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舰载武器》 : 中国 VS 印度 (推荐)

5
回复
470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9-9-21 10:35:10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和谐 于 2009-9-21 11:49 编辑

死结之二
实事求是的讲,独立之后印度的进步还是显著的,印度最初的国家财政体系使得地方各邦对中央政府形成了极大的依赖关系,这种财政体系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地方势力的离心倾向,强化了政府的权威性。基于此,”柴明达尔“制度被废除,政府允许小农 佃户购买土地,拥有土地权,这使得印度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化动员能力。当然,与同一时期进行彻底土地改革的中国相比,印度政府所做是极其有限的--无论是在中国大陆,还是后来的台湾省,历史都证明彻底的土地改革是以政府权威性作为后盾的(台湾所谓的”和平购买“同样是在国民党当局的压力之下完成的,以农业为主的台南地区之所以成为台独势力的巢穴,很大一部分就是源于那时的积怨,这是题外话),但这恰恰是印度政府所缺乏的。而要永久摆脱分裂的危险,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发展经济,以工业经济替代有封建色彩的农业经济,由此改造印度落后的社会结构,破解政治上的死结。 w

在经济制度上面印度选择了参照苏联的混合经济模式,即公营和私营并存,这一方面是苏联的影响,同时也是印度自身情况决定的。以婆罗门占主导的印度精英极少涉足商业,这就使得他们非常青睐由政府占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希望能以此来制衡大财团和地方势力的影响。混合所有制就是这种背景的折中和平衡产物。如此,在保有大量封建经济体系的情况下,印度政府仍以”五年计划“的形式,在几个邦强行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快速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与技术作为支持,作为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在经济建设上做长期规划,并有步骤的计划去实现它,从这个角度讲,印度选择计划经济是合乎当时历史发展规律的。但在执行操作中,印度恰恰做不到对经济进行长期计划以及按部就班的执行计划。印度政府与国内各种垄断集团的利益斗争从来就没停止过,而政府鲜有占上风的时候。在长期经济计划和短期经济效益的选择中,政府不断的在选民的利益趋势下左右摇摆。在遇到国内国际危机时,印度的执政者往往通过对外军事冒险来转移选民的视线,压制在国内即将爆发的危机以此来赢得大选。基于这种目的实施的军事行动,无论胜负都从来没对经济形成”正循环“,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在印度对外战争史上从未出现过。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孱弱,军事冒险之后印度政府往往又陷入财政危机并进一步导致经济危机。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印度就一直处于”危机--冒险--更深的危机--再冒险“这样一个循环之中。受此影响,国家工业化进程与基础设施建设都异常缓慢。

看看这段历史:1970年12月27日,英迪拉 甘地抓住自己国内声望不断上升的机会,宣布解散人民院,提前于1971年2月举行的印度第五届大选。1971年3月,大选结果揭晓,英 甘地获得了压倒性胜利。于此同时,巴基斯坦在1970年底也开始进行大选,主张充分自治与全面独立的人民联盟在东巴获得全胜,随即在1971年3月宣布东巴独立,巴基斯坦由此爆发国内军事冲突。1971年12月21日,印度政府宣布印军越过印巴边界进行”自卫“,这就是第三次印巴战争。至12月17日战争结束,巴基斯坦遭到肢解。至此,甘地在国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百分之93的民意支持。次年印度国庆日,甘地被描绘成了杜尔加(印度神话中十臂女战神)。但正是在1972年印度迎来了一场严重的旱灾,1.8亿人口面临饥饿的危险,而由于战争流入印度的孟加拉难民每个月要消耗印度政府两亿美金,使得印度政府财政雪上加霜。原本大宗粮食与原油进口就需要大量的外汇,而石油危机和由此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不期而至,由此导致外汇紧缺,物价飞涨,进一步引起的投资不足又使工业增长下降了百分之50,民众的不满情绪终于在反对党的鼓励下爆发了,同年孟买就爆发1.2万人大罢工,仅仅在古街啦特邦的骚乱中倍警察射杀的就高达233人,而与此同步的印度铁路大罢工让全国的交通陷入了瘫痪,最后警察也加入了暴动行列中,并与之前来镇压的军队交火。在随后的大选中,国大党一败涂地,代表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的人民同盟上台了而人民同盟政府的第一个举措竟是停止了当时正顺利实施的55计划,以提交自己的65计划。历史证明,靠造反上台的人民党缺乏控制能力。上届政府积累下来的1500万吨粮食以及仅有的30亿美金外汇储备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被消耗殆尽,而人民同盟政府随即倒台,此时已经是1979年,印度之外的世界已经迎来了第三轮全球化浪潮,发达国家正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生产工序实现国际再分工,”四小龙“与东南新兴工业地带正是在此时崛起的。而印度则还在反复的”折腾“当中,套用甘地的话:印度失去 了工业时代。

冷战结束之前,前苏联在印度经济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印度最大的国际援助来源国,也是印度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局面,而填补贸易逆差所带来的外汇缺口,除侨民汇款和资本账目顺差之外,主要的外汇来源渠道便是国际援助。

1991年的苏联剧变,对于中国而言利多于弊,而对印度而言恰恰相反,由于苏联的解体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对这个国家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国力急剧衰退直至最终解体,使印度失去了国际最大援助来源以及出口市场,其经济由此遭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最终导致印度爆发经济危机,这就是1991年印度政治经济改革的背景,而发生于1987年的中印边境对峙,则可看做是印度政府为缓解执政危机所做的又一次冒险。

从80年代末开始,再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在联邦议会选举中获得单独组阁的多数席位,印度进入了或是少数派执政,或是多党联合执政的时期。在1989~2004年的16年中,印度共举行了六届选举,换了九届中央政府,其中那个六届只执行了1年左右,最短的只执政13天便倒台了,2004年国大党重掌朝纲,得票率也仅是百分之26.7,只能以联合政府的形式上台执政。换句话说,印度政府原本不强的行动力进一步削弱了,对社会生活的变革很难再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更遑论来主导。1989年脱胎于人民同盟的人民党利用印度教徒的反穆斯林情绪,主张在印度教徒视为圣地的阿月提亚地区兴建一座印度教寺庙--但当时该地已建有巴伯而清真寺,借助这种宗教情绪,人民党在1991年再次登台,为了获得地方势力的支持以维系并不牢靠的执政地位,人民党赋予了地方更多的权利,并允许一些地方势力可以建立自己的邦,至此,原有可以节制地方势力的中央财政体系在政治改革中不复存在了,中央政府在地方地权威性也因此被大大削弱--某种程度上说,90年代之后印度的政治改革实质就是一个地方向中央政府分权的过程,而就行政区划而言,印度版图内邦数量由建国时的16个增加到了28个(另有7个中央直辖)。就工业化进程而言,这一改革影响是灾难性的,印度原有的工业布局类似于前苏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原有行政区的分裂导致工业体系不再完整而无法正常运行,这与苏联解体后遇到的情况比较类似,许多地区因此从工业经济又重新退回到了农业经济。此外,印度后续的经济建设也很难有一个科学 统一 有序的规划,最初计划建设100个经济开发区,但各地各自为战,结果最后实际建成的数量是250多个。

就经济模式而言,1991年的外汇危机使印度经济形式严峻恶化,由此拉开了一场经济自由化的改革浪潮,即实行自由化 市场化 全球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缩小公营经济的活动范围,减少对公营经济发展的干预,取消对生产许可证的限制,减少对私营经济发展的控制,但从总体看,官方对经济的干预还是比较多的,要办事,很多时候还是要通过政府。

在改革之初,印度面对的情况是没有进行过彻底的土地改革,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东亚国家,超过百分之59是文盲,与此同时,印度的精英阶层从英国手中继承了纯熟的英语思维以及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失去了国家外力作用,在资本趋利性诱导下,印度经济最终很“自然”选择了以服务而非制造业为突破口---改革前期的重点主要放在软件业务上,之后则利用其较深厚的金融传统建立了完善的金融市场。这对经济模式而言,最重要的则是要保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国内,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类似,但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其保证资金流的方式主要是竭力使世人相信投入印度的资金将会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人度人不切实际的吹嘘,除了其民族性格以外,也有其经济上的需要,所以不但在民间吹,政府也会专门资助海外媒体为印度吹。

1991年之后,印度的GDP开始迅速增长,从以前的百分之4~百分之5的较低水平跳到了百分之7~百分之8,季度增长往往达到了百分之9。但其背后的事实是,印度的经济增长和中国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印度模式”下,货币流通的速度不存在从从实物生产到最终销售这样一个周期制约,自然要快的多,但这种快速流动并没有带动制造业同步发展。实质上就是一种跳跃式发展模式--印度人试图从传统农业经济直接跨过制造业阶段,进入以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为经济主干的服务业主导型经济,也就是“虚拟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型经济。如此,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过去继承的金融传统,同时这也是为了回避印度基础建设薄弱的问题。

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家工业化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发展---250多个经济开发区清一色是服务业,IT和金融行业。印度的GDP的具体构成中,农业与工业各占百分之22,服务业占百分之56,如果这是一个发达国家的话,这个构成没什么问题(例如日本制造业虽然闻名于世,但其服务业却占GDP百分之75),但这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其GDP总量并不大。事实上,目前印度工业化总体水平仍还处于轻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是,中国已经进入了重工业化阶段。

到目前为止,印度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仅限于占社会少数的精英阶层,反过来这又制约了其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能消费起的就这么几个人。 从经济学角度极端一点说,印度也就是一亿人的国家---一千万富人 2千万中产阶级和七千万穷人,平和一点的说就是2~3亿人的国家,剩下那7~10亿人仅仅是能说话的“畜生”(这绝非侮辱,而是印度精英层自己的认识),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这部分人完全不用考虑--如果以7亿人开算的话,这部分人生活在低于联合国的贫困线三分之一以下水平。印度的决策者也无需考虑由此而引发的大规模民变--即使在印度北部现在仍存在着超过120支游击队,但以印度人的标准看,这种混乱程度还仍然可以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这得益于印度传统的等级文化以及“修来世”的人生观。

相对于中国,西方国家更容易接纳印度,即使其贸易保护主义看上去非常的“不合规矩”。其中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本质的矛盾是资源占有的矛盾。资源的总量是刚性的,你多占一块,我就要少吃一块,这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扯不上任何关系。西方发达国家以百分之25的人口消耗着百分之75的资源,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政府最大的“原罪”在于领导6亿人摆脱了贫困,更在于领导超过13亿人走向了富裕,这意味将有一个超级大块头插进来分享这块不可能变大的“资源蛋糕”。与金融 贸易等流于表面的问题不同,这个矛盾是难以调和的。所以,印度或者说印度模式更易于西方的认同,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模式把多数人排除在外,仅让少数精英阶层加入资源分享中来。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没有打算唱衰印度或者是鼓吹印度崩溃了(但不得不提的是,如果参照之前“中国崩溃论”中所语言的标准,现在的印度早就算崩溃了)。印度现在的状态确实很别扭,但也确实很“稳定”,这是有其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民族文化所决定的。
就此轮经济危机而言,首先可以认定的是,作为一个就会对印度的意义不会很大,印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在于缺乏资金,同时基础设施薄弱,印度原本打算通过在金融市场的优势获得资金,然后带动其它经济发展,但就具体微观上而言,企业行为的趋利性使市场中的企业必须要靠利润上的驱使来完成市场资源的配置。尽管印度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获得比中国更优惠与丰沛的资金,但是作为经纪人的企业并未如事先想定的那样投资 制造业和基建,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形成最优资源配置,这就出现了一边是国内制造业和基础亟需大笔资金, 另一边在金融市场获得丰沛资源的印度企业纷纷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的现象。金融危机只是助长了这一趋势。

虽然经济危机使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某些技术的出口门槛,但如前所说,印度的工业化尚处在轻工业化阶段,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足以支撑一个重工业化体系--以公路为例,印度2002~2003财政国道建设目标为244.11千米,而当年实际完成209.46千米,2003~2004财政目标为1789.5千米,实际完成709.73千米,2004~2005财政目标2317.18千米,实际完成2082.7千米,2005~2006年财政目标为782.09千米,实际完成582.82千米。在这样一个薄弱的基础之上,单靠购买一些技术,对工业化进程拉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技术是“种子”,而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则是保证种子发芽 生根的土壤。

而从危险方面来说,印度这次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与1991年可能是一样的,就是在国际支付上出现问题,历史上,印度仅有两年实现了外贸顺差,而且是拜当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所赐,其余年份则都处于逆差。始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印度国内出现的紧缩,进而使欧美金融机构撤回本土,这就使印度这样依赖外资的发展中国家,被动的出现了紧缩,还使得印度政府面临两难的选择--是否进行信用扩张,也就是印钞票?印了就造成本币贬值,不印本国企业就会出现资金断链。此外印度企业多通过向国外银行贷款,或是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向国外企业借款来获得资金,其国内的任何经济波动都会导致海外银行提高利率或是国外企业抛售印度企业的股票,这样同样会使得印度企业出现资金断链的危险。而字去年便一路走高的国际粮价,则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危险,印度至今还未实现国内粮食自给,粮价攀升必然要进一步加重其国际支付压力。

参考1962年和1987年的历史,如果将近期印度在中印边境的一系列举动倒过来分析的话,那么我们也许会从中有别样的发现吧。。。。
全文完

小注
@印度近来针对中国的动作不断,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向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大规模增兵。
@印度在独立以前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这个过程是在英国巴顿方案提出后才得以完成。
@古代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入神,称谓“婆罗门”,“婆罗门”源于“博拉胡曼”(即梵),愿意是“祈祷”或“增大东西”。婆罗门由于掌握神和人的沟通渠道,所以占据了印度社会上最崇高的地位。以此为申,印度认为自己在国际上也应该居于领导地位。
@在国内危机时,印度往往选择战争来转移视线,但在和并没能使其成功摆脱危机,相反甚至可能陷入更大的危机。
@印度的IT繁荣,魅力却又虚幻。
@印度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因靠玩虚的显然是对经济的发展无益,在本轮经济危机中,如何走出困境处境将是对印度政府一次极大的考验。
==================================
注:从经济学角度极端一点说,印度也就是一亿人的国家---一千万富人 2千万中产阶级和七千万穷人,平和一点的说就是2~3亿人的国家,剩下那7~10亿人仅仅是能说话的“畜生”(这绝非侮辱,而是印度精英层自己的认识)。。。。
2009-9-21 10:35: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和谐 于 2009-9-21 11:38 编辑

推荐
2009-9-21 10:36: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印度的畸形社会确实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说实话,剥开西方赋予印度的光环,最大的民主国家,8大工业国,等等。印度其实就是一个制度落后,社会成分极端,思想僵化的可以的一个玩意儿。
2009-9-21 10:47: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别的不说,你看那军演时候印度兵光着膀子跳大神儿似的招式,那是拥有现代文明的国家能干出来的事儿么。
对印度,那真是乐呵乐呵就得了。
2009-9-21 10:48:5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9-21 11:40:17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