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tian160

一个牛人的经典书单

39
回复
6387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一个在德国的客户,每年都要买许多的国内的图书,虽然不可以按照经、史、子、集来分吧,但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点评和见解的图书还有西方各国的历史文化的(当然都是中译版的),都购买,我都不由得佩服对方看书所涉猎的范围之广,和看书的耐性。
我说,你真都可以称得上国学大师了,对方说国学大师都在坟墓中了。
当然,如果按照以上2位对于国学的认识,我想,应该是没有人可以称得上国学大师的最低标准了。

如果真的有时间,也不愁去赚钱的话,我也真得想做下来,在一个安静的屋子中多读读书。我想各种图书虽然繁杂,才说明道理,要寻找其中中国文化的延续(中国为什么能持续到今,无论是分分合合,还能从分裂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版图)。
2010-8-27 13:26: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tian160 于 2010-8-27 20:34 编辑

“懂得了取舍,就会活的洒脱,经历了多把一切能看破,随之而来的是淡漠”

随之而来的,我认为是恬阔。

“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富,不知将来有谁收取。”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2010-8-27 13:30: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LSS

那是因为中国地理优势的缘故,中国有喜马拉雅和大沙漠作为天然屏障,隔绝了跟西方之间的直接冲突,东边靠海,周围又没有什么强势的文化可以入侵,所以中国文化一直以辐射状影响周围邻国。而且中国的文化讲究的是礼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东西,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密集的金字塔状的社会结构,所以形成了完整的状态
2010-8-27 14:40: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tian160 于 2010-8-28 15:16 编辑

虽然完整的蒙古帝国已经不仅仅只包括了中国,但是蒙古人确实曾经是吸收了汉文化的,影响到了很远的疆域。

要说欧洲,看地图的话,也可以说局限于一个范围之内的,欧洲也有过从一个大的帝国分裂开来的,但是最终没有象中国经过了4次大的分裂,仍然走到了一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这个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凝聚力!

中国没有和西方有冲突,难道非要这样说。西方和中国有冲突吗,在晚清末年之前。
日本,韩国接受中国的汉文化,现在不也挺好的嘛,我听外面的亲戚说,日本人在欧洲就比较吃香,中国人就相反。

中国文化讲究“礼”不假,汉武帝在明堂之上和那些王孙贵族说,以后见了我别二大爷,三叔的称呼,这里是朝廷,中国版图扩张了不少。当然,元宏搞了汉化,最后鲜卑竟然消失了,蒙古人那么勇猛,在中国的汗国之一,百年的工夫,那些马背上的人民就软化了,这些为什么。
我觉得这些才是学习历史,要分析的东西。

其实,不穿长袍马褂了,世界上的道理是不变的,“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

很多外国确实有科技先进的一面,但是他们更会懂得包装,然后用中国的以夷制夷之方法,来对付他们利益不同盟的人。无前是货币战争、文化战争等。


看看无论是夷狄,还是中国的开国檄文,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

“流寇李自成颠覆明室,国祚已终。予驱除逆寇,定鼎燕都。惟明乘一代之运以有
天下,历数转移,如四时递嬗,非独有明为然,乃天地之定数也。”

其实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学习,什么人利用这套东西,怎么为己之用,如何利用好!





2010-8-28 04:26:5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你写的到底是什么?

我说的那个是在古代时期,那个时候,造船技术没有那么发达,西方从海边过不来,而陆地上中国跟西方之间有巨大的战略地理鸿沟,横绝了双方,另外中国跟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几个强国,这也是阻碍
2010-8-28 09:54: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欧洲我看地球仪,除了一面接大陆外,都是环水的,难道不是隔绝吗,为什么说中国“中国有喜马拉雅和大沙漠作为天然屏障”,大沙漠是屏障吗?印度佛教文化从很久就传到中国了,大沙漠不仅有丝绸之路,很多北方民族不就是被中国击败之后向西,向北的跑吗?
2010-8-28 13:09: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
2010-8-28 13:10: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觉得,你对传统的文化,有一些偏见的,
2010-8-28 13:11: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形成完成状态,难道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你没有考虑到为什么会这样,背后谁在推动,为什会这样的一个结果,有谁再利用这个结果嘛

难道除了儒家,其他的就没有影响了。
2010-8-28 13:13: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tian160 于 2010-8-28 20:15 编辑

如何解释封建?

2010-8-28 13:13: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你提的这几个问题都好大,根本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1。首先第一个问题,你要搞清楚,不是跟欧洲整体比,而是几个文明古国之间的比较,在这几个文明古国里面,唯有中国文明是受地域保护的,而且周边没有强势文明的侵袭,你看看古巴比伦,你看看古埃及,再看看古希腊和罗马,他们基本上靠的很近,就是在北非,地中海那一块,都是相互影响,而且周边强国林立,除了这几个以外,还有曾经的迦太基,波斯等等,战略地势实在算不上很好,当然也因为他们都扎堆,所以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程度比中国文明要好很多,也呈现出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势。古印度虽然距离稍远,但是周边没有战略缓冲带,所以曾经被亚历山大攻略过,也曾经被阿拉伯势力侵蚀过,但是中国相对来说好很多,亚历山大过不了青藏高原,而阿拉伯势力也只是到了现在新疆一带,然后就是大沙漠。

2。丝绸之路是个贸易之路,并不适合作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宋和西夏,西夏的国力并不强,但是因为有战略地理优势,所以每次北宋征讨西夏结果往往不得便宜,你可以看看李华瑞先生和曾瑞龙先生的著作,尤其是后者,其实唐朝虽然武功赫赫,但依然面临着边患问题。

3。佛教东传其实更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强硬传统,最典型例子就是“老子化胡说”,即使这样,东传过来的佛教其实已经相当的本土化了

4。中国的北方民族这个例子,我不知道你想说明什么?游牧民族本来就是割绝中国跟欧洲的一个重要势力,而且因为他们不事农耕,所以地理环境对他们来说影响不大,而且我前面说过,那些游牧民族虽然战斗力都很强,但是文化很弱,对中国文化构成不了威胁,拿最典型的匈奴来说,被窦宪击败之后,分裂两部分,一部分入关,跟汉人杂居,开了了以后五胡乱华之开端,另外一部分西迁,注意是历经百年,结合了迁移过程当中的很多地方部落,有的说是消失了,有的说是形成了后来的HUNS,这个在学术方面有争议,我之前发过一个帖子,讨论过这个HUNS的研究的学术沿革过程,即使匈奴真的是HUNS的祖先,但是百年的部落融合,其实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5。偏见?我没有偏见,我对任何文化都没有偏见,中国文化的形成有其自己特殊的原因,而且也不见得不适合中国的情况,不知道你哪里看出我对中国文化有偏见了?我只是客观陈述

6。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其土壤在于中国是个宗族社会,一贯都是大一统的状态,而且区域很广,这种宗族形态的社会方式非常适合于国家的管理。另外,中国的政治一向是“外儒内法”,“外王内霸”。至于什么推动力什么的,这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前人的著作有很多讨论这个问题的,真感兴趣,最好是自己查书,看书,我就不用赘言了。

7。解释封建???这个我只能笑笑了,中国的封建跟西方的封建不是同一回事,这个问题本来就是有争议问题,各家各学认知都不同,你想让我怎么解释?

最后几句话,说的可能比较直一些,你提的问题都过于宏大了,而且大部分都是陈词滥调,也是网上最爱讨论的一些,但是你提的问题跟我之前表述的根本是两回事,所以我看你提的问题常常丈二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你为什么问这些东西。其实你如果真的对这个东西感兴趣,还是应该多读专业的一些东西,你1楼的书里面,其实不少已经涉及或者有答案的,里面的书你应该没有看过几本吧? 
2010-8-28 15:25: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呵呵,红字的你确认吗?释道在经史子集当中是归为子类的。

另外你所说的诏令,什么的,在西方也都有阿, ...
musk 发表于 2010-8-26 20:50

写这段时想到你必有此问。你也知道,只不不过因为子部在四部中分量太少,为追求四部平衡,才把释道给塞进去的。"子"部是诸家学说,如果宗教学能算子部,那就不会有独立的宗教学,而是哲学分支了。章学诚说六经皆史,岂不是五经13经自己也可以归到史部去了。说这些就是虽然承认"四部"是国学的基础和主体,但涵盖不了国学的全部内容,更不用说像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这些传统的国学学问了,强行凑到四部里更不伦不类。

前面所说的诏令等,有两方面意思: 从本质上说的是独特的文体。比如诏书,有严格的写作规范,不是说西方的国王下道公文就也是诏书了; 其次说的是分类问题,如我上面所说,模仿西方的分类曾经使中国传统文化损失很大。西方的文体在这方面分的比较粗,基本上就小说诗歌戏曲散文等有限几种了。大量分不进这几种文体的形势,就长时间被研究者忽视遗忘。

汪的《史学九章》早先看过,感觉没什么新意,他说的那些东西零零散散在别的书里都看过。我一直主观的认为你在谈国学呢,谁知你小屁股一扭说的全是历史学,好,是我误会了。外文书我不爱看,历史研究论的外文书可能就看过一个China and the Vocation of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还是抱着牟复礼遗作的名头,又没有找到汉版才看得。钱穆,陈寅恪,顾颉刚,柳怡征,疑古学派。。。blabla~~~~~~介绍了不少。

说"国学"这个词只是在西学东渐之后才出现是不对的。更远的不知道,至少2千多年前的"周礼"上已经出现了,后来被人根据需要作不同演绎罢了。
2010-8-28 17:23: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维拉默兹的书看过,但是基本上看的草草,不是我感兴趣的。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怎的,看的我晕 ...
musk 发表于 2010-8-26 20:55
您老人家的兴趣还真是独特。你不会爱看些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罗多德历史,亚历山大远征记之类的著作把?


2010-8-28 17:53: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写这段时想到你必有此问。你也知道,只不不过因为子部在四部中分量太少,为追求四部平衡,才把释道给塞进 ...
云可赠人 发表于 2010-8-28 18:23



六经皆史,依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讲文献的,研究文献本身也是史学的重要手段而已,其实倒是蛮符合现在历史学的发展方向的,不过可能唯一不同的,六经相比现在的研究对象更加地位崇高而已,自从年鉴学派开始以后,历史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深入与日常化,从过去的帝王将相转到了很细微的东西。

《史学九章》算是入门不错的书,但是太浅,也太普通,如果要我推荐的话,我更偏向推荐这个系列的另外一本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虽然是讲思想史的,但是很有启发性。

然后你说的那些人名和学派,都太老了,疑古?现在好像根本就不怎么提了

我都是讲历史,因为这个书单里面的书大部分都是历史书。

那些什么修昔底德,阿里安,塔西佗,李维等等这些人在国内都有商务印书馆出版,既然我们现在都在国外了,当然要看也尽量找些没有出版过的书
2010-8-28 21:16: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最后几句话,说的可能比较直一些,你提的问题都过于宏大了,而且大部分都是陈词滥调,也是网上最爱讨论的一些,但是你提的问题跟我之前表述的根本是两回事,所以我看你提的问题常常丈二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你为什么问这些东西。其实你如果真的对这个东西感兴趣,还是应该多读专业的一些东西,你1楼的书里面,其实不少已经涉及或者有答案的,里面的书你应该没有看过几本吧?”

那些所列的图书,我确实没有看过多少本,但是我觉得看书,就是要透过细节,去想想背后的道理,怎么是陈词滥调。(万历十五年,我看了很多遍,都说是大历史观,我不是学习历史的,那书描写的细节确实很详尽了,可能觉得这就是透过微观看宏观)那些具体的考证细节的历史图书,我不喜欢看,我喜欢看的那些从侧面看历史问题的图书,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或者是局外人(因为太多的书,都有时下意识形态的痕迹的),虽然可能不代表最主流的观点,但是见解可能不见得比大多数人的没有新意,看过了历史,我说了,你要明白背后推动的原因,要研究如何避免历史的悲剧再一次的发生,要如何利用好研究的发展趋势和规律。那怕就是应用到今天自己的仕途,或者利益。比如冯道为什么能历几朝,难道这个就是二臣吗。岳飞、于谦都是尽忠报国之人,为什么下场如此凄凉。

古代所指的中国不过是黄河附近一带的中原地区,就是一个国家范畴的文明,其他的四面八方不也是其他的文化和文明吗,最后不都成了大一统的中国,怎么不能算是地域之间的比较,亚历山大过不了青藏高原,但是蒙古的汗国确打到了将近埃及脚下了,“古印度虽然距离稍远,但是周边没有战略缓冲带,所以曾经被亚历山大攻略过”蒙古汗国占领它的时间要长过亚历山大的,不是一样翻越青藏高原,绕过浩瀚沙漠。虽然有着青藏高原,但是佛教文化,不依然传播到了中原地区,乃至现在的印度要寻找以往的佛经历史都要查询中国的经书古籍,这不是交融吗?还是我前面说的,做什么都要为己所用。好比儒家为皇帝所用,而不同与欧洲基督教和国王的关系。

我到是很想听听你对于封建的看法,学习学习。看看有什么新意和不同之处。

每个人研究的方向不一样,难道前人说的都对嘛,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上面列举的一些例子,也有到现在存在争议的,我注重的是现实,考虑以往发生的历史,我自己思考这个是为什么,不是为了读很多的书,去和别人辩论的。这个没有意义。就是科学都有很多事还解决不了的。何况是过眼云烟的往事,看到往事,应该吸取的是教训,历史的兴衰罔替很难跳出,但是能尽量绵延是最好,客观修正当前的形式,是需要借鉴历史的。所以我喜欢历史的目的是在这里。


2010-8-29 05:19:35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