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Tresore

[ZT] 《查理周刊》遇袭案“讽刺”了谁?

48
回复
7007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西方为什么打不赢反恐战争?

作者:宋鲁郑

今天的西方,对外客观上为极端恐怖主义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对内则用自己的国民财富培养壮大一个对自己文明和价值观都不认同的文明。现在西方面临的挑战是在价值观和自己的文明存亡(伊斯兰社会的崛起)之间如何选择。如果继续坚持自由(如新闻自由)、人权(不能强制同化包括价值观同化、多元文化主义、家庭补助制度)和民主(一人一票),西方文明将很快消失在地平线。假如放弃这些价值观,西方文明也依然是名存实亡。
  法国一向以浪漫、小资、悠闲、享受生活而著称世界。所以发生在巴黎如此血腥、充满原始暴力的恐怖袭击事件,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心理重创可想而知。由于法国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恐怖主义再度成为全球尤其是西方不得不反思的话题。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恐怖袭击反而更令人认知这是一个多么分裂的世界。西方的主流媒体BBC、美国之音不间断二十四小时直播,但如果看一下伊斯兰国家的电视台,这场悲剧似乎并没有发生过,或者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件。它们的头条是阿富汗、叙利亚难民或者本国的新闻。在屏幕上产闪铄的紧急新闻不过是本国一位主管页岩气部长对某地的访问。根据法国媒体提供的信息,全球自发举行悼念活动的,主要在西欧和北美。整个亚洲、中东、大部非洲、南美以及俄罗斯都是空白。
  其实,这样的分裂天天在世界上演。2014年伊拉克发生过72起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几乎每次丧生的人数都超过此次巴黎恐怖事件。同样是恐怖袭击,同样是人命,但伊拉克何时享受过《查理周刊》死难人员的待遇?就在巴黎悲剧发生之后,非洲发生恐怖分子屠城的悲剧,两千多人死亡。但国际社会可否做出同样的反应?可否有四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去亲自游行哀悼?两千多人的命怎么就比不上十七个法国生命?
  这种分裂,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西方反恐何以越反越恐的原因。
  以“911”为标志,冷战时共产主义与西方的对立转变为恐怖主义与西方的冲突。然而,西方显然是以打冷战的方式来应对恐怖主义:以牙还牙,以国家暴力应对恐怖主义的个人或者集团暴力。
  本来,“911”的发生,令西方站在道德高地,并收获世界的同情与支持。假如西方能够正确使用这些资源,成功孤立极端的恐怖主义分子,就绝不会出现今天越反越恐的后果。
  西方第一个错误就是发动了阿富汗战争。这场美国历史上打的最久的战争,结果却以塔利班越战越强、西方退出收场。假如小布什早知道是这样的结局,恐怕他当初是不会如此莽撞的。现在西方当然明白了,以国家暴力来对抗藏于暗处的恐怖分子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何况,阿富汗十分特殊,历史上就以大国坟墓而著称。英国和苏联都在此地折戟沉沙。美国只不过太过自负妄自尊大,无视历史教训,再度重蹈覆辙而已。
  阿富汗战争虽然大大损耗了西方的硬实力,但并没有损害其“911”受难者的道义资源。但随后跟进的伊拉克战争,不仅造成西方和世界的大分裂: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建立反战联盟,甚至教皇也站在反战联盟一边,反对美国组成的战争轴心,更令美国的道义形象丧失殆尽。虽然美国很快就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却开启了潘多拉魔盒:自此伊拉克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
  令人惊奇的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并没有吸取伊拉克的教训,在阿拉伯之春到来之时,竟然动武推翻了已经臣服于自己的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同时也把矛头指向俄罗斯的盟友叙利亚阿萨德政权。
  不管是萨达姆、卡扎菲还是阿萨德,他们都是世俗的伊斯兰社会掌权者。虽然他们也残暴,但却没有宗教狂热和宗教愚昧,在价值观上还是认同西方倡导的现代化,比如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政教分离,世俗法律。而且他们还是抵御极端伊斯兰势力的有效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现实压力面前仍然可以理喻,知道妥协和让步。萨达姆就接受了联合国的核查,销毁了全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卡扎菲就放弃了发展核武器,承认洛克比空难的责任并进行了国家赔偿。埃及的穆巴拉克在最后关头也放弃权力,承诺实行民主选举。就是今天仍然为生存而战的阿萨德政权也交出了全部化学武器。
  然而,他们被推翻或者被挑战之后,取而代之的就是伊斯兰内部的极端势力。最典型的就是在伊拉克和叙利亚迅速强势崛起的伊斯兰国。伊斯兰国多么激进,可以从本·拉登领导的激进基地组织都无法接受,而与之划清界线、将之排除在外而知一二。至于今天的利比亚,已经成了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目前正在考虑的是否重新武力干涉以重建秩序。在这样混乱的国家环境下,毫无疑问最有利于发展的是极端恐怖主义。
  这次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两名主嫌犯,据法国媒体报道都曾在中东地区混乱的国家如也门受训。受过惨酷内战洗礼的极端主义者,在一个和平之地自然是如入无人之地:不仅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成功行凶,更能在戒备森严的巴黎市中心轻易逃离——尽管法国是西欧人均警察和安保人员最多的国家。后来法国动用包括特警在内的近九万名警察大搜捕,用了三天才将他们发现并最终击毙。
  由于推翻阿萨德和卡扎菲政权是西方的目标,我们当然有理由怀疑当初这些人去这些国家参战时,还是得到了法国官方的默许。只是没想到从精神到肉体都被极端伊斯兰势力洗礼后的他们,回到法国后,便成了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毕竟持他国护照的极端伊斯兰分子很难混入法国,但生长于此地拥有法籍和广泛人脉和活动空间、来去自由的他们则极难防范。更令人恐怖的是,据法国媒体称,这样的人在法国有一千名左右!所以也难怪,悲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在巴黎南部“安全区”(穆斯林主要生活于巴黎北部),又是光天化日之下,两名警察被枪击:一名死亡,一名重伤,又是成功逃脱。这在已经把安全级别提升到最高级别的巴黎来说,实在不可思议。后来如果不是为了营救被困的两名嫌疑人而冲击超市绑架人质,什么时候被抓获还真是未知数。
  不仅法国,据英国军情五处处长安德鲁·帕克披露,在过去14个月,针对西方目标的与叙利亚有关的恐怖阴谋超过20起。这当然不是来自西方要推翻的阿萨德政权,而是来自西方政策扶持壮大的反对阿萨德的极端伊斯兰势力。
  可以说,今天伊斯兰极端势力就是西方错误而又愚蠢的政策一手促成发展壮大的。
  除了外部反恐战略的严重失误外,在西方内部类似的低级错误更是屡屡不断。最典型的就是丹麦和法国以及蔓延至整个西方的漫画事件。虽然西方辩护是新闻自由,但后果却是冒犯了整个伊斯兰社会,把大量温和派穆斯林推向极端势力一边,变成他们的同情者、支持者甚至是参与者。尤其是当温和派穆斯林组织寄希望在这个法治国家通过法律寻找一个说法时,却一再败诉。从而给激进派以口实和机会。假如法国法律能对这种自由有所限制——毕竟反犹主义和为纳粹辩护是非法的,怎么可能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不管怎样,这两起漫画事件彻底摧毁了西方和整个伊斯兰社会可能重建信任与和平的可能性。就是温和派伊斯兰国家,对西方也只剩下理性的利益和功利算计而已。
  这里需要深思的是,为何印度教国家印度不会刊登这样的漫画,佛教国家泰国、缅甸也不会刊登这样的漫画,儒家文明的两岸虽然制度不同,但也同样不会刊登这样的漫画。就是受中华文明影响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也都不会刊登这样的漫画。许多国家都有西方这样的新闻自由,但为何只有欧洲和美国才这样做?所以此次事件的性质并不是西方定性的所谓对新闻自由的攻击,而是西方对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傲慢与不尊重。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不仅两大素有积怨的文明之间,就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假如采取《查理周刊》的方式能进行下去吗?我们不妨设想,中日之间、印巴之间、阿以之间、俄乌之间假如也用这种方式,试问将会产生何种后果?当然,找到真正的原因与谴责恐怖和暴力并不矛盾,不管什么理由,都不能成为发动恐怖主义袭击的借口。
  其实英国《金融时报》在这场惨剧发生后,也承认讽刺漫画是武器。而且回顾讽刺漫画首次作为武器出现,是在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残酷而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时期。第一位伟大的现代讽刺漫画艺术家罗曼·德霍夫也是诞生在战争中:17世纪末威廉三世(William III)与他的死敌路易十四(Louis XIV)进行一场残酷的战争。德霍夫受命创作出大量漫画,将威廉三世与法国国王和其盟友之间的这场战争描绘为自由与宗教专制之间的战斗。
  用武器杀人是暴力,难道用讽刺漫画做武器就不是暴力了吗?然而,西方是不会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这一次《查理周刊》被袭击事件之后,西方更把新闻自由的地位和神圣性再度无限拔高,漫画引发的冲突、仇恨和对立将会再度上演。
  西方在内部犯下的第二个严重错误就是为了提高出生率而实行的家庭补助福利政策。西方实现现代化之后,一个很大的社会变化就是离婚率的提高、同性恋合法化和出生率的迅速下降。一个文明要想延续,一个家庭要有2.1个孩子。但现在法国平均是1.8,英国1.6,德国和意大利是1.3,西班牙是1.1,整个欧盟31个国家是1.38。
  为了应对人口减少的挑战,西方政府出台了不少鼓励生育的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对本土法国人并无多大作用。因为这些福利远远比不上一个女性就业所带给家庭的收入。但意外的是,这些政策对那些女性很难就业、家庭稳定、喜欢生育的穆斯林家庭充满了吸引力。结果就是多生育竟然成为养家糊口的生存方式之一。所以今天欧洲穆斯林平均每个家庭孩子为8.1个!仅以此次超市劫持人质的嫌犯库里巴利为例,就是姐妹九个!这还不是极端的数据,我在法国朋友的微信群中曾见到这样的留言:当听到一个穆斯林同事声称有一百五十多个表亲时,顿时石化了。
  可以说穆斯林每一代都将是几何级增长。其后果则是迅速改变了西方的人口结构。英国三十年间穆斯林人口从8.2万增加到250万。在今天的荷兰,新生儿百分之五十是穆斯林,取名排第一位的是穆罕默德。在美国2012年起,非传统白人出生总数超过欧洲传统白人。假如根据现在的出生率,到2050年,法国有可能变成法兰西伊斯兰共和国,德国变成德意志伊斯兰共和国。今天的马赛已经基本伊斯兰化了,几乎看不到法国文化的痕迹。可资为证的是,11号星期天举行的“共和大游行”,全法超过四百万人参加。巴黎更是超过两百万人。可是第二大城市马赛仅仅有区区6万人参加!而法国最西边的小城布列斯特就超过65000人。第三大城市里昂超过30万人,是整个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事实上,在鼓励生育问题上,西方的政策不但不对症,还有严重的副作用,可以说是自己亲手培养自己的掘墓人。因为西方社会的低生育率并不是经济手段可以解决的。像强烈的个人主义导致家庭过于容易的解体(法国离婚率超过50%,1970年仅10%)、普遍的晚婚、低结婚率(法国三十年来,结婚率竟然下降了40%!)、同性恋婚姻的合法、养育孩子过高的成本等等才是根本。在今天的法国,非婚生子女竟然超过了婚生子女——而在而在1964年,非婚生子女的比例仅为6%。总统奥朗德,至今还是未婚父亲。试想,身为一国榜样的总统,为了个人的自由都可以不结婚,更可想整个社会了。稳定的家庭至少是养育孩子的前提条件之一,家庭都不存在,共同生活的男女怎么还愿意养育下一代呢?
  西方对自身的种族危机也不是没有感知。非常巧合甚至是非常恐怖巧合的是,1月7日,一向很有争议、被视为极右的小说家米歇尔˙胡艾勒贝克出版他的新作《屈服》。在这部小说里,他想像了2022年一个伊斯兰化的法国,选出了第一位伊斯兰总统,巴黎大学的女性蒙上面纱,更多的妇女放弃工作回到家庭,一夫多妻制合法化,法国最有名的索邦成为伊斯兰大学,沙特的石油美元用于收买教授、改造传统文化区左岸。更为巧合的是,《查理周刊》本周即将出版的最新一期也是聚焦这本书。头版刊登的是胡艾勒贝克的漫画头像,画中人物说“2015年,我开始掉牙,2022年,我就要过伊斯兰斋月”,在另一幅漫画上,这位作家说“2036年,伊斯兰国组织将进入欧洲”。非常值的一提的是,这位作家2010年曾公开称伊斯兰教是愚蠢的宗教。虽受到指控,但最后却被宣布无罪。
  另外《基地组织在法国》的作者SAMUEL LAURENT就公开表示600万穆斯林就是定时炸弹,但精英们却从不想办法去遏止他们的扩张。
  西方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文化多元主义。过去美国以民族的大融炉而自豪,但现在却也搞起了文化多元主义,并成为新的政治正确。在美国南部许多城市,无人说英语,生活方式完全非美国化。但为了选票,政治人物不但不禁止相反更刻意讨好,争说他们的语言。英国也曾尝试过文化多元主义,清真寺竟然和教堂一样多。但卡梅伦当首相时,就不得不公开承认文化多元主义已经失败了。因为文化多元主义不但不能解决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实现多民族的融合,相反更强化了各自的民族和文化认同。这就是为什么,虽然他们出生在法国,在法国成长,在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最终却成为恐怖分子。
  在今天的法国,华人集中生活在自己的区域,穆斯林也同样如此。在华人传统生活的巴黎十三区,来自美国的麦当劳也居然使用中文名称。但历史上,法国是以强制同化著称的。比如当法国吞并布列塔尼地区之后,严禁使用布列塔尼语,进行文化同化。并采用行政手段,人为把布列塔尼地区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这都是法国发生大革命之后的事情。就是这样,才有今天布列塔尼地区对法国的认同。只是今天西方进步了,文明了,讲人权了,搞起了文化多元主义,哪也就只能承担这种主义带来的后果。
  当然,纯粹从从文明的角度看,西方可以动用一切手段包括发动战争、政治、经济、颜色革命、文化渗透等方式输出自己的民主价值观,何以穆斯林就不能以人口这种和平、自然的人道武器来回应呢?每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过圣诞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信基督教,西方媒体不也是在欢呼吗?为什么就不能欢呼西方越来越多的人过开斋节,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清真寺呢?
  最后一个因素虽然和西方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那就是伊斯兰社会至今没有找到一个成功的发展模式。除了中东石油国家外,普遍贫困。这成为极端势力滋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土壤。如果以西方为参照,究其原因应该是没有进行宗教改革,实现政教分离,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即使这些穆斯林进入到西方,也鲜有经济成功者。此次三名嫌犯,都无工作,生活贫困、动荡。制造超市绑架案的嫌犯2009年失业时还被萨科奇接见过,但也无助于改变他的经济状况。经济地位的低下和生活条件的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歧视(西方媒体频频漫画讽刺伊斯兰先知,可曾听说过他们这样嘲讽过孔子、中国人的祖先炎帝黄帝?),不产生极端恐怖分子才怪。反观来自世俗社会传统的华人也是遍及世界,总体来看,不管他们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可以进入主流社会,但都能迅速的积累致富。有恒产才有恒心,也才有社会的稳定。正如西方流行语:穷人要革命,富人(中产阶级)要民主。
  另外此次袭击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也将构成对西方更高的挑战。和“911”相比,嫌犯的目标更为精准,针对的是具体冒犯自己群体和中东与阿拉伯社会相互正在仇杀的犹太人。而且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报复和制造恐怖,相反还在刻意自我宣传。比如不杀平民和妇女(12人中11人是男性)。他们在逃亡路上抢劫过两辆车,但都放过车主。尽管他们知道其后果——果然车主报警泄露了他们的行踪。他们逃到巴黎机场附近的印刷厂时,也是放走所有平民。这一点在指挥围剿行动的宪兵上校接受电视采访时也被确认。这名嫌犯被围困时还接受BFM电视采访,重申不杀妇女和平民。而且他们还说出一句杀伤力十分强大的话:声称自己与西方人在伊拉克的行径不一样,西方在那里滥杀平民,包括妇女和老人。最后,他们拒绝劝降,声称甘做烈士,宁死不屈。所有这一切显然是做给自己的支持者看的。这样的对手显然比本·拉登更容易获得同情和支持。这一点在推特上也得到了反应:有人喊出我是科阿奇,竟然迅速得到近两万的点击。
  今天的西方,对外客观上为极端恐怖主义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对内则用自己的国民财富培养壮大一个对自己文明和价值观都不认同的文明。现在西方面临的挑战是在价值观和自己的文明存亡(伊斯兰社会的崛起)之间如何选择。如果继续坚持自由(如新闻自由)、人权(不能强制同化包括价值观同化、多元文化主义、家庭补助制度)和民主(一人一票),西方文明将很快消失在地平线。假如放弃这些价值观,西方文明还有什么独特性?也依然是名存实亡。
  只是目前看,西方的制度已经丧失了改革的能力——因为它们主观上已经认为自己是历史的终结,已经没有改革的空间和必要了。仅就一条,上面的问题甚至他们都不敢公开承认和讨论,因为这是政治不正确。连问题都不敢正视,还遑谈去解决呢?所以本人之所愿意如此无私的替西方指点迷津,是因为这只不过仅有对牛谈琴的功效而已。所以在内外各种因素的主导下,西方将不可避免的在反恐战争中成为输家,并在未来几十年后,走进人类历史博物馆。
  最后要说的是,纯粹从战略上讲,伊斯兰社会应该在西方采用温水煮青蛙的策略而不是制造《查理周刊》这样有可能唤醒西方的极端事件。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进行大胆的猜测,《查理周刊》之所以要以新闻自由为名、以漫画的方式强烈冒犯伊斯兰教,恐怕就是要以自己的牺牲打破对方的温水战略。比竟在此之前,已经有为了唤醒本国民众而自杀的历史学家温纳,以及同样打着唤醒民众旗号而制造的挪威惨剧。当然,不管这个猜测是否正确,至少《查理周刊》已经某种程度达到了这个目的。他们的惨死也导致法国社会出现强烈的反伊斯兰氛围。就在这几天,攻击穆斯林的事件已经发生十四起,包括向清真寺开枪、纵火、在清真寺的墙上涂写“肮脏的阿拉伯”、“杀人犯”、寄送恐吓信,在学校里也发生了阿拉伯学生被殴打的事件。确实,普通百姓怎么分的清温和穆斯林和极端主义者的区别呢?
  最终他们的血是否白流,哪就要由历史来验证了。


2015-1-15 15:00: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猫姥姥 发表于 2015-1-22 11:59
张伦:从巴黎枪击血案谈法国的自由文化           

1月7日,年初的气候有些寒冷,节日的氛围还在延续,刚度过假 ...

BBC ?
还不如 RFI 更直接些.
这种捧哏的, 看看知道就得了.
法国一边倒已经不用再添柴了.
言论自由, 不是一边倒.
言论自由, 不是越纯粹越好.

还是那句话. 凡事都有个度.
再好的东西, 也有个度.

而当一些人不同意过度夸大言论自由的作用. 不是反对言论自由. 相反是爱护言论自由.

就好比, 孩子刚刚拿到驾照. 有了新车. 家长往往会告诫他要开车小心.
这种劝告. 不是妨碍他自由. 不是反对他自主. 不是限制他. 其实是爱护他.

其实现在法国人也有40%以上的人不认同 查理杂志社的做法. 认为媒体也有自己应付的责任, 有必要尊重别人的信仰和宗教.

但是批评, 讨论言论自由的界限. 不代表用司法来限制. 不代表支持武力报复. 不代表反对言论自由.
其实, 是要求大家自己知道轻重缓急. 知道后果. 知道对同事同胞的保护. 不是自私自利. 图自己痛快. 不计后果追求自己的言论自由. 用其他无辜的生命做代价.

尤其应该警惕从一个极端生出另一个极端.

不要因为有暴恐. 就借题发挥. 把言论自由当成新的神圣. 新的教义. 新的霸道.

言论自由. 首先有边界. 其次需要条件, 而且需要代价.
不是在这里又哭又喊, 就是保卫言论自由了.

真正爱护孩子, 就要让他懂得自己的责任. 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 遵守起码的规则和法律.
不是一味地怕他失去自由, 而鼓励放纵他"自由".  对刚刚拿到驾照的年轻人是如此.
我们有理智, 有独立思考的人对"言论自由"热, 也应该如此.

当然. 一些道理. 听的进去的. 不用多说就明白. 而对一些偏执, 极端的人来说. 等于白费.

一切皆有因果.



2015-1-22 16:24: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当一个人把"言论自由"圣为绝对. 奉为不可冒犯. 变成新的信仰时. 这本身就是对"自由" 至少是思想自由, 乃至言论自由本身的嘲弄.

言论自由不是坏事. 但是也不是禁地. 不是不能质疑和指出它的局限.
如果不能宽容不同声音. 不允许理智地讨论批评. 其实不仅是愚昧的. 就是另有图谋的.

就像卖药的忽悠一样. 谁说他的药有副作用. 卖药的就跟谁急眼一样.
这里个别人, 对言论自由兜售热情. 也不输卖药的.

而西方现在并不存在言论自由的困难. 更没有严重的困扰和危机.
法国言论自由至少对反对穆斯林派的, 不是没有言论自由. 而是恰恰相反.
可是, 对犹太人不利的. 不认同查理周刊的言论, 言论自由倒是值得观察.

所以, 一些口号, 说穿了是政客的旗号.
Holland  这次就因为这一套玩得不错. 让自己声望大增.
可怜 民主社会下的民众, 以为自己捍卫了自己的理想. 其实到头来. 自己被卖了. 还在替政客数钱.

大家都懂的..
2015-1-22 16:42: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血案后法国草木皆兵:笑星出言不逊遭捕 或被判刑

  参考消息网1月24日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月15日发表题为《“基地”组织:法国恐怖分子是我们资助并训练的》的报道称,也门的“基地”组织宣布《沙尔利周刊》屠杀事件是他们制造的,并宣称“巴黎圣战”是他们组织的。


  14日,在法国对一名声名狼藉的喜剧演员以及同情(3名在法国出生的伊斯兰激进主义分子杀死17人)暴行的数十人采取行动之际,“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的高级领导人纳赛尔·安西对血案宣布“负责”的视频出现在该组织网站上。


  安西说,这次袭击是为先知复仇,这次袭击中遇难的有漫画家、编辑和记者,此外还有2名警察。他说,是该组织领导层为这次行动选择目标、确定方案并提供资金。


  这段12分钟视频的题目是《巴黎圣战》,此前,《沙尔利周刊》事件3名杀手之一的谢里夫·库阿希在被包围后宣称他是奉“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及其已故领导人安瓦尔·奥拉基之命这样做的。


  谢里夫与兄弟赛义德在逃离屠杀现场时也向旁观者扬言他们是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派来的。赛义德9日被警察击毙。


  由于刊登嘲弄穆罕默德先知的漫画,《沙尔利周刊》早就成为伊斯兰激进分子泄愤的目标。14日,幸存的员工出版了300万份新刊,仍旧以穆罕默德先知为封面,配文是:“一切都被宽恕”,新刊销售一空。


  14日,“伊斯兰国”也宣布参与了这一事件,但不那么直接。在一段显然是在中东摄制的视频中,一名年轻人操着蹩脚的法语说:“早就该这样做了。他们以为‘伊斯兰国’不会去欧洲……这样的行动会越来越多,在法国、在比利时、在德国、在瑞士。”


  法国官员承认,反恐警察疏忽了库阿希团伙,最近把人力物力都集中投入到对付“伊斯兰国”武装上,而不是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的顽固激进分子。


  据悉,赛义德去过也门,谢里夫则在5年前因为恐怖主义罪行入狱。


  他们的同伙阿梅迪·库利巴利在近日出现的一段视频中宣称效忠“伊斯兰国”,说他帮助这两兄弟筹措资金。


  这3人的同伙多达6人,14日警方对这些人展开追捕,与此同时,库利巴利的融资证据浮出水面。从警方调查透露的情况来看,2014年12月,他利用伪造文件办理了一笔6000欧元的法国商业贷款,在布鲁塞尔购置了几支卡拉什尼科夫步枪和一支火箭推进榴弹发射器。


  据悉,一名比利时军火商向警方自首,并提供了库利巴利购置上述武器的证据。库利巴利杀死1名女警官和4名犹太人质,后来他在巴黎的一家超市内被击毙。


  法国仍在应对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的余波,司法部长克里斯蒂亚娜·托比拉下令检方强硬应对仇恨言论、反犹主义和美化恐怖主义的做法。截至14日晚间已有60多人被捕。


  将要受到最严厉惩处的是迪厄多内,这名谐星的反犹段子使其被该国不满现状的非白人年轻人奉为英雄。他在“脸谱”网站上发布了一条帖子,说“我感觉我是沙尔利·库利巴利”,随后他在凌晨被捕,并获知自己将受到指控。


  迪厄多内14日夜里获释,获释前他被控“为恐怖主义辩护”,并被告知很快要出庭受审。如果被定罪,他可能要入狱2年。(编译/于晓华)


tianyufr
2015-1-26 03:11
这个言论自由的双重标准也是醉了 
Cogito
2015-1-25 21:34
文字狱来了 
2015-1-24 15:56: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来自新加坡的声音:

雅国:言论自由不能毫无限制

http://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150116-435999


(联合早报网讯)言论自由不能是毫无限制的,拥有自由言论的权益不代表无需对言论负责。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博士对本地印刷商拒绝印制《经济学人》最新一期杂志内页中、印有回教先知穆罕默德肖像的法国《沙利尔周刊》封面,表示肯定与赞扬。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沙尔利周刊》袭击案后,原将该杂志印有回教先知穆罕默德肖像的封面印在新一期周刊内页,但由于负责印刷《经济学人》的本地印刷商时信印刷私人有限公司(Times Printer Pte Ltd) 拒绝印制这张图,新加坡读者将不会在于本地发行的这份杂志里看到《沙尔利周刊》的封面。杂志刻意将页面留白,以此向读者解释杂志立场,表明不印制《沙尔利周刊》封面漫画是印刷商的决定。

对于应如何看待杂志的反应,雅国下午在一项商业活动场外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认识到我们不会允许漫画在新加坡发行,也因此表达自己的立场,而我们尊重他们的决定。”

雅国负责管理本地回教事务。他指出,尽管本地回教社群也因《沙尔利周刊》封面而感到冒犯,但他们也理解应理智地处理这起事件。雅国对此表示赞扬。

《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描绘穆罕默德在哭泣,并手持“我是沙尔利”的牌子,标题写着“所有人都获得宽恕”,周刊一出街就引起一番议论。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realtim ... thash.bgeUgJbr.dpuf


2015-1-26 20:13: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又是一条令人哭笑不得的法国新闻:

法国8岁男童因发表恐怖主义极端言论被警方问讯


====
话说天朝如何如何. 也没听说有把孩子也当成恐怖主义威胁就送审的.

"
法国8岁男童因发表恐怖主义极端言论被警方问讯      

       据法国电视新闻台“法国24小时”1月28日援引法新社报道,因发表与《查理周刊》袭击者相关的极端言论,法国尼斯一名8岁男童于当地时间1月28日接受警方问讯。
        报道称,滨海阿尔卑斯省公共安全局局长马塞尔•奥提耶表示,《查理周刊》袭击事件发生后第二天,该男童发表极端言论,并拒绝进行一分钟默哀。据悉,男童律师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男孩已被起诉,原因在警方报告中被陈述为“涉嫌宣扬恐怖主义行径”。但警局对此予以否认。
  
        报道称,警方对男童的问讯共持续30分钟。问讯结束后,马塞尔•奥提耶表示,男孩显然并不明白自己所说的话,也没有人知道男孩是从何处听到此类言论。

"

2015-1-29 14:38: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国学者激辩言论自由与宗教尊重 你是查理吗
时间:2015-2-4 17:14:28  信息来源:凤凰艺术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

  《查理周刊》袭击事件之后,在全世界特别是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前几天在整个法国出现了一场全民大游行,规模为1945年战后所未见。几百万人发出了同一个声音:“我是查理”,捍卫的是在暴恐事件中成为牺牲品的言论自由。

  我们非常反对恐怖主义,不分左中右,不分宗教、派别,在这个立场上是一致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个事件背后的因素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这就产生了很多分歧和讨论,《纽约时报》发了一篇专栏作家的文章,说“我不是查理”,认为《查理周刊》这样一个刊物,很难想象可以在美国的大学校园出现。《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斟酌再三,没有刊出那些引起血案的漫画。

  这个血腥案件里最让人震撼的是那个被恐怖分子补枪打死的警察,他叫艾哈迈德,是个穆斯林。一位阿拉伯裔的政治活动家在推特上发的一条推文广为流传:“我不是查理,我是那个被打死的警察艾哈迈德。《查理》嘲讽我的信仰和文化,而我为捍卫他的这项权利而死。我是艾哈迈德”。

  不要以为《查理周刊》只与穆斯林过不去,实际上它讽刺的对象是全方位的,从穆罕默德、耶稣、圣母,到教皇、总统。在美国你很少可以看到一个如此刻毒嘲笑宗教神灵和限制的刊物,会被认为是“政治不正确”。但是在欧洲不一样,欧洲比美国要更世俗化,特别是法国,18世纪之后有强烈的反宗教传统。这一事件有点像2011年的“9·11”事件。“9·11”发生以后,哈贝马斯有一句话讲得最深刻:“‘9·11’事件触动了世俗社会的宗教神经”。这一次,这根神经再次被触动。

  当许多欧洲人表示“我是查理”的时候,半岛电视台明确表示:“谴责那些可恶的杀戮,但我不是查理。”有评论认为说:这是一场极端主义之间的冲突,一方是伊斯兰的原教旨极端主义,另外一端,《查理周刊》又代表了世俗主义的极端,这是两种极端主义的冲突。

  这几天全世界的舆论和学界,也都在讨论这个事件,在恐怖和反恐上,大家几乎没有分歧,但是对《查理周刊》本身却有很多的歧见。在一个解魅的世俗社会,言论自由是这个世俗社会的基石,是最核心的权利之一,但是言论自由要不要有界限?是不是也有冒犯被另外一些人奉为神灵或先知的自由?假如有限制,究竟是法律的,还是政治的,或者仅仅是美德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

  这类事件在欧洲不是第一次。有人看到的是文明间的冲突、世俗与宗教的冲突,还有人看到了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这些维度可能都存在,但我还是想强调其中文明与野蛮间冲突这个面向。

  这个世界是存在冒犯、污辱,甚至言论伤害的。有言论自由,就有言论的冒犯,对言论自由的滥用需要限制,甚至惩罚。但不可能完全清除。谁在一生中没有过被言语污辱、伤害、被毁谤的经历?我相信没有人能幸免。但以何种方式回应冒犯,是文明与野蛮的一个检测。让我们假定,《查理周刊》滥用了言论自由,冒犯了神圣的信仰。但以杀戮来回应受到的言论伤害,这就是十足野蛮的行径。让我们不要失去这点常识感,常识感中的比例适度原则。适度就是文明的一个标志。

  许纪霖教授有个实名的微博,他是一个大V。我有时候会去拜读,特别关心人家怎么评论他的某些言论。有时候下面的评论中,有一些人用极不堪的语言“问候”他的家人。许纪霖从不用同样的方式回复,我们可以称之为“儒雅”。但如果他用同样不堪的言语回复,我们至多说他品味不高,和低级趣味同流合污了。但是如果他把那些出言不逊者“人肉”出来,然后给宰杀了,那就是野蛮。

  在这个世界上,被自己奉为神圣的东西,也可能被人诋毁和冒犯。检测文明与否的一个标准是如何对待冒犯。但是我不认为这种野蛮行径跟某个特定宗教有必然有联系。在历史上,基督教对伊斯兰教有过“十字军东征”,基督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的争端,也在欧洲引发过血腥的宗教战争。也就是说,基督教在维护自身神圣信仰的历史上也充满野蛮行径,只是到了现代之后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文明一些了。当今世界,这种为维护自身信仰的神圣性而大开杀戒的情况更多地与少数伊斯兰极端主义者有关。

  有一个从索马里逃到荷兰的穆斯林难民阿扬·赫希·阿里(她曾接受过女性割礼),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了一个荷兰的纪录片制作人。那个电影人叫梵·高,是伟大画家梵·高的曾孙子。2004年,梵·高拍了阿里的纪录片,然后这个纪录片导演就被几名穆斯林极端主义分子杀死了。这位阿里女士后来就变了人权主义者,嫁给了哈佛大学现在很有名的教授弗格森(Neil Ferguson)。还有意大利著名的女记者法拉奇(她曾采访过邓小平、阿拉法特等人)。她在“9·11”之后写过一本书,非常的“政治不正确”,书名叫《愤怒与自豪》。她在其中说:对,我们西方有过罗马斗兽场,有过宗教战争,但是几百年来,我们多多少少进步了,但是伊斯兰教在有些地方还是处在那么一种野蛮的状态。她的许多言论很具有挑衅性,但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到困扰的问题。

  我仍然认为,极端主义在原则上可能与任何宗教关联,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经验上的,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实际上,许多穆斯林反对这种极端主义。如何解释这种经验现象,可能需要一个更大的历史和社会视野。但无论这种解释如何深刻,都不能为野蛮行径本身开脱。

  那么在我看来,当人们说“我是查理”这句话时,我们要明白它在说什么,这并不意味着认同它所有污辱性的、刺激性的那些表达,而是说,抗议那些以杀戮的暴行来回应言论上的冒犯。在这个意义上,我也愿意说“我是查理”。而且,正是因为“我是查理”,我才能够说“我不是查理”。因为在西方,在这样一个群情激愤的气氛中,像David Brooks这样的专栏作家,说出“我不是查理”不也是一种冒犯吗,他不是在触犯众愤吗?但正因为“我是查理”意味着我们甚至允许某种冒犯的余地,才使得“我不是查理”的声音成为可能,才能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在这个意义上,“我是查理”与“我不是查理”分享着同样的逻辑理由。

  但在另一面,我们是不是要以《查理周刊》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言论自由,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美国和法国有所不同。其实,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在法国和美国在法律和政治文化上有所不同。在法国,对言论自由在法律上比美国有更多的限制,法国和德国都有关于仇恨言论的法律条款,而美国基本上没有。实际上美国有一个比较极端的言论自由传统,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但美国的政治文化对“政治正确”问题非常敏感。若有权有势的人说了冒犯的话,那就是政治不正确,会被舆论谴责;而无权无势者谩骂攻击,一般都属于言论自由。

  崇明(华东师范大学):

  言论自由是否有限度,是否要尊重他人的信仰?我不欣赏《查理周刊》这种做法,它对各大宗教极尽嘲讽,在很多方面是对人的冒犯,因为信仰是很多人最神圣,或者对他来说最有意义的情感,如果以漫画的方式来嘲弄这种信仰,一般人都会接受不了。

  从他们对宗教的污辱上,我不认同“查理”,但从他们因放肆行为而被屠杀的命运上,从对他们生命的尊重这一角度来说,我是查理。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只要是一个有自由的世界,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自由的滥用和扭曲。但是,我们是不是要因为自由的滥用和扭曲而废弃自由本身?

  在《联邦党人文集》里,麦迪逊在讨论党派时有这样一个讨论,他说党派是自由的产物,极端的党派斗争往往有滥用自由的可能性,但我们会不会因为党派斗争的弊端而废弃自由本身呢?恐怕也不能这样去做,就好像有空气就会产生火灾,我们会不会因为有火灾就消除空气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查理周刊》的行为非常极端,让人不舒服,但从言论自由的角度,也不得不容忍它。

  我们现在都把焦点放在言论自由上,但我觉得这一事件涉及的最根本的问题不在这里,而是伊斯兰教对欧洲的挑战以及某种政治正确对这一挑战的回避。法国知识界其实也存在着一种很明显的政治正确的现象。在法国,无论是思想界、学术界还是媒体,对伊斯兰教展开讨论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在媒体中批评伊斯兰教,那你很可能被指责为“伊斯兰教恐惧症”,被指责为不宽容。

  法国人特别是左派的政治文化强调宽容,强调多元文化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对宗教问题展开很严肃的思考和讨论。所以我们在这次查理事件中看到一个很悖谬的现象,法国人一方面以言论自由为名,放纵对宗教的亵渎和嘲讽,另一方面,他们又以宽容、尊重和承认为名,来限制对伊斯兰教的讨论。但其实两者往往是相通的。因为嘲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而以宽容为名的限制讨论,也是在回避这些严肃的、困难的问题。这种政治正确实际上表明,在欧洲、美国的知识界、思想界和舆论界,当宗教问题形成挑战的时候,他们往往缺少资源来面对它。

  关于政治正确,我可以举很多例子。前两个月法国一个很有名的媒体人Eric Zemmour,在讲到伊斯兰教时暗示法国应该限制移民,或把很多移民以某种方式遣送回去。这段话有点过分了,遭到舆论攻击,电视台不得不解雇他,终止了一档他已经主持了十年的很有名的谈话节目。

  更极端的例子是有位里昂高师的教授Sylvain Gouguenheim在2008年写了一本书所引发的争议。传统看法认为阿拉伯人中世纪时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传播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位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反的看法,认为其实阿拉伯人没有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起作用的仍是很多天主教修士。此书出版后遭到很多批判,很多学者、记者指责它抹黑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排外、种族歧视、宣扬文明对抗,甚至有人联名写信抗议这本书,要求调查他,认为持这种言论的人不适合在大学里任教。学术讨论变成了一桩政治事件,让我们看到政治正确在法国有多少大的影响。

  邱立波(华东师范大学):

  刚刚看到一篇对《查理周刊》某个“幸存”漫画家的访谈,题目好像是:我只是个画漫画的。与记者在略具硝烟味的氛围下那略具提示性甚至煽动性的提问相比,这位漫画家并没有借力使力地甩卖自己的伟大,没有化腐朽为神奇地让自己成为典型或坐标,而是极力约束《查理周刊》和自己工作的意义:我们干的只是取乐的活,半个欧元保你笑十分钟,去买吧。——哪怕就是在全法国乃至全欧洲(至少是政客们)都在采取某种集体行动的当下,想想看,370万人啊,当记者提示说,可能你们的行动代表了欧洲的某种集体姿态、彰显了某种生活的意义时,他都斩钉截铁不折不扣地回答说:不,那只是你们的解读,我,还有我们,只是画漫画的,我们只是在单纯地勾画某种属于自己的快乐。

  正因为这位漫画家的这种坚持,他们的无辜感便显示得特别强烈,是啊, 有什么能比一群对世界的现状一无所知、仅仅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人们所受到的伤害,更能让人同情的呢?想到这里,你简直会觉得,他们无辜得像一群童言无忌的孩子,他们因为阳光下的奔跑和欢笑而获罪。于是你的愤慨也就汹涌澎湃了。于是你也就开始发掘自己的思想和深刻。

  漫画家之所以觉得自己无辜,是因为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个刊物发行到中东国家去,他只是在一个熟悉了言论自由的场合、一个习惯于开玩笑的文化里行事。这种事,在熟悉了他们的人看来,原本不值一提。或者也可以说,这不正是欧洲自由政治对人们的许诺?

  在此前某个时期,人们的快乐机理是:一个人的快乐,一定意味着一个人的愤怒或悲伤。早先,快乐以假想敌的存在为前提,他的服饰、语言、姿态、腔调、措辞、神祇、宗教、灵巧或笨拙,以及同时被假想的我跟他的关系,可以瞬间制造我所需要的所有笑料。——人类有没有因为香草、阳光、海浪和鸟鸣而单纯地快乐过?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在神学意义上加以讨论,但在人类有记忆的绝大多数时间,一个人的快乐,同时便是另一个人的愤怒与悲伤。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的困难是:如果没有我的敌人,我的快乐便无处可得。或者说,我的爱和喜源于我在恨着。

  上帝死后的新假想是:不,让我们停止以仇恨为基础的快乐,让我们彼此源于快乐、通过快乐,且一切在快乐之中。让我们把此前的记忆抹去,让我们听到某个人的笑声时想到的不是AK47或匕首,而是挠一下自己的腋窝。换句话说,宪法爱国主义的新假设是,让我们探究一种纯而又纯的快乐,我们要在让一切为我所乐的同时也让自己为一切人所乐。

  但袭击者们中止了、至少是暂时中止了这种想法,他们用自己的子弹尖锐地发问:快乐,为什么是单纯的?你们的上帝或许已死,你们所享受的言论自由可以为证,但我们的上帝或先知依然在场,没有一刻离开过。耶稣是你们的,笑骂由你,但记住:穆罕默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该怎么办呢?恐怖主义是一种精神病理现象么?据说很久以来有人便提议,请心理咨询专家参与巴以和平进程。

  你是查理么?昨晚,我隔着太平洋问一朋友同样的问题。

  想重新读一读莎士比亚,想再问一问,我们到底有没有能力品尝到那个“皆大欢喜”的快乐。



2015-2-4 11:49: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为言论自由呐喊无助于避免悲剧




简单地捍卫言论自由,意味着西方主流社会还需要下一个《查理周刊》,还需要继续讽刺伊斯兰宗教信仰,并可能导致悲剧的重演。


“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格言一直是法国引以为傲的传统,甚至连其国旗上的“蓝白红”三色也与格言内容相互对应,并因此传为佳话。然而,无论是三色旗,还是“自由、平等、博爱”的格言,它们却都源于法国大革命——一段与激进甚至恐怖等字眼相伴的历史时期。法国也因此与自由与极端的悖论难分难解。就在数天前发生的巴黎枪击事件中,我们又看到了这一悖论导致的悲剧再度上演:枪击凶杀这一极端行径,竟是因被害者坚守言论自由而起。

法式自由


不过,这一悖论并未被许多人注意到。法国官方已习惯性地将此案定为“恐怖袭击”,并称此为极端激进分子的行为,“与穆斯林宗教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各界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在谴责凶手对于言论自由的践踏,“我是查理人(Je Suis Charlie)”的口号已在媒体与民众当中遍布。这样的普遍舆论起到如下效果,首先让恐怖分子与穆斯林信仰隔离,再将极端主义与言论自由直接对立,经此嫁接,言论自由与极端恐怖主义成为了直接冲突的对立面,而宗教信仰的问题却被隐藏了起来。


把极端恐怖主义放在言论自由的对立面,问题看似就简单了。正常理性的人都会站在言论自由一边,抵制极端恐怖主义。但无论是凶杀者在开枪时所高喊的“你们侮辱了先知,要付上代价”,还是《查理周刊》与穆斯林在过往的夙愿,都无法让人心安理得地把宗教信仰因素从本事件中剔除。在穆斯林的眼中,《查理周刊》的许多漫画刊登确是侮辱了他们的先知,这也引来了2006年法国诸多伊斯兰宗教团体对于《查理周刊》诽谤罪的起诉,但最终被法院驳回。尽管实施凶杀是极端行径,但这并非没有前情。《查理周刊》及凶案牺牲者们所遭遇的是有针对性的报复打击,凶手的目的也并非仅为制造恐怖氛围而滥杀无关平民。表面上是恐怖主义的行径,背后却是通过和平途径无法维护被言论自由所伤害的宗教尊严,而采取极端手段践行自己的宗教信仰。

宗教宽容


现代社会所享有的多元宗教文化及公民言论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早期思想家主张的宗教宽容的产物。然而从一开始,这种以自由主义支撑的宽容就有其复杂之处。


1689年,英国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在《论宽容》(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中主张,尽管我们应当推行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但无神论者例外。它的意思是,为了维系共同体的纽带,一个社会不应有否认基本原则底线的人存在(在那个时代的英国,承认神的存在仍然是社会底线)。在底线之上,大家可以有关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抒己见,言论自由。


同一时期,法国的宗教宽容思想家皮埃.贝尔(Pierre Bayle)提醒我们,宗教宽容与言论自由的本质是良心自由,并应依此保障遵循良心行事的绝对权利。但如果一个人的良心告诉他应该诋毁、迫害异见者,那么当每个人都自由地遵照自己极端的良心而行事时,结果会是不可避免的悲剧。因此,存在分歧的双方都唯有从良心出发宽容退让,而非继续偏执一端,才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我们应该从上述两位宗教宽容理论家那里学到什么?首先,尽管当今社会已普遍多元宽容,但也应有底线需要遵守和尊重。其次,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言论自由或是其他信念,任何偏执一端的信念都有可能带来悲剧的后果。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比起个人信念的坚守与偏执,更重要的是公开理性的讨论、对话与让步。

互相尊重


理性的公共讨论的基础之一便是“对等性/相互性”(reciprocity)概念,它的真实意思不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他人立场上看问题”。如果有声音一味指责伊斯兰宗教信仰过于极端,难以与言论自由的西方社会相容的话,那么其本质还是前者,即一种“我能接受自己的神被漫画讽刺,你也无道理不接受你的神被同样讽刺”的想法。当下的舆论情势把宗教信仰放在了一旁,只谈如何坚持捍卫言论自由,助长的恰恰会是这种想法。继续坚持言论自由,证明言论自由没有被吓倒,意味着西方主流社会还需要下一个《查理周刊》,还需要继续讽刺伊斯兰宗教信仰。这种姿态,仍然是关闭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大门,并未旨在防止悲剧的重演。
在已普遍世俗化的东西方社会,穆斯林都是相对特殊的群体,真正的“对等性”要求我们去探知并理解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而非将我们的心理底线强迫他们也接受。在现代社会,宗教信仰终归是个人的私事。法国穆斯林对《查理周刊》不满的背后,也并非希望颠覆法兰西政教分离的社会根基,而仅是希望自己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或许,穆斯林群体的心理底线与其他群体有所不同,但既然同处于一个社会中,我们就应该相互包容和理解,去尊重不同人的不同底线。在“对等性”的基础上实现差别对待,这才是真正的一视同仁。我们不应忘记的是,言论自由的初衷本就是为了尊重差异,避免酿成极端悲剧。


笔者生长于中国大陆,还记得从小到大,汉族学生是如何被教育在生活饮食习惯上去尊重其他少数民族或有不同信仰的人的。同样程度的玩笑可以开在汉人身上,但对少数民族,却都会出口留心,怕伤人感情。如果有一天,中国人信奉言论自由到了可以对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随意出口讽刺挑衅的程度,那么我会认为这是一种退步。


2015-2-4 12:01: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言论自由≠偏见自由
作者:南方朔  台湾政论家







  最近法国的《沙尔利周刊》遭到激进穆斯林攻击,而就在同时,法国的反伊斯兰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也出版了一本小说《顺从》(Submission),引起了很多讨论。
  
     《顺从》是本政治预言的书。它是说到了2022年总统大选,法国由于政治恶化,传统的左右两大政党均告失势,无法通过第一轮投票,最后是极右的“国家阵线”和一个新兴的“穆斯林兄弟党”对决。“国家阵线”由于不孚众望,于是“穆斯林兄弟党”胜出,法国成了一个由穆斯林担任总统的伊斯兰国家。很快的,法国女人都蒙上了面纱,辞掉了工作,回返家庭;另外则是沙特阿拉伯等伊斯兰国家带着大量石油美元,到巴黎炒房,市面繁荣。由于穆斯林的政经权力大盛,巴黎大学也改名为“巴黎索邦伊斯兰大学”,法国已逐渐远离它自启蒙时代以来的文化传统,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这本小说出版后就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它是法国版的《一九八四》,也有人认为它把法国人的“伊斯兰恐惧症”带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由法国会出现《沙尔利周刊》这种歧视丑化伊斯兰的杂志,也会产生《顺从》这种恐惧伊斯兰的小说,我们就不得不去注意法国人是如何看待伊斯兰和穆斯林这个问题了。扼要地说,可分两点。
 
     第一点是,近代欧美的伊斯兰学者及思想家崛起。他们注意到,纵使中世纪的十字军时代,虽然伊斯兰与基督教不断征战,但基督教国家对伊斯兰国家仍有“敌对的好奇”,看到伊斯兰好的表现就会肯定,不会丑化。例如12世纪有个穆斯林名将萨拉丁(Saladin Ayyubi),他曾大败十字军,但对十字军俘虏却极慷慨仁慈,不会妄加杀害,他1187年攻陷耶路撒冷,也不会对基督徒劫掠杀害。他这种表现得到当时欧洲人极大的称赞,认为是个“比基督徒还像基督徒的人”。但到了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接着又在欧洲占领了很多地区,于是遂产生了“因为恐惧而造成的丑化”;而16世纪后奥斯曼帝国运衰,19世纪后趋于没落瓦解,于是“因为恐惧而造成的丑化”则变成“因为轻视而形成的丑化”。
 
     近代西方的伊斯兰论述,基本上就是伊斯兰势力没落后话语环境改变所致。西方面对弱势的伊斯兰世界,已可任意宰割侵略,当然需要把伊斯兰说得极为不堪,也可合理化它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行为。
 
     第二点就是,我们还要注意到另外一种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繁荣,极需大量廉价劳工来从事低工资、低技术的工作。于是欧洲国家遂从别的殖民地引进大量移民工人。由于这些劳工很多都是来自伊斯兰国家,所以这些工人遂受到双重歧视,一是他们的母国受到歧视,另一种则是他们自己受到品质上的歧视。在这些移民收容国里,法国乃是穆斯林最多的国家,现在估计已达600万人,占法国总人口的8%~10%。由于欧洲国家对移民工人甚为歧视,近10年来,英国已发生甚多白人青少年“新纳粹”分子殴打移民工人子女的事件,移民工人子女已多次暴动,在法国则出现极右的“国民阵线”,主张把移民工人及其后代遣返他们的母国。


  也正因为欧洲国家对年青的穆斯林歧视不公平,所以他们宁愿前往伊拉克和叙利亚投靠伊斯兰国,去当战士民兵。欧洲国家歧视伊斯兰,但又恐惧年青辈的穆斯林,已使得欧洲成了畸形的国家。欧洲白人既轻视敌视穆斯林,但又害怕穆斯林,而穆斯林对白人也是又恨又怕。


  最近法国的《沙尔利周刊》悲剧刚刚发生,由于这起事件的刺激,整个白人社会都把受害的效果极大化,扬言它是起言论自由事件,这是一种受害者的自鸣正义。但把《沙尔利周刊》事件说成是言论自由,却显然是不对的。言论自由从不等于丑化别人别国和别的宗教之自由,也不等于歧视自由。现在的世界有太多歧视丑化和恐惧,但却少了理解与尊重。
  


2015-2-4 12:06: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该反思了,一些做法不利于社会和谐

比如那个同名 Coulibaly 作案,不值得政客们思考吗 ?

本人随便说说啊
2015-2-4 12:14: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balasko 发表于 2015-2-4 12:14
该反思了,一些做法不利于社会和谐

比如那个同名 Coulibaly 作案,不值得政客们思考吗 ?

非常欢迎.

确实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

如果简单地说成是言论自由的问题. 显然是 缘木寻鱼 .

还有就是 国内 因为这个言论自由 也吵得厉害.
一方面. 有很多人也想借这个言论自由, 给自己和自己的理想找到一个借力点.
另一方面, 也有人, 借这些人的心愿, 为自己的政敌下套.
还有一方面, 就是有些善良的人, 和稀泥, 认为, 关键问题不在于此.
还有另一个方面. 就是认为们自由化现在搞不得. 一搞就乱. 所以 反对和抵制这种潮流.

...

中国和法国情况很不同.
本来可以相互借鉴的. 但是往往变成一种对立.

法国人反思能力 还是很强的. 相信. 有些知识分子会和有识之士会有所作为的.


2015-2-4 12:41: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Tresore 于 2015-2-4 14:02 编辑

认同恐怖分子 法国10岁女孩儿被问话


法国一名10岁女孩子在一篇作文中认同恐怖分子,被国家宪兵队叫去问话。据《费加罗报》3日披露的消息,一名5年纪的女孩子在她的作文最后写道:“我赞同恐怖分子杀害记者,因为他们嘲笑了我们的宗教。”

  当地检察长古蒂埃莱兹(Georges Gutierrez)在接受《尼斯晨报》专访时表示,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很令人担忧。各方对这个事件很重视,学生笔下所言,很可能是她在家中听到的言论,我们的目的是想了解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费加罗报》披露说,两个星期前,一名市政府女工作人员向当地的国家宪兵队通报了此事。10岁的孩子在家长和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的陪同下来到了宪兵队。司法调查人员询问了事情的经过。此后,检察长放弃继续追究孩子的责任。
   
    上个星期也是在海滨阿尔卑斯省的一个校园中,一个8岁的男孩子竟然说:“我不是查理,我和恐怖分子站在一起。”此言一出,网络上支持和反对的声音络绎不绝。
   
    法国教育部长瓦洛-贝勒卡森(Najat Vallaud-Belkacem)大力支持教师团体更好地引导孩子。而这名8岁男孩子的律师则公开表示,社会对穆斯林人的偏见越来越深。律师不希望社会舆论笼统地把某一种宗教的人看成是天然的罪人。
   
    海滨阿尔卑斯山大区议会主席希游蒂(Eric Ciotti)希望大家不要妄加评论。他说,让孩子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很正常的程序。
   
    这名大区议会主席还曾经建议说,如果拒绝在校园为遇害的记者默哀的家庭,应该不要享有社会救济金。从海滨阿尔卑斯省出发前往叙利亚训练的恐怖分子为数最多,大约257件涉入恐怖活动的事件中,有100人来自海滨阿尔卑斯省。


=======================
"Je suis d'accord avec les terroristes d'avoir tué les journalistes, car ils se sont moqués de notre religion." Cette phrase, écrite dans une rédaction qu'elle a remise en classe, a valu à une élève de CM2 âgée de 10 ans d'être entendue par les gendarmes de la brigade de prévention de la délinquance juvénile à Cagnes. C'était il y a deux semaines, mais Nice-Matin en fait état dans son édition de ce mardi, ajoutant que l'enquête était désormais "close, classée sans suite".  
image:
Cette affaire en rappelle une autre, survenue également dans le département des Alpes-Maritimes. Un élève de CE2 âgé de 8 ans avait été entendu par la police pour apologie du terrorisme. Il avait déclaré en classe: "Je ne suis pas Charlie, je suis avec les terroristes", peu après les attentats de Paris.  
"Tout le monde est sur le qui-vive""Tout le monde est sur le qui-vive", a réagi le procureur de la République de Grasse, Georges Gutierrez, cité par Nice-Matin. Dans le cas de la fillette scolarisée à l'école primaire de Garbejaïre, à Valbonne, c'est une employée municipale qui a alerté les gendarmes, alors que ce n'est pas la procédure classique qui doit d'abord passer par le personnel éducatif avant de déboucher sur un éventuel signalement au parquet.  
Après qu'une "réponse éducative" lui a été apportée dans son école, elle "n'avait ensuite plus le même message", assure le rectorat. Le quotidien régional rapporte que la fillette "n'a pas su expliquer" ses propos aux enquêteurs qui l'ont entendue en présence de ses parents et d'un pédopsychiatre. Alors d'où venaient ces propos? "Elle peut reproduire un discours entendu chez elle", estime le procureur. "Elle a été peut-être impressionnée par le contexte. Ou elle est peut-être influençable." Il relativise cette affaire, n'y voyant qu'un "non-événement".  

En savoir plus sur http://www.lexpress.fr/actualite/societe/apologie-du-terrorisme-une-fillette-de-10-ans-entendue-par-les-gendarmes_1647748.html#RgM16YeH7iyMZRAo.99



2015-2-4 13:55: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是法国网路上一个网民对法国最近接二连三发生警方提审小孩子, 就因为童言无忌 而冒犯当下法国社会氛围 而有感而发的短文.

Une fille de 10 ans convoquée pour apologie du terrorisme

03 février 2015 |  Par Rachid Barbouch

Après Ahmed (8 ans), Ayman ( 9 ans), c'est au tour d'une jeune fille de 10 ans de subir l'épreuve d'interrogatoire en gendarmerie pour des soupçons d'apologie du terrorisme. On croit rêver, mais c'est la réalité .

   Que reproche-t-on au juste à cette gamine ? Un devoir où la jeune fille aurait écrit : "  

  "Je suis d'accord avec les terroristes d'avoir tué les journalistes, car ils se sont moqués de notre religion [sic]."

   C'est une employée municipale qui l'aurait dénoncée.  Prévenue, les gendarmes l'ont convoquée pour une audition à Cagnes.

   La police et les gendarmes agissent sur consigne de Mme. Najat Vallaud Belkacem. Dans les lois françaises, rien n'interdit l'audition d'un mineur s'il est accompagné d'un de ses parents.

   Dans ces cas de figure, est ce les enfants qu'on soupçonne de soutien au terrorisme ou leurs parents ? Si ce sont les enfants qu'on incrimine c'est bien ridicule, il faut en convenir.

  Mais alors si ce sont les parents, pourquoi ne pas enquêter en douce en confiant les dossiers aux services secrets ? Nos chers hommes politiques pensent-ils aux traumatismes et aux séquelles que laissent ce genre de convocations ?

  Les auditions viseraient à savoir si elle n'a pas entendu ces paroles quelques part. Soit. Dans ce cas il suffit que les parents disent à leur fille de ne rien divulguer pour qu'ils échappent à toute poursuite.

Que font les organisations de défense des droits des enfants ? Ou sont les ONG des Droits de l'Homme ? Ou sont les intellectuels Français ?

   C'est pour quand la convocation des nourrissons pour apologie de terrorisme pour avoir par malheur osé pleurer ou carrément rire bruyamment perturbant ainsi les sacro-saintes minutes de silence ?

我个人觉得. 法国人有些过了头了.
一面鼓吹 言论自由, 另一方面又选择性地对待言论不当,

其实 法国现在对穆斯林的歧视现象远比言论自由被破坏的程度严重.

2015-2-4 14:10:46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