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从军事上浅析明朝的衰败

22
回复
3446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7-12-21 14:41:01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7-12-22 14:37 发表
火绳枪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跟倭寇的援朝战争,恐怕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比不上倭寇的。不过明朝前期的战斗力强倒是真的,朱元璋和朱棣在军事方面确实厉害 ...


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在鞑靼等蒙古蛮族,日本倭寇,满洲八旗之间的战力比

首先明军是在与蒙古人一次次作战中成长起来的,永乐几十万铁骑把蒙古人杀的无处躲藏,可是为什么短短的三十年后,蒙古人居然能顺利的杀到土木堡?

这三十年里,明军建设从纯冷兵器开始往火器混合的道路发展,战术上利用戚继光的兵战车协同正面冲锋,骑兵机动快速迂回包抄侧翼的策略,不仅大败鞑靼兵,而且在日后的朝鲜战场也发扬了这种在当时看来非常先进的进攻策略。继承该战术的清军在日后的作战里,也是胜多输少的。

所以在战术运用上,明军应该是成功的。

如果说面对同样使用火器的倭寇,明军打的也算是可圈可点。

但是对日后的完全操持冷兵骑的满洲八旗,说不上一碰既溃,也是抵抗不了多久的。

因此我觉得明军无论在战术上还是武器明军能如此孱弱,关键还是人出了问题。
2007-12-22 17:22: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火绳枪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跟倭寇的援朝战争,恐怕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比不上倭寇的。不过明朝前期的战斗力强倒是真的,朱元璋和朱棣在军事方面确实厉害
2007-12-22 14:37: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个厉害了...原来还有很多蒙古的势力啊
2007-12-22 14:11: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个帖子很不错的说:em00016:
2007-12-22 00:49:5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weism为什么你贴没人看啊?
2007-12-22 00:39: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在捕鱼儿海大捷以后,朱元璋杀戮了大将蓝玉,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也就丧失了真正意义的统兵帅才。

在永乐时期,丘福算是出色的将领,但是独立领兵的结果却是全军覆没。

永乐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统兵打仗的本领没得说,这样为将者只需做到积极贯彻命令,作战勇敢就已经足够。

但是永乐以后呢?正统皇帝没有永乐的本事,却偏偏要学永乐的胆气,在前面一些列错误的边疆政策催生下,蒙古人顺利的杀到了土木堡之下,后果大家都知道了。

自从明开朝,名将不少,但是名将的生存环境大都艰难无比,从朱元璋上台开始的清洗,到后来的袁崇焕,下场还算好点的只有一两个。

而明朝的是真正有战略眼光的职业将领,如戚继光之大才,也只能靠走偏门而求自保,如此制度,明朝怎能不衰。

最后,明朝在那个年代推行了极其不可思议的文官带兵政策,观今强大的美国也是极少出现文官做武职。


这也是明朝在中后期战争逐渐战败的原因之一。


反观清军从皇上到士兵都能骑在马上,而明军的军官却是按等级坐轿子上战场。文官有知识不假,但缺少军事眼光。


洪承畴老儿用明朝最后的老本证明了文官带兵的弊端,如此昂贵的学费,不能被今天的解放军所警示。




[ 本帖最后由 和谐 于 2007-12-21 19:01 编辑 ]
1.jpg
2007-12-21 16:16: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对比前明军队,我必须承认这只军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可以与汉唐铁骑相媲美的虎狼之师。
明朝军队是在与蒙古人的一系列作战里成长起来的。因此,明朝初期的战斗力自不必多说,但是明朝末年战斗力的如此孱弱不堪一击,是无法容忍的。任何王朝都有一个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明朝也不例外,武功如汉唐之盛,到后来也难免腐化蜕变,在土木堡之战里,五十万明军被3万蒙古骑兵打得全军覆没,直到今天今
人也无法理解这场战斗,要知道这场战争仅仅三十年前,永乐皇帝的几十万铁骑还曾将蒙古人打得无处藏身。


换句话说,正统皇帝被俘虏的悲惨命运,在永乐皇帝裁撤北方要塞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如果明朝长城以北的卫所在正统时期可以继续存在,甚至可以通过移民实边的方式加以巩固,那么蒙古骑兵也会轻易打到土木堡的。



40.jpg

对比下图 土木堡  ,就算明军依靠 “
依坚城,凭火器”的作战思想,面对操持冷兵器的蒙古蛮族,也绝对不会落得自己皇帝被掳略走的下场。







[ 本帖最后由 和谐 于 2007-12-21 16:06 编辑 ]
团体.jpg
2007-12-21 16:01: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按照清朝人的记录,这一战显然是明军战败了,冒敌轻进,遭遇日军埋伏,最终突围撤退。


世界历史引论.jpg


也就是说,日本以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和数倍于敌人伤亡的代价,才换取了消灭明军两千人的战果。

要知道这时的日
军,论战斗力不弱于蒙古蛮族,论装备,甚至在火枪方面明军也不及。

而且日军在那场战役里动用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先进的火器,比如日本火绳枪和仿造葡萄牙人的大铁炮,并且动用了几乎他们能调动的所有骑兵。

对比萨尔浒之战里明军面对全冷兵器八旗骑兵的迅速崩溃,这样的情形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同样是辽东兵,
为什么在不到二十年间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呢。

另外在战争后期,战斗力凶悍的日军开始极力避免和明军进行野战,相反是苦苦的依托堡垒和火枪

优势打起了防御战,这并非是因为军队数量的原因,在朝鲜战争的大多数战役里,日军动用部队的数量都要比明军多,朝鲜战争时期日军的情形,恰似后来明清战争
里明军的情形,即依坚城,凭火器

难道我们就由此说日军的战斗力远弱于满清八旗?我们再来看看皇太极征朝鲜的情景,满清的优势部队遭到朝鲜的顽强阻
击,并未能占领朝鲜全境,最终只是签定了一个体面的条约了事。

而日军攻打朝鲜,则是以迅雷之势把朝鲜打到了鸭绿江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即抗倭援
朝时期的日军,是至少不弱于满清八旗的。

那么为什么面对虎狼之师的日本,明朝可以打出一系列漂亮仗,面对满洲八旗却又如此不堪一击
了呢?

[ 本帖最后由 和谐 于 2007-12-21 15:53 编辑 ]
2007-12-21 15:51: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为什么说皇太极是一个用兵天才,这里就很能说清楚了,在从战略上主动变成固守的明军面前,皇太极立即就了解了明军的作战意图。他只知道明军现在十几万大军住扎在平原之上,全面进入防御,对清军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如果你是皇太极也应该知道了。明军很强大,从军队建制到指挥都很完善。但有个问题,就是军队等级死板,只有最高一级才能调动军队。所以,明军被只有他们一半数量的清军一点点从容的分割包围了。一般来说,几倍于敌才可包围敌人,可清军就这样以五六万人分割包围了十五六万的明军。就在洪承畴还在观望犹豫的时候,清军完成了对明军的分割包围。。

而后明军在粮草方面出现了问题,从联营松山到被围,短短几天,吴三桂要求集中军队分成两路突围,以声东击西等战术扯开清军的防线。但洪承畴还是不为所动,等终于知道取胜无望时,形势却已到了明军已无法自保的地步了。但是突围的战术和布置还没完事,清军就发动了总攻。

届时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不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至此松锦大战结束。洪承畴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到了五月剃发降清。洪承畴投降以后,明朝不知道他已经变节,思宗闻之大震,辍朝特赐祭九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了,京城大哗。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松锦大战标榜著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吴三桂带走了三千军队。这三千人是这次战役的仅有的幸存者。从此,明朝山海关外,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关宁锦防线彻底被摧毁
松劲.jpg
2007-12-21 15:21: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崇祯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极这个已经是年进七十的满族老头子带病急援,率领三万人马昼夜兼行500余里,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

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考验的不是军队的作战能力,而是主帅的能力了。其实任何一个军事统帅要不是疯子,都已明了。按原来的计划明军在形成合围之后应发起总攻。不但可以迅速围剿包围锦州的清军,而且在战略上可以间接阻止皇太极迅速驰援赖的三万人马。但在这种有利的局面下,洪承畴居然停止合围清军,转而坐等清军的求和按兵不动。可是洪承畴万万没有想到,皇太极居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组织了一支三万人的部队迅速出现在了松山附近。就这样,清军的三万人马,在松山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皇太极漂亮的围魏救赵,不仅抢得了在笔架山的给养,又救出了在锦州被围的清军。皇太极与济尔哈朗会合后,形势变得复杂起来,明军此时已失去了对清军主力围而歼之的战机。但就在这时,如果明军对清军发动总攻,皇太极仍不是对手,因为即使抢得一定给养,但是仍无法满足前后十几万人的补给,已经没有持续作战的后盾了。但洪承畴又一次放弃了这个机会。他重新集合了军队,在松山外围摆出了防守的架势。在军队从装备到人数还有战斗力都占上峰的时候,而是放弃进攻转而防守!明军的连营从松山一直扎到海边,可说每个营区和防区的安排都是极其合理的,是无懈可击的,即使西方现在军事学家也打不出毛病来。明军的战略思想错误的转了一百八十度,由全面进攻转入到全面防守。
松劲.jpg
2007-12-21 15:20: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例举明清关键战役——松锦大战

松锦之战,是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战争经历了三年,此役是明清双方的最后关键一役。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系东北边防,防卫清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辽宁义县)。明王朝则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援锦州解围。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窥探锦州势态。并命令锦州总兵祖大寿吸引清军主力进攻锦州,要求祖大寿要坚守不出,但是由于当时明朝财政困难,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畴进军。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外加上东边辽东方面的朝鲜来的援军,其实共有十八万之多。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双方接火,之后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著,洪承畴的主力开始对在包围锦州外围的清军进行反包围,然后同坚守城内的祖大寿内外同时进攻,消灭清军主力。清军的一切都在洪这个文官的意料之中,其主力五万左右全部出动攻击锦州。面对明军迅速地展开进行的内外夹击,被很快包围的清军已无力回天。明军实行的坚壁清野,城外已经没有任何可供清军补给的物资,也没有老百姓。就这样,清军在明军到达的一两天之内就陷入了必败的境地。


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
松劲.jpg
2007-12-21 15:20: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军之所以连着打了很多败仗,实际上那不是军队本身的问题,而是政治所决定的。袁崇焕守住山海关,清军有办法吗?没有。他们只能从赤峰那一带绕过来,冲到北京、济南一带,明
军一集结,清军就得利用机动性好的特点快点跑出


200611712271718813 - Copie.jpg
2007-12-21 15:17: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幻灯片14.JPG
幻灯片13.JPG
2007-12-21 14:59: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替LZ

因为我也貌似要插队了。
2007-12-21 14:57:08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