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7:13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比如说北大的一个有名的教授,或者清华一个有名的教授,他会主动放弃这个学校的教职,然后去一个私立大学去教书吗?不太可能,为什么。
主持人:我们过去说有,教授也有国家粮票和地方粮票。
谢:对呀,中国现在是没有那个严格意义上的私立大学的概念。私立大学,它就一定是综合大学,就是理想意义上的那种大学,就是和北大、清华一样规模的大学,这才是。比如说像完全的职业化的学校,职业化的学院,那个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私立大学,只能说是一个职业的培训所。
主持人:那么在民国年间的大学,除了像西南联大这样非常成功的战时临时大学之外,我知道我在湖南的那个小镇,民国时候,也有大量的教育机构迁到我们那个小镇。其中就有一所大学,可能在座的同学包括电视机前的同学都非常清楚,就是钱钟书《围城》底下的“三闾大学”,这就是我的中学,我的中学。
谢:蓝田国立师范。
主持人:蓝田国立师范大学,对。那么这所三闾大学,当然是小说中间的一个名字,但它实际上是存在的,是钱钟书先生的确也到了这个学校教过书,那么在钱钟书先生的这个小说里头的话,这所大学可以说是乌烟瘴气。那么您觉得就是西南联大的成功和三闾大学的乌烟瘴气,它们相比,是因为一群教授的原因,还是一个更大的,像您分析的,一个国家体制原因?
谢:我想这个应该这么考虑,就是说西南联大的时候,我们现在因为是多少年以后在怀念一所大学中最值得怀念的那些东西,所以有可能只看它的那个好的一面。
主持人:好的。
谢:其实西南联合大学的时候,也有很多毛病,教授之间,常态社会里出现的那些弱点,在战争时期的那些教授身上也有体现。比如也有一些人说,我们三个学校合在一起了,为什么那个文学院的院长就老是冯友兰在做,因为他是清华的,那么我们北大为什么就不能派一个人去做。但是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对国家,对民族,还是有比较清醒的或者说有比较真挚的感情,我们看钱穆的回忆录里面,他就讲,此乃何时?大家就觉得,战争时期,我们何必为这些人事之间的矛盾而影响一个大学的存在,以后大家回到北方,不是各个大学都要自己存在嘛。我觉得就是私立大学里面出现一些不好的大学,或者我们过去的老话说,出现了一些野鸡大学是常态,就跟我们办企业一样,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企业都做的那么好,私立大学中,有野鸡大学,不等于说民间没有独立创办大学的权利,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至于说钱先生写的《围城》里面写的三闾大学,我觉得应该是钱先生表达他对中国知识分子弱点的一个看法,而且他把这个背景放在西南联合大学和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这个背景下,其中也有钱钟书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时候的一点点不太愉快的经历。
01:01:28
钱钟书在西南联合大学待了一个学期,后来就回到上海,然后就去了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所以以后我们读《围城》的时候,你可以注意钱钟书在西南联合大学的一些经历。当然关于这个事情,还有一些争论,说钱先生说了什么话,后来钱先生的家属和冯友兰先生的家属之间还有一些争论,但是总的说,这部小说我觉得,对我们了解西南联合大学,也还是有帮助的。以西南联合大学为小说背景的小说,有三部,一部就是钱钟书的《围城》,还有一部就是最近刚刚大陆出版的鹿桥的《未央歌》,还有一部就是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写的《南渡记》和《东藏记》,她一个副题,叫《野葫芦引》,这是三部以西南联合大学为背景的小说,在我们了解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的时候,我觉得通过阅读这些小说,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联想,来增加我们的一些感性认识。
主持人:好,我这里替一位网友提一个问题,这位网友叫鼓浪听涛,说不定是您那个地方的,鼓浪屿,鼓浪听涛,他说我想知道西南联大的招生机制是个什么样子,就是说它是如何选拔人才,吸引人才的?
谢:抗战之前,招生的时候,它是学校联考,就是几个学校联考,西南联大初期的几届学生,由于是战争时期,所以就各个学校好像有一个默契,所以初期到了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除了三校的学生以外,还有一些是转学过来的,还有一些借读的学生,当然要有一个周期。在那个时代里面,它还属于比较严格的。
主持人:我记得好像是,当时因为七七事变突然发生平津失陷,所以几个大学匆匆忙忙决定南下,当时正好是放假,学生们都已经回家了,这些学生都在散去全国各地,其中有一些都还是在日占区,在沦陷区,所以当时也就是通过报纸上的发通告,然后让这些学生在开学的时候,不要再来北京,不要再来天津了,直接坐火车到长沙去。那这些学生,看到报纸的就来了,没看到报纸的,他糊里糊涂再来到北京,来到天津,结果他就没的学上了,是吧?
01:04:22
谢:对,后来可以到那面去复学,那个时候的管理,虽然是在传统时代,但是那些教员和职员的敬业态度,都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对,好了,现在就请在座的同学,向谢老师提问。对西南联大感兴趣的,对教育理念,对大学精神感兴趣的,都可以向谢老师提问。
01:08:21
主持人:另外我还注意到,我还注意到,原先我小时候看那个有一些大人,长辈,填那个履历表的时候,我经常看到,我有一些当这个,就是过去他的父母,在解放以前是当教师的,那么他的成分就叫自由职业,自由职业。我当时就非常纳闷,怎么教书的叫做自由职业呢,怎么成分里头还有这么一个成分。那么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很多大学的教授,老师,叫做国家公务员。就是这个身份本身,是不是也很能说明问题?
谢:对,严格地讲,应该说就是一个自由流动的概念,它是一个自由的职业,在正常的社会里,流动它的核心元素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概念,当然我们现在教授的收入,在跟其他社会阶层比起来,应该说还是偏高的了,我觉得,但是实际上也不具备实现自由流动的基本前提。所以只有那些顶级的大牌教授,现在能实现了这种自由流动。说我不愿意在北大工作了,马上到清华去,马上到复旦去,他们可以,但是这是特例,它不是一个常态的。作为自由职业者来说,1949年以前,大学教授,他的经济地位是比较高的,这也是他能够实现自由流动的一个前提,比如他在这个学校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张扬自己的个性,他就容易得罪这领导或者也容易得罪同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会用自由流动的,把这个同行和校级之间的矛盾,用自由流动来化解,他觉得快爆发的时候,说我下个学期,要么是校长不发聘书了,要么呢我主动跟校长说,下个学期我不来了,比如像钱钟书,他在西南联大教一个学期书,下个学期他说,我辞职,我回上海,他爸爸那时候在蓝田,那他就去了湖南了。他跟这个学校,是一种自由流动的,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约束,时代的基本的制度,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有时候要要求今天的大学教授,处处敢批评政府,保持自己完全的独立性。
主持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谢:张扬自己的个性,有时候也很难。
主持人:下一位同学。
01:11:20
提问2:谢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您是如何评价一下鲁迅和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这个地位。
谢:我觉得鲁迅和胡适,都是对中国现代文化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从我个人的阅读趣味和我个人在精神方面的追求来说,我个人更倾向于认同胡适追求的价值和理想。鲁迅,我觉得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完整的系统的现代思想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在中国当代社会里面,鲁迅总是被某种意识形态高度认同的一个偶像,而胡适也总是被某种意识形态排斥的一个偶像。这个现象实际上只是到了90年代以后,我们国内的思想界也好,文化界也好,才可以比较正面地来评价胡适。实际上胡适的思想,我觉得主要是现代的民主政治的思想,而且胡适的行文的风格是比较平实的、比较简洁的、比较易懂的,所以我们在了解胡适思想时候,你不可能从胡适的文章当中读出另外的意思,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胡适可以说是一个思想家。那么鲁迅的思想,多数表达在他的杂文里,或者说他的散文,或者其他的一些文章当中。而且鲁迅的文字,明显地有比较晦涩的特点,晦涩就容易导致歧义。所以同样的一个文章,在文革时期,也可以登在我们的主流的报纸上,那么同样的他的观念,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来做出不同的解答。那么这也就是鲁迅在当代中国获得的一个特殊的命运。那么胡适的话,你不可能解释出这种另外的意思来,他说你这个制度如何,他都说得很简单,很简洁,不会有什么歧义,他表达的价值,又是为我们的主流不认同的,所以批判胡适,或者说让中国的文化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面,忘掉这个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做过重要贡献的学者,可能也是某些主流意识形态里面比较自觉的一种选择。
01:15:04
提问3:谢老师,你好,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听,我读过汪曾祺的一篇回忆西南联大的文章,他在里边就是说,当时听他老师,沈丛文来看,当时有很多从外系,就包括从理科系过来旁听的人,就是这可以想见,当时各个系,就是说旁听的就是,如果有好的老师的讲课,各个系会有很多人过来旁听。这个会,这个是不是对西南联大后来它那个学生有很多很多有作为的那个人,是不是有很大影响?还有一个就是,您讲到冯友兰,说是他担任了文学系,文学院的院长,这个我读过冯友兰,我觉得他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的那个《贞元六书》,我觉得是完全是哲学方面的著作,他怎么会是,就是当文学院的院长?我很奇怪。谢谢。
谢:我先回答你第二个问题,那个时候,就说在传统大学的文学院里面,一般来说,是要包括中文系,外国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人类学系,一般是这样的概念,我们现在的文学院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狭义上的文学院的概念。
主持人:中文系。
谢:就基本上是中文系了。在西南联大的时候还包括哲学心理学系。我觉得中国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以后,中国传统的学问在中国大学里面,还是有一个融合得比较好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看那些老辈念过大学的人,总是觉得字也写得好,文章也做得漂亮,有这样的一些特质。总的说,一个大学,还是它的自由的风气,整个教授和学生的风气要是好的时候,可能这个大学里面慢慢才会生长出一些比较杰出的人才。
01:19:00
提问4:谢教授,您好。我想请问您一个问题,您刚才在演讲中说到了,就是教会所创立的大学,那么在现在的中国,有很多私立大学,就是您对现在这么多的私立大学,就是能做出一个评价,或者是给一些建议吗?
谢:中国现在还不具备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私立大学,因为我们没有一所综合大学是私立的,再一个就是说我们在法律上也没有规定私人可以办大学。49年以前,大学的组织法里面都有这样的规定,就是私人,私法人,是可以办大学的。这个私立大学的概念里面,也包括外国人和外国的教会办的大学。这个是中国49年以前,大学格局里面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那么我们现在首先从私人办学的这个合法性方面就不具备,就是中国私人,严格地说,是不能从事办大学的,同时中国的私人也不能从事新闻,也不能从事出版,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特点,因为法律上没有这样的规定,没有这样的许可,我们是有这个权利的。那么现在的私立大学,我觉得最多还是一些职业的培训,谈不上是一个大学的一个概念。那么至于外国人,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外国人和当地的人合作联手办的一些学校,其实也是职业培训。我觉得完全私人有办大学的权利,恐怕还是一个遥遥无期的事情。另一面就是说,私立大学办得好,办得不好是一回事,国家允许不允许私人办大学是一回事,而且国家对于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态度,又是一回事。那么49年以前,我们觉得比较合理的一个地方就是政府没有因为你是私立大学,你是教会大学,我政府就不关照你,不管你,所以在国家的那个概念里面,这几种类型的大学,它的法律地位和事实上的地位,大体上都是平等的。当然事实上,国家肯定是给国立大学的钱多,所有的好处都给国立大学,这也是一个常态现象。但是对私立大学也是有关照的,这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01:22:38
提问5:谢老师,您好,首先欢迎您来到北大,给我们这么一次精彩的报告。现在我们怀念,你帮我们怀念西南联大,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如何保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保持一种独立的思想,就魏晋的风骨,汉唐的气象,…的情怀,在西南联大的时候,那么朴素,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那么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但是我们现代大学这种理念,现在值得我们思考的,你帮我们回忆一下,就西南联大,这对我们思考的进一步价值观在哪?谢谢。
谢:一个大学,它要办得好,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它也有一些偶然的因素,我们现在研究西南联合大学的时候,比较多的是注重它的精神和气质方面的原因。当时国民政府实际上搞了三个联合大学,有一个联合大学,就是在陕西的固城,那个大学大概搞了很短的时间,它就散了伙了。还有一个东南联合大学,也都没有坚持下来。
好大学出好学生,我觉得是正常的。你比如西南联合大学,大家觉得它出那么多人才,有时候我们在解读这种历史现象的时候,可能偏重于去解读这个大学里的精神,解读这个大学的制度,我觉得也要注意,本来你的生源就好嘛,北方三所最好的大学里面的学生,还有原来你的老师,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所以这也是西南联合大学后来能够办得比较好的一个原因,当然这个里面最重要的,肯定还是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就是大家的这个学风、精神气质、整个学校的一些基本的制度,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说的天时地利,加上它的大学的整个风气比较好。我觉得这是它办得比较成功的一个原因。
01:26:19
还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1949年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大学,办得都不错,当然有程度的差别,基本的校风,教授之间养成的交往风气,大体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异,所以那个时候,有人愿意在清华,有人愿意去浙大,愿意去北大,愿意去燕京,都是很正常的。没有像今天这样,就是完全形成了这种名牌大学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壁垒,外面的人基本上进不来,这面的人也不往出流动,为什么?就是大学的类型太单一。
主持人:一所贫穷的大学学术成就,却让今天的大学。
一所贫穷的大学学术成就,却让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和大学汗颜,这是为什么?一所已经消失了的大学,却在几十年后成为一个当代的公共话题,这是为什么?一所只是短暂存在过的战时临时大学,却能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和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自由思想家园,这又是为什么?西南联大,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的纪念碑,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纪念与怀想。
好,让我们再一次感谢谢泳教授今天精彩的演讲。
谢:谢谢。
主持人:同时也感谢今天在座的北京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下周《世纪大讲堂》我们再见。好,谢谢大家。 |
2009-9-8 00:0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