更加独立的方向发展,就会引起部分欧洲国家的怀疑甚至反感,担心德国要重新走大国竞争的道路,担心德国新纳粹主义的复活。德国和法国的双领导也引起部分欧洲传统大国如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不满,这些国家也想在欧盟统合中起到和德国法国同样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实力不足而难以做到,因此就对德法主导地位颇有微词。第四:欧盟的东扩让自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境。人少好办事,人多难办事,当欧盟的边界超过了原来固有的边界(西欧)后,由于经济和发展程度的不同,一个越来越大的欧盟整合起来就愈加困难。欧盟的问题在于,必须清晰的定义欧盟的边界应该到那里为止,如果无限制扩大下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考虑到土耳其入盟的议题在欧洲国家不断发酵,欧盟整合的过程又蒙上了新的阴影。
II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朋友和敌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断变化的。中共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都以铁的事实证明了,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不是永恒的,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朋友可能变成敌人,敌人也有可能变成朋友。这里就是一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问题。如果中共不能正确判断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成功,如果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中国政府不能根据不同时代的需要进行科学的判断“什么是主要矛盾”,那么中国就不能摆脱同时被两个超级大国包围和敌视的困局,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1972年中美乒乓球外交正是基于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判断:苏联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苏联也是那个时候中国最大的战略威胁。苏联在漫长的中苏边界上陈兵百万,并扬言随时会进攻中国,还狂妄的宣称苏军的坦克集团军可以在三天之内通过平坦的东北平原攻到北京城下。苏联领导人也多次扬言要对中国实用大当量的原子弹攻击。中国政府完全把苏联的这种军事威胁和战略威胁看成是真实而又巨大的威胁。当主要矛盾一旦确立,其它矛盾就成为次要矛盾,中国就可以和宿敌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联盟。同样,当时美国的战略判断也认为苏联的共产帝国主义扩张是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矛盾,是对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自由世界最大的威胁,而同样是共产主义的中国因为脱离了苏联和东欧的体系并与苏联彻底交恶而成为美国极力拉拢的对象,这也是基于美国人对全球战略局势的基本判断。当主要敌人确立了,次要敌人就不再那么面目可憎、而变得温情脉脉了。
III 一个新概念:“议题式结盟”
谈到这里,笔者必须申明一下我在这里不是要提倡一种反美主义的思想。事实上,反美和反日的提法是同样有害、不理智的,我们不可能、也作不到完全地反美。作者在中国崛起策一“从中美经济共生体谈起”和中国崛起策四“中国对美大战略的初步探讨”已多次指出,中美在经济上早已紧密相连,分别成为世界两大经济火车头,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果我们要全面反美,不购买美国的产品的话,那损害的不仅是美国公司的经济利益,也损害中国自己的利益,多少美国大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生产线已经迁到中国,多少中国的产品每年都出口到美国,在全球化化时代,国家与国家的利益早就交织在一起,我们甚至无法说清楚一件写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是否完全是中国的产品。另外,西方许多国家的民众虽然厌恶小布什,但依然对美国有很强的依赖和很深的感情,毕竟美国把欧洲国家从纳粹手中解放出来,也抵抗了苏联帝国对欧洲大陆的扩张和吞并,维护了自由民主世界的生活方式,今天东欧国家把美国看成是救世主和解放者,这些笔者都表示理解。
IV 中国的结盟方向和策略
笔者将在这里从中国的地缘安全和建立全球政治经济新次序的角度提出中国未来15到20年的大战略。从这两个角度来讲,当前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矛盾是美国对我们在地缘政治上的挤压让我们面临的生存性危机(如伊朗和中亚问题)和美国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垄断形成独霸的局面。笔者提出的具体战略思考是:
纵观俾斯麦的一生,我们发现了他身上充满矛盾之处。他出生于保守家庭,政治思想上反对社会主义,却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良运动,并推动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定社会保险制度;他自己宣称是君主制的信徒,却又毫不留情推翻了实施君主制度的德国诸侯;他处处显示了德意志至上情结,却又小心谨慎,为欧洲许多国家的和平斡旋。在那么多的矛盾背后,俾斯麦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实用主义者,他对内发展德国的经济,进行社会改良,以平息尖锐的阶级矛盾,为德国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他对外却收敛锋芒,大玩平衡外交术,以欧洲和平者自居;他念念不忘的是防止法国来复仇,因此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和俄国、意大利和英国的关系,其根本目的也是为德国建立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让德国能够搭上当时欧洲工业化的快车。
对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们立即就能发现中国的改革之父邓小平和俾斯麦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邓公受命于危难之中,却能高瞻远瞩,力挽狂澜,促进了中国的复兴和崛起。他是共产主义者,却很早就发现了计划经济的问题,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他勇于抛弃意识形态,把中国带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之路;他善于把握世界总体趋势,看到了高科技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世界发展的轨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外交上和国家战略上邓公的国家实用主义路线一直到今天依然深刻影响着我国国家战略的总方向,邓后的中国领导人依然萧规曹随,紧遵邓公为我们留下的28字外交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我想,中国古老的智慧和策略最完美地体现在这28个字内,邓的善于守拙和俾斯麦的善于守成是多么惊人地相似;邓韬光养晦的策略同俾斯麦的战略节制是多么的接近;邓的“决不当头”和俾斯麦的不争霸世界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邓留给我们的指导方针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应当牢记:无论外边世界怎么打得天翻地覆,我们中国要老老实实,关起门来,一心一意谋取建设发展。邓和俾斯麦都是实用主义的爱国主义者,都深刻参透一个道理:一个国家要谦卑,绝不可因为国力的上升而扬扬自得,到处用武力去张显自己的实力。一个国家决不可以透支自己的国力和滥用国力,到处进行扩张,而是要善于保存、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国力,以一步一步壮大自己。一个新兴强国崛起的时候,要从地区守成的道路逐步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而绝不能走全球争霸、四处出击的道路,更不能主动向世界霸主发起挑战。直到今天,韬光养晦和善于守拙依然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绕开许多弯路,让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能够顺利完成。
话又说回来,以中国幅员之大,人口之众,国力之强大,如果中国要吸引世界观众的注意,不会太难。看看伊朗的艾哈迈迪-内贾德总统,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吧,他们总是能够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和引起世界各国媒体的报道。如果中国也象他们那样,制造一两个事变和事端,也一定可以吸引世界舆论更大的注意力和更广泛的报道,中国也一定能够天天成为西方世界的话题,但那样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甚至把中国推向与世界为敌的险境。这样看来,张显国力很容易,善于守拙却不易;四处扩张很容易,善于守成却很难;处处显露、爱表现很容易,韬光养晦却不易。一个人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才能克服骄傲自大的情绪、才能学会谦卑谨慎;一个国家领导人,特别是大国的领导人,要有超人的克制力和自制力才能作到不张显和透支自己国家的国力。这一点上俾斯麦和邓小平都堪称最杰出的政治家。俾斯麦在普军离维也纳仅离六公里的地方能够撤军,就表现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节制力和战略智慧,在这个阶段,让普军乘胜追击是很容易的,要忍住不继续往下攻是很难的。而邓作为一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大国的领导人,却能内敛、谦卑、冷静和低调,扎扎实实稳扎稳打,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谋取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切从“推进中国现代化大业”的角度出发,在国际场合不说过激的话,不作过激的事,为中国今天的崛起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III. 再谈中国的结盟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南方的跃升(the Rise of South)和中国的崛起(the Rise of China)之间的关系纳入专项课题研究。南方跃升和中国崛起的交相辉映将一直持续到本世纪末都不会停止,对于这样事关国家利益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早作立项研究,以预测未来的发展,作长远的战略规划,最大限度的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说法(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应当考虑在重要国际场合提出南方跃升(The Rise of South)的说法。单单提中国崛起容易让人感到中国人的文明中心主义观点和中国民族主义,如果能以宏大的视野提出亚洲崛起和南方崛起的说法,必将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反响,进而增进中国道德的感召力和文明领袖的亲和力。
对于当前某些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应当严格审核到非洲和其他南方国家去投资的中资企业,对信誉良好、业绩良好、管理良好的企业投资多加鼓励,对问题企业和缺乏信誉的企业应当严格控制。我们应当珍视“Made in China”产品的国际声誉,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和以次充好的产品流入非洲国家从而败坏包括许多业绩良好的中资企业在内的声誉。这也涉及到中国国家整体形象和中国软实力,我们应当从战略高度严肃看待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