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老六(张立宪)和他的《读库》

8
回复
4855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9-8-20 22:28:19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沙发 于 2009-8-20 23:34 编辑

读库0704




编辑推荐
《读库》系列被誉为近年来“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成为很多精英知识分子和爱书家们收藏的“私房书”。 本册为《读库》(0704),收录文章包括当城市为汽车而造,百年中国影像,遍走长城,环保就在歌舞中,一个女子的百年祭,野兽的叹息等。

内容简介

《当城市为汽车而造》一组两篇稿子可视为《读库0600》中《大马路之痒》一稿的续篇,作者穷几年之功,终于理清了这一城市发展的悲剧: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你越为汽车着想,汽车就越不为你的城市着想。“花二十五美元买一辆自行车的人,与花三万美元买一辆小汽车的人,重要性是一样的。”这是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市前任市长恩里克的施政理念。遗憾的是,我们的城市执政者和规划者,依然坚信所谓都市化就是路宽车多,所谓现代化就是美国式的繁华,而事实上,仅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五的美国消耗了世界石油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质疑:“我们的规划师是糊涂了呢,还是装糊涂呢?”

  路得·那爱德于1910年来到中国,在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教书,1913年病逝于成都。酷爱摄影的他,在中国不到一千天的日子里,却经历了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一段变革时期:清王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他遗留下来的照片,记录的就是这段短暂却又命运攸关的时期。

  那爱德于1911年摄下了位于岷江东岸的叠溪古城的一张全景图片,二十年后,叠溪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总面积达二十二万平方米的古城顿时陷入地下,被岷江淹没,城内原有军民三千多人,震后幸存者不超过四五人。那爱德拍下的这张照片成为研究川西北地震现象和阿坝州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史料。

  与这张“消失的古镇”一样,那爱德记录下来的长江沿岸中国人的民生状态,许多都已经成为永远消失的风景。
  摄影师王玉龙见到这些百年前的历史影像时,真的是瞠目结舌。他唯一能说出来的感觉是:面对这些一百年前拍摄的照片,你几乎感觉不到这一百年来摄影的进步。
  王玉龙前后用了约三年时间,核查考证这些照片拍摄的地点和背景。其中的一些故事,如同侦探小说一般曲折。《追寻那爱德》一文记录的就是那爱德的生平事迹,以及考据这些照片的轶事;《百年中国影像》则精选了五十幅那爱德拍摄于百年前的图片。

  何伟即《读库0702》中《胡同因缘》一文的作者Peter Hessler,这是他的中文名字。《遍走长城》一文的英文版同时刊发于近期的《纽约客》杂志,讲述了一个全职研究长城的独立学者。尽管不属于任何学术机构,也无外来经费,他还是成为最出色的长城研究者之一。关于长城研究的现状,何伟写道:“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没有专门研究长城的学者。在中国,历史学家一般专注于政治体系研究,而考古学家则致力于挖掘古墓。长城在传统学术领域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对于某个独立的专题——如明长城——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凤毛麟角。”而他笔下的这位独立学者石彬伦,是一位美国人。去年十二月末,何伟陪石彬伦去他的第三百四十次长城之旅,一次意外使何伟膝盖骨骨折。

  戏曲演员裴艳玲今年六十岁,《裴艳玲原业归宗》以中篇人物传记的篇幅,回顾了她的艺术生涯和情感生活,堪成一代伶人的人生标本。
  影片《卢旺达饭店》被称作非洲的《辛德勒名单》,曾获得奥斯卡提名。其生活原形保罗·卢塞萨巴吉纳被誉为“当代辛德勒”。曹芊小姐在比利时采访保罗,并节译了他的自传《平凡的人》,提供给《读库》。看过本文,我们才会知道人性的复杂、现实的残酷,在影片中被彻底好莱坞化了。

  连环画《四国间谍战》1982年出版,1983年第二次印刷时,印数已达一百二十六册。其作者宋飞等先生一生从事这项通俗艺术,几十年间画了一百二十多套连环画,计五千八百七十余幅画页。本文既是宋先生对自己创作生涯和人生历程的辛酸回顾,也挖掘出许多被湮没的幕后故事,一些未经采用或被修改的画页,在《读库》中第一次公之于世。

  马世芳的母亲是陶晓清。三十年前,还不到三十岁的陶晓清在“中广”做节目,每星期固定播放一些年轻人自己在家里录下来的歌,反应之热烈出乎预期,她便邀请这些年轻人来上节目,替他们组织演唱会。很快地,这些歌录成了唱片,渐渐形成了一股人称“民歌”的风潮。那时,马世芳还在幼儿园满地乱跑,家里常常会有一些叔叔阿姨带着吉他,坐在铺着榻榻米的客厅地上,说是要开会,结果都在喝茶吃零食讲笑话和唱歌。“后来我才知道,“民歌运动”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样在我家客厅开展起来的。”马世芳在文章中回忆那个“耳朵犹然纯洁”年代:七十年代以降的青年创作歌谣,就是在这种“没想太多”的状态下,烧起了燎原大火,永远改变了华语流行音乐的历史。说起来,“没想太多”的状态其实是最珍贵的——因为所有的气力、全部的生命,都摆在歌里了。

  神山卡瓦格博,从2000年开始,当地政府明令禁止攀登,“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因为文化而被尊重的雪山”。几个年轻人组成的卡瓦格博文化社,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推动环保。《环保就在歌舞中》一文,记载的就是这样一批“在行动”的人。
2009-8-20 22:32: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作者简介

张立宪,著名出版人,现居北京。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等,并出版有个人作品《记忆碎片》。其06年凭一己之力推出的《读库》系列被誉为近年来“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成为很多精英知识分子和爱书族们收藏的“私房书”。《读书》、《读库》、《读品》(读书界称为“三读”)已成为人文知识分子阅读的风向和标杆。

读库0704
目录

当城市为汽车而造 
杨保军:被异化的城市 
追寻那爱德 
百年中国影像 
遍走长城 
裴艳玲原业归宗 
校长们 
“我才坚持了七十六天” 
泪珠项链 
“没想太多”的时代 
那时,我们的耳朵犹然纯洁 
环保就在歌舞中 
一个女子的百年祭 
苦孩子发迹 
2006年,我在加德满都
读红三篇 
野兽的叹息 
难忘的绝唱 
嘉靖与暗八仙
[img][/img]
2009-8-20 22:35: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沙发 于 2009-8-20 23:54 编辑

喜欢老六(张立宪)主编的杂志书《读库》,内容涉猎丰富,里面文章写的深写的透,很能满足好奇心。



http://www.bookschina.com/subject/read.asp
   什么是《读库》?
   Mook《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当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读库》评论:

     这是一种需要慢速阅读的书,它所对抗的除了聒噪的浮华噪音外,还有飞逝的时间。生命当然不会就此延长,但生命在我们理智、刻意、对抗性的减速过程中将有可能呼吸到久违的纯氧,并因此改变我们日渐浑浊的血,肮脏的心和黑糊糊的肺。
                                 ——书评人 黄集伟

《读库》举起了“有趣、有料、有种”的大旗,这是一本书的精神主张。
   在今日的出版圈,这种探索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极简主义的风格、擦亮历史的动机使得它和之前所有的mook读物并不相同。第一期对郭德钢的厚重推荐,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本文艺青年的梦想杂志。
                                              ——《新京报·书评周刊》

《读库》不是风卷残云的洋快餐,也不是富贵逼人的满汉全席,它是一道烹得正巧的私房菜,尤适宜在天打雷劈的断电之夜点烛观看,无电视网络之乱耳,浅斟细酌。倘身畔有一小娘子陪读,且送上温黄酒和熟蟹,这书可读得更加黯然销魂。
                                                                              ——搜狐读书频道
2009-8-20 22:38: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读库官网:http://www.duku.cn/
六哥的新博:http://www.zhanglixian.net/
六哥的淘宝小店:http://shop35372084.taobao.com/
2009-8-20 22:42: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沙发 于 2009-8-21 00:08 编辑

老六推出notebook做的很讲究,是自己收藏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怎么看都像是广告语。


比如这一款
《两相惜》;《两相随》(Notebook新款式)

作者的介绍

     我的同学兼吃货老友杜嘉(其事迹见《读库0700》),八年前出过两本画册《钻石海报收藏》,由我担任责任编辑。那些海报,多是不堆砌明星脸,有一定设计水准,也较少见的电影海报。这两本书后来没有再版过。

    当我产生了做Notebook的念头后,一度广撒英雄帖,设定了许多选题,其中大多后来又被我否定掉。杜嘉便是其中一个。我问他,可否做电影海报的NB。他马上说,可以做一本爱情的,一本旅行的,也不是旅行,而是涉及到一些地点的。我说,好啊好啊。

    时间静悄悄地流过,我为这两个本子的名字都想好了,爱情的叫《两相惜》,旅行的叫《两相随》。这两个能酸倒大家六颗牙齿的名字让我玩味了许久,瞧,糙男人也温柔。
    时间静悄悄地流过,这两个本子被我搁置下来。与俺后来沙里淘金确定下来的NB选题相比,这两个的分量显得轻了些,并且如今网络资讯发达,许多海报,上网一搜便是,何必呢?
    但是,时间静悄悄地进入2009年,我又重新将这两个本子拣起,鼓捣起来。

   原因有六:
    一,2月20日是《读库》淘宝店开张一周年,弄点儿什么东西来纪念一下呢?两相惜,两相随,这两个名字还是很合适的。
    二,一些家伙总是舍不得在已经出产的几种NB上写字,那就做两个让大家舍得写字的本子吧。
    三,俺又瞄上了一种纸,非常迫切地想尝试一下用它印刷的感觉。
    四、五、六,恩哼,共是六条。
    就这样开始做了。这两个本子算是NB系列中的特例,重新设置了开本规格,比那几款瘦了些,便于拿在手中;空白页的比重也多些,每本最后筛选剩下了三十张左右的海报;用牛皮纸做软封面,可随身携带,耐脏和耐磨性能较好;总之,这两款NB的实用性要高一些。希望大家拿到手之后,看一下其用料用工,能够得出这一套两款NB的性价比也较高的结论。
    在设计和调纸过程中,负责印制的田歌兄弟突然说,可惜没赶上情人节啊,要不这应该是很好的情人节礼物。我大点吾头,对头对头,两相惜,两相随。
    对于许多具有嗖嗖贱品格的人儿来说,天天都是情人节啊。于是,这两款本子又多了一个功能。于是,我的穷兵黩武的本色又一次发作,制作了一个牛皮信封来配套。
    唉,希望你将这个套装拿到手,能够舍得用。
   
2009-8-20 22:44: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人“贱”人爱张立宪(转自经济观察报09年7月13日版)


2005年9月5日晚,老六从石家庄坐一辆大巴回北京,路上遭遇大雾,车行异常缓慢,他本以为七八点能到京,结果拖延至11点多。坐在慢慢悠悠摸索前行的大巴车里,36岁的老六开始把持不住地思考人生、怀疑人生。

“在这种大雾弥漫的情况下,让人有很多非常狂野的想法,我的很多大灵感都是在路上想起来的。”他说。

在车里老六简练地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人大新闻学院毕业后,在省级日报呆过多年,然后在出版社当编辑、副总编,策划过畅销一时的《大话西游宝典》,自己也出过一本集结了各种记忆碎片的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那时他刚刚离开某出版社,便有一家有望上市的公司向他伸来橄榄枝,一份很有“钱”途的工作和成为百万富翁的可能,让他无法不为所动。然而身处第三个本命年的老六,正猛烈地怀疑人生,视上班为畏途。“貌似你得到了很多机会,但是本质上你还是被别人挑选。我能干的想干的是什么?我真正能干什么?”

仿佛是为了拨给他足够的思考时间似的,“索性那个大巴走得非常慢”——后来他的好朋友、戏剧导演牟森称那辆大巴为“众神之车”。到达北京时一本mook(杂志型图书)已经呼之欲出了,“一年做六本,怎么做怎么卖,蓝图非常非常清晰了”。

之后的两三天里,老六彻夜难眠,从细节和可实现性上,架构这本书的蓝图,并给自己列了六条成功理由,其中包括“只供网上销售”、“应该有那种一个人的、作坊式的杂志或图书”。

9月8日夜,喝多后的老六仍毫不含糊地约东东枪采写尚未大红的郭德纲,这是《读库》的第一篇约稿。

那两个月里,老六基本上每日必博,这些内容被他称作“产房日记”:写如何请蔡志忠画藏书票,约李大同等人商议刊物思路;选题上要“着眼于文革后,中国的现在进行时”,“最是主义不自由,要去学术化”;文字上“要避免说理和抒情,多用故事和细节,追求趣味和冷感”;外观设计及文字都“奉行极简主义”。

10月24日,“太太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把存折给了我”,老六取了一万元交付印厂。四天后,五百本《读库》送到,“咯噔咯噔搬进家”,“满足得直哼哼”,他用又贱又快活的语气写道。

《读库》就这样降生了。老六做了一件“又贱又疯”的事。



老六,人称“京城文化名人”,曾为西祠胡同“饭局通知”版主,至今热衷于聚众吃喝。在酒局上跟人干杯时,老六会一脸严肃地说,“许个愿吧”。酒局的上半场,他的口头禅是“都是浮云”,下半场变为“都是垃圾”。

这位年近四十的中年男人一如既往地热爱文学、电影、民谣和京戏,而且那股子热爱的劲儿也只能用 “又贱又疯”形容。高中时曾写成一部上百万字的宏伟的长篇青春小说,几易其稿,“现在看一文不值”。喜欢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周星驰电影,曾约人去采访周星驰电影中那位浓妆艳抹、五大三粗、爱挖鼻孔的如花姑娘。每年都要重温的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对于自己热爱的对象,老六可以勇敢地、贱兮兮地像追星族那样紧追过去。1999年,他专门飞往上海看罗大佑的演唱会,演唱会结束后他毫不矜持地去找偶像罗大佑,并送上他编的一本有关罗大佑的书《之乎者也》,不久后罗大佑给他打电话,将自己的书交给老六出版。

近年来老六成了狂热的“火迷”,即张火丁迷。他曾组团前往天津观看张火丁《春闺梦》的演出,回来后激动难耐地写了一篇八千字的《迷火记》,“对张火丁的戏,我向来是抓住一切机会、克服一切困难,去看现场”。2008年他做了一件疯狂而奢侈的事:租下一个剧场,将国家京剧院的舞美、灯光、服装、道具悉数请到场,五天里,由五部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下张火丁主演的九出程派京戏,然后做成一本画册。

老六还曾读《费马大定理》一书读得如痴如醉,并大发感慨,要是早读20年,肯定会学理科,考数学系。2005年8月,费马大定理的终结者、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来华访问,老六屁颠屁颠前往采访。这次采访对他的触动是,“那应该是一种我们需要秉持的人生态度:又贱,又疯,又简单”。

“所谓贱,所谓疯,就是尽量放下身段和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情中,享受那种疯魔。”老六在采访后记中写道。

多年来,老六以一副翘着兰花指说“讨厌”的贱得嘀嘀叫的中年男交际花形象,闻名于京城文化圈。大概只有老六,能如此一往情深地把“贱”升华为一种人格与人生态度,并大力“贱”行之。要是让他详尽阐述一番“贱”的内涵,估计他会一气写上六条。

对“六”的敏感和热爱,可以视为老六的恋物癖的小小发作。他的恋物癖体现在《读库》的装帧设计上,是小而精致的藏书票、连环画、各种插画,以及对纸张、字体的讲究。

在老六这儿,简直是随处可“贱”,不“贱”不欢。“恋物癖也很贱,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东西,也恨不得扑腾一下就跪那儿了”,但恋物跟拜物不一样,恋物癖的贱格,“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强烈需要,而不是将别人的艳羡当作自己行为的兴奋剂”。向作者约稿,就是要 “充分挑逗出对方的贱劲儿”,写出一篇篇不计成本的文章。

采访中途,老六俯身从他的手提袋里掏出四本《读库》与两本读库NB(“笔记本”一词的英文缩写),正好是六本。
2009-8-20 22:57: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沙发 于 2009-8-21 00:07 编辑

对这一款同样有感觉

《冷冰川:一个冬夜的词根》(Notebook)


书内荟萃了个性画家冷冰川的代表作,其中的彩色作品是第一次公布——遗憾的是这次拍照很难将其彩画的效果拍出来,只好作罢。
冷冰川的画超级小资,也超级难印,成为诸多印厂的噩梦。我先后去了三次印厂,又与冷冰川老师反复切磋,最后采取的方案是,抛弃单色黑白印刷,改为双色印 刷。


题图是封面局部。本书为二十开精装,规格尺寸与另几种Notebook一样。
环衬为红色彩胶,内文为九十克米色道林纸,其中彩页部分为保证效果,后又推倒重印,改为纯白哑粉 纸。

冷冰川的画都是用刀或针在纸上刻出白色的线条,是个超级繁重的体力活,并要求画家腹稿成竹在胸,创作时一笔也不能错。所以他的作品极少,目前也就是那么几十幅。
2009-8-20 23:04: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人“贱”人爱张立宪(转自经济观察报09年7月13日版     续

张立宪:靠精神胜利法走出对生存的怀疑

  经济观察报:老六,你是什么时候自我塑造成了一个贱兮兮的形象?

  张立宪:真的不知道,浑然天成。“贱”这个词貌似是个贬义词,闪亮人格、德艺双馨,都是这样的。其实中国有很多词语,用来骂你也行,跟你表示亲近也行,比如傻×,比如贱。

  经济观察报:讲讲你的经历,你上学时作文好吗?

  张立宪:我们那一代人基本都是有文学梦,从小就要写一个长篇小说,当一个作家,考中文系。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你从小受的写作训练,包括你自己养成的习惯性的文字表达能力,其实往往是起负作用的,甚至可能像黑社会一样,你长大以后还要拿出相当大的精力把你在黑社会的经历洗白。

  经济观察报:上大学时你都干些什么?

  张立宪:上大学之后首先给自己制定一个读书计划,第一年把《鲁迅全集》读完,把《资治通鉴》读完。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想法,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那会儿网络游戏、DVD、手机短信全都没有,学生就是恋爱、打架、写信、看书,连电影都很少,录像厅是直到我们快毕业的时候才有的。那个年代读书几乎是唯一能说得出口的一种消遣。

  经济观察报:你老爱说怀疑人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疑人生的?

  张立宪:这个其实是口头禅,别人问,你在干什么?我在怀疑人生。这是一个万能的回答。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1991年我分配到 《河北日报》,住集体宿舍,有大把的空闲时间,然后就打麻将,不停地相亲。然后就开始和朋友一起探讨人生。有个朋友经常借一个医院的救护车,大家开着救护车去图书批发市场买书。思考人生、探讨人生、怀疑人生,这是三个状态。俩人的时候探讨人生,一个人的时候就思考人生,思考到最后就是怀疑人生了。

  经济观察报:后来在办《读库》前夕你又怀疑人生了。

  张立宪:一个人在36岁前后会有一个很大的内心动摇。你忽然发现你的生活,用形象的话说就是经不起问第二遍。比如说你喜欢这个工作,再问一遍,你喜欢这个工作?你就发现你不敢回答了。包括你的恋爱、婚姻、家庭、事业、工作,你的生活方式,你对生活的观念,都是这样。我当时有很大的困惑,那时真正地怀疑人生了,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都经不起推敲,什么都懒得做了。这个状态确实是很可怕。别人没有看出来,看着我好像还是要吆五喝六、花天酒地的。

  经济观察报:那你是怎么走出来的?

  张立宪:最后是靠精神胜利法。这种对生存的怀疑,是人类几千年那么多伟大的头脑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从柏拉图到孔子到曹雪芹都解决不了,我也解决不了。但你至少知道自己的痛苦不是你独有的,这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困境。

  那时候有一个女孩跟我聊天说要离婚。我就问她为什么离婚?她就说我现在生活中让我最不快乐的就是我的婚姻,所以我就决定离婚。我当时就想,我也应该排一排我生活中的不快乐。结果发现排名第一的是我的工作,所以我要辞职。

  经济观察报:这办法管用吗?有很多人纠结在这个问题里出不来。

  张立宪:你解决不了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你的人生依然经不起推敲,但是你给自己留一点容易完成的作业,我今年至少把我的不快乐第一位给干掉了,我解脱自己的办法就是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的成果,这样当你沉浸在这里头的时候你就会忘记旁边的大悲剧,它在旁边等着你。再加上我可能有一种恋物癖、偏执狂的性格,我迷恋一个东西时,某种程度上就摆脱了这种精神危机。

  2005年我36岁,我的人生大问题解决了,貌似解决了,至少我不会那么拧巴了。原来我总觉得自己的状态是焦急、忧郁、忙碌,给别人的感觉是恐怖、烦恼、阴森。至少到我36岁生日来临的时候,我已经把自己从这种状态给捞出来了。有很多人没有把自己给捞出来,我还算幸运。这个时候你做什么工作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经济观察报:冒出做《读库》的想法后,最初几天你很狂热?

  张立宪:那几天其实不是狂热,是你在求证它的可行性。这个灵感产生了,怎么把这个灵感变成现实,你看第一本试刊,其实已经很清晰了。我觉得我非常幸福的是,当我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不是空中楼阁。我并不是说我要做一个大事业,我要做非常牛的书,但是那个书什么样我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有想法没办法,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我当时就是索性有想法有办法,这个想法就是能够变成现实。

  经济观察报:其实你并不浪漫,而是很有现实的把握。

  张立宪:有很多人采访我的时候就说你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人,我说不是理想主义,是现实主义,我是做一个很有把握的事情。

  我觉得我们的误区是老在意义上较劲,我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人,我要过有意义的生活。基本上这种思考太多,但着力太少。我觉得这些问题根本不用考虑,应该考虑的是细节的技术性,怎么来保证它,实现它。对我个人来说,是走了这么多弯路才知道技术性细节的可贵。

  经济观察报:你主动约人去采写某个人物时,会向作者提出什么要求吗?

  张立宪:基本上我找的作者都是很成熟的作者,他们知道怎么去写。主要的一点是作者从情感上认可这个人物,希望他很享受这个过程。其次对我们来说,希望他用写一本书的力气来写这篇文章。我们和其他杂志不一样,我们希望作者用半年时间去采写一篇。

  经济观察报:在文字风格方面有什么要求吗?你希望呈现出什么样的审美观?

  张立宪:我们不需要观点,不是去评论一个人一本书和一部电影,而是找它们的故事。就把故事讲出来,让读者去品评。实际上我们更强调事实,其他杂志更强调情绪和观点,这是不一样的。这跟我个人的审美情绪发生了变化有关,我个人已经到了洗尽铅华的年代了,不可能再接受很花哨、华美的东西。我提倡尽量不要用形容词。

  我的审美已经到了这个状态,我不愿意用聪明来表现聪明,我不愿意用热情来表现热情。而是用笨拙表现聪明,甚至用一种冷静来表现你对他的热爱。可能越是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的张力、爆发力越大。

  经济观察报:《读库》给人的感觉是很安静朴素,没有序没有跋,也没有作者介绍,一点都不嚣张。

  张立宪:我觉得做出版这个行业,内心还是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感的。老子就这么好,你爱来不来。就是有一股这种骄傲的。《读库》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吸引不爱说话不爱表态的人,他是通过你的所作所为作出自己的判断。

  经济观察报:你是不是对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一直非常清楚?

  张立宪:也不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但是我还没有固步自封到一定程度。一开始我也会对商业多少有一点抗拒,但是到现在我已经非常自觉地提供商业化的服务,因为你发现这是必须的,我已经非常乐意把我们的事情做成商业的事情。如果一个40岁的人就已经一成不变了,老是拿自己已有的观念和价值观去判断别人,这个人就太老了。现在很多小孩对一本书的判断是我没有读过,没有听说过,然后就不去读。他刚刚20岁就已经只愿意接受他熟悉的东西,就不敢从事新的冒险,新的尝试,这太可怕了。

  经济观察报:你讨厌什么样的人?

  张立宪:用文艺一点的话说就是,我最讨厌讨厌别人的人。我看到好多人我都害怕,他们习惯党同伐异,真的觉得别人是垃圾,恨不得把自己不喜欢的人扔进焚尸炉。当一个人心中的软弱通过一种很自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这个人就显得格外地狰狞。
2009-8-20 23:18:1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