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岛第一核电厂几个机组这几天的具体事故处理状况,东电和日本原子能安全院的报告,都很不详细。
阿攀家的分析,A阶段我比较同意,B阶段说冷却剂系统已经自动达到冷却剂系统卸压阀整定值,这个似乎不太可能。因为随着系统压力升高,沸点升高,系统内产生蒸汽的量就减少了。在衰变热作用下,堆芯隔离冷却器正常运行时,即使压力抑制水池沸腾,系统压力应该也不会触发冷却剂系统高压信号,导致安全阀和卸压阀开启。
从目前的报告看,3个机组都没有发生LOCA,类似三里岛事故的卸压阀不能回座的情况,应该也没有发生。
如果发生LOCA,系统压力会迅速降低,触发系统低压信号,那安注系统就会立即启动。我目前没有看到资料说,3个机组发生过自动触发安注系统启动的报告。因为这样的事件,属于依法必须报告的事件,在日本原子能安全院发布的信息中,这样的事件必须列出。
目前这几个机组,都只看到失去全部交流电,安全壳超压,放射性超标,堆芯水位下降,堆芯隔离冷却系统丧失,安全壳压力抑制水池水温过高,堆芯注水功能丧失,这样一些事件报告。
C阶段的情况,3个机组不太一样,1号和3号机组确实是发生了掀掉屋顶的情况,2号机组发生爆炸的地点目前还不明确,个人估计可能比较位置比较低,所以没掀掉帽子,却炸坏了脚踝。现在看来,掀掉帽子,还算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果,是一种幸运。
D阶段,既然使用消防系统向压力容器注水,肯定压力容器已经卸压了,所使用的管线,应该也就是低压管线,在沸水堆,可能是余热排除系统和再循环系统。
堆芯水位反复,是在注水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来注水流量的不同,蒸汽产生量不同,二来系统压力可能也会波动。毕竟消防水系统不是设计用来匹配电厂运行的,所以它的注水流量,可能无法维持冷却剂系统压力的稳定。第三,内部产氢,也会影响原有的堆芯流动情况,尤其是堆芯流量分配。第四,后来还发生了氢气爆炸,这个压力波的影响就更剧烈。第五,堆芯裸露后过热,再淹没的过程中可能引发流动不稳定性。
总之,用消防水,或者外部泵,来维持堆芯冷却,确实很难保证堆芯水位稳定覆盖。
我目前看到的资料,表明实施注入海水的,确实有移动泵车,估计这种车是自带燃料的。不清楚注入海水的工作,是不是全部都由移动泵车来完成,还是电厂电力恢复后,部分由电厂原有系统完成,部分由泵车完成。因为注射海水情况比较特殊,电厂原有系统应该都是按照淡水设计的,所以为保证更多系统将来可用于挽救电厂,用移动泵车临时执行注射海水的工作,还是比较正确的。
福岛第一核电厂3个机组最终发展到堆芯损坏,个人认为还是高压安注系统和堆芯隔离冷却系统,没有长时间保持正常运行。如果这两个系统正常运行,那么按照沸水堆设计,压力抑制水池中的水源,冷凝器中的水源,应该足以维持堆芯冷却,直到余热排除系统启动,余热排除系统的余热交换器就可以作为最终热阱了。
但这两个系统为什么没有维持长期正常运行,我个人估计大概是这两个系统都是按照设计基准以内事故设计的,所以没有考虑到堆芯损坏的情况。由于地震影响,可能这3个机组在这两个系统时断时续的运行时,堆芯都出现了部分损坏,出现了产氢,系统蒸汽量振荡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都是由蒸汽驱动的系统,可能都无法长期稳定运行了。
我个人觉得,要是这两个系统能够有1路是电动,可能在这个事故情况下,在恢复电力以后,能够更加确保堆芯的长期冷却。为了应对失电而做的考虑,却最终在电力恢复时,却由于供汽的不稳定,反而损害了堆芯冷却和补水,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
2011-3-16 00:26: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