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西南联大的当代意义

5
回复
637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9-9-8 00:04:50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zhiyuanzhe 于 2009-9-8 11:37 编辑

00:34:40
胡适当时在庐山谈话会给蒋介石讲了四点意见。主要有两条:第一条,就是刚才我说的,就是国防教育就是平常的教育,就是常态的教育,第二条,他讲了主要就是政党的势力,不能介入高等学校的活动,所以说政府的官吏不能兼任各个学校的大学校长,选择中学,中小学校长的时候,选择中小学教员的时候,不能考虑党派的影响,这个意见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决策。

第三点,我们来看一下西南联合大学的成功经验。西南联合大学,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说这个大学里面的主要教授和学生所信奉的价值和思想来源,是以自由主义传统为基本思路的,西南联合大学办学过程中,如果说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经验或者说对我们当代有什么启示,我想大概是有这么三条:第一条,就是大学独立。大学独立不是一句空话,它主要指的是国家投资办大学,但是对大学的事务不能横加干涉,特别是对大学里的思想活动,对大学里的那些有创新,容易激发创造性的活动不能因为国家对大学有投资,是国家花钱办的大学,然后就对这个学校来进行干涉,这是我们说的大学独立的一个主要的含义。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时候,大学里面,由于大学学生和教授比较信奉自由主义传统,所以他们一般来说都有比较强的独立人格,比较地注重发扬学校里的自由精神.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1939年陈立夫做了教育部长以后,他希望管制这个大学,限制大学里的很多活动,其中有一个规定,就是要求做院长的人,一定要加入国民党,当时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的院长,叫陈序经,他马上公开就说,如果你要让我做院长就一定要入党,那么我就不做这个院长,可见当时在西南联合大学里,这种政党在高等院校里的活动,是不认为它有合理性的,这是我们说的大学独立。

    当时从学校领导还有整个教授跟教育部之间的关系里面,也能看出一点他们独立的性格和独立的风采。当时陈立夫管教育部的时候,希望统一教材,也希望统一各个大学的教学的科目,总的说是想限制大学的自由思想活动。西南联合大学就根本就不买这一套,他马上就说,说我们这个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组成的一个学校,我们有固定的优良的传统,你们规定你们的,我们不一定非要“刻板文章”,一定要跟你们搞得一样,就根本就可以不理教育部的这个命令。整个来说,西南联合大学在保持它的一所大学独立的风格方面,出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情。

    第二个特点就是西南联合大学当时养成了一种容忍的风气,就是容忍造成了西南大学的和谐。那么这个容忍是什么意思呢?西南联合大学里面,其实也有很多,就是党派的活动,比如有三青团,也有国民党,也有民主同盟,还有其他的一些党派活动。但是在整个西南联合大学存在的9年时间内,党派活动在学校里,在教授和学生当中不被认为是一种应该进行的活动,所以容忍造成了这个和谐,各党各派之间,虽然每个人的身份不同,也有一些争论,但是不影响每个教授之间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和谐,这是我们说的容忍造成和谐。还有就是整个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它有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范,就是对各种不同政见的人,不同学术风格的人,大家都能共同地互相容忍。西南联合大学给我们留下的这个遗产,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觉得可以概括成是一个独立思想、自由精神这样一个风气,或者说这样一种学术传统。有人采访,问邹承鲁,你觉得西南联大条件那么艰苦的时候,但是也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人才,你认为这个学校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邹承鲁说,我觉得最可贵的精神是自由。王浩,他对西南联合大学有一个评价,他说我在西南联合大学生活的那段时间,是一个谁也不怕谁的日子,他说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在看人和做事方面,都有一种把中西方优点视为当然的价值标准,有这样一种彼此暗合的一种行为。

西南联合大学能够办得比较成功,我们在总结西南联合大学遗产的时候,也认为,三位校长,就是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合作得比较好。因为这三个校长,其中有两个,比如说梅贻琦和蒋梦麟是留美的学生,张伯龄是考察过日本的教育。梅贻琦和蒋梦麟,1949年以后,都去了台湾,只有私立南开大学的张伯苓留在了大陆,1951年,他也是晚境很凄凉,很快就去世了。

最后一点,我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南联合大学如何从历史研究的对象,最后成了一个公共事件。西南联合大学,它在90年代中期以前,还很少被一般的社会公众所了解,所认识,那个时候知道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学校的,基本上是两种人,一种就是我们说的专业的研究者,一种就是跟西南联合大学有渊源关系的一些人,比如说是它的学生,它的教授的后代,和他们本人。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友会,就在北大,它在80年代不断地在出它的通讯,在纪念这个大学。那么它成为一个历史现象,它能成为一个公共事件,或者说能够成为一个公共话题,我个人认为它一定是这个历史现象中包含的事实和经验跟当下同类的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就是通过对这个历史事件或者说历史现象的回忆、解读,来唤起的是我们对当下这个同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情感。在90年代中期以前,关于西南联大的这个话题,主要还是在教育史这个领域里面,甚至再狭隘一点说,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史里面,大家在谈论西南联合大学的话题。那么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大学当中,大学精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整个大学的独立地位,或者说整个大学里的气质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重新发现了西南联合大学,然后不断地谈论西南联合大学,使西南联合大学由一个专业的研究学术对象,在纪念西南联合大学70周年的时候,演变成一个公共的话题。因为时间关系,也不能说得太详细,如果诸位有什么问题,我们还可以继续进行交流。谢谢大家。

    主持人:请坐。您刚才在演讲中间提到西南联合大学它的气质的时候,您说了三个词,一个是独立,一个是容忍,一个是自由,这个是这所大学它的气质。然后说到西南联大的那一批知识分子,特别是西南联大中间,这些教授的主体的这种人格的时候,我总结西方,总结好像是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传统和中国传统中间的士的精神的一种完美的结合。
    谢:应该是这样的。
    主持人:是吧?那么好了。那么这样的一个气质的学校,这样的一种主体人格的一个知识分子的一个教授群体,在我们今天我们常用一个词,叫做可望不可及,我看可能是连可望都不可能了。
    谢:我觉得一个大学里面,它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它的学风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里面的,还是需要的,西南联合大学的时候,我觉得还是受英美传统影响比较重,它有5个院,5院的院长全是留美的学生,它有26个系,26个系的系主任,也全是留美的学生,所以当时有一本书,叫《联大八年》,它当时对这个书,对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留学背景有一个统计,认为基本上是留学欧美的为主,只有少量没有留过学的,或者少量的留日的,所以我们说从整个西南联合大学,从它的社团活动也好,从它整个的教学设置的模式也好,大体上可以认为是自由主义传统在中国大学里的一个体现。我想它最大的一个启发,就在吸收西方制度的时候,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比较强调我们本土的特性,然后对西方制度当中的普世价值,有时候容易忽视。我们总是说,那种制度拿到中国来,中国的情况特殊,不能使用,那么西南联合大学,还有其他一些49年以前中国存在的一些制度,本来也是西方的制度,但是为什么到了我们中国,它很快就发展得很好。所以王浩才说,它是具备了这种中西文化的优点,然后形成的一所大学。

    主持人:您刚才这个提到西南联大的那些学生们对西南联大的回忆中间,都,其实不仅充满着怀念,可以说还充满着感激。我很认真地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读过冯友兰先生的《三丛堂自传》,《三松堂自序》里头,有大段地写到了他在西南联大的那段生活,很显然,冯先生是经历过两个时期的大学堂,他经历过了民国时期的大学,也经历过了民国以后的新中国的这个大学,那么你从他的自传里头,对这两段大学的生活的回忆中间,很明显地看得出来,他对以前的,49年以前的这种大学,尤其是西南联大那种大学的那一种气质,那种气氛,他是充满着怀念,甚至充满着感激的。可是对他以后的这个几十年的这个大学,他是充满着无奈的。那么这样一种情绪,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情绪。我刚才也注意到,你引用了这个胡适先生在庐山的这个会议上的时候,向蒋介石当面提出的关于创办大学的时候,创办教育的时候,不仅仅是大学,创办教育的时候,政府和政党和教育之间,应该是一个什么关系,他通过四个很具体的这样一个建议,把它说得非常清楚了。那么我们知道在西方社会里头,除了政府和政党的力量是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以外,它还有教会的力量,还有传媒的力量,还有大学的力量,它们彼此都是独立的力量,然后在这个社会的发展中间,然后取得一种制衡。可是在我们中国的话,常常会因为某种情况的特殊性,比如说战争时期,战争状态,它就会因为战时的需要而把这一些长期性的东西就把它收起来,而用一种危急处理的办法,然后强化国家主义,然后就使那些本来应该独立的自由的这些机构,就变成了附属,可是胡适恰好是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一个需要全国统一在一个意志,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的时候,他提出了教育的独立性,尤其是大学的独立性,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民国时候最主要的一批学术成果,在西南联大期间完成的,其实大部分也都和战争没有关系,和抗日也没有关系,但是他们成为了20世纪中国学术最辉煌的一批成果。那么像这种东西,我们怎么能够在今天还能够去维护它,就说这种教育,尤其是大学的独立性的这样一种东西,我们怎么向别人把这个,它的意义,对一个民族长远存在的意义,把它说清楚。

    谢:西南联大,我觉得它的创办虽然是在战争时期,由于突发的战争原因,偶然建成的一所临时的大学,46年以后,这个大学就没有了。但是它的精神,里面的核心的元素,对我们当代的启发还是很丰富的。胡适本来也是西南联合大学的一个成员,最早政府发布命令的时候,胡适是要做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的院长,胡适后来自己讲过,说那个时候政府有意把我从军到海外去,所以我没有去了昆明,实际上当时如果胡适不是38年去美国做驻美大使,他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当然的文学院院长。那么同时胡适还把他的朋友,大部分好朋友,在北方这些比较有名的大学里的教授,都要带到西南联合大学去,所以我想,这个大学的成功,或者说这个大学的独立,跟政府之间的关系,我们今天解读的时候,我想强调一点,对政府来说,千万不能以为我出钱办大学,我天然就对大学的事务,对大学里那些和思想和创造有关的活动有干涉的权力。国家办大学是天经地义的,全世界都是这样的通则。但是国家不能垄断教育,所以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在很多方面是由于国家垄断教育,就是高度的行政化管理,所以它的自由精神就会衰落。1949年以前,在国立大学,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之间,社会上有名的那些教授,他会形成一个良性的自由流动的机会,在清华教书,同样也可以到燕京去,同样也可以到厦门去,也可以到南开去,因为大学的地位是平等的。
2009-9-8 00:05: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00:57:13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比如说北大的一个有名的教授,或者清华一个有名的教授,他会主动放弃这个学校的教职,然后去一个私立大学去教书吗?不太可能,为什么。
    主持人:我们过去说有,教授也有国家粮票和地方粮票。
    谢:对呀,中国现在是没有那个严格意义上的私立大学的概念。私立大学,它就一定是综合大学,就是理想意义上的那种大学,就是和北大、清华一样规模的大学,这才是。比如说像完全的职业化的学校,职业化的学院,那个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私立大学,只能说是一个职业的培训所。
    主持人:那么在民国年间的大学,除了像西南联大这样非常成功的战时临时大学之外,我知道我在湖南的那个小镇,民国时候,也有大量的教育机构迁到我们那个小镇。其中就有一所大学,可能在座的同学包括电视机前的同学都非常清楚,就是钱钟书《围城》底下的“三闾大学”,这就是我的中学,我的中学。
    谢:蓝田国立师范。
    主持人:蓝田国立师范大学,对。那么这所三闾大学,当然是小说中间的一个名字,但它实际上是存在的,是钱钟书先生的确也到了这个学校教过书,那么在钱钟书先生的这个小说里头的话,这所大学可以说是乌烟瘴气。那么您觉得就是西南联大的成功和三闾大学的乌烟瘴气,它们相比,是因为一群教授的原因,还是一个更大的,像您分析的,一个国家体制原因?
    谢:我想这个应该这么考虑,就是说西南联大的时候,我们现在因为是多少年以后在怀念一所大学中最值得怀念的那些东西,所以有可能只看它的那个好的一面。
    主持人:好的。
    谢:其实西南联合大学的时候,也有很多毛病,教授之间,常态社会里出现的那些弱点,在战争时期的那些教授身上也有体现。比如也有一些人说,我们三个学校合在一起了,为什么那个文学院的院长就老是冯友兰在做,因为他是清华的,那么我们北大为什么就不能派一个人去做。但是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对国家,对民族,还是有比较清醒的或者说有比较真挚的感情,我们看钱穆的回忆录里面,他就讲,此乃何时?大家就觉得,战争时期,我们何必为这些人事之间的矛盾而影响一个大学的存在,以后大家回到北方,不是各个大学都要自己存在嘛。我觉得就是私立大学里面出现一些不好的大学,或者我们过去的老话说,出现了一些野鸡大学是常态,就跟我们办企业一样,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企业都做的那么好,私立大学中,有野鸡大学,不等于说民间没有独立创办大学的权利,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至于说钱先生写的《围城》里面写的三闾大学,我觉得应该是钱先生表达他对中国知识分子弱点的一个看法,而且他把这个背景放在西南联合大学和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这个背景下,其中也有钱钟书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时候的一点点不太愉快的经历。
01:01:28
      钱钟书在西南联合大学待了一个学期,后来就回到上海,然后就去了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所以以后我们读《围城》的时候,你可以注意钱钟书在西南联合大学的一些经历。当然关于这个事情,还有一些争论,说钱先生说了什么话,后来钱先生的家属和冯友兰先生的家属之间还有一些争论,但是总的说,这部小说我觉得,对我们了解西南联合大学,也还是有帮助的。以西南联合大学为小说背景的小说,有三部,一部就是钱钟书的《围城》,还有一部就是最近刚刚大陆出版的鹿桥的《未央歌》,还有一部就是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写的《南渡记》和《东藏记》,她一个副题,叫《野葫芦引》,这是三部以西南联合大学为背景的小说,在我们了解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的时候,我觉得通过阅读这些小说,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联想,来增加我们的一些感性认识。
    主持人:好,我这里替一位网友提一个问题,这位网友叫鼓浪听涛,说不定是您那个地方的,鼓浪屿,鼓浪听涛,他说我想知道西南联大的招生机制是个什么样子,就是说它是如何选拔人才,吸引人才的?
    谢:抗战之前,招生的时候,它是学校联考,就是几个学校联考,西南联大初期的几届学生,由于是战争时期,所以就各个学校好像有一个默契,所以初期到了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除了三校的学生以外,还有一些是转学过来的,还有一些借读的学生,当然要有一个周期。在那个时代里面,它还属于比较严格的。
    主持人:我记得好像是,当时因为七七事变突然发生平津失陷,所以几个大学匆匆忙忙决定南下,当时正好是放假,学生们都已经回家了,这些学生都在散去全国各地,其中有一些都还是在日占区,在沦陷区,所以当时也就是通过报纸上的发通告,然后让这些学生在开学的时候,不要再来北京,不要再来天津了,直接坐火车到长沙去。那这些学生,看到报纸的就来了,没看到报纸的,他糊里糊涂再来到北京,来到天津,结果他就没的学上了,是吧?
01:04:22
    谢:对,后来可以到那面去复学,那个时候的管理,虽然是在传统时代,但是那些教员和职员的敬业态度,都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对,好了,现在就请在座的同学,向谢老师提问。对西南联大感兴趣的,对教育理念,对大学精神感兴趣的,都可以向谢老师提问。
      01:08:21
   
    主持人:另外我还注意到,我还注意到,原先我小时候看那个有一些大人,长辈,填那个履历表的时候,我经常看到,我有一些当这个,就是过去他的父母,在解放以前是当教师的,那么他的成分就叫自由职业,自由职业。我当时就非常纳闷,怎么教书的叫做自由职业呢,怎么成分里头还有这么一个成分。那么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很多大学的教授,老师,叫做国家公务员。就是这个身份本身,是不是也很能说明问题?
    谢:对,严格地讲,应该说就是一个自由流动的概念,它是一个自由的职业,在正常的社会里,流动它的核心元素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概念,当然我们现在教授的收入,在跟其他社会阶层比起来,应该说还是偏高的了,我觉得,但是实际上也不具备实现自由流动的基本前提。所以只有那些顶级的大牌教授,现在能实现了这种自由流动。说我不愿意在北大工作了,马上到清华去,马上到复旦去,他们可以,但是这是特例,它不是一个常态的。作为自由职业者来说,1949年以前,大学教授,他的经济地位是比较高的,这也是他能够实现自由流动的一个前提,比如他在这个学校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张扬自己的个性,他就容易得罪这领导或者也容易得罪同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会用自由流动的,把这个同行和校级之间的矛盾,用自由流动来化解,他觉得快爆发的时候,说我下个学期,要么是校长不发聘书了,要么呢我主动跟校长说,下个学期我不来了,比如像钱钟书,他在西南联大教一个学期书,下个学期他说,我辞职,我回上海,他爸爸那时候在蓝田,那他就去了湖南了。他跟这个学校,是一种自由流动的,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约束,时代的基本的制度,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有时候要要求今天的大学教授,处处敢批评政府,保持自己完全的独立性。
    主持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谢:张扬自己的个性,有时候也很难。
    主持人:下一位同学。
01:11:20
    提问2:谢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您是如何评价一下鲁迅和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这个地位。
    谢:我觉得鲁迅和胡适,都是对中国现代文化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从我个人的阅读趣味和我个人在精神方面的追求来说,我个人更倾向于认同胡适追求的价值和理想。鲁迅,我觉得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完整的系统的现代思想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在中国当代社会里面,鲁迅总是被某种意识形态高度认同的一个偶像,而胡适也总是被某种意识形态排斥的一个偶像。这个现象实际上只是到了90年代以后,我们国内的思想界也好,文化界也好,才可以比较正面地来评价胡适。实际上胡适的思想,我觉得主要是现代的民主政治的思想,而且胡适的行文的风格是比较平实的、比较简洁的、比较易懂的,所以我们在了解胡适思想时候,你不可能从胡适的文章当中读出另外的意思,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胡适可以说是一个思想家。那么鲁迅的思想,多数表达在他的杂文里,或者说他的散文,或者其他的一些文章当中。而且鲁迅的文字,明显地有比较晦涩的特点,晦涩就容易导致歧义。所以同样的一个文章,在文革时期,也可以登在我们的主流的报纸上,那么同样的他的观念,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来做出不同的解答。那么这也就是鲁迅在当代中国获得的一个特殊的命运。那么胡适的话,你不可能解释出这种另外的意思来,他说你这个制度如何,他都说得很简单,很简洁,不会有什么歧义,他表达的价值,又是为我们的主流不认同的,所以批判胡适,或者说让中国的文化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面,忘掉这个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做过重要贡献的学者,可能也是某些主流意识形态里面比较自觉的一种选择。
01:15:04
    提问3:谢老师,你好,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听,我读过汪曾祺的一篇回忆西南联大的文章,他在里边就是说,当时听他老师,沈丛文来看,当时有很多从外系,就包括从理科系过来旁听的人,就是这可以想见,当时各个系,就是说旁听的就是,如果有好的老师的讲课,各个系会有很多人过来旁听。这个会,这个是不是对西南联大后来它那个学生有很多很多有作为的那个人,是不是有很大影响?还有一个就是,您讲到冯友兰,说是他担任了文学系,文学院的院长,这个我读过冯友兰,我觉得他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的那个《贞元六书》,我觉得是完全是哲学方面的著作,他怎么会是,就是当文学院的院长?我很奇怪。谢谢。
    谢:我先回答你第二个问题,那个时候,就说在传统大学的文学院里面,一般来说,是要包括中文系,外国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人类学系,一般是这样的概念,我们现在的文学院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狭义上的文学院的概念。
    主持人:中文系。
    谢:就基本上是中文系了。在西南联大的时候还包括哲学心理学系。我觉得中国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以后,中国传统的学问在中国大学里面,还是有一个融合得比较好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看那些老辈念过大学的人,总是觉得字也写得好,文章也做得漂亮,有这样的一些特质。总的说,一个大学,还是它的自由的风气,整个教授和学生的风气要是好的时候,可能这个大学里面慢慢才会生长出一些比较杰出的人才。
01:19:00
    提问4:谢教授,您好。我想请问您一个问题,您刚才在演讲中说到了,就是教会所创立的大学,那么在现在的中国,有很多私立大学,就是您对现在这么多的私立大学,就是能做出一个评价,或者是给一些建议吗?
谢:中国现在还不具备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私立大学,因为我们没有一所综合大学是私立的,再一个就是说我们在法律上也没有规定私人可以办大学。49年以前,大学的组织法里面都有这样的规定,就是私人,私法人,是可以办大学的。这个私立大学的概念里面,也包括外国人和外国的教会办的大学。这个是中国49年以前,大学格局里面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那么我们现在首先从私人办学的这个合法性方面就不具备,就是中国私人,严格地说,是不能从事办大学的,同时中国的私人也不能从事新闻,也不能从事出版,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特点,因为法律上没有这样的规定,没有这样的许可,我们是有这个权利的。那么现在的私立大学,我觉得最多还是一些职业的培训,谈不上是一个大学的一个概念。那么至于外国人,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外国人和当地的人合作联手办的一些学校,其实也是职业培训。我觉得完全私人有办大学的权利,恐怕还是一个遥遥无期的事情。另一面就是说,私立大学办得好,办得不好是一回事,国家允许不允许私人办大学是一回事,而且国家对于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态度,又是一回事。那么49年以前,我们觉得比较合理的一个地方就是政府没有因为你是私立大学,你是教会大学,我政府就不关照你,不管你,所以在国家的那个概念里面,这几种类型的大学,它的法律地位和事实上的地位,大体上都是平等的。当然事实上,国家肯定是给国立大学的钱多,所有的好处都给国立大学,这也是一个常态现象。但是对私立大学也是有关照的,这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01:22:38
    提问5:谢老师,您好,首先欢迎您来到北大,给我们这么一次精彩的报告。现在我们怀念,你帮我们怀念西南联大,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如何保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保持一种独立的思想,就魏晋的风骨,汉唐的气象,…的情怀,在西南联大的时候,那么朴素,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那么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但是我们现代大学这种理念,现在值得我们思考的,你帮我们回忆一下,就西南联大,这对我们思考的进一步价值观在哪?谢谢。
    谢:一个大学,它要办得好,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它也有一些偶然的因素,我们现在研究西南联合大学的时候,比较多的是注重它的精神和气质方面的原因。当时国民政府实际上搞了三个联合大学,有一个联合大学,就是在陕西的固城,那个大学大概搞了很短的时间,它就散了伙了。还有一个东南联合大学,也都没有坚持下来。
    好大学出好学生,我觉得是正常的。你比如西南联合大学,大家觉得它出那么多人才,有时候我们在解读这种历史现象的时候,可能偏重于去解读这个大学里的精神,解读这个大学的制度,我觉得也要注意,本来你的生源就好嘛,北方三所最好的大学里面的学生,还有原来你的老师,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所以这也是西南联合大学后来能够办得比较好的一个原因,当然这个里面最重要的,肯定还是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就是大家的这个学风、精神气质、整个学校的一些基本的制度,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说的天时地利,加上它的大学的整个风气比较好。我觉得这是它办得比较成功的一个原因。
01:26:19
    还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1949年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大学,办得都不错,当然有程度的差别,基本的校风,教授之间养成的交往风气,大体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异,所以那个时候,有人愿意在清华,有人愿意去浙大,愿意去北大,愿意去燕京,都是很正常的。没有像今天这样,就是完全形成了这种名牌大学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壁垒,外面的人基本上进不来,这面的人也不往出流动,为什么?就是大学的类型太单一。
     主持人:一所贫穷的大学学术成就,却让今天的大学。
    一所贫穷的大学学术成就,却让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和大学汗颜,这是为什么?一所已经消失了的大学,却在几十年后成为一个当代的公共话题,这是为什么?一所只是短暂存在过的战时临时大学,却能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和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自由思想家园,这又是为什么?西南联大,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的纪念碑,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纪念与怀想。
    好,让我们再一次感谢谢泳教授今天精彩的演讲。
    谢:谢谢。
    主持人:同时也感谢今天在座的北京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下周《世纪大讲堂》我们再见。好,谢谢大家。
2009-9-8 00:06: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就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中华民国竭尽全力进行教育,保障教育。这批人多数没有战死杀场,却成为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才,还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
2009-9-8 00:07: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所贫穷的大学学术成就,却让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和大学汗颜,这是为什么?
一所已经消失了的大学,却在几十年后成为一个当代的公共话题,这是为什么?
一所只是短暂存在过的战时临时大学,却能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和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自由思想家园,这又是为什么?
西南联大,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的纪念碑,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纪念与怀想。
2009-9-8 10:48: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希望有朋友能够提供该期的视频连接。
2009-9-9 11:51:4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