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osyhorse 于 2009-8-6 09:13 编辑
累死了,这哪里是侃大山啊。先占个楼,有空再侃下半部分。
-------------------------------------------------------------------------------------------------------------------------------------------------------
(下)部--------------------硝烟散尽
说了这么多,“中印边境之战”终于呼之欲出了。可想了半天,发现这场战争本身实在没有什么好写(粗俗的说,就像憋了半天劲,却发现是个“闷屁”)。
原因:印度太菜了。不是因为是中国人才这么说,而是所有关于这次战争的记录都证实了这一点---包括印度人自己。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印度作家D.R.曼克卡尔的《1962年的罪人》一书。里面有这样的描述:
“在这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中——实际上,战争持续了不超过十天——中国人到达东北边境特区麦克马洪线以南两百英里的阿萨姆平原的边缘,抵达了卡门边区伏特山他们的主张线。在东北边境特区另一端的鲁希特边区,他们向南和西南方向推进了一百英里,强占了从基比杜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领土,他们还到达了距迪格搏伊油田仅剩下八十五英里的地方。在东北边境特区中段的苏班西里和西安边区,中国人从麦克马洪线上的一些地方向前推进了三十至四十英里。。。。。。”。 另外,根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此次冲突印军死伤6765 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了包括一名准将和16 名军官在内的印军官兵927 人。
那么这事儿美国参与了么?当然参与了!(为朝鲜和越南都赤膊上阵了,印度好歹也是大国,不可能没有表示);那么这事儿美国参与到底了么?没有。该装孙子的时候,美国是不会只装儿子的。下面简单侃侃。
62年9月的时候,在中印东段边界,中国正式对印度的挑衅进行了回击,战争已不可避免。印度一看,我的老娘妈妈眯,真要打啊,赶紧找俺的粗腿去。于是,一封求救邮件就寄到了啃泥迪那里。啃泥迪这个“娃娃”总统呢,我个人认为不怎么样,玩女人倒是比较在行(不像克林顿,就玩玩身边无名的小实习生。啃泥迪这厮敢玩大的);另外平时发表个“为国为民”的演讲比较在行。(不过最后脑袋都被敲开花了,下场也悲惨,就不多说了)。老啃反华是比较积极的,加之之前小胸脯也拍过了,于是马上修书一封,表示支持。像c-130这样的大型运输机大概飞了60来架次,运了不少武器弹药。本来美国也指望双方大战个百余合的,至少印度也该在马前走个五十合罢,好达到个两败俱伤的目的。没想到印度太不争气,交手只一个照面,就让中国给消去了半个脑瓜皮。尼赫鲁这回鸡眼了,赶紧再次修书给啃泥迪:“老啃,你丫别光给我塞棍子了,都插成刺猬了。没看到俺们给人揍的眼都睁不开了。你丫亲自披挂上阵罢”。---其实就是要求美国空军直接参战。美国人自己滴估了半天,咬咬牙,派了一艘“企业号”航母,驻扎到孟加拉湾了。至于直接参战:免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71年印巴战争爆发后,还是这个美国的“企业”号,再次驻扎到了孟加拉湾,不过这次吓唬对象不再是中国,而恰恰是印度自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真令人感慨万千)。到底起到啥作用了么?没有。因为下面会侃到------战争已经结束了。。。
前苏联呢?冲突的一开始,前苏联是基本上持“中立”态度的,所用语句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什么“对。。。深表遗憾”,“希望双方能。。。”,“。。。处于深切关注中”等等。当然,这个时候千万别说“关键时刻还是照顾社会主义兄弟感受的”这样的话,因为前苏联采取如此立场的原因只是一个:自己当时深陷古巴导弹危机之中,自顾不暇呢。果然,前苏联刚从导弹危机中抽身出来,就变脸了:直接卖给印度12架M-21(在这之前,中国方面也想买但是被前苏联拒绝了)。顺便提一下:之前印度想向美国买F-104美国还没有给呢,这就是我们老大哥的嘴脸。不但战斗机给了,还关心入微,唯恐印度打仗时不够用,干脆连飞机的设计图纸都一并给了,而且还大力帮助印度在本地建制造飞机的工厂。也就从这些事件之后,中国才一步步明白了“跟谁好都不如跟自己好”这个道理,由“理想主义”也渐渐向“现实主义”过渡。
再回到中印冲突中来。在印度短时期内即全线溃退的情况下,最耐人寻味的一幕发生了:中国军队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来个“ 朝天阙”,而是在战争开始一个月后,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撤军。为了表示诚意,甚至把军队撤到了麦克马洪线之后的二十公里处才安营扎寨。 这个举措当时震惊了世界。要研究这段历史,马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是必看的资料。其中也记述了与其说是作者的感受,不如说是全世界的感受:“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
对于这次单方面撤军,后世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甚至从毛泽东“农民出身”,“草莽意气”,“帝王情怀”等等领导人个人性格分析开来的文章都鼎盛一时。依我看,还是老老实实的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比较靠谱。
1,前面提到的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都客观存在,虽然最终没有抵挡住中国的出兵,但不能不说对中国的决策仍然是个很大的制约。出于现实考虑,这次中国的出兵动机实际上并不是一次“收复领土”之战,而只是一个单纯的”反击“之战:忍无可忍了,给你点教训,让你安生点,我好干别的事。(这就是为什么老毛有“一战换边疆三十年安宁”的说法)。至于领土,俺是汉高祖,先修生养息,等到了汉武帝时期再解决罢。(对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开国领导人所说的”留给子孙来解决罢,要相信子孙们的智慧。。。“我觉得其实隐含的就是这个意味。什么智慧啊,论智慧,后人也未必比先人聪明多少,与其说是靠”智慧“,不如说靠”拳头“。)
2,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印边境那特殊的地形:打下来容易,但怎么守?后勤怎么保障?金辉的”墨脱的诱惑“,里面记载有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原副司令员李春的一段回忆(林芝军分区的防卫区正是当时对印作战的东线主战场!):“反击战开始后,我们沿江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么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么高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是靠老乡支前,靠牦牛运输。那一仗,支前的牦牛就有三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伤员烈士,都是靠老乡背。一百发迫击炮弹,一人只能背一发。五十人运,几分钟就敲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支前。当地老乡十二三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男孩,才四岁,跟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牵着他爬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根本没法打胜仗。。。” 。
可是这种靠牦牛和群众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能长久么?以后天天给你背?
这是前线,再说说后方。中国军队在中印的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大部分还是来自中国内地,而从中国内地至西藏的几条干线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的可能,从干线公路通向中印战场的支线公路,因为大都需要进入或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更是随时可能封闭。夏天呢?雨水多,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等事件层出不穷。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于物资的大量消耗,犹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尽可能多的物资、给养和武器弹药,才可能维持战争的延续(想想二战时期的德国,日本)。而中印边境的运输问题是几乎无法解决的瓶颈,试想中国如果不及时停战,即使开始阶段可以获得大胜,一旦大雪封山,运输线中断,胜利是否还能保持住呢?
再来说说印度。其当时在军事实力上确实远远不如中国,但是从保证后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其背后是一马平川的南亚平原,有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双方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何况还要考虑到前苏联,美国,英国等对印度的援助。。。所以,现在看到很多人在网上说“为何不再给印度些教训。。。”之类的话时,有没有先把这些困难考虑在内?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高耸如云的青藏高原,让“地利”这个因素的影响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本来想再总结性分析一下几个相关大国在此次中印之战中的得失的,实在脑子转不动了,等以后罢,见谅。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总评分 : 声望 +5
战斗币 +50
2009-8-4 13:07:09