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salomedance

关于巴黎三大的互联网信息汇总 updating

35
回复
17343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salomedance 于 2010-5-24 07:49 编辑

一些比较早期(8-10年前)关于同传、培训、考试等相关的问答信息

http://cclo.bokee.com/6299800.html


外交部翻译室培训印象记

  1999年,我有幸参加了外交部翻译室法文处主办的法语培训。这次培训不仅使我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细致的翻译训练,同时也让我对外交部翻译室法文处多年以来继承下来的培训制度有了更为全面和直观的认识。应“翻译园地”编辑们的邀请,我把我这次培训的感想写成这篇短文,希望能对大家制订个人外语学习计划有所启发,同时也企盼能够就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更有实战经验的前辈们更有针对性、教益性及趣味性的华章美文来。

  总体来说,这次培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外交部翻译室长期以来一直延续着的刻苦学习风气。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重要场合的翻译工作,他们制订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培训制度,并且将其落实到了日常工作的每一天。以下就是我在培训期间所闻所见的一些具体培训方法:

  首先是听力训练。外交部翻译室法文处每天早晨八点钟都要准时收听RFI(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整点新闻,具体要求是听第一遍时将新闻内容录入磁带,第二遍每听完一条就根据笔记口译该条新闻内容,大家共同商讨最佳翻法,最后要落实到如时间、地点、插入语等每一细节。

  外交部听力方面的训练对我来说是感触最深的,我们平时收听外台广播时往往觉得好象不存在什么障碍,一条新闻到底说的是什么似乎也知道得很清楚,然而真正细究起来却会发现起一条新闻里其实有很多细节是我们并没有听清楚,或是听第一遍时便忽略过去了的。为了彻底解决这种听力问题,每天坚持不懈地精听几段外台新闻应该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了。而且以这种方式精听外台新闻,起到的作用不仅仅限于提高听力。拿我们听RFI为例,RFI的播音速度较快,要想听清每一字句就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理解并做好笔记,其中就有理解力和笔记的要求。长期做类似的练习,相信日积月累,收获会是很大的。另外这种新闻节目往往囊括的范围较广,天南海北,对背景知识要求也多,不仅锻炼了听力,可以借机学习一些地道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语水平,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国际问题的背景知识及其演变的了解,而这些背景情况对于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都是大有裨益的。对背景知识了解得多了,在翻译理解过程中就要比对背景一无所知容易得多。

  我们在培训期间每周一上午都要进行例行的“上周新闻综述”,也就是把上一周的重大新闻都汇集起来,作成一个类似新闻回顾的东西。做新闻综述的人负责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尽量回顾上周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件大事,其余人可在综述结束之后向其提一些问题,由做综述者负责回答。我对新闻综述的感觉是不仅可以锻炼用外语进行长篇发言的能力,同时也可促使大家对一条新闻追根溯源,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很有利于增加背景知识,扩大知识面。做为经贸领域的工作者,我们虽然不用向外交部那样对世界各国的有关政治问题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但是在外事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可能谈及一些政治方面的问题,何况目前经贸方面的新闻也为数不少,这就又回到了有关增加背景知识的问题。

  此外,我们在培训期间还接受了一些口、笔译方面的训练,记忆力,复述能力训练及视译训练也占了一小部分。这里的口译训练内容多为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的发言及致辞。我的感觉是这类稿件一般内容和格式大家都比较熟悉,翻译方面不存在达意的困难,然而要做到准确、流畅、自如、地道却大为不易。因此相关的大量练习可以使大家熟悉这类文章中有些套词的翻法,熟悉它的程式,多说多看自然对各种内容了然于胸,就可以少了很多绞尽脑汁、临阵拼凑的慌乱,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对工作的帮助不可小看。

  记忆力及复述能力训练的做法是先听一遍原文,然后尝试在尽量不改变句子结构及用词的情况下复述发言人的讲话,这方面我们做的练习较少,但据说对训练同传很有好处。视译训练的要求则是边看稿边进行口头翻译,要尽量做到意思准确、用词贴切。视译其实是翻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工作,因为有很多场合对方的书面发言稿是在活动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迟迟出现的,翻译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事先将其翻成中文,只能在对方念稿的同时匆匆地浏览一下文章的内容。在视译训练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外文句子结构差异悬殊,用外文的句子结构翻中文必然会显得不伦不类,因此就必需在平时多加训练,掌握好视译过程中中外文互换的问题。

  法文处资料室长期以来积累了大批珍贵的中法文文 件、资料,其中有历年来在各个场合、各次出访过程中翻译的中法文发言、讲话,还有各个国别的情况并分别设有有关说帖、菜单、请贴等稿件的专门文件夹。我着重看了一些过去的发言稿,觉得从中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尤其是那些长期以来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惯用措辞及表达方法,对我的工作有很大启发。这方面我的感触是虽然大家平时也有可能经常接触到这些内容,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总结,没有“正版”做参照,导致一次一个版本,未必每次都能翻得恰如其分、真正地道,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朱成效

2000年1月13日





参加欧盟同传考试心得

  11月15日至16日,2000年度的欧盟同传考试在我部进行。作为一名参加考试的考生,我对于欧盟的同传考试也颇有一些心得,愿与大家分享。

  欧盟的同传考试每年在中国举行一次,通过考试的15名考生将于次年分两批前往布鲁塞尔参加为期五个月的培训。考试无疑是很严格的选拔过程。但是,这项考试并不过份强调考生现有的翻译水平。相对来讲,考生的语言素质和进一步提高的潜力更受考官重视。考官团由中方和外方考官组成。今年的考试,欧盟派出了四名考官,中方则有三名考官。考生分批进入考场。一般是四人一组。所以可以说,考官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每组的考生人数。面对一字排开的七位考官,考生的心理素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保持冷静,放松心态,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先决条件。

  严格说来,考试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开场白,即考生的自我介绍。二是英译汉,即欧盟考官做一3-5分钟的发言,考生将其译成中文。三是汉译英,程序与二相仿。四是自由问答,即考官提出问题,由考生自由回答。

  在开场白中,考生的自我介绍应该做到言简意赅。简短的介绍应包括姓名、毕业学校、现工作部门、主要职责和参加同传考试的目的。如能在短短的一两分钟里做到以幽默、轻松的方式介绍自己,并给考官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就是很成功的开始。但是,切忌为加深考官对自己的印象而哗众取宠或者发言过长。这样反而会事与愿违。

  英译汉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听力。由于目标语言中文是中国考生的母语,一般来说只要能够听懂,用中文表达应该不是难事。所以,在这项考试中,考生的听力水平是相关训练的重点。由于考官的题目覆盖面可能很广,所以 “工夫在平时”这句话就显得非常正确。在平时的训练中,考生应多听各种素材,包括时政、经济、金融、文化、体育甚至艺术类的题材。只有平时多练、广练,才能保证在考试时,无论遇到多偏的题,都能从容应对。

  汉译英则是考察考生的英文表达能力。这实际是中国考生的普遍难点。如何保持一定的翻译速度,并且以比较地道或标准的英语把中文翻译出来,决不是件易事。能够在短时间里找到好的表述方式自然是最好,但决不能为了追求好语言而牺牲翻译的速度。因为,翻译的流畅与否对考官而言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如果为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造成翻译时结结巴巴,那就实在是得不偿失了。

  在英汉互译的两个环节里,另一个影响翻译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记录。有些考生的记录是一整行一整行,如同文章一般,这实际上不是正确的记录方法。在记录时,应该以意群为界,一个意群一段。而且不要字字都记。只要记关键词,并且通过关键词能够提示自己刚才讲话人所表述的意思就可以了。主要的精力应放在听懂,掌握讲话人想要表达的前因后果和逻辑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自由问答,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考官一般会对刚才考试的内容或考生的自我介绍随机提问。回答时要注意的问题也是要言简意赅,意思说到即止,不要滔滔不绝。而且这时的气氛已经比较轻松,所以回答时开一开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也未尝不可。

  以上就是我参加今年欧盟同传考试的一点体会,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敬请指正。

 熊焰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在驻外使馆作翻译的几点体会

  笔者曾在我驻法国使馆经商处工作过几年,期间因工作需要经常为访法的国内招商、考察代表团当翻译,对做翻译工作的艰辛与无奈有切身的体验,个中滋味非同行而不知。现借\"翻译园地\"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与同仁交流。

  一、日积月累、勤学苦练

  学好外语和中文是作一名好翻译的最基本条件,许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到了国外就不用再费力地学习外语啦,外语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啦,其实不然,在国外工作外语环境固然比在国内要好得多,但若不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外语水平也不会提高很多。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位同样在法国使馆工作了3、4年的年轻外交官,刚到法国的时候两人法语水平相差无几,但由于一个勤奋好学,另一个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几年的时间使这两个人的外语水平拉开很大的差距。许多人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即使在国外工作也不能放弃外语的学习而满足于能应付日常所需,而应当充分利用好国外良好的语言环境力争使自己的综合外语应用能力提高得快一些。

  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应当成为翻译每天的必修课,发现一些生动的、鲜活的表达方式要立即用笔记录下来,有空儿的时候常把这些积累的素材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等到作翻译时如果恰好遇到相似的场景就信手拈来,往往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立志做一名合格翻译的人就要把学习外语和中文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而不倦、乐此不疲;不满足于\"基本上能应付一气的\"、一般水平上的\"听说读写译\",要努力把自己的中外文水平提升到较高的层次,具备用简明、流畅、准确的语言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二、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背景资料

  翻译如果对双方谈话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很难准确地翻译出来,翻译如果自己都不理解又怎么能够让别人理解呢?举例来说:我本人对化学一窍不通,如果让我给一场化学学术国际研讨会当翻译,那我无论如何也作不好。所以掌握背景资料对翻译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翻译对双方所谈及的议题的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得越广泛、越深入,翻译起来就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翻译的功夫在翻译之外\",了解和熟悉大量的背景资料是作好翻译的基本功。笔者曾多次为国内主管部门的专项考察团作翻译,考察的内容涉及到财政管理、税收、海关、经济统计、国有企业管理、经济预测等等方面,每次接到任务前我都要尽量找来一些中文和外文的专业书看看,了解一些该专业的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和国际上的主要流派,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再比如,为了帮助法国大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竞争,法国政府高官在会见我来访的部委负责人时都要谈到法国的核电技术和高速铁路技术如何世界一流,为了具备更多的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使馆曾邀请访法的大亚弯核电的专家给我们介绍核电基础知识(如压水堆、中子堆、沸水堆等不同堆型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劣),请铁道部的专家介绍高速铁路ABC,着重介绍世界上现有的轮轨式、磁浮旋和摆式这三种高速铁路制式的优劣以及京沪线上如果采用这三种制式各自的优缺点。掌握了核电和高速铁路最基础的ABC之后,核电和高速铁路对我来说就不再是泛泛的、空洞的概念啦;翻译中再遇到双方谈起核电和高速铁路项目我就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三、注意收集和熟悉一些常用的缩略词和简称

  人们在谈话中经常会讲许多缩略词和简称,如人大、政协、三来一补、\"三个有利于\"、\"抓大放小\"等;法语中也有不少类似的缩略词和简称,如OGM(转基因食品)、TVA(增值税)、\"NINI\"(既不私有化也不国有化)、......这些缩略词和简称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成为翻译的拦路虎。

  另外,法国人在谈话中提到我部委、重要机构和大企业时习惯于使用它们的英文缩写,如SDPC(国家计委)、DRC(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CCPIT(贸促会)、CASC(中航总)、CAAC(民航总局),CNOOC(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UNICOM(中国联通),这些缩略词虽属于\"窗户纸\"---一点就破,但却经常使翻译卡壳,让一名法语翻译记很多上述这样的缩略词似乎显得有点儿勉为其难,但不降服这些拦路虎就可能经常要出洋相。笔者曾有过这样的经验:一位法国大公司的国际部经理告诉我们的商务参赞,他刚刚访华归来,在北京会晤了 COSTIND的一位张先生.....由于我不知道COSTIND是指什么,就问对方,对方既不知道COSTIND的英文全称,也不知道法语怎么说,后来他返回办公室后把张先生的中文名片复印后传真给我,我一看才恍然大悟,COSTIND是国防科工委的英文缩写。这件事发生以后,我就有意识地收集和熟悉一些常用的缩略词和简称,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受益匪浅,经常能派上用场。

  四、菜谱,笑话,一些带有暗喻性质的双关语的翻译。

  外事活动离不开宴请,宴会中菜谱的翻译让人头痛,特别是法餐中所用的一些调料、一些法国人爱吃的深海鱼,我们中餐内没有,一些大西洋里的深海鱼的鱼名我们从未没听说过,即使我把从字典中查出来的这些鱼的中文名称讲出来后,中方人员还是如坠五云,一头雾水,我只好用手比画着描述一下这种鱼的大致形状。

  西方人大多比较幽默,餐座上喜欢来1、2段笑话活跃一下气氛,放松一下;但这往往给翻译出了一道难题: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笑话我们东方人听来未必觉得可笑,但如果讲笑话的主人自己笑得前仰后合,而我们这些客人无动于衷的话,会使主人感到很尴尬的;如何能让我们的人也笑起来就成了翻译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

  五、社会地位比较高、受过良好教育的法国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喜欢用阴喻、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表达方式显得高雅、含蓄,他们说话往往不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而是曲折迂回,绕许多弯子,添加许多装饰性的华丽辞藻,表达个人观点时总不忘使用虚拟式或条件时态,以表示这些观点属于个人的主观看法,未必代表真实情况。许多不熟悉这种法国上流社会特有的、矫柔造作的表达方式的国内翻译马上会被弄得脑袋大啦。

  如何能冲破这种由华丽的辞藻、修辞和时态编制的\"网\"而一下子抓住中心意思呢?只有平时多读书报、多看电视辩论,特别是注意看选举前政治人物的辩论,就能摸清常用的套路。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体会,仅供参考。

王宝忠

2000年4月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35 收起 理由
ronron + 35 tb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35

2010-5-24 06:45: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16# salomedance

接上楼
Question Log

冯老师:
您好!
通过搜索“朱彤”进入您的网站后,我也成了登陆该站的常客了。读着一篇篇关于译界高手的故事,我心难以平静。该如何向您描述这种心情呢?或者说该不该写这封信呢?我举棋不定……也许用“诚惶诚恐”表达此时的感觉,应该不为过。您是有着多年丰富经验的口译工作者,而我虽然学了四年的英语语言文学,却连口译的边都没有挨着!昨天浏览了台湾蔡松益先生的 “皇家翻译教室”中关于口译培训的网叶。蔡老师提到,学英语语言文学并不能说就是与口译有了联系,从其量就是文学功底加厚了。而对于想我这样不学无术的人,做口译?其实连自己目前都觉得遥不可及!可偏偏又无法说服自己放弃。诚如在“翻译趣闻”中的一篇文章的口头写道:
“对于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来说,谁不想今后分配到外交部当个高级翻译,因为外交部的高翻代表我国的最高翻译水平,可以经常给中央领导人当翻译,陪同领导人出访世界各国,还可以经常出现在晚间新闻联播的电视屏幕上。”
是啊,“外交部的高翻代表我国的最高翻译水平”!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个吗?我对自己说,“今年我23,距离30 还有7年时间。我用这7年去考北外的高翻学院硕士生。7年,应该够了吧。”
壮志豪情,豪情壮志!
但是……
算了,不管怎么说,学习的过程才是最关键的,至于结果?现在真的遥不可及!
冯老师,前面罗嗦了这么多,就是想请教您,关于如何有效的进行个人的同传训练。蔡松益老师主张先训练跟读中文新闻节目,每天至少10分钟,以训练自我集中注意力、中文表达能力和理解力。然后以句为单位,复述所听到的英文内容。曾登陆经贸部网站的 “翻译园地”,看了些从事同传和交传的工作人员的心情故事,以及在报道朱彤的文章中,朱彤提到在联合国同传培训时,要听1200个TAPEHOUR,听到英文,嘴里说中文。听力唯有苦练。我的老师也曾说过,听力中,只用两个耳朵去听,是最简单,因为只用了耳朵这个功能。至于眼睛、手、嘴都没有用上。
现在想来,老师说的,其实是强调记忆力的一种训练方法。于是,在练习听力的时候,我用一块布蒙上眼睛,戴上耳机,让自己的世界里只有声音。不是说瞎子的听觉最敏感吗?那么就做做瞎子吧。的确这样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但是真的犹如在黑暗中寻找出路般,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做了。应该听中文?应该先用什么做起步?是慢速英语吗?是新概念吗?是演讲录音?是CCTV的英语节目?是大学的课本配套磁带?就光听吗?除去上班时间,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周末和每个夜晚,是不是都在练听力?有人说英语是听出来的,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应该如何听啊?
冯老师,最终促使我写这封信的勇气,源于您在网叶中说的:
“本站是一个介绍并推广翻译事业,尤其是同声传译事业的个人网站。站上发表的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意在与感兴趣的人士开展学术上的探讨,相互学习,同共提高,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特别是同传事业的发展。”
作为同传的初学者,冯老师您能指点一二吗?
衷心的感谢!!
盼回音!

曹翠苹于广东东莞

2002 05-31

Reply: Thanks for the message. I have been busy recently and will not be able to reply in detail your questions. But in general terms, you need to listen a lot to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I mean A LOT. It is actually never enough. You will also need to have a command of as large a vocabulary as you can, making a big part of it your active vocabulary. As to interpretation, your skills will only improve after a few years intensive practice. Dont try to aim at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s your ideal employer. Best interpreters may not necessary from that ministry though theirs may have the highest profile. Zhu Tong as a personal friend of mine (see new photos in my site) is indeed an excellent interpreter. However, there are not many like her there now.
  Welcome to visit my site and even make comments on the BBS.
  Wish you plenty of success in your studies. James May 31, 2002

温暖  wrote: 你好!请教您一个问题:出版物中的英语单词是根据什么做的注释呢?比如查找一个复合单词的准确意思,但在字典上是没有的,应该如何做出准确的注释呢?

I did not quite understand your question I'm afraid. Can you be more specific about it? I prefer you post the question on the BBS. Many thanks.


不知一边听英语磁带一边阅读另一篇英语文章算不算分神练习,请自由基老师指教!谢谢

You don't have to. That would be too much of \"split of attention\". You can simply

Repeat the English or Chinese after it.

----------------------

你好,无意从搜索引擎中找到了这个网站,正是我最感兴趣的内容,谢谢你。
一个建议:能不能多介绍一下你自己或是朱彤及张建敏等北外联合国译训班毕业学员在学习期间的经验及得失。北外的这种培训班至今仍是非常少人能考进,能不能为我等门外之人揭秘一下?

这里我只能说,译训班只是老师将学生领进了门,但刚学会同传离做好同传还差得很远。需经过多年的磨炼才会有成就感。

“失去一种语言,就失去了一种文化,失去了一笔精神财富,失去了一件艺术珍品。好比向卢浮宫这样的艺术殿堂扔了一枚炸*弹。”[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鲜活体现,地球上各种语言共同讲述着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正如遗传多样性已经被认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善加保护一样,语言多样性也必须被看作是值得妥为保存的一种世界遗产。 限制我们用以交流的语种,会导致人类智慧这一共同遗产趋于贫乏,使人类的多种思维方式、感性认知和人生体验无法相汇交融,开花结果。如果对语言进行“成本核算”,就必须考虑文化多样性、跨文化交流及人类语言宝库中固有的、往往是无形的、却又是实实在在的益处。

在国际交往中,使用多种语言非但不是交流的障碍,相反,是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之所以必须保护、弘扬世界语言遗产,正是为了增进人们彼此间的了解。

"When you lose a language, you lose a culture, intellectual wealth, a work of art. It's like dropping a bomb on a museum, the Louvre." 1 Language is the living expression of human culture and the various languages of our planet give voice to the diversity of human experience. Much as genetic diversity is now considered a common good to be safeguarded, linguistic diversity must be considered a world heritage meriting preservation.
    To circumscribe the languages in which we communicate is to impoverish our common heritage of human wisdom and to deprive humankind of the fruits born from a cross-pollination of ways of thinking, feeling, and approaching existence. Any "cost accounting" in relation to languages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often intangible, but nonetheless very real benefits inherent in cultural diversit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human language bank.
     The use of multiple languages in international concourse is not an impediment to communication, but an essential part of it. It is precisely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that our world linguistic heritage must be promoted and preserved.

1) Comment by the late Kenneth Hale cited in The Economist (November 3, 2001). Mr. Hale was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and the author of "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sation."

"In China, a very large country, we are already getting enquiries from interpreters who do not live in Beijing and have very few possibilities of working with AIIC members (all of whom live in Beijing). And a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there are sometimes local rivalries and group loyalties that make it difficult for applicants to find sponsors or for members to sign for otherwise reputable colleagues. As I mentioned, being a member may provid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 an advantage that some member may think will disappear if too many are let in!\"


视译指的是译员看一下一篇原文文章之后,然后用清楚、流利的口语把原文的意思以译入语讲出来,是口译的一种形式,注重口语交际效果,决不要求译员“口述”出一篇书面译文交给打字员大字。其实,在实际工作当中,单纯的视译用得很少,但是,视译被认为是学同传前的一种有益的练习,可以在练视译时学会如何逃脱原文用词和句法结构,而又基本顺着原文的词序讲出“像样”的译文。实际工作中,带稿同传却是家常便饭,它既是视译又是同传,信息密集,时间压力大,而且发言人随时偏离讲稿,删掉一些内容,做补充说明,所以,除了看稿子以外,还需要仔细地监听发言,以听到的内容为主,以讲稿为辅助参考,因此,带高同传是口译里面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练习才能掌握。

请问视译是应该看完一句话开始翻译呢?还是看意群翻译?
我问去年考同传的人,好象考视译,就是给稿准备几分钟,然后开始视译.是吗?
考同传研究生应准备哪些呢?是否应进行必要的同传方面的练习呢?

Reply: 我做翻译十几年,我理解的“视译”全是发言人照发言稿宣读,翻译看着稿子边听边译,没有只给你一份稿子,没人读,光让你翻译的时候;翻译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check against delivery\",所以必须是以听为主,不能以看为主。有不少翻译似乎“视译”的水平很高,能够看着稿子一句句翻译,出的东西也算不错,但可能没有听到发言人早就对原稿进行了改动,他(她)根本就不管人家说什么,“强行”进行翻译。这会不会是“视译”做得太多了造成的?

>“视译” 全是发言人照发言稿宣读,翻译看着稿子边听边译
更确切地说,这是\"带稿同传,即\"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with text\"。
〉没有只给你一份稿子,没人读,光让你翻译的时候
    那当然。做视译(sight translation)的时候,先听发言人念一遍(段),后将内容译出。上面也说了,在实际工作中,视译(as opposed to SI w/ text)用得很少,主要用于交传场合,讲者拿出书面稿来念,有原文稿子给你看,不就是做视译嘛。
    既然在实际工作中用得不多,为什么要学呢?因为它是学同传(包括带高同传)的一个很好的准备,可以慢慢练,一个意群一个一意群地琢磨,等于是offline SI,以此来学会断句、顺译。
〉有不少翻译似乎“视译”的水平很高,能够看着稿子一句句翻译,出的东西也算不错,但可能没有听到发言人早就对原稿进行了改动,他(她)根本就不管人家说什么,“强行”进行翻译。这会不会是“视译”做得太多了造成的?
    不是,主要问题是没有学会带高同传的特定技能。SI w/ text 与视译大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要同时监听,即同时看稿子做视译,同时听发言并与书面内容进行比较,有出入时译口头内容。带稿同传是很难学好的,建议初学者最好先通读讲稿一遍,然后做翻译的时候多听少看。
    我们都认为,所谓“视译”就是指同传时发言人将稿件给翻译人员,译员一边看稿,一边听讲话,一边做翻译。“带稿同传”可能是台湾地区的说法。或是同传调研的最新成果。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35 收起 理由
ronron + 35 tb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35

2010-5-24 06:57: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巴黎高翻考试经验
时间:2008
语言:English
http://laozei.blogbus.com/logs/18300063.html

    巴黎高翻的录取考试,从10点考到下午4点半,中间休息了一个小时。除了英译中有点抓头外,其他感觉都还好,他们册子上说每科分数都达到10/20就可以进预科了,14/20直接进master第一年。直接跳过预科就不敢想了,要是他们评分标准不太苛刻的话,那我接下来三年就该是在这里奋斗了。我开始觉得考试不是件太艰难的事,只要不是文学的考试。

    回来翻了下课表,除了一两门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课,其他都是些操作性的翻译练习,和经济,公司,法律的一些知识课——这不是文学翻译!可能不会很有意思,但是至少都是些实在的东西了。小叔我要从文学课的阵线上后撤啦。现在,以及后来用的句子都会是标准句式,要是...就,因为...所以,你大爷他小叔。

    考试的人都是中国学生,30号人,大部分女生,母语不是中文的外国学生在另一教室。

    在学校的餐厅花7欧吃了在三大那边花3欧就能吃到的东西,那个恨啊,然后在大厅里跟大妈打听了三明治的价格,以后就只能每天中午坐楼梯上啃这个2欧8的棍子了。

    这屁牛B学校就只有一层楼,这楼长得像川大西区那个叫物理楼还是一教的,里面挤了这个ESIT,还有九大和INALCO,跟天朝的campus比,那叫一个寒酸。不过过道里贴的可都是联合国纽约舵,日内瓦舵,教科文,世卫,兴业银行等大户挖的找实习,或者招人的坑,这就是全欧最牛的翻译学校的里子啊,看得革命青年虎啸猿啼,直想甩开膀子干它三年。

    不过眼下还是先再坚持一个半月,在三大的法国文学小本混到手。要不然今年年底就该被警察局扫回国了。



    考试前花了不少时间找以前的真题,把今天的题目列一下,方便一下别人,也赚些点击率:

    巴黎高等翻译学院2008年录取考试题目(les sujets de l'examen d'admission en 2008 de l'Ecole supérieure d'interprète et de traducteur/ESIT):

    1 一个小时的中译法,人民日报海外版07年7月4日关于Bush和Poutine会谈的一个叫<龙虾好吃,“营养不足”>的报道的最后两个段落。

    2 一个小时的法语写作,Etre citoyen du monde.(Avantages et contraintes de la mondialisation)。

     3 一个半小时的法译中,Les Grands Dossiers Sciences Humaines N。9,07年12月和08年1月到2月期上关于动物的道德感(Aux fondements de la morale,及L'origine des sociétés)的两个文章,看完后用中文回答两个问题,主要是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需要个人见解,最后翻译两个段落,从“C.Darwin pensait..."到"...se fixent à eux-mêmes"。

    4 一个半小时的英译中,08年2月13的The Times上一篇叫Naked streets are way ahead after barrier removal leads to safter roads的报道,一样的回答两个问题并翻译两个段落,从”It calls for...”到“elicit more considerate behaviour“。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35 收起 理由
ronron + 35 tb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35

2010-5-24 07:01: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salomedance 于 2010-5-24 14:41 编辑

经验 -- [tianya.cn]有考进上外高翻会议口译系的筒子们来聊聊吧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1424676.shtml

语言:汉语
时间:2009

    
1.关于资源
    网上的资源各色各样,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定位适合的资料类别和层次。下面有人说不知道 “Carnegie council”的podcast是什么,其实并不一定代表你的英文不好。不是这个领域的话,确实有很多资源不会接触到,这个不难理解。也不需要为了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啥,而伤心。没进高翻前,我也啥都不知道的。
    在高翻学习的时候,接触到很多智库(ThinkTank)的资料。像Economist, 和Carnegie Council 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库。因为这里面的言论相较大众传媒更具深度,而且眼光也比较独到。因为国际会议上的讨论都是行业最尖端的,自然需要熟悉最前沿的学术想法。但入学考的时候不会要求考生有那么深的专业知识,所以一般的大众传媒就可以提供所需得知识累计。
  所谓Podcast 就是Itunes提供的一系列免费资源。不知道的TX可以下个iTunes,google一下,如果真的决定做这一行,或者参加入学考的话,podcast就是一个宝库。我至今还是每天都去那里下载daily news还有一些comments 和 reports,很好用的。
    
2. 关于“练出来而不是学出来”
    至于我说英文是练出来的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你要敢于练习,特别是口语。第二层是要有练习的目标以及衡量练习效果的方式。比如说,听了多少演讲以后,自己给自己设一个topic,然后对着镜子做个5分钟的演讲。录下来,听听看自己说的怎么样。
    Tape yourself, 这个练习当时我们刚进高翻的时候觉得特别特别的别扭。自己录自己,还要反复听,浑身都不自在。所以很多同学就选择不做(包括我。。),其实这样的自我审视效果出奇的好,只有知道自己的程度,才有目标,才有进步。
    提高口语没有其它的技能,就是多听,听了以后自己说,说了以后对比别人说的,继续听,继续说,继续对比。听上去是很枯燥的事,就要看如何自我调节和鼓励了。
    
3. 关于“母语水平”
    至于你最后一个问题如何达到母语水平,我觉得这并不是你要追求的目标。母不母语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搞清想把这一门语言用在哪一方面。单纯的交流?还是口译?如果是后者,把握好自己的母语(也就是中文)远比把自己的英文练到母语水平来的重要。
    会议口译中,会分A语言和B语言。A是你的母语,首先学的也是B语言进A语言的交替传译,因为在以后工作中,这个会是你的优先工作顺序。其次再是A语言进B语言(也就是英文)。所以你的英语并不需要达到真正的“母语水平”来做会口,接近就可以了。
    
    
2010-5-24 13:36: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salomedance 于 2010-5-24 14:47 编辑

法国首席中法翻译: 沉浮(中文名) Bruno GENSBURGER
法国人
http://www.yuanfr.com/html/20091017243-1.html

收看温家宝总理以前访法的电视新闻报道,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经常陪伴在中国总理身边担任翻译的是一位帅气的外国青年。他就是沉浮,一个百分之百的法国人,却有一个很哲学的中文名字。

   
   Interprète de Nicolas Sarkozy lors de sa visite officielle en Chine, Bruno Gensburger nous donne un aperçu de son travail.
    沉浮1981年开始在法国东方语言大学学习中文,本科毕业后在法国军队服役一年,然后到了一家中国的法国公司工作。一年之后,沉浮回到巴黎,准备巴黎高等翻译学院的入学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该校的同声传译系录取。

    "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入学选拔考试极其严格,能拿到文凭顺利毕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沉浮说,"在巴黎高翻学习的两年,我的中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掌握了作翻译的知识和技巧"。
    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院是法国屈指可数的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的翻译学院,修满学分且成绩合格者可被其授予全世界公认的翻译硕士学位。该学院
为联合国、欧盟及各个国家的政府机构培养了大批专业翻译,是世界顶级的翻译学院。
    从巴黎高翻毕业后,沉浮作了10年的自由职业者,由于其高超的翻译水平,最后被法国财政部看中并录用,成了一名法国公务员。1999年,他被派往法国驻华使馆商务处工作。
    目前,沉浮的正式职务是法国驻华使馆首席翻译,并兼任使馆翻译室主任和对外联络处主任的要职。
    在北京6年的职业生涯,让沉浮有机会为众多的中法领导人担任翻译,包括胡*锦*涛、温家宝、江泽*民、李鹏、朱镕基以及希拉克、德维尔潘等。他还曾经为姜文、苏菲·玛索等中法文艺界名人担任翻译。
    二十多年的职业翻译,特别是外交翻译,让沉浮在中法外交界和翻译学界颇有名气,业内人士对他翻译的评价是准确、顺达、反应机敏。对此沉浮谦虚的说自己只是为中法交流牵线搭桥,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沟通。
    当被问到翻译生涯中最难忘的事情时,沉浮却没有提及他为高层官员的翻译经历,他回忆说,十多年前在巴黎上诉法院作指定翻译的那段生涯让他感慨最多,因为"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半点疏忽都可能为中方当事人带来损失。
    沉浮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哲学。他为自己起的名字是为了鞭策自己淡泊名利,宁静人生。 
    沉浮娶了一位北京姑娘作妻子,把小家落在了北京。这位北京女婿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北京。虽然在沉浮看来北京"污染严重"、"堵车到一塌糊涂",但这座"有人情味"的大都市和"讲义气"、"有幽默感的"北京人让他决定继续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今年年初,他喜得贵子。  
2010-5-24 13:42: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salomedance 于 2010-5-24 15:01 编辑

同传这个行业 - 帖子有点水,干货很少

http://www.huaren.us/dispbbs.asp?boardid=331&id=718307&page=1&star=1

有一个朋友的朋友,中国人,在加拿大,专门做英文和法文的同声互译,据她所说,她每小时时薪在500美金,她说她工作多的都做不完,然后她一周只想工作 5小时。但我对此一直保持怀疑态度。
以下是引用icylavender在3/16/2010 6:08:00 PM的发言:
                这位热心的美女能多给点信息吗?需要怎么样的资格认证,怎么入行?        
厄。。这个我不保证正确性的,我只是听那个人说的,但我觉得她很不靠谱。她是在法国读的巴黎三大的高等翻译学院,然后专攻英语法语互译,然后后来移民到了加拿大。         


我考过巴黎高翻,想考中英法互译,先是笔试,再口试,口试时大概就淘汰到只有15人左右了,最后只录取了2个,更恐怖的是那个学校中英法互译已经5,6年没有人毕业了。我当时口试中文,英文都过了,法语却差一点点,不过也不遗憾,真的是太challenging, 老得快。

我们专业经常有国际交流,在国内参加过好几次国际会议,都会请同传。一般我们开一天的会大概会请两到三个人,每个人一天的薪水在5000-8000左右。这是我问过几个人之后了解的价格。
2010-5-24 13:50: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salomedance 于 2010-5-24 15:15 编辑

台灣口譯人才培訓的發展與中英傳譯的奧妙

时间:2006
语言:汉语(繁体)
http://cc.shu.edu.tw/~cte/gallery/ccli/abc/abc_051_20061115.htm


美國華府喬治城大學同聲傳譯學教授馬博雯 (Margaret Bowen) 曾說到,從事筆譯與同步口譯的朋友們要牢記,「語言學習是終身的職志。」(Language learning is a lifelong undertaking.)這種體認,就是培訓筆譯與同聲傳譯技巧的最重要體認。在這一語言層面上,台灣學生碰到翻譯上的常見問題就是「中、英主動與被動時態」(Active vs. Passive Voice) 的問題。

  例如,美國小說家沙林傑 (J.D. Salinger) 在他的名著《麥田補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 的第一章開頭就有這句話:

If you really want to hear about it, the first thing you'll probably want to know is where I was born.
(假若讀者真想聽我說故事,那麼你可能想知道我是哪一年生的。)
 

  這裡的語言翻譯問題是如何將英語的「被動語態」,改為沒有被動語態句構的中文。這是初學口譯的人要特別注意的跨語言語法問題。美國前總統雷根 (Ronald Reagan) 在 1980 年的就職演說中,大量地使用被動語態的詞句, 例如;

    (1) I was told that tens of thousands of prayers meeting are being held on this day, and for that I am deeply grateful.
    (有人告訴我,成千上萬的祈禱會正在這天舉行著;對此我深深感激。)

  本句中就有兩處被動語態結構:I was told 及 are being held;可是中文的處理,反而要回歸到主動的語態,方合乎中文的語法。第 (2)、(3) 句也有此種現象。

    (2)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n our history that this ceremony has been held, as your have been told, on this West front of the Capitol.

    (3) There, on the western front, he was killed trying to carry a message between battalions under heavy artillery fire.

  在文獻中,類似雷根總統 1980 年的就職演說中的被動語態句法結構,非常頻繁。例如出於紐約時報的下列第 (4) 句中,就同時有三處被動語態句法結構:

    (4) A study completed by UNESCO in 1983 of thirty-seven countries is summarized and included in the appendix of this paper. This points out the diversity and indepth that can be taken.
    (一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1983 年所完成的 37 個國家的研究,已經摘要並包括於附錄中。此報告指出我們可接受的廣度和深度。)

  中英文主、被動語態的差異,會造成瞬間口譯時,必須將詞序顛倒翻譯。其他語法結構如虛詞 it 起頭的句子,如:

    (5) It is my sincere hope that the 2006 APEC Summit will be a great success.
    (我們衷心祝福 2006 年的 APEC 高峰會圓滿成功。)

  英文的複合句 (compound complex sentences) 也有此特性,使得口譯者必須在中英句構間,前後不停地游移。瞭解此種中英句法結構後,譯者自能在口譯過程中,更勝任愉快。




  一九九一年九月十三日,德國總理柯爾 (Federal Chancellor Helmut Kohl) 應加州大學當時的總校長賈德那(David P. Gardner),及柏克萊加州大學故前校長田長霖之邀,到柏克萊加大的希臘露天劇場發表「田納演講」(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加州大學特地自蒙特利國際研究學院邀請該校「翻譯及傳譯研究所」所長韋柏(Wihelm K. Weber)到柏克萊,研究如何在露天的場地裡,進行無電子傳譯設備的同步口譯。由於筆者曾於一九八九年在國科會資助下,赴蒙特利國際研究學院進行同步口譯之中英語法、語意、詞彙的對比研究。那時筆者常向韋柏所長灌輸我的另類同步傳譯理論與技巧:免用電子通信設備的同步口譯策略。

  九月十三日星期五當天,柯爾總理準時於上午十點半在田長霖校長介紹後,對希臘露天劇場的柏克萊加大師生,以德文發表發人深省的演講。柯爾總理的第一句德文甫說出,空氣中立刻傳來英文傳譯。英文音量比德文稍高。然後,德文音量慢慢地降低。逐漸地,柯爾總理繼續不斷地說德文,而聽眾聽到的盡是優美無瑕的英文。德國外交部專員卡登巴哈(Dorothee Kaltenbach)女士,就在此種韋柏所長與筆者設計的隨機同步口譯法進行下,完成了一次讓柏克萊加大師生交相讚譽的英德同步演講。

  隨機及有效的同步口譯,並非仰賴昂貴的電子通訊設備不可。被法國巴黎大學同步口譯專家 Danica Seleskovitch 認為不可行的另類同步傳譯技巧,後來終於在一連串的國際性重要場合中,受到驗證與肯定。

  周兆祥先生強調,「翻譯工作是一門藝術,需要譯者有想像力、原創力,但它也是一門技術。」這也說明了同步口譯隨機應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圖/文:李振清
1991 年9月13日德國前總理 Helmut Kohl(柯爾)應柏克萊加州大學之邀,在該校露天的希臘劇場,以德語演講,並以英語同步口譯。右二為主持該演講的柏克萊加大故前校長田長霖博士。
2010-5-24 14:09: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salomedance 于 2010-5-24 15:38 编辑

北语研究生中考取巴黎高翻的比例
http://www.blcu.edu.cn/wyxy/new/france/studentinfo.asp

太傻论坛 --  翻译专业申请讨论帖+各学校翻译专业介绍(偏向英语,帖子长度188页,读起来比较费时)
http://bbs.taisha.org/viewthread.php?tid=948918

汉英翻译速度 --ProZ
http://www.proz.com/forum/chinese/119060-%E6%B1%89%E8%8B%B1%E7%BF%BB%E8%AF%91%E9%80%9F%E5%BA%A6.html

听老师说,巴黎高翻毕业每小时750字。

我如果专心翻译,一天也可以翻3000-5000字。取决与原文的难度还有翻译工具。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教学口语训练太缺乏
http://www.yuanfr.com/Html/2005726185332-1.html

   “有的考生在短短一段话里居然会十多次重复使用同一个句型,基本功太不扎实了”

柴院长评价,缺乏足够优秀生源,主要原因是法语学习者的基数和英语相比仍然较小,“而且,大多数人都是从大学才开始学习法语的,不像英语是从小开始学的。

    具体到法语的教育,钱教授认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现在的教学中缺乏对口语能力的训练,“加上法语的动词变位十分复杂,语序也和汉语有很大差异,不熟练就很容易说错。要想脱口而出,就必需有大量的练习,至少每天一到两个小时,坚持四年才行。光靠每周三四节口语课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作为77届复旦法语系毕业生,钱教授表示,那时他们十分注重口语锻炼,同学之间几乎都是用法语交流,入学四个月就可以陪同外宾,跟他们交流,做简单的翻译。“就是现在老同学见面了还是习惯讲法语。” ”

2010-5-24 14:19: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新添加英文pdf专业介绍

本帖最后由 salomedance 于 2010-5-24 16:25 编辑

南京大学 MM ESIT答辩
http://www.sfs.nju.edu.cn/Default_js.aspx?id=282&ida=113




Universite Sorbonne Nouvelle - Paris 3.jpg

巴黎三大 - Sorbone Nouvelle Paris III


地址:Rue Santeuil, 75005 Paris, France‎
http://www.univ-paris3.fr

Agenda scientifique                  [tr][/tr]

26 mai : Comment définir la difficulté scolaire en matière de langue(s) ? (如何定义语言当中的学术难题?)
Lieu :
Université Sorbonne Nouvelle - Paris 3, salle Las Vergnas, 13, rue de Santeuil, Paris 5ème
Organisatrices : Stéphanie Galligani, Sandrine Wachs, Corinne Weber - EA 2288 DILTEC (ED 268)

27 mai : Zola l'individu et la foule (左拉作品中的个人与群体)
Cette journée d'études se propose de revenir sur les rapports entre individu et foule qui se dessinent dans le roman zolien, et qui, dès l'origine, ont retenu l'attention critique (Jules Lemaître, Henry Céard, Emile Hennequin ...)

     






http://www.univ-paris3.fr/22141382/0/fiche___pagelibre/&RH=1258217671096

ESIT >> Les formations >> Interprétation de conférence

                                                                                                                                        Accueil Interprétation de conférence                                                                                                                                                                                                                                                    
L'ESIT forme depuis plus de 50 ans des interprètes hautement qualifiés. L'enseignement est exigeant, adapté à la réalité de la profession.

L'interprétation de conférence s'exerce lors de réunions formelles, de grandes manifestations internationales ou de rencontres bilatérales de haut niveau.
Concrètement, les interprètes traduisent oralement les propos d'un orateur, soit de façon consécutive soit de façon simultanée.

La demande d'interprètes de qualité est plutôt en augmentation. Les recruteurs des grandes organisations internationales et régionales recherchent activement des interprètes de langue maternelle anglaise, par exemple. L'arabe et le russe sont également très demandés.

Pour plus de détails sur la formation et les conditions d'admission, cliquez ici.
新添加英文pdf专业介绍  >> English presentation : Masters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Master européen EMCI                  
La section interprétation de l'ESIT est un membre fondateur du Master européen EMCI, consortium de partenariat, de partage et d'échanges, qui oeuvre à la promotion d'une formation de qualité. Le Master regroupe 18 Ecoles en Europe.
Les diplômés de la section obtiennent également le master européen.
http://www.emcinterpreting.org/

        

                                                
                 
                                         
                                
                                                                                                                                                           The ESIT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course is a two-year Masters programme.
ESIT offers training in a wide range of language combinations. All students must have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Other languages for which training is regularly provided are German, Spanish, Portuguese, Polish, Russian, Chinese, Japanese, Arabic. Other languages can also be accommodated depending on funding and applications.
We aim to provide high-quality training that will give our graduates direct access to the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market worldwide.
To this end, we ensure that all interpreter training is provided by experienced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We also have a high trainer-student ratio. Students are confronted with realistic working conditions (authentic conference documents, mock conferences with outside speakers, opportunities to attend meetings at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professional-standard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equipment).
Applicants are required to sit a series of preliminary written exercises aimed at ascertaining their comprehension and logical reasoning skills. Oral tests are organised in May to test oral language skills and potential interpreting ability.
The course follows the usual French academic year, starting in early October and continuing until mid-May. Exams are held at the end of each year in June or early July and mi september.

For further details about the course and entrance exams, click here.


La Sorbonne Nouvelle sans fil                                                                                                                                                                        
                       
Dès aujourd'hui la Sorbonne Nouvelle offre à l'ensemble de ses étudiants et personnels un accès wifi à Internet. Nous avons fait le choix de mettre en place le réseau Eduroam désormais disponible sur les principaux sites de notre université. Outre l'accès au wifi à la Sorbonne Nouvelle, ce service vous offre également un accès Internet dans la plupart des universités françaises et dans beaucoup d'universités en Europe, au Canada, en Australie, en Chine, au Japon... Les étudiants et personnels de ces universités peuvent également profiter du réseau Eduroam de la Sorbonne Nouvelle.     
Vous pouvez trouver toutes les informations nécessaires pour vous connecter au réseau Eduroam de notre université sur la page : http://www.univ-paris3.fr/wifi
Raphael  Costambeys-Kempczynski, Vice Président chargé des Systèmes d'Information  et de la Communication
Universite Sorbonne Nouvelle - Paris 3.jpg
2010-5-24 14:53: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salomedance 于 2010-5-24 17:05 编辑

插播:住宿篇

http://forums.vogue.com.au/showthread.php?t=339269

插播:某个美国人在巴黎的26小时
http://www.thebrooklynnomad.com/26-hours-in-paris/


>>> 以下网址需要代理访问
<<<
Another American in Paris-- Historic and touristic sites and ev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from a point of view that is no longer American but is not French either.
http://anotheramericaninparis1.blogspot.com/
About Me

Mark Meigs
   
I am a professor of American History and have worked in France for about 17 years. I planned this blog some time ago to be like the old “Letters from Paris” in The New Yorker magazine. When I mention my heroes of the genre to my friends they groan. If I explain exactly how those authors managed to write once more about this famously beautiful city just by saying it's beautiful, my friends cross their arms. By the time I unravel how, from Janet Flanner to Adam Gopnik, authors rediscover romance here even when the city already has such a romantic pull that Tom Cruise came specially to propose at the top of the Eiffel tower, my friends have found their coats and I hear people on the stairs. So it's good that I have been hurried into bloggery, if not print. This political and labor relations struggle described here, that is far from my usual concerns, involves me willy-nilly, and has given a gloss of action to a contemplative life. So off I go to the barricades. As a man of action I tell what happened and don't explain why I do what I do. Are those footsteps I hear on the stairs coming up or going down now?

Marching on Tuesday, February 10 - Did the Minister Blink?

On Monday night, February 9 (2009), the radio reported that Valérie Pécresse, minister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ad withdrawn the reform, the one that would double most professors’ teaching load and maybe let a precious few do some research. edu minister.jpg

NOTE: en.wikipedia.org
Valérie Pécresse
(born July 14, 1967 in Neuilly-sur-Seine, Hauts-de-Seine) is a French politician. She has been deputy of the Yvelines since May 16, 2002, and Minis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ince May 18, 2007.


Pécresse is the daughter of Dominique Roux (CEO of Bolloré telecom since January 2007).

Pécresse has degrees from HEC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ÉNA. She was an auditor of the Conseil d'État until 1998, when she was designated counselor of the presidence of the French Republic.
She speaks French, English, Russian and Japanese.
In June 2002, she was elected deputy of the Yvelines' second constituency. She was also elected regional counselor of Île-de-France in 2004. Valérie Pécresse was a national spokeswoman of the UMP, and spokeswoman of the party in the Yvelines.
On May 18, 2007, she was designated Minister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f François Fillon's second cabinet.
There, she has launched many reforms which have caused a great wave of strikes.
In 2009, the Académie de la Carpette anglaise, an organization that opposes the spread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France, gave Pécresse the Prix de la Carpette Anglaise ("English Doormat Prize") for having refused to speak French at international meetings in Brussels, Belgium; Pécresse had stated that English was the easies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2010-5-24 15:29: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salomedance 于 2010-6-3 21:52 编辑

又一老帖
时间: 2004
FROM:寄托论坛
ID:teafortwo

http://bbs.gter.net/bbs/thread-208073-1-1.html

我在巴黎三大高翻学院(ESIT)读的是笔译专业硕士。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我们学校里的中国女孩们的故事。

我们学校的口译专业硕士课程(会议同传)可以说是全世界法语口译圈子中最牛x的了,专门为联合国和各大国际组织提供会议同声传译人员。ESIT每年笔译的录取率是25%,我想口译也许就更低了,每年全世界能有90多100人能上吧。而口译专业的毕业人数每年都只是个位数——我指的是所有学生,无论国籍,法国或者外国人,所选取的语言是哪三种,都需要接受同样严酷的淘汰和考试。每年考上口译专业的中国学生大概有3,4名,只能在每年6月来巴黎考试,由于去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年,所以ESIT在中国专门组织了一次考试,选取了6名中国学生来ESIT口译专业学习,还有奖学金。去年考上的都是女孩子,其中大部分是国内一流外语院校的在读研究生。

她们非常可爱,乐观并且总是很热情向上。笔译口译课程安排不同,我一般都只是在星期三晚上上经济课的时候才有时间和她们好好聊聊。虽然知道口译淘汰率非常非常高,压力很大,她们还是总是微笑,我很佩服她们,每当自己因为学业压力痛苦的时候,看看她们,就觉得应该乐观自信一点。

在gter灌水的朋友们也许都知道,我来了巴黎以后,总是郁闷,经常来这里诉说,因为我和男朋友分离着,很难过,很想他。为学业苦恼着,为分数担心着,为生活忧虑着,很多很多事情,多想和他在一起分担。这个星期二晚上,我又抽抽搭搭地哭着给他打电话,他听了很久很久,然后轻轻地说:“我们结婚吧。”

可是我很不浪漫地说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留学生结婚很麻烦还要让驻外使馆开单身证明再说了我妈我爸也还没同意。
2010-6-3 20:50: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插播2位巴黎高翻毕业前辈:刘和平 博士(北语?)、蔡小红 博士(广外?)
2010-6-3 20:57: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很有用的信息,谢谢楼主分享~{:13_522:}
2010-7-12 14:33: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太感谢了楼主!!!!!
2010-7-16 17:00: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谢谢楼主!!!
2011-3-4 08:07:3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