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李云龙

转贴---比德国佬还恐怖的中国佬---中国超级机器一览

61
回复
4186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世界第一条海洋风车安装船
——专门用于海洋风力发电设备的运输和安装
----------------------------------------------------------------
工程总投资:1亿元以上
工程期限:2001年——2003年

该船总长130米,型宽38米,型深8米,载重7000吨。



2003年12月6日,世界第一条海洋风车安装船在河北山海关船厂交船驶向大西洋。这条船是由山海关造船厂为英国五月花能源公司建造的,船舶总吨位14000吨。该船将一般船舶的运输、自航功能与海洋作业平台的自升功能、起重船的起重功能融为一体,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能独立完成在海洋中发电风车的安装。此船的建造成功,填补了国际船舶建造史上的一项空白。

这是由我国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海洋风车安装船(TIV-1)。专门用于海洋风力发电设备的运输和安装等任务。“MAYFLOWERRESULITION”,船全长130.5米.宽38米,型深8米,空船排水量9240吨,最大载重量9240吨,航速10.5节。由于船首安转了3台670千瓦的侧推器,此船可作360度原地回转。此船将普通船舶的运输和航行功能,海洋平台的自升功能,起重船的起重功能集于一身,生活区能容纳70人,可在海上连续作业25天。

这种海洋风车安装船执行任务时,首先需装载要安装的海洋风力发电设备,然后航行到安装海域,利用自身动力定位系统与首尾推进器配合,完成精确的定位,然后再有自身的桩腿提升系统将船体台高踞海面20米处(上图可以看到),此处相当于一个安全而又稳定的海洋工作平台,再由船上的300吨中型吊车和50吨浮吊完成海洋风力涡轮发电设备的安装工作。提升系统有分布全船左右的6根巨大的柱腿以及液压升降系统组成(图片上也可以看到),6条柱腿由中央进行集中控制,既可联动又可以单动。每条柱腿都由4台主液压油缸以及4台从液压油缸进行驱动。操作时的海况条件为最大波高1.5米,提升速度为最大1米/秒。每根柱腿提升能力2500吨,支承能力5000吨。

海洋风车安装船的成功建造,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船舶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拓宽了造船种类,还有利于中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海洋工程船建造的竞争。山海关船厂经过22个月的艰苦拼搏,精心打造完成了被列入国家科研计划的海洋风车安装船工程,这标志着该厂的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造船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0-4-7 01:35: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世界最大矿砂船
——渤海重工38.8万吨超大型矿砂船
----------------------------------------------------------------
工程总投资:8亿元以上
工程期限:2007年——2012年


2008年9月26日上午,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30万吨超大型矿石运输船(VLOC)顺利建成下水。这是我国造船企业建造的首艘VLOC。作为我国进口铁矿石运输船队的主力,改船完工后将投入中国至巴西航线。该船由中远(香港)集团经营管理。VLOC是专门从事铁矿石海上运输的大型船舶。此次建成下水的超大型VLOC,其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由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门自主完成,开创了国内同型船的建造先河。该船总长327米,型宽55米,型深29米。





2007年4月30日,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船舶重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联合卖方,与新加坡百国盛环球私人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4艘38.8万吨DWT矿砂船建造合同。该船是目前世界上同类产品中最大的环保型船舶,由渤船重工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它的成功研发和批量建造,标志着渤船重工的自主研发能力又有了新的突破,公司的产品结构进一步向高技术含量、大型化和批量化方向发展。

       渤船重工开发了38.8万载重吨矿砂船,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船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散货运输船。其主尺度为:总长360.6米,垂向间长345.6 米,型宽65米,型深 30.5米,设计吃水22米,结构吃水23米。该船入级 DNV,满足2011年及2011年以前即将生效的SOLAS及MAPOL公约要求;可以适应国内诸多的港口,包括唐山曹妃甸港、大连港、马迹山港,具有较高的适航性;航速不低于14.8节,与国外同种船型对比,航速较高,单航次周期可以大大缩短,可为船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该船设计考虑轻压载吃水,重压载吃水两种工况,将给船东空载状态较大的选择性,节省运行费用;该船续航力25000 海里,可以满足从中国到巴西航线的要求。产品研发成功后,多家知名船东对该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近年来,渤船重工把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研发体系,作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不仅成功研发和批量建造了以17.4万吨优选型散货船和29.7万吨、32万吨VLCC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还成功打造了一支具有高度市场敏锐性和应变能力的研发队伍,企业在做大的同时,也越来越强。

    公司2006年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发现,全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达3.26亿吨,占全球总进口量的45%。由于中国钢铁产量保持持续增长和国内矿石产量需求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中国进口铁矿石3.65亿吨,未来铁矿石进口将不断增大。

VLOC(Very Large Ore Carrier)大型矿砂船,主要是运输各种矿砂,煤炭,或者钢材、肥料、粮食等等大宗散货的船舶,载重吨一般在20万吨以上。

在船舶分类中,将专门用于运输固态散装货物或具有安全运输包装形态的大型船舶称为散装船,将专门用于运输矿物的大型船舶称为矿砂船或矿石船。通常载重超过20万吨以上的散货船只用来运矿砂,被称为超大型矿砂船,简称ULOC。

  本世纪之前,国际上对矿砂的需求一直是稳定的,所以矿砂船的发展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数量也很有限,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由日、韩船厂建造的,其中最大的是1986年由南韩现代造船公司为挪威船东建造364767吨的博克斯坦号“BERGESTAHL”矿砂船,此船用于巴西PDM港和法国敦刻尔克港之间运输铁矿石。而同期我国没有建造过大型矿砂船,国内也一直没有开展大型矿砂船的研究工作,因此超大型矿砂船主要技术一直掌握在日、韩手中。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钢铁的需求不断增加,矿砂进口激增,并且亚洲其它国家,如南韩、日本,近年来对矿砂的进口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亚洲市场对矿砂船的需求大量增加。这就极大地刺激了超大型矿砂船的发展,近几年订船数量明显增多,并且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我国航运公司为了确保国家战略物资运输的主动权,近些年也相继签订了一批超大型矿砂船建造合同,促进了超大型矿砂船的发展。国内造船界在国家的支持下组织开发了一系列超大型矿砂船的研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在原国防科工委的高技术船舶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级社、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等单位联合承担的《超大型矿砂船船型开发项目》,开发了23万、32万、36万和50万吨级矿砂船系列船型。总之,我国超大型矿砂船船型的开发和建造,在技术上显著缩小了我国同日韩的差距。其中38.3万吨矿砂船的建造完成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矿砂船,50万吨级矿砂船的开发成功将使我国在超大型船舶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50万吨不知道什木时候能出来
2010-4-7 01:35: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世界第一座极浅海步行式钻井平台
——“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
--------------------------------------------------------------------
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
工程期限:1982年——1988年






“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是世界上第一艘能在海滩“步行”的钻井平台船。在漂浮状态下,可以被拖航,且能够在浅海区域内下沉坐底后钻井;在海陆过渡地带的极浅水区搁浅后,能够以"步行"方式前进到设计井位后钻井,该船由内体和外体两部分组成。船上安装有一套液压装置,使内外体之间能够做上下、前后的相对运动,从而实现交替举升、前进的"步行"动作,达到移动目的。

   船体总长72米,宽42.5米,外体甲板高12.6米,内体甲板高10.8米。空船排水量4144吨,平均吃水1.5米;远距离拖航排水量5014吨,平均吃水1.81米。最小作业水深0米(海滩),最大作业水深6.8米(包括潮高)。步距10.0米,步行速度60~100米/小时。船上装有可打4500米深井的全套钻井装置和配套的固井、测井设备。全船定员为80人。

1982年9月,胜利油田钻井院浅海室和上海交通大学组成联合设计组,根据1981年胜利油田一艘登陆艇在潮间带(即潮涨有水、潮落无水区)搁浅,两名船员涉齐胸深水步行登岸的启发,由胜利油田钻井院总工程师顾心怿主持设计"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船。

1986年3月,青岛北海造船厂开始建造。1988年9月19日,"胜利二号"步行 700多米下水成功,11月20日完成一口2434米深的海上试验探井,发现20米厚的油田,宣告"胜利二号"研制成功。"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船的诞生,对开发渤海浅海区域的油气资源,提供了技术和设备条件。

  “胜利二号”是一种能在浅海步行的坐底式钻井船,也是一种有内体和外体的特殊形式双体船。

"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属世界首创项目,获1990年世界博览会金奖,并被评为1992年我国十大重大科技成就之一,1995年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荣获中国船舶总公司优质产品奖。
2010-4-7 01:36: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世界上轮子最多的汽车
——苏州大方2500吨液压遥控自行式动力模块平板车
----------------------------------------------------------------------
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
工程期限:2005年——2006年






你见过4个轮子的汽车,或许还见过几十个轮子的汽车,但是,你见过880个轮子的汽车吗?

2006年12月,我国首台2500吨液压遥控自行式动力模块平板车近日在在苏州大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研制成功。该车长73.2米,宽8.125米,自重约400多吨,有880个轮子,由于车体过于庞大,巨型车拐个弯都要绕60米。由中陕物流集团陕西大件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采购。

这台2500吨液压遥控自行式动力模块车组是专门为千吨单件或不可拆卸重量超过千吨的重型设备的运输而研制的,为方便运输整台车呈平板型,全车共有440组880个车轮,在车身的两头还有两个动力模块,通过一个操作盒就可遥控操作该车前行。除此之外,该车组还能够实现模块与模块纵横快速组合,全挂车与半挂车可方便地转换,同时,也是我国首次成功开发出的2500吨液压遥控自行式动力模块车组。可根据不同运输对象,拼装成70—2500吨各种吨位的运输车组,被称为大件运输的“变形金刚”。

近年来,在我国钢铁、石化、电力、船舶港口、大型工程建筑、航空航天以及部队装备等15个行业中这种市场需求非常突出。这就要求特种运输将向超大吨位、专业化、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但目前,国内重型平板车车品单一、载重吨位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市场需求的超大型大型特种运输车,主要还是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的国外公司的产品。2005年底,陕西大件运输公司将2500吨平板车的制造任务大胆交于苏州大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研发。在此之前,国内此类装备市场一直为国外制造商所垄断,该产品的开发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超重型特种车辆设计制造技术方面的空白,打破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使国家自主发展超大超重型物件的生产研发和运输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此次购买中国首台2500吨液压遥控自行式动力模块车组的陕西大件汽车运输公司是以公路运输超长、超重、超宽物件为主的大型运输集团公司。作为国内大件运输民族企业,陕西大件汽车运输公司近年来发展迅猛,主要承接国家重点工程,特别是电力工程项目的成套大型设备运输任务,同时为公路工程行业提供大型路桥的吊装、桥梁架设服务。2004年6月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建设中,陕西大件汽车运输公司作为两个火车头和一个青藏线最长吊臂的承运方,以相对最短运输时间、货物零损坏的完美成绩顺利完成了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运输任务,赢得了广泛好评。






2010-4-7 01:37: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世界首艘重质加温原油轮
——装备先进的加热防寒装置
----------------------------------------------------------------------
工程总投资:8亿元以上
工程期限:2006年——2007年






2007年3月6日上午,由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世界上唯一一艘可承运重质加温原油(高粘度石油)的超大型油轮在大连隆重命名。这艘被命名为“天喜”(TENKI)号的巨轮总长333米,型宽60米,型深29米,设计吃水21.15米,载重为31.5万吨,是在原30万吨级油轮成熟船型基础上创新改进而来,采用了高强度钢板,优化了船体线形,减少了自重,改变了吃水,增加了运力。“天喜轮”船上装备了先进的加热防寒装置,从而使远距离运载高粘度石油成为可能。“天喜轮”经过为期6天的海上试航,交付后由中国石油国际事业公司租用并经营管理
2010-4-7 01:37: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单钩起重量最大的桥式起重机
——三峡工程关键设备
----------------------------------------------------------------
工程总投资:1亿元以上
工程期限:2000年——2007年


三峡水电站厂房内,两台1200吨吊机配合,起吊重达2000吨的巨型水轮机转子,这个世界最大的巨型转子,直径接近20米,高度超过3米。




2007年12月18日,太重集团为三峡工程地下厂房设计制造的两台 “巨无霸”——1200吨桥式起重机,顺利通过了专家的验收。至此,太重共为三峡工程设计制造了6台世界最大1200吨桥式起重机。

这两台桥式起重机的起重能力,均达到1200吨,跨度为33.6米,是世界上目前水电站建设中运用的,起重量最大、跨度最大的桥式起重机。此外,这两台桥式起重机的桥架,均为三梁式结构,主要由桥架、大车运行结构、1200吨主小车、125吨副小车、吊具、司机室、电缆滑线及电器控制部分组成,每台总重量达到了1000吨。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左岸电站厂房内必须安装两台型号为“1200T/125T”的桥式起重机,它们将在电站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等环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专家介绍说,在三峡工程中,每台发电机组都重约7000吨,发电机转子单件重达2200吨,用一台1200吨桥式起重机都无法调运,必须由两台相同的起重机将发电机转子“抬”到厂房里。

被誉为“天下第一机”的1200吨桥式起重机是目前世界上起重量最大的桥机,它担负着三峡电站多台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等关键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和检修的吊装任务。它在水电站厂房桥式起重机中扬程最高、调速性能最优越、安全措施和检测手段最齐全、自动化程度最高、控制技术最先进。在规格参数、多项新技术的集成应用等方面均填补了国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5年,三峡1200吨桥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54年太重设计制造出我国首台50/10吨桥式起重机;1961年周总理亲自批示,由太重为黄河三门峡水电站设计制造成功全国最大的350吨门式起重机;2000年为三门峡水利工程设计制造成功世界最大的两台1200/125吨桥式起重机;2006年太重同意大利爱登公司合作制造成功世界首台过隧道900吨铁路架桥机。为一家钢企设计制造成功国内最大的480吨铸造起重机……

目前,太重起重机产品不仅囊括了全部品种系列的冶金铸造起重机,而且在水电、火电、核电、造船、铁路、军工等各个重大领域内大显身手,300吨以上的大型起重机不仅全部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到南朝鲜、印度、沙特、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太重起重机分公司不仅是国内最大的起重机生产基地,而且从品种、数量及规模上已经一跃而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设计研发制造基地。


2010-4-7 01:38: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世界最大铲斗式挖掘机
——机械巨无霸,相当于7层楼高
----------------------------------------------------------------
工程总投资:2亿元以上
工程期限:2006年——2008年


WK-55矿用挖掘机,是太原重工最新研制的大型露天矿山采装设备。






   2006年2月,中国一重集团公司与美国P&H公司合作为中国煤炭集团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制造P&H4100XPC型矿用挖掘机。该挖掘机斗容为58.5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同类产品中斗容最大的挖掘机。此次签约的挖掘机总计3台,一重承制的整机设备占总重量的80%。随着我国露天煤矿对挖掘机大型化需求的急剧增长,这一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此次签约并承制将对一重进一步拓展这一市场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P&H是世界知名的表层采矿设备公司,公司成立于1880年,主要从事露天采矿设备的设计、制造及服务。其产品包括电铲、拉铲和钻机。生产的设备40%应用于铜矿、30%用于煤矿、30%用于铁矿及其他矿种的开采。

4100XPC是P&H的电铲系列矿机的旗舰产品,而且是最新型的第三代C型机。体型庞大,重约1100吨,一铲可装起104吨的矿物,铲容量达35.9~76.5立方米,几铲就可以装满像CAT797这种巨型卡车。动力(输入)为高压交流电,有2台铲斗提升电机,1台回转电机和1台行走电机。


————————————————————————————————————————————————————————————————————————



   2008年1月26日,国内首台矿用55立方米挖掘机在山西太重集团下线,这是我国2000万吨级以上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中的关键设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满足世界上所有露天矿山的采掘条件,不日将运往中煤集团平朔分公司露天煤矿。

这台WK55型挖掘机高达22米,相当于7层楼高,总重量达到1400吨,相当于70节火车皮的总重量,斗容量56立方米,年产量可达1200万立方米。 可适用三千万吨级的大型露天矿、铁矿、有色金属矿的剥离和采装作业。

大型矿用挖掘机是大型露天煤矿、铁矿、有色金属和建材矿等理想的剥离和采装作业装备,属于《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支持重点发展的16个关键领域范围。1961年,太重仿制成功我国第一台4立方米矿用挖掘机,此后,通过合作制造、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先后研制出10立方米、16.8立方米矿用挖掘机。特别是2005年以来,太重集团自主开发出WK系列20立方米、27立方米、35立方米大型矿用挖掘机,形成了系列产品。应用于神华、中煤等国内大型煤炭集团。在WK-55大型矿用挖掘机的自主研发过程中,针对外方不愿转让的核心技术——可控硅供电技术,太重集团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在电气设计上大胆采用交流变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可控硅供电和直流电动机系统,实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核心技术。国产矿用挖掘机大大降低了使用部门的设备购置和运营成本,太重集团大型矿用挖掘机的主机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70%左右,运行费用也只有进口设备的一半。

   太重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矿用挖掘机研制企业,已累计生产各种类型矿用挖掘机1100余台。在大型矿用挖掘机的研发过程中,太重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核心技术,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目前,全球能够独立研制大型矿用挖掘机的企业只有中国太重、美国PH公司和美国B-E公司等3家。





4100XPC是P&H的电铲系列矿机的旗舰产品,而且是最新型的第三代C型机。体型庞大,重约1100吨,一铲可装起104吨的矿物,铲容量达58.5立方米,几铲就可以装满像CAT797这种巨型卡车。卡特彼勒797系列是世界最大的载重卡车,装载量超过360吨,在4100XPC面前如同玩具。


5700系列于1991年推出,共生产了5台,是在2800基础上开发的,是P&H公司生产过的最大电铲型号,输入电压为14400V,它装有4个铲斗提升电动机,2个推进电机和4台回转电机,吊臂长度为21m,整机质量:1667t吨,装机容量:9975kW ,铲斗容量:61m3 。
2010-4-7 01:38: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远望系列远洋测量船
——海上科学城
----------------------------------------------------------------
工程总投资:100亿元以上
工程期限:1977年——2008年








远望1号船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火箭飞行器全程飞行试验测量和控制任务。远望1号船于1977年8月31日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1978年正式组建,在27年的蹈海测天、追星揽箭的历程中,该船41次远涉重洋,海上作业近1500天,累计航程27万多海里,先后38次圆满完成了我国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神舟”号飞船以及澳星、亚太二号、菲律宾星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

远望2号远洋航天测量船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承担我国航天飞行器的海上测量、控制、通信和打捞回收任务,是我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海上测控中,它担负着天地话音传输任务,让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太空中与地面成功进行了天地通话。远望2号于1977年下水,组建28年来,先后28次远涉重洋,安全航行近4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20圈),20次停靠国外港口,先后31次圆满完成了亚洲1号、东方红3号、风云2号、烽火1号等卫星和神舟号试验飞船的重大海上测控任务。创下了我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六个之最”、“四个首次”(执行任务型号最全、出海频率最高、海上连续测控时间最长、任务转换时间最短、停靠外港次数最多、总航程最远,首次承担国外卫星发射的海上测量任务、首次对卫星进行海上控制、首次成功使用姿章联控技术对卫星进行大调姿、首次停靠外港)等纪录。

远望3号船是我国第二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其他航天器全程飞行试验海上测量和控制任务。全船集中了20世纪九十年代科学技术精华,汇集了我国当今船舶、机械、电子、气象、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远望3号船于1994年4月26日建成下水,1995年5月18日正式编入远望号船序列。船长180米,宽22.2米,最大高度37.8米,满载排水量1.7万吨,吃水深度8米,巡航速度18节,最大航速20节,续航能力1.8万海里。1995年底投入使用以来,远望三号船先后17次远征三大洋,总航程21.4万多海里,圆满完成了18次国家级卫星、飞船等飞行器的海上测控任务。

远望4号船是1998年8月由原“向阳红10号”改建而成的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担负卫星和飞船海上跟踪、遥测、通信和控制任务。船长156.2米,船宽20.6米,最大高度39米,满载排水量12700吨,吃水7.5米。船舶巡航速度18节,最大航速20节,海上自持力100天,续航力18000海里。船体采用B级冰区加强,任意一舱破损而不沉。远望4号船主要承担导弹、运载火箭、921工程宇宙飞船等飞行试验的海上综合测控、通信任务,具有测控精度高、实时性强、全天候工作等优点。六年来,该船八下太平洋,五征印度洋,九次完成飞船、卫星测控通信任务,累计航行8500余小时,总航程近12万海里,出色地完成了6次国家级大型试验海上测控通信任务。

远望5号测量船用于航天测控,是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航天远洋测量船,于2007年9月29日在江南造船厂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远望5号测量船集船舶建设、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最新技术于一身,由通用船舶平台和航天测控装备两大部分组成,分为船舶、测控、通信、气象4个系统。满载排水量2.5万吨,抗风能力可达12级以上,能在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船上安装了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C波段脉冲雷达等大型测控设备,能够完成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并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中国自1977年至1998年先后建成4艘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截至2007年9月共54次航行大洋,总航程130余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60圈,累计海上作业7000余天,先后圆满完成国内外应用卫星发射和“神舟”飞船的发射试验等63次航天测控任务。

  远望5号与原来的4艘船相比,设计更加先进、美观,设备配置更加合理,数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明显提高。船内采用光纤构建综合信息高速传输平台,各大系统能够利用这个平台扩展业务功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具备海上智能会诊、排除故障的能力。全船成功采用了减震降噪技术和变风量空调系统,同时在舱室布置上也更人性化,功能更齐全,大大提高了船员长期远洋生活的舒适性。远望5号和正在江南造船厂建造的另一艘测量船远望6号测量船,将构成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新一代“姊妹船”,建成使用后,将大大提高应对未来高强度航天飞行试验任务的能力,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远望号测量船队相继攻克了船摇稳定、电磁兼容、海上标校、航天器轨道确定和改进、航天器海上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海上测控事业的一系列重大跨越。海上综合试验能力从过去两三年执行一次任务,发展到现在一年执行10次任务;执行任务的海域从太平洋扩展到三大洋;执行任务的能力从原来的单一测量,发展到如今的能测能控。中国最新远望5号航天测量船和其姊妹远望6号将替代远望1,2号保持中国远望测量船队的四艘规模。

远望6号于2008年4月12日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它采用当今航天、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最新技术,满载排水量25000吨,抗风能力可达12级以上,可在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负责人介绍,船内用光纤构建起信息高速传输平台,各系统都可在这个平台上扩展业务功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具备海上智能会诊、排除故障的能力。全船成功采用了减震降噪技术和变风量空调系统,同时在舱室布置上也更人性化,使船员长期远洋生活的舒适性得到明显改善。

  远望6号测量船由通用船舶平台和航天测控装备两大部分组成,分为船舶、测控、通信、气象4个系统。满载排水量2.5万吨,抗风能力可达12级以上,能在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船上安装了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C波段脉冲雷达等大型测控设备,能够完成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并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

  中国自1977年至1998年先后建成4艘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截至2007年9月共54次航行大洋,总航程130余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60圈,累计海上作业7000余天,先后圆满完成国内外应用卫星发射和“神舟”飞船的发射试验等63次航天测控任务。 
 
  远望6号与原来的4艘船相比,设计更加先进、美观,设备配置更加合理,数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明显提高。船内采用光纤构建综合信息高速传输平台,各大系统能够利用这个平台扩展业务功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具备海上智能会诊、排除故障的能力。全船成功采用了减震降噪技术和变风量空调系统,同时在舱室布置上也更人性化,功能更齐全,大大提高了船员长期远洋生活的舒适性。

  远望6号和于2007年9月29日在江南造船厂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远望5号测量船,构成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新一代“姊妹船”,将大大提高应对未来高强度航天飞行试验任务的能力,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远望号测量船队相继攻克了船摇稳定、电磁兼容、海上标校、航天器轨道确定和改进、航天器海上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海上测控事业的一系列重大跨越。海上综合试验能力从过去两三年执行一次任务,发展到现在一年执行10次任务;执行任务的海域从太平洋扩展到三大洋;执行任务的能力从原来的单一测量,发展到如今的能测能控。
2010-4-7 01:39: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世界最长公交车
——城市快速公交系统
----------------------------------------------------------------
工程总投资:300万元以上
工程期限:2005年——2006年




2006年12月5日,浙江青年汽车集团在北京隆重举行“青年。都市航线A-380超大容量城市客车新产品发布会”。青年汽车集团最新推出的25米旗舰车型。

这辆迄今为止世界最长的公交车型号为JNP6250G,又称“青年.都市航线A-380”,车身长25米,可承载300人以上,这一长度基本和单节地铁列车车厢相仿。 该车的转弯半径与一般12米客车一样,设有5个乘客门。由于采用全承载车身技术,其车厢地板与地面间的距离仅有两个手掌的高度,在站台区候车的乘客可一步平跨进车厢,大大方便了老人和残疾人乘车。在车厢内部,通道和座位间距都比较宽敞,车厢中部还预留了轮椅放置区。

青年。都市航线A-380采用了最先进的全承载车身技术,两个铰接盘均采用电脑控制,整车的转弯半径与一般12米客车一样,在增加长度、扩大容量的同时提高了客车的行驶安全性和平稳性,只要一般12米公交能通过的道路,该车都能通过;该车配置了欧Ⅳ排放的发动机,动力强劲,油耗低,更环保。

该车可以运载300多人,普通公交车只能运载100人,两者油耗却差不多。运载同样数量的乘客,用一台25米都市航线A-380车与三台12米车相比:油耗减少2/3;尾气排放减少2/3;占用城市道路减少1/3以上;节省生产客车的钢材等资源60%。

既有地铁的“肚量”和准点率,又有航空式的舒适乘坐感受———也许不久之后,市民对公交车的“低端”印象将有所改观。据悉,青年.都市航线A-380此前从浙江到北京在国道线不间断行驶2000多公里,并在北京三环路进行了城市道路可行性测试,又在国家试验场通过车辆安全方面的测试,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北京市公交总公司以及业内专家的关注与认可。作为目前北京、杭州等城市BRT公交项目的车辆供应方,浙江青年汽车集团在此次将最新推出的25米旗舰车型开来了上海。“这辆车是从浙江一路开来参展的,最高时速达到了82公里,你说这个大家伙能不能适应上海的道路呢?”驾驶员拍拍车身回答记者。

BRT:(Bus RapidTransit,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运营系统,它利用现代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的运营管理,使传统的公交系统基本达到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其投资及运营成本又较轨道交通低,与常规公交接近。目前,在南北美洲、欧洲、亚洲约39个城市发展了BRT系统,它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改善交通状况的战略举措之一。

浙江青年汽车集团下设商用车集团、乘用车集团和汽车部件集团三大子集团,是一家生产、销售NEOPLAN客车、MAN重型卡车、莲花轿车及汽车零部件的综合性汽车工业集团。目前集团拥有员工约4000人,其中研发人员600多人,外国专家10余人。集团总部位于金华,在济南、泰安、连云港、衢州等地拥有生产基地。青年汽车集团客车产品与世界领先的德国NEOPLAN合作,产品覆盖长途旅游、公交、专用客车等全部领域,长途旅游客车从2001年起保持高档客车行业领先地位,与国际品牌客车竞争获得巨大成功,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公交客车,占据中国低地板公交车市场垄断地位,在北京奥运会公交车采购招标中中标1000多台。同时客车出口美国、欧洲、俄罗斯、南朝鲜、新加坡、中东等众多国家和地区。




郑州宇通公司生产的ZK6251G  25米大容量快速公交车,令人叹服的是,拥有25米车长的ZK6251G在燃油经济性上也有不俗表现,12米长的公交车百公里平均耗油达到26升左右,而宇通的25米子弹头车身增长了一倍多,百公里耗油不到29升。据悉,这主要是宇通自主研发的发动机热管理技术在发挥作用,它可以从燃油燃烧、仓体散热、动力利用等多个方面,将油耗降低5%-10%。这款车还已达到欧四排放标准,领先于国内排放标准。
2010-4-7 01:39: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世界载重最大450吨落下孔车
——铁路特种货车
----------------------------------------------------------------
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
工程期限:2005年——2008年







2008年7月21日,由中国北车集团齐车公司自主研制的世界载重最大的450吨落下孔车,启程运往营口市鞍山钢铁公司。经测试,该车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铁路特种货车设计制造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D45型450吨落下孔车是中国北车集团齐车公司为适应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满足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需要而设计制造的。该车落下孔尺寸为16.1米,最大宽度为2.35米,载重吨位450吨。

2008年8月30日13时40分,中国铁路货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记录诞生。由中国北车集团齐车公司研制生产的、目前世界载重最大的450吨落下孔车首次装载圆满成功。

   此次装载的货物是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为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制造的跨度为5米的轧钢机机架的其中一个,该机架长15.2米,宽4.67米,厚2.25米,重405吨,是国内最大的轧钢机架。该轧钢机架主要用于轧制特大型部件及特大直径输油管线的生产,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的重大设备。

下午13点40分,宁静的厂房里,随着指挥长的一声哨响,两台天车拉紧了8根碗口粗的钢丝绳,将总重410吨的机架和承载梁缓缓拉起升至10米高空,平行移动到D45型450吨落下孔车的侧成梁上方缓缓下降,将这个庞然大物准确地送到侧承梁中间,450吨落下孔车承载着410吨轧钢机架,稳稳地屹立在铁轨上。经齐车公司及铁科院技术人员对大车尺寸及各应力点和指标数据的测试,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满足了特种货物正线运输的要求。
2010-4-7 01:40: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龙芯2号 64位处理器
 有了龙芯1号的研发实践经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相关科技人员继续努力,再次经过了两年多的艰苦奋战,在2005年4月26日,龙芯2号处理器正式面世。“龙芯2号”的再次登场亮相,同样给了世人一个惊喜,无疑使得中国龙芯处理器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过龙芯似乎为了体现出完全本土话的感觉,都在其将其处理器都被赋予了体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名字作为昵称或者说小名。龙芯1号被命名为了“狗剩”,而这块龙芯2号,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特意将其命名为“毛泽东110”,纪念这位中国的伟人。

 龙芯2号处理器是国内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制造商为中芯国际(SMIC)。它不再沿用龙芯1号的32位MIPS指令架构,而是升级到64位MIPS指令架构,这一技术环节的提升不疑增强了龙芯二号的性能潜力。它采用先进的四发射超标量超流水结构,片内一级指令和数据高速缓存各64KB,龙芯2号暂时还未直接集成二级缓存,看来在处理器的二级缓存上,龙芯发展还是有一些不畅,不过还好,他支持片外二级高速缓存最多可达8MB,比龙芯1号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或许更多出于成本考虑。为了充分发挥流水线的效率,龙芯2号实现了先进的转移猜测、寄存器重命名、动态调度等乱序执行技术,以及非阻塞的高速缓存和取数操作猜测执行等动态存储访问机制。

 它采用130纳米CMOS标准单元工艺制造,龙芯2号最高频率可达到500MHz,功耗3W--5W,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设计人员称龙芯2号是一款在设计SPECCPU2000分值可达到300分以上的64位通用处理器芯片。据了解,是2002年9月28日发布的“龙芯一号”实测性能的8到10倍,完全可以媲美Intel Pentium 3,甚至超过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这样的技术性能对于龙芯来说已经相当的不错。

 龙芯2号处理器支持64位Linux操作系统和X-window视窗系统,运行全功能的Mozilla浏览器、多媒体播放器和一些办公套件,比32位的“龙芯”1号更流畅地支持视窗系统、桌面办公、网络浏览、DVD播放等应用,并具备桌面PC的基本功能,尤其在低成本信息产品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应用前景上,也有大幅度的提升,据了解龙芯2号的主要应用目标是Linux桌面网络终端、低端服务器、网络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多媒体网络终端机、无盘工作站等。
 虽然龙芯2号处理器的推出,使得我们在处理器领域又向前迈出了较为坚实的一步,相比龙芯1号处理器在性能上有了10-15倍的提升,不过跟世界主流处理器相比,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性能上都还有着相当明显的差距,另外在中国龙芯处理器兼容性不强也是阻碍发展一个较为明显的弊端。正因为如此,龙芯2号也在不断的更进和完善,意欲更为向主流处理器靠近。事实上龙芯2号当称为一个系列,过程中经过数次步阶进化,已知的有2、2A、2B、2C、2E、2F等型号。

龙芯2号增强版 64位处理器
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龙芯2E),是一款实现64位MIPSⅢ指令集的通用RISC处理器,采用90nm的CMOS工艺,布线层为七层铜金属,芯片晶体管数目为4700万,最高工作频率为1GHz,典型工作频率为800MHz,芯片面积6.8mm×5.2mm,实测功耗5-7瓦。龙芯2E具有片上128KB一级缓存、512KB二级缓存,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80亿次/秒,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40亿次/秒,在1GHz主频下SPECCPU2000的实测分值达到500分,综合性能已经达到高端Pentium Ⅲ以及早期Pentium 4处理器的水平。

龙芯2F
龙芯2F与龙芯2E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一是主频提高30%以上,通过频率筛选,将有1GHz以上的产品。二是相同频率下功耗降低40%左右,并增加了很多诸如降频、温度传感器、关闭L2等功耗管理功能。三是集成了更多的系统功能,除了CPU外,还集成了DDR2内存控制器、66MHzPCI/100MHz PCIX控制器、LocalIO控制器、GPIO、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部分显示加速等功能,将大幅度降低系统成本。四是封装更小,龙芯2E的封装为35mm*35mm,龙芯2F为27mm*27mm。五是可测性设计(DFT)和可生产性设计(DFM)有明显提高,因此可以降低芯片成本。龙芯2F采用CMOS90纳米标准工艺生产。

龙芯3号多核处理器  将用于超级计算机
在完成上述龙芯2号处理器在技术上的更新和改进之后,研发技术人员迅速投入到下一代“龙芯3号”的开发上面,据悉“龙芯3号”处理器是一款多核处理器,将采用65纳米或更先进工艺,在片内集成16个改进后的龙芯2号处理器核。主要面向服务器和高性能机应用,部分低端龙芯3号也可以面向部分桌面应用。并增加专门服务于Java程序的协处理器,以提高Linux环境下Java程序的执行效率,指令缓存追踪技术等。龙芯3号研发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龙芯3号最终将实现对内峰值每秒500-1000亿次的计算速度。

  2006年3月3日,从中科院计算所传出消息,计算所计划将自主开发的CPU龙芯3号植入到曙光高性能超级计算机中,这项计划称为“超龙计划”。“超龙计划”将采用正在研发中的多核CPU——龙芯三号,制造更高性能的新一代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中科院计算所希望未来5年内在CPU设计上与国外大公司并驾齐驱。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始于1996年,它们在高组装密度的服务器模块设计、大规模机群的管理技术、网格路由器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对于服务器的心脏——CPU,则分别采用过INTEL、IBM和AMD的产品。
2008年11月30日,中科院计算所对外发布,具有多核特点,功耗更低,兼容性更好的龙芯三号已流片成功,即将进入量产阶段,将可能用于下一代100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6000”上,这将是龙芯产业化的重要一步。四核与八核版本的龙芯3号处理器都是用65nm技术制造,时钟主频均为1GHz。它们的能耗很低,四核龙芯3为10W,八核的也只有20W。使用了MIPS64内核,增加了超过200条的X86二进制转换和多媒体加速指令。
2010-4-7 01:41: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从国家安全看“龙芯”  “龙芯”最为独特的优势,不是性能,也不是价格,而是它的安全性。军队、政府、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等部门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直接关系到国家信息网络的安全。采用“龙芯”CPU,将有助于消除我国在电子政务、国防等方面的安全困惑,改变在信息安全领域的被动局面。

  CPU是各类电子系统的核心。因为缺乏自主的CPU技术,也直接或间接导致我们很多产业中的许多技术和产品要依靠进口。一颗服务器用的微处理器芯片价格高达几万元,占到服务器成本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每年的芯片,国外大公司就从中国赚走一百多亿美元,这是中国第一大进口货物。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的武器装备和核心装备,我们的国家安全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国家将微处理器列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一个普通的芯片一般要由三百万到四百万个晶体管构成,这样每个晶体管具体起什么作用,有什么实际功能都难以查清楚、说明白,所以芯片就有可能存在“后门”。某些国外大公司的芯片在出口之前,都会把一个特别的口令留给该国国防部,这样两国交战的时候,一个口令就可能将敌国的相关系统置于瘫痪。而“龙芯”就不存在后门问题,而且有内建的系统安全硬件,还可以抵御黑客等一大类网络攻击。所以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必须拥有和大力发展自己的“龙芯”。

  目前中国所有的产业,拥有自己的技术和标准的非常少。我们曾经在最困难的时候,用简陋的装备造出了两弹一星。虽然目前我们在技术上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CPU这种关键核心技术关系到国家战略,无论花多大成本都要做,不能受制于人。有人认为中国不可能做出高性能CPU,所谓不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做,“龙芯”已经证明这一点。目前CPU发展到一个难得的转折期,由于物理极限和功耗的限制,像英特尔一些公司,也在苦苦寻求新的突破,这是我们的大好机会。“龙芯”设计选择了在结构上的创新和突破,通过结构的优化、并行编译和软硬件的协同来提升程序运行速度,弥补主频的劣势。自主创新就是要另辟蹊径,一步一步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出路的。

“龙芯”的未来
“龙芯”的问世不仅仅在于中国自主研发出了自己的CPU产品,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穿透了困扰在中国科技人员心中的一团迷雾,凭借着自身的技术研发实力,中国同样可以自己研发生产出被国外垄断的产品。目前有不少年轻人,对国货表现出一贯的不信任,尤其数码产品等。日本人就很善于引进外国技术,然后学习、模仿、创新。中国既然可以在艰难条件下研发两弹一星,在航天领域与美国、欧洲并肩前进,那么在芯片研制领域也一定可以做到!至少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能够生产研制自己的CPU。

2009年中科院计算机所还将研发龙芯-2H,在一个芯片上集成了CPU,图形处理器,以及北桥和南桥芯片。基于低能耗方案设计,降低能耗的特色功能包括手动门控时钟的和电源|稳压器管理功能,例如模块级时钟门控方法,CPU频率调节,CPU温度感应等。目前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概有300人从事着龙芯项目。其中200人致力于硬件方面,另外100人则专注于软件方面。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出生于浙江永康的一个教师家庭。1991年7月从中国科大毕业后,免试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胡伟武出任龙芯CPU首席科学家,现为龙芯CPU总设计师、研制组组长。

 面对中国这个潜力广阔的大市场,龙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合理地找准市场地位,如何发挥其产品的技术优势并加大应用推广的力度,是目前龙芯处理所需要做的。龙芯让人人都用得起电脑,当初龙芯一个研法宗旨是信息化要为广大人群服务,因此龙芯一直注重在低成本方面的突破。虽然电脑价格越来越低,但是对于广大的中国市场来说,仍然太贵,特别是农村和西部市场。龙芯电脑的推出为填平数字鸿沟提供了可能性,有广阔的前景。中国在处理器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较大,这是我们要正视的,需要经过长时间多年的努力才能在CPU的整体水平上接近国外的水平,其实这不是靠一两个企业或科研单位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我国科技人员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龙芯处理器的推出其实只是中国处理器行业的排头兵,相信他的推出会带动较大一批相关单位对于处理器研发的重视,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只有坚实的做好每一步,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自行研发制造的通用处理器将会掀开展新的一页!

采用龙芯处理器的系列产品

龙芯“逸珑”笔记本是中科龙梦基于最新型的“龙芯2F”芯片组开发出的超轻薄笔记本,采用8.9英寸LCD屏幕,集成了30万像素摄像头和802.11b/g无线网卡,并带有SD读卡器,重量大约在1kg左右。龙芯“逸珑”笔记本的配置有两个版本,高配采用160GSATA硬盘,初始价格为2899元人民币,低配采用8GSSD初始价格为2399元人民币,如果再打8.8折,其最低售价仅为2111元。

采用LINUX操作系统,可满足办公、上网、视频、游戏等各种日常应用。

基于龙芯的“蒙汉文资源库”设备
2008年12月8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承办的“蒙汉文教学资源网试点工作启动仪式暨培训会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维力斯大酒店报告厅举行。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普适计算研究中心联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集团、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内容出版单位共同完成的软硬一体基于龙芯的“蒙汉文教学资源库”设备硬件上采用基于龙芯的低端服务器解决方案,软件上全部采用国产的Linux系统和教育内容软件,性能适用,操作简便,内容丰富,满足内蒙古民族中小学师生对各类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由于采用基于龙芯平台的特定软硬件加密方案,可有效防止拷贝,保护出版社的知识产权,解决长期困扰数字图书资源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基于龙芯的“KD-50-I”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2007年12月27日,我国首台采用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2F”和其他国产器件、设备和技术的万亿次超级计算机“KD-50-I”在中国科技大学研制成功。“KD-50-I”万亿次计算机采用单一机柜,集成了330余颗“龙芯2F”处理器,理论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万亿次,整机系统结构先进,采用了高密度节点设计技术,在高度不到4厘米的1U标准机箱内部紧密部署12个处理单元,组成1U12P高密度节点结构。硬件系统采用了我国自主设计的龙芯2F处理器、华为自主研发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以及曙光服务器前置机等。系统软件以开源软件为主,具有兼容性强、易维护、易升级、易使用等特点。“KD-50-I”还具有低占地(相当于一台家用冰箱)、低功耗(小于6千瓦)、低成本(在80万元以内)、高计算密度等特点,可直接推广应用在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力学、火灾科学、量子和信息科学、军事科学等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诸多方面。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历史
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56年,中国科学院筹建计算技术研究所,由华罗庚授命筹建设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由夏培肃完成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研制的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103型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型机研制成功。
1973年,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研制的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
“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提出了自主研发CPU的战略思路
2000年11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式启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项目
2001年08月19日,龙芯1号设计与验证系统成功启动linux操作系统,10月通过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鉴定。
2002年08月10日,首片龙芯1号龙芯XIA50流片成功,9月22日龙芯1号通过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鉴定。
2002年08月06日,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3年10月17日,龙芯2号首片MZD110流片成功。
2004年09月28日,经过多次改进后的龙芯2C芯片DXP100流片成功。
2004年1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计算所听取龙芯研发情况汇报。
2005年01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举行了龙芯2号鉴定会。
2005年02月,中国国家主席胡 锦 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参观中科院建院55周年展览时参观了龙芯处理器。
2006年03月18日,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CZ70流片成功。
2006年09月13日,“64位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设计”(简称龙芯2E)通过科技部验收。
2010-4-7 01:42: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解放牌汽车
——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

------------------------------
工程总投资:—
工程期限:1952年——至今

2005年4月21日下午,解放J6H超级重型卡车亮相上海车展,成为车展上最抢眼的卡车之一。该车融合了众多世界顶级重卡的最新技术。装备无锡柴油机厂与一汽技术中心自主开发的CA6DM1-46水冷直列六缸四冲程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460马力,排量12.5升,排放符合欧Ⅲ标准,具有欧Ⅳ潜力,发动机可靠性指标达到100万公里以上。采用ECAS电子控制空气悬挂系统,能够根据货物重量,自动调整浮桥的举升和下降,从而有效提高燃油经济性及运输货物的平稳性。在安全性方面,J6H采用电子控制的ABS制动系统、盘式制动器,使整车行驶更安全。在J6H驾驶室的设计中,一汽率先采用了居室化的设计思想,驾驶室内高达2.05米的空间中,集成了工作、休息、办公、娱乐等多种功能。用户可以轻松体验到一种由人性化科技带来的美好驾乘感受。解放J6H已经能够与世界最先进的国际高端重卡媲美。






    在中国的道路上,曾经有一种绿皮大卡车驰骋了半个世纪,人们亲切地管它叫“老解放”,它代表着人们对那个火红年代的历史记忆。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披红挂彩地开下了生产线,欢快的喇叭声饱含着民族的骄傲。从此长春一汽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解放卡车既是一汽的根,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根,可以说是解放卡车奠定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基石。

   半个世纪以来,解放牌卡车累计销量超过400万辆,是世界中重型卡车单一品牌的销量冠军。一汽解放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中重型卡车制造企业,资产总额207亿元,年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员工21000余人,在国际市场也具备相当竞争力,中重型卡车产销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一汽解放、二汽东风、中国重汽三大国产载重汽车品牌,长期占据中国卡车市场的大半江山,其中仅一汽解放一家的市场占有率就在50%以上。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走过的百年艰辛历程。


1931年5月31日,辽宁迫击炮厂生产的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民生牌75型2.5吨载货汽车


中国早期汽车工业

  1885年10月,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1901年底,匈牙利商人李恩时(Leinz)将两辆美国制造的“奥斯莫比尔”牌汽车(Oldsmobile)从香港运到上海,这是汽车首次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国的公路上,就像开办"万国汽车展览"一样,行驶着27000多辆,130多种不同牌号的汽车,但却没有一种是我国制造的。

   1931年5月31日,辽宁迫击炮厂在张学良将军的支持下,从美国引进技术,制成我国国产第一辆汽车--民生牌75型2.5吨载货汽车,该车载重量1.82吨,采用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65马力,前后轮距4.7米,最高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在全车666种零件中,有464种是自制的,202种是进口的(主要是发动机、电器件、精密齿轮、轴承等),“国产化”率达70%。首辆民生牌汽车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然而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工厂被日军侵占,即将完成的首批40辆汽车及零部件被日军全部拖走,刚刚萌芽的中国民族汽车制造工业就这样被扼杀了。

   1934年3月,伪满实业部按照日本关东军的旨意,在原辽宁迫击炮厂旧址上成立了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该社的目的是应扩张侵略的需要,从事汽车的修理和组装。此后日军又在哈尔滨、长春等地建立了货车生产厂。到1940年,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汽车生产能力达到5000辆。1945年8月,日寇从东北败退,东北的汽车工业在一夜之间被拆走、毁光,只留下了一片残垣断壁。

日军驻长春第100细菌部队旧址



建在日军细菌工厂废墟上的长春一汽
  新中国成立后,毛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注、亲自参与建立中国汽车工业的重大决策。1949年12月,当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在耳边回响,百废待兴的旗帜刚刚扬起,毛泽东便描绘出一幅民族汽车工业的蓝图。他在第一次出访苏联期间,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像斯大林汽车厂这样的大工厂。”他的话很快就变成了现实,毛主席和斯大林会晤确定了这个项目,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机器工业局在北京灯市口工程师学会会址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以郭力为主任,苏联专家斯莫林为组长,开始了厂址选择、勘探、设计等紧张的筹备工作。当时,筹备组曾在北京、沈阳、武汉、包头四个地区考虑建厂,最后,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政务院财委审批,厂址定在地质、水文、气候、交通等条件都比较适宜的长春市郊孟家屯西北侧的荒原地带。

   1952年7月,中央正式决定成立汽车工业工厂,代号为652厂。同年末,中央任命饶斌为厂长,郭力、孟少农为副厂长。也正是这一年,国家也批准了一汽年产3万辆4吨卡车的设计书。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并为一汽奠基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十一个大字。1953年7月15日,一汽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万名建设者汇聚在会场上,由六名年青的共产党员抬着刻有毛主席题词的汉白玉基石进入会场,伴随轰鸣的推土机马达声,埋下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块基石。在长春孟家屯这块曾是日军“100部队”细菌工厂废墟上,一场规模空前宏大的建设工程迅速展开。

    1935年至1936年间,由日本参谋本部和陆军省按照国王裕仁的密令,满洲境内成立了两支用来准备和进行细菌战的极端秘密的部队。这两支部队分别称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和“关东军兽医预防部”。1941年,这两支部队改称为“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分别由军医中将石井四郎和若松主持,直接受日本关东军总司令管辖。“731部队”的丑恶行径已为世人所知,而驻在长春孟家屯的日军“第100部队”则少有人知。这个细菌部队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丝毫不亚于“731”部队。与“731”部队有所不同,“100”部队的实验对象主要是研究与繁殖各类传染病菌或者人畜两用以及植物的病菌,如伤寒、霍乱等疫菌。“100”部队还在地下室设置了3座火化炉,人们曾在焚烧炉旁边挖出一个大竹筐,里面装满了人的骨灰。1945年日本战败,100部队在撤走前,把很多人畜共患、交叉感染的炭疽菌、鼻疽菌、痈疽菌等投到井里,还放跑了很多有霍乱的老鼠,造成疫病流行。日军100部队细菌工厂遗址现在就位于长春一汽集团富奥公司散热器分公司院内。



1953年7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为一汽奠基题词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大会盛况


第一辆汽车下线
   一汽建设过程中得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大力支援。工程整体规划当年,木工厂、辅助工场和热电站相继动工兴建,1954年进入土建高峰。来自祖国各地建设大军,为实现三年建厂忙碌着、奋斗着。满载各类物资的列车和浩浩荡荡的劳动队伍在工地上沸腾,他们坚持寒暑两季施工,在历史的空白处,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

  1955年,土建工程基本竣工后,安装工程也齐头并进,创业者用汗水浇灌出一串闪光数字:三年完成建筑面积702480平方米,铺设各种管道86290米,安装设备7554台。长春市党政军民对汽车城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援。1951年至1956年,连续二年把市政建设投资的94%和84%用于汽车厂服务基础设施上,开辟了贯通厂区的创业大街、锦程大街、东风大街3条平行主干道,修筑了跨越长沈铁路与联接市内和厂区的宽平大桥。施工紧张时,长春有3万多人都曾义务献工,包揽全部临时用工,为长春建设新兴工业城做出巨大贡献。当初苏联方面要定汽车厂的名字,有人提议叫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汽车厂等等,后来请示了一机部部长黄敬,他说还是叫第一汽车制造厂吧。

   1956年7月一汽正式建成投产,7月13日,在长春一汽崭新的总装线上,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7月14日,当装配出的第一批12辆4吨解放牌汽车在欢声笑语和雷鸣般的掌声中徐徐驶出装配线。这标志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三年建厂目标如期达到,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

  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壮举,7月14日上午,在汽车工人俱乐部举行的庆祝建厂三周年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通过了向党中央、毛主席的报捷信。庆祝会后,400多名劳模、先进工作者等,坐上新装配成功的解放牌汽车,组成报捷车队,与全厂职工见面,驱车向省、市委报喜。全厂职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中央大道,来观看自己亲手制造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许多人抚摸着车上刻着中国字的国产汽车,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自豪。驾驶第一辆国产汽车的老师傅马国范非常激动,女司机王立忠更是引来人们羡慕的目光。

   12辆报喜车绕厂一周后,浩浩荡荡驶向市区。长春市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到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道路两旁,争先恐后地目睹国产汽车的风采。人们不断向车队抛洒五彩缤纷的纸花,没有纸花的就拿高粱、苞米、谷子往汽车上抛洒。在市政府门前,人们的感情达到了更为炽热的程度,路被人海堵住了,连一道缝都没有,汽车走不了,只好在维持秩序同志的指挥下,用最慢的速度前行。此后,第一批下线的解放牌卡车,还参加了1956年的国庆阅兵式,之后一部分汽车在天*安*门被展出,无数群众争相目睹国产汽车。
2010-4-7 01:42: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世界最大太阳能发电站
——青海柴达木GW级太阳能电站

-----------------------------
工程总投资:300亿元以上
工程期限:2009年——2020年





   太阳是一个巨大无尽的洁净能源中心,在太阳内部进行的由“氢”到“氦”核聚变反应已经持续了几十亿年,其向宇宙空间辐射的能量功率为380000000000万亿千瓦,其中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层,30%被大气层反射,23%被大气层吸收,其余的到达地球表面,其功率为800000亿千瓦,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500万吨煤释放的热量。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开发利用太阳能,使之成为能源体系中重要的替代能源可以说是人类能源战略上的终极理想。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

   2008年12月27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与中国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在西宁市银龙大酒店签署了关于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投资建设GW级大型并网太阳能电站的合作协议书。
  该太阳能电站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GW(100万千瓦),其规模相当于目前世界太阳能电站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个GW级太阳能发电站。柴达木太阳能电站在国内首创采用非晶硅薄膜、晶体硅混合的光伏电池方阵。首期建设规模30MW,首期投资金额约10亿元人民币,将于09年内开工建设。建成后,柴达木太阳能电站将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并网光伏电站。
  在签约仪式上,青海省副省长、西宁市市长骆玉林指出,GW级大型太阳能并网电站落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能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的太阳能和荒漠资源,对实现青海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建设,也能带动青海省光伏产业各环节的发展,对青海省光伏产业步入规模化、产业化运行轨道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青海向新能源大省、强省的目标迈出了关键性的重要一步,也是对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积极响应,是实现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双赢的必然选择。

  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州域主体为柴达木盆地,以荒漠戈壁为主,太阳能资源丰富,是中国大陆建设大型荒漠太阳能并网电站的理想场所。该地区年均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左右,太阳辐射和日照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是中国光能资源丰富的地区,综合开发条件居全国首位。柴达木盆地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自然资源丰富。油气、盐湖等矿业资源保有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16.27万亿元。钾盐、镁盐、锂盐、锶矿、芒硝、化肥用蛇纹盐、石棉7种矿产保有量居全国首位,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10位的主要矿种有24种。
    2005年10月,中央正式批准柴达木作为全国第一批13个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之一。这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验区,总面积25.6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八个台湾省的面积。目前柴达木盆地已拥有格尔木工业园区、德令哈工业园区、大柴旦工业园区、乌兰工业园区四个功能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此外,青藏铁路与多条国道、格尔木机场在区内形成立体交通网,电力基础好,大电网基本覆盖全区。12月20日,青海省建行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提供了100亿元授信额度,以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发展。可见,柴达木盆地独特的地理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定位规划决定了该区域是目前中国大陆建设大型荒漠太阳能并网电站的绝佳场所。
    如果这个太阳能发电站完工了,它将是迄今所筹建的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的两倍大。美国加州圣路易奥比斯波的太阳能发电站计划安装550兆瓦的薄膜太阳能装置,为美国太平洋天然气和电力公司(Pacific Gas and Electric Co)供电。

  青海新能源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持有新能源发电工程设计资质和施工安装资质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国家专利30余项,曾三次中标国家西部省份无电乡通电工程,在我国大规模太阳能离网电站工程建设和重大并网示范项目研究及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科技发展集团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有能力商业化生产导电玻璃(TCO)的企业,具备完整的薄膜光伏产业链。全球知名的薄膜光伏公司美国TerraSolar是中国科技的战略合作伙伴。TerraSolar设计并承建的大型光电建筑已被美国能源部列入美国光伏建筑推广示范工程,包括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四号楼、美国纽约Stillwell大街火车站光伏屋顶等。
  青海新能源集团董事长张治民表示:“青海新能源集团与中国科技发展集团将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筹建工作计划,尽快迅速启动各项工作,力争早日建设完成太阳能电站的首期规划。”

昆明石林166兆瓦并网光伏实验示范电站
   2008年12月6日,中国最大的昆明石林166兆瓦并网光伏实验示范电站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昆明石林太阳能大型并网光伏实验示范电站位于石林县石林镇,总装机容量166MW,总投资91亿元。项目分为科普区和实验示范区两部分工程,分别由云电投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和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其中科普区位于石林镇北小村,装机规模66MW,总投资35.8亿元,年平均发电量为7703.89万kwh,计划18个月建成投产,主要面向青少年、学生和国内外游客;实验示范区位于石林镇老挖村,装机规模100MW,年平均发电量为11828.5万kwh,总投资55亿元,计划22个月建成投产,主要面向国内外科研实验示范单位。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云南省乃至我国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最具示范效应的项目,不仅将极大提升云南省太阳能利用水平,促进云南晶硅制备、硅片生产、电池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对我国大型并网光伏发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光伏设备产业、光伏科研设计院所提供一个大型的、全面的工程科研平台。

嫦娥一号卫星上采用的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

中国太阳能发展概况

  中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中国地处北半球,南北距离和东西距离都在5000公里以上。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西藏日辐射量最高达每平米7千瓦时。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与美国相近,比欧洲、日本优越得多,因而有巨大的开发潜能。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
   中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国,2007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位居世界第一。相比汽车、家电等百年成熟产业而言,太阳能产业是新兴产业,其大规模发展也就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在短短五六年时间里,我国光伏产业一直以年均300%的速度增长,2007年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太阳能电池年产量达到1188MW,超过日本和欧洲,并已初步建立起从原材料生产到光伏系统建设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特别是多晶硅材料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突破了年产千吨大关,冲破了太阳能电池原材料生产的瓶颈制约,为我国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已有数百家企业从事光伏生产及研究,其中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10家企业已成功实现海外上市。它们虽是能源产业的后起之秀,但其市值之和已与中国神华、中煤能源等全国煤炭类上市企业的市值之和相当。中国是太阳能热水器第一生产大国;小型可再生能源项目正继续融入中国农村能源体系。
   目前中国的太阳能发电利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解决边远地区的人口用电问题,2002年至2003年通过政府投资50亿元人民币建设太阳能发电站,解决了1000个乡近200万人口用电问题;二是在城市中结合大型建筑建设一批分散并网的小型太阳能电厂;三是利用西部比较丰富的沙漠、戈壁资源,建设一批太阳能电站。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力争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8GW(百万千瓦),到2050年将达到600GW(百万千瓦)。预计,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将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5%,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未来十几年,我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不仅节约大量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将起到重要作用。

世界第二大光伏企业——无锡尚德
  无锡尚德成立于2001年1月,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硅薄膜太阳电池和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发、制造与销售。2002年9月,无锡尚德第一条10兆瓦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其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总和。2005年3月,据国际光伏行业权威杂志《PHOTONInternational》统计,无锡尚德2004年产量位居全球光伏行业第十,是中国最大光伏企业。
  2005年-2007年间,无锡尚德销售收入从2.26亿美元增长到13.4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44.2%;净利润从3060万美元增长到1.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36.5%;2007年产量达到540MW,是2002年的54倍。目前,无锡尚德在全球光伏产业排名升至第二,仅次于日本夏普(Sharp)。日本夏普是全球最早涉足光伏产业的公司,在过去50多年时间内一直是全球最大光伏企业,这与日本一直是全球主要光伏市场相关。
  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出生于1963年2月,祖籍江苏扬中。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施正荣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学习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施正荣留校任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及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2001年1月,施正荣以40万美元现金和160万美元的技术入股,占25%的股权。

2010-4-7 01:43: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兵系列侦察卫星
——鲜为人知却很重要的返回式卫星
----------------------------------
工程总投资:—
工程期限:1975年——2009年



  1975年11月26日,对于中国的航天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在太空飞行47圈,回收舱于11月29日按地面遥控站发出的返回调姿遥控指令,安全降落于贵州六枝地区并回收成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人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1958年,美国人紧随其后,也将自己研制的卫星送上了太空。此后,在美苏之间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围绕空间技术的竞争。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发展应用卫星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从这一战略方针出发,研制返回式卫星,掌握卫星的回收技术,就随之成为我国优先要予以攻克的一项重要课题。早在60年代,国家已经原则上批准把返回式遥感卫星作为发展重点。

返回式侦查卫星简介
  通常,卫星发射入轨之后,就在太空执行任务,并不需要返回地面。如通信、导航。气象卫星都是如此。但是有的卫星却需要回到地面,如侦察卫星获得的情报。科学实验卫星携带的实验品等。这就是返回式卫星。研制返回式卫星是卫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具有足够推力的运载工具、功能完备的卫星本体、完善可靠的航天测控网,以及卫星的调姿、制动、防热、软着陆、标位及寻找等等。

  首先,卫星返回之前先要调整飞行状态,即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卫星脱离原有轨道的速度叫做再入速度。再入速度与地平线所形成的俯角称为再入角。卫星重返大地对再入角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须在3~5度。因为如果大大,卫星将会陡直地进入大气层,会引起较大的空气阻力和摩擦加热;如果大小,则卫星将仍在原轨道上运行,再入速度与再入角都靠一支小型助推火箭来控制。火箭的点火时间、推力方向、推力大小与时间长短都会影响到再入速度和再入角的准确度。这就要求有灵敏而可靠的火箭制动(反椎)发动机。
  其次,卫星在降落过程中,要摩擦生热。尤其是当它降到离地面60一70千米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大量的热能,使其表面发生燃烧。为此,必须采用适当的防热设施,来保证回收舱在再入大气层时能够维持内部的正常温度。这就需要有特殊的耐高温材料。

  再次,卫星返回地面需要很长的运行区间,必须不间断地对卫星进行精确测量和全程跟踪,并根据实测轨道参数对卫星的程序控制数据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为此就要建立更大范围。更多功能的地面测控网。
  最后,卫星降落到离地10-20千米时,尽管速度已经大大减小,但仍然有200米/秒左右。如果以这样的速度撞击地面,卫星必然粉身碎骨。因此,必须使用减速伞来再次降低速度。通常先要打开一顶较小的副伞,初步减速;当卫星降落到离地面只有5千米的高度时,再打开主伞,使卫星速度小于10米/秒。降落伞的打开必须非常准时,否则卫星就不能够安全着陆。
  除此之外,卫星降落后,还必须能够准确标示出自己的位置,以便于地面人员寻找。标位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卫星上安装信标机,在离地面20-30千米时发出无线电信号,地面收到信号后测定卫星的方位和距离;二是在卫星上安装灯光信标,在着陆时发出强烈的闪光,以引起搜索人员的注意。当地面人员利用这些标位信号发现卫星后,即根据卫星所处的位置,分别采取陆上、海上和空中回收等方式将卫星回收。
 返回式卫星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作为观测地球的空间平台。返回式卫星所获取的各种对地观测信息资料,可以带回地面进行分析处理和详细研究。二是作为微重力试验平台。利用微重力条件,在空间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生产和制造地面难以获得的材料和物品。三是作为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先导。因为宇航员必须采取与返回式卫星相似的方法返回地面,只有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才能为载人航天打下基础。因此,返回式卫星在世界各类航天器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
尖兵系列中的返回式型号针对苏联及西欧的侦测,后期才开始大范围的对美侦查,以DF-5的服役为起点,我国假想敌开始真正的由苏联转向美国。


这是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与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发射架上吊装对接时的场面。
解放军总参谋部是真正用户  尖兵系列卫星的决策与使用权同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其各个型号作为我军战略武器系统中结构功能的关键环节,担负着作战目标的发现、识别、定位以及打击毁伤效果评估等重要任务,据用户需求而立项研发,随技术进步而不断完善。

  返回式胶片成像卫星为航天遥感事业首开先河,三十多年来发展了五个型号,技术成熟,成果斐然。 尖兵曾计划换装高温辐射防热系统。
  尖兵一号(FSW-0):第一代返回式照相普查卫星,1974-1987年间发射10次,9次成功发射与回收,在轨时间3-5天,胶片地面分辨率10米,用于地面固定目标的发现与识别。采用了棱镜扫描全景相机,获得第一批对地摄影相片,但解析度较低,且畸变严重。卫星采用模拟式三轴稳定控制系统,但没有轨道控制系统,因此轨道衰减较快,留轨时间短,亦影响了返回落点的精度。

  尖兵一号甲(FSW-1):第一代返回式照相测绘卫星,用于固定目标定位与制图。主要用途为摄影测绘。相比于要求高分辨率的照相侦察,摄影测绘所需的图像侧重较高的几何精度与较小的畸变,以符合定位与制作地图的要求,因此采用了画幅式大幅面相机,分辨率为10~20米。卫星采用数字式三轴稳定控制系统,但亦没有轨道控制系统。1987-1993年间发射5次,4次成功回收。在轨时间8天。目标定位精度百余米。
返回式一号甲卫星由返回舱和仪器舱(包括过渡段)两大部分组成。于1987年9月9日至13日进行了首颗卫星的飞行试验,安全返回。
于1988年8月5日至13日成功进行第2颗星的飞行试验,安全返回;1990年19月5日至13日进行第3颗星的飞行试验,安全返回;1992年10月6日至13日进行02批第1颗星的飞行,安全返回。该型号前两颗星获得的目标定位信息使得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DF-3A、4A、5A)系统真正形成了战斗力。

  尖兵一号乙(FSW-2):第二代返回式照相普查及遥感卫星,采用直接扫描式全景相机或称为节点式全景相机,摄影分辨率达4米。并开始利用剩余的载荷能力搭载其它空间实验。卫星采用数字式三轴稳定控制系统,亦设有轨道控制系统,能每隔数天调整轨道,因此留轨时间得以延长,返回落点精度亦能提高。1992-1996年间发射3次,均成功回收。在轨时间15天,胶片地面分辨率2.5米,比第一代分辨率提高了三倍。该型号的任务已由尖兵三号传输型卫星接替。
  尖兵二号(FSW-4):第一代返回式照相详查卫星,2004-2005年间发射2次,均成功回收。在轨时间27天,胶片地面分辨率0.5米,实现了亚米级成像技术的飞跃。该型号卫星的任务已由尖兵六号传输型卫星接替。
  尖兵四号(FSW-3):第二代返回式照相测绘卫星,2003-2005年间发射3次,均成功回收。在轨时间18天,对地面固定目标定位精度十几米,满足了第二代战略导弹目标定位精度需求,该型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第二代战略武器(DF-5B、DF-31A、DH-10)系统形成实战能力。

传输型卫星方兴未艾
  近年来,作为国防高新技术重点发展对象,尖兵家族中增添了不少新面孔。光电成像数据传输型遥感卫星,能够显著提高情报的实时性,延长卫星的工作寿命,随着CCD相机技术的进步,其地面分辨率接近回收胶卷型的水平,大有取代返回式卫星之势。
  尖兵三号(资源2号):光电成像数据传输型普查卫星,2000-2004年间发射3次,全部成功,寿命两年,首发星地面分辨率3米,后续星达到1.5米,用以接替尖兵一号乙返回式普查卫星。
  尖兵六号(遥感2号):光电成像数据传输型详查卫星,2007年5月发射一次,地面分辨率一米,计算机增强处理后图像地面分辨率0.6米,用以接替尖兵二号返回式详查卫星。
  雷达成像侦察卫星,采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可全天候和全天时实时侦察,并能探测到对浅表地下水下目标,与光学成像卫星相比,优越性显而易见。
  尖兵五号(遥感1号):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2006年4月发射,地面分辨率5米。
  尖兵七号(遥感3号):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2007年11月发射,地面分辨率比尖兵五号有新的提高。
  第二代返回式照相详查卫星,重量显著增加,分辨率大大提高,在轨时间成倍延长,将具备轨道机动能力,可回收更多有效载荷,胶片成像与数据传输并重,预计十一五期间可投入使用。

遥感卫星-1号为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军内代号为尖兵-5号。
遥感卫星-2号在酒泉发射场发射升空,卫星整流罩可以看出不同于遥感卫星1号,为光学成像传输型侦察卫星。军内代号尖兵-6号。
遥感卫星-3号为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类推代号应该为尖兵-7号。
尖兵-8在研,现在传闻该卫星系统为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星座系统,类似于2006年发射的德国 SAR-LUPE系统,由几颗卫星组成的雷达侦察卫星星座。
尖兵-9在研,是传说中的下一代在轨数字成像光学实时传输侦察卫星,地面分辨率小于0.1米级。
尖兵-10在研,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第三代返回式照相详查卫星,地面分辨率小于0.1米级。

科技人员正在对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进行全面技术测试。
2010-4-7 01:44:4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