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这些检查报告,沸水堆核电厂,发生堆芯损坏严重事故的风险,低于压水堆核电厂,但概率分析的绝对数据值没有太大意义,主要是这些报告可以改进电厂的运行水平,提升电厂抵御堆芯损坏严重事故的能力。
福岛第一核电厂的1号机组,是GE公司设计的BWR3型沸水堆,MARK I型安全壳。
这种堆型,在美国现役的104座核电厂中,也还有6座。
查阅美国IPE报告,可以知道,在沸水堆核电厂,全厂断电事件,引发堆芯损坏,其应对措施,要比压水堆电厂更多。
因为在沸水堆电厂,设置有两个不需要电力,就可以实现向压力容器注水,维持堆芯冷却和堆芯水位的安全系统。
其一就是堆芯隔离冷却系统,福岛一号电厂2号机组,福岛二号电厂4个机组,都是在这个系统的作用下,实现了长时间的堆芯冷却的。
其二是应急堆芯冷却系统(ECCS)中的高压安注系统(HPCI)。这个系统的泵也是汽轮机驱动的,不是电动泵。这个系统被设计用于高压下向反应堆堆芯注入冷却剂。而且这个系统的运行,无需电力,无需压缩空气,无需额外水源。是一个非常高等级的独立的安全系统。
这就是说,当11日下午3点41分发生丧失全部交流电时,福岛一号电厂的3个机组,都至少有2套系统,可以用于堆芯排热,和维持堆芯水位。
在核电厂,除了交流电母线以外,为了确保各种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的电力供应,还设置有一个直流母线,它由蓄电池组供电。一般核电厂的这个蓄电池组,都有至少几个小时的供电能力。最短大概4小时,福岛电厂大概是8小时的设计。
也就是说,至少在8小时内,也就是3月11日夜里11点41分之前,只要蓄电池不耗尽,那么在福岛一号电厂,有两套堆芯冷却系统,还有完好的仪控系统,应该足以维持堆芯冷却,防止堆芯发生损坏。
在这宝贵的8小时内,可以尽快维修或者更换应急交流电源,可以准备实施一旦交流电不能恢复,立即进行压力容器主动卸压,利用其他备用水源,比如消防水源,利用其他外部柴油机泵,比如消防水泵,直接替换掉不可用的堆芯注水系统,用非常规手段,向压力容器内注水,防止堆芯裸露损坏。
这个做法,也就是1号机组后来采用的,向压力容器内注入硼化海水,3号机组后来采用的,向压力容器内注入冷水。
当然,在确信堆芯裸露,发生堆芯损坏之前,还没必要采用这样的手段,这些手段是严重事故管理手段,也就是在堆芯即将或者已经发生损坏,电厂从事故运行,转入严重事故管理时,才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不太清楚,福岛一号电厂的仪控系统,电厂关键参数监测是否受到海啸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地震海啸过后,主控室操纵人员,是否能够准确清晰完整地了解整个电厂的安全运行参数和状态。
从东电语焉不详的几个报告中,我似乎感觉到在丧失全部交流电的3点41分时,电厂操作人员也丧失了对电厂关键参数的监测,以至于他们也不能确信堆芯隔离冷却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堆芯水位到底是否稳定维持。
我不太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因为我看到有个报告说,堆芯水位监测曾经短暂恢复,但到了5点,又突然丧失了。
从这几句话,可以感觉,福岛一号电厂,对堆芯水位的监测出了问题。由于核电厂的各种系统启动运行,都是由探测器的测量参数,与一定的整定值进行比对,在经过延时等一系列处理之后,才能够触发启动停止信号。因此,如果电厂关键参数的测量出了故障,那么很多系统的启停运转都不能确信,也就是说,电厂操纵人员失去了对电厂状态的监测和控制能力。
我想,这大概是福岛一号电厂丧失全部交流电之后,遇到的更为棘手的问题。
|
2011-3-14 20:3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