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医学实际上包含 医和药的问题。医即诊断手段,药即治疗。 | 有人主张对中医实行废医验药 也就是说作为医术,中医已经没有存在价值,但是某些中药有确切疗效,所以需要发扬光大。 关于中医的争论已经超出医学范畴,而上升到民族自尊心和中华文化传统的层次 | 有人批评西医治标不治本,药物的毒性大 «是药三分毒 » |
起源和发展 | 中国人的传统医术 , 曾经在中华文化圈中广为传播。某些中华文化圈国家,如日本,已经抛弃中医,但是容忍中医其存在。现在是中国人独有的医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医。 作为医术,在其他国家多不被承认,不能进入当地医疗体系。在某些国家,如针灸,被个别医疗手段被承认。在某些国家,中药合法销售。 | 源自于西方的现代医术 是当代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主流医术,包括中国。 各国医学界融为一体,交流频繁 |
是否自成体系? | 现在已不能自成体系 所以需要中西医结合,借助西医的诊断手段 | |
诊断和治疗 | 诊断多半依赖于西医,或是西医的诊断手段,然后施以中医的治疗方法。 | |
药的副作用问题 | 历史上几乎无研究 在西方医学的影响下开始研究 已经发现某些中药的副作用很大 | 极为谨慎。 每种新药上市之前都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并在说明书上标明副作用。 |
是否承认其医术的极限? | | |
底限 | | 治疗有底限 :无害原则。也就是说可以对病人的状况没有改善,但是不能加重病人的症状。因此,可以施以心理疗法,暗示疗法。 |
医生的培养体制 | | 行业人员分工明确 从业人员的培养体系极为严格和统一。 |
家族传统和名声 | | |
从业要求 | | |
行业组织 | | 有行业协会 协会对成员可以惩戒,可以禁止成员员从事其职业 |
医术对比 |
致病原因 | | | |
西医 | | 结肠或回肠末端化脓性炎症
因为痢疾杆菌侵袭后产生内、外毒素使肠粘膜受损,病变部位有多核细胞浸润,形成脓肿或溃疡… | 体温, 呕吐,排便
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每日大便..次,初为…
或呈..,继呈…,….。 | 化验
急性病人 白细胞总数和 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 核左移,慢性病人可有 贫血。典型病人大便 镜检可见大量 脓细胞和 红细胞,以及 吞噬细胞,不典型者只见少许白细胞。挑选有脓血的大便易得到阳性结果。x线及 乙状结肠镜可用于慢性菌痢的检查和鉴别诊断。 |
中医 | 湿热、疫毒之气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及脏腑而成,属于“肠辟、痢疾”范畴 |
《 医碥》卷三:“ 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湿热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粘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后世更明确指出痢疾多由饮食不洁,感受疫毒之气,使 肠道产生积滞,传导失常所致,当辨其虚实分别论治。而痢疾所下之赤白粘冻, | 舌…、苔…脉… 疫毒熏灼肠道
本症以发病急骤、腹痛、里急后重较剧或壮热烦躁、舌…、苔…、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病机为疫毒之邪,伤人最速,故发病急骤,疫毒熏灼肠道,耗伤气血,经脉受损,故下痢鲜紫脓血;疫毒之气甚于湿热之邪,故腹痛里急后重较剧;毒盛于里,助热伤津,故壮热烦渴;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为疫毒内热炽盛之征。 | 观察 痢疾分证,有白痢、赤痢、赤白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1.白痢:湿胜于热,邪伤气分,其症痢下粘腻白物,或如豆汁,腹痛后重,胸腹痞闷,溲行色白或黄,或称湿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