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长长的奸-8II

16
回复
2472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9-9-2 16:19:19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魔天道 于 2009-9-3 16:34 编辑

        歼-7E歼-7MG是我国歼-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的两种改进型,而MG型又是由E型发展来的出口型。这两种改型是对米格-21系列机动性改进的重大尝试,事实证明这一改型是相当成功的。

歼-7E        歼-7E的主要改进是机翼将过去米格-21一成不变的大后掠三角翼改成了双三角翼,内翼后掠角57度,外翼后掠角42度,并增设了前后缘机动襟翼,使整机的机动性能有巨大提高。换装了WP-13F发动机,使推力增大10%,使中低空机动性较大提高,起飞降落距离大为缩短。MG型采用WP-13FI发动机,改进了可靠性、维修性和后勤保障系统,改进了燃油系统,为空中加油提供了基础条件,续航能力提高。        
上述改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新机翼的展弦比2.78,升力系数提高。最大爬升率接近双发的歼8-和F-14,达195公尺/秒,提高24%,水平加速时间略减,作战推重比约0.97,超过了歼-8Ⅱ,最大负荷8g。最大转弯角速度约22度/秒,提高了近50%,低空稳定盘旋角速度约14度/秒,相当於歼-7Ⅱ/M的最大转弯角速度,失速速度约200千米左右,空战翼负荷低於300千克/平方米。

        
由于歼-7E仍使用老旧的226A型雷达测距器,因此武器火控水平与以往的歼-7相比并没有实质提高。226A是为歼-8开发的226型测距器的改进型,使用平板天线。只有换装真正的小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歼-7E的武器火控系统方可能提高到接近三代机的水平——由于歼-7头锥尺寸的限制,无法使用大尺寸天线火控雷达,这是该型战斗机的一个致命缺陷。目前我国及外国厂商已开发了多种小型脉冲多普勒雷达,以供歼-7系列改进工作选择。
机长 14.88米
          机高 4.1米
          翼展 8.32米
          最大速度 马赫2.0
          最大平飞速度 1200千米/小时
          最小平飞速度 240千米/小时
          实用静升限 17800 米
          最大爬升率 155米/秒
          最大航程 2000千米
          起飞速度 280千米/小时
          起飞距离 800米
          着陆速度 280千米/小时
          着陆滑跑 750米
          正常起飞重 7680千克
          最大起飞重 9100千克
          总油量 4165千克        
歼-7MG         E型的出口型号歼-7MG,是针对巴基斯坦用户对F-7M飞机探测距离近、火控能力差、航程短、中低空性能差的意见反馈,及时提出的改进方案。该型与歼-7E颇为相似。在该项目开发中,成飞与中航技(主管航空产品出口的垄断机构)和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组成了“共担风险、合作开发、共同受益”的利益联盟,分散了投资风险,增强市场开发实力,保证了成品供应。为解决探测问题,MG型使用有下视下射能力的英国GEC公司的SSR(SuperSkyRanger)雷达,可跟踪8个目标,攻击其中最危险的1个。SSR发展自歼-7M上的SR雷达,测角精度10米位,测速精度30米/秒,使用高度300至21300米,重量55千克,体积0.05立方米,有5种工作模式,可同时搜索8个空中目标并跟踪攻击其中1个。SSR是平面阵列天线的X波段脉冲都卜勒雷达,有俯视/俯射能力,利用ARlNC429资料汇链输出精确的目标距离、距离变化和瞄准线数据。
意大利FIAR公司也推出多种适合歼-7各型号使用的雷达,主要产品是GRIFO-7火控雷达(下图)。这种I波段雷达采用脉冲压缩技术,可用多功能操纵杆(HOTAS)上的按钮控制其工作。上述雷达具有良好的电子对抗能力;在脉冲多普勒和脉波重复频率波形模式下,具有完整的下视上视能力,并可比对地面测距;可从平视显示器上显示相关信息。歼-7E和歼-7MG也可采用相似于GRIFO-7的雷达。
        
座舱加装平显显示器(传为马可尼公司产品),大气数据计算机等;换装航姿系统,无天线罗盘,信标接收机,无线电高度表,超短波电台,光电观瞄吊舱;加挂高性能空空导弹;增加武器外挂能力,采用复合通用挂架及通用导弹发射架;在机翼两端各加一个外挂点,增强了空对地火力;对平尾和副翼载荷进行设计改进等。飞行员拥有多功能下显、手不离杆(HOTAS)、红光照明等先进操纵控制设备。改进后的飞机其低空格斗能力,起降性能,对地火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对未来电子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改进了燃油系统,为空中加油提供了基础条件,飞机的续航能力得到提高。在使用维护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具有优良的品质。
        
从MG型的平视显示器看到的景象        
        
E型增加了压力加油系统,液压系统采用密闭加油。采用结构油箱,整个机翼内部可装载油料,使其最大航程增加47%,从歼-7M/MP的1500千米增为2200千米。        
歼-7E和MG反映在实际空战上最突出的改进是近距格斗能力的大幅提升。提高稳定盘旋角速度要受三个条件的限制:一是最大载荷限制,一般不超过8~9个g;二是失速限制,尽量提高Cy,并尽量降低翼载荷;三是可用推力的限制,要求尽量提升推重比。由于歼-7MG将原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并安装了前后缘机动襟翼,使该机的Cy大幅提升;由于换装WP-13F发动机(发动机推力6560千克)可用推力增加460千克,这些都对稳定盘旋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由于WP-13系列发动机中更大推重比的新改型已批量生产,歼-7MG的机动性能有提升的余地,其中低空稳定盘旋性能进一步提高,与F-16A基本相当,这对于持续空中格斗尤为重要。
        水平机动性能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瞬时盘旋性能,通常是以减速来达到,因此不受可用推力限制,只受承载能力和失速限制。由于歼-7MG的翼载荷较小,因此,歼-7MG在瞬时机动性上占有优势。歼-7MG由于Cy大幅提升,翼载荷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该机的失速表速将会比歼-7的210~220km/s有较大程度的放宽,这无疑将对提升歼-7MG的瞬时盘旋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该机装备了由英国进口的七项电子设备,采用了国内八个改进项目,提高了高精度快速射击和对地攻击等性能;雷达探测距离大,抗多种干扰;通讯设备先进;出口的MG型采用改进自HTY-6的TY6C弹射座椅,性能更佳。歼-7E正逐步装备我军,作为歼击机部队的低档搭配。
关于具体的电子设备,存在着多种说法。在垂直尾翼上的各种天线,歼-7MG明显与以往的型号不同。留在成飞公司的0144号原型机,除垂尾顶端两旁各有2枚BM/KJ8602ESM接收天线外,仍保留了较旧的ESM天线,但没有尾部告警接受机。而在珠海和香港作静态展示的0142、0143号原型机,没有旧式ESM天线,但有较大的尾部告警接受机。MG型的座舱后方有M型的极高频VHF通讯天线,E型则采用Ⅱ型的天线,说明出口型和国内型有不少不同。目前歼-7E的单价约1500万人民币,相当低廉。MG型因采用更好的西方设备,价格可能略高。
        
歼-7EB         歼-7E凭借出色的机动性能,已经成为了“八一”表演队的用机。向“八一”队提供的型号称为歼-7EB,拆除了武器系统,加装了特技飞行高精度仪表,机头左侧迎角探测器明显增大。近期八一队换装了新的蓝白色涂装,至于是否好看,见仁见智了。另外歼-7EB近期开始试用601所研制的HTY-6A第三代火箭弹射座椅,已通过12名飞行员30架次的飞行试用、试飞。座椅的救生性能、使用维护性、可靠性和舒适性均得到很大提高,标志着我国航空救生装备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EB型首次正式亮相是在2000年珠海航展上,但之前曾发生一起严重事故。近期由航天一院703研制生产的碳刹车盘开始装在E型上使用。该刹车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航天碳/碳复合材料,与原航空钢刹车盘相比,重量减轻了32千克,寿命由250~350个起落提高到1000个起落以上,且具有重量轻、摩擦系数稳定、使用性能可靠、寿命长、维护简单等优点。歼-7E配套的碳刹车盘实际上早在1990年已经研制成功,并通过了一定试验,但因种种原因拖延了实际装备时间。
        
        
        
        
        
        
MG的尾部与以往的歼-7较为不同        
        
歼-7EB座舱        
        

                  图中可见歼-7MG装备的各种武器。据《兵器知识》报道,为了实际考核歼-7M的防御系统和飞行性能,该机在国外进行了试飞和打靶,并与F-16和“幻影”等飞机进行空中“格斗”,结果歼-7MG型飞机“各个科目的成绩良好”。但由于始终是一种二代战斗机的改进型,在各种第三代战斗机横行的今天,歼-7MG让人有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外销成绩恐怕很有限。成飞也对此有深刻认识,在继续研制更新型战斗机的同时,大力挖掘市场潜力。目前津巴布韦订购了12架、孟加拉8架,苏丹、厄哩特里亚也有意向购买。
        
        
E型的尾部,人员正在收回减速伞        
        

        
长度 14.885m
          翼展 8.32m
          空重 5,292千克
          起飞重量 9,100千克
          最大速度 M2.0
          升限 17,500m
          过载系数 8.0g
          起飞距离 600m
          着陆距离 600m
          作战半径 500千米        
        
歼-7PG        出口到巴基斯坦的歼-7MG,现已全部定名为歼-7PG。巴方报称其综合作战能力比歼-7P提高83.9%。在歼-7PG飞机项目洽谈中,巴方提出了极高技术性能要求,并不断调整技术指标,不断变更技术方案,使得整个改装过程持续近5年之久,技术状态谈判反反复复,仅1999年后举行的大型技术状态谈判就多达13次;为了确定雷达和航电系统方案,成飞进行了300多个起落的试飞,巴空军飞行人员4次来公司进行评估试飞。整个项目持续时间之长、技术状态反复次数之多,在成飞(集团)公司的军机外贸史上都是罕见的。成飞不断进行改装工作,直到用户满意为止,终于令PG型成功出口。
PG型具有机翼锂铝合金整体油箱。PG型的综合机动性与P型比提高43.4%,近距格斗效能增加83.9%,持续转弯速率增加24%,最大爬升率增大13.3%,起飞降落距离缩短30%,最大航程也加大了将近50%,从原来歼-7的1400km增至2200km。        
PG型用一台涡喷-13FI发动机取代了原来的涡喷-7,推力增大10%以上。涡喷-13FI发动机是涡喷-13的性能改进型,最大状态推力比涡喷-13增加588daN,达到4511千克力。全加力推力增加392daN,达到6669千克力。其性能结构的改进特点是重新设计了第1级压气机,转子叶片由24片改为19片,增大空气流量2千克/s,并在压气机上采用了附面层控制技术。主燃烧室与涡轮部件选用WP13F的成熟结构。加力燃烧室选用沙丘驻涡式稳定器。在研制过程中重新调整了加力烯油浓度场分布、改进设计了全长隔热屏,并对热端部件的材料与热工艺技术做了多项改进。涡喷-13FI的外廓尺寸在安装关系不变的条件下总长前伸16mm。1994年1月完成了设计定型鉴定试飞,1994年9月通过了300h设计定型国家鉴定试车,于同年10月通过设计定型技术鉴定。首翻期300h,总寿命900h。该发动机长4616mm,宽907mm,涡轮进口温度1015(℃),推重比(全加力推力下限值/净质量上限值)5.98,质量(交付状态上限值)1220千克。
机载雷达采用意大利的Grifo-7多功能机载雷达,该雷达拥有对空/对地两种工作模式。其数据信号,可显示在平视显示器上。该雷达拥有全空域下视下射能力,还具备空对地测距功能。        
        
歼-7PG采用新型全圆弧风挡玻璃和全新座舱布局,根据人-机-环一体化设计的座舱布局合理,视野开阔,操作方便。风挡材料为18毫米定向有机玻璃,据信采用了法国引进技术生产。以平显显示器为主的各种仪表显示飞行与作战信息,保证在平显状态下利用双杆操作既可完成作战任务。
PG型采用ARW9101雷达预警接收机,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频率范围0.7-40千赫兹,几乎覆盖雷达的频率范围,灵敏度85分贝,数据库可储存100种雷达型号。ARW9101重13.5千克,其多功能天线位于进气口下方和垂尾顶端两侧。当飞机受到对方雷达威胁时该系统能给飞行员提供醒目的信号及音频警告信号,并手动或自动释放箔条或红外诱饵。该机配备2门30mm航炮,有5个挂点,能挂空空导弹,火箭弹和各种航弹。通用挂架可使用中国、美国、法国的多种制式武器。
由于2002年初印巴之间关系紧张,出于我国与巴基斯坦间的盟友关系,成飞方面立即加紧了运送歼-7PG到巴基斯坦的行动。为满足迫切需求,成飞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提前风险投产,以最快的速度交付到用户手中。其中,在40架F-7PG飞机出口合同签订时,成飞的首批20架飞机已交付中航技,后20架飞机已经投产。首批20架歼-7PG已经抵达巴基斯坦。从照片上看,巴方得到的PG型确实非常漂亮,说明成飞的制造工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当然,PG型仍然无法改变米格-21系列的固有缺点,缺乏全天候能力,基本不可能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但在巴基斯坦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也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002年全年巴方又签订了11架歼-7PG、歼教-7PG飞机出口合同和1.64亿美元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合同,使得成飞、贵飞获得了充足的订单和外汇收入。        
        
        
巴基斯坦展示的PG型及其武器。        
        
PG型在中国上空。编号02-045。        
        
机长 14.885米
          机高 4.103米
          翼展 8.32米
          机翼面积 24.88平方米
          空机重量 5294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7542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9102千克
          载油量 2000千克
          副油箱载油量 1400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 2马赫
          爬升率 200米/秒
          最大航程 2200千米
          实用升限 18000米
          起降距离 600-700米
          作战半径 800千米        
歼-7G        2005年成飞公布了最新改型歼-7G的情况。该机是E型的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号。配装一台涡喷-13F发动机,采用了头盔瞄准器、仿制的以色列EL/M2001多普勒雷达和 III 型敌我识别器。该雷达尺寸极小,例如其B型(实际上是测距器)天线直径仅有19.5厘米,工作在I/J波段,装备幼狮Kfir战斗机。该雷达于2003年由607所研制成功,代号FALCUN,属于JL-7(歼雷-7)系列。607所表示,FALCUN采用了我国其他新型战斗机雷达的先进技术,参照了国外雷达在歼-7上的试飞经验,并吸收了歼轰-7“飞豹”的新型雷达的成功技术。经过努力,该雷达成为了我军最小、最轻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配有全向雷达告警器、箔条/红外投放器。救生系统实现了零高度、速度 0-1000 千米/小时的救生能力。               
在歼-8F/H、歼-10、歼-11等新型战斗机生产数量无法满足我军急迫需求的情况下,在适当的范围之内改进发展歼-7系列,不失为一个稳妥的应对方法。
        G型具有5个外挂点,可使用具有较好离轴发射能力的霹雳-8乙型空空导弹,也可使用PL-5C等空空导弹,或500千克低阻或低空投掷炸弹等。配1门30-1型30mm航炮,备弹60发。座舱后方的天线改为矩形。传说该型还具有使用主动型远程空空导弹的能力,但站长认为以歼-7G的雷达尺寸过小,相对于三代机的雷达而言,探测距离必然很近,也就意味着无法满足主动弹所需的发射条件。实际上,该雷达仅仅能满足半主动中距弹发射的最低探测距离要求。
分析下列数据,站长认为可能是由于机载设备的重量增大,仍采用涡喷-13F而非涡喷-14“昆仑”,导致机炮都减至一门,仅有可怜的60发炮弹。最早实用化的米格-21F13也只有60发炮弹,但后来事实证明记载武器全盘“导弹化”并不能完全满足战斗需要,发展到今天,导弹越发成熟,机炮的地位不断降低,这一载弹数量应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一再证明,歼-7最新改型虽然是我军的新型战机,但仍然是一种“低档”的战斗机。
2006年2月23日,孟加拉国代国防部长宣布,作为该国空军现代化计划的一部分,孟加拉国空军从中国购买了16架新型歼-7BG与歼教-7BG战斗机,总价值9400万美元。代国防部长向国会通报说,每架中国战斗机价值585万美元,与中方的合同已经签订。代国防部长没有透露所购中国战机的型号,但武装部队发言人努兹拉尔·伊斯拉姆中校证实说,是中国的歼-7战斗机。中国战斗机是在包括西方诸多先进战机的招标者中胜出的。去年,孟加拉国邀请了西方及东方的战斗机制造商来对该国的空军战斗机更新计划进行竞标,这包括俄罗斯的飞机生产商米格和苏霍伊,韩国航空工业公司的T-50教练机。这个竞标计划包括购买最多至16架的新式战斗机以及12架喷气式教练机。竞标的结果是中国战机生产商胜出,这一结果令人高兴。然而,中国的战机生产厂商应该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像这样的胜出可能会越来越难,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军机采购已步入“少机、高质量”的时代。就以孟加拉空军此次之所以采购中国战机为例,因为他现役的战斗机包括歼-7、强-5以及8架米格-29,其中米格-29已经被出售,原因是为了降低维护保养成本。孟加拉空军未来的教练机将会替换L-39和T-37教练机,同样,孟加拉空军考虑购买的也是二手的初级教练机。这说明,孟国的采购以价格低为考虑优先。
               
                2006年3月28日,在中国一航成飞公司、贵航集团以及中航技共同努力下,首批8架歼-7型飞机在昆明正式交付孟加拉国空军。经过长达数年的艰辛努力,去年6月,中航技与孟加拉正式签署了16架歼-7BG与歼教-7BG型飞机出口合同,这次交付的8架飞机是第一批履约飞机,另外8架预计年底前交付。孟加拉国驻华国防武官艾哈麦德·伊姆鲁尔·卡耶斯(AHMED IKAYES)准将、空军副武官汉森(EHSAN)中校、空军飞行员代表以及来华接受培训的72位学员,中国一航成飞公司、贵航集团,中航技总公司出席了在昆明巫家坝机场举行的交付仪式。仪式上,中航技和孟加拉空军的代表在交接证书上签字。卡耶斯准将、QAZI MKARIM上校、成飞公司方锦星副总师和中航技政府产品出口部刘健海处长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庆贺合同顺利执行,共祝中孟友谊地久天长。仪式结束后的次日,8架歼-7型飞机分两批编队从昆明起飞,于当日安全抵达孟加拉国首都达卡。
                2006年11月,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的歼-7G型飞机在新疆空军某机场首飞成功,这是歼-7G型飞机首次装备空军部队,标志着空军某部实现了成建制的改装。歼-7G型飞机是在歼-7E型基础上的改进型飞机,主要在雷达、平显和头瞄等30多个方面实现了改装,使飞机的综合性能跨上新台阶。10月下旬,空军某试飞大队连续作战,成功完成了16架G型机的转场任务,随后,成飞公司试飞站迅速抽调精兵强将与各相关单位组成了赴新疆技术服务组,在成飞技术服务处的带领下,一路风尘西出阳关。成飞公司领导罗荣怀、高建设等前往新疆现场慰问技术服务人员,召开座谈会,征求部队用户的意见,并对确保飞机首飞成功提出了具体要求。成飞技术组的同志们与各承制厂人员齐心协力,确保歼-7G型飞机的如期首飞,受到了部队的一致好评。
        歼-7G主要技术数据:
        正常起飞重量 770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6500千克
          最大着陆重 7450千克 机内燃油重量 1926千克
          机外燃油量 1302千克 ( 480 升、 720 升副油箱)
          最小平飞表速 240千米/小时 最大表速 1200千米/小时
          最大 M 数 2.0 最大爬升率 165 米/秒
          最大航程 1900 千米 实用升限 17300 米
          起飞速度 280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 650 米
          着陆速度 260千米/小时 着落滑跑距离 730 米
                 
据称本图为歼-7G的雷达,探测距离30千米。根据图片上小尺寸平板缝隙天线、竖立式上方装卸等设计特点,站长认为至少可以肯定这是一种歼-7系列使用的脉冲多普勒雷达。        
2009-9-2 16:20: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歼轰-7“飞豹”,对外名称FBC-1,是由我国于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该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2000年后其改进型开始装备我空军,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新星。该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目前该机的改型歼轰-7A具备了全天候、复杂气象下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正在批量装备部队。
        
        
        研制背景        来谈谈歼轰-7研制的背景。1974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巡逻艇的战绩,但也暴露出缺乏海军航空兵空中支援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海航装备的歼击机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轰-5航程较远,又过于老旧不堪重任。因此适合海航使用的新型攻击机成为迫切急需的机型。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同时空军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代高强度作战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千米),且载弹量仅有2000千克。因此空军也迫切希望拥有兼有战斗机和轰炸机性能的新型飞机。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歼击轰炸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随即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在计划中,海空军的新歼轰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技术性能基本一致。
         
         1976年6月,三机部下属各单位的设计精英云集北京,被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自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三机部倾向沈阳歼轰-8方案,该方案计划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轻型歼击轰炸机。沈飞以米格-23MC为基础,改歼-8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配置,采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前提下(由20000米、M2.0下降到15000米和M1.75),增大载弹量(由2200千克到4500千克)。同时飞机的航程也提升至3000千米以上。
         
         南昌厂的强-6型强击机的设计思想则更加超前。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业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强-6的研发初期,部份科研人员建议在吸取米格-27,以及从越南战争获得的F-111的精华,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轰机。其实从60年代末开始,中国唯一具有攻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总设计师陆孝彭坚持下,吸收部份米格-23的设计经验,已经开始设计单发双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南昌厂确定的强-6方案,采用悬臂式变后掠翼设计,机腹进气,装一具最大后推力为12200千克的涡扇-6涡扇发动机。从外形来看,强-6就像是F-16和米格-23的混合体。但计划采用的涡扇-6发动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瓶颈,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底子薄弱、技术力量不足,变后掠翼设计所带来的焦点移动与飞机控制矛盾等各种问题无法解决。最终强-6项目中途夭折。
         涡扇-9两图
         
         
         这时,苏联已在我边境附近部署了重兵,高密度大纵深的防空火力网已经建成,进攻威胁咄咄逼人。在这一严峻形势下,终于在1977年11月,西安603所在统一内部争议后,发表了第三个方案的初步设计:一种具有前线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603所确定了传统设计和线传飞行控制技术相结合的路子,力图使该设计达到更先进的水平。新歼轰的竞争进入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之后歼轰-7最终确认由西安的603所负责研制。据称当时赋予该项目“70工程”代号。
         之后,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座舱布局产生了争论。海军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纵空舰导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F-14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其主要面对是苏联地面部队,希望搞便于两名飞行员协同的并列双座布局。而当时的航空工业不足以搞两种座舱布局,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一争论一下子占用了三年的宝贵时间。
         进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多项新装备研发计划被迫终止,包括歼-13,强-6等最重要的装备发展项目下马。同期的歼轰-7也落得个经费削减,进度放缓的地步。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岛战争后,中国海军开始探讨轰炸机、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于是到了1982年11月,歼轰-7、歼-8全天候型计划再次全面启动。到1983年初,603所先后完成了歼轰-7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同时与歼轰-7相配套的新一代“鹰击-8”(YJ8)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始。同年5月,国家拨专款更新603所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机的正常生产研制进度。603所在没有原准机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提出了标准设计“20年不落后”的口号,主要负责人为陈一坚。在此后10年“飞豹”的研制过程中,仍经受了“三起三落”的严峻考验。
当时,“飞豹”的研制经费只有一亿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同等水平。最初限于条件,许多试验都是在露天完成,使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处理大量数据,绘图过程完全依赖手工。最终确定的“飞豹”气动外形如下:正常式串列双座布局,常规半硬壳式蜂腰形机身,带腹鳍。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有前缘锯齿,带下反角,气动扭转外翼,翼根有填角。斜定轴全动式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装在后机身内,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翼根处。
         由于目前还不详的原因,歼轰-7非常早的公开曝光,这与我国保密体制似乎不符。在88年的北京国际防卫展上,曾展示歼轰-7的模型。同时在香港《现代军事》杂志上,603所长期刊登歼了“轰-7”广告,相信资历老点的爱好者都会记得。现在装备部队的歼轰-7,与88年的模型和广告画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后座舱上设有一具超高频通讯天线,垂直尾翼前缘也增加了长方形的电子战天线,垂直尾翼的布局构型类似米格-23,木制垂尾顶端的水平扰流稳定片已不复见。
        实物与模型的最明显差别在于进气道外形,原形机进气道呈矩形,其后方有两个类似米格的方形辅助进气口,而模型进气道略呈圆形,与AMX攻击机或轰-6相近,并且没有原形机上的辅助进气口。不论实物或模型,都在主翼的襟翼外侧带有前缘锯齿状结构(DogTeeth)和翼刀,可增强低速大攻角飞行时的操纵性和稳定性,阻延主翼失速发生。这种锯齿状设计多见于1960年和1970年代的战斗机,例如幻影F-1和“幼狮”,符合发展时代背景,但在线传操纵系统(FBW)问世已显落后。而且翼刀和锯齿都会极大增大雷达反射面积。现役的第三代战斗机中只有JAS-39仍保留锯齿结构。歼轰-7和歼-8II都隐约能看到米格系列的影子,体现了中国在苏联突然撤出后长时间都不能摆脱苏式设计的惯性。
         最为遗憾的是,“飞豹”的翼刀是在当时无法确认新的气动布局和控制手段是否还需要翼刀辅助的情况下,为稳妥起见而加装的。研制成功后,经过多年研究,确认该翼刀毫无用处,于是在后来的改进型中翼刀被取消。
                总设计师陈一坚向刘华清同志介绍“飞豹”。刘华清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对我军80年代后成果丰硕的装备科研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动力瓶颈         综上所述,“飞豹”的机体、气动、火控系统均为我国自行研制。但其发动机涡扇-9则是进口货,十几年过去了,直到最近仍未能彻底实现国产化,成为了歼轰-7的一大瓶颈。
         在研制过程中,发动机一直是困扰整个进程的一个瓶颈。因为各种原因,斯贝发动机在“飞豹”研制之初极可能阻碍飞机批生产,影响部队装备。我方人员在1991年5月去英国罗罗公司探讨超-7飞机动力选项之一RB-199发动机时,有关人员介绍了英国空军退役的F-4H飞机装的斯贝发动机的有关事宜,表示通过检修分别给出300、500、700d'时剩余寿命,我方认为可以考虑引进这些发动机。后这一计划被搁置,一度出现原已进口的斯贝发动机全部用尽,新生产的“飞豹”已无发动机可用的局面。1994年初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建议:先装前苏联米格-29飞机的RD-33发动机,以后再换装由624所研制的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该建议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同意,后来因海军和工业部门都认为行不通,由总参装备部于1994年7月25日_27日在南苑空军后勤部招待所开专家会讨论“飞豹”飞机改装中推发动机问题。会上海军、军科院、国防大学的教授专家们都一至认为:“飞豹”飞机总重量吨位适当,双人、双发、中等展弦比、中等后掠角布局很好,作为能对地、对海、对空作战,载弹量大,功能多的超音速歼击轰炸机很适合未来实战要求;要求尽快、尽早、尽量多生产这种装备可靠性高、低空胜能好的斯贝发动机的飞机。重新研制的中推周期可能要很长,所以实在行不通,此事也就作罢。关于过渡用前苏联米格-29的RD-33发动机问题,会上也说一下,主要是推力小不能保证飞机的性能,且改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后的试验工作也很多,需要重新进行定型试飞,仅此也就无法再多论证了。为了扭转这种混乱局面,海军和工业部门主管人员做了大量工作,最终领导上同意采购上述尚有剩余寿命的斯贝发动机,飞豹“换发”的风波就算平息了。  
“飞豹”装稳定、可靠性好的斯贝发动机,保证了9年1600架次定型试飞,以及后来到部队试用并承担“9910”任务都证明是成功的;坚持不换发的大方向已经并且将继续证明是对的。总之,没有成熟的发动机是不能换的。由于大方向定了,在飞机研制、生产不断发展,急需更多发动机的时候,还是下决心购买了英国退役的“堪用”、“堪修”的斯贝发动机近80台,实际能使用的发动机55台,以应国产涡扇-9没出来前的急需。 国产涡扇-9是英国斯贝(SPEY)MK202发动机的国产衍生型,后者是英国皇家空军F-4“鬼怪”式战斗机的标准发动机。
MK202最大推力9,305公斤,推重比在6.5左右。当时中国希望将MK202作为标准发动机装备,出资5亿英镑,于1975年12月13日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签约引进了该发动机生产专利。1976年3月,603所的中国红旗机械厂负责开始试制该发动机。1979年7月25日第一台使用英国毛料制造的零组件、罗尔斯·罗伊斯外购件和附件的涡扇-9完成装配。同年11月13日完成150小时持久试车,首批共制造4台。1980年初,中国制造的两台涡扇-9发动机和两套部件,在英国高空台上作了高空性能、功能、再点火试验和-40℃冷起动试验,并对其5种零部件作了强度试验考核。同年5月30日,中英双方在考核试验通过报告上签字。至此红旗厂成功的实现了第一步,用英国毛料成功试制出涡扇-9发动机。按计划,当时应该接着进行国产毛料试制,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调整,使涡扇-9国产化进度拖后,1983年才取得初步进展。压缩机叶片的铸造技术到88年才得以突破。
国产涡扇-9最大加力推力9305千克,最大军用推力5557千克,中间状态推力4692千克,最大连续推力4692千克,最大军用耗油率0.684千克/千克/小时,最大加力耗油率2.0千克/千克/小时,推重比5.05,空气流量92.5千克/秒,涵道比0.62,总增压比20,涡轮前温度1167摄氏度,直径1093.32毫米,最大长度5205毫米(喷口全张开)。从数据来看,涡扇-9的推力固然无法与AL-31等先进发动机相比,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尤其耗油率则远远优于当时国内的涡喷发动机,使得歼轰-7的航程得到了保证。从弹程指数(载弹量与作战半径乘积),“飞豹”的弹程指数为3150t·km,”狂风“为3120t·km ,F/A-18为2960t·km。但真正实现全面的国产化还未能实现,外电报道为此解放军被迫从英国引进了一批早已封存多年的“斯贝”涡扇发动机。在2003年7月17日,国产化涡扇-9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获准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全国产的涡扇-9被命名为“秦岭”。于是乎,涡扇-9发动机经过近30年奋斗,终于实现了完全国产化。
在其他方面,歼轰-7也遇到不少难题,但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后逐一获得解决。例如试飞中原型机整个方向舵飞掉了,试飞员竟然将方向控制能力接近零的飞机飞了回来。为此修改了垂尾设计,又用回了米格机的垂尾尖顶设计。由于垂尾改变,一些天线也要重新布置。下图为歼轰-7原型机起飞。请留意再下面的图片,这就是《现代军事》上“轰-7”的广告画。可以清楚的看到歼轰-7原型和批量型号的垂尾的区别。
        结构特点        歼轰-7飞机采用常规布局。采用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外翼带气动扭转,翼根带填角。斜定轴全动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单腹鳍。两侧进气,蜂腰形机身,两台MK202涡轮风扇发动机并排于后机身内,可提供1万公斤的推力,三点式机身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形式,主起落架为小轮距“外八字”摇臂式。
         歼轰-7飞机长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机高度6.575米,飞机最大起飞重量28475千克,最大外挂重量6500千克,最大M数1.70,最大使用表速1210千米/小时,转场航程3650~4000千米。歼轰-7的作战半径1650千米,是中国现役轰-5型飞机的两倍。
在飞行控制、火控和武器系统方面,603所正确处理了对空攻击、自卫与对地、海攻击的关系,以对地、海攻击为主;高空特性与低空特性的关系,以低空突防为主。并解决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关键,使歼轰-7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最终定型的歼轰-7,对比以往的空军作战飞机,具有很多优点。下图为飞豹携带鹰击1超音速冲压空舰导弹的风洞模型。
         作战半径大。作战半径可达1650千米。
         攻击威力强。 前机身右下侧处装有一门23-3型23mm双管炮,备弹200发。全机载弹量5000千克,具有装备大重量、大口径武器的能力。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空空导弹。
         歼轰-7主要作战使命是执行对地、海攻击任务,具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该机可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攻击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战场目标;孤立战场、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执行远程截击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等攻击任务。
         歼轰-7最重要的武器是C-801K/803反舰导弹,最多可带4枚。右图为两枚C-801导弹,颜色不同可能代表其型号不同。两个翼尖挂架可挂霹雳-5近距空空导弹。歼轰-7也是解放军中少有的带有翼尖挂架的飞机。图为齐射霹雳-5导弹。        
        中低空飞行特性好。603所在国内首创性的采用了线传飞行控制系统,尽管是模拟式线传,但仍具重大意义。歼轰-7设计中,还针对中低空飞行的结构抗疲劳设计和乘员乘座品质进行了专门设计,使飞机具有良好的中低空飞行安全性。
         火控武器                具有较先进的武器火控系统,首次在国产作战飞机上采用数据总线为核心的作战系统。主要由多功能雷达、空舰导弹火控、平显、大气数据系统、机载计算机系统总线、惯性/GPS导航系统和控制增稳飞控系统组成。可以多种攻击方式对地、海攻击。据悉,“飞豹”雷达搜索范围为150千米,射控雷达范围为100千米。该机采用了先进的机载设备和成品,采用最新的设计规范,在国内最早使用了数据总线与数字技术进行各系统的综合。计算机系统包括六台数字计算机,以HB6096(ARINC429)规范串行数据传输。总线采用广播通信方式,4个发送器,每个配置一条总线。4个发送器分别为大气数据计算机、惯导/GPS组合计算机、导弹火控系统、平显火控系统计算机服务。
         歼轰-7采用惯性和全球定位组合导航系统,导航定位精度高,利于飞机在海上和陆上作战。飞机配备了短波电台和起短波电台,保证了各种条件下通讯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装置和有无源干扰装置构成的电子对抗系统、使飞机的自卫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交联,提高了飞机的攻击精度,多功能的雷达和平显的使用,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作战手段。宽敞、明亮、舒适的座舱有利于作战效能的发挥。可靠性增长和多次维修性的改进,使飞机具有良好的固有可靠性、维修性。完整、高效的综合保障系统、能有效地保证飞机完成作战和训练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公开的“飞豹”图片中,右平尾前方的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和一些细节都被官方媒体处理掉了。
                具体设备包括:
         飞控系统:
         1套KF-1型三余度三轴增稳数模混合自动飞行控制系统
         1台8415型数字式大气数据计算机(ADC)
         1套HZX-1B型航向姿态指示系统
         1套安全高度预警系统(SAW)         火控系统:
           1部232H型多用途火控雷达(后期换装JL-10A型“神鹰”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1套HK-13-03G型平视显示器(含火控计算机)
           1套舰空导弹火控系统
           2套多功能单色液晶显示器
           1套多功能彩色下视显示器
           1套型头盔瞄准器
           1台数字式任务计算机
           1套1553B综合数据总线系统         
导航系统:
           1套HG-563GB型惯性/GPS组合式导航系统
           1套210型多普勒导航系统
           1部WL-7型无线电罗盘
           1部265A型雷达高度计(后换装271型)
           1部XS-6A型信标接收机
           1套HGY-10B型IFF/ATC应答机
           1套微波着陆系统(MLS)
           1套仪表着陆引导系统         
通讯系统
           1部170型HF短波单边带电台
           1部651型VHF/UHF超短波电台
           1套483D数据传输/塔康系统
           1套JT型机内通话器        
电子对抗系统
           1部605B型敌我识别器
           1套RKL-800A型综合电子对抗系统(AAP)(包括:
           1台KJ-8602/RW-1045型雷达告警接收机
           1套综合电子自卫智能计算机
           1台960-2型噪音式电子干扰机(后换装KG-8605型)
           1台KG-8601型应答式电子干扰机
           1台KZ-8608型电子侦察机
           2套941-4G型红外/无源电子对抗系统(红外诱饵/干扰箔条发射器)
2009-9-2 16:21: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装备改进         
        歼轰-7装备了海军航空兵,并已完成评估和定型工作,后续量产型仍按照原计划稳定进行中,但产量不会太多。总的来说,歼轰-7是我国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机型中非常成功的一例,而且是真正的“自行设计研制”而不是仿制。在研制过程中,歼轰-7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载设备,设计与工艺结合,保证了继承性。采用系统工程的管理办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了科研目标和战术技术指标的实现,并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
例如:歼轰-7飞机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行设计的歼击轰炸机;是第一个自觉进行可靠性和维修性补充设计的机种;是第一个地面试验、试飞规模最大、过程最全、试飞架次最多的机种;是我国第一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系统研制全过程的机种。据公开消息判断,歼轰-7装备初期,可靠性较差。为此火控计算机进行了一定改进,提高了火控雷达和火控计算机可靠性、精确度,改进了导航、通讯,使火控雷达的可靠性提高了5倍。同时屏幕显示性能得到了提高,操作更趋向直接和简捷,提高了作战效能,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歼轰-7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改进,是航空部607所的JL-10A“神鹰”脉冲多普勒雷达。海军计划将JL-10A用于歼轰-7,取代原有的单脉冲雷达。“神鹰”雷达是一种真正的脉冲多普勒平板缝隙天线雷达,其对地工作模式相当好,波束扫描可获得地面成像。一共有中程拦截、近距格斗、对地/海攻击、辅助导航等11种工作模式,具有边搜索边跟踪模式和多目标攻击能力。上视和下视搜索距离分别为80和54千米,上视和下视跟踪距离分别为40和32千米。工作波段是X波段。该雷达的重点在于以毛士艺主持的“机载多普勒锐化处理器的研制”项目。1995年,“神鹰”工程的原型雷达上通过试飞成功,获得了我国第一幅机载实时的DBS图像。在试飞中,实时的将雷达探测到的地面信号转换成图像,2秒内即可输出在屏幕。
2001年3月,机载多普勒锐化比例提到了32:1,分辨率大大提高。试飞员能清晰看到三门峡大桥、山沟、岩层等。但这一锐化比率无法与美国雷达相比,美国雷达早已达到了局部48:1、60:1的高分辨率。32:1的分辨率实际上用处不大,仍需进一步提高。此后,该雷达性能不断提高,据称至2004年607所正在为该雷达增加合成孔径成像功能。但海军已对607所的这一真正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表现了极大兴趣,非常重视。这一雷达对迫切需要对地精确探测制导火控手段的空军也有较大意义。1999年10月1日,六架“飞豹”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国庆阅兵。之前的9月20日,其中一架“飞豹”在训练中机头意外擦伤,603所奋战了三天两夜,动用了部队运输机紧急运送结构强度专家龚鑫茂副总设计师等前往抢修,经过先切除、再校型、该换的零件就地加工的工作,终于使这架飞机准时重返蓝天。
歼轰-7A                总的来说,歼轰-7性能表现只能满足海航部队的燃眉之急,无法满足海航全部战术和未来战场环境的需求。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成熟可靠的精确对地探测手段,尤其是在脉冲多普勒雷达、飞行火力控制系统等等关键性设备上存在着不足。                
                       
空军也迫切希望实现当年装备“轰-7”的梦想,拥有自行研制的优秀空地攻击平台。603所在广征意见后已于1995年著手进行改良型的设计工作。海军也对此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因为这关系到海军在21世纪初是否能够拥有真正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以及更加强大有效的反舰能力。在台海局势不稳的今天,“飞豹”的改进更显其重要意义。海军司令石运生等就多次视察603所,对603所、总设计师、科研人员及科研成果非常着紧。1999年,603所正式承担歼轰-7A“重点型号”研制任务,2000年唐长红就任该重点型号总设计师。603所针对部队提出的303条更改意见,对歼轰-7A改进型机进行了全面更新设计。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歼轰-7A的研制中,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在1999年国庆阅兵之后,上级对603所下达了几个技术难度大、意义重大、时间紧迫的研制与改进项目。为确保“飞豹”A型的研制,缩短同国外先进航空工业的差距,603所立了军令状。由于上级给的设计时间只有常规时间的一半,如仍用手工绘图设计,肯定无法按时完成。603所决定将CAD软件应用到A型的设计上,而且放弃了局部采用的稳妥方案,在国内率先起用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电子预装配的无纸设计。其中,该所57岁的副总设计师吴介琴为首的攻关组,选取曲面外形复杂的机体某段为突破口,进行计算机三维设计。
                        
但是由于很多传统的零部件加工工厂不完全是用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来加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传统方法加工。因此又得把三维设计翻译成原始的二维图纸,可计算机过不了从三维设计自动翻译成二维图纸这一关,不是多线就是少线。为此又要用绘图机上绘出由三维转成二维的图纸。这一过程极为复杂耗时,累垮了部分科研人员。2000年,“飞豹”A型年仅56岁的龚鑫茂副总设计师积劳成疾逝世,说明在保障上、组织上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改善。
2000年9月26日,603所的三维无纸设计传到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西飞按此图纸生产加工出第一个零件。这标志着国内航空无纸设计获得了首创性的成功。随后603所做出了中国第一台电子样机。最终,603所借“飞豹”A的研制,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E/DMU/PDM集成数字飞机工程设计系统。其中,在国内率先引进NT版CATIAV5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应用,从5.0版发展到5.6版,实现了飞机三维设计,超越了传统的落后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此,歼轰-7A全机三维设计是国内首架全机电子样机,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电子预装配”,创建三维数模24744个,部分直接应用于飞机制造和工装设计,实现了无纸设计与制造。
                                                
2009-9-2 16:23: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研究所用了不到一年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改进的全部详细设计发图,4个月完成了某工程电子样机,创造了飞机设计史上的奇迹。但是由于CAD的不完善,部分工作还需要转回到纸面上进行,费时费力。CAD/CAE/DMU/PDM集成数字飞机工程设计系统使得西安飞机研究所走上了新的台阶。系统研制只用了半年时间,先后涉及到大气机、通信导航识别、非航电监控、飞行控制系统及显控处理机、数据处理机、任务机等近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并建立了航电火控系统POP、ICD文件库,编制机载软件7万条,测试软件33万条,使我国综合航电火控系统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歼轰-7A使用双总线、双余度、集中控制、综合显示与“一平两下”显示系统布局。前后座均有飞机操纵、发动机操纵设备,以及配套设置任务操纵按钮。表盘、电门布局进行优化安排,布置合理。风挡改为单曲度、22毫米厚的无框架有机玻璃整体风挡,与水平线夹角近29度。为改进视野,前座靠背降低30毫米,后座安装底座提高30毫米。
               
总体的看,603所在研制歼轰-7A的过程中,跟踪国际航空工业最新技术动态,运用新技术,结合现代集成设计理念、管理方法、技术体系和先进装备,构建飞机设计研究和管理一体化体系。逐步采用了项目管理、A-B总师制、并行工程现代先进管理方法,全面提高飞机总体技术水平和质量,对飞机结构及其系统进行了最低限度的适配性更改,提高了飞机战技性能。603所在所长黄强和所领导班子带领下,借助国家高新工程的机遇,把歼轰-7A作为重大契机,重点加强飞机系统、总体设计、综合试验等开发能力,高起点进行科研保障条件建设。但应当指出的是,我国航空设计的总体水平仍与美俄有一定差距,体制、程序上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A型主要作战目的集中为精确对地打击能力和打击大型舰艇的能力。A型的重点是自主研制“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将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互联综合,这在国内是首创,空军对此也深感兴趣。A型改进的航电火控系统,尤其是前后舱的综合显控技术是国内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系统,大量采用有源液晶显示器,具备了“玻璃化座舱”的特点。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商用显控系统的军用作战飞机型号。
A型的脉冲多谱勒火控雷达天线               

                A型先进的座舱显示设备
               
                 在发动机方面,涡扇-9的全面国产化将继续推进,2001年前后该项工作获得重大突破。但至2004年上半年,国产化工作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尚无法全面铺开大量装备,对“飞豹”A进入部队形成战斗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机体结构、气动外形方面也作了改进。采用了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具体负责的全复合材料平尾,简化了平尾的工艺难度和成本,减重及强度和寿命性提高一倍;该所还负责了歼轰-7A的钛合金超塑成型双腹鳍,使得飞机的稳定性和载荷分布得到了合理调整。这也代表着我国钛合金设计制造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对平尾翼尖配重形式进行优化,改善平尾的颤振特性;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颤振临界速度,减低振动效应,原来减重20%的目标提高到24%。改用整体圆弧风档。垂尾前缘改用芳纶复合材料。经过共计35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改进之后,A型空重减少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增加10%,航程增加。提高了可靠性和维护性。局部涂敷隐身涂料。为配合上述改进,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出国内最大的全机低速颤振模型;自主开发了应力分析求解、有限元整体求解等。
改进将使A型具有使用多种国产和俄罗斯先进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按国内近年航空武器发展的情况,歼轰-7A的武器装备推测如下:保留23-323mm双管机炮。歼轰-7A至少拥有10个外挂点,除了能使用C-801/803反舰导弹外,还可使用引进生产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舰导弹,Kh-31P超音速反辐射导弹。有可能采用国产巡航导弹,据称国产巡航导弹已于1990年代初进入工程研制阶段,预计可在近年可部署服役。航空报于2004年已证实“飞豹”A可投掷精确制导炸弹,站长预计为激光制导炸弹。
               
其他可用的对地攻击武器,还包括现役和研制中的国产与进口航弹、火箭弹等。歼轰-7A可使用的外挂吊舱包括:由607所研制的蓝天全天候低空导航吊舱,以及613所研制的前视红外(FLIR)/激光瞄准组合夹舱等。国内可能也在研制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和联合距外武器(JSOW)之类的多功能空射武器,这些武器在由014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
        飞豹携带613所吊舱的图片已经曝光,字样FILAT。                   
2002年航展上展出的某型号空舰导弹        
        
同时,A型的改进设计,强调了以飞机可靠性、维修性和综合保障能力为重点,以完善飞机操纵、环控救生、燃油系统更改配套为目标。603所完成了《“飞豹”改进飞机“四性”大纲》和配套设计46项,编制地面设备目录,培训空、地勤人员,对新研改进成品可靠性进行了摸底试验,使“四性”和战技性能显著增强。这也是我军首次系统的对飞机可靠性、维修性进行规划设计。
2004年初,海空军在西安进行了两架歼轰-7新改型接收仪式。图中可见歼轰-7A若干外观特点,整体风挡,无翼刀等等。挂载四枚使用涡喷发动机的YJ-83导弹。但涂装应当不是标准涂装。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时刻的“飞豹”A绝对不止两架,但总数量却受制于涡扇-9的数量。
               
空地88导弹首次公开亮相电视媒体                
                        
更重大的歼轰-7改型也在研制中,总的来说,这一改型实际上是一种全新设计,只不过有部分机体还和歼轰-7相同。据传此型号被称为歼轰-7B,也有传说实际就是歼轰-8。一个更虚幻的说法是歼轰-7B将采用并列双座双垂尾布局,结合当初空军希望要一种并列双座战斗轰炸机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外形的改动工作量很大,说明研制单位对其的作战对象、环境有了全新的想法。飞行控制系统将彻底大改,取消配重、翼刀等落后的控制手段。B型采用火控、电子设备将进一步改进,涡扇-9届时将全面国产化。另外,将采用更深入的隐身技术。目前并列双座这一说法较为受网友肯定。
                                 
                                 
                       
此外,现役歼轰-7的改进也在紧张进行。近期中央电视台节目播放了相关的画面,可以发现歼轰-7的基型已换上了采用平板缝隙天线的新型雷达,这必然是一种脉冲多普勒雷达。其天线与JL-10A试验样机略有不同,估计是JL-10A的批量实用型号。        
歼轰-7的试飞员们:               

        外形尺寸
            机长   22.325m
            机高   6.575m
            翼展   12.705m
          重量及载荷
            最大外挂重量   6500kg
            最大起飞重量   28475kg
          性能数据
            最大飞行速度   M1.7
            实用升限     15200m
          转场航程     3650kg
2009-9-2 16:23: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日本P-1/P-X反潜巡逻机        点击查看:日本P-3C频繁探测东海领域
        2009年8月,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在岐阜县各务原市的工厂正式将一架新型的P-1反潜机交与防卫省,该机型是由日本牵头开发的,也是日本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反潜巡逻机。P-1反潜机原名为P-X。本图为该机的02架,是即将投入批量生产前的试验原型机。
        据悉,日本最少装备70架P-X反潜机。那么,如此众多的P-X要对付谁呢?
        据西方媒体报道,P-X真正有可能面对的对手是中、俄、朝三国潜艇。数量庞大、性能不凡的P-X,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潜艇部队的劲敌。
        毫无疑问,日本的反潜实力已经大大超越了“专守防卫”的需要。而日本在发展P-X反潜机中的“执着”,更让人对其战略企图心生疑窦,专家认为日本此举具备多种目的。首先,针对中朝潜艇的意味浓厚。日本向来担心中朝的潜艇力量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潜艇部队发展迅速,为此2006年版的日本防卫白皮书专门提到要加强能够快速反应的反潜巡逻机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P-X高调公开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时,日本开发新型反潜巡逻机,也表明美日在军事领域的合作越发紧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作战思想一直是必要时把自己作为美军的辅助部队使用。日本自卫队负责美军的后勤和警戒,特别是承担反潜的任务。因此,日本海上自卫队特别重视反潜能力,新型P-X反潜机的研制,显然将大大增强日本海上自卫队在美日军事合作中的筹码。同时,作为日本30年来首次尝试研发的国产大型飞机,P-X对于日本自主国防工业,也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不过,成本过高一直是日本军工业的一大难题,P-X也不例外。据估算,每架P-X飞机的价格大约是1.56亿美元,将近是P-3C单价的5倍。
        可以看出,日本在P-X反潜机上不计经济得失、不在乎美国盟友的压力与引诱,不能排除这背后有着日本致力于独立发展军力、在亚太海权争夺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战略野心。
        这款飞机的首席设计师久保正幸介绍,P-X反潜机全长38米,翼展35.4米,高12.1米,起飞重量达79.7吨。该机首次采用了先进的光传操纵系统,能确保良好的飞行性能并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
        P-X飞机的动力装置为4台日本自行研制的XF7-10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约6吨,该型发动机还具有耗油低、噪音小的特点。而P-3C装备的是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所以P-X的速度和升限要明显高于P-3C。日本所装备的P-3C为美军1981年和1984年的改进型号。从交付年代就可以看出,P-3C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比较落后。
         P-X巡航速度达820公里/小时,比P-3C的620公里/小时快了许多。它的巡航高度为1.1万米,比P-3C的8800米高了不少。P-X航程约8000公里,也比P-3C航程远。日本的空中反潜网,由东海延伸至南中国海。
        P-X机身呈笔直的圆柱形,机尾有用于磁场侦测的侦测管,在驾驶舱后的机舱内配置有专司各种数据处理的控制台。P-X在机首上方装有先进敌我识别器,而下方有可收缩隐藏的红外线传感器。机首内装自行开发的相控阵雷达,雷达天线则分置于前起落架舱门两侧。驾驶舱后机身上方有两只突出圆锥体,前边的圆锥体是电子支持装置天线,后边圆锥体是卫星通信天线。在主翼根部之后有声吶浮标投射孔4个,但投射方式不用P-3C那样的火药射出而改为利用压缩空气射出。
         反潜飞机在作战时,速度和高度都是比较低的,不需要很高的速度和升限。那么P-X飞机以及美国的P-8A飞机,都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来提高飞机的速度,其目的何在呢?
         反潜飞机在战时主要执行应召反潜任务。也就是说,反潜飞机到达战场越快,发现潜艇的概率就越大。P-X飞机的最大速度比P-3C提高20%,巡航速度提高了37%,说明P-X飞机发现潜艇的概率会更高。
         而且P-X飞机巡航速度的提高,搜索相同面积区域的时间相应地比P-3C缩短,日本海上自卫队用以替换P-3C的P-X飞机数量可以大大减少。
         日本还没有公布P-X的航电设备的细节,目前已经知道的有:P—X使用了光传操纵系统,采用日本自行研制的相控阵雷达。另外,P-X的驾驶舱和任务控制台都采用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器,取消了机械仪表,这说明P-X飞机的显示和控制系统数字化程度很高,远优于P-3C飞机。
        日本防卫厅官员说,依照设计,P-X的声吶性能更为强大,可有效地探测处于静止状态的潜艇。而且P-X可以携带鱼雷,反潜炸弹等多种反潜装备,此外在机翼下方有8个武器外挂点,必要时还可以携带反舰导弹攻击水面目标。日本媒体称,P-X反潜巡逻机在反潜和海上巡逻方面具有很强的作战能力,也是进攻性很强的武器。
        P-X飞机的速度快、航程远、作战半径大、信息化程度高,作战效能要优干P-3C飞机。相比较而言,P-3C更适合平时的巡逻,而P-X更适合战时环境,也可以说,从P-3C到P-X,进攻性更为明显。不仅仅立足于日本边海域的反潜巡逻,更是考虑整个东亚地区的反潜作战。这是日本反潜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变化。它的制造生产将牵引日本更远地偏离“专守防卫”政策的轨道。
         据悉,日本最少装备70架P-X反潜机。那么,如此众多的P-X要对付谁呢?
         据西方媒体报道,P-X真正有可能面对的对手是中、俄、朝三国潜艇。数量庞大、性能不凡的P-X,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潜艇部队的劲敌。
        毫无疑问,日本的反潜实力已经大大超越了“专守防卫”的需要。而日本在发展P-X反潜机中的“执着”,更让人对其战略企图心生疑窦,专家认为日本此举具备多种目的。首先,针对中朝潜艇的意味浓厚。日本向来担心中朝的潜艇力量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潜艇部队发展迅速,为此2006年版的日本防卫白皮书专门提到要加强能够快速反应的反潜巡逻机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P-X高调公开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时,日本开发新型反潜巡逻机,也表明美日在军事领域的合作越发紧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作战思想一直是必要时把自己作为美军的辅助部队使用。日本自卫队负责美军的后勤和警戒,特别是承担反潜的任务。因此,日本海上自卫队特别重视反潜能力,新型P-X反潜机的研制,显然将大大增强日本海上自卫队在美日军事合作中的筹码。同时,作为日本30年来首次尝试研发的国产大型飞机,P-X对于日本自主国防工业,也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不过,成本过高一直是日本军工业的一大难题,P-X也不例外。据估算,每架P-X飞机的价格大约是1.56亿美元,将近是P-3C单价的5倍。
        下图为P-1座舱
        
        
        
        
        
2009-9-2 16:44: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目前美军大型反潜机的主力为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研制的P-3C“奥利安”陆基远程反潜巡逻机。为完成反潜任务,P-3C安装了大量先进的潜艇探测传感器,诸如定位声纳浮标、磁异常探测器等。
      
      


       1959年2月,美国海军开始为其老旧的P2V“海王星”反潜机寻找后继机型。洛克西德公司为此在该公司颇为优秀的L188支线客机的基础上,开发出了P3V“奥利安”反潜机。此后至今的40年里,该机一直是美国海军唯一的陆基反潜机。随着该机的发展,P3V改名为P-3,并衍生了三个主要型号:P-3A(上图)、P-3B和P-3C。C型是现役的唯一型号。最后一架海军的P-3于90年4月出厂,单价约3600万美元。P-3于1959年11月首飞,P-3A则于62年8月服役,最新的C型于69年8月服役(下两图)。目前已有大量的P-3出口到多个国家。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获得的P-3反潜机
      
      
      
      机上电子设备的核心为通用任务数字计算机,该计算机控制所有战术显示装置、显示器,并自动控制发射武器系统,以及提供飞行状态信息。该计算机还能将导航信息传感器提供的信息传送至输出或储存装置。
      
       P-3C的武器包括AGM-84“鱼叉”反舰导弹、AGM-65“小牛”空地导弹、MK-46鱼雷。P-3C还可以在弹舱内及外挂架上携带多达9吨的水雷。
      
      
       P-3C的升级型号P-3CⅢ的用途大大扩展,既能独自执行任务,也可用于支援如航母战斗群、两栖战斗群之类的友军。其任务范围扩展到包括对岸攻击、反舰、反潜、布雷、侦察和监视等。Ⅲ型可带更多种类的武器,包括“鱼叉”导弹、MK-50鱼雷及MK-60水雷等。Ⅲ型机组由11人组成,包括两名指挥军官。下图为P-3C座舱。
      
       FLIR below the cockpit of the P-3C. P-3C驾驶舱下方的红外前视搜索装置。
      
      
目前P-3已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并准备出口到台湾。日本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P-3C部队,反潜能力强劲。美国也正为上述国家提供P-3C的升级改进。2001年11月,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就接收了首批两架改进的AP-3C,由雷声公司澳大利亚分公司制造。该改进计划名为AIR5276工程,主要改进监视传感器和任务系统,以使AP-3C的使用寿命延长至2015年。传感器主要加装了EL/L-8300电子支持测量(ESM)传感器和EL/M-2022A对海搜索成像雷达,均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子公司ELTA电子工业公司制造。新的ESM系统能同时执行高概率拦截、高灵敏的电子战和电子情报侦察(ELINT)任务。两种设备的视野均可覆盖360度。除此之外,对AP-3C的集体结构也进行了改进,以延长使用寿命。澳空军计划在2002年新加坡航空博览会上展出该型飞机。  在2002年5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第50架“反水面战改进计划”(AIP)改型P-3C交付美海军。AIP计划已经在最近发生的科索沃、波斯尼亚以及阿富汗战争显示了其优越性。      
美海岸警卫队的P-3预警机,主要用于搜索偷运毒品进入美国的小型飞机,雷达改进自E-2C预警机。
      
       2005年11月,澳大利亚可能对其AP-3C"奥利安"海上巡逻机实施寿命延长计划,将该机寿命期限延长到2015年之后。正当澳大利亚皇家空军(RAAF)几乎定下来要用基于波音737的P-8A多任务海上飞机(MMA)长期替换其AP-3C"奥利安"时(属于Air7000计划第二阶段的一部分),来自预算的压力却推迟了新飞机的购进。在发展多任务海上飞机(MAA)项目上,澳大利亚谢绝了与波音公司的合作。将原本2015年退役的"奥利安"飞机寿命延长5或10年的方案一旦获准,就必须对该飞机机载系统进行升级。同时将依据工程检查和腐蚀程度状况,可能也需要对飞机机身和机翼进行结构更新。尽管知道在制定"奥利安"飞机的一系列升级计划时,要考虑到澳大利亚国防军(ADF)2010~2015年间可能的经费拮据问题,但要想使该飞机在2015年后继续有效运行,就必须升级包括任务系统、传感器和电子战自我防护装置在内的各个领域。期望2005年早些时候由国防器材局海上巡逻系统项目办公室以及工业合作伙伴澳大利亚航宇公司、泰尼克斯防务公司在确保AP-3C机队持续服役方面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在未来的升级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澳大利亚皇家空军(RAAF)Air7000计划第二阶段的另一个项目,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最终服役期及其表现的固有性能,或许会影响到"奥利安"的某些升级。在2006/2007年度举行的渠道选择中,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的"水手"无人机和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RQ-4B"全球鹰"无人机,都是满足这项需求的候选者。由于在海上监视和巡逻领域存在能力上的重复性,"奥利安"飞机的升级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机群数,即少于目前的18架飞机。
2005年12月,雷声公司将对美军P-3使用的AN/APS-137D(V)5型海事雷达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增强其精确定位能力。APS-137是用于反水面作战和反潜作战的多模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系统。它利用逆合成孔径雷达进行远程水面搜索和目标跟踪、精确定位、舰艇成像和区分;利用合成孔径雷达进行陆地监视、目标获取和地面映像。该雷达系统用于美军现有陆基和舰载,并应用于未来P-8A多任务海上飞机。美海军S-3"维京"装备了APS-137,P-3C"猎户座"海上巡逻机装备了APS-137B(V)5型,先进P-3C"猎户座"反水面作战改进项目(ASUW/AIP)海上巡逻机装备了APS-137D(V)5型。P-8多任务海上飞机也将装备APS-137D(V)5型的改进型,该型减少重量,提高了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并有彩色显示屏。在P-8A内,它将与联合技术体系结构兼容,并与波音任务系统全面集成。优化升级工作计划于2006年11月结束。
2006年4月,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已授予洛·马公司一份价值600万美元的对外军事销售合同,开始为巴基斯坦升级P-3C 反潜巡逻机。加上飞机和任务系统升级以及为总共9架飞机提供维护,合同潜在价值将高达3亿美元。巴基斯坦首架P-3C飞机的升级工作将于3月初开始,今年还将对9架飞机及其任务系统进行升级。这些P-3C飞机将进一步提升巴基斯坦在近海水域和深水环境实施海上监视的能力,支持反舰和反潜作战。飞机的维护和改装将在洛·马公司位于格林维尔的飞机后勤中心完成。洛·马公司作为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的总承包商,将负责P-3C飞机总的任务系统的升级,包括监视传感器、声学传感器、武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救生系统、显示器以及飞行控制系统。还将对工作站、传感器以及通信系统进行集成,为巴基斯坦海军提供海上监视能力,使P-3C成为巴基斯坦海上系统的关键部分。
       Length: 116 feet 8 inches (35.56 meters)
         Wingspan: 99 feet 7 inches (29.9 meters)
         Height: 33 feet 8 inches (10.26 meters)
         Max gross take-off: 139,760 pounds (62,892 kg)
         Speed: maximum - 405 knots (466 mph, 745 kmph); cruise - 350 knots (403 mph, 644 kmph)
         Ceiling: 30,000 feet (9,000 meters)
         Range: Typical mission: 10-12 hours duration;
         Maximum endurance: 14 hours
         
      
            
       EP-3“白羊座”是P-3反潜机的电子战改型。1969年首架EP-3加入美空中侦察第一中队服役,随后于1974年全面替换了EC-121“超级星座”电子战机。目前每个美海军电子战中队都拥有9架EP-3飞机,及250名编制内的作战人员。每个电子战中队均会在海外基地,如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地区进行六个月的驻防执勤,通常驻防结束后会在本土进行为期一年的训练。EP-3E“白羊座Ⅱ”是EP-3系列的深入改型,今年一架EP-3E在南海与一架解放军的歼-8Ⅱ相撞,使其为世界所熟知。
      









       EP-3的主要任务为电子监听。该机采用四台阿里讯公司的T56-A-14涡桨发动机。机内设有24个固定座位,19个为机组所用。EP-3E的续航时间超过12小时,航程超过5400千米。
      

       EP-3的机组为24人,包括7名军官,三名飞行员,一名导航员,三名战术程序员,一名飞行工程师。其余为设备操作员、技术员、机械员等。VQ-2中队机组的技术人员的典型配置为:电子战任务指挥官、电子战飞机指挥官、高级电子战战术程序员、电子战操作手。该机的电子设备包括:联合技术实验室的ALQ-110信号收集系统、ALD-8无线电定向仪、ALR-52自动频率测量接收机、ALR-60多路无线电通讯录音装置。EP-3E飞机和P-3飞机在外观上有较大差异,前机身下有一个大型圆形雷达罩,机身上、下各有1个长方形黑色天线罩。机尾有低波段信号采集工作站, 设置在雷达发射支援控制台上。这个工作站的目标系统包括早期预警,高度识别和气象雷达。机尾还设有高波段分析工作站,比邻低波段信号采集工作站。“大锁”操作工作站,处理EP-3E飞机的AN/APS-134(V)雷达和远距雷达接收仪的信号。电子情报管理工作站负责对雷达发射支援控制台的全面管理。电子战协作工作站,对电子情报和通信情报进行综合处理,转发相关方面。通信情报控制台位于飞机的右舷,主舱的后面,有五位工作人员。他们的任务是通信情报采集,分析和通译。借助上述电子战装备,EP-3能完成多种侦察监视任务,尤其在监听敌方无线电通信方面作用很大。EP-3通常在敌国的领空之外飞行,收集敌国国土上各种无线电设备发射出的电子信号,如广播、无线电台、电报、对讲机、手机等等。举个例子,苏联海军为躲避EP-3等电子战飞机的侦察,经常改变舰艇上的无线电设备的信号特征。
        下图为与中国战斗机相撞后停留在海南岛的EP-3E飞机。
      
美国海军试飞部队、科研部队还有多架NP-3D,用于本土海域任务,并负责支持世界各地的美军导弹试验工作。具体任务包括雷达/光学监视、遥感数据收集、中继、定位、光学侦察等,派驻海外时还常常为能源部等其他部门执行任务。近年NP-3D进行了通信设备升级,目前装有UHF、VHF、SATCOMM和VHF-FM等设备。采用APS-80搜索雷达,显示设备改进为数字式样,搜索距离最大达300千米。其中一架NP-3D带有CastGlance稳像式光学摄影系统,能拍摄极为清晰的空中、地面、海面目标照片或录像。该系统曾用于支援航天飞机、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的发射任务。另外三架NP-3D改装了外形像布告牌那样的相控阵遥感跟踪系统,可同时跟踪5个在不同地点的目标(包括“鱼叉”、“战斧”等导弹目标),同时能将目标、本机、地面站紧密连接,高速传递信息。美国海军实验室拥有的NP-3D的用途更为广泛,因为它们主要用作各种设备的空中试验平台,例如E-2C的“鹰眼2000”雷达就在其中一架NP-3D上进行了试验。

2001年11月,美国海军为P-3部队增加全天候、以数据互联为中心的快速目标定位能力的“多毛水牛”计划获得突破进展。“多毛水牛”系统包括一套整合传感器、命令与控制系统、通讯传送装置、武器系统与平台外定位系统。该系统可大大缩短作战飞机由发现目标,进而确定目标位置,发起攻击的时间。还可使得装备了巡航导弹发射平台(SSGN)的潜艇快速获得对方陆地机动目标的坐标信息。该系统能提供全天候侦察定位能力,并将各种探测装置获得的信息直接交给本机武器系统,或战区内其他作战平台。目前在没有该系统的情况下,作战飞机收集到的战术定位信息必须先传至地面或舰载控制站,再由控制站将具体信息传回作战飞机,浪费时间。“多毛水牛”估计可使探测、发现、瞄准定位及开火的整个过程所需时间缩短至1/3。在最近的实验中,该系统有效发现和跟踪了四架经过伪装的模拟机动“飞毛腿”导弹发射器。 “多毛水牛”包括诺·格公司的APY-6合成孔径雷达及移动目标指示器,还包括“捕食者”无人机的战术控制台和其他传感器、海军PTW4.0、海军全球命令与控制系统、E-2C及“非合作战斗确认系统”。通讯网络设备包括Link-16等。P-3飞机可借助该系统使用SLAM-ER导弹(下图)快速打击地面目标。该系统也可装备在海军其他作战飞机上。


美海军也已经开始考虑P-3的后继机型。2002年初海军开始发出征询方案书,启动“多用途海上飞机(MMA)”计划的竞争。MMA计划将产生用于替代P-3和EP-3E的机型。目前P-3机队的机龄比较长,尽管不断在进行改进,但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为此美军希望替代机型能在2010到2012年形成初步作战能力。同时P-3系列将退役。2002年9月美海军已为MMA计划启动了40亿美元。海军力图改变MMA将同P-3飞机一对一替换的传统作法,重点强调协同性,争取在长航时无人平台(如“全球鹰”无人机)海军改型,以及民用派生型有人驾驶巡逻机之间建立完善的协同任务执行体系,降低MMA产品的成本。 2003年,美海军为改进P-3巡逻机,选择英国BAE系统公司的数字自动驾驶仪系统。BAE的数字自动驾驶仪已经是成熟产品,为提高安全性、增加系统可靠性和降低使用费用,采用双、全余度系统。该自动驾驶仪与P-3机队已经有1万多小时飞行记录。该系统也作为加拿大P-3改进升级的一部分而交付。这套自动驾驶仪是代替P-3巡逻机老的ASW-31和PB-20自动驾驶仪系统,向驾驶员提供更多的使用工作状态,包括用驾驶盘超控、导航超控和自动进场CATⅠ级着陆。该系统还有ARINC429接口,与目前和预期的全球空中交通管制要求兼容。
2003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积极向巴西、德国、希腊、印度、意大利、巴基斯坦、葡萄牙和韩国推销P-3C以及升级改进计划。由于对台湾销售P-3C,该公司可能重开P-3C生产线,而该生产线1995年就已停线。因此这带来了严重的成本问题,对台的销售已经延期。而意大利、德国联合计划的MPA-R海上巡逻机项目也处于停顿状态,甚至可能不再继续,为此洛克西德·马丁公司急切希望推销P-3C,解决相关的成本问题。
2003年8月,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海上监视飞机计划 (PMA290)批改进升级项目(BMUP)已经交付了最后10架P-3C改型机,该计划至此全部结束,整个改进工作历时6年。至今为止,P-3C已经在加勒比海、德国、日本、英国和夏威夷执行反毒品和飞行训练任务。P-3CBMUP飞机综合了最新的机体技术,作为海上监视和反潜战的主要机种已经服役了40多年。BMUP最初是作为使海军的P-3C部队标准化形成一种通用配置计划而实施的。据有关人员称,在这种服役了40多年的平台上综合复杂的现代航空电子设备遇到了一系列工程问题,但通过与其它工业部门及飞行人员的紧密配合,确保了原有系统部件同改进后的系统的有效综合,极大地提高了作战能力。
2003年12月,在马里兰州NAVAIR韦伯斯特训练场,美国海军航空兵武器系统部(NAVAIR)成功演示了一架P-3C发射、控制和回收一架“火力侦察兵(FireScout)”垂直起飞无人机的全过程。这种经过AIP升级项目改造的P-3C安装了能控制“火力侦察兵”的综合战术控制系统(TCS),这是海军首次装机使用TCS系统控制无人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海上系统和传感器战术系统部作为主系统综合商,负责将雷声公司开发的TCS和L-3通信系统公司研制的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综合到P-3C AIP型上。演示中,P-3CAIP首先从帕特森河起飞,在韦伯斯特训练场使用TCS发射“火力侦察兵”。AIP飞机通过TCS控制无人机和机上传感器载荷,并使“火力侦察兵”对准模拟目标:一艘美国海岸警卫队的船只。“火力侦察兵”通过TCDL将电光视频信号传输到P-3C。然后P-3C飞机将来自“火力侦察兵”的动目标图像,以及该机机上电光传感器获得的动目标图像,传回韦伯斯特训练场的地面站。此次将“火力侦察兵”的传感器数据中继传送到地面站,验证了将“火力侦察兵”的机上数据传到与其没有直接通信联系的地面站的网络战中心概念。之后AIP飞机成功回收UAV并使“火力侦察兵”着陆在韦伯斯特训练场,演示飞行结束。此次飞行也是UAV与下一代海上侦察飞机--多任务海上飞机间指挥和控制需求的概念验证和减小风险的试验。
2004年3月,台湾“国防部”正式启动向美国增购12架P-3B反潜机的“鸥计划”,然后进行性能提升,升级为P-3C。目前“国防部”已著手评估台湾厂商的能力,将优先在台湾进行反潜机性能提升工程。“神鸥计划”总采购额估计高达400亿元新台币,其中286亿元为性能提升费用,为利用军购商机促进台湾产业发展,军方准备对当地相关企业进行能力评估。P-3B改装和性能提升分为导航、电子、动力、结构、通信五大部分,初步决定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系统设计整合,可能在美国进行性能提升改装工程,但如果当地厂商的能力可配合,也不排除在台湾施工。台湾包括华航、长荣、汉翔、亚航四家航太厂商都有大型维修制造机棚,足以容纳P-3B的改装工程所需空间,大部分厂商也参与过战机和直升机性能提升。此外也将优先采用台湾厂商制造的零组件。
2004年6月,美国海军表示将在两年内把P-3C海上巡逻机的数量从196架减少到148架。P-3在海军服役的平均寿命为26年,但近年海军在多次局部战争中大量使用P-3对地面部队进行支援,导致P-3C机队迅速老化。因此海军正试图将P-3的任务重新减少到原有的反潜作战和海上巡逻方面。为顶替P-3C的对地支援任务,海军希望采用广域海上监视(BAMS)无人机进行未来的地面监视任务。针对这一项目,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提出了海军应采用“全球鹰”无人机,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联合推出“捕食者”无人机的“水手”海军改型,通用动力公司提出了G550飞机的无人驾驶改型机。

同一时间,海军多任务海上飞机(MMA)项目选中了波音公司的波音737衍生型,以在未来替代P-3。多任务海上飞机将在2019年获得完全作战能力。所以,美国众院在200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提议将海军用于采办卫星通信(SATCOM)和为没有安装反地/海面作战升级(AIP)系统的P-3安装通用信息处理系统(CIPS)的经费从原先的1.35亿美元增加到1.39亿美元。反地/海面作战升级(AIP)系统将为P-3飞机提供非声学传感器、通信、生存、显示系统和控制能力升级。海军目前有63架P-3安装了AIP系统,另有9架正等待安装。
2005年1月,美国海军航空兵武器系统部(NAVAIR)提前6个月向美国海军交付了首批两套P-3C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套件。TCDL系统通过将实时任务数据传输到海、陆、空联合部队显著提高战场空间的态势感知能力。NAVAIR海上监视飞机项目办公室的P-3C反海面战升级项目(AIP)主管Moran指出,该项目对于海军非常重要,它将为P-3C机队的部署提供关键支持。套件已及时地安装在两架P-3C上。为了协调和加速项目的工程、采办、生产、测试、子承包合同、安装以及训练工作,NAVAIR、工业部门和海军必须保持密切的合作。密切协作确保了两架P-3C飞机提前6个月进行了飞行测试和交付,并及时支持了训练和部署。项目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海上系统和传感器战术系统业务部将L-3通信公司开发的TCDL系统综合到升级后的P-3C海上巡逻飞机上。Telephonics集团为该项目提供了综合通信系统(ICS)的改进,后勤系统国际公司(LSI)对前期飞行和维护手册的制定提供了支持。随着反水面作战(ASuW)和情报、监视、侦察(ISR)行动越来越复杂,美国海军正在加强其海上巡逻飞机的能力。TCDL系统是P-3升级计划的关键。根据21世纪海上力量战略所提出的能力需求,未来美国海军将具有更强的网络中心作战能力。团队合作是该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政府、工业界和部队通力合作是项目提前完成的保证。海军巡逻和侦察飞行联队指挥官Moran指出,NAVAIR工程师和工业界专家的工作得到了海军的称赞,在工作中他们面临着在短时间内为飞机部署作好准备、训练机组人员、维护人员等各项工作的挑战。
2005年3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向美国海军交付了第64架P-3C飞机,该机是按反舰战改进计划(AIP)实施改进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在2005年对5架P-3C进行改进。AIP改进工作利用了最新民用货架产品和成熟性技术,为美国海军的P-3C飞机提供了下一代任务能力。自1994年以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直是P-3C飞机主合同商和飞机航电设备的系统综合商,航电设备包括非声学传感器、通信、生存性及显示和控制设备。新的工作站、卫星通信能力以及增强雷达、光和红外传感器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监视能力。这种能力使飞机能够广泛用于所有的美国联合作战,包括在伊拉克、阿富汗、科索沃、波斯尼亚及其它有关的全球反恐战争。
2005年11月,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DSCA)通知国会,可能按对外军售(FMS)协议向印度出租2架P-3C海上巡逻机及相关服务。如果所有的选项都实现的话,整个交易的价值将达到1.33亿美元。该交易包括训练装置、支援和试验装置、工程技术服务、供给支援、备件和培训等;合同期3年。这2架租赁的P-3C飞机将替代印度海军现役的2架俄制伊尔-38巡逻机,后者即将达到寿命期。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交易的主合同商。      
2006年4月,Cubic国防应用公司(Cubic公司的国防业务部门),获得美国海军空战中心一项价值450万美元的新合同,更新美海军P-3"奥利安"飞机的AN/URR-81接收机。Cubic公司计划2007年9月之前交付6台新的单通道主机和15台24通道的辅机,还要安装改进工具包,升级现有系统。Cubic公司通信与电子业务部业务开发高级主管DanMcCormick说:Cubic公司现用的AN/URR-81经15年的海军服役证明其功能强、可靠性高,因此新机器的外形、体积和功能几乎与现用的系统一样。"Cubic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这些接收机,由于工作稳定、操作简便,受到用户的青睐,故海军增加了此接收机的订购。"McCormick说,"新技术使机器维护更容易,并扩展了功能以适应美国军方的新型任务需求,包括可能与未来指挥和控制系统、宽带和信号情报系统联网。"
下图为巴基斯坦的P-3巡逻机
      
2009-9-2 16:50: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6年6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5月31日交付了第10架升级型P-3C海上侦察飞机,该机是原先美海军航空兵武器系统部与荷兰皇家海军(RNLN)签订的对外军售(FMS)合同内容的一部分。按照2001年签订的合同,洛?马公司得到了超过7300万美元的资金升级10架P-3C飞机达到用户要求的某一特殊构型,升级内容包括集成计算机处理和任务系统能力、改善通信系统、采用新的声学和非声学传感器。首架升级飞机于2003年11月交付美海军。洛·马公司负责项目管理、系统工程、飞机任务系统和传感器以及飞机的升级和改装。升级工作开始后,荷兰决定放弃其武装部队的海上巡逻机(MPA)任务。经美国政府批准做第三方转让后,荷兰8架MPA(包括后勤包和一个全任务模拟器)转让给了德国。该合同还包括在Valkenburg的荷兰海军航空站对德国飞行和维修人员进行培训,这项培训工作将在今年底完成。剩余的荷兰飞机提供给了葡萄牙。德国选择这批飞机的原因是原先荷兰与洛·马公司达成能力维持项目协议,将使这些飞机能再使用20年。        2006年6月,美国海军已经授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项为期12个月,价值为300万美元的高空反潜战武器概念(HAAWC)合同。项目将验证从近20000英尺(6096米)高度的P-3C飞机上投放MK-54轻重量鱼雷。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HAAWC概念利用其远射翼适配器套件(LongShot Wing Adapter Kit)在高空和远程防区外发射鱼雷。这项技术使P-3C机上人员能够从敌防空区外发射鱼雷。此外,HAAWC还能通过在高空发射机载鱼雷来减少P-3飞机的压力,这将有助于缓解目前在美国海军以及未来海军服役飞机的疲劳。验证项目包括:高空发射,即将HAAWC装备的鱼雷从高空滑落到接近地面的正常发射高度,然后在入水之前投弃远射翼。这项技术的成功验证将有助于海军进一步开发高空投放轻重量鱼雷。LongShot是一种低成本、自带翼适配器套件,能够对现有的空对地炸弹(如JDAM)家族提供增程和自主导航,包括水雷、普通炸弹、激光制导炸弹以及战术炸药投放器。该系统完全是独立的,包括飞行控制计算机、一个GPS导航系统和电力源,不需要飞机的电子干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这项技术的成功将提高P-3C的作战能力。现在P-3C必须下降到低空投放MK54鱼雷。由于飞机可在高空和防区外投放,从而使机组人员及飞机的生存性大大提高。
      2006年9月,巴基斯坦海军航空兵重新启用2架已停飞5年的P-3C“猎户座”(Orion)反潜机,将用于与反恐作战。这2架P-3C反潜直升机将交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进行维修。巴基斯坦海军航空兵主要使用P-3C进行巡逻。P-3C可借助先进的雷达和光学设备全天候侦察小尺寸目标。巴基斯坦希望装备美国飞机以增强岸防力量。2005年秋,巴基斯坦与美国签署了8架P-3C反潜机、总价值为10亿美元的合同。飞机将在2006年后交付巴基斯坦。
          2006年12月,CAE公司已经获得德国海军授予的总值2100万欧元的新P-3C战术行动训练器(OTT)设计、制造和维护合同。德国海军将使用P-3COTT训练P-3C飞机的传感器操作人员。当该系统与CAE正在升级的P-3C飞行训练器(OFT)组成网络后,德国海军将具有能够为P-3C所有飞行员和任务系统操作员提供训练的全综合任务模拟器。CAE公司负责军事训练服务的管理董事Aderhold表示,公司对德国采办办公室(BWB)和德国海军在深入评估后选择CAE公司作为P-3C OTT项目承包商感到欣慰。CAE公司在P-3C模拟方面的经验是无与伦比的。当P-3COFT和OTT联合后,德国海军将具有最先进的P-3C任务训练系统。作为P-3COTT项目的主承包商,CAE公司将领导包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EADS)在内的团队。P-3COTT计划在2008年秋交付给德国海军位于Nordholz的飞行联队。德国海军于2005年从荷兰海军购买了8架P-3C飞机和一套P-3COFT系统。作为德国海军P-3C能力增强项目(CUP)的一部分,CAE公司于去年底获得了升级P-3C OFT的合同。CAE公司已经将P-3COFT转运到了位于德国Stolberg的设施中。公司正在采用新的座舱仪表、新型主机和其他软硬件来对OFT进行升级,以满足D级标准。
          2007年5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近日授予北极星电子公司下属的北极星网络有限公司一份称之为"主采购订单"(MPO)的合同,这份合同价值6300万美元,覆盖48架P-3"奥利安"(Orion)海上巡逻飞机,有效期持续至2012年。该公司将为洛·马公司服役寿命延长项目中新的产品延寿工具箱制造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将使每架飞机增加15000个飞行小时,从而使该飞机的服役寿命增加15到20年。北极星的加盟公司CHC复合材料公司(CHC直升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将成为这个项目的重要转包商。北极星电子公司首席执行官 Wilson Russell博士称:"北极星公司将负责为每架飞机提供大约600多种零件和组件,我们将利用新的和改良的抗腐蚀材料生产增强设计的零部件。"洛·马公司的海上监视部门领导RickKirkland则表示:"P-3飞机结构寿命评估项目的结果揭示了P-3飞机在以高于预期的速度累积疲劳损伤,这提高了(人们)对延长P-3飞机服役寿命的关注。众多的美国和国外P-3飞机用户都需要利用P-3延寿工具箱保障他们的飞机。"
          2007年6月,美国海军已经授予了L-3通信综合系统公司一份价值为4220万美元的合同,开发下一代增程支援飞机,即改型的P-3。合同内容包括:设计、开发、归档、安装、集成和试验修正以及增程仪表设备。国防部5月30日宣布,这些工作将在得克萨斯州的韦科完成,估计完成时间为2011年4月。国防部还说,该合同属于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是竞争性采办。当时有6家公司提出申请,批准了两家公司。据今年2月发布的2008财年国防部预算建议,飞机将提供改进的机载遥测能力,以支持未来武器系统的试验和评估,未来武器系统要求能达到防区外的更远距离并提高遥测通信范围。
          2007年6月15日,台“立法院”通过了购买12架P-3C反潜巡逻机的专项预算,高达61亿新台币(约15.2亿元人民币),台军方相信P-3C的列装将使台湾的反潜网“近乎完美”。
          2008年2月,美国海军新启动的EPX项目已吸引3支竞标团队。该项目计划替代美国海军海上巡逻机队下属电子情报收集分队的11架老龄EP-3E ARIESII飞机。与美国空军KC-X加油机项目相比EPX规模要小很多,但该项目可能再次引起波音和空客客机军用改型间的争夺。目前波音、洛克希德o马丁和诺思罗普o格鲁门公司宣布将竞争该项目。波音的方案是基于737的平台,而诺o格公开表示将考虑空客A321。洛o马臭鼬工程队正在研究从现有涡桨平台和涡扇平台以及未公开的"先进概念设计"间进行选择。三家公司均已获得小型研究合同,以帮助确定项目必须的技术准则。美国海军现将EP-3E用作信号情报平台,在常规作战中,该机收集敌方雷达信号并截获敌方通信以向我方水面舰艇提供敌方信息。海军计划在该任务基础上增加全新任务--情报、监视、侦察与瞄准(ISR&T)。这意味着需要增加成像传感器、有源雷达阵列和机载处理器,以实时识别目标并将坐标信息传递到作战飞机或舰载导弹发射装置。虽然EPX得到了广泛的竞标反馈,但海军仍面临多种压力。海军计划购买108架波音P-8A多任务海上飞机替换超过225架P-3C,用相同平台替换充当P-3C助手的EP-3E面临经济压力,另外海军还可能需面对竞标过程是否完全公平的猜疑。
          2008年3月,美国军方有意在“鐽震风波”之际修改合约,将十二架台湾定购的P-3C都改在美国组装。台湾“立法院”去年通过预算,向美国采购十二架P-3C反潜机,原本台、美双方约定四架在美国组装,八架在台湾本地组装,连带进行技术移转。台湾《联合报》报道,据指出,此举可以减低成本,但美军却不会降价,会将省下的钱,转以“加开训练”、“增加装备”等项目抵销,对台湾而言,形同变相再“剥一层皮”。这十二架P-3C反潜机是民进党当局力推的三项军购中,进行较为顺利的一项。台美双方已签订等同合约的“发价书”,美方也正在和承包本案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谈判执行细节。相关人士透露,原本“四架在美、八架在台”的配置,要交给鐽震军火公司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选中的台湾厂商共同执行,但现在鐽震濒临解散,美军有意趁此时机变更计划,改以其它项目冲销百分之七十的工业合作额度。
          2008年2月,美海军P-3海上巡逻及侦察飞机机队缺额已经达到至少39架的规模。据海军官员透露,大约有四分之一的P-3飞机已经停飞。美国海军作战部长Gary Roughead上将于2月28日在参议院三军委员会(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SASC))作证时称部分飞机停飞的原因是机翼出现裂纹,他同时还表示由于需要保持重要的空基情报、监视及侦察(ISR)能力,以及在伊拉克的快速作战,再加上传统的反潜任务已使P-3机队不堪重负,急需后继机。Roughead还说:"近期P-3停飞的迫切需求,凸现了将下一代飞机投入使用并将老飞机退役的需求。"为此,海军已专门要求超过5.48亿美元着眼于"评定海上巡逻改进"作为尚未确定的2009财年维护领域最高关注事项,并递交给了国会山。国会将可能在本财年提供3.841亿美元用于P-3套件安装,该工作将于9月结束;09财年相应金额为3.122亿美元。此外,还将有1亿美元用于加速P-8A多任务(MMA)飞机研发。
2009-9-2 16:51: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呼,俺这个外行终于看完了   
咋不讲讲J-11呢?
2009-9-2 17:25: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魔天道 于 2009-9-2 22:42 编辑
呼,俺这个外行终于看完了   
咋不讲讲J-11呢?
都市放牛 发表于 2009-9-2 18:25




         

                 歼-11A国产化航电设备图片


        解放军空军曾拥有包括歼-6歼-7歼-8现役主力战机约5000余架,现役战斗机数量上为世界第一。正如在之前的页面中我们看到的,即使是最先进的歼-8系列与美俄战斗机相比,也有着相当大的技术差距。实际上歼-8系列与美俄第二代典型战斗机,如米格-23、F-4等相比,某些方面还远远不如,例如对地攻击能力。89年政治风波促使了西方对中国的军事孤立和包围,苏联瓦解、东欧巨变使得中国必须独自支撑社会主义的大旗。海湾战争更令中国领导层认识到,科技是战斗力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Russia began to turn to be China`s friend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he"FREE WORLD" considered China the first enemy instead of the lost USSR.Taiwan imported 150 F-16A/B & Mirage2000-5, Korea got F-16, and soon. Since the economic of Russia went down, China need to buy newfighter, the two countries came together.
点击查看96年军演视频,包括苏-27片段
         
                                                                  
          89风波、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之后,西方开始将头号敌人由苏联转为中国,我国周边形势也越见吃紧。在我国周边,以美国为首、部分国家参与,形成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包围圈。台独势力走上前台,进而台独思想成立了台湾政治的主调。台湾军方分别自美、法引进150架F-16A/B和60架幻影2000-5战机。韩国、朝鲜、马来西亚与印尼等国,也分别引进F-16、F-18米格-29等高性能战机。此时若不再想想办法,解放军空军如果离开广阔的国土,恐怕会真的不堪一击。但另一个有利因素也相应出现,那就是苏联与中国关系解冻,戈尔巴乔夫访华,重开中苏交往之门。随后俄罗斯经济恶化,急需硬通货,大量抛售先进武器装备。而我国经济起飞,一拍即合也是很自然的。1992年俄独立之初,俄中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同总额就已达到了18亿美元。

1990年9月17日,包括多位高级将领在内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参观了莫斯科城外的库宾卡空军基地。此基地是俄罗斯军事航空的重要试飞基地。当时传媒中吹得神乎其神的米格-29做了飞行表演,不想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架米格-29做低空特技时突然坠毁,机毁人亡。据传当时苏联拒绝了中国购买苏-27的要求,极力推荐米格-29。但中国人清楚的知道米格-29和苏-27相比只不过是一个低档前线战斗机。苏-27采用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虽然比不上西方数字电传操纵,但比起米格-29的液压操纵有质的飞跃。苏-27使用的AL-31F涡扇发动机也比米格-29使用的RD33推力更大,在推重比和使用寿命上更是远胜后者。中国绝对不会要差劲的米格-29,而是选择一定数量的优秀的苏-27,配以研制中的国产中等性能战斗机,形成21世纪中国空军战斗机的主力。        

中国人一向相信凡事只有“靠自己”才是真正可靠的,而且中国国土辽阔,对战斗机数量要求大,没有那么多钱购买大量的进口货。中国希望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行研制,或者只购买少量的样品,只有在紧迫的情况下才会成批大量引进外国战斗机。因此中方与苏联/俄罗斯洽谈引进苏-27一开始就立足于引进其生产线。当然无论从学习、掌握的角度看,还是从应付紧迫局势的角度看,首期购买一定数量的苏-27也是非常必需的。1990年11月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双方终于达成关于引进首批苏-27SK战机的双边协议,这是自建国以来数额最大的引进行动,也是苏-27首次对外出口。消息震动了西方,“中国威胁论”一时间闹得有眉有眼。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苏-27战斗机,其中包括8架苏-27SK单座型和4架苏-27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空军芜湖基地。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订购的战斗机全部交付,并额外得到了两架供研究测试使用。之后中俄之间继续苏-27的贸易,包括上述12架苏-27在内,中国共有苏-27SK和UBK共26架。1995年中国采购第二批,但型号变为更先进的苏-27SMK,共24架。另一个说法是到此时中国获得苏-27SK和UBK共48架。        
         
The SMK version was added on the air-to-ground attack capability with the X-25, X-29, X-31, X-59 smart bombs & missiles.        
根据客户的意见,苏-27SMK飞机作了三方面的改进。一、增加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挂副油箱,空中加油管装在机身左侧,不用时可以收放以减少飞行阻力。机翼下3号和4号挂架可各挂一个500升副油箱。机翼内油箱容积也稍加大,油量增至9965千克,这样SMK即使不进行空中加油,在带副油箱飞行、用完投掉的情况下,航程可达4390千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可直飞新加坡。如只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可飞行5200千米。最长留空时间约7小时。二、SMK增加了对地攻击能力。最大外挂重量从S型的40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可使用多种空对地导弹。例如每枚重量330千克的无线电指令制导的X-25PD型,每枚重量640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29TD型,每枚重量680千克的反辐射导弹X-31P以及每枚重量875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59K型等。也可以挂KAB-500KR激光制导炸弹和多种非制导炸弹、火箭等武器。增加使用R-77先进空空导弹的能力。仍装有GSH-30130毫米航炮,150发炮弹。三、导航和电子设备改用最新改进型号,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换装西方电子设备,如法国仪表着陆系统、多功能彩色显示器。
Later the PLA & China aircraft companys began the argue about copythe Su-27 in China or not. The companys worried about the Chinese Su-27would delay their own projects & benefits. The leaders finallydesided to copy the Su-27, named J-11(F-11).
         随后军方与航空制造部门之间展开了仿制苏-27的争论。空军认为用苏-27替换歼-6、歼-7机群是非常有效而快捷的办法,而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短期内无法装备服役。但对于航空工业部门,研制自己的战斗机意味着保持国家航空科研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自己的饭碗。因此航空工业普遍希望将苏-27上获得的先进技术用于改进国产战斗机,如用AL-31F发动机装备歼-10战机,用R-27、R-73空空导弹装备歼-7、歼-8。因此航空工业部门认为仿制苏-27将直接影响到国内的项目。此外,航空行业内部还存在着畏难心理,部分人员甚至抱着歼-8II不放,认为无需仿制苏-27。之后中央作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决心,既要独立研制新一代战斗机,又要尽快将苏-27国产化。国产化的苏-27将命名为歼-11。        

俄罗斯其实不想出售生产线,只想出售成品赚钱。中方谈判时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得不到生产线,采购量将不超过48架。1993年,双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联合生产苏-27,基准型号为苏-27SMK,引进设备金额约1.5亿美元。1993年10月中央军委将苏-27正式列入空军装备发展序列,由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仿制生产。1993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与解放军总参装备部联合发出关于仿制苏-27与AL31F涡扇发动机的文件。苏-27战机的改装仿制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沈飞工业公司是国内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战斗机生产基地,被称为“中国歼击机摇篮”。可惜沈飞后劲不济,在独立研制的新战斗机的竞争中败给了后起之秀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这当然有国家扶持创业相对较晚、基础相对薄弱的成飞的原因,但也有沈飞内部的原因。沈飞的拳头产品歼-8系列战斗机外销工作非常差劲,而成飞公司的歼-7M/P则赚了不少外汇。        
沈飞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公司内缺乏拼搏向上的精神是主要原因,总是希望国家给予项目投资,而不是自行打开市场大门。其歼-8系列可以说是这一精神状态下的代表作,性能非常的一般化,交差思想严重。其改进型一改再改,性能流于平淡,结果军方根本看不上,外国人更是只考虑歼-7系列。即便在我国航空军用电子设备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反复改进的歼-8II系列仍未能成功外销。
获得国产苏-27的主导权,让沈飞公司绝处逢生。根据协议俄方分三年提供120套散件,由沈飞公司负责组装,并按20%的年进度将苏-27国产化。俄方将提供技术支援与人员培训,并与中方合作改建沈阳飞机工业公司。        
苏-27的国产化是分多个步子走的,开始时进行进口组装,之后不断提高国产率,最后仿制雷达、发动机,全面实现国产化。最初将采用散件组装的形式,至2002年根据公开报道判断,组装已获得成功。此后进而谋求提高国产化程度,逐步加入自己的产品和改进,例如优于俄罗斯相应产品的国产电子设备等,最终彻底提高国产歼-11的技术水平。据称届时将出现歼-11B这一型号。从俄罗斯订购的SK成品机在80架左右,整个协议的金额约在60亿美元上下。1996年,俄罗斯正式批准了向中国出口200架苏-27SK战斗机生产许可证的合同,总价值25亿美元(一说60亿美金)。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苏-27的中俄协议分两部分,一是改造沈飞,引进生产线仿制;二是俄罗斯向中国提供苏-27SK的成品及散件,总数量为200架。先引进24架苏-27SK成品,后由中国组装进口散件。此外有一条很重要的补充协议,当中方国产化进度跟不上时,由俄罗斯提供成品机补上。台海形势也要求立即装备更多的先进战斗机。国内率先装备苏-27的部队包括负责模拟主要假想敌的“蓝军”部队,此前“蓝军”由于缺乏先进战斗机,模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影响练习效果。还有一种说法是俄罗斯送到中国的部分苏-27是直接从防空军现役部队中过来的“二手货”,据说但因为俄厂家全新生产的苏-27质量水平有波动,虽然苏联解体前装备的苏-27到我们手里就等于“二手货”,但却比全新生产的要好用。
苏-27及教练型座舱示意图。转自鼎盛中华论坛。        
         
         
1998年12月16日,沈飞组装的苏-27成功首飞,首席试飞员为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大队长付国祥。军委领导亲自观摩了首飞过程。这标志着仿制苏-27工作的第一个胜利。        
         
         
         
         
         

我军苏-27UBK教练机        
         
         
         
         
2009-9-2 21:41: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苏-27的机械制造技术是我国未曾体验过的,需要一个全新的学习、掌握过程。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先行对苏-27的制造技术开展分析研究并形成指导文件,翻译编写了《飞机结构工艺初探》、《飞机机体关键制造技术分析》等大量资料,加快了沈飞具体学习、掌握制造技术的步伐。
        




        经过努力,第一次在国产苏-27飞机主承力结构中大量采用了钛合金焊接结构;获得了整体壁板压弯成形、防尘隔栅电火花加工、钛合金化铣、电子束钎焊散热器等科研成果;完成了电子束焊接起落架项目,为国家和用户节约了资金,也使电子束焊接设备及工艺技术上了一个台阶。               
机体的焊接组件部件近千件,涉及的零件近万件,几乎遍及整个飞机机体。重要的承力构件较多地采用了焊接构件,如高强结构钢起落架的电子束焊,钛合金隔框和梁的潜弧焊,2号油箱钛合金下壁板和进气道防护隔栅采用穿透焊,后机身的钛合金蒙皮壁板采用TIG焊和点、缝焊,铝合金、不锈钢、钛合金导管采用TIG焊、感应钎焊(含现场安装感应钎焊)。通过建线及材料国产化阶段的攻关,对俄罗斯的焊接技术已基本掌握;在承力框上正以先进的EBW取代质量较差的潜弧焊工艺,由于免除反复机加工-焊接-热处理的过程,将明显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在该型机的机载设备建线阶段,除常规焊接方法外,还有电子束钎焊、扩散焊、激光焊、真空钎焊、等离子弧焊及凸焊等工艺。
        总体来看,从组装转变到自行生产歼-11,这一过程是迅速而有效的。
        苏-27的国产化研制工作中,导弹武器仍需不断的向俄方采购。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航天局八部在中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武器方面提出对国内现有的霹雳11导弹作适当的改进,用来替代原有的中程导弹。        
由于两种导弹的差异,原用的导弹弹射装置无法满足两弹的需要。为此,需对该装置进行少量的改动,使其既能弹射俄式导弹,又能弹射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下图为挂装R27空空导弹等武器的专用车辆。        

                 
我军苏-27飞行员的照片。头盔上方孔洞为不透明保护面具的观察孔。额头上的装置为头盔瞄准具。        
1998年9月1日国产化的苏-27首飞,12月16日由付国祥驾驶完成正式定型试飞。诚然,这批产品的国产化范围仅限于组装,但已能叫上歼-11。传闻99年1月到2000年12月,沈飞共生产了14架苏-27。1999年,中国再度进口28架苏-27UBK双座歼教机,到2002年底全部交付。
在组装仿制和国产化中,在我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相信依靠我国现有某些远远优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国产歼-11最终将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安装多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改进电子对抗能力,增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发动机和雷达一直是解放军空军的软肋,甚至歼-10战斗机也在使用AL31F的改型AL-31FN。所幸我国最新研制的涡扇-10(FWS-10)涡扇发动机的成果显著。据称,FWS10推比达7.5,涡轮前温度1747K,加力温度2100K,净推力77.6千牛,加力推力132千牛。相比之下,AL31F推比7.1,涡轮前温度1665K,加力温度2050K,净推力72.8千牛,加力推力125千牛。
关于涡扇-10的来历:在与西方交恶前,据说我国获得了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核心机,以此开始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但由于根基太差,该涡扇和涡扇-6、涡扇-9的研制一样,过程极为曲折艰难,基本无法满足战斗机研制进度的要求。于是90年代起相关部门开始转向俄罗斯寻求帮助。1998年3月某西方驻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装配俄制AL-31FN涡扇发动机的歼-10已经完成了组装并刚刚首航成功。但可以肯定,歼-10最终将采用专门为其改进的涡扇-10A涡扇发动机,性能与F-100、F-110等美国三代战斗机的发动机相近。涡扇10是我国第一台按照GJB241-87规范研制的推比8一级、大推力、双转子、混合排气、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作为歼-10、歼-11系列飞机的动力装置,该机遵循核心机派生的策略进行系列化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二十年航空动力的主要型号。
1987年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在引进CFM56核心机的基础上,以F110发动机为仿照对象,采用半研半仿的技术途径研制。进入九十年代,随九〇六工程的实施引进了俄制АЛ-31Ф系列发动机,研制单位又借鉴了相关型号的设计技术。1989年涡扇10验证机上台架试车,1997年进入PFRT阶段,2002年6月6日装J-11WS首飞,2003年底进入定型试飞阶段。由于涡扇-10系列研制进度严重滞后,因此必需引进AL-31系列应急。为此俄罗斯AL-31的设计局专门演化了AL-31FN型(上图),机匣外观改变以适应歼-10现有设计。该发动机推力122.5千牛,长度5米,直径1.18米,进气口直径0.91米,耗油率0.699kg/DaNh,重1759千克,这些数据与Al-31有一定差别。此外俄方还在2002年航展上演示了用于AL-31FN的矢量喷口改进型号。
        
正如之前所说,歼-10要用不同的发动机,就必定要改变机体设计,后机身外形也改得颇为怪异。这种中途改变,必然要付出性能上的代价,其严重程度则难以估量。机身内部结构也必然要发生变化,难免有“削足适履”的难处。可以确定的是歼-10的发动机推重比应达到8.5左右,整机推重比明显超过1。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歼-10在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机后很长的时间里,都面临着只有洋人发动机可用的尴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经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向中国出口AL-31FN发动机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计划2002年国产涡扇将顺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国产涡扇发动机方才传来捷报,歼-10终于有望获得一颗“国产心”。
2005年,涡扇-10A发动机通过初始寿命试车考核,标志着该发动机顺利完成设计定型的全部考核试验。这型发动机研制历时18年,凝结着两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设计定型持久试车在六○六所试车台正式启动,经过85天的试车考核、完成规定的长试科目,9月27日涡扇10设计定型持久试车顺利通过航定办评审,全部定型考核项目计划于2005年完成。特别是中国一航成立后,该重点型号发动机被列入重点工程,各参研单位激情进取,受挫不馁,超常拼搏,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质的突破。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继“昆仑”、“秦岭”发动机之后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该发动机为解决风扇喘振裕度问题,先后论证、设计了8种风扇方案,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了目前使用的方案。该发动机已研制了15年,共试制了24台发动机,平均每年也不到2台。该发动机的涡轮叶片的加工周期是12~15个月,而俄罗斯类似叶片的加工周期仅为4~6个月;该发动机1级风扇叶片(带凸肩大叶片)的加工周期是10~12个月,而英国RR公司类似叶片的加工周期为6~8个月。”
        2002年6月,付国祥成功完成了配备一台涡扇-10发动机的苏-27的试飞。但目前涡扇-10尚不堪实用,因此作战部队仍然只能用AL-31F。此外据说我军的AL-31的大修还必需送回俄罗斯进行,费时费钱,令空军相当痛心。雷达方面,尽管我国地面雷达的水平相当高,但机载雷达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当然,与老毛子的雷达相比,我国在电子技术上仍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利用俄罗斯雷达的核心部件,如发射管,配以中国的处理芯片、电子元件和运算方法等等,提高雷达的整体性能。
2006年2月,在一航集团发动机事业部的工作会议上,涡扇-10项目终于对外正式宣布研制成功,按有关技术要求完成了全部地面考核试验和空中试飞任务,实现了设计定型。涡扇-10定名为“太行”。总设计师为一航动力所的张恩和。
        总的来看苏-27的引进、组装、仿制和国产化,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空军的战斗力。但其中带出的发动机、雷达等技术问题尚待解决。某些先进技术对歼-10的研制也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将引进的和我国自己的先进技术转为高性能战斗机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达到抗衡和战胜敌对势力的最终目的。
        
2001年底中航一集团614所的某型发动机大修线竣工。该配套建设项目于1998年3月启动,2001年5月竣工。614所通过三年努力达到了设计要求。该项目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之前该项目已通过了环境保护、消防、劳动安全卫生、财务决算审计、节能、大修线验收、档案管理等各单项验收工作。据信此项目即AL-31F的大修线。
同时,国产的苏-27/歼-11模拟器也已经由沈阳某学院研制成功。据称采用了“空间立体三维成像”技术,以进口的SGI图形工作站为系统核心。2003年4月,经过100小时安全飞行验证之后,完全依靠解放军自身力量对进口苏-27进行的大修顺利通过质量检验。这标志着空军航空修理系统已经初步具备了对苏-27自主修理、持续保障的能力,开始了由主修第一、二代机向修理第三代机的历史性跨越。随着空军航空武器装备科技含量的提高,特别是三代机等新型装备服役时间的延长,客观上要求自主修理、持续保障能力与之相匹配。
2003年12月6日,歼-11新型号由毕红军驾驶完成试飞,标志着该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新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航电系统与苏-27相比有了较大提高,雷达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为优秀的国产产品。至此国产歼-11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功告成,只欠国产涡扇即可基本实现全面国产化。下图为沈飞展览上带有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歼-11模型。
        
歼-11B将使用我国最新研制的衍射型平视显示器,能够有效的改善飞行员对各种信息的接受效率。        
        
2006年末,在国产化歼-11基础上继续深入发展的歼-11B开始公开露面。该机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雷达罩从苏-27的向上开启,改为向侧面开启。因此雷达罩外形及连接方式有明显变化。此外,该机可携带国产新型空空武器,例如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以及下图中的霹雳-8格斗导弹。
        
        
        
在2003年9月闭幕的第十届北京国际航展上,俄罗斯努力推销其苏-27现代化改造方案。但俄方表示,负责生产苏-27及安装仪器的中方工厂的领导坚决反对签署这一合同,如果在他们所生产的飞机上安装最新的俄罗斯航空电子系统,这些工厂今后就不可能继续为这些设备提供维修和养护服务了。展会期间通过磋商似乎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一飞机维修企业的经理认为,苏-27的现代化改装不应该在得到授权的那些企业进行,而应在飞机维修企业进行。站长认为,由于歼-11的自行改进计划较为顺利,甚至在部分领域优于俄罗斯的改进方案,我军很可能选择性的在国内厂家和俄罗斯厂家各自提出的改进方案之中抽取最为有效的部分,融合为歼-11最终的改进方案。
2004年,苏霍伊提出的最新升级改装建议为,以苏-27SKM型为基础对中国的苏-27SK进行改装,从而延长飞机寿命,具备在任何天气条件下昼夜完成任务的能力,确保其多功能的运用,增加使用的武器品种,提高机组人员的工作效率。苏-27SKM是在研制和使用苏-30MKK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因此是对苏-30MKK的进一步发展。从完成打击空中和地面目标任务的角度来看,同其原型相比,苏-27SKM的效能提高了60%以上。苏霍伊公司已经决定在2004年年底以前在北京开设代表处,开展售后服务,以确保用户的飞机能够无故障、有效而安全地使用。
2006年,沈飞在国产化歼-11基础上发展的歼-11B的图片开始在互联网上出现。据信该型号采用了国产飞火控电子设备及配套武器,作战威力较电子技术水平日渐落后的苏-27SK有明显改善。据称该型号最大的外形区别是雷达罩改为侧方开启,并使用了黑色涂料。
        2008年11月,作为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乌克兰军火公司在遭到俄罗斯冷遇后不得不建立新的业务关系——其中包括和中国建立生意来往。1991年当中国从阿穆尔河畔共青城航空生产联合公司(KNAAPO)购买第一批苏-27SK战机时,有44家不同的乌克兰公司正向俄罗斯提供战机零部件,以便完成这一订单。然而到2006年,只有14家乌克兰公司还在为中国的KNAAPO“苏-30MKK”项目生产零部件:这是苏-27SK项目的两个后续计划之一。此外,只有两家乌克兰企业还在为另一项后续出口计划——在伊尔库特生产苏-30MKI战机——提供组件。把乌克兰公司从这些出口项目中挤出去的是俄罗斯对乌克兰工业采取“饿死”战略的一部分。在这一战略下,俄罗斯打算遂年减少从乌克兰购买的军火零部件。对此,乌克兰公司的反应是绕过俄罗斯,直接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其他出口顾客建立业务关系。它们以更低的价格向中国和其他从俄罗斯购买军火的国家提供性能更佳的改良和升级系统。乌克兰工业在这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现在有几家乌克兰公司和中国建立了直接业务关系,不再用俄罗斯作为中间人。此外,乌克兰还和中国的军火工业进行某些项目的合作,因为巴基斯坦同为两国军火业的主要客户。基辅雷达厂现在能生产“阿加特”9B-1101K型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改良版,其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均优于俄罗斯生产的同类型雷达导引头。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使用这种改良版的雷达导引头,对现有的雷达制导型R-27(AA-10“杨树”)空对空导弹进行翻新改进,或启动新的计划。乌克兰公司设计出最新的改良型组件,能大幅提高苏-27战机的NIIPN001雷达和米格-29战机的N019雷达的性能。此外,乌克兰公司还研制了一种新的微波接收器,可用于N001和N019雷达。公司告诉《简氏防务周刊》:“中国想从我们这儿购买这种产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他们开出的条件还不够让我们满意。”总体而言,一些乌克兰公司表示它们喜欢和中国做生意,因为一般情况下中国是个可靠的客户,但这些公司也常常为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感到担心。
国家领导人视察沈飞,参观新型国产战斗机        
        
2002年5月在沈飞举行的心连心晚会上的歼-11        
        
        
        
2002年9月沈飞电视新闻中的歼-11        
2009-9-2 21:42: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魔天道 于 2009-9-3 16:51 编辑

沈飞与苏-27 [ 晨枫 ] 于:2007-08-22 21:51:36
         手头有一本《现代军事》2007.4期(为什么我有这一期?你要是也有,就明白了),里面有一篇访谈沈飞总经理李方勇的文章,很多八股,但也有一些关于苏-27引进过程的事,有点意思。
         文章只含糊提到苏-27的引进是在90年代初,没有确切说沈飞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组装的。但这段话有意思:
         引用----------------------当初由于外方所提供的图纸与零件存在很大出入,给打通生产线带来了预想不到的巨大困难。图纸上有的零件和材料,在零件及材料堆里却没有;而对方提供的很多零件和材料,在图纸上却没有用武之地;真实零件由设计更改,但图纸上没有任何显示;零件与零件模具之间“呲牙咧嘴”根本对不上;零件超差现象比比皆是……----------------------------------------------
         歼-11是由散件组装开始的,这不是秘密。但散件组装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开始。如果是从机翼、机身段、尾翼开始,那很简单,基本上就是空军地勤大修后总装的水平,不可能出那么多问题的,也没有地方出那么多问题。所以沈飞的歼-11组装应该是从基本的零件开始,甚至要从引进的材料自己金加工做零件,这才有图纸和零件对不上、零件和零件模具对不上的问题。也就是说,除了发动机和雷达(据说这两样是直接引进的,文章中没有说,沈飞也不造发动机和雷达),其他“所有”结构都是沈飞从“零”开始制造的。这很好,比韩国、土耳其什么的组装F-16强多了。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技术和生产文件管理。以前在提到现代工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时候,对西方的MOC作过一点介绍。看来俄罗斯对MOC是比较“自由主义”的。这样做的问题是,只有当事人对更改的原因、过程、结果比较清楚,换了一个人,可能就两眼一摸黑了。我倒不认为俄罗斯方面故意在蒙混中国方面,最可能的就是他们自己的MOC就散漫得很,如果KNAPPO或者伊尔库茨克把自己的全套资料转移给原来造米格-29的MAPO,恐怕会出同样的问题。
         接下来,文章着重说了沈飞改动图纸和设计的过程。
         引用---------------------------李方勇仍清晰记得8年前那个“壮观”的场景。公司决定专门腾出一间厂房来摆放有问题的零部件。当所有有问题的部件按照联接关系排放在一起是时,竟然一整间厂房都没装下。外方代表整整看了一天,最终承认自己存在问题。接下来,整个维修时间长达1年有余,在最高峰的时候,外方派来的维修人员多达150人,维修的工装超过80%,更改量超过图纸的一半……-------------------------------------------
         最可能的原因是,俄罗斯方面提供的图纸版本落后于生产线的实际,与最终产品不符合,而最终产品应该是从KNAPPO的生产线上下来的,应该是最新标准的。KNAPPO的生产过程中,不断修改了原设计,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问题出在小修小改没有完整的工艺记录和MOC,到后来,就和图纸对不上了。当然这样一整,中国方面跟着一起做,不光得到了正确的几何尺寸和材料规格,还应该捎带着学了一点为什么这么改的道理。基层的技术人员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很少有顾及“上面”的条条框框的,尤其在非常具体的技术层面上,条条框框根本管不到。搞技术的人,谁不喜欢自吹一把呢?有秀不秀,太难了。
         也因为沈飞的工艺底子,可以扎扎实实地找出那么多工艺级的错误,外方“认为这是他们所有对外合作成功范例中的最高水平”。当然了,惺惺相惜嘛,搞技术的人都喜欢和懂行的同行在一起,即使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文章提到沈飞现在大量采用数控设备,但是没有说到在制造歼-11时是否涉及到把原工艺文件“翻译”到数控文件,估计沈飞现在制造工艺水平比KNAPPO高都不一定。文章提到,“外方”玩笑地说:“你们的生产线太好了,过几年,我们签个合同,再从你们这里引进吧。”
         至于沈飞的歼-11到底是什么时候上天的,文章和采访是在2007年,前面提到的在厂房里“摆地摊”是在8年前,也就是99年。整修设计用了1年。那就是说,沈飞应该在不早于2000年才开始规模生产歼-11,这似乎晚于以前的印象,但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歼-11和原装苏-27到底有什么差别,一直有很多说法。文章中的图从外观上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只是垂尾翼尖的颜色好像原装的比较深,沈飞的比较浅。这一部分是天线罩,应该是不同材料所致,代表的就是内部不同的电子装置。机头雷达罩也是浅灰的,但保留了下半那独特的一弯,至今不明白那是干什么用的。战斗机上的和材料有关的颜色从来不是装饰性的,都是有道理的,只是我们不大知道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

歼11战斗机,它只不过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老八
某网特**** 发表于 2009-07-22 22:00



1:发动机 
这个我不用多说,中国空军永远的阿喀琉斯之踵,而且是在心脏位置。 
(不承认的人去跳楼吧,你的脑子有问题) 
我不认为国产的发动机在5年内能列装,我们就是搞来RR、GE、PH的流水线也没有技术工人能进行组装。 
2:电子系统 
我们能跟踪几个,攻击几个,能在咆哮者的干扰下发挥多大的作用,吹捧歼11B的人士你们想过吗? 
我们是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搞到了不少西方航电系统的技术,巴基斯坦兄弟出力不少,可是技术不是科技,更不是科水平的代表,搞来的技术不能掩饰我们没有自己的软件平台的客观事实,在这个盗版率最高的大国无法是保证软件公司的利润,政府制定的企业夜郎自大,没有丝毫进取心,因为他们不用担心竞争,问问你自己面前的操作系统,你相信中国的软件工业很强吗。 
没有软件,就像是用I9处理器运行DOS的感觉,好像连那个可怜的DOS也有问题吧。 
3:武器 
这是最可笑的地方,费那么大的力气,却没有在武器菜单上看到反辐射导弹。 
(如果有,绝不会藏起来的,它的威慑力是很恐怖的) 
哈哈,它只不过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老八。 
这就是事实,空军的决策者目光狭窄,只知盲目的国土防空,人家敲了你的雷达你怎么办?也许有人要说了,我们地面雷达站多——不怕。你是建雷达站快啊,还是人家制造导弹快。 
对海武器,瞎子的眼睛,摆设。 
挂了反舰导弹,油不满,只有近距格斗弹,又不敢停在前线机场,大航程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乌龟的脖子。欺负欺负小国还可以,对上大黄蜂就力不从心了。 
对地武器,体重证明不是战场遮断飞机,又有没有自己的卫星制导炸弹,你看到我们的训练科目里普及对空引导了吗。 
4:出勤和维护 
毛子的发动机在最近才转型,正版/山寨SU27的发动机依旧是苏联模式——战略消耗物资。根本经不起维护,建议大家去看一下探索频道关于A380发动机那部分介绍的纪录片,RR的钛合金成型技术,中空叶片,高精度数控车床,这些都是让人毛骨悚然的东西啊。 
习惯中我们国家把军工和民用分开评论,可是民用水平才是军工的基石啊,没有底座那里来的金字塔尖。 
不过也许军工真的和我们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一样........ 


这是美国私人宇航公司的火箭材料——铝锂合金,差距大到叫人无语啊,不要再夜郎自大了
2009-9-2 21:43: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AЛ-31Ф(AL-31F)
         结构形式 双转子加力式
           推力范围 加力12258daN、中间7620daN。
           现  状 生产
           价  格 300万美元
           用  途 用于苏-27歼击机。不带加力的AЛ-31Ф曾用于“暴风雪”(БУРАН)航天飞机在大气层中试飞时的动力装置(机上装6台)。改进型还用于苏-35等飞机上。
         研制情况
           AЛ-31Ф为留里卡设计局在1976~1985年间研制的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在研制中曾遇到极大的困难。一是超重。起初,发动机有4级风扇、12级高压压气机、2级高压涡轮和2级低压涡轮共20个级。结果发动机超重,达1600kg,而推力仅11000daN,不得不进行大改。改后的方案,风扇仍为4级,但高压压气机减为9级,高低压涡轮各为1级,总级数降到15级,于1976年将重量降到1520kg,但故障很多。为排除故障重量又有增加,约增加了10%,后来采用每减重1kg奖励5个月工资的办法,减轻了70公斤,实现了原定的重量目标。二是涡轮效率比设计值低4%,后来决定接受这个现实。但为了达到性能,只好将涡轮进口温度由1350℃提高到1392℃。结果涡轮叶片裂纹,为此改进了冷却流路,流路十分复杂,采用了旋流冷却,用了新的工艺和好的材料,表面加钴、镍、铬、铝涂层。为此曾撤换过5名领导。在1976~1985年期间,共解决了685个难题。AЛ-31Ф设计中共获得128项专利,使用51台发动机,总运转22900h,其中台架试车16625h,试飞6275h。
         
           AЛ-31Ф还有改进型,其中包括带有矢量喷管的改进型,但未见详细报道。
         AЛ-31Ф(AL-31F)                 ---内容选择---研制情况 结构和系统 技术数据
         
         结构和系统                 进 气 口 进气机匣为全钛结构,有23个可变弯度的进口导流叶片,导流叶片前缘固定,由来自高压
                压气机第7级的空气防冰,后部则为可调叶片。
           风  扇 4级轴流式,增压比为3.6。整个风扇为全钛结构。前3级转子叶片带有阻尼凸台。整个风
                扇转子用电子束焊焊为一个整体构件。第4级转子叶片对应的外机匣上,带有机匣处理环
                腔,开有400个斜槽,用以提高风扇的稳定工作裕度。第4级出口整流叶片为双排的串列叶
                栅。
           高  压
           压 气 机 9级轴流式。第1~3级盘用电子束焊焊在一起,而第4~6级盘同样用电子束焊焊为一个整
                体。第7~9级则为单盘,而用长螺栓与6级盘连在一起,第1~6级盘为钛合金构件,第7~
                9级则用耐热合金制成。第1~5级转子叶片用钛合金制成,第6~9级转子叶片用耐热合金
                制成。所有9级的榫头均为环形燕尾槽式榫头。进口导流器和1级导流器均由钛合金制成并
                装在一个由钛合金制成的前机匣上。进气导流器和第1~2级导流器,共三排是可调的。1
                ~8级导流器均为悬臂式结构,出口导流器也是双排串列叶栅。
           燃 烧 室 环形。有28个双油路离心式喷嘴,两个点火装置和半导体电嘴。
           涡  轮 高低压涡轮均为单级。高压涡轮导向器共有14组,每组3个叶片。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共90
                片,不带冠,榫头处带有减振器。低压涡轮导向器共11组,每组亦为3个叶片。转子叶片
                亦为90片,带冠。低压涡轮轴的特点是前后分为三段,前、后段由耐热不锈钢制成,中
                段由钛合金制成,三段间以“叉型”结构用径向销钉连为一体。高、低压涡轮的4排叶片
                均为气冷式叶片,总冷气量占内涵空气流量的17.5%,其中直接引自第二股气流的为7.5%,
                主要冷却高压涡轮导向器前缘等处,另一股气流为8.9%,自燃烧室机匣外壁处引出,经设
                置在外涵流路中的空气-空气换热器冷却,可使冷却空气降温125~210℃,这些空气中,
                占内涵流量的6.4%经高压导向器的中腔进入,除用于冷却导向叶片外,有4.6%进入高压涡
                轮盘前,并有3.2%的空气用于冷却高压涡轮转子叶片。低压涡轮转子叶片用外涵空气进行
                冷却。冷气经涡轮后机匣支板引入内部,经低压涡轮盘上的一些径向斜孔的泵效应增压,
                再进入低压涡轮叶片。
           加  力
           燃 烧 室 进口处有混合器,分5区供油,其中第5区为加力起动区,采用“热射流”方式点火。火焰
                稳定器有3圈“V”形稳定器,并有一些径向传焰槽。防振措施为全长防振屏并在内尾锥处
                开有大量的防振孔。
           尾 喷 管 收敛-扩张式喷口,各有16个调节片和封严片。收敛喷口靠16个液压作动筒操纵,扩张喷
                口则靠16个周向气压作动筒形成的环形“束带”固紧,随着喷口落压比的变化,靠气动力
                作动改变喷口的出口截面面积。
           控制系统 基本部分为机械-液压系统,包括主泵-主调节器、加力泵和加力供油和喷口控制等主要
                附件。还具有称为综合控制器的模拟式电子控制装置,控制发动机的主要工作状态的极限
                值,并有其他多种功能。当电子系统出现故障时,便自动转换由机械-液压系统控制。还
                具有多项参数的监测系统,以及前苏联发动机特有的防喘系统和涡轮冷却气控制系统等。
           AЛ-31Ф(AL-31F)
         ---内容选择---研制情况 结构和系统 技术数据
         技术数据
         
         最大加力推力(daN)        12258
           中间推力(daN)          7620
           加力耗油率[kg/(daN·h)]     2.00
           中间状态耗油率[kg/(daN·h)]   0.795
           推重比              8.17(按前苏联关于发动机干质量标准)
                            7.14(按国际上一般规定计算)
           空气流量(kg/s)          112.0
           涵道比              0.60
           总增压比             23.8
           涡轮进口温度(℃)         1392
           最大直径(mm)           1300
           长度(mm)             4950
           质量(kg)             1530 (按前苏联标准)
                            1750 (按国际上一般规定)
2009-9-2 21:46: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Su-27 头盔瞄准具的真实使用 (飞友ssunwwolf供稿 2001/11/05)         苏27飞机的机载火控设备有7种工作状态,其中"头盔"(IIInEM)工作状态是在目视可见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头盔观测装置来确定目标的观测线,引导雷达、EOS和导弹红外导引头快速截获目标。下面就头盔目标 指示系统(AHCU)的工作及战斗使用情况做些介绍:
         一、AHCU的功能
         AHCU在光电瞄准系统组成内对飞行员以转头方式跟踪的目视观测目标进行角坐标的测定。AHCU向机载数宇计算机(CUB一2)输出携带观测线在飞机坐标系内位置信息的数码。AHCU在目视可见的条件下,发出一定区域内的观测线位置信息。此区域为一锥形区,其顶郡在飞机坐标系内的方位角为60度,高低角为15度。
         在近距格斗中,飞行员选择"头盔"(IIInEM)状态对目视可见目标进行瞄准。在目视发现目标后,飞行员转动头部,使观测标志对正发现的目标,并按压油门手柄上的输入(BBOU)按钮。座舱内装有测量飞行员头部与头盔观测装置转动量的传感器,CUB-2计算机将其输来的信息经换算后,提供给EOS、雷达和导弹的红外导引头作目标指示之用。按压油门手柄上输入按钮的同时,给EOS和雷达发出允许截获指令,并给红外导引头发出形成目标指示信息的指令。
         头盔观测装置显示CUB一2计算机输来的标志(见图)。若标志熄灭则表示头盔观测装置脱离CKA扫描搜索区或者表示AHCU发生故障。
         1·III----用 H001一166控制台上的IIInEM(头盔)位置接通头盔目标指示系统;
         2·3Tp----雷达或EOS按头盔目标指示截获目标(标志闪亮);
         3·np----红外导引头按头盔目标指示系统的目标指示信息截获目标(传声)时允许进行发射;
         4·HOn----非容许瞄准误差(标志闪亮);
         二、AHCU的正确使用
         (一)主要开关电门位置的设置
         H001-165控制台上,七位置转换开关放"IIInEM"状态,HABEu-ABT-pyqH(引导:自动-手动)转换开关放"pyqH"位置,3AxB-ABT-pyqH(截获:自动一手动)转换开关放"pyqH"位置。N3nyq-3KB-OTKn(发射-等效-断开)转换开关放N3nyq位置,视情况接通nu(激光测距器)电门。
         (二)主通道的选择
         开始阶段(雷达、EOS或红外导引头截获目标之前)主通道为光电瞄准系统雷达截获目标后,若选用雷达寻的制导导弹或选用红外寻的制导导弹但激光测距器关断时,主通道是雷达;若选用红外寻的制导导弹且接通激光测距器时,主通道是EOS;若主通道是雷达,EOS不跟踪目标并且选用的是红外寻的制导导弹,那么即使接通激光测距器开关,主通道也不会改变。
         (三)战斗使用
         在目视发现目标后,飞行员迅速转动头部,使头盔观测标志对正研发现的目标,并按压油门手柄上的输入(BBOu)按钮。
         当以雷达为主通道截获目标时,相应的信号牌3AxB pnC(雷达截获)燃亮,紧接着3AMEpuAnBH(测量距离)信号牌也燃亮,此时转由雷达向EOS及导弹红外导引头提供目标指示信息,头盔观测标志无需继续对正目标。平视显示器画面转为以雷达为主通道时目标截获状态的截获画面。当画面出现"np"允许发射指令时发射导弹。
         当以EOS为主通道截获目标时,相应的信号牌3AxBOnc(EOS截获)燃亮。此时转由EOS向雷达及导弹红外导引头提供目标指示信息。头盔观测标志无需继续对正目标。平视显示器画面转为以EOS为主通道时目标截获状态的截获画面。目标距离的信息由激光测距器提供(提供间断的目标距离指示)。当处在副通道的雷达同时截获目标时,转由雷达提供连续的目标距离信息。当画面出现"np"允许发射指令时发射导弹。
         当红外导引头截获目标而雷达和EOS均未截获目标时,如果这时有一次性指令"np(允许发射)或"HOn"(非容许瞄准误差),在头盔观测装置中出现图中3、4的标志(如前图所示)导弹就可以发射。注意:此时油门手柄上的输入(BBOu)按钮必须保持在按下位置,头盔观测装置的瞄准环始终对正目标,直至导弹发射之后。
          飞行员如何发射空空导弹 (作者:朱宝流 摘自《兵器知识》2001/05/11)          空空导弹是高科技武器,在靶场试验时,如果不能在10发之中最少命中7发或8发,它是不能被批准生产的。具体地说,靶场命中概率要在76%以上。但是这并不是说,在空战过程中飞行员用肉眼或雷达发现目标后,将机头一对向目标,抠动板机,导弹发射出去就可以有这样大的把握击落敌机。
         过去用机关炮作为空战主要武器时,为了击落敌机,要进行几个阶段的飞行中准备,即“发现、占位、跟踪瞄准和开火”。发现目标比较好理解,而占位就是要使自己的飞机飞到目标后方。机关炮对飞行中的目标的有效开火位置是以目标机为原点的尾后一个喇叭形的空域内。即使本来从目标两侧进入对着目标,因为不能立即开炮,还要对着它跟踪若干秒以便瞄准。而目标是向前飞的,在这跟踪过程中,自然就会飞到相当于目标的后方位置。大家可以下向“狗追兔子”的情景。兔子即使直线逃跑,狗的前进方向如果始终对着目标,它所走的轨迹也必然是一条曲线。飞机追终目标也是这样,它这时的飞行轨迹也称为“狗追兔子”曲线。在追逐过程中,自己飞机的速度要比目标机快10%~20或更大,以便逐渐减少相互间的距离。机关炮的有效距离一般不大于800米,最好在400米才开火。近一些打,命中机会多一些。
         跟踪瞄准的过程就是要将机头(也就是炮口)“对着目标”,但实际上不是“正对着目标”。目标是有速度的,炮弹飞到目标的位置需要时间,所以应对着的目标前面的某一点,使炮弹飞零点几秒钟之后正好飞机也飞到这一位置,于是炮弹与目标碰在一起,也就是“命中目标”。瞄准的超前位置称为“前置点”,炮口对着前面的超前角度称为“前置角”。前置角的大小与目标机相对速度、弹丸的飞行速度以及两机距离等有关,在地面可以用公式计算出来。但是飞行员在空战中是绝对来不及自行计算,这就要靠“目标具”的帮助。大家都知道空战中有用要用“光环”套住目标才可开火。现代飞机瞄准具显示给“光环”的位置实际上是表示不是当前的位置,而是经过计算出来的前置点位置。飞行员用光环套住目标,也就是机头正好对着前置点,所以只要光环稳定套住目标1~3秒钟即可开火。
         较新式的航炮瞄中方位不是计算前置点,而是计算一连串炮弹可能到达位置并在平视显示器(平显)上显示出来,这曲线称为“热线”。飞行员通过平显将空中目标“压”在这热线上,当达到标定点,即预计开火后炮弹与目标能碰上的那一点,扣扳机有可能打中敌机。一般提前扣扳机而且持续开火0.5~1.0秒,打中的机会将大得多。
         空空导弹刚出现时也只能从目标后半球发射,发射区域比用航炮大不了多少,只是发射距离远得多,从几百米到几千米都可以。低空空气密度大,导弹阻力大,飞不了太远,高空射程就可以远一倍到两倍。所以,第一、二代空空导弹的发射、占位仍是十分必要的。而新的空空导弹已可以“全向发射”,即从目标四周任一角度,迎头、两侧或尾后都可以打导弹。只要机头指向目标,距离合适,导弹引导头又已跟踪上目标即可发射。所以现代战斗机空战中的“占位”动作已大大简化,只有我机“指向目标”这一个要求,而不一定要飞到目标后半球。这样一来,战斗机空中自卫警戒的任务就加重了很多,尾后区域并不一定是受到敌机攻击的最危险空域,前侧方反而是“最危险”的方向。因为同一种导弹在这方向发射,射程可能最大。
         当然,真正“指向”目标也并不容易,因为空战中目标不会老老实实超前直飞。要使自己飞机机头基本指向上下滚翻或猛烈转弯的目标及相当困难。如果要求对着目标的角度误差不超过几度就更难。辛而现代格斗空空导弹并不要求导弹正好对着目标才能发射。旧式导弹要求指向目标的角度差不超过3°~5°,给飞行员带来很大的操作困难。新导弹的这一要求以放宽到26°(美国“响尾蛇”空空导弹)和50°(俄罗斯P-73导弹)。这个角度称为“导弹离轴发射角”。旧式空空导弹发射前跟踪目标的严格要求(离轴角太小)足以说明,为什么60年代末的越南战争中,空空导弹实际命中率只有3%~6%,即发射100发平均只打中3~6架飞机。
         下面我们就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发射顺序来说明导弹是如何使用的。当飞行员根据地面指令飞向目标已出现的空域并用机上雷达发现目标后,首先要在发现的目标中选好一个要攻击的目标。其动作是用驾驶杆上的一个球形操纵钮将雷达荧光屏上显示的一个“截获波门”符号移动到拟打击的目标光点下沿,按一下油门杆上的“截获”按钮,雷达即将之“截获”,并自动对之进行跟踪,平视显示器(平显)随即自动出现“空战跟踪”画面,并有目标标记、目标运动方向符号及各种引导飞机进行攻击的指令。有的火控系统不用按“截获”按钮雷达也可以自动截获目标。
         飞行员随即操纵飞机使速度、高度与指令要求的相同,同时令平显上的目标符号与油门符号、导向符号重合在十字线上。如果油门符号高于十字符号必须加大油门,油门符号低于十字线应收一点油门。飞行员运用二感——驾驶杆和油门杆保持跟踪状态。这时,飞机在空中的飞行轨迹就是始终令机头大致对着目标的一条“狗追兔子”曲线。
         当跟踪状态稳定后,平显上会出现瞄准指令,导弹开始进入准备发射阶段。导弹本身的准备工作也很多,其中包括:接通弹上电源、导弹雷达和雷达波接收部分开始调谐(调整频率)、陀螺仪开始旋转增速到规定转速等等,这一时间大约需要几秒钟。这一阶段导弹的准备工作称“可逆转准备工作”。也就是说,飞行员以后不扣扳机发射导弹,关闭火控电源,导弹不会受损,可恢复到待发射状态。
         至于飞机火控系统,在跟踪状态下将自动完成对目标参数(高度、距离、距离变化率等)的测量,并计算发射导弹的各种要求条件是否已经满足,并将在平显上显示在机与目标的距离、允许发射导弹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等。当飞行员发现“武器准备信号灯”亮,并出现“允许发射”信号时,说明发射导弹条件与具备,然后扣动发射扳机随即开始导弹“不可逆的准备工作”。
         扣扳机是表示导弹的第二个准备阶段开始,并不表示导弹在这一瞬间能打出去,因为还有些工作要先完成。例如导弹上的燃料电池点火或其它类型能源开始激活,同时完成载机电源与导弹电源的切换,导弹火箭发动机解除保险,导弹调协最终确定,扫描状态的确定,接收机上火控系统传来当时目标的高度速度信息,弹上液压系统(如果有的话)开始达到工作状态等等。这一阶段所需时间约1秒或少一些,最多2秒(不同导弹略有不同)。然后火箭点火,导弹飞离发射架滑轨。由于上述准备工作是同时进行的。如果过了一定时间,例如超过2秒,火箭发动机保险仍不能解除,这枚导弹即会被判定为“废弹”,停止发射,自动转换到下一发导弹重新开始准备发射。如果是半主动制导导弹,发射后,飞行员还必须保证载机雷达始终跟踪目标。
         上述举例只是想说明发射空空导弹的复杂性,不同雷达和导弹会有很大差异。飞行员为学会空战,有一本厚厚的“手册”要学习。但对于发射程序必须正确熟练,记忆无误,在激烈的空战过程中是不可能再翻本本的。由此可见,单座战斗机飞行员空载时的工作负担十分繁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如何减少飞行员必须的操作,只要求飞行员选好和跟踪目标,早点扣动扳机即可,其他工作全自动进行。当达不到允许发射导弹条件时,扣动扳机也打不出去,直到满足发射条件后才真正发射。但以后如果一直达不到发射条件,过几秒钟后这枚导弹可就要报废了(导弹已发动第二阶段准备工作)。一枚导弹最少值几十万元,所以有的飞行员不喜欢全自动发射,一般没有把握不扣动扳机。
          SU27真实的中距导弹发射程序 (摘自中国新型战机导弹攻击记 队友特工供稿 2001/08/31)          按照指挥员的命令,我驾驶飞机快速转弯,对正攻击航向改平,保持好攻击速度,将平显从航行状态转为攻击状态,打开武器总电门,检查一切就绪,进入搜索,同时报告:“07对正改平”距离120公里、100公里,此时两机接近速度极快,距离迅速缩小,供飞行员搜索、攻击的时间很短。随着地面引导站的连续通报,我左手转动测距把手调定雷达搜索距离。右手操纵雷达搜索柜,使之在平显界面相应的距离、方位上。同时检查、保持规定的飞行诸元,连眨眼的次数都比平常少。
           这时,平显的正中出现了微弱的光电点,随着两机距离的接近,在向下运动,目标出现了。
我检查下显,目标符号在正前方,危险排列序号为1,没错,这个光点就是我要截获的目标。我连忙转动测距把手,修正距离误差,操纵搜索横套住目标,生怕动作慢了,目标非出搜索区。同时,默默告界自己不要急,要和训练一样,近点截获会更稳定。在距离目标十几公里处,我使劲摁下了目标输入按钮进行截获。平显左侧“A”攻击符号出现,雷达截获信号灯亮了,1秒,2秒,3秒,平显画面的转换时间在此时很长。人着急,计算机可不管,还是按程序来。截获画面出现了,我的判断没错,运动矢量指正下方。“07截获”我向地面报告。
两机以每秒一公里的速度在快速接近。指令环,瞄准环的误差已接近最小了。当靶机进入中距空空导弹的最大允许发射区时,平显“nP”允许发射信号出现。扫视导弹准备工作灯,正常。目标在机动,运动矢量已偏高,目标距离XX公里时,我狠狠的扣下外挂武器发射扳机。这时,我只觉得机身轻微晃动了一下,看着导弹弹射离梁、点火、加速,喷着火焰飞了出去......
2009-9-2 21:46: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标题应该是歼-8II吧楼主?
2009-9-3 00:52:35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