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rcs.wuchang-edu.com/RESOU ... /JNLHZJ/1334_SR.htm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历史,是一个时间概念。用在这里,既指过去,也指未来。意思是人类的历史是在严酷的流血斗争中前进的。
(卢今《〈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特色和一些疑难词语》)
如何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这一段话。
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思想内容,首先要看到这句话在这个段落,以至
这个部分的位置。
这句话是文章中第二部分第一段中三句话的最后一句。第一句是说明
请愿在中国其意义是微乎其微。先从“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引起,意思是许多爱国青年流了血,有的还献出了生命,但随着时间流逝, “三·一八”惨案好象没有发生过似的,罪恶的似人非人的世界仍然维持着。这既与第二部分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照应,又为下面讲述请愿作铺垫。“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算不了什么的”,是鲁迅结合当时的现实而发的愤世之言,意味深长。一是说这少数的被害者在反动派眼里是算不了什么的,这就揭露和斥责了反动派视人民的生命如草芥,可以任意残杀的凶恶嘴脸;二是为这次徒手请愿而流血深感惋惜;三是为这意义寥寥的牺牲而痛心。接着用“至多”加以强调,写两种人的反应,意在说明请愿在中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一句主要的意思是痛心于爱国青年流血后世态如故,用具体的形象含蓄地指出在强大凶残的敌人面前请愿不会有什么功效。第二句用“至于”转接,明确指出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因为徒手的请愿并不能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街市依旧太平”,几个青年人的牺牲并不能激起革命的风暴。第三句“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以煤的形成喻人类在阶级社会中发展的历史,进一步阐明了作者对请愿的看法。为什么要用煤的形成作比喻呢?这个比喻是说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人类往往要流血才能换来革命的胜利。社会的进步,必要的代价是必须支付的。比喻之后,接下去说“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就是说请愿不能推动历史前进。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他在作《记念刘和珍君》后第二天写的《空谈》中说:“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样,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太大的也失算”。还说:“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他为徒手请愿而惨遭牺牲深感惋惜,觉得对付反动派应采取更有效的斗争方法,应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更大的胜利,尽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牺牲。这一句末尾,鲁迅特别突出“徒手”的请愿没有许多深的意义,其用意是强调这一斗争方法不能再使用。
总括起来,这句话的意义是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在阶级社会中的发展历史,是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前进的,徒手请愿,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也是对“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的总结。我们要注意的是:鲁迅虽然不主张“徒手请愿”这种“赤膊上阵”的斗争方法,但是对于死难烈士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却热情赞扬,并十分精当地评价了刘和珍等死难者对将来的斗争的意义,这在第二部分的第二段以及第七部分有具体的阐述。
(蓝关)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是说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人类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得到的成果相比,代价是很高的,成果是很小的。而“请愿”还不算在内。这就说明,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是没有什么价值和作用的。鲁迅是不赞成“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的,在本文中已多次提到或暗示。在其他与“三·一八”惨案有关的杂文中也明确地提出过。在《空谈》这篇杂文中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在《死地》中说:“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鲁迅为什么这样明确地反对“徒手请愿”呢?这是因为他对中国的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对凶残的反动统治者有深刻的认识,这种斗争的方式,不适宜于中国,不适宜于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他在《空谈》中指出:“请愿虽然是无论哪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 ‘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鲁迅称这种“徒手请愿”是“赤膊上阵”,是“虚掷生命”。他希望通过这次血的教训,要“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这“别种方法的战斗”就是“壕堑战”。这“壕堑战”的方法,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而“徒手请愿” 正与此相反,对于敌人没有任何伤害,而自己却是大的流血牺牲。这是不符合于“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的原则的。 |
2011-2-21 22:4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